新世纪文学论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6120880
作者:於可训
页数:442页

作者简介

《新世纪文学论集》是第一本研究新世纪文学的个人论集,收录作者近年来跟踪研究新世纪文学的论说三十篇。内容涉及新世纪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新世纪文学历史的整体研究,从宏观的角度纵论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和现状、困境和问题。以及影响新世纪文学发展的文化理念问题,又有对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具体论析。尤其是对新世纪文学中一枝独秀的长篇小说创作问题,关注甚多。内容包括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主要特点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等。与此同时,又对在新世纪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湖北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论析,对湖北武汉地区新世纪重要作家作品,尤其是茅奖获奖作品,作了重点的分析、评论。此外,《新世纪文学论集》还收录了作者在新世纪发表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和写作学研究的论文,以及这期间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学术论文和在各种讲座上发表的演讲文稿等。《新世纪文学论集》集中展示了新世纪文学的综合景观。是研究新世纪文学的必备参考。

书籍目录

代序混迹于一代人中间——我所亲历的新时期文学与批评 一新世纪文学研究 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 新世纪文学的困境与蜕变 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 “中国经验”:存在与可能——评新世纪文学的一种文化理念 二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 最近十五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 我看近期群众性长篇创作热——近期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点观感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读书札记 三新世纪湖北文学研究 湖北的文学资源版图与近期文学创作 “汉味”文化与武汉市民精神生活 我读《长江文艺》中篇小说专辑 极权政治的历史寓言——综说《张居正》 读《圣天门口》(修订版)断想 抗拒异化的诗人——读杨晓民的诗 四文学批评与写作学研究 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的反思 走向科学的文学批评——论文学批评的科学性问题 论文学批评的创造性特质 文学作品批评的模式与方法 重建批评的感悟 为写作学科鼓与呼 写作的革命和写作学的革命 论中国写作学科的现状和建设——以对“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教材的评述为例 五国际会议、社会讲座文稿 在“东亚文学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代表 中国学者的致辞(中英文) 最近十年来中国的长篇小说(中英文)——在“东亚文学国际研讨会”大会宣读的论文 中国写作学的历史与现状(中英文)——在第四届“国际写作大会”上宣读的论文 近三十年文学的历史变迁——在广东省中山市“香山讲坛”的演讲 当代大陆抗战小说的历史变迁——在山东省“台儿庄古城两岸战争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六其他 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 人与土地的缱绻——新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学侧面 构建用材料和事实说话的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史”编撰拾得

编辑推荐

《新世纪文学论集》内容涉及新世纪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新世纪文学历史的整体研究,从宏观的角度纵论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和现状、困境和问题。以及影响新世纪文学发展的文化理念问题,又有对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具体论析。尤其是对新世纪文学中一枝独秀的长篇小说创作问题,关注甚多。内容包括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主要特点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等。

内容概要

於可训,1947年生,湖北黄梅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与评论,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先后涉及文学评论、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多个领域。个人专著有:《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王蒙传论》、《新诗体艺术论》、《当代诗学》、《小说的新变》、《批评的视界》、《新诗史论与小说批评》、《新诗文体二十二讲》。主编著作有:《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小说家档案》、《对话著名作家》、《“我读”丛书——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伴随着文学体制这种颇带根本性的变革,文学理论思想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化,但也不是依靠权力和体制的力量来整饬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自由化的表现,而是凭借文学自身的调节机制和功能,通过正常的学术争鸣和文学批评的方式求得平衡。这就使得在20世纪80年代倡言的多元化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批评的格局得以真正形成,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某种权力话语一元独尊的文学局面,文学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领地和空间。 3.“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因为承担了过重的历史责任(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和文学重建的使命(从恢复五四文学传统到追寻世界文学发展步伐),受某种简单因果律的支配,往往呈现为一种线性发展状态,如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J现代派实验、新写实主义等。这种线性发展状态,一方面固然使这期间的文学能够跟上社会变革和文学转换的步伐,另一方面同时也使得这期间的文学因为局限于这种纵向的单一的时间进程之内,无法从横向上向幅员更广的生活层面和更加多样的艺术纵深展开。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基本结束了这种线性发展的历史,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种看似无序,却充分地占据了多样性的发展空间,呈现出多种可能性的发展状态: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文体追求市场效应(如消闲散文、通俗诗歌),与在不同向度上(如宗教的、革命的)倡导人文精神的创作倾向并存;关注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与回归田园理想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创作旨趣同在;同一作家群体(主要是女性作家)中,性别意识极强的“女性文学”创作,与淡化性别意识、悬置性别差异的“中性”写作交互竞长。纸质传媒与电子传媒平分秋色,网络文学与平面文学并驾齐驱……凡此种种,这些不同的创作旨趣或相互对立的创作倾向,包括异质的传播媒介与生产方式,都在一个共时的空间中展开,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与内在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倡导对应的多元格局和发展状态。 4.从“伤痕文学”到“新写实”小说,新时期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由“向后靠”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到“向外看”学习、借鉴和实验现代派文学,而后又在一个更新的意义上调和“新旧”、中西,重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文学范型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行程。在这个行程中,曾经出现过诸如盲目追新、生硬模仿等偏于极端的创作倾向,影响了这期间文学的原创性和艺术质量。当这个行程结束之后,90年代文学不复再现盲目追逐西方最新文学潮流、生硬模仿西方某一作家或文学派别的创作现象,也不仅仅以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传统为文学创作的参照系,而是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放开了眼光,从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学传承中广泛汲取创作营养,尤其是注意转化本土资源,重视积累“中国经验”。为此,一些作家不惜从热衷现代主义实验,“大踏步撤退”到本土的民间文化,希望借助本土资源,开出一条文学创新之路。因为多数作家都经历过上述文学发展的辩证行程,所以这期间的文学就能够洗去脂粉、退尽铅华,逐步进入一条沉稳平实、波澜不惊的发展轨道。这是一种经历过“灿烂之极”的“平淡”,预示着中国文学将进入一个脚踏实地、注重原创的新时代。


 新世纪文学论集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