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13903506
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页数:708页

作者简介

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基辛格视 若珍宝的经典巨作。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更是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书籍目录

序幕 /001
第一部分 犹太教 /013
1.大卫的世界 /015
第一任国王:迦南人
耶路撒冷的亚伯拉罕:以色列人
2.大卫的崛起 /021
年轻的大卫
3.王国和圣殿 /024
大卫:王城
押沙龙:一个王子的崛起和倒台
所罗门:圣殿
所罗门:衰微
4.犹大的国王们 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 /034
罗波安对耶罗波安:分裂
耶洗别和她的女儿:耶路撒冷的王后
以赛亚:集美人和荡妇于一身的耶路撒冷
西拿基立:扑向羊圈的狼
希西家的隧道
玛拿西:地狱之谷的儿童献祭
5.巴比伦的妓女 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 /046
约西亚: 革命的救世主
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行毁坏可憎之人
伯沙撒的宴会
6.波斯人 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6年 /054
居鲁士大帝
大流士和所罗巴伯:新的圣殿
尼希米:波斯人的衰落
7.马其顿人 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 /061
亚历山大大帝
托勒密:安息日劫掠
多比雅的约瑟
安条克大帝:大象的碰撞
义人西蒙:晨星
安条克显灵:疯狂的上帝
神显者安条克:另一位行毁坏可憎者
8.马卡比 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 /075
铁锤犹大
西蒙大帝:马卡比的胜利
约翰·西卡努斯:帝国的缔造者
色雷斯人亚历山大:狂暴的幼狮
9.罗马人来了 公元前66年—公元前40年 /083
庞培在至圣之所
凯撒和克里奥帕特拉
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
帕科鲁斯:回马箭
希律:逃向克里奥帕特拉
10.希律家族 公元前40年—公元10年 /092
安提柯的倒台:最后一个马卡比
希律和克里奥帕特拉
奥古斯都和希律
米利暗:让希律爱恨交织的女人
希律:圣殿
希律的王子们:家族悲剧
希律:活着的时候腐烂
阿基劳斯:弥赛亚和大屠杀
11.耶稣基督 公元10年—公元40年 /113
施洗者约翰和加利利之狐
拿撒勒的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三天
庞修斯·彼拉多:对耶稣的审判
耶稣基督:受难
12.希律家族的终曲 公元40年—公元66年 /132
希律·亚基帕:卡里古拉的朋友
希律·亚基帕和国王克劳狄:暗杀、荣耀和蠕虫
希律·亚基帕二世:尼禄的朋友
大数的保罗:基督教的缔造者
义人雅各之死:耶稣王朝
约瑟夫斯:革命倒计时
13.犹太战争:耶路撒冷之死 公元66年—公元70年 /146
赤脚王后贝勒妮斯:革命
约瑟夫斯的预言:赶骡人做皇帝
妓院耶路撒冷——暴君约翰和西蒙
第二部分 异教 /153
14.埃利亚·卡皮托利纳 公元70年—公元312年 /155
提图斯的胜利:罗马的耶路撒冷
贝勒妮斯:犹太人中的克里奥帕特拉
耶稣王朝的终结:被遗忘的受难
哈德良:耶路撒冷方案
西蒙·巴尔·科赫巴:星辰之子
第三部分 基督教 /171
15.拜占庭的盛世 公元312年—公元518年 /173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胜利之神
君士坦丁大帝:家族谋杀
海伦娜:第一个考古学家
叛教者尤利安:修缮耶路撒冷
哲罗姆和葆拉:圣徒、欲望和都市
巴尔索玛和武装僧侣
欧多西亚:耶路撒冷的皇后
16.拜占庭的衰落:波斯入侵 公元518年—公元630年 /191
查士丁尼和舞女皇后:拜占庭的耶路撒冷
波斯沙王和皇家野猪:疯狗的怒吼
尼希米二世:犹太人的恐怖
希拉克略:第一个十字军战士
第四部分 伊斯兰教 /201
17.阿拉伯的征服 公元630年—公元660年 /203
穆罕默德:夜行
哈立德·伊本·瓦利德:伊斯兰之剑
公正的欧麦尔:圣殿恢复者
18.倭玛亚王朝:圣殿的修复 公元660年—公元750年 /215
穆阿维叶:阿拉伯世界的凯撒
阿卜杜拉·马利克:岩石圆顶清真寺
瓦利德:天启与奢侈
19. 阿拔斯王朝:遥远的主人们 公元750年—公元969年 /228
萨法赫哈里发:刽子手
皇帝与哈里发:查理曼和哈伦·拉希德
卡富尔:有香味的太监
20. 法蒂玛王朝:宽容与疯狂 公元969年—公元1099年 /233
伊本·凯利斯:犹太“宰相”与法蒂玛征服
帕尔蒂尔与法蒂玛王朝:犹太医生王子和活伊玛目
穆卡达西:耶路撒冷人
哈基姆:阿拉伯的卡里古拉
哈基姆:消失
阿齐兹:野蛮的洗劫
第五部分 十字军东征 /247
21.大屠杀 公元1099年 /249
戈弗雷公爵:围困
教皇乌尔班二世:奉主之名
坦克雷德:圣殿山上的大屠杀
戈弗雷:圣墓守护者
22.十字军国家的兴起 公元1100年—公元1131年 /260
大鲍德温:首任国王
小鲍德温二世
23.十字军国家的黄金时代 公元1131年—公元1142年 /266
梅利桑德和富尔克:皇室婚姻
梅利桑德女王:丑闻
血腥的赞吉:鹰王
奥萨玛·本·蒙奇德:大事件和大灾难
梅利桑德的耶路撒冷:上层生活与下层生活
奥萨玛·本·蒙奇德和犹大·哈列维:穆斯林、犹太人和法兰克人
24.僵局 公元 1142年—公元1174年 /280
赞吉:狂妄与报应
阿基坦的埃莉诺和路易国王:丑闻与失败
母子之争:梅利桑德挑战鲍德温三世
阿莫利和阿格尼丝:配不上圣城的王后
提尔的威廉:埃及的战争
摩西·迈蒙尼德:迷途指津
25.麻风病国王 公元1174年—公元1187年 /291
提尔的威廉:王室的家庭教师
鲍德温四世的病
逆境中的风采:麻风病国王的胜利
居伊:有污点的继承人
居伊国王:中了圈套
26.萨拉丁 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 /298
萨拉丁:战役
萨拉丁围城:屠杀还是投降?
萨拉丁其人
舞女和春药:萨拉丁的宫廷
萨拉丁的城市
27.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和理查 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 /310
狮心王:骑士精神与屠杀
28.萨拉丁王朝 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 /317
苏丹之死
穆阿扎姆·伊萨:另一位耶稣
腓特烈二世:世界的奇才,《启示录》中的野兽
腓特烈二世的加冕:日耳曼的耶路撒冷
巴克汗与鞑靼人:灾难
第六部分 马木鲁克 /329
29.从奴隶到苏丹 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 /331
拜巴尔斯:黑豹
拉姆班
纳西尔·穆罕默德:优雅的鹰
30.马木鲁克的衰落 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 /340
帖木尔和家庭教师:朝圣之城
苏丹和基督徒的蛋饼
第七部分 奥斯曼 /349
31.苏莱曼的伟业 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 /351
所罗门第二和他的罗克塞拉娜
32.神秘主义者和弥赛亚 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 /355
苏丹的犹太公爵:新教徒、方济各会和城墙
乔治·桑迪斯:第一个英裔美洲人
弥赛亚:沙巴泰·泽维
爱维亚:奥斯曼的佩皮斯和福斯塔夫
33.诸家族 公元1705年—公元1799年 /371
侯赛尼家族:纳吉布·阿-阿什拉夫的反叛和大肆屠狗
侯赛尼家族:诸家族的崛起
“巴勒斯坦王”的兴衰
拿破仑·波拿巴:“我亲自创作的《古兰经》”
第八部分 帝国 /379
34.圣地的拿破仑 公元1799年—公元1806年 /381
阿克的蓝胡子
拿破仑:“总司令部,耶路撒冷”
西德尼·史密斯爵士——“最出色的骑士”
35.新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和迪斯累利 公元1806年—公元1830年 /387
圣墓骑士子爵
布伦斯维克的卡罗琳与赫斯特·斯坦霍普:英国王后与沙漠王后
迪斯累利:圣洁的人和浪漫的人
36.阿尔巴尼亚人的征服 公元1830年—公元1840年 /397
红色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神圣的火焰,神圣的死亡
易卜拉欣:农民起义
37.福音派传教士 公元1840年—公元1855年 /404
帕麦斯顿和沙夫茨伯里:帝国主义者和福音传教士
詹姆斯·芬恩:福音派领事
美国领事沃德·克雷森:美国的神圣异邦人
欧洲宪兵与圣墓大教堂的枪战事件:耶路撒冷的俄罗斯上帝
果戈理:耶路撒冷综合征
詹姆斯·芬恩和克里米亚战争:被谋杀的福音传道者与掠夺者贝都因人
作家:梅尔维尔、福楼拜和萨克雷
作家:大卫·多尔,周游中的美国奴隶
38.新城市 公元1855年—公元1860年 /428
摩西·蒙蒂菲奥里:“这个克罗伊斯”
39.新宗教 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 /434
皇帝与考古学家:无知的异国人
马克·吐温和“贫民村”
40.阿拉伯之城,帝国之都 公元1870年—公元1880年 /442
优素福·哈立迪:音乐、舞蹈、日常生活
耶路撒冷刺青:英国王子和俄国大公
美国的“胜利者”派:一直温着耶稣的牛奶
41.俄国人 公元1880年—公元1898年 /453
谢尔盖大公和大公夫人埃拉
谢尔盖大公:俄国犹太人和大屠杀
第九部分 犹太复国主义 /459
42.德国皇帝 公元1898年—公元1905年 /461
赫茨尔
威廉:我的帝国的寄生虫
德皇与赫茨尔:最后的十字军战士与第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
43.耶路撒冷的乌得琴演奏者 公元1905年—公元1914年 /473
戴维·格鲁恩成为了戴维·本-古里安
乌得琴手:瓦希夫·贾瓦哈里耶
拉斯普京:俄国修女们要当心了
令人尊敬的蒙蒂·帕克上尉与约柜
44.世界大战 公元1914年—公元1916年 /488
杰马勒帕夏:耶路撒冷的暴君
恐怖和死亡:屠夫杰马勒
耶路撒冷的战争和性:瓦希夫·贾瓦哈里耶
45.阿拉伯起义,贝尔福宣言 公元1916年—公元1917年 /498
劳伦斯和麦加谢里夫
阿拉伯的劳伦斯:谢里夫派——阿卜杜拉和费萨尔
法尔肯海因挂帅:德国的耶路撒冷
劳合·乔治、贝尔福和魏茨曼
“魏茨曼博士,孩子出生了”:《贝尔福宣言》
46.圣诞礼物 公元1917年—公元1919年 /515
市长试图投降
公牛艾伦比:最荣耀的时刻
东方的斯托尔斯:仁慈的当权者
47.战胜国和战利品 公元1919年—公元1920年 /529
凡尔赛会议上的伍德罗·威尔逊
斯托尔斯:先知穆萨节骚乱,第一枪
赫伯特·塞缪尔:一个巴勒斯坦,交接完毕
丘吉尔创造了现代中东:劳伦斯的谢里夫派解决方案
48.英国的托管 公元1920年—公元1936年 /539
穆夫提对市长:阿明·侯赛尼对拉吉卜·纳沙希比
穆夫提:西墙之争
沃科普之都:狩猎、咖啡馆、聚会和白袍
本-古里安和穆夫提:缩小的沙发
49.阿拉伯起义 公元1936年—公元1945年 /555
穆夫提的恐怖统治
奥德·温盖特和摩西·达扬:老城的陷落
穆夫提和希特勒:耶路撒冷的世界战争
50.肮脏的战争 公元1945年—公元1947年 /570
梅纳赫姆·贝京:黑色安息日
蒙哥马利的镇压:法兰上校案
阿卜杜·卡迪尔·侯赛尼:耶路撒冷前线
圣地上空的礼炮:阿卜杜·卡迪尔·侯赛尼
51. 犹太人的独立,阿拉伯人的大灾难 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 /588
英国人离开;本-古里安:我们成功了!
急性子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耶路撒冷之战
52.分隔 公元1951年—公元1967年 /597
耶路撒冷之王:圣殿山上的流血
约旦的侯赛因:耶路撒冷最后的国王
53.六日战争 公元1967年 /605
纳赛尔和侯赛因:战争倒计时
拉宾:战前的崩溃
达扬接过指挥权
1967年6月5日—7日:侯赛因、达扬和拉宾
后记 /617
耶路撒冷的早晨:从那时到现在 /619
明天 /629
今晨 /636
附录 /645
致谢 /667

内容概要

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生于1965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
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纪录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诞生》()主持人。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五 种语言,畅销多个国家,曾获得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以及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等众多大奖。
《新闻周刊》评论蒙蒂菲奥里说,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
张倩红(译者)
犹太文化研究专家,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河南大学副校长。其在犹太学领域所作的贡献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是首位在剑桥大学Journal of Jewish Studies上发表论文的亚洲学者,也是2008年以色列六十周年国庆大典上两位接到佩雷斯邀请的中国学者之一。
马丹静(译者)
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现为河南大学犹太—以色列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犹太—以色列史研究。


 耶路撒冷三千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0条)

  •     “我感到我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西蒙•蒙蒂菲奥里在前言中这样写道,“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的关系, ‘耶路撒冷是我的家训’”。那是1855年,摩西•蒙蒂菲奥里—西蒙的曾祖父、犹太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女婿--以克罗伊斯(大富豪)的身份来到耶路撒冷,在放弃了奥斯曼驻伦敦大使提出的购买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建议后,在老城城外的锡安门与雅法门之间购买了一块地,计划建立一所医院和一座英国肯特郡式的磨坊,这样犹太人就可以制作自己的面包了。摩西梦想着犹太人的回归,他亘古不变的梦想就是相信“耶路撒冷注定会成为犹太帝国的中心”。三千多年前,信奉一神教的以色列人在摩西王子的带领下成功地出逃埃及。穿越西奈半岛时,上帝授予了他们摩西十戒,并承诺,如果他们遵守摩西十戒就把迦南赐予他们。经过与迦南之地的非利士人的血与火的战争后,大卫带领以色列人占领了耶路撒冷。然而,耶路撒冷微不足道的繁荣根本无法抵挡雄踞巴比伦的亚述帝国。公元前727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吞并耶路撒冷,将以色列人放逐到亚述。直到波斯人挺进巴比伦,犹太人才获得了解救。这时候,他们已经在“充满谎言、劫掠、从来不乏受害者的血腥”之地待了四十七年之久。居鲁士不仅将犹地亚的流亡者送回家,还把耶路撒冷还给他们并提出重建圣殿。几十年后,日益强大的马其顿取波斯而代之,亚历山大大帝将灿烂的希腊文化带到了中东各地,包括耶路撒冷。在此之后,发迹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人取代了马其顿人的地位,成为了耶路撒冷的主人。待到阿拉伯人举起绿底白月牙的“先知穆罕默德之旗”后,耶路撒冷又经历了穆斯林帝国的洗礼,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萨拉丁王朝。后来,经过信仰基督的十字军洗劫后,这片土地最后落入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掌握之中。 在西蒙笔下,战争、暴力是这座城市三千历史中的主角。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她。你能想象没有忠于内心信仰的、不同宗教间的肉身屠杀吗?世俗瞩目下的焦点,是阴谋与杀戮,而宗教视角下,则是不同文明的交锋与对峙。当我们理解了这点,就明白西蒙为什么称耶路撒冷是“唯一拥有两种存在的城市:天堂与人间”了。无暇的信仰天堂,丑陋的杀戮人间。
  •     今年10月,带着这本书去了耶路撒冷。如今旅行早已结束,书却还没啃完。但书中叙述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和冲突,却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好奇心。之后借鉴了书中的资料,写完游记一篇,放在这里,也算作对这次旅行和阅读的留念。(原文首发在我的微信小号 #不识东西, 欢迎移步围观。)---------------严肃的正文分割线----------------游览耶路撒冷,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体验。在世俗世界里通用的价值判断,在这里几乎失效。要想试图理解这座城市错综复杂的历史和冲突,我必须首先进入一个陌生的、信仰者的世界。描述耶路撒冷,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对于这次充满了印象、信息、故事、思考的旅行,我不知从何讲起,从何结束,只能量力而行。好在,耶路撒冷永远都不缺讲故事的人。1.“关于耶路撒冷,你都知道些什么?”在以色列领馆办签证时,工作人员若有其事地问我。“呃,并不比其他人更多,”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支吾道:“一座圣城呗。”“还有呢?”“是宇宙的中心。”我顺嘴说,透出一丝嘲弄。“嗯,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它确实如此。”对方若有所思又无比郑重地说。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比耶路撒冷更让人浮想联翩。某种程度上,耶路撒冷几乎就是信仰的代名词。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中,上帝在此创造了世界,末日审判也将在此降临。它是世界的起点和终点,三教的圣地,无数朝圣者的终点,当之无愧的信仰之都。作为一个在世俗化的社会里长大、没有任何宗教体验的人,我对耶路撒冷却始终抱有一丝敬而远之的陌生感。在这个科学昌明技术腾飞的时代,谁还需要宗教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和毁灭?创世纪或末日审判,最多被看作故事一笑了之。那些曾经繁文缛节的宗教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而一简再简,难得保留至今的,也只为满足外人的猎奇而已。在耶路撒冷的第一日,我站在哭墙边,看着犹太信徒们手捧经文,对着墙壁念念有词,一拜再拜;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把写满愿望的小纸条郑重地塞进石缝里,不禁惊讶于宗教在现代社会依然强大的存在感和力量。公元前957年,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按照上帝的旨意在这座摩里亚山上建造了一座圣殿,这里供奉着摩西十诫的石板,也成为上帝在人间的栖息之所,当之无愧的世界的中心。200多年后,圣殿山(Temple Mount)被巴比伦人摧毁,以色列人被流放。70年后,他们回到家乡,重建圣殿,并由希律王扩建成为当时举世无双的建筑。却在公元70年再次被罗马人摧毁,仅存圣殿山的西墙。在之后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西墙成为犹太人心中的至圣之所,是他们在无数次被流放驱逐后一次次返回、祈祷、为之哭泣的精神家园。西墙故又称为哭墙。信徒们相信,上帝从未离开过西墙,把愿望塞进墙缝中,愿望就会实现。西墙的石砖早已被摸得光滑,在阳光下透着淡淡的青黄色。祷告者络绎不绝,他们有的牵着手唱着圣歌而来,有的坐在墙边的椅子上静静地读着经文,有的摸着墙砖低头喃喃自语,气氛平静祥和,远不是我刻板印象中犹太人的悲苦形象。一个大妈从包里拿出整整一塑料袋的小纸条,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一塞进所剩无几的墙砖缝隙里。“这么多愿望,上帝要被烦死了吧。”我忍不住想。这天正好是周五,犹太教的安息日在太阳落山时开始,直到第二天的日落结束。哭墙前的祷告活动将在此时到达高潮。作为专门来凑热闹的游客,我向身边一个兴致勃勃的信徒打听祷告仪式几点钟开始。“这里的一切不是由钟表来决定,而是由灵魂。”“什么?”“这是一个快乐、平和的时刻,人们的情绪到了,仪式自然就开始了。”我默默地看着夜幕的哭墙下,拉着手围成圈跳舞唱歌的人们、捧着经文低声诵读的人们、对着墙壁不停鞠躬念念有词的人们,努力感受着什么叫“快乐”“平和”和“灵魂”。2.耶稣也是个犹太人,相传他曾两次登上圣殿山祷告。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本人死在耶路撒冷。他在这里用了最后的晚餐,之后被犹大出卖,游街示众,最后被钉上十字架,死后被安葬,3天后复活,40天后升天。公元325年,首个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耶稣的墓地上建立了一座圣墓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这座教堂囊括了据说是耶稣被钉死、安葬,及复活升天的众多地点,由此成为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基督教的圣城。周六的中午,我们从雅法门进入老城,走过狭窄逼仄的石板台阶到达圣墓大教堂,一路人潮拥挤。在耶路撒冷众多旅行者中,基督徒无疑是多数。不管是虔诚的朝圣者,还是走马观花的游客,圣墓大教堂都是最重要的一站。人们认真听着牧师或导游的讲解,想象着两千年前受难的耶稣如何背着十字架在此受难,一千年前的十字军如何在胜利后狂热地在教堂立柱上刻下无数大大小小的十字。直到今天,每年复活节,千万东正教徒虔诚地在这里等待圣火被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圣墓大教堂今天被包括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等6个基督教派分管。从教堂建立到今天,六教派的神职人员为了争夺教堂内的圣物和区域,混战了上千年,当地犹太人戏称,“人类能够想象到最暴力的散打格斗都在这里发生过”。1853年,为了缓解矛盾和斗殴,六派达成协议,永久保持教堂内势力划分的现状(Status quo)。尽管如此,摩擦依然不断。近在2002年,埃及东正教的一个教士为了乘凉,私自挪动了院内的椅子,被其它教派指责不尊重协议,以至于大打出手,11人被抬进医院。至于教堂的钥匙,自1192年起就被一个中立的穆斯林家族掌管,直到800多年后的今天。基督教派间一千多年的冲突龃龉,到今天仍纠缠不休,被众多游客不齿和嘲笑。在我这样的非教徒看来,为了那些“莫须有”的故事传说、几块年代久远不可考的石头,几大教派不惜斗上千年,简直荒谬至极。然而在三千年的古城耶路撒冷,还有什么比传说、传统和信仰更重要吗?它们搭建起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里的种种真假善恶,也在耶路撒冷得以延续。在这里,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让人很难分辨出人们是为了生活而信仰,还是为了信仰而生活。从圣墓大教堂往穆斯林区走,要经过著名的苦路(Via Dolorosa),相传2000年前耶稣就是背着十字架,沿着这条路走向了生命终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都以能重走耶稣的受难之路为荣。他们在相传耶稣跌倒的地方驻足、念经、祷告,虽然真正的苦路早已年代久远不可考。英国的犹太历史学家Simon Montefiore在描绘《耶路撒冷三千年》时如是说:“在[许多无神论者]看来,耶路撒冷弥漫着自以为是的盲从,迷信像流行病一样折磨着整个城市。然而,否认神圣就是否认人类对宗教的深切需求,没有这种需求就不可能理解耶路撒冷。”3.据《古兰经》记载,公元621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穆德一夜之间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在圣殿山登天,拜会了犹太教的摩西、基督教的耶稣等众先知。他也在此得到真主旨意,穆斯林一日需礼拜5次,此传统一直保留至今。由于穆罕穆德在这里夜行登霄,结束后在这里祷告,圣殿山便成了伊斯兰的圣地,耶路撒冷成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城。圣殿山在阿拉伯语里另有其名,al-Haram al-Sharif,意为“高贵的圣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相信,神在这里开创了世界,亚当在这里的伊甸园安居,末日审判将在这里发生,救世主将在这里降临,世界将在这里结束。在耶路撒冷的第三天,我们终于登山,一睹真容。虽然今天的老城完全由犹太政府控制,但实际掌控圣殿山的,居然是巴勒斯坦的穆斯林。这里是巴以冲突的核心,也是巴勒斯坦人对抗犹太人的标志。在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中,穆斯林曾以主人的身份,写下900年文明灿烂的篇章。公元691年,阿拉伯人在圣殿山建造了金顶神殿(Dome of the Rock),来供奉穆罕穆德登天的巨石。直到今天,这座华美壮观的神殿依然是穆斯林世界里历史最悠久、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其闪闪发光的金顶成为耶路撒冷老城最夺目的地标。对面的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因为穆罕穆德曾在此祷告,更成为了伊斯兰教中的第三圣所。值得一提的是,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原先被拜占庭驱逐的犹太人允许迁回耶路撒冷。十字军东征时,穆斯林和基督徒打得你死我活,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在阿拉伯君主撒拉丁手中,却得以完好保存。这在宗教狂热、血腥仇杀的时代,并不寻常。可惜的是,中世纪穆斯林的开明和包容,已被当代原教旨的恐怖主义掩盖,无人想起,黯淡无光。我们登山的那个下午,太阳正烈,金顶神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一群游客中,有几个戴着犹太小帽的年轻人,在以色列特警的护卫下登山,尤其显眼。按照犹太教宗的规定,犹太人禁止进入圣殿山,因为此处太过神圣,凡夫俗子没有净身沐浴上山是对神的玷污。而巴勒斯坦一方,允许犹太人进入圣殿山,但禁止任何形式的祷告。这两个犹太教徒上山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当他们经过阿克萨清真寺时,寺前坐着的几个穆斯林妇女对他们大声喊叫,以示抗议。看着我们这群一脸错愕的游客,当地的犹太导游Yoav很淡定地说:“大家不要惊慌,在这里,冲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在耶路撒冷的每一天,我对这句话都有新的感受。今年9月13日犹太新年时,以色列警方和穆斯林抗议者在圣殿山发生冲突,阿克萨清真寺内部遭到破坏。之后便有多起巴勒斯坦人持刀刺杀犹太人的报复行为,多以巴勒斯坦人被警方击毙告终。10月以来,暴力行动持续升级,已导致至少12名巴勒斯坦人和6名以色列人丧生。作为世界的中心,任何打破圣殿山平静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迅速升级为武装暴力事件。我们到达耶路撒冷时,已全城戒备多日。大街上全副武装的防暴警随处可见。连续三天,我们在老城上空看见警方的直升飞机盘旋而过,Yoav告诉我们,这是又一起暴力事件发生的信号。晚上回去一查新闻,果不其然。从前远在天边的“巴以冲突”,突然近在眼前。游览结束时,Yoav收到消息,一个巴勒斯坦人在城北持刀企图刺杀犹太人,于是叮嘱我们不要再去。说话间,他的语气异常平静。“作为犹太人,你害怕吗?”“一点都不。这里并不比纽约、芝加哥更危险。”我不知道这句话有多少是为了安抚游客,不过被袭击的大多是极端正统的犹太教徒,也就是犹太教中的原教旨主义者。所谓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多指宗教团体中的保守主义,对宗教经文做字面的、传统的解释;相信这些字面的阐释,应该运用于现代生活。原教旨主义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基督教。他们相信《圣经》,上帝7天内创造了世界,耶稣是神之子,将以肉身再次降临人间。犹太教的原教旨主义者相信,必须驱逐穆斯林,夺回圣殿山,重建第三圣殿,这样救世主才能降临。伊斯兰的原教旨,则主张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以此生活和治国。在这个日益世俗化的世界,原教旨主义者的世界观,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然而,在后911时代,原教旨在各个宗教快速增长,不容忽视。无论出自哪个教,耶路撒冷都是必争之地。因为他们都相信,审判日终将在圣殿山降临,世界在此终结;谁拥有了耶路撒冷,谁就拥有了天堂。如果说利益的冲突,可以靠谈判和妥协化解;那么信仰的冲突,大多绝对、彻底,没有回旋余地。作为世界的起点和终点,这座城市注定被膜拜、毁灭、重建,以此往复,千年不休。“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Montefiore写道。Jerusalem,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里,都有“和平”之意。和平,何时能够真正降临耶路撒冷?--------------------------------------------------------#不识东西:曾经负笈海外,而今散落中西,天各一方。好行万里路,也乐于读万卷书。坚持一些理念,残存一些理想。仍不识东西,以为开眼看世界是时代所需。不止步于知道分子的博学强记,更追求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相信眼界,相信经历,相信好奇心是最好的导师,坚持初心是最大的梦想。<图片1>
  •     能够让三种宗教信仰的人视为圣城,而且魂牵梦绕、顶礼膜拜、痛哭流涕、浴血奋战的,恐怕只有耶鲁撒冷了。这座一直存在于央视新闻频道中的城市,从我第一次知道她起,就充满着战火和硝烟,或者是刺杀与仇恨。如果说出最能代表着做城市的几个人,在我印象里可能是阿拉法特和沙龙。我小时候总是问我爸爸,那个头上包着头巾箍个项圈的人为什么那么奇怪,我爸爸说他是巴勒斯坦人,我就问巴勒斯坦在哪里,他就说和以色列在一起,中东的两个老打架的国家。其实我爸爸也没去过,也许他只是知道他们一直在打仗,至于真正为什么,或许他也真的说不清楚。后来我查了书,知道了耶路撒冷,有时候书上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有时候说是巴勒斯坦的首都,这座城市给我从最初的印象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楚她到底属于哪个国家和民族。偶然的机会在机场看到过《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没来得及翻开看,但我就是想买,对于哪些和自己从来毫无关系的历史总是充满好奇。在 kindle上买了后就很难感受到这本书纸质版到底有多厚,但确实看了很久,导致一度差点没能坚持下来,好在kindle的进度条显示阅读进度已经过半,就不断的一点点读完了此书。西蒙·蒙蒂菲奥里,作者这个人是看到后半部分19世纪的历史前后才明白过来,是个犹太后裔,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虽然许多读者在豆瓣上对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好评,但我依然觉得他已经很客观的整理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于一个犹太后裔而言,没有能够发表自己主观的见解已经是对于读者的尊重,特别是当他所记叙的是一座令亚伯拉罕三大宗教信徒都狂热痴迷的一座圣城,她该属于哪个群体呢?这其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作者显然不希望被视为一个犹太人的代言人,这其实就是对于本书的最大尊重。其实书中记录了很多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语录或是文摘,充满对于这座城市太多的爱与恨。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显然难以理解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于圣城的膜拜和狂热,一座中东城市,愈是战乱、破败,愈是干旱、枯黄,越是无法唤起我内心的美感以及对于她的向往。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愈加惊异于这座城市在三千多里经历的爱恨交加、腥风血雨。可能出于宗教尊重的人,觉得每个族群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他们的对于圣迹的热爱也是应有的权利,但是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耶路撒冷这样卷入了几十个世纪的战火纷飞,从来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汇聚数十代人数十亿人爱恨情仇。这里面是对于主的敬畏,这里面是犹太人的乡愁,还有基督徒寄予的哀思与崇敬,抑或是期待安拉的眷顾。无论是犹太人、耶稣还是穆罕默德,都未能逃过一个宿命,那就是他们同为闪族的后裔和分支成员,在亚伯拉罕一神论的民族传统里形成了各自的宗教。而且都归结于耶路撒冷,都因为圣殿山缠绕。虽然耶稣已经放弃了现实的圣殿,他相信只有进入天朝的圣殿,人终能经历末日的审判而重新复活,但是耶路撒冷仍然是基督徒永远的心中的圣城,那里有圣墓,有接近天国的最近的路径。而亚伯拉罕献祭的石头,也称为穆罕默德传说登天的圣石,构成了数千年不变的圣殿的基石,和三大宗教不断纷争的现实所在。然而谁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主是不是真的召唤过,先知真的还存在,人所畏惧的只是那个没有偶像的神。而正是因为亚伯拉罕宗教拒绝偶像,它才更加神秘,长久的得到信众的敬畏。而那些崇拜偶像的宗教,随着偶像的毁坏,也逐渐被世俗的观念所涤荡而净。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不再修持精神世界,而是依靠现实的实践、通过自己的道德和行为修养来面对现实生活。这或许就是世俗社会和宗教社会的区别,入世与出世的差别。然而这种同源宗教的一神论宿命,从来只相信自己的神是唯一的,从来不会彼此怀疑主的真实存在,是否相同。因为从接受宗教洗礼或是割礼那天起宗教带给信徒的就不仅仅是精神的涤荡,还包括生活的准则与行为方式的强制,比如《摩西五诫》、《布哈里圣训》(沙利亚教法)。宗教通过训诫、教法已经深入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这便是实践性宗教对于人从精神到行为世界的约束,因此,无论是犹太人、基督教世界或事穆斯林世界都曾经黑暗、衰落过,当人受制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神的存在的时候,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教法规定的世界里时,等于限制了人的思想和创新,世界无非是非此即彼。不同的就是异教徒、卡菲尔,相似的则有资格被拥抱一起接受末日审判。也许中东的迦南、新月沃土自古就是人类社会拓展和扩张的重要跳板,地理位置重要关键,生存环境又恶劣充满挑战。教法约束生活的亚伯拉罕宗教的出现就是为了制定一种能够生存下去的规则,人类在早期社会中对于自然的敬畏构成了早期的宗教与禁忌文明,也许生存环境越恶劣规则越严密,也许他们相信只有依靠于永远的忠于唯一的神,拒绝偶像膜拜才能保证生存法则永久的指导自己的族群存活下去。而人永远无法预测未来的变化,一成不变也就意味终究会无法适应时代,在信仰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耶路撒冷可能就是存在于这种一成不变的信仰的矛盾里,拒绝偶像,就永远没有机会证实主的真实存在;教法贯彻生活,无论是犹太人或是穆斯林就再也没有机会打破信仰,挑战权威。或许基督教是幸运的,因为只有耶稣第一个敢于宣传圣殿已死,只有信仰天国的圣殿才能得到末日的审判,只要有信仰就可得救。所以,耶稣的死是必然的,但他的努力至少为基督教一种机会,虽然神是唯一的,但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来救赎。耶路撒冷,是无罪的,但却她却承受了数千年宗教无法自身解决的苦难;人是无辜的,然而只要他们还活在这种信仰里,失去自我救赎的机会就依然会彼此仇恨。越是虔诚,越是充满现世的罪恶,这可能就是亚伯拉罕宗教的恶因,这本书读到最后的时候,以至于我已经无法说的清楚,谁对谁错,历史给了每个信仰者合理的理由拥抱耶路撒冷,但却从来没有完全给予过任何人。也许她就属于世界,但希望永远不要再属于信仰,也许在经历三千年仍然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三大宗教编年史,读来费劲到不行,流水账又异常枯燥,幸好在短评里找到共鸣,从前年啃到去年好多次打算放弃,没有一点宗教史基础的人怕是看不懂的。
  •     祈祷着有一天,我也能踏上耶路撒冷这片神圣的土地。读完了这本书,有一次竟在梦中梦到书中所描写的血腥画面,内心恐惧不禁油然而生。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未来不可知会遇到何种患难,相信有主同在,就不害怕!读后令人对耶路撒冷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     多浪漫的诗人在这里恐怕也发愁吧。
  •     听
  •     历经沧桑的城市。
  •     看不下去,弃坑。
  •     非常值得作为工具书查看。
  •     作者客觀還原了耶路撒冷三千多年的基本變遷。
  •     读这本书真是一个有点痛苦的过程,而且年代跨越太久导致的流水账和学术气息弄让本书的趣味性也很一般。不过看完后,对耶路撒冷的向往又多了几分,什么时候能去呢?
  •     记事类文体,一本书3000年,很难要求更多了
  •     没有点相关知识底蕴和耐心是看不下去的。同时感觉不太喜欢这种文章写法,读起来十分泄劲
  •     手上正在读的书。对耶路撒冷的历史讲述很详细,且具有文学性。然而我买的是简体中文版,充满长定语和别扭语式,我怀疑自己是否有毅力读完。事实上这种简直像外语的翻译已经多次阻碍我阅读书籍,现在的译者外语水平高了但中文功底不行啊
  •      一句话概括:一个爹和两个儿子在一个叫耶路撒冷的家里打了三千年! 个人的的感悟: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从事实中认清人类荒谬的本质!
  •     先不说翻译得怎么样,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耶路撒冷的历史,但是对与耶路撒冷息息相关的周边地区历史的描写被刻意淡化,这本书只适合非常熟悉欧洲历史的人看,没有相关基础的人会非常吃力。历史信息碎片化,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架构,很难总结。跟另一本历史巨著《全球通史》比差了100条街。
  •     读了两年.....
  •     本书气势磅礴,知识宽广,它诉说耶路撒冷的深厚历史,也映射着欧洲这三千年的历史沧桑。读着它,就好似坐上时光机,穿越回到公元前大卫王时代,伴随着这座城市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感同身受着它的感受,或振奋或感慨或悲悯或心痛,五味杂陈无以言表。 读完一遍,最大的感受是,耶路撒冷承受了世界上最多的悲情,无数人仰慕它渴望它靠近它,期待能够成就它也借此救赎自己,这么沉重的人类情感,已经成为生命无法承受之重,让这座城市饱受劫难,让身处其中的人一经历各种血雨腥风。今天,耶路撒冷重新回到犹太人手中,以色列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这座城市仍然危机四伏,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归属问题将一直伴随着这座城市。 初读,只是对这座城市历史沧桑的粗略感受,其中的细枝末节,每一章每一节,都有无数个丰满动人的故事,都值得去细细挖掘。
  •     基本上是一本三千年流水账 不知是否因为中国大陆人普遍不了解这些宗教和历史 所以此书受到夸张地追捧……
  •     大杂烩
  •     一座城,穿越三千年,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天国与尘世两种维度。
  •     加长版维基百科。。。。。
  •     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时,绝不会想到一年多后自己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这书并不好读,太细碎;第一遍只读到了四分之三的地方,直到亲眼见证了耶路撒冷的美丽和哀愁之后,才再次从头读起,并顺利看完。大约是经过具象的空间之旅后,方才能顺利地进行抽象的时间之旅吧。
  •     大半个月看了大半本,这三千年过得我都替他们累。。。
  •     连续一个多月,上班路上看,出差路上看,躺在床上看,太漫长。对耶路撒冷和犹太人有了宏观的了解,但是时间线太长了,并不能记住每一个具体的时代和人物。似乎都在讲翻译质量差,我看的时候并没有发觉,后来看到海明威那个梗,顿时了解。书是好书,可是太长,翻译者有心无力,期待新译本。
  •     201702 书的可读性太差,可能是太想把前前后后都涵盖,反而损了很多细节。不过对阿以双方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对耶路撒冷有着无可指摘的诉求,也正因为这种宗教的诉求,使得在外人看来曾经有无数次如果,最终大多因为极端宗教主义者而未能成功。真是幸亏生活在一个无神论的世俗国家。
  •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中犹太人的祖先在这里修建过圣殿,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曾在这里传道并殉难,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曾在这里“夜行登霄”。因此,耶路撒冷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
  •     阅读西蒙•蒙蒂菲奥里写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自始至终,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不同信仰的人如何用大炮长矛讨伐异教徒。宗教认同,是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核心动力。耶路撒冷的历史表明,以军事武力来强制统一信仰的过程中,“共识”两个字是用成堆的尸骨写出来的。 过去2000年,权力以“信仰”的方式来实现极少数人对大众的控制。直到1776年,美国通过宪法实现政教分离,世界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逐渐走向包容与和谐共处。
  •     这本书给1分都不算多,有人说大陆版翻译不佳,我结合台湾版一起看的,觉得也很差。说到底是作者逻辑混乱的锅。 例如18世纪就写的异常混乱,一会儿写俄国,英国,法国。罗列了一堆觊觎耶路撒冷的人,然后之间为此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作者几句话草草了事,逗我们读者么?这还是其一,作者写的文章干巴巴,读起来一股血腥气,我几次读不下去。很多事情的前后逻辑也不通顺,都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我劝后来人不要花钱买这书了,又臭又长
  •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流水账。。。充满了血腥暴力性变态和精神病患者。。。
  •     视角挺独特,关于耶路撒冷可以了解更多
  •     3000年的流水账啊!除了对耶稣的只言片语以及的近代耶路撒冷历史的少许介绍等章节有所印象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吸收。如果要说有什么读后感的话,就是我佩服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以及对耶路撒冷这座小城的容量和地位的再次确认及赞叹及向往!
  •     毕竟是讲历史不是讲故事,也无怪流水账的叙事了,信息量挺大,但有些地方解释得并不全面,翻译有古怪矛盾之处,后面部分译的还行,也许跟原文语言有关
  •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不信仰三大宗教的人,对耶路撒冷的魅力不会有太多感触,但她的确是神秘、多难而又悲伤的。历史追述已到尾声,而现实依然喧嚣,这真是一个被爱的疯狂、爱得执着、爱得血流成河的神圣之所……。
  •     翻译是败笔。
  •     祖先能活到100岁也是够牛的
  •     一本扩充版的维基百科词条和流水账真的不值这么高的评分。
  •     3月的打卡书。我还是高估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又乱又杂,让本来就不熟悉的我越加不熟悉耶路撒冷的历史了。
  •     宗教文化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人类。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     这本词典终于看完了,名人之多完全记不住内容了。去除了宗教的神秘,完全就是赤裸裸的人,几千年来,宗教没有教会如何和平处世,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带来的战争,书中那句话“默罕默德的宗教是建立在刀剑之上的”,至今,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区时不时还传来战争的气息,它的金门仍将金锁等待末日的来临。
  •     从文明诞生至今巴以局势 从圣殿到圣墓大教堂再到圆顶清真寺 作者从最初城市的建立开始 通过介绍不同势力的交替 不同文化的碰撞 不同宗教的融合 完美的呈现出这座城市的辉煌
  •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不是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过得耶路撒冷的。他们的民族史讲述了一个必然走向英勇胜利,和突然爆发灾难的毫无悬念的故事。
  •     一本了解中东历史文化的好书。。。就是翻译差了点。。。看的时候最好手头同时放有台版、陆版和原著。当陆版台版译文正好南辕北辙时,可以查验一下原著。
  •     作为了解历史的读物还是凑合的
  •     看了好久,看的晕乎乎,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定要再看一次。
  •     断断续续一个多月,像是三本书的糅合:《罗马人的故事》+中世纪十字军史+《爱与黑暗的故事》。大部头越来越不想啃了
  •     说老实话,翻译的功力还不能驾驭这么晦涩的文字。我翻译不行,但是作为读者,觉得译者的文字可读性不高。
  •     201703 又是一本读啊读啊生不欲死的书。试图要讲清耶路撒冷从哪里来又要讲到哪里去,然而庞杂的历史,起落的王朝跟来来往往的统治者,让这本书看起来真的好似流水账毫无重点可言。对历史小白太不友好了,好歹划个重点啊。
  •     外国人名永远是我阅读跨不过去的坎。断断续续三个月终于啃下这部书,留下厚重残忍的印象。不过每一篇张似乎再加工后都能拍成一步恢宏电影。
  •     翻译的确实挺不好的
  •     可能因为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这本书我没有读完。各种人名,宗教让我不得不依靠强大的百度才能大概理出一个思绪来。
  •     读着有些费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