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记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62474463
作者:于坚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 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最佳非虚构奖
★ 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 诗人于坚独特敏锐的摄影视角,深获荒木经惟等摄影大师的肯定与推崇
★ 160幅摄影图片,于坚把他的镜头和心置于平凡之中——理发店、单车、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车站、张望、沐浴的人群……从这些一闪而过的日常瞬间和平凡物事,提取出诗意,觉知感悟印度点滴。
★ 于坚写印度,带着一份“寻根念旧”的情怀,由印度所见之“旧”,唤起对旧时旧事的怀缅追寻;再反观现世之“新”,身处这个凡事求新的世代,生活洪流汹涌前向,更多时候,我们真需要回头看看。
★ 有别于其他行纪的书写方式。于坚用洋洋洒洒的断词、分句,譬喻、排比,还有极富个人特色的长句,热热闹闹淋漓畅快,引读者仿若掉入特吕弗的电影《四百击》中安托万的旋转魔桶,恰好还原一个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印度,读来是自成一体的诗性与深意。
《印度记》是于坚的一本关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行的随笔集。于坚以富于感性色彩的文字,细腻真实地描绘了旅行所到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于坚对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如电影场景般历历在目,令人身临其境,行文处处流溢出“反诸求己”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对印度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对故乡昆明的某种旧日情怀等,全书配以摄影图片互为表里,另收录行走尼泊尔、不丹的两篇新作,为读者带来亲临其境般的阅读经历。

内容概要

于坚,诗人,作家。1970年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评论至今。1980年开始摄影至今。1992年开始拍摄纪录片至今。著有诗集、文集多种。获数十种诗歌奖、散文奖。长篇散文《印度记》获2012年《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作品奖。纪录片《碧色车站》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 节银狼奖单元。系列摄影作品获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总撰稿。最近二十年为《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旅行家》等刊物特约撰稿人。 在西班牙、台湾、澳门、昆明、大理等地举办摄影展。


 印度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虽然这本书最后的篇章在枕读时实在昏昏欲睡,但还是在睡着之前读完了它。《 印度记》,这本书可以称作是作者(诗人于坚)的喜马拉雅地区旅行暇思录,分了 印度、尼泊尔、不丹三个篇章。初买到此书时,是去年刚刚从尼泊尔回来,当时 翻翻了书的内容,有点读不进去,读了尼泊尔篇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就搁下了。 反倒是书的装帧,包括用纸和插图,就凭“印度记”这三个字,和作者硬派的诗 人身份,就编排得如此浮夸,令人不免咂舌。这次再拿起此书,也许是因为双休时间,有虾米上的Agnes Obel一组呤唱作了背景 音乐,刚好又是雨后阴转晴的天气,窗外的光线忽明忽暗,游移变幻,于是就很顺利 地读了进去,也就习惯并接受了作者那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诗人文化学者博览群书 并理性思考引用者以及摄影者诸多身份的视角和思维),还能读出些意境来,偶 尔也有些醍醐灌顶的醒悟。作者的叙述洋洋洒洒、絮絮叨叨、林林总总、细细碎碎,极像一个手频繁转动着 魔方的人,随意地调配着各个界面和色块,极尽眼花缭乱,却未必那么容易就将 读者带入他本想呈现的真实境界,“无数的空间、场合、碎片的集合体”。于是 ,在书中动辄就会看到他用几十个名词排列来表述自己所置身的街景,大有要把 所见的所有物品全都罗列成清单的意思;他还会按照自己的方位感,把所进入的 城市按360度全景接拍形式对人、事、物进行列举;在描述某种城市氛围时,他会 用上所有可能表达的形容词。在描述人群时,他会用上几十个表示身份的名词和 一股又一股可以叠加的动词和形容词。最要命的是,这些词是密集排列着的,顿号 恐怕是这本书中他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标点,这无以形容的密集感也许正是作者所需 要的,却令人感觉他玩弄词汇的娴熟、随意和过度,或者他的个体本身是被这些场 景掌控了感觉,他所有的罗列都像是被动的。他更会按照个性的跳跃思维,时时 进入臆想,时时揣摩,时时抒情,时时反观对照,时时引入一些他汲取过的哲思 ,时时灵光闪耀一番。这一切,的确像喜玛拉雅南麓他所进入的城市布局一样凌 乱,却又浑然一体。你不得不说,不能强求一个诗人,按大众的阅读习惯来表述 。虽然读起来实在有些凌乱,但在读印度篇时,发现虽然没有去过,作者所描述的 格局和内容实际上与尼泊尔并无二致时,便还有些津津有味的阅读感觉,实在是 因为对尼泊尔这一地的亲身体验。庆幸的是,在作者长篇累赘、梦呓般的描述中 ,会突然跳出一句充满哲思的话,很有诗句的奇妙。如写到恒河,“那不是河流 ,那是一座液体的圣殿”,写到瓦拉纳西,会有“黑暗之神坐在星空下”,“黎 明,瓦拉纳西油锅般地翻滚起来”,还会突然跳出一长段充满激情的内容,有点 点史诗的味道,可以高声吟诵,可以激情澎湃。想想,这所有的表达中,最能稳得 住的还是他骨子里的诗人气质。按我自己读书的坏习惯,便将这些我在这本书上 感觉有意思的地方画线,画线,不停地画线。于是这些画线内容的句子带着力量 和光辉,便使整篇印度章节被透映出光和力量了。至于后面的尼泊尔和不丹两个 章节,不看也罢,实在是那光和力量在印度那儿已经折腾完了。《印度记》,作者于坚,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     今年夏天去印度之前看了几本有关印度的书,那时这本“印度记”还没有出版。夏天看的几本中的一本好书是一美国女记者Miranda Kennedy写的“在印度住了五年”,其实原英文书名是“Sideways on a Scooter: Life and Love in India ”(侧坐摩托车)。那本记录了一个外国人在印度德里亲历5年的生活,对印度妇女,种性制度观察以及全球化对印度人生活的影响。我8月份去了德里两个星期,为一个跨国公司作电脑系统项目。 住在德里附近的古尔冈,古尔冈相当于我们中国大城市边上的高新开发区,各大国际跨国公司都在古尔冈设分公司。古尔冈是印度走向全球化的一个典型样板城市。在德里两个星期,我们被安排在美国品牌的五星酒店里,当地印度同事来酒店和我们一起工作,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叮咛为了安全不能随便走出酒店,不能随便和当地人搭讪。开进酒店大门的所有车都被检查底盘是否安装炸弹。和我们一起工作的穿西服带领带的当地印度同事给我的印象就是其中一部人对女同事的蔑视和工作上的偷奸耍滑。中间的周末我们在美籍印度美国人的陪同保护下,去了240公里以外的斋普尔,一路的见闻记在我的日记里(http://www.douban.com/note/315031993/)。一路旅行的印象就是脏,乱,无秩序。下个星期我会有再有一个两星期的印度之行(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317993462/),我计划去泰姬陵和德里月光集市。为了旅行前精神上的准备,(满世界走的我也就是去印度之前会做精神上的准备),我再寻些有关印度书看,这次寻到于坚新出版的“印度记”。“印度记”是一本游记加文化宗教反思再加摄影照片的合集。封面介绍于坚这些印度的照片曾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什么奖, 不知原版的照片是不是黑白色,但色彩丰富的印度被照成黑白加在书中跨页印刷,图片未免失去些震慑和感染力。如今书的分类出了一个叫“非虚构文学”的时髦词,其实就是从英文“Non-fiction” 转过来的,原来我们老的说法“写实文学”。此类作品就是真人真事,与之对应是虚构的小说。“印度记”获得2012年《人民文学》“非虚构文学”作品奖。于坚的“印度记”我猜是基于他不到两星期的印度几个城市和圣地的走访并拍下大量的照片。去印之前,于坚有大量的阅读, 包括熟读“泰戈尔的诗集”的与几十年对印度佛陀,梵文化的神往。去印之后,于坚对照拍摄的照片做了大量的回忆, 引经据典,当然书中有很多于坚作为一个诗人的对文化,宗教的思考。我的意思是说为“非虚构文学”, 应该有作者实地长期的考察,走访,交流。比如何伟(PETER HASSLER), Miranda Kennedy , 他们在中国或者印度化几年的时间和当地人一起生活,用人文的胸怀与当地人乐与痛的交流,碰撞出文化差异和反思。才会写出“江城”,“甲骨文”和“Sideways on a Scooter: Life and Love in India ”的触动读者心灵的好书。他们的“非虚构文学”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生活由而自然的揭开生活下的文化价值观。我觉得于坚这本书归为散文才对。诗人于坚的文笔很美,初翻“印度记”前四分之一,我被于坚文字所感染,但随之过多过于的渲染,慢慢让我腻了。于坚是是诗人,但用劲过猛了。截于坚书中几段文字,我当初看到这些段落时折了书角。加德满都机场永远是一个乘兴而来、失落而去的机场,不是喜马拉雅缺乏乌托邦气质,而是它太乌托邦了,除了那些永恒的土著,外来者很难在此落地生根,得道成仙,大多数人最后都要重返他们的现代化囚笼,黯然归队。他们唯一的安慰仅仅是,把喜马拉雅作为一个传奇或者一首诗带往各自的家乡。布衣甘地是一个伟大的刹车,甘地领导印度人回到大地,印度用布来抵抗,回到印度土布。他号召印度妇女继续织布,以此支持印度的独立运动。甘地的思想是向后看的,他是从印度历史的源头去寻找适应现代社会的印度动力,他是少见的用古典精神来对抗现代主义的伟人。 甘地说毁灭人类的七件事, 1. 没有原则的政治; 2.没有牺牲的崇拜; 3.没有人性的科学;4. 没有道德的商业;5.没有是非的知识; 6. 没有良知的快乐; 7. 没有劳动的富裕。与印度比起来,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历史,就太像一场大扫除了,一个忙着搬新家的国家。印度没有焕然一新,那显而易见的历史感沉重得令人窒息。这使得人们的表情呈现出某种尊严、某种自我意识,自信、安详、平静。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民族会那样地自卑自残自我否定自我毁灭,那么热恋归零。加尔各答把一些物当作垃圾来使用,脏乱差彻底的消除了物的傲慢,人高踞一切物之上,人控制奴役者物。我在加尔各答发现了人控制了物的秘密,就是把它们视为垃圾,。。。在人之上的是神灵,这个城市没有不信神的人。。 神高于一切。中间是人,下面才是物,物就是第十八层地狱里的一堆垃圾。。。。平心而论,诗人于坚这本散文集算是当今的中国作家出的书中,难得叫读者可以看得下去并让人有些思考的书。
  •     开始也是读不下去,觉得第一篇80多页的文字,只有一层标题,完全抓不住脉络;照片也是没有说明,很难了解拍下瞬间的更多细节。但还是有点耐心,再拾起来看完了。看完觉得作者这种作文形式没有不妥,文字就仿佛是德里大街上完全没有空隙的人流,拥挤着,各自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铺天盖地的描写啊。。。不过还是有些收获
  •     印度文化
  •     实际上是游记,这类游记也是不错的,不专注于理性的细节,而是描述感受和社会讨论批判。当然,看完发现,建议上架类型是摄影,就让人颇感无力,幸好不是买来看的,仅仅是借阅的,要不然69元的定价,打完折都不值,图片太多,而且有内容的照片很少。
  •     反正蛮失望的。
  •     之前的印象里印度似乎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且有些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印度是个以神为明的地方,物质形而下,所以什么东西脏脏旧旧对他们也造成不了什么困扰。而且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宿命论,即使有机会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更愿意拿来供奉神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活在别人的业是死。现实对他们是幻世,他们更向往来生。因此有时候不能单单用贫穷落后来解释他们的生活状态、
  •     还好
  •     于坚是用莱卡相机拍摄,这点我挺吃惊的。这本书之前,我们邀请他做过一次报告。他展示了他的印度图片和旅行心得。后来一些内容变成了这本书里的主张。印度,究竟是我们误解了它还是它的确应该被那样批评?于坚是诗人,看到了印度的诗性。其实了解于坚的人,不会觉得奇怪。
  •     印度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天堂啊!
  •     诗人的摄影是不堪看的,文字还是蛮好
  •     和平年代,诗人都老了,戴上了老花眼镜。有错别字。阅读感觉与读安妮宝贝的旅行书类似,即读了等于没读,雾蒙蒙的。如果不是太重,我还是愿意在半夜蹲马桶的时候随便翻一页读一段,截取其中词句的韵律美。但读完不会留下什么记忆。这是一本美图时代的作品,有重重叠叠滤镜的痕迹,美,但不真实,不清晰,不深刻。
  •     因为上次看一半回来看了书评,说写的好烂,这次去看各种带入感,觉得也写的好烂。还能不能客观公正了昂!
  •     大抵像印度这样以神为天的国度都太令人着迷。
  •     感觉很一般呀。。比较装逼,受不了,最大的问题是太重了!
  •     文字好过于照片,毕竟是个作家
  •     心的感受是第一位,用略带晦涩的排列式语句,方能将于坚回归淳朴的感情描写透彻。
  •     只有照片可以看
  •     印度真是一个去过还想再去的国家
  •     确实没什么内容 太轻浅
  •     在脏乱差的外表下,于坚看到了古老的印度文化,对大地的崇拜以及宗教的包容。他写出了文化的源头。
  •     詩人的文字,詩人的照片。留不住我們的過去,只能去羨慕別人。
  •     这本书有很奇怪的世界观,觉得印度人自甘贫穷,脏乱差都说明精神战胜物质。不过对世界其他事物的好奇心是值得欣赏的。
  •     絮叨、散乱,过量的引文难以掩盖这本行知笔记的浅薄,获过《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作品奖也可以理解了。。。。几十页的照片也很不牛逼,浪费了纸钱。
  •     于坚是诗人,所以文字上很出色,但是照片不行,没有到获奖的水平,我的朋友们都比他好。
  •     这位看了一本Max Weber的书就带着一腔热血和两台胶片机流窜到印度猎奇来了。先看的照片,感觉就是个去那边旅游的大陆客信手捏来照的,回去好跟村里的父老乡亲臭显摆,瞧,这是俺在印度大街上撒尿留的印!去的地方有点太俗了,我觉得这是一次抢钱之旅,就为了写本书骗钱。同样是瓦拉纳西,人家Michael Ackerman怎么就那么有出息呢,拍除了Bénares的魂。文字写的很飘逸,各种穿插,忆苦,加上诠释您做了解的印度文化;这种回忆很廉价,是刻意的在为了凑数而回忆,而不像Marcel Proust的‘追忆’里边的那种仿佛睡眠状态下充满灵性的即兴回忆。这本书竟然得了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作品将,摄影作品还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貌似有人已经嗅到一些东西了。
  •     十分钟翻完,皆因文字没有可看的必要。通篇形容词和动词的罗列——这种我小学三年级已经知道的凑字数且无美感的方法实在激不起阅读的热情。照片嘛——只要一黑白bigger噌噌噌!当初竟然还种草好久,幸亏价格久居不下,幸好~幸好~
  •     好好寫詩,再多讀點書
  •     卧槽!有文化的人写东西就是不一样,啥地方都能发现美。
  •     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给这本书差评。摄影是差了些,但毕竟这也不是个摄影集,于坚把印度写的多么的琐碎细致多么的动人美丽,让人真想立刻飞到那里去狂欢去拥挤啊。
  •     尼泊尔写的不怎么样。不得精髓,感觉随随便便套一个不丹锡金都可以。看的好尴尬。
  •     一直想去印度,不管是之前看的心动不已的印度,还是这本印度记,都让我对这个国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     写诗的 似乎 读起来有点 弃
  •     于坚写东西有童心
  •     耐心读下去,你会发现印度旧得很好看。
  •     还不错啦,之所以看是因为曹勇军老师的推荐~
  •     旅行的画面,较真实的南亚
  •     照片定格另一种人生
  •     照片不错
  •     纵向历史,横向比较,很棒。图片真敷衍,画蛇添足。
  •     不同于旅行者的记述,属于诗人的游历。读到汽车只是笨拙的代步工具,豁然开朗,追求物质的虚荣真是费时费力的一件事,返璞归真最简单开心。总体风格阴郁,文字唯美,视角剖析了内在的一些东西,总的来说,我是挺喜欢的。
  •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     不喜欢
  •     自己所见的最好的一本写印度的书
  •     印度,尼泊尔,不丹。加尔各答泰戈尔故居,迦叶摩诃菩提寺,孟买印度门,德里红堡,瓦拉纳西恒河。加德满都帕斯帕提那神庙,巴特岗古城,奇特旺国家公园,博卡拉喜马拉雅。廷布扎什曲宗,老虎寺。场,仪轨,狂欢,轮回。文化民族主义于全球化。喝恒河水和大肠杆菌。印度的过去活着。
  •     印度那张写的不错,尼泊尔和不丹感觉就是拿来凑字的,P159蓝色之手……那几行百度一下能搜到整段文字,不知网上哪篇是不是作者写的;其次照片没水平没意境纯属充数,有些甚至对焦都不准,看飘口还写着在多地办过影展,这水平真的是给跪了;最最最恶心的是这价格,这几篇字值68元?坑死爹了
  •     印度大概是不会去的了
  •     读着就发现索然无味。。。
  •     摄影和文字都十分具有感染力,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慢慢能理解印度的一些现象。我没有什么信仰,但我相信,印度人的信仰,使得他们区别于别的民族!
  •     于坚的风格显著,大段的,阴郁的,有事及触的感受
  •     都推荐去印度必看,于是花血价买了本,然后就发现文字各种重复累赘,一篇短小游记非要死撑到能够出一本书的地步,关键里面还包含尼泊尔和不丹游记各一篇,以及另外有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摄影作品(作为行外人拍摄水准啥的就不吐槽了,反正好多拍糊的.....),总之看完只有一个感受,就是买本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来看更靠谱或者还是看印度LP吧
  •     不喜欢买插图很多照片的书 特别是游记 觉得在凑数 这本是特例 文字特别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