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观众学

出版日期:1990-6
ISBN:9787561705549
作者:赵山林
页数:317页

作者简介

本书阐述了中国戏曲传播接受的历史脉络,使读者看到从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接受的承继关系和时代差异。该书从中国吸取史的复杂关系中,概括出“观众与作者”、“演员与作者”、“观众与演员”、“演员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五条主要线索,对戏曲传播接受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描述和研究。

书籍目录

引言
上编 剧场与观众
第一章 瓦舍勾栏与早期市民观众,兼论演员的观众意识
一、宋元瓦舍勾栏产生的背景
二、“宁可乐待于宾,不可宾待于乐”
三、“我则待天下将我的名姓显”
四、“人眼难瞒,与我分个令利”
五、“甚杂剧请恩官望着心爱的选”
六、“这的是才人书会划新编”
七、“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八、都市的节日演出活动
第二章 祭神赛会与村镇观众
一、“倡以禳灾祈福之名”
二、“老稚相呼”,“一国若狂”
三、“不知孰作孰看”
四、农村演戏的其他名目
第三章 两种特殊观众——商人与军士
一、汴京、临安与大都之商人观众
二、昆山、弋阳二腔的流传与商人之关系
三、明代徽商与戏曲
四、梆子、皮黄二腔的流传与商人之关系
五、清代徽商与扬州戏曲
六、粤商与戏曲
七、军士与戏曲
第四章 士大夫及其家班
一、“初村夫村妇看之,后则城中有知识者亦不为嫌”
二、士大夫观戏罪名种种
三、驳论之一:“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
四、驳论之二:“别通一窦于灵明之境”
五、驳论之三:“勿云戏剧微,激义足吾师”
六、士大夫家班之功能
七、士大夫家班之特点
第五章 几处典型的群众戏曲活动
一、西湖之春
二、扬州清明
三、秦淮之夏
四、虎丘中秋
五、泰山庙会
第六章 戏园与后期城市观众
一、酒楼兼剧场
二、茶楼兼剧场
三、城市观众的汇合与分流
第七章 妇女观众
一、妇女观剧禁忌种种
二、妇女观众队伍的顽强生长
三、“闺阁中多有解人”
第八章 宫廷戏曲演出
一、宋代宫廷演剧
二、元代宫廷演剧
三、明代宫廷演剧
四、清代宫廷演剧
五、宫廷演剧的特点
下编 观众心理学
第九章 掌握观众心理的重要意义
一、“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从演员来看
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从剧作者来看
三、“人赞美而我先之,我憎丑而人和之”——从导演来看
第十章 观众的心理定势
一、既不“泥真”,亦不“认假”
二、既要看戏,又要看艺
三、心灵默契,约定俗成
四、善善恶恶,是非分明
第十一章 观众的心理因素
一、真与幻——戏剧审美感知
二、常与奇——戏剧审美注意的引起
三、一与变——戏剧审美注意的保持
四、有与无——戏剧审美想象
五、情与理——戏剧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
第十二章 以观众为主体的信息反馈流程
一、观众与作者
二、演员与作者
三、观众与演员
四、演员与演员
五、观众与观众
第十三章 观众审美趣味和审美层次的差异性
一、不同观众眼中的“曲之亨屯”
二、不同阶层、不同地域观众审美趣味的差异及相互影响——几份剧目的比较
三、欣赏性接受,批评性接受,分歧性接受,背离性接受
第十四章 观众审美效应的多样性
一、《琵琶》、《拜月》高下之争
二、对《西厢记》的不同评价
三、对《牡丹亭》的不同评价
四、比兴手法的运用——审美效应多样性的成因之一
第十五章 观众审美趣味的历史可变性
一、世代新变
二、思想新潮
三、曲调新声
四、戏剧新制

内容概要

赵山林,1947年生,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原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头桥村十圩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戏曲学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编委、同济大学《中华艺术论丛》编委、苏州大学《中国昆曲论坛》编委、安徽《科教文汇》主任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两项、教育部项目两项、上海市项目一项。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戏剧史与戏剧学。


 中国戏曲观众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下篇颇可圈点,尤十、十一章最佳。然课堂报告之十三章,观之全篇都是bug。上篇待细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