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回忆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807024880
作者:Raymond A.Moody
页数:174页

作者简介

临死前的一秒钟,我们会看到什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 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为人们揭开了死亡的迷人真相:
“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只有和平、舒适,安详……”
“我进入水晶一般明澈的光,很美,很亮,非世间言语能形容,散发着无限的爱……”
“在一刹那间,我快速回忆起这一生从小到大每一件事情,清晰异常……”
这些 “ 复活” 的人从此不再恐惧死亡他们亲身体验到 死亡是通向……
《死亡回忆》一书彻底改变了一般人的死亡观念掀起了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潮,本书自1975年上市以来 创下了全球销量1300万册的记录, 仅在中国台湾就销售了100多万册。

书籍目录

最新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死亡现象
第二章 濒死体验
无以言表
亲闻死讯
平静安详
噪音
黑暗通道
脱离躯壳
相遇
光的存在
回顾
界限
归来
倾诉
对生活的影响
对死亡的看法
确证
第三章 类似现象
柏拉图
伊曼努尔·斯韦登白格
第四章 问与答
第五章 解释
超自然的解释
自然(科学)的解释
心理学的解释
第六章 个人感想
作者手记
致谢

编辑推荐

《死亡回忆》全球销量1300万册,繁体字本已售百万册,是一部与《西藏生死之书》齐名的生死学巨著。《死亡回忆》一书彻底改变了一般人的死亡观念,掀起了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潮。这既是一部高质量的、激动人心的科学专著,又是通俗的,极受欢迎的科普作品。——复旦大学教授 罗汉  穆迪博士在《死亡回忆》中的研究启迪了许多人,一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老传言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医学博士 伊莉沙白·库伯勒·罗斯  临死前的一秒钟,我们会看到什么?

内容概要

雷蒙德·A·穆迪,世界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先后取得了哲学和医学两个博士学位。他对伦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方面颇有研究,后来兴趣转向医学,并决心做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濒死体验现象,然后就开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死亡回忆》便是他几十年研究的成果。
《死亡回忆》一经问世就成为超级畅销书创下了全球销量1300万册的记录、它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死观念,使“濒死体验”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式纳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之后,穆迪博士又出版了10多本畅销书。
除著书立说外,穆迪博士还以其他形式普及自己的研究:20年来,他在世界各地做过无数次讲座普及人们对濒死体验的认识。他还是一名活跃的媒体人士多次出现在“奥普拉脱口秀”等国际知名的电视节目上。
为了奖励他多年来在科学研究及其普及工作上的不懈努力,1988年他在丹麦被授予“世界人道主义奖章”。

图书封面


 死亡回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说是“死亡回忆”,其实本质是“濒死体验访谈录”。小时候,常常看着蓝天,幻想人死了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甚至会想说人死了之后,会不会后悔自己死得太晚?呵呵~世人都想知道死后是种什么样的状态,但问题是等你真知道了,你也没办法告诉别人了。濒死毕竟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无限接近罢了……字体很大,还是绿色的,行距也大,不免有水的嫌疑。P150倒数第五行,没有首行缩进,哎!100627上外公家
  •     很小的时候一直在想,死亡后面是什么,就好像在每一个暑假,贪玩的孩子在吃完午餐后,总是忍不住会想,下午爸爸妈妈不在了,总算可以一个人偷偷玩自己的游戏了。那应该是另一个世界,就好像我的秘密游戏的世界一样,一个只有自己和洋娃娃们知道的世界的另一个神秘的世界。然而很失望的是,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却无法告诉我们另一个世界的模样,对于好奇的我来说,这实在是太令我感到难受了“一个黑暗通道”“光”“温暖且充满爱”……“无法用言语述说”“三维世界外的世界”在很多电影和连续剧里面,这一类的场景被播放的都可以让我们烂熟于心,如果要说,除此之外对这个经历有什么的额外的增加,那就是,如果我们不曾经历过死亡,也许我们就不能拥有新的,看世界的视野如果不是经历过死亡,也许我们无法放下,也许我们一直会纠缠在某一件具体的事件上,也许我们会一直沿着原本的想法一直行走,也许我们不会对人生有新的想法……也许……也许,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我多么自私的希望,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端,好让我在另一个世界,完成自己的曾经的遗憾…… PS:想来,有一些遗憾,也许正因为是遗憾才分外地让人牵挂…在这个不完美世界里,还是留下这些遗憾好让人去回味地好~
  •     研究濒死体验的比较早期和重要的著作。正如作者所承认的那样,这远算不上严格的科学研究。其原因,首要的是所获得的样本的局限性,并不能覆盖足够充分的不同种族、文化、年龄、性别等等。这也是源于本身这个研究的课题的特殊性。受限于样本的局限,也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统计或其他种类的科学分析,因而所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现象描述,和一些相对主观和不能确信的解释。当然,濒死体验本身是有趣的,值得研究的。引发研究兴趣的原因,或说可以把这当作一项可以研究的课题的原因,在于这种体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书中说,有比较大的比例的经历生死的人会有濒死体验,并且他们的濒死体验中存在许多可以归纳总结的相似模块,比如带有人性的白光,对过往人生的快速回忆,悬浮体验,等等。不管是生理的、神经的或者心理的解释,都是些初步尝试。然而可能更关键的是,也是普通人更关心的是,这个解释该归于自然的还是超自然的,或者说是物质的三维的世界可以解释的还是有我们完全无法料想的更高的维度。如果是前者,我们似乎可以放松下来,就当是一个暂时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虽然存在悬疑,但人类的努力是可以逼近它的真实的;而要成了后者,事情就麻烦得多了。这自然也难说是幸还是不幸。对于存在一个死后的世界这样的可能性,事实上是世界上更多量的人是相信这一点的,只不过是各自解释的版本有所不同。在西方有基督教可以来安置死后的灵魂,尽管这些濒死体验中的基督色彩并不很明显;在东方也有生死轮回,肉体灭了,不妨碍灵魂再去投胎。因而对普通人来说,濒死体验的超自然解释可能更能够给我们以安慰。我们生下来是奔着死亡去的,但这并不是所有的结束。我们的灵魂在我们这一世随我们的肉体经历过了,肉体寂灭了,灵魂可以再进行下一段历程。在那个温暖的、安静的、祥和的灵魂的世界里,一切都很完美。可惜这对科学是个灾难。科学虽然欢迎悬疑,但总希望这些悬疑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让人去发掘。把解释推给人力所不及的范畴跟不战而缴械投降一样,让人颜面无存。然而,问题是,就算我们称出了21克的灵魂重量,又有何用呢?我们还是无法跟这21克谈话,只能让它在另一个维度里安乐,我们一筹莫展。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濒死状态下进入黑暗隧道或空间的说法比较可信,可以看作是一个意识湮灭的过程。自视幻觉和体外经历就太无忌了吧,脱离了肉体如何还能使用基于肉体的视觉功能?我反正不信,差评啊
  •     我也希望现实确实如此书那些案例所描述的那样,死去的人的灵魂或是精神体,一定还在某个地方,继续存活着......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多年前就看到频死体验,在问与答和解释那两张把我所有的疑惑都回答了出来,而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越来越觉得玄。世界可真奇妙呀。或许那个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也会有答案吧。
  •     很快看完勿自杀,很罪过多行善事
  •     内容一般般。解决一些好奇者的问题。心灵的旅行。
  •     就在天花板上空盘旋,看到一群医生护士各尽其职地抢救“自己”,抑或飘荡在其他空间,透过一层肉色玻璃窥视这个似乎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不如在世的人想象那么辛苦,却是一番纯粹的安宁与平静享受,这能算是一种到达极乐净土的滋味麽?
  •     一些有过濒死经历的人的口述分类后按时间顺序堆在一起,不过还是挺震撼的。
  •     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濒死体验,开始是把刚发生的事情回忆了一下便失去了意识。不知道昏迷了多久,感觉周围幽静,黑暗,模糊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但是声音很轻很远,后来随着声音越来越清楚便醒过来了,周围很嘈杂,太阳晒着很热,因为刚好是倒在下坡,感觉头部充血,很难受。还好后来又晕过去了
  •     1、死亡是禁忌的话题。我们从潜意识里认为,与死亡的接触——甚至是间接的,都似乎昭示着自己死亡的命运,使死亡的味道越来越真实,使死亡的脚步越来越近。2、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这是一种被预先植入的意识:“这种事迟早会发生在我身上。”3、人类语言中的绝大部分词汇都是能够通过感官认知的经验。但是,死亡却超越了这种范畴,因为我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未曾经历过死亡,这让有关死亡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4、死亡就是意识体验的湮灭——永远的消灭。
  •     生命的伟大源自灵魂的爱。
  •     真的很不错,引人深思
  •     150名濒死体验者,书名翻译成死亡回忆有点扩大范围。
  •     最近在阅读《死亡回忆》这本书,起初只是源于对死亡的好奇。但是读后开始迷惑,也开始思考,到底濒死体验者看到的是神引领的真实,还是大脑产生的臆念呢?作者秉承着审慎的态度来评述此事,让我看到了科学治学的严谨。对于无法解释的地方,也没有自以为是的曲解,由于他的诚实,我愿意相信濒死体验的真实性。大脑的复杂性,我们难以解释,也许“那个存在”在我们人之初就存在了,也许这就是大脑为了缓解各器官衰竭所带来的痛苦,而为我们编织的善意的谎言。就像一个坠崖身上多处骨折的人,为了求生,大脑会分泌止痛成份,让她不会曝尸荒野,当救援到达,她立刻痛昏了过去一样。还有当我们遇到危险,大脑会让我们感觉时间几乎静止了,这其实是大脑的运转加快了,为了我们更好、更快的找到脱困的方法。但是我同时也相信,有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和解释,那么我们也不应该立刻否定它的真实性。不了解---即不存在是我们人类认知上的误区。我们应该抱着宽厚的态度,倾听那些我们常规逻辑上认为的不可能。存在即有可能。扯远了,回到这本书,如果我们真可以在离世的时刻,从新拾起一生的琐碎和芜杂,也是一件蛮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虽然涉及了死亡这个生者不愿提及,甚至是忌讳的内容,可是作者的基调却是积极的、向上的,读后我的收获是深深的思考,还有珍视生命,不惧死亡。
  •     高考前读的,我就是信了,真的信了,它让人不惧死亡。
  •     没看完,本来没看的时候兴趣很大,看了以后发现有点无聊。。。全是一些小故事的感觉。
  •     经验与觉察
  •     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让我们认知了自己、非不是迷迷茫茫然的排斥死亡的来临因为世上还没有一个人不会死、即使是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也得死、还是与常人一样活不过百岁的糟老头子认知死亡比害怕死亡要好许多、、、总比迷茫的排斥好、倪总得走死亡这一条路吧不好的就在这本书的质量确实很差劲、装订不是很好内容可以
  •      之前看看理想里徐累提到这本书 一时好奇拿来翻看 作者态度还是值得取鉴的 只是陈述客观事实 并未给予任何判定 不过就像陈丹青说的从来没有人回来过一样 这还是无从判定 所能做的只是语言的消解 也只是暂时的解脱 最后所有人都会走到这个终点 所以先怀有善意 不枉此生吧~~
  •     非常有趣,如果对死亡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和现金社会研究的关于死后世界的课题有关系。看起来很真实,但是其研究价值还是有待观察
  •     一直都害怕死亡,小的时候一想到要死,就会成宿成宿的再被窝里哭。曾经有一度以为自己不再害怕,却发现只是单单想到这两个字,都会由心底产生一种恐惧。这种感觉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也从来都没有跟朋友家人们交流过,也许我想是人总归都害怕死亡的吧。以前没有听说过这本书,是在卓越网上搜索到的,抱着试试的态度买来看得。... 阅读更多
  •     启发……
  •     缘份。影响最大的书,没有之一。
  •     拓宽宇宙观 极富科学精神的超自然体验
  •     垃圾,装作是很科学的分析,实际上很做作
  •     小学时看的,还挺有意思的,但是……也就这样吧……
  •     对于没有濒死体验的人来说像是神棍乱语,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但是对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来说,感受很复杂。
  •     有趣的是濒死体验都感受到反对自杀~ 回想起多年前走向的那道光
  •     勉强把它归为心理吧。其实算不上心理,心理学是一门有科学方法的学科,而这本书,采访了几十个人,凭回忆口述,就总结出一套东西来出书了,身为一个严谨的C型人,实在无法接受。也许我是不相信有灵魂的,可我也不甘心就如此接受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对死亡的探讨研究,不该避讳,要支持,但伪科学什么的,还是不要了,生命苦短,让我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
  •     “每一个死亡都是安乐死”
  •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生命的尽头是涅槃。
  •     又害怕又感动。
  •     内容相对较少,不过因为样本的稀缺,可以理解。对死亡的描述分析除了哲学,神学之外,就是生理解剖的推断,后者是被普遍采信,被认定相对客观的。然而对个人而言,死亡实质跟身体器官无关,是纯粹的精神体验,那么除了接触濒死者以外,我们别无他法,毕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体验是单程的。借由他们的体验来构建生存哲学,世界观,个人认为相对那些臆断要靠谱的多,但前提是要足够的研究样本分析。不论这个研究方向是否得到主流的认可,个人对生命的体悟都可以从中汲取灵感。
  •     很欣赏这种客观的纪实
  •     本书写作极具科学性,同时又跟人很多启发,令人深思,值得一看!
  •     认识死亡。
  •     不错的内容,扩大了眼界
  •     案例总结书
  •     如果死后有温暖的光,那么告别的时候,请不要哭泣。我始终相信,活在此世,并不是终点,只是生命的一段旅程。为了感触,为了体验,为了学习宇宙中最恒久的东西。死亡不是终点,只是一个中转站。超越了肉身的束缚,带着活着时体会到的人间大爱,走向下一段旅程。谢谢这本书,给我提供了理论支持。哈哈~读过以后,对生命和生活会更勇敢,更平静,更没有恐惧。
  •     把死说得如此的玄乎,你叫其它的动物怎么活?
  •     里面的小案例我相信是亲历者的真实体验,但作者的方法非常不科学!号称做了8年,居然都没有做最基本的统计,有多少濒死者有过他所谓的濒死体验,有多少什么都没体验到。这本书从头到底就是想证明死后灵魂世界的存在,但又不敢证明,看着貌似心理学、神经科学、药理学等等的幻觉解释都说了,但都是以偏概全的否定这些学科对濒死体验的解释。只能当猎奇看看。
  •     这书不错,翻译也不错。没啥说的,想看就看。
  •     内容不算更新了我的世界观,但还是强化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     内容上来说 可能在现今 它里面出现的社会对死亡的禁忌我们已经不易感觉到 所以缺少了这点体会对书的魅力会打一定折扣 不过 还是一本可以思考和阅读的书籍装帧很一般 字体太大 让书显得十分廉价....
  •     说到濒死体验,我似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由于时间短,并未开始书中的一系列过程,然而我仍清晰的记得,我当时在自觉的回顾此生,仅此而已。 这本书成为了很多书的理论依据,然而此书之枯燥,繁琐,一大堆案例的堆砌,并不是我喜欢的讲述方式。为此书冠名的科学,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一直以来,我都想在科学和“迷信”中间寻找一座桥梁,我相信世界万物本是相同,只是各自解释世界的方式不同而已。于我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     玄乎……
  •     虽然前几页就想起来大学看过了 兴趣重提又读了一遍/读完对濒死体验的描述就够了 后面作者论证自己的研究是否真实的一大堆其实没多大必要 没有确证就只能信者自信 多说无用/上升到死后生命体太牵强 但信了这种暖心的死亡体验未尝不可
  •     辗转一个月,这本书终于以影印版寄到了手里……
  •     从来没想过死亡会有一道程序,这让我更好奇在理智清晰身体健康的时候有没有那些遗漏的类似濒临死亡的体验。
  •     死亡或许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但我们还没有资格死去。
  •     灵魂。
  •     濒死状态下大脑产生的幻觉而已!
  •     这本书比我想象的无聊
  •     当初被腰封吸引了,才买的这本书,腰封上说:这是一部与《西藏生死之书》齐名的生死学巨著,读完之后,感觉神神叨叨的,只记住了一个词“濒死体验”。
  •     雷蒙德.A.穆迪《死亡回忆》真是一本好看的书呀,我喜欢这个作者,看完之后顿时觉得生病中睡觉时产生的一些幻觉也能找到答案了。话说此老头长得可爱极拉,憨憨的。我一直坚信灵肉可以分离的,还总觉得自己心里住着两个,甚至数个灵魂,原来远非我一个人这样看…恩,死亡原来没那么可怕,这本书太美妙了,让病中的我对生命的了解更加明晰了,翻译也很棒,喜欢这平易近人的口气。(2011-01-25 )
  •     4星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材料实在是不多,而这一本成书的材料很有价值。看得出作者使用了较多暗示性的语句,但也使用了诸如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维度去分析了该现象,并谦逊地避免得出言之凿凿的结论。此外,批评这项研究的人大多站在“科学”的“二分法”之上,而也许,如那些亚里士多德之后的逻辑迷宫相异,生死本就不应该二分开。
  •     让我坦然面对死亡!!
  •     这个书作为通识读物还行,科学性非常差劲
  •     好像是高中的时候吧 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了一次灵魂出窍的现象 跟书里描述的一模一样就是从天花板的视角看到了自己 但是时间很短大概五六秒 / 作者写文章的态度比较客观我很喜欢 没有强迫读者接受这种观点的话语
  •     安抚创伤,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     分点叙述性的阐释死亡回忆,举例也很鲜明。殊不管死亡前是否每个人都有相似的经历,也不去质疑这个论点的真实性,至少可以让惧怕死亡的人能期待一个美好安全的景象,少些恐惧,多些希望。
  •     曾经小时候一想到死亡就觉得恐惧,后来在杂志上看到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卓越网买了一本,看了以后改变了我对死亡的态度
  •     挺有意思的
  •     都是通过濒死病人回忆描述,好诡异,说不出的感觉
  •     作者一直在说服,我一直在不信。
  •     蛮有意思,有待研究
  •     1.这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敬畏感。那一夜,我回到了过去,一个小学的班,开学,有很多生命中重要或有影响的人:李如老师,陈彧,佳宝,当然,还有老女人-她是我唯一的焦点。风很大,她脱下了外套,我怕她着凉,过去叮嘱她,她像个小孩子一样,“啦啦啦”地唱着,故意不理我。也许真的回不到过去了吧。后来,又有一个可爱的,却一嘴粗话的小女孩迟到,映像是新来的同学。早晨醒过来时,重温这个梦,还在笑话自己:这个小女孩会不会是未来对我有重大意义的人。2.而见到的“光”,是否是潜意识的自己?见到光时那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感和渴望死亡的感觉,会不会是大脑分泌的一种“麻痹”物质?3.濒死体验可能是古代神话,宗教信仰的起源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