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在你的枝头

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6-30
ISBN:9787535319715
作者:蒋韵
页数:220页

作者简介

我和妹妹手提简单的行李站在张兰车站。张兰是一个小站,火车在这里只停两分钟。这站名挺奇怪,像一个女孩儿的名字,有一种温柔的小家碧玉的气息。火车开走了,站台上很安静。一个陌生的小站,它给人的感觉很……荒凉。

内容概要

摘自新浪读书


蒋韵没有显赫的文学声誉。她写作着,但是读者却甚少,缺乏批评家出版家的关注。

本报驻京记者 夏榆

蒋韵18岁的时候做过烧砖坊的女工。

那些经过淬火的红砖被她从炙热的砖窑里取出来,整齐地码在一起。码好的砖垛有时候在蒋韵的视野中一望无际,就像堆积在她面前的困苦的生活。

阳光强烈的时候会加剧她的困苦。炎热、饥饿、蚊虫的叮咬以及父母落难的讯息。这些都使蒋韵切肤的体验着生活中的“伤痕”。

那个时候蒋韵除了码砖还码字。她躲在烧砖坊的工棚里,躲开他人的视线,在昏暗的灯光下把自己头脑中和内心里闪动的念头写在纸上。

那是中国新时期“伤痕”文学浪潮开始涌动的时候。

要说被写作潮流冲刷,“伤痕”文学的潮流可能是惟一的一次。此后蒋韵的写作一直在潮流之外,她写出了长篇小说《红殇》、《栎树的囚徒》、《闪烁在你的枝头》、《我的内陆》,中短篇小说集《失传的游戏》、《现场逃逸》、《北方丽人》、《上世纪的爱情》。

“我是一个无法被归类的人,如果有所谓的文坛,那我就是文坛的孤魂。”蒋韵说。

蒋韵毫不讳言她对苏珊·桑塔格的热爱。

同为女性作家,蒋韵和她心仪的作家是如此的不同。作为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思想犀利、强悍,她不断发出的批评之声被广泛瞩目。




而蒋韵却纤弱、敏感,充满紧张感,她在城市中走动的时候,她的身影是快速而飘动的,如她在《传说中》写过的那些远古的亡魂。

蒋韵没有显赫的文学声誉。她写作着,但是读者却甚少,缺乏批评家出版家的关注。

但是这些都没有妨碍蒋韵把苏珊·桑塔格看成是自己的榜样。

作家叶兆言在评价中国的女性作家时说:王安忆是首选的好作家,这毫无疑问,不过再说就有赶时髦和图省事的嫌疑。我突然想到了蒋韵,因为我觉得对她似乎重视不够。

2004年11月29日,亚洲第一个“国际作家工作坊”在位于香江的浸会大学揭幕。

蒋韵作为受到邀请的华文作家出席“国际作家工作坊”的揭幕仪式。

11月27日校方在浸会大学善衡校园邵逸夫大楼9楼安排了专题讨论:“时间”。蒋韵说:现在,我想起“时间”这个词,可以用海子的一句诗来作注解。

那是非常朴素和虔敬的一句诗: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作家的热忱和激情

记者:我看到在“国际作家工作坊”你有一个中文演讲:“当代社会现象与人文关怀”,还有“颜色与文化身份”,你怎么看作家的道义感?

蒋韵:我想说我在爱荷华大学国际笔会的一个经历。2002年爱荷华国际笔会有33个国家的作家和诗人,包括美国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包括写《推销员之死》的阿瑟·米勒,还有加勒比的诗人,还有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这些过去不在我们视线之内的国家的作家。我感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责任感。

2002年,美国还没开始打伊拉克。我们每周都会有两到三次的文学讨论,几乎我们所有的讨论,都会转向一个问题,要不要战争。我们需要借助翻译才能听懂他们的讨论,而那些作家几乎都是在用英语讨论。本来是一个文学话题,本来在讨论拉什迪的小说,讨论作家写作的自由和不自由,但最后都会落到要不要战争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上边。反对的声音非常强烈,作家们甚至集体签名发表声明,以国际作家笔会的名义致信布什反对出兵伊拉克。虽然他们到最后也没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国际政治事务的热忱和关注令我惊讶。我感到这样的热忱和激情在中国作家身上已经很罕见了。这个事实让我很震惊。

记者:巴以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公布了“巴勒斯坦和平呼吁书”,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个作家,包括以色列作家签了名。在这些事物出现的时候,中国作家的声音是缺席的,可能他们会认为那些事物遥远而陌生。

蒋韵:使某一作家变得有价值或令人赞赏的那些品质,都可以在该作家独一无二的声音中找到。现在我们听不到这样的声音。有没有影响力是一个问题。是否表达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看过斯特里普演的电影《苏菲的选择》。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看了你的小说特别感动,因为你让美国发出了声音。我当时看了这个镜头非常感动。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作家大都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现在发出的声音是你怎么浅薄怎么轻浮怎么下流都没有问题,但是只要你现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尊严起来,马上就会引来非议。

记者:现在作家越来越像一个手工业者。你怎么看自己,你是一个有道义感的作家吗?

蒋韵:我们已经不习惯对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了。当时作家们签名给布什写信的时候我就没签名,中国作家都没签名。我们已经没有这个习惯。好像我是个中国作家,掺和不了美国的事情。这是一个下意识的习惯的动作。我也一样。我经常为我的怯懦寻找理由。

寻找受伤的汉语

记者:受到邀请参加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的都是什么样的作家?

蒋韵:来自台湾的骆以军是小说家,曾获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创作奖小说奖首奖、九歌小说奖等很多奖项。

来自马来西亚的黎紫书是小说家、散文家,从事新闻工作长达10年。

在“国际作家工作坊”还有来自非洲加纳的小说家,是备受评论界赞赏的《超越视野》的作者。

记者:你受到国际作家工作坊邀请,但你好像一直不在文学的潮流之中,你勤奋写作,并没有显赫的文学声誉。

蒋韵:具有广泛声誉的作家未必不是好作家。但是好作家也未必具有广泛声誉。这是一个事实。我不认为我不是一个好作家,一个好作家和一个名声很大的作家是两个概念。一个好作家他热爱自己的事业,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就是有专业的责任心。我确实不在潮流之中。所以我就不在评论家的视野中,我甚至不在出版家的视野中。

记者:你是有意不在潮流中吗?

蒋韵:还不是。我没有那么先知先觉。就是我自己关注的事情、我感兴趣的事情和一个时代的中心有距离。

记者:我看到你的小说,你生活在当下,你的文学是不断回到往事,不断回到过去。回到非常遥远的地方。我很好奇,你为什么在现在这样一个时态之下,让自己不断回到过去,过去的事情比现在更打动你吗?

蒋韵:我也说不上来。我在写作状态下,肯定会寻找最能表现我自己状态的东西,很自然的我就会回到过去。你这样说对我是一种提醒。现在这种状态对我还是比较弱一些,在1990年代,我刚刚人到中年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我觉得我是这个时代之外的人。

记者:你的写作跟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吗?

蒋韵:跟我有关,但也并不是跟外部世界无关。只不过我关注的不是最热闹的那种。不是说大家都聚集的那个地方,聚光灯打到的那个地方。实际上在聚光灯之外,在更苍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东西。

我是一个不能被归纳的人。新写实、新历史主义,还是什么,都不能归纳。有的时候也是有很寂寞的感觉。谁不愿意被大家注目啊。有时候我也要安慰自己一下。我就写文章说《我是我自己的旗帜》,自己树起一杆猎猎旌旗,旗帜下站着一个我。

记者:现在年轻的写作者一代又一代崛起,他们扛着“个人化”写作的大旗,成为风行的标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你的写作有压力吗?

蒋韵:在我看来,很多所谓的个人化其实都是类型化。不管是1970年代,还是更加年轻的1980年代,在他们的写作中,不仅价值观念相同,感受生活的方式相同,故事大同小异,甚至包括对于男人、对于性的感受也都是大同小异。性爱本来是最千差万别最微妙的一种感觉,但是出现在年轻作家的笔下都惊人的相似。包括小说中的场景、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束。

我以前说过,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国文学最独特的贡献是什么?中国文学在人类的精神史和情感史上的不可取代性是什么?我想,不是关于“爱情”的表达,不是对于“苦难”的表达,表达苦难我以为全人类没有能超越俄罗斯文学的,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表达爱情则没有能超越法国文学的,比如雨果那样。那么,我们呢?我们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中最具独特性的表达是什么?我以为是,乡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

我喜欢君特·格拉斯在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要用受伤的德语来记述民族的灾难和历史,记录故乡、民族的痛苦和创伤。”我觉得对于君特·格拉斯来说:受伤的德语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一个作家的个人化。他的《铁皮鼓》就是一个个人化的叙述。我们从他的语言里看到的是他个人的印迹。受伤的德语———这是我要的个人化。我会找到我自己所看到的受伤的汉语写我自己遥想中的中国故事。这是我写作的起点,也是终结。


 闪烁在你的枝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看书的封面和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儿童读物。在我贫瘠的少年时代,我对所能接触的任何书籍都充满着阅读的渴望,我翻烂了手里仅有的几本读物。那时学校给订的有《中学生阅读》,每每会推荐一些适合我们阅读的书籍。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这本书,可惜我只看到了短短的开头。书是推荐的,所以不可能有全文。于是,我的生命突然多了那么件似乎可有可无,但却从来不曾被我遗忘的事情——我想看这本书,我对它是那么的渴望!可惜,那个时候,课外读物是上学的奢侈品,我贫穷的父母虽然很支持我上学,但买本课外书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也羞于开口,我知道家里的情况,我知道这是个奢侈的小梦想。况且,我们那里根本就没什么书店。生活的限制实在是太多了,我的每一项渴望都是遥不可及的,我习惯了贫乏的生活,习惯了失望,习惯了隐藏想法,习惯了等待,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包括这一本小小的书籍!很快就是到了高中了,县城里气派的新华书店是我最想去看的地方,可我第一次迈进那里还付出了很大的勇气。一个什么世面都没见过的小丫头,有一天突然看到了梦想的东西就那么近的在自己面前出现,除了开心,更多的恐怕是胆怯吧!我开心的游走在一排一排的书架之间,拿起这本书又看见那本书,我虽然买不起书,但我知道在这里,书是可以免费阅读的。但我没能呆多久,我没法忍受店员鄙夷的眼神,或者是我内心的自卑让我不敢停留在这里。我肯定不会买这些书的,时间长了,他们难免会对我有意见!啊,不过也许,我会买下《闪烁在你的枝头》,我可以少吃几顿来弥补我那少的可怜的生活费。可惜,县城的新华书店对我来说虽然已经很震撼了,但相比那些大城市,这里的书籍仍少的可怜。这本好几年前出版的小书,不可能会有的。我没有失望多久,因为我早就没抱什么希望了。生活早就教会了我什么是绝望,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现实。到了大学,我终于接触到了网络。想想刚开始点击那个鼠标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并忐忑不安,这么个先进的家伙,我生怕把它弄坏了啊,我什么也不会,除了知道双击是打开,不论打开什么!我学会了搜索网页,我查找了这本书,没有,网上几乎没有什么关于这本书的信息。也难怪,多少年过去了,还有谁会记得这么本书呢?或许我再也不会碰见这本书了,它不会称之为经典,所以早已绝版,或者还有那么些同龄人,有一天大扫除,在一堆尘封已久的书里看到了还有这么个可爱的名字的小书,随手就丢到一旁,顶多翻两页,然后一切归于平静。我多向往这个场景啊,至少他们曾经拥有过这本书,这在我看来几乎是奢华的梦想。而我连认识这样的人的机会都没有!后来的我已经可以随时买几本自己想看的书了,甚至是一些稀缺的书籍。我在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这里拥有许许多多免费的资源。可每次走进一家书店,去搜寻那些我做研究要看的书,那些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的时候,我总是免不了要再看看是否还有这么本小书叫《闪烁在你的枝头》。总有礼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抱歉,这本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了,书店里早就没有了。我没什么失望,也不带遗憾,或许这些只是我的下意识的行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可我的内心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时不时的我还会在网页上看看。突然就有那么一天,我突然就找到了它!没有狂喜,没有开心,甚至没有任何感觉,执着到最后,我已经忘了自己对这本书的感觉了!可我还是抽出了一个下午的宝贵时间,从枯燥的专业书籍里抬起头来,郑重的去完成我的小小梦想!很难想象,我居然在看一本儿童读物,而且我看的那么用心!书的内容很简单,俩姐妹被母亲寄养到乡下姨姥姥家,姐姐内心的孤傲让她和这里的环境总有点格格不入,她不像娇纵的妹妹那么讨人喜欢,她总是有那么点忧郁和落寞!她对妹妹似乎有种嫌弃,却又拼死的去救她!描写的多么细致的小女孩儿的心情,呵呵,不是吗?我合上书籍,闭上双眼,看见从前的我向自己走来,我华丽丽的笑着,我从来没有这么灿烂的笑过,我就像书中的唐小芬一样,落寞而忧郁,藏着那么多无法与人分享的秘密,可是开心的时候我也想很疯狂,很放肆!突然想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告诉狱友: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s ever dies.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是的,也许我小小的梦想很卑微,卑微到尘埃里,卑微到可笑至极,至少我从没放弃!突然就有那么一天,上帝也看不下去了,哎呀,你还在找还在等啊,干脆我帮帮你算了!然后,一切就那么来了,然后你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的梦想会全部实现!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童年回忆
  •     小时候最喜欢的书 读过20遍了
  •     读过好多好多好多遍的书。
  •     除了书名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果然是当时对同系列的长大不容易分散了太多注意力…只隐约记得是个悲剧来着
  •     当初年幼的我曾被这本书里清亮的文字和因残缺流淌的伤痛深深动容过,以致十几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心里竟还胀着酸涩
  •     看了大概三位数的次数了,每次看都觉得好感动啊
  •     女性儿童文学作家的写作视角总是细腻敏感的。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忧美。虽然我不太记得故事情节了。但是我能够记得十年前它带给我的感动——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孩子觉得那些书是理解自己的,过剩的敏感因为得到寄托而变得不再游离,心里好像有种东西突然地沉淀在那些文字里的感动
  •     这就是《石榴树的秘密》吧。。。。好坑,亏我找了那么久,原来早读过了
  •     以前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
  •     这是“鸽子树丛书”里最值得收藏的一本少儿读物,珍藏了好几年了,每每读起来都会触及内心柔软的那一面,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
  •     同系列
  •     10岁的我和我妈,在10年前,一起看的书,直到十多年后的后来我才知道,你是笛安的妈妈
  •     每次看每次流泪的经典作品~
  •     当我小的时候 我读了这本书 今天 21岁的我 再次与你相逢
  •     每年都读一遍,有多好,自己看吧
  •     我最喜欢蒋韵的一本书
  •     成长这么些年 每次读每次投入每次感动 多少岁月
  •     小学时代读过数十遍,每读必哭。今天突然想起,依稀记着这句话:电线杆发出扔扔的声音,那是安静本身的声音。二十三岁重读那个安静忧伤的年纪,才发现对于中原的向往由此而来。
  •     时隔多年终于找回这本书。内容记的尚算清晰但书名偏偏不记得了,百般搜索,终于在豆瓣找到它。看到熟悉的封面的那一刻,差点眼泪掉下来。亲情,隐晦的爱情,至今记得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当年反复看了数遍,年幼的敏感得到寄托。多看书,真的能够帮助心灵的健康成长。感谢有书相伴的童年。
  •     内牛满面
  •     记忆中的永恒。小时候每次委屈时就拿出来看一遍,抱着书在被窝里哭一通,然后重新热爱生活。
  •     每一本好书都能让人有重新活一次的感觉,这本书还不错。读过之后,体会到了儿时未曾体会的东西,情感、乐趣等等
  •     非常棒的儿童文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