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534365836
作者:汪荣祖
页数:315页

作者简介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从三个方面对圆明园进行了研究。首先,重现了圆明园的布局,呈现圆明园建筑的外观和内涵,阐述圆明园在美学设计和布局上的意义。其次,考察了从雍正至咸丰五位清帝在圆明园的日常及政治活动,探讨了圆明园的组织和功能。最后,检讨圆明园的兴衰,详细讲述了圆明园被焚毁、劫掠以及逐渐破落、荒废的过程。

书籍目录

中文简体看到弁言
中文版引言
自序
导论
第一部 建筑
第一章 缘故
帝王宫苑的兴起
园林艺术的成熟
园林艺术最伟大的综合体
第二章 圆明园的布局
圆明园本园的景观结构
环福海景色
第三章 圆明园的扩充
长春园的兴建
中国的凡尔赛宫
圆明本园内更多的扩建
绮春园一瞥
第二部 历史
第四章 圆明园的兴起
从亲王苑圃到帝王御园
圆明园的黄金岁月
英使马戛尔尼来访
荷兰使节团来访
阿美士德使节团来访
圆明园的黄昏岁月
第五章 圆明园的组织与功能
圆政及其运作
圆明园内的器皿库
罪与罚
第六章 皇家在圆明园的起居
乾隆一天的作息
皇家膳食
嬉戏与娱乐
第七章 洗劫与焚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掠夺
火烧圆明园
余波
第八章 重修与最后的破坏
荒凉的圆明园之旅
一心一意想要修复残园
清漪园的重生
再度沧桑与后果
后记:圆明园遗址公园
参考书目
索引

编辑推荐

  翻阅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宫苑,很快就得出三个共同特点。第一,它们极其宏伟,被圈入皇家园林的都是最好的风景,有庞大的建筑群,以表现出让人敬畏的气派和天子的威严。冠冕堂皇是帝王宫苑最基本的艺术特征。第二,园林建筑追求奢华、雄伟和壮丽的外观,给人一种超华丽建筑的印象。第三,它们根据神话题材来设计,像蓬莱仙山上的琼楼玉宇,来表达长生不老世界里的愉悦和梦幻。

前言

  我对圆明园这座帝王宫苑产生兴趣是从1981年的夏天开始,那个时候我正在北京大学附近游览它的遗址。在之后的好几年里,我阅读并收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著作和论文。在1986学年,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准许我跟建筑学院的王绰教授一起讲授以圆明园为主题、为荣誉学生开的课程。我从王教授和班上同学的相互讨论里,受益匪浅。在同一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再一次探访圆明园,并,且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读到一些非常引入注目的原始档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杨天石教授热心地帮我安排,从这些档案中帮我抄录了好几百页的文件,对此我深表谢意。  由于研究这座帝王宫苑的兴趣不断增长,促使我以此主题写一本书。在多年的准备的日子里,王教授一再给予我很多帮助。尤其在他的指引之下,建筑学研究生郁欣白先生为这本书绘画了很多既生动又专业的圆明园景观图。我要对他们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在钱钟书教授(1 91 O一1 998)的北京寓所,先后四次得见这位近代中国词锋犀利的伟大学者。每一次他在许多主题当中,就清代统治者和他们的官苑作出幽默和博学的评论时,都让我有五体投地的感觉。我将永远珍惜与这位最受人钦佩的学人曾经共度的时光。  我要感谢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历史学院的沙培德教授(Peter Zarrow)(译者案:现已改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在1997年花了他宝贵的时间帮我阅读这本书的初稿。他很热心地给我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更多的鼓励。我并希望能对两位匿名的评阅人所提供的批评和建议,表达我的谢意。在修正书稿的最后阶段,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韩书瑞教授(susan Naquin)与我虽不相识,但她热心地从天津发出电子邮件,回答我的查问,并且为我把查问转达给人在巴黎的维珍纳·蒂瑞丝(Regine Thiriez)博士,因而能够及时读到她有关圆明园焚毁的新书:《洋鬼子的镜头》(Barbarian Lens),作为有益的参考。

内容概要

汪荣祖(Young-tsu Wong)原籍徽州,生于上海,长于台湾。台大毕业,美国留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美中交流学者、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大、政大、台大等校客座教授,2003年2月起就任嘉义国立中正大学讲座教授,现为中正大学文学院院长。著作有《史家陈寅恪传》、《康章合论》、《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史学九章》、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 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等专书十余种。

图书封面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上学的时候老是在这个大园子里面逛游,没心没肺的,从来也不想知道这里曾经是什么,这里曾经发生了些什么。看了这个书,才知道原来这里是这样、那里是那样。于是,不禁有点失落。追寻过去的盛况,自然会为没有身临其盛遗憾。看过之后,又觉得,无论是好的、坏的,都不会长久。阿房宫,杜牧说得多好啊,烧了;建章宫、上林苑,没了,铜驼卧棘;大明宫,剩下造作的“大明宫词”,没了;艮岳,就是杨志的“生辰纲”要造的那个园子,也没有了。《洛阳伽蓝记》、还有李清照的老公写的那个名园的什么,多么风流繁盛,也没有了。总是要消失的,总是要没有的,遗憾也没有用,在想像中,他们或许存在得更好。有趣的是,汪荣祖在书的最后,也讨论了自己的困惑。他说,这个园子,本来就是皇家园林,是给皇帝老儿自己享用的,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付出这么多的情感?然后自己回答说,因为有的人认为,圆明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它的被毁,是中国文化的没落……但他似乎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所以不了了之,匆匆收场了。在前言中,作者说,这是是一本用英文写作的书,所以符合的是西方人的阅读习惯。说白了,就是比较浅显,非常好读。比较遗憾的是,翻译有些偷工减料。有些一模一样的句子,前后不止出现过两回,还有些插图,也是。
  •     当英法联军1860年占领圆明园时,67年前由英国人马戛尔尼带来的两门山地榴弹炮,正安静地摆在园内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建筑物里。它们的收藏方式与无数的玉石、罐子、钟表和珐琅器毫无二致。在乾隆皇帝及其继任者看来,这只不过是“岛夷”向“天朝上国”敬献的贡品中比较新奇的玩意罢了。这个由伦敦方面正式派出的高规格使团,被清政府想当然地列为给乾隆帝祝寿的进贡团之一。由此引发的跪拜礼仪之争,成为此后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和历史教科书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另一个细节,就是马戛尔尼在圆明园内公开展示当时最先进的火炮,事实上已经意味着对“天朝上国”的某种潜在威胁,但最高统治者完全没有对此不安并感到警觉。他更无法预料,之后一个多世纪里,他的子孙和臣民,将不断承受“岛夷”炮火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战争失败带来的无尽耻辱。让我们把目光对准圆明园。以侵略者贪婪的目光注视这座占地超过500英亩的“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或是站在庶民的立场审视这片由民脂民膏筑就的皇家园囿,都有可能将其归罪于专制君王骄奢淫逸:皇帝们举万民供一人,却昏聩无度,贪图享乐,毫不审时度势,致使国运日下,最后导致战火纷至沓来,连自己最心爱的居所都被毁于一旦。然而颇显吊诡的是,根据史学家汪荣祖的考察,圆明园从来不只具有游逸的功能,而是一处公务活动频繁的政治中枢。建园肇始,雍正帝即在园内重要位置兴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以及相应的六部朝房。他还在勤政殿上高悬“无逸”二字以自勉。嗣后五代清帝长期驻跸于此,勤奋地处理政事,勤政殿上的忙碌架势,绝不逊于紫禁城中的乾清宫。以乾隆帝为例,1775年,他在园中共居住了168天,居紫禁城105天,居承德66天,居曲阜44天。近半年时间住在别园,如果这表现的是皇帝耽于游乐倦怠国政,就无法解释所谓乾隆盛世的成因。清内阁大库档案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三年六月,礼部官员于初十五日五鼓时分“赴圆明园内阁朝房齐集以便带领引见”;乾隆五年六月十八日,户部在圆明园该部朝房集议河南省田主、佃户交收租息事;乾隆五十五年八月二十日,皇帝在正大光明殿设宴款待朝鲜等使节;乾隆四十六年、五十五年的殿试也在圆明园举行……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人把圆明园译成Summer Palace,实在显得有失偏颇(清帝夏季避暑一般都会选择去承德避暑山庄,那里才是真正的“夏宫”)。皇帝的勤政,为何无法阻止和延缓国家衰败的进程?悖论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到。当乾隆帝为马戛尔尼觐见而自信地赋诗“怀远薄来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时,帝国外部的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他只想一心“捍卫他自己的世界秩序”。于是,皇上一心一意勤政,不免黔驴技穷;国势日复一日衰败,终于不可收拾。在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统治者的道德操守、行为方式,比起挽救国运所需的清醒头脑、政治魄力和责任感,显然是次要的。更多的事实表明,从雍正到咸丰的五位清朝皇帝热衷在圆明园中度过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是为了寻找享乐的权力和礼教赋予的责任之间的一种平衡。但后人往往只能从1860年10月18日的那场“炼狱般的大火”后看到前者。至于华园本身的布局构造和兴衰过程,以及发生在园中的种种细节真相,已不再被关注,而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大火之后,圆明园的废墟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不论是传统士大夫还是现代文人学者——心头抚不平的一块伤疤。每每谈及,或愤懑,或怅惘,亦或慷慨激昂。然而就更广大的民众而言,却意味着进一步的劫掠和损毁。张广天最新的舞台剧作品《圆明园》将此概括为“五劫”:火烧之后是国人跟在英法联军身后盗取木材的“木劫”;木劫过后,是砸烂旧宫殿、建设新民居的“石劫”和开田拓荒的“土劫”;最新的劫难则是去年的湖底“贴膜”事件。(2006年8月3日《南方周末》)这不长不短的146年间,令后人和后人的后人感到羞愧的事情,在圆明园内发生得还少么?外耻而内愚,难道不值得引起国民性之外对人性的进一步反思么?追寻失落的历史,绝少不了史料的辅佐。从1981年夏作者游览圆明园遗址时开始酝酿,到新世纪的第一年英文版问世,20年间海内外不断有文献秘档公诸于世。1986年还需要亲自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影印的资料,到了1991年被印制成两大册出版,大大补充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能得到的文献来源。其中包含许多历史、建筑、管理、重大政治活动、皇家起居、珍宝、损坏、修缮和损毁的情况,使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和认定,因此多了几分真切。这是史家之幸,也是读书人之幸。而费心搜集于书中的一幅幅珍贵遗址照片,同当年宫廷画家笔下的鼎盛景观分置后前,不着一字地昔今对比,更胜却千语万言。《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虽由英文译成,却一仍作者平和晓畅的文风,全无半点民族主义的狭隘和乖张。他冷静地提醒:作为凭吊之用的遗址公园,更具悲情之美感,一旦整体修复,似旧物而实非旧物,反而会磨灭历史记忆。如果这算诤言的话,那么面对头脑发热的国人,这样的诤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     圆明园,占地3.4平方公里,综合了传统中国的园林艺术精髓,是集离宫别院,景色环绕,园林美化,人造山石及庭院,庙堂,书院,藏书阁等不同功能于一身的多个建筑群的综合体。Yuanming Yuan, ocucupied 3.4 square kilometers, synthesize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 was an amalgam of palaces and pavilions, scenic enclosures, landscaping, artificial hill, and numerous clusters of chambers to serve various functions, such as courts, temples, schools, and libraries.圆明园最初为康熙兴建,赐给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作为亲王别院,随后发展为皇家御圆,不仅作为皇室日常生活,享乐,也是处理政务,接待重要大臣和国外使节的地方,得到皇帝的特别钟爱,并经过几代不遗余力的扩建和精心打理,在乾隆时代达到了历史巅峰,于1744年完成四十景及两百座建筑物。Kangxi was the the one who start the history of Yuanming Yuan, and graciously awarded it to his forth son, Yongzheng, as Prince garden, and then developed as Imperial Garden after Yongzheng bacame emperor. Besides daily life and entertainment, it was also a place for official duties performing and important officials and foreign ambassadors hosting, abtained emprors huge fascination and passion, through several generations' expansion and carefully maintenance, it reached a high mark in history when Qianlong completed the designating the Forty Views and their 200 structures in 1744.如此庞大而精致的园林,必然需要无比繁重而复杂的日常维护。1796年乾隆禅位时,光太监就达到502人,另外包括园户,圆隶,匠役等,加起来有上千人。太监十皇帝御用的忠仆,负责卑微而吃重的必要杂务,但月薪微薄,至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的收入。圆明园的行政结构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数千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使圆明园繁琐的社会机能得以有条不紊地运行。As such a huge and delicate garde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daily maintenance was as demanding as it was complex. At the end of Qianlong resign in 1796, the number of eunuchs solely in the Yuanming Yuan reached 502, adding the Garden Households and workers, and officials, the total amount was more than 1000. The eunuchs were His Majesty's loyal servants, performing indispensable chores which are humble yet demanding duties, they recieve relatively low monthly salaries, which was about what a Chinese peasant earned. The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 of Yuanming Yuan seems comparable to a mini-society.Thousands of people in many different roles carried out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imperial garden in meticulous detail.为了确保圆明园的安全,行政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防范火灾和其他损害。不仅不让没有得到许可的人接近圆明园,所有在园里生活的人也都要受到严密的控制。圆明园绝不能容忍任何犯罪行为,即使琐碎细微的罪行,也要遭受严厉的惩罚。皇帝和内务府绝对不会因为宽大而牺牲安全性。因此,许多无心之失也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在这些“罪”中最常见的莫过于营建相关的违规,如工期滞后。另外,偷窃也随着清朝19世纪衰落而愈加猖狂。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盗贼和强盗甚至在圆明园中横行。To make sure the security of Yuanming Yuan, administrations took several security mesures for fire prevention and other damages. not only unauthorized person were kept out of Yuanming Yuan, the entire population was also placed under tight control. The Yuanming Yuan tolerate no crimes, and any form of crime, however trival, was subject to severe punishment. The imperial and household will never exchange tight security for leniency. Thus, numerous unintentional negligence also result in punishment of considerable severity. Most common crimes commited in Yuanming Yuan was construction-related offences, such as falling behind schedule, in addition, stealing was also bolder as genral condition of Qing Empire gradually deteriorated in the 19th century.Thieves and robbers even went rampant at the time when Boxer Rebellion of 1900.圆明园惊艳了几乎所有的游览者,包括外国使节和入侵者。但是也无法阻止它被摧毁的命运。1860年10月6日,圆明园虽然有一支达几千人的守圆卫兵,却无法挡住英法军队野蛮而疯狂的洗劫,并没有进一步抵抗就撤退了。The fantastic scenary of Yuanming Yuan almost impressed every visitors including ambassadors and invaders, but it could not change its destiny of being destroyed. On October 6th in 1860, the main bulk of security force, though several thousand strongremained, could not stop the Anglo-Franch army's ransacking and looting in a wild frenzy, and was compelled to retreat without further resistance.就我认为,尽管圆明园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珍宝,数千人为它的毁灭而痛哭,但是毕竟能享用到它的美妙的只是少数那么几个人。大多数人甚至因为它而遭受了不少痛哭。(当然根源还是中国自古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本身,这里并不是怪罪于圆明园。说起来,没有这种政治体系,也出不来那么壮丽的奇观吧。)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外国入侵者那么容易就能夺到圆明园的原因了,再美好的东西,不属于自己,也没有人会为了它而冒生命危险。As far as I see, although people regard Yuanming Yuan as whole countries treasure thousands of people cried at its destroyment, however, few people can really enjoy it. A lot of people even suffered bacause of it. I guess that is also why it was so easily taken by the foreign invaders. However wonderfull sth is, no one will risk their life on it if they do not really possess it.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图片精美,文字叙述客观详尽生动具体,印刷质量也很好
  •     及其无聊
  •     本书一级棒,是爱思索人不倦的读物。思路清晰,文笔凝重。很好。90分
  •     跳着读的
  •     好书。很详尽
  •     一些观点有如粪便
  •     图文并茂,就算非专业,看起来也很舒服。
  •     书中有个别地方出错了。而且由于原书是用英文写的,翻译过来的时候有很多问题,不知汪荣祖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翻译一遍?好在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     汪的书写的好,文笔流畅,考证精到,但行文并不晦涩难懂。台湾的学人是正真做学问的,不浮躁,耐得住寂寞。
  •     书写得好,可惜译笔不够雅洁,与作者文笔风格不合。
  •     中国人认可西方的物质文明远早于西方的精神文明。他们从火烧圆明园的图像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好像是被匈奴之类的蛮族而非辉煌的现代文明征服。
  •     定位是学术书,但其实没有多少观点,更多是历史的叙述,应该说是优秀的普及类书籍,对圆明园有了概括的了解,四星打给科普
  •     好书啊,有历史,更有实在的园林知识
  •     亚洲文明的倩影
  •     按学术体例写的圆明园科普书,如果对圆明园了解较浅,读此书很有帮助,但就专业研究而言就问题多多,很多细节上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
  •     失落
  •     再一次让我意识到西方人的狗血逻辑
  •     下载。观点和细节显然学术得多。
  •     非常好的书,涉及资料较多。看完心里沉甸甸的。美中不足的是语言比较符合英语习惯,不过作者自己也指出来了。看的时候能联想到作者的英语原句,也蛮好玩~
  •     感觉很多资料都是照抄上去的 - - 做了一个总结吧。。对了解圆明园还是很有帮助的、、
  •     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圆明园,知道这座文化瑰宝从何而来,为何而去。政治宣传是工具而不是全部真相,客观的角度才能看到更多...
  •     参观圆明园之前读此书。
  •     读这本书时,内心很沉重呀····
  •     散步闲扶短杖,正襟危坐高冈。一回眺望一牵肠。数间新草舍,几段旧宫墙。何处鸡声断续,无边夕照辉煌。乱山衰草下牛羊。教人争不恨,故国太荒凉。
  •     台湾人比大陆人对历史记得要深刻。
  •     比想象中的差。图片倒是很多,但内容不够详实,样样通样样松。参考的价值一般,要想深入研究圆明园还得再买些别的作补充!不过总体上还是差强人意啦!
  •     学术价值我无法评论。关于沦陷描述令人不忍淬读。即使明白那是皇帝一人奢华的独享,仍然因莫名其妙的身份认同机制而产生深深的丢失感。到底什么是国家呢。
  •     不知道打高分的人是怎么想的,总之,我认为此书前半部分一般靠谱,中段往后越来越不靠谱。
  •     当当送货真快啊,送货的也好礼貌。书不错。
  •     这本书从建筑和历史的角度介绍圆明园,使我对圆明园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收获颇多,不过毕竟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行文逻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