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意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534374913
作者:汉娜·阿伦特
页数:285页

作者简介

《精神生活》被公認為漢娜‧阿倫特最偉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將熄滅前的遺世之作。這本書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維本身。與阿倫特之前的著作大多關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這本書標志著一種轉向,它以三卷的篇幅對在阿倫特看來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動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將《精神生活》分為“思維”、“意志”和“判斷”三部分,亦即她所認為的精神的三種基本活動。由此,她對精神活動進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見的分析。這本書,將是”20世紀人類精神中最亮的明燈”,是阿倫特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馬堡和弗菜堡大學攻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後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傅土學位。1933年納粹上台後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國。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紐約布魯克林學院開辦講座,後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黑暗時代的人們》《康德哲學講座》等。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哲学家和意志
1.时间和心理活动
2. 意志和近代
3.对中世纪之后哲学关于意志的主要反对意见
4.新事物的问题
5.思维和意志之间的冲突:心理活动的格调
6.黑格尔的解决办法:历史哲学
第二章 我在行动时对自己提问:精神的人的发现
7.选择能力:预先考虑,意志的先导
8.使徒保罗和意志无能
9.爱比克泰德:意志全能
10.奥古斯丁:最早的意志哲学家
第三章 意志和理智
11.托马斯·阿奎那和理智的优先性
12.邓斯·司各特和意志的优先性
第四章 结论
13.德国唯心主义和“概念的彩虹”
14.尼采对意志的否定
15.海德格尔的不愿意的意志
16.自由的深渊和时代的新秩序
编者后记
附录:判断(康德政治哲学讲课节录)
索引

内容概要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哲学讲座》等。

章节摘录

  1.时间和心理活动  在《精神生活·思维》的结尾处,我探讨了时间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阐明一个最初由柏拉图提出但却始终没有回答的古老问题:哲学家居住的心灵区域(toposnoetos)在哪里?在考察的过程中,我把它改写成:当我们思维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当我们离开现象世界,停止一切日常活动,致力于巴门尼德在我们的传统哲学刚刚形成时明确地要求我们做的事情时,我们躲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考察(感官)不能感知的、但十分可靠地呈现给精神的东西”。  就空间而言,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否定的答案。虽然就我们所知,思维的我与身体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能意识到在某一天来到现象世界和在某一天将离开现象世界,但严格地说,思维的我是不可见的,不在任何地方。思维的我已经离开包括它自己的身体在内的现象世界,因而已经离开它不再意识到的自我。关于这一点,柏拉图可能不无讽刺地把哲学家称为热爱死亡的人,瓦莱里可能说“时而我思,时而我在”。这些说法表明,思维的我失去所有的现实感,而本身显现的实在事物不能进行思维。因此,我们的问题--当我们思维的时候,我们在哪里?--是在思维体验之外被提出的,因而是不恰当的。  当决定探讨思维的我的时间体验时,我们发现我们的问题是不恰当的。记忆,也就是呈现不复存在、因而感官不能及的东西的能力,通常是呈现不可见事物的心理能力的最可靠范例。凭借这种能力,精神看来比现实更强有力;精神用它的力量对付变化无常的每一个事物固有的不确定性;精神储存和回忆注定要消亡和被忘却的东西。这种挽回工作得以进行的时间段就是思维的我的现在,一种绵延的“现在”(hodiernus,奥古斯丁称之为上帝的永恒),中世纪关于沉思所说的“停顿的现在”(nuncstans),一种“绵延的现在”(柏格森的“presentquidure'’),或者我们在解释卡夫卡的时间寓言时所说的“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间隙”。然而,只要我们把中世纪对这种时间体验的解释当做上帝的永恒的征兆,我们就必然得出:在心理活动中暂时被悬置的不是空间性,而是时间性。这样一种解释使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笼罩在一种神秘主义的气氛中,不可思议地忽略了体验本身的普通性。“绵延的现在”的结构是“我们的理智”在任何一种反省中所进行的“习惯的、正常的和平凡的行为”。不管其内容是日常发生的事情,还是其注意力集中在始终不可见的和人类能力范围之外的事物之上,精神活动始终为自己造就一种“绵延的现在”,一种“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间隙”。  (看来,是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到时间运动在“绵延的现在”中的这种悬置。有趣的是,他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十卷中讨论快乐[hedone]时说过,“快乐不在时间中。因为发生在现在的东西是一个整体”--快乐不是运动。因为在他看来,思维活动“确实是神奇的”,是所有活动中“最快乐的”,显然,他所谈论的东西是不运动的现在,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停顿的现在”。在最有自制力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是令人入迷的一刻,不亚于中世纪神秘主义者的感受,只是亚里士多德是最后一个沉溺于这种歇斯底里的放纵之中的人。)  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如果从我们在现象世界中的事务的不间断连续的观点来看,那么心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通常是“反常的”。“现在”的系列不间断地展开,因此,现在能被理解为把过去和将来动态地联系在一起的时态:我们试图把它固定住的时刻,它要么是“不复存在”,要么是“尚未存在”。从这个观点看,绵延的现在看来是一种延续的“现在”--这显然是矛盾的--好像思维的我能延伸时刻,从而为自己产生一种空间位置。但是,时间现象的这种表面空间性是我们处理时间现象时在传统上使用的隐喻所产生的一种错误。正如柏格森最早发现的,这些隐喻都是“借自空间语言”的术语。“如果我们想思考时间,那么我们就用空间来回答。”因此,“绵延通常用延续来表示”,过去被理解为在我们后面的某种东西,将来被理解为在我们前面的某种东西。对空间隐喻的偏爱,其理由是明显的:关于思维的我加以反省、但不介入其中的我们在世界上的日常事务,我们需要测量时间,但是,我们只能靠测量空间距离来计算时间。空间并列和时间连续之间的一般差异必须以连续得以发生的广延空间为前提。  ……

图书封面


 精神生活·意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如果说动物也有着某种浅思维,即收集周边环境以利生存,那进一步就只是人类的专有精神活动了,那就是形成自己的意志,即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长,原因也正在此,人类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得出结论,然后又通过结论再进一步收集分析得出结论,因果互相转化,推进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自我意志的形成更是关键的,正是“我是谁”的个个不同,才有着万千性格以及百花齐放的人类文明进步。
  •     可以看出阿伦特与康德三大批判的对答。这本书要比思维一书复杂很多,里面的理路很迷人。阿伦特从《极权主义起源》的近现代思想考量跃入从希腊起始的涌动的思想暗潮之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论述很精辟。用精神眼睛“看”。内部感官。Das Ewige regt sich fort in allen:Den alles muss in Nichts zerfallen,Wenn es im Sein beharren will.永恒为万物工作:因为万物必将进入虚无,而永恒始终存在。
  •     【按语:在《精神生活·意志(1975)》中,阿伦特追溯诠解了意志的理论史:亚里士多德的proairesis(预先考虑)、使徒保罗的分裂意志之无能、爱比克泰德的意志全能与对世界的放弃,奥古斯丁的分裂的意志之合一及其在行动和爱中的拯救;阿奎那的理智优先、司各脱的意志优先以及人藉着意志(信仰)的自我超越;尼采论意志(挺含混)、海德格尔后期的放弃意志(或not-to-will的意志)转向思、倾听和感恩。阿伦特并无清楚地申明自己的论点,事实上在最后一节她似乎打算这么做的时候,却令人惊讶地从形而上学思辨的高度转入非常经验的政治史维度。但整体上阿伦特通过思想史叙事清楚表明了自己的论点:那就是某种奥古斯丁-司各脱的意志(-爱)论的现代版本。正是在这里我才这么理解阿伦特的话“爱这个世界”:那与其说是阿伦特的人生经验(毕竟,她爱的是个纳粹),不若说是她的形而上学基石。此文中,阿伦特不单具有洞察力,而且思想的渊博和开阔更是让然赞赏;但个人感觉她对史上思想家的诠释未必靠谱,她没能以一种严谨的方式行文,矛盾和概念转移之处甚多。】“导论”“《精神生活•意志》将讨论意志能力,包括自由的问题。”【阿伦特:《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页1,下同】意志能力不为古希腊人所知,而上帝与自由意志或因果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章1:哲学家和意志”“意志是我们用于将来的心理能力。”【10】将来的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Aristotle提及偶然性。I-can与I-will的区分。意志的历史起源在神学中;“直到近代的最后阶段,意志才开始代替作为人的最高心理能力的理性。”【17】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19】霍布斯和Spinoza承认作为主观感觉能力的意志的存在,但是否定意志的自由。【23】叔本华亦然。一个棘手问题在于绝对起点的概念。“问题始终在于自由意志——不管自由意志被理解为选择的自由,还是被理解为创始某种不可预测的新事物——看来既与神意完全不相容,也与因果律不相容。”【33】思宁静,意志则紧张,存在风格的冲突。黑格尔为思和意志的冲突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章2: 我变成了问题:内在人的发现”在Aristotle那里,有一个proairesis(预先考虑),“在两个非此即彼的方案之间的偏爱意义上的选择。…手段需要选择,而目的本身,即行为最初得以发动的最终目的,不必诉诸选择。”【65】这种Proairesis就是意志的前身,“在拉丁文里,亚里士多德的选择能力叫做liberum arbitrium(自由意志)。”【67】希伯来传统的内在经验使人意识到意志力的问题。基督教的世界末日和死人复活的信念;使徒保罗的《罗马人书》中“我愿意但我不能。”【72】保罗诉诸神恩来解决。而几乎同时代的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则认为意志是全能的,但在爱氏这里幸福被理解为平静的生活,而“意志的第一个决定是不追求不能得到的东西,不拒绝不能避免的东西——总之,不关注意志不能把握的东西。”【85】爱氏主张人完全放弃外部世界,仅仅关注于内心世界。这其实是“意愿的我对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无能的最后和最深怨恨。”【91】奥古斯丁哲学的出发点是对幸福的追求,罗马风格;关注内在自我。早期写作的《论自由意志》。“意愿和能力是不一致的。”【96】,奥氏认同意志优先,只是不相信意志能做到一切(譬如被造物不能拒绝创造),意志是在“愿意(velle)”和“不愿意(Nolle)”之间的选择,“和Velle(意愿)一样,Nolle(不意愿)也是及物动词,也是一种意志能力。”【98】意志本身发生了分裂,“始终有两个意志,每一个意志都不是完全的,一个有余,一个不足。”【103】但意志的痊愈不是通过上帝的恩惠实现的。奥古斯丁的答案在于“在我心灵最深处,存在着大一。”【107】一种类似三位一体的结构被用于mind中。记忆、认识和意愿三者的同一性来自意志。“意志的救赎不可能是心理的,…救赎来自行动中止在velle和Nolle之间的冲突。…救赎的代价是自由。”【111】“意志是通过意愿的停止和行动的开始得以拯救的。…意志的内在冲突的解决办法在于意志本身的转变,意志转变成爱。意志也能被定义为爱。”【112,能够理解阿伦特“爱这个世界”其实主要不是一个心理学事实,而是意志形而上学主张】 奥古斯丁说时间和世界是一同被创造的,新事物是一个新起点。【119】“章3:意志与理智”阿奎那和司各脱都不关心意志的结构,“在他们看来成问题的东西是意志和理性或理智之间的关系。”【129】阿奎那认为“理智绝对比意志更高级和更高贵。”【134】对阿奎那来说,理智的优先性是自明的,“当理智发现自己处于沉思状态的时候,天国之福就来到了。”【135】而“意志的最终目的是终止愿望——总之,走向它自己的不存在。”【138】司各脱则主张意志的优先性,“理智服务于意志,为意志提供其对象和必要的知识;也就是说,理智是一种纯粹的附属能力。”【140】人的理智是有限的,不能认识无限。但“人能超越自己”【144】借着信仰或意志。司各脱区分了天赋意志(ut natura,类似于欲望)和自由意志(ut libera),“自由意志能自由地规定为了本身而Beingness追求的目的。”【148】司各脱的基本思想包括:反对“所有人douban愿意过得幸福”的古老看法;证明偶然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奇迹在于:借助于意志,它能超越任何东西。”【152】“意志本身的内在快乐对意志来说是自然的…这种快乐甚至能在憎恨中被发现。”【160,这个有点非道德论的意味】但阿伦特还是解释说,唯有当意志转变成爱的时候,最终的平静才能实现。“章4:结论(conclusions)”阿伦特居然说,唯有康德与所讨论的意志无关。【167】现代后,人们不再相信自己拥有真理,除了德国唯心论这样的“概念的彩虹桥,所有的桥梁都断了。”【169】如尼采所说,“德国哲学是思乡…的最基本形式。”【175】但阿伦特说“我不怎么想家。”【176】总结下:意志有两种理解:选择的能力;Augustine所言创始的能力。阿伦特接下来居然诠释说尼采否认意志。“他从来没有写过一本叫做‘权力意志’的书。”【179】这一节,我抽取不出来成系统的东西,但也不觉得重要。随后是对海德格尔的诠释。这一节挺混乱的,因为涉及文本甚多。海德格尔的not-to-will的意志。在海德格尔看来,“行动与思是一致的…思实际上就是行动。”【202】而思和感激也是相同的。“自我不再介入决定人的日常活动的事件和有记载的历史过程。被召回的自我转向思,以便表达对给定的‘赤裸裸的存在’的感激之情。”【207】Kehre(转向)“意味着自我不再自在地行动,而是服从存在。”【209】泰然。“行动就是漂泊,就是迷路。”【216】最后一节“自由的深渊和时代的新秩序”是阿伦特自己的观点或倾向。显然到此为止,阿伦特对奥古斯丁和司各脱的意志论给予了极大的认同。随即她转向讨论行动。区分了政治自由(i-can)与哲学自由(i-will)。奇怪的是,这里阿伦特在两种自由之间做出了截然划界,甚至驳斥了哈贝马斯等的对话。“‘我们’参与改造我们的共同世界的行动,明显地对立于孤独的思之活动,因为思是在我与我自己之间的一种对话中进行的。”【223】这里有获得解放与创建新事物的两种自由理解。意味着时间连续性中的断裂。这里的分析转向美国建国和维吉尔的诗歌中以神话来弥合断裂。整个的感觉阿伦特在此节中似乎走神了,从思辨形而上学突然跌落到经验的政治维度。江绪林 2014年7月19日星期六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翻译还是有不少问题的
  •     虽然4年前就读过,但至今对她的印象很深刻,如此聪慧的女子,神秘又熟悉。贫生有私人藏书转让,感兴趣的文人雅士联系贫生的专用QQ:1554948415
  •     真的没看懂
  •     胡乱的把这本书啃完了,含含糊糊的了解阿伦特在说什么。没搞明白意志怎么延伸为“爱”的。准备再看一些有关本书的英文讨论看看自己理解对了没有吧。
  •     意志是基础。
  •     虽然很多人评价说这本书很晦涩,且我自己也这么感觉,但仍然要给高分。为什么?因为确实有许多金光闪闪的句子隐藏在晦涩的行文中。晦涩不源自思想之深,而来自它太驳杂,兼有对思想家的描述、对思想史的回顾和对自由意志问题本身的解答。如果读者是想寻找问题解答,那么其它杂七杂八思想史就只晦涩
  •     使我加深了对自由意志的理解,对阿伦特进一步产生崇拜之情。说实话,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一般,此书后几章读起来实在艰难。这反而激发了我把英文学好的动力,加油。
  •     一星姜志辉
  •     翻译太烂,一定要看原文
  •     是不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博士论文呢?理解不能
  •     译文还是有问题。
  •     翻译得别扭死了
  •     启蒙读物。比“思维”卷要难,但直接与《论革命》和《论自由》这一干联系起来理解,就可以从复杂的形而上转到形而下。阿伦特太迷人了。
  •     The life of mind
  •     还有精神生活-思想一册。不错。
  •     太深邃了啊啊啊!最后的章节精彩
  •     他不是在翻译,而是在强奸阿伦特,看了开头就不忍心再看下去了
  •     在某种角度,政治哲学的自由实际上是对自由的亵渎。真正的自由不只是意志,而是包含有思维。很遗憾在《判断》完成前,作者就已经离开。但这个系列,是我见过的研究精神生活最为纯粹与深刻的著作。
  •     翻译有些地方不太清晰
  •     姜志辉糟蹋阿伦特
  •     : B848.4
  •     原著四星,翻译两星,综合起来给三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