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
ISBN:9789862270264
作者:F. Scott Fitzgerald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大亨小傳》作者、村上春樹最愛的作家--史考特‧費茲傑羅
一同舞進華麗幻滅的爵士抒情世界
生命,從此與眾不同。
生命的意義、真摯的愛、
追尋與渴望、擁有與失落……
一切人生的體悟,盡在這本扣人心弦的小說之中!
當時間的河流不再平順
擦肩而過的我們 又將在何處再次交錯……
本書收錄費茲傑羅的《大如麗池飯店的鑽石》、《冬之夢》、《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等七篇經典名作,即他所稱的「爵士年代故事」。這些故事是融入他個人的生活體驗而寫成的:他悲傷的愛情故事、他的理想、野心以及幻滅,他都能將其寫成故事做為一種療癒的方式。
另外特別收錄電影改編原著《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此為費茲傑羅於1920年所作之短篇小說,其靈感來自於馬克吐溫曾說的:「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80歲,逐漸接近18歲,人生一定更美好……」主角班傑明‧巴頓正是這樣的一個「幸運兒」。擁有和世人截然不同的生命歷程,當其他人風華散盡、邁向死亡時,班傑明卻日趨年輕;時間的逆流帶領班傑明走向另一條道路,也讓他飽嘗了他人所不曾經歷過的一切。然而,這是否就是美好的人生呢?
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費茲傑羅,以他魔幻的生花妙筆,生動地描寫了班傑明與眾不同的一生。

内容概要

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美國20世紀的偉大作家。出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沒落商人之家。大學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1920年出版處女作《塵世樂園》,此書甫出版便大受好評,讓他名利雙收。此後陸續出版了傳世傑作《大亨小傳》、《夜未央》,紅透歐美藝文界。之後發表了150餘篇短篇小說與為數眾多的時尚評論。晚年苦於家庭因素與金錢壓力,1940年因心臟病逝世。他的作品深刻呈現了1920年代美國社會的浮華生活與精神上的空虛,因此又被譽為「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還未看這套電影的朋友,請用你最快的速度用任何方法看一次。我看電影不算多,令人驚艷如此的電影還是第一次。讀過一些網上評論,覺得此片平平無奇,任何一段刪掉也不影響故事。這些人大概很少接觸外國文學,特別是現代文學,現代文學最神奇之處,在於幾乎沒有起承轉合,正如其他人所言,刪掉任何一段均無損故事架構,然而讀畢全書,閉上眼,一幕又一幕平淡如水的情節清晰無比地浮現眼前。這,就是文學。當然,讀完之後要忘記然後說沒有任何地方可令你印象深刻,我也沒辦法。所謂的文學就是把剎那的感動昇華至永恆,而我覺得這套電影能夠做到這個境界。費茲傑羅的小說我讀得不多,前後只讀過 《大亨小傳》喬志高譯本和新近買的入 《班傑明的奇幻之旅》。前者成書甚久,時報版後付大量書評,在此不必多談。後者譯筆奇差,很明顯是趕著熱潮出書,〈冬之宮〉之前的短篇,許多句子需要讀好幾次再猜想原文句子,方能明白句意。中文不通順是因為翻譯?還是英文原句彆扭?待將來有機會讀到原文再討論,雖然幾篇下來已冷卻我失去追尋原文的興趣。《班傑明的奇幻之旅》是電影台灣譯名,港譯《奇幻逆緣》,就小說而言我覺得應該按原文翻譯為︰「班傑明的異常事件」或者「異於常人的班傑明」因為原著對於「旅程」或「緣份」沒有表面的描寫,著墨不多,電影反而表現出旅程之意。費茲傑羅的確只用一般敘事角色,像新聞報導員一樣說出事件,場面描繪過份誇張失實,感情投入也不如電影深刻。讀到這裡,大既讀者已經心裡有底了吧!沒錯!電影和原著跟本是兩個故事,我看了,也大吃一驚。話題先偏離一下,我第一次接觸人生反向發展為題的小說,是王貽興《一半的房子,一半的他》壓卷之作。小說描寫一個探險隊進入森林考察,發現一條村子,村子內所有事物時光都是逆向生存,人從土裡生,甚至鳥兒也是向後飛。王貽興巧妙地倒敘故事,先講結局,再一步步揭示主人公進入村子之後經歷的愛恨情慾。我拍按叫盡,至今所讀的小說沒任何一篇敘事技巧能勝過的,並以為逆向人生的概念是王貽興原創。直至上月讀過《班傑明的奇幻之旅》相關報導,始知道馬克吐溫,甚或更早已經有人提出這個概念,費傑羅茲則用文本實現,王貽興並非原創而是取用。其實導演亦只是取「人生逆向」的概念,重新創作故事,劇情、主題幾乎與費茲傑羅原著沒多少關係,但導演還是勇敢地使用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為何用「勇敢」形容?原著故事有著一定的讀者或書迷群,他們對於原著非常執著,假如作品改編之後強差人意,他們便肆意批評、攻擊,改編成功則歸功於原著精彩,改編者只是撿起原著的光彩而已。對此,我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認為改編成不同媒體,單純地比較是不公平的。以偵探伽利略為例,很多讀者批評電視劇新增內海一角,完全是毫無必要而且侮辱了原著,電影版上演,內海變成路人他們高興不已,覺得自己的思識暴力促使導演和編劇放棄內海一角。他們根本忽視電視劇在觀眾群的考量、播放時段等因素而作出創作。接不接受是個人的事,但首先考量創作背後的動機再加以批評,才能夠公平地比較兩者差點。另一方面如果改編者沒道出原著的精神、中心思想或主旨,我又會非常生氣,覺得侮辱了原著。舉三重門電視劇為例,完全是可怕的錯誤。原著本身劇情缺缺,精彩之處全在於韓寒筆鋒,這些東西很難用影像呈現,簡單一點說,精彩的是韓寒對人物的評論而不是人物描寫,一篇評論如何透過影像表現?《 三重門電視劇》用上最簡單也最失敗的方法︰讀白。效果如何?緒君看看就知道。《班傑明的奇幻之旅》已經超越我的常識,那種改編手法其實已等於原創。我承認自己看的電影不多,一般看的改編電視,至少故事脈絡和原著百份之八十相似(如 harry potter)。它滲透許多費傑羅茲的愛情觀,過去和現在美國人的心態……要講深度實在太多,我覺得最厲害的是,導演把許許多多用文字也很難說明白的感情和內容,溶進光影之中,超越對的的侷限讓觀眾感受。其中女主角跳舞一段,簡直把女性的情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原著和劇本的原文版我也買了,掀卷時驚嘆劇本文字居然只有小學程度般簡單(雖然看電影時也不覺得難)。沒讀過原著,也至少讀讀劇本,劇本比原著出色太多。圖文原載http://housesroad.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8.html
  •     為了電影班傑明而買的,不過到現在還沒有看電影。原以為是這個故事的小說,卻沒想到僅是七篇之一,這種帶著奇幻風格的小說,自國小以後已經很少看了,而費茲傑羅又帶點悲傷的風格,給人淡淡的回嘆。
  •     拿时间做文章并不是这篇故事的本意。在这篇形销骨立的故事中,两种虚幻的生活因为时间的倒流而相互对立。但这个对立实际上也是虚张声势的。本杰明无论是从老活到少,还是从少活到老,都是按照某种既定程序与步骤生活。时间被人们塑造成型,呈现为某种生活流程,并因此粘附固着在空间之上,例如幼儿园、哈佛大学、教堂、床,如此等等。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千篇一律的,从而生活也就成了批量生产的东西。在本杰明身上,时间逆转,但这并未给他带来另一种实在的生活。在他的父亲、妻子及儿子的努力下,他的生活被安装进入正常程序中。可怪的是,这种安装硬生生把他的生活拗成片段。当他刚出生时在幼儿园,当他老时,依旧在幼儿园。时间在他身上丧失了流线的形状。他的亲友所想要他过的生活,与他实际过的生活,都是荒谬而空幻的。这两者间的冲突,造就了时间在他身上的断裂。于是,本杰明不可能活在任何时刻,无论是当下,还是过去、将来。他整个人被抛入真空之中,只能以消失的方式离开,而不能以死亡的方式完成。倒转的时间在这里并未制造出时间的乱流,只是让时间变得无足轻重。当然我们可以争辩说,本杰明的灵魂始终是按部就班地由老到少的——时间在这种按部就班中可以重新获得流线形状。但实际作者回避或者说不在意某个关键问题,即回忆——一个没有记忆的成熟灵魂是不可思议的——流线式样的时间必然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回忆。或许可以理解为某个失忆症患者重新来一遍自己的人生,但是这必然带来非常庞杂的冲突:时隐时现的回忆与重新生活的冲突、过去与现在的冲突。而在菲兹杰拉德笔下,整个故事简单而流畅,根本不去考虑这些麻烦。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嘲笑的方式否认了,确凿无疑,不容争辩地否认了本杰明的古怪的存在。更能说明白作者态度的,是本杰明自己也不怎么闹别扭,他几乎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他人与社会的安排。不夸张的说,不看他的整个生命而只聚焦于生活每一片段的话,他几乎算是一个模范的“生活者”。菲兹杰拉德的意图昭然若揭:切断时间的流程,那么实际内容看似正常的生活就会显得怪异荒谬。他无意过深的对时间进行追问。真实的时间是否一定得是流线型的吗?或者那只是一种人类用于勾连自己生活的幻觉?脱离了时间的串联,我们的生活是否就一定散佚成断简残篇,还是反倒因此获得解放?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世界并非如此秩序井然。各种场景,片段并存于同一个世界,彼此互不相干,甚至这个片段、场景中的我,与另一个场景、片段里的我也毫不相干,每一个人,每一个灵魂,都只存在与一个瞬间、一个片段所造成的场域之中。不再强求一个可以追本溯源,可以放眼未来的自我,自我或许反倒就坚不可摧,无由异化了。确定的是,这个故事里头,时间被忽略不计的同时,本杰明也同样被忽略不计。这些想法在他的笔下都没有冒头,毕竟他只是在写一个卖钱的故事,不能指望他太多,就象他不能指望好莱坞太多一样。菲兹杰拉德在生前很瞧不起电影,认为那只是卖钱的生意。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过对他的这个故事的改编,基本上符合他的偏见。同名电影很长,着力塑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本杰明——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老人,只是身体苍老而已。他的灵魂是按部就班的成长、衰老的。整个电影简直可以称之为一部关于早衰症患者的纪录片。这样的改变导致了本杰明与世界的对立成为硬碰硬的冲撞,毕竟,在电影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与本杰明的自我,都是硬邦邦的实体。时间在故事里至始至终没有变形或扭曲,在原作中隐含的某种超框架的冲突彻底成为时间范围内的窝里斗。不可否认的,比起原作而言,电影等而下之了很多。既然这个自我是那么实在,既然时间之流毫无更改,本杰明就只能以死亡的方式离开,而无法象原作中那样以淡出的方式消失。甚至,电影还仔细的讨论了死亡,例如那个疯狂的船长。无法越出框架之外,死亡就变得压倒一切。几乎毫无悬念的,具有来龙去脉的自我在关注死亡的同时,少不了也要关注爱情。死亡为在时间中随波逐流的自我提供了一个坐标,爱情同样也是一个坐标。倒走在本杰明身上的时间给他造成的唯一困扰是如何贴近正向的时间流,如何确定自己在正向时间中的位置。自然,最简便的方式是何正向时间流里的某人建立某种及其紧密的关系——爱情当然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最紧密的关系——以寻找到一个参照对象。在书中,本杰明根本不别扭,而电影里,他很挣扎。大卫。芬奇这次相当令人失望。他几乎墨守成规地沿用他电影中向来的阴冷的色调。而我原本指望,他能别出心裁的用明快得近乎庸俗的色调来表现这个故事。在貌似天下太平的调子里改变某些不显眼的因素,例如时间,会使得生活的荒谬更加暴露无遗。而芬奇这次选择了让本杰明离开正常的按部就班的生活,选择了让观众猎奇地观看一个传奇,一件怪事。这种观看,使散场的观众更加确信生活原来是这麽实在,这么不足为奇。看着时钟,生活就永远不足为奇。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剧情有点像阿甘,比他还神奇,看着挺舒服的
  •     自己不是喜歡短篇的人!
  •     可惜这世上大部分事情都不是可逆的。 艰涩的翻译影响了阅读的快感。
  •     原来跟电影是有区别的啊 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第一篇和最后一篇 第一次读这个作者的书 很特别的风格
  •        拿时间做文章并不是这篇故事的本意。在这篇形销骨立的故事中,两种虚幻的生活因为时间的倒流而相互对立。但这个对立实际上也是虚张声势的。本杰明无论是从老活到少,还是从少活到老,都是按照某种既定程序与步骤生活。时间被人们塑造成型,呈现为某种生活流程,并因此粘附固着在空间之上,例如幼儿园、哈佛大学、教堂、床,如此等等。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千篇一律的,从而生活也就成了批量生产的东西。在本杰明身上,时间逆转,但这并未给他带来另一种实在的生活。在他的父亲、妻子及儿子的努力下,他的生活被安装进入正常程序中。可怪的是,这种安装硬生生把他的生活拗成片段。当他刚出生时在幼儿园,当他老时,依旧在幼儿园。时间在他身上丧失了流线的形状。他的亲友所想要他过的生活,与他实际过的生活,都是荒谬而空幻的。这两者间的冲突,造就了时间在他身上的断裂。于是,本杰明不可能活在任何时刻,无论是当下,还是过去、将来。他整个人被抛入真空之中,只能以消失的方式离开,而不能以死亡的方式完成。倒转的时间在这里并未制造出时间的乱流,只是让时间变得无足轻重。
      
      
      
       当然我们可以争辩说,本杰明的灵魂始终是按部就班地由老到少的——时间在这种按部就班中可以重新获得流线形状。但实际作者回避或者说不在意某个关键问题,即回忆——一个没有记忆的成熟灵魂是不可思议的——流线式样的时间必然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回忆。或许可以理解为某个失忆症患者重新来一遍自己的人生,但是这必然带来非常庞杂的冲突:时隐时现的回忆与重新生活的冲突、过去与现在的冲突。而在菲兹杰拉德笔下,整个故事简单而流畅,根本不去考虑这些麻烦。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嘲笑的方式否认了,确凿无疑,不容争辩地否认了本杰明的古怪的存在。更能说明白作者态度的,是本杰明自己也不怎么闹别扭,他几乎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他人与社会的安排。不夸张的说,不看他的整个生命而只聚焦于生活每一片段的话,他几乎算是一个模范的“生活者”。
      
      
      
       菲兹杰拉德的意图昭然若揭:切断时间的流程,那么实际内容看似正常的生活就会显得怪异荒谬。他无意过深的对时间进行追问。真实的时间是否一定得是流线型的吗?或者那只是一种人类用于勾连自己生活的幻觉?脱离了时间的串联,我们的生活是否就一定散佚成断简残篇,还是反倒因此获得解放?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世界并非如此秩序井然。各种场景,片段并存于同一个世界,彼此互不相干,甚至这个片段、场景中的我,与另一个场景、片段里的我也毫不相干,每一个人,每一个灵魂,都只存在与一个瞬间、一个片段所造成的场域之中。不再强求一个可以追本溯源,可以放眼未来的自我,自我或许反倒就坚不可摧,无由异化了。确定的是,这个故事里头,时间被忽略不计的同时,本杰明也同样被忽略不计。
      
      
      
       这些想法在他的笔下都没有冒头,毕竟他只是在写一个卖钱的故事,不能指望他太多,就象他不能指望好莱坞太多一样。菲兹杰拉德在生前很瞧不起电影,认为那只是卖钱的生意。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过对他的这个故事的改编,基本上符合他的偏见。同名电影很长,着力塑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本杰明——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老人,只是身体苍老而已。他的灵魂是按部就班的成长、衰老的。整个电影简直可以称之为一部关于早衰症患者的纪录片。这样的改变导致了本杰明与世界的对立成为硬碰硬的冲撞,毕竟,在电影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与本杰明的自我,都是硬邦邦的实体。时间在故事里至始至终没有变形或扭曲,在原作中隐含的某种超框架的冲突彻底成为时间范围内的窝里斗。不可否认的,比起原作而言,电影等而下之了很多。
      
      
      
       既然这个自我是那么实在,既然时间之流毫无更改,本杰明就只能以死亡的方式离开,而无法象原作中那样以淡出的方式消失。甚至,电影还仔细的讨论了死亡,例如那个疯狂的船长。无法越出框架之外,死亡就变得压倒一切。几乎毫无悬念的,具有来龙去脉的自我在关注死亡的同时,少不了也要关注爱情。死亡为在时间中随波逐流的自我提供了一个坐标,爱情同样也是一个坐标。倒走在本杰明身上的时间给他造成的唯一困扰是如何贴近正向的时间流,如何确定自己在正向时间中的位置。自然,最简便的方式是何正向时间流里的某人建立某种及其紧密的关系——爱情当然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最紧密的关系——以寻找到一个参照对象。在书中,本杰明根本不别扭,而电影里,他很挣扎。
      
      
      
       大卫。芬奇这次相当令人失望。他几乎墨守成规地沿用他电影中向来的阴冷的色调。而我原本指望,他能别出心裁的用明快得近乎庸俗的色调来表现这个故事。在貌似天下太平的调子里改变某些不显眼的因素,例如时间,会使得生活的荒谬更加暴露无遗。而芬奇这次选择了让本杰明离开正常的按部就班的生活,选择了让观众猎奇地观看一个传奇,一件怪事。这种观看,使散场的观众更加确信生活原来是这麽实在,这么不足为奇。
      
      
      
       看着时钟,生活就永远不足为奇。
      
      
  •     我喜欢最后班杰明变成婴儿的那段 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 看着眼前这个婴儿的躯体 我知道他有着我深爱的人的灵魂 复杂的感情难以解释 只有心指导自己做出选择 她选择爱他
  •     能让你落泪的东西很多,这本书和电影却是让你有不同的感受的泪水
  •     年終時能與心愛的人一起死去是最幸福的事,儘管是以不同於平常的方式。
  •     原著中的本傑明跟旁人都很「正常」、合理。文中,他的逆生長--生理及心理均是,比較人性化,感受到他是活生生的人,而不像電影中的那麼面目模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