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书评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33938420
作者:易中天
页数:1245页

《易中天中华史》:剥开历史虚华的反转剧谭

  最早从百家讲坛上认识了易中天老师后,就一直被他独特的讲学风格所吸引,这次听说《易中天中华史》是易中天老师的大部头重量级作品,就特意等第一部出全后马上入手。这套书与其大部头、正史的庄重名号相反,虽有七册但每册都很薄,不过在翻看内容后,马上就对其含金量放下心来。  历史是古人的遮羞布,用一幕幕似是而非的情景剧诉说着经过包装粉饰“真相”。本书从结构上看,与其说是一套历史书,不如说是侦探小说,通篇从已知的舞台入手,用疑点寻找虚假的场景、用直觉推断真实的方向、再用证据重构真实的现场。易中天老师就像一位穿梭时空的侦探,带着读者现场取证、抓来证人从旁引证、甚至挖坟掘墓抓出当事人自证其罪,当真相通过层层拆封卸妆后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们不禁惊呼:舞台之外才是真正的大戏!  本书的语言风格完全继承了易中天老师生动幽默的风格,用现代的眼光解读古代史观,用全新的视角为历史“常识”来“翻案”,这完美诠释了“轻松好读的中华正史”这个醒目的腰封宣传语。从思想上看,本书则吸纳百家博采众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即充实了本书的理论依据,又为想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方向。  最后,希望易中天老师如果经历允许,能用此形式再写一写世界历史,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看点。

打坎儿井的历史,易读

“历史可以很通俗,但绝不简单。无论著史,讲史还是读史,都是与时间的较量,所考验的,也无非是一种选择。”也许就是被它这句话的”选择“一词吸引,讲如夏娃叛离,该隐忌弟,皆因选择,而后来人看前去人的角度只是基于自身的选择。明白这点,希望在于,历史上的人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昌所经历和个人能力不同,作出的选择可能不同罢,只要收集资料充分均有理可推(推演)!易的中华史第一部连总序共七卷,如果对应每本要写副标题或书目简介,以下是偶的拙见:总序《文明的意思与中华的位置》信仰与精神,都是在追求一种境界第一卷《祖先》我是谁?是龙的传人?原来是蛙的传人,女权向男权社会过渡,象征图腾被篡换成一历史阴谋。第二卷《国家》生存目标?家国天下从何而来第三卷《奠基者》似乎能解答国人从一开始就无信仰之由,最多是隶属于信而不仰,或仰而不信的实用主义阵营第四卷《青春志》如题名,读起来很热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感觉人性在利益追求霸道中堕落起来,并没有好过来的迹象第六卷《百家争鸣》主要是儒法道墨对比,较简略且跳跃度高,对此有兴趣建议看易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暂完。。。

探寻中华根

对于易中天隐居一隅专修“中华史”一事,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两年之内怎么可能修出一本中国的通史。如今一卷卷陆续出版,各大网站历史类书籍排行榜上也都占据着一席之地,易老师的决心和毅力让人敬佩。并且这套书让人敬佩的也不仅于此,每一卷都是薄薄一本,字数不多,但是每一卷、每个朝代都自成体系、脉络分明。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敏锐的眼光、有效的方法论,想在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梳理出条条脉络是何等困难的事情。尤其是《祖先》、《国家》和《奠基者》三卷是最难写的。历史从来都是越近越好写、越近越真实,因为有经历者、有丰富的实证、有众多的史料记载。“周召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才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几乎1200多年的中国历史没有连续记录,甚至没有记录,而夏朝存在了500年左右,商朝更是存在了600年之久,之后的朝代均未达到如此之久的统治,如何研究这么久之前的历史?如何解读那些似神似人的传说?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华史》的前三本是这套通史的灵魂和思想基础,运用全球的眼光和大历史观,以图腾、文字、出土文物为佐证,解读了《祖先》的诞生和《国家》的建立。归纳发展历程,主要是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点状的原始群时代。以“夏娃”为代表,代表着裸猿进化成了人,裸体直立行走。第二阶段:面状的氏族时代。母系氏族以“女娲”为代表,形象表现为鱼、蛙、月亮,代表自然进化为文化;父系氏族以“伏羲”为代表,形象表现为鸟、蛇、太阳,代表母爱演化为男权。这一阶段信奉生殖崇拜。处于“三皇”时代(羲皇、娲皇、农皇)。第三阶段,片状的部落时代。早期部落以“炎帝”为代表,姜姓(牧羊女之子),图腾为“牛”,此时仍处于“三皇”时代;晚期部落以“黄帝”为代表,姬姓(漂亮女人的儿子),图腾为“熊”,出现了独立部落联合,开始进入“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阶段信奉图腾崇拜。第四阶段,圈状的部落联盟时代。早期是“尧”,中期是“舜”,晚期是“禹”。舜之前属于“五帝”时代。第五阶段,进入了国家阶段。夏朝其实是“部落国家”,信奉祖宗崇拜。“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国家》中还对世界上别的国家的发展基础进行了探讨,并与中国进行了比较。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摈弃了神权这种不稳定的政治基础,形成了“君权天授”、“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早期国家的更迭,技术这一“生产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夏是水利技术,商是青铜技术,周是农业技术,拥有先进技术的部落必然会成为胜者,站上历史的舞台。从大实例来说,《人类简史》也认为人类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这“三大革命”完成了从动物到上帝的涅槃蜕变,除了认知革命是由于基因突变,其余两次革命均是生产力推动的。从小例子而言,房龙的《宽容》里提到,如果不是印刷技术的兴起,黑暗的中世纪不知道要延续多久,“文艺复兴”的黎明还不知道何时照亮欧洲。周朝是整个华夏文化的奠基者,其制度和文化的思想背景是“以人为本”。国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变了一次,时间在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天授是旗帜,人本是纲领,德治是中心,礼乐是基本。周人建立了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心理、乐观态度),三大精神(人本精神、现实精神、艺术精神)和四大制度(即:经济制度——井田制、政治制度——封建制、社会制度——宗法制、文化制度——礼乐制)。周人的遗产几乎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第一部的后三卷,《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和《百家争鸣》都是关于东周的,确实,这个纷繁芜杂、豪杰辈出的年代,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奇,很难用三言两语理清。《青春志》和《从春秋到战国》两本书选取的历史事实过于片段化了,讲了几个精彩的故事,看着很是过瘾,但是总感觉缺点什么。《百家争鸣》既从横向角度,又从纵向角度比较讨论了诸子百家,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或许有人觉得这样一套中华史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它的确不拘泥于一板一眼的叙述每一个历史事实,但是我觉得这套书有他有别于其他史书的所在:一方面,他跳出中国看中国,运用全球观,并充分运用比较法,纵横相比,梳理出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确立;另一方面,文章通俗易懂,诙谐有趣,把简单的事情描述复杂很容易,但是能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明了却很难,比如诸子百家的观点,每位先贤都著有一本或几本专著,把煌煌几千字的深邃思想抽丝剥茧出来,并把他变为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实属不易。

文化快餐

先说说直觉吧,题外话:这本书的排版,留白很多,四边的空白,行距什么的。其实就是把一本100页的书生生的拖成了120的感觉。不过对于读史不多的人来说,许还是好事:这样清清爽爽的页面,才能让人读下去。用的是和你聊天(百家讲坛)的口气,慢慢的把故事讲给你听。好吧,废话不说了,不吃文化大餐,吃吃快餐,听听故事去吧!

一页才十几行,希望中天先生排足行数

一页纸才十几行,是浪费纸张呢,还是凑足册数?名声大固然好,但明明印半册书的硬是要印一册,这样册数算是足了,稿费也自然上去了,但形象下去了。凡名出书人大体上都有这样的通病,韩寒的也一样,一页寥寥几语,还没看够瘾就要翻页。要知道,读者也很难糊弄,你愚弄读者,那对不起,回头客就显然骤减,这就是市场。希望名人们多多尊重读者。

幽默依旧,哲思闪光

易中天先生是我们导师难得欣赏的一位上了百家讲坛的老师。受导师和百家讲坛的影响,我也顶崇拜易老师。这套中华史是在出了前七本时买的。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除了欣赏易老师的语言风格,更好奇文学出身的易老师能写出怎样的一套二十四史历史专著。略有失望的是这套书每本都很薄,字大行稀,比我希冀的信息量要少。正如作者所言,结构是受了侦探小说的影响,几乎都使用了六大板块。语言特点上来说,基本沿袭、继承了幽默的风格,使人在看历史书时不时忍俊不禁。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感觉他所设定的读者都是有一定历史常识基础的,书中少了很多繁复的知识铺垫解释,多了陈述自己总结出的观点。他的观点虽然不是特别大的结论,但比较新颖,能让人眼前一亮,感叹貌似是那么回事。从思想深度上说,能看得出易老师对哲学、宗教、社会都有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不时在书中闪露智慧的哲思,就像他写这套书的目的之一——启人思考中国之未来。总之,爱好历史、心怀天下者,崇拜易老师之人可以一读。

我们从哪里来

易中天的书最大的特点是好读。语言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书中不乏“哈哈”“呵呵”这样聊天中常出现的语气词。当然要论好读,易中天不如当年明月。易中天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野心,他不光是在写史,他还要探讨。这一部中华根就是探讨我们血脉来源。从第一卷祖先先讲解我们的图腾,女娲其实是鱼蛙,我们老祖先从一开始就把繁衍作为第一要义,女娲从蛙到蛇这是伏羲们的阴谋,易中天以阴谋颠覆的语气讲述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演变。而所谓尧舜禹禅让更是部落之间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从一开始,历史就没有温情脉脉。当暴力公开化,国家就出现了。随着国家的形成,奠基者们就为怎么样治理国家开始了思考。伴随着思考的还有斗争。周在斗争中胜出,代表着农业文明战胜工商文明。直接铺开了此后中国发展的方向。周朝订制度,明礼仪,建邦国。但周的制度很快就衰落了。因为中华民族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剩,刺杀、情人战争遍布史书。这是我们的从春秋到战国。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其实是在为中华民族下一步去向寻找答案,诸子百家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胜出的是秦国。因为他把周朝的东西抛弃的最为彻底。要说这一卷里最开脑洞的当属《祖先》,最有趣的当属《青春志》。但整体看来,《祖先》和《国家》和《奠基者》逻辑衔接最好。《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这三本和前三本有点脱节,个人以为作者可以写得更具有逻辑性一些。而后面这三本叙述得也较为分散。

世界眼观来看中西发展史

易中天的书一直都是平民化,读起来十分轻松。而且他的中华史是立足于世界的,有横向比较,这一点非常好,很多历史大家写历史都拘泥于那一个朝代,并没有跳出来以第三人称视角看中西文化发展。我收藏了易中天老师中华史一整套,没事就读一读,看看那时的我们是如何的风流倜傥,雄姿英发。而且讲的都很幽默,确实,明清的性格并不是我们性格的源泉,几千年前那澄清的血液才是我们的本色,时间太久,不好好回想起来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就会忘了我们本来的样子,就会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精神荒芜的物质文明时代。

读书笔记(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次知道“先秦”这个词语,是孩提时代,外公送的《中国通史》。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史,先秦诸子百家是与古希腊先哲交相辉映的璀璨群星,后世,也许只有魏晋风度和民国风流可与之争辉。先秦历史,神话传说多于历史记载,但神话传说一定是有事实依据的,一如: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神话传说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懵懂记忆,就像史前大洪水不仅确有其事,而且肯定是全球性的,不然中华文明不会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不然西方文明也不会有诺亚方舟的神话。夏商周三朝,有很多人会喜欢周。至于原因,《封神演义》的作用很大,就好比许多人喜欢蜀,是因为《三国演义》。但历史肯定不是那样,至于周的胜利,有偶然性,但不可否认,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周公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才能不仅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而且奠定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基本框架。读《中华文明史》,对商这个王朝充满了好奇,因为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商这样格格不入,单就是重视商业,便如此与众不同。易中天先生的比喻很好,如果商不灭亡,或许会成为东方的古埃及,那样,中华文明将会重写。家国天下,自周确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中国读书人千百年来的最高理想。读史可以明鉴,尽管历史不那么真实,但有一些东西是会传承的。国人无信仰,是事实;但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也是事实。诸子百家、魏晋风度、民国风流,是极好的时代,是自由与民主的黄金时代,是我向往的时代,但不是我留恋的时代。因为每个时代都是最坏的,也是最好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燃放自己璀璨的人生。任何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完善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别具一格的历史书

如果说你是一个对于历史有个大概了解并且想多知道一点的人,那么这套书很棒,作者同时也在构建一个历史的认知体系。其中掺杂许多同时期各个时代的历史,就像第二卷里说的那样是一个全球旅行。虽然有许多事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把他们串在一起就是你想要了解的历史了

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历史是一盘难以猜透的棋,常常看得人暗自心惊,不明白那神秘的棋手在怎样敲打键盘。比方说,同为第一代文明,为什么资格最老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年代接近的哈拉巴、克里特、奥尔梅克都湮灭了,唯独我们硕果仅存?同为世界性文明,为什么罗马会灭亡,汉唐却能延续发展?为什么文明三要素之谜,要由中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来揭晓?为什么前一种秘密大白于天下后,就会有另一种文明来接手?为什么解开密码的次序,恰恰是方式、精神、价值?为什么历史的顺序,刚好跟逻辑的顺序相反?这些,都是需要破译的“达芬奇密码”。但有一点却是清楚的。那就是:只有中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才代表了三代文明、三种类型、三个时代和文明三要素,同时最具世界性。因此,这三大文明有可能就是文明意志的集中体现,当之无愧地可以成为“第一世界”。也因此,我们民族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再次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至于赋予者是谁,并不重要。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管他叫“历史”。这不是想当然。前面说过,文明是液态的。液态的文明,犹太像油,西方像酒,伊斯兰像奶,中华像水。水,是开放的、兼容的、平和的,原本纯净而素朴。纯净,故天下皆能与之相和;素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确,上善若水。什么信仰都没有,反倒有可能容得下所有的宗教、所有的信仰。你要信上帝吗?可以。你要信真主吗?可以。你要信佛祖吗?可以。你要我跟着你们信这个信那个吗?也可以。反正祭神的时候,我们不过权当他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神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教的,根本无所谓。于是前有三教合流(儒、道、释),后有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中华文明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就这样实现。南宋到明初五六百年间的中国福建泉州,甚至为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创造了一个和平共处的环境,相互交流的平台。当时的泉州,方圆三里之内,佛寺(佛教)、道观(道教)、神庙(印度教)、教堂(基督教)、清真寺(伊斯兰教)、礼拜寺(犹太教),还有祭祀孔子的文庙、祭祀关羽的关帝庙、祭祀妈祖的天后宫,六大宗教九种庙宇比邻而立,几近摩肩擦背。摩尼教的草庵虽然不在这三里之内,却与华严寺共处同一山头,只不过 “你在这边,我在那边”。山头可以共享,寺庙也能。比如开元寺是佛教的,里面却有道教和印度教的神像,侍立在佛祖两旁的则是黑人。真武庙是道观,却同时供奉佛像,还专为穆斯林辟出一块做礼拜的地方。不同宗教的信徒甚至可以在同一个地方举行各自的仪式,你拜你的,我拜我的,没有冲突,只有祥和。这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奇观!能创造这种奇观的地方,岂非有着内在的神奇力量?有这样神奇力量的民族,岂非应该为所有文明的对话,搭建一个开放平台?尽管这个平台,也只是将来建立起全人类共同文明的一个过渡和跳板。那才真叫“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事实上,当今世界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开放平台。这个平台,也只能由没有宗教和信仰的文明来搭建。没错,信仰是个好东西。一个人真有信仰,就不但会有底线,还会有境界。一个民族真有信仰,则不但会有凝聚力,还会有持续性。这可以由历史来证明。历史上的文明,有的无宗教,如希腊;有的多神教,如印度;有的一神教,如伊斯兰。结果怎么样呢?无宗教的昙花一现,多神教的偏安一隅,一神教的走向世界。显然,只有一神教的信仰,才是真信仰;一神教的文明,才有世界性。因为多中心即无中心,多信仰即无信仰。真理只有一个,信仰也一样。因此,一神教和有信仰的族群,往往更有“文化自觉性”和“文明使命感”。西方人甚至认为,创造文明是人对同类的必履之职。这当然同样是好事。问题在于,世界上的一神教并非只有一家,唯一的神也就并不唯一。这下麻烦了。你也有使命,我也有使命,你也有信仰,我也有信仰,而你我的使命和信仰又是格格不入的,这又如何是好呢?退让?那我的就不叫使命不叫信仰。不让?可不得打起来。所谓“文明的冲突”便由此而生,尽管冲突的背后有利益的驱动。这时,中华文明便应该有所作为了。中华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不来自信仰,而来自历史。是的,其他直接从原始社会诞生的第一代文明都湮灭了。现存的文明中,世界性的西方和伊斯兰,地区性和民族性的斯拉夫、非洲、拉美、印度、日本,都有宗教和信仰的背景。从史前时代直接诞生,没有宗教和信仰,却又有世界性,而且能长期延续的,只有中华文明。这是全世界的唯一。如此独一无二,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历史出于文明的意志而埋下的伏笔,也不能不让人重新思考文明是什么,宗教和信仰的意义又是什么。是啊,人类为什么要有宗教呢?是因为要有信仰。为什么要有信仰呢?是因为要有核心价值。有价值和价值观,才会有精神和方式。由此创立的文明,也才可持续发展。可见信仰也只是手段和载体,核心价值才是关键。它是如此地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以至于必须借用上帝或安拉的名义,以神谕的方式说出来。这就是信仰的秘密。现在事情十分清楚。我们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进而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关键就在核心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或者价值观不恒定,经济再发达,也只能是“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然而这里面恰恰有麻烦。麻烦并不奇怪。因为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确实较难保证价值观的恒定。回顾历史就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先前也曾有过全民共识,比如“三纲五常”和“阶级斗争”。前者适应于小农经济,后者适应于计划经济。所以,辛亥革命以后,儒家伦理可以充当“维持会”;改革开放以前,斗争哲学可以充当“纠察队”。可惜时至今日,它们都必须下岗。这不仅因为我们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因为三纲五常和阶级斗争,都不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显然,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唯一的办法是重建,重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是啊,为什么在史前时代,我们跟世界各民族走着相同的道路,一到文明时代就分道扬镳?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日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们的道路命中注定有如黄河九曲十八弯,那么,大海在哪里,又是什么样?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是的,命运和选择。鸦片战争前,多半是命运;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选择,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和国际社会的背景下选择。因此,重新审视三千七百年,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其次要有科学态度和价值体系。如此,我们才能看清“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理解文明的意志,明确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摘一章节


 易中天中华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