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与感恩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19210812
作者:[英]梅兰妮·克莱茵

作者简介

世图心理”克莱茵全集②:“客体关系之母”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克莱茵被视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之发展具卓越贡献的领导人物。梅兰妮·克莱茵基金会授权之完整版。
◎编辑推荐:
《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克莱茵在两种心理位置(抑郁心理位置和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这一创新概念下的著作,并显示这样的理论架构如何扩展且深化了她的视野。这是克莱茵毕生中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更是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与转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向这位无与伦比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致敬,“世图心理”将陆续推出《克莱茵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现一代大师的工作实务及理论精髓!
◎内容简介:
《嫉羡与感恩》一书收录了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是克莱茵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克莱茵在本书介绍了新的观点: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羡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羡,但是,克莱茵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1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感的理论(1948) 27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46
第四章 移情的根源(1952) 51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61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 65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98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127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146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957) 181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241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251
第十三章 对于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268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272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279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305
短 论 318
附录一:注解 327
附录二 恩斯特·琼斯对梅兰妮·克莱茵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绍 343
附录三 参考文献 350
附录四 克莱茵生平年表 355

内容概要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1882—1960)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嫉羨与感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每个人都有青涩时分,熬到炉火纯青的那一刻,需要的还是时间。大名鼎鼎的克莱因也不例外。作为脱胎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又能自创流派的一代大家,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是极具代表性的心理学流派。但读她的代表著作《嫉羡与感恩》,仍然是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开篇第一章《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简直会硬生生地把人打倒。无论是阐述的方式、运用的字眼,克莱因似乎就是把一个强硬的自己合盘托出在你的面前,不由分说,决不妥协。及至看到撰写时间——1946年。不禁微笑。老太太的逆反期也是忒长了。文如其人。《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就像是克莱因本人。骄傲的、倔强的。《嫉羡与感恩》这本书从这一篇开端仿佛不是明智之举,但大概由于时间排序的考量,也只能将之置顶了。在其中出现的婴儿的“口腔施虐攻击”、“口腔施虐冲动”、被害焦虑等等,如果不是出自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者心理不够强大,这样貌似血淋淋的人的原初本能,估计会让一些读者看了不大舒适。奇怪的是,克莱因并没有清楚地提出这些结论得出的依据与过程。老太太直接甩出的话是——“对于以上这些结论,我现在仍然坚信不疑。”好一个斩钉截铁!针对费尔贝恩的评论,克莱因更是绝不客气,“我不同意他对心理机能与本能理论的修订,我也不同意他所认为的只有坏客体被内化”,毫不退让也毫不掩饰。一个坚决捍卫自己的理论和话语权的人跃然纸上。但是接下来,我们会发现十分有趣的现象,之后的一篇篇文章,随着时间跨度的逐渐拉开,克莱因语气语调当中的坚硬逐渐淡去,如同她的表达——“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焦虑减弱了,客体变得不那么理想化,也比较不那么吓人。”的确,老太太不那么吓人了。及至第十章《嫉羡与感恩》,全书的华彩篇章闪亮登场,无愧大家。仿佛之前的“硬”都是为了这一刻的“软”在铺垫,不仅是柔软的深具情感的的克莱因现身,更重要的是,对客体关系的精彩论述也在这里完全呈现。众所周知,客体关系理论尤其是偏执分裂心位、抑郁心位是克莱因突出的贡献。一个人的成长是他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全然出自本能。在婴儿降生的那一刻,母亲就成为他的第一客体。婴儿与母亲的交互作用、关系奠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处在完全幻想当中的婴儿,只能根据及时的喂饱还是难耐的饥饿来判别一个乳房是好的还是坏的,吃饱喝足就是好乳房,饥渴难耐就是坏乳房。要么全好要么全坏。他的世界非黑即白。满足我的就是好的,不满足我的就是坏的。这就是克莱因所说的偏执分裂心位。只有感觉到母亲的爱与回应,婴儿才能克服焦虑与被害妄想,开始将有好有坏的世界和自己整合在一起。随着成长,接受失落,学会哀悼。走向现实感的抑郁心位。婴儿要生活在唯我顿尊的幻想之中,只有成人,才能接受现实、直面真实。忍耐不确定。接纳不如意。而这些,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命早期,你面对的是好乳房还是坏乳房。克莱因用满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好乳房的意味——“母性美好、无穷尽的耐心和慷慨大方的原型,也是创造力的原型。”得到了这份爱,得到了“来自爱的客体的一份独特礼物”,婴儿想保留它,这就是感恩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信任自身美好的基础”。完全颠覆了之前的一派强硬。那么美好的关系在这一刻铺展开来。只有得到过爱,才有能力付出爱。才有对自己和世界的信任和信心。也才能活成一个真正的成人。读来惊心。思去有理。所谓大家、好书,就是这个样子。
  •     心里有个疑问,现在的人类,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是完整的呢?经过工作、生活、环境、健康等多方面的考验,有多少人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完整的呢。尤其是心理上,又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没有想过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呢?用“破碎”两个字来形容现在一些人的状态应该是没有错的吧?破碎的我们,破碎的自我,跌跌撞撞的寻找着能够整合自我的良药,《嫉羡与感恩》这本书,可以说是良药。良药苦口,翻开《嫉羡与感恩》这本书,满眼的机制、分裂、客体、投射、内射等专业名词,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真的是心里说不出的苦。好几次翻过书去看封面,真的想象不出来,慈祥的梅兰妮克莱茵,如此优雅的女士竟然是一位卓越的精神分析专家,而且她的理论竟然会一次又一次的给当时的精神分析界带来风暴。梅兰妮·克莱茵,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通过她的生平表,我们可以看到,她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或者是精神分析学科班出身,她曾经想学医,因为她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而他俩和她感情十分深厚。因为婚姻的关系,她放弃了学医,但是,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且对治疗很感兴趣,从这本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对于精神分析的目的也是为了去实现治疗。如今经过实践的检验,她的许多思想都已经被纳入了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中,可见其理论思想的启发性与重要性。随着阅读的深入,刚开始的枯燥感也逐渐淡去,原来一直以为成年的行为受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曾想,从婴儿时期的本能即已经开始了。不得不说,作者的研究是非常细致的,足见其在医学临床上工作的投入程度,非常人所能及。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也会因为工作、生活的诸多问题而出现很多的情绪。《嫉羡与感恩》这本书就囊括了我们日常会经常出现的焦虑、罪疚感、抑郁、孤独、恐惧、嫉羡、感恩等情感,及随之表现出的攻击性、报复等行为、手段。作者对这些情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延伸至婴儿时期,婴儿时期对于乳房、母亲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用作者的话就是婴儿对其最初的经验和周围的人的内化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内在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美好占了上风,并且变成人格的一部分,婴儿就会受到外界的正面影响,反之就不易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嫉羡与感恩》这本书是克莱茵全集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分析的故事》2015年12月出版。本书包括了其从1946年-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过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为专业的精神分析师而写的,也有为一般读者而写的,既有理论解析,也有案例支持,对于整合破碎的自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字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出一个答案,他认为在生命之初,健康人格的基础首先来自母亲的良好镜映。本书的作者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发展了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因此,在婴儿生命之初,母亲及母亲的乳房,与母亲的关系,其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等客体的形成,关乎婴儿一生的性格成型及获得幸福快乐的能力。作者讨论的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即当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或者破坏它,不同于嫉妒和贪婪,本书当中讨论的是最早和母亲的排他关系。嫉羡及其产生的态度,干扰了一个好客体在移情情景中逐渐建立的过程。而感恩是爱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衍生物,在与好客体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感恩是基本的,而感恩潜在的是对他人和自己的美好感到欣赏与感激。“如果好客体是植根深厚的,也就奠立了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和成功自我发展的基础。”歌德说,他是最幸福快乐的人,他可以让人生的终点几乎和开始一样。在作者看来,歌德与母亲幸福快乐的关系,终其一生,这样的关系减轻了怨恨和焦虑,并持续带给老年人以支持和满足。因此,在婴儿时期所经验的幸福快乐和对好客体的爱,构成了享受和升华的能力的基础,而且到了老年也会感觉到。所以在生育孩子之处,需要母亲在婴儿心中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客体关系的建立也并非只有婴儿一哭就给他提供食物,这对婴儿的成长也是毫无帮助,对于不被允许哭的承认,也可能因为措施表达焦虑和哀伤的可能性,使抑郁焦虑无法发散。只要不是过度的,挫折也能够刺激对外在世界的适应和现实感知的发展。一个安全建立好客体的婴儿,在成人的生命中,也可以为失落和剥夺找到弥补。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心理学论文集,作者深刻的研究功底为每一个理论结果提供的论据支撑,在研究理论论述完的同时穿插很多实践研究案例。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涵盖人类的复杂性,作者对儿童心理学及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为众多心理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心理学门外汉和家里有婴儿的读者,一样觉得受益匪浅。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2分是给自己读书收获的点评,迄今为止啃得最吃力的专业书,无数次体会到每个词儿都认识连在一起却读不懂的感受
  •     前边一般,有些甚至略武断,从第十章到第十四章,写得非常漂亮,很值得一看(看的过程中也解决我一个小心结了)。精神分析学派看多了会觉得人特别脆弱,不知道什么事就留下阴影和伤痕,不经意的时候场景相似往事重现,整个人就会有应激的反应,其实是从前的伏笔。人还是需要讲一个完满的故事,需要找到好理由,理顺一切,那些我们以为不在意的,甚至重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我还是对人类的能动性有信心,按精神分析特别是KLEIN的儿童学派,人的成长过程中种种不能满足太多了,每一步似乎都可以作为心结成为阴影,但大部分人还是比较顺利地长大,生活,自爱和爱人。那些我们以为无法过去的,许多还是过去了。人类比我们想象得脆弱得多,也坚强得多。我爱这样的人类。
  •     对于儿童心理分析很到位,精神分析阐释到很妥当,很多儿童早期心理历程的内心活动,我们还是要明白的,以免走入领导的误区
  •     每一分秒去体会,直到不自觉放大的伤痛让人学会每一分秒毫不费力的避让。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了消极放大躲避的恶循环。我们本就是儿童。
  •     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