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言与事典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34445248
作者:千高原
页数:234页

作者简介

《曾国藩名言与事典》内容简介: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书,却至始至终没有一句精辟的话流传于后世。有的人一生立言不是很多,但句句简短有力,发人深省。而曾国藩就是那种虽著书不多,却特别善于以名言警句表达深刻思想的人。名言警句往往用语不多,却充满丰厚的真知灼见。因此,无论是他的《家书》还是他的《日记》、奏疏等,曾国藩的名言警句俯拾即是。比如,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又如,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从修身到处事,从治军到治学,可谓包罗万象,简直像个万花筒一样……

海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先从修身做起修身养性是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业的起点。曾国藩凭着自身过硬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个人品格,最终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取得了千万读书人都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3 立志为成人成事之本6 欲正人先正己10 君子养心以静也14 唯读书可变化气质17 尽人事,听天命20 淡泊二字最好23 “勤”字是人生第一要义第二章 好家风比什么都重要曾国藩认为,家庭与一个人的一生相始终,需要用心经营。而且,不善治家的人,也不能很好地治国。曾氏家族一门英杰,绵延几代,正是得益于曾国藩一手建立起来的好家风。29 家和福自生32 孝友之家可绵延36 勤苦节俭未有不兴39 服侍亲人以得欢心为根本42 让他三尺又何妨46 不忘家风,珍重声名第三章 官场楷模是怎样炼成的“做官要学曾国藩。”近代以来,官场中人无一不把曾国藩奉为“官场楷模”。曾国藩37岁时已是二品大员,经他治理过的地方,百姓盛赞,而且他做官极稳,历经宦海风波却安然无恙,荣宠不衰。51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55 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59 为人上者专重修身63 未见退而自足者亡67 有福不可享尽73 称许赞扬令人“欣欣向荣”79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第四章 打造一支牢不可破的团队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创建并带领湘军扫平强大的太平军,获得了非凡的军功。曾国藩的治军之道,非同凡响。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治军的关键就是,如何打造一支牢不可破、富有超强战斗力的团队。85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88 不求奇功但求稳91 驭军驭吏要严96 受挫受辱须咬牙励志100 紧抓思想建设加强凝聚力103 不能有恩而无威第五章 成大事者的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能从一介布衣成为活跃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过人的立身处世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圆融。“圆融”就是我们要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109 君子藏器于身114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11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1 不可不预为之计126 善用时机借梯而上130 做人要低调134 诚者物之始终138 帝王将相由自立自强做出141 无恒则终身一无所成144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第六章 曾国藩的求学窍门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以并不突出的资质,最终能在古文、理学及书法上取得精深造诣,成为大学者,就在于他能时刻学习,且学习得法。因此,他的求学之道,有很多过人之处,值得好好总结。151 勤能补拙是良训154 看读写作,不可缺一158 艺多不养身162 文章经济须兼顾165 看书不可不有选择第七章 慧眼识英才曾国藩不仅博及群书,人情练达,又精通相法,是识人的高手,因此有着一套精妙的相人之术。由于他很会识人,所以麾下人才济济,个个都可堪大用。173 从细节处看人176 观人先观眼178 次辨刚柔180 辨声必辨喜怒哀乐185 从行为举止看人第八章 选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曾国藩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要能“得人”,也就是能得到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辅佐。曾国藩把重人、识人、取人、用人之法揉为一体,高度体现了一代大师的颖悟和睿智。189 惟在用人一端193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197 人至察则无徒200 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203 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207 人才靠奖励而出211 衡才不拘一格第九章 仁者寿与天齐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静笃,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在数十年的养生之中,勤恳耕耘,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对其德性的修养、身体的保健和事业的成功,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217 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220 惩忿窒欲,少食多动223 自古以来仁者寿227 多与自然亲近230 一张一弛,动静结合

编辑推荐

《曾国藩名言与事典》由千高原编著。修身养性是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业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的缺点,但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修身功夫,确立了良好的个人品格,最终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取得了千万读书人都没有取得的巨大成就。

前言

说起曾国藩,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尽管其一生之得失,众说纷纭,至今不能定于一尊。但不管怎样,没有人能否认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没人能否定他对中国文化带来的莫大影响。此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融贯他一生智慧的《家书》《冰鉴》《日记》等书自出版以来,至今畅销不衰。并且,散见于他著作中的那些充满深刻哲理的片言只语,已经广为流传,不知激励了多少人!这不正是对他很好的评价吗?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书,自始至终却没有一句精辟的话流传于后世;有的人一生立言不是很多,但句句简短有力,发人深省。而曾国藩就是那种虽著书不多,却多出名言警句的人。他的文章、书信用语不多,却往往充满着丰厚的真知灼见。这种作品就要求写作者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个人体验,而且要读书甚多,腹笥充盈,思路清晰,下笔如神。“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的曾国藩当然具备所有这些条件,因此,无论是他的《家书》还是他的《日记》、奏疏等,名言警句俯拾即是。比如,“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又如,“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从修身到处世,从治军到治学,可谓包罗万象。曾国藩的这些名言警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结晶!作为后人,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期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所启迪,有所教益。鉴于曾国藩名言警句的纷繁复杂,编著者特辑录其中最为精粹又关乎世用的若干条,再辅以流畅的解说,希望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编著者2012年12月

内容概要

千高原工作室成立与1999年,成功策划了700余种图书,在出版发行界享有盛誉。千高原工作室策划组织了“商务书库”、“语研书库”、“中小企业创业文库”、“宾馆酒店管理实务丛书”“亲自教育”等成系列丛书,2012年底加盟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先从修身做起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能发现很多优秀的特质。但是,没有谁天生就是做领导的料。领导者的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身养性中得来的。修身养性是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业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的缺点,但他凭借着自身过硬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个人品格,最终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取得了千万读书人都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立志为成人成事之本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曾国藩家书》“人没有理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这是一句被很多人传诵的著名台词,出自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少林足球》。在这部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票房与口碑都很好的电影里,连一双鞋都没有的周星驰振振有词地对大师兄说了这句话。谁知这句话刚一说出口,就遭到大师兄的反唇相讥:“你鞋子都没有一双,不就是和咸鱼一样了!”大师兄那时还不到30岁,这么年轻就失去了对生活的憧憬。似乎人的年龄越大就越没有理想。工作几年后的年轻人,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拿着一份“饿不死也撑不着”的工资。毕业时的雄心壮志逐渐在无聊中消磨殆尽,“理想”“志向”这样的词再也不会挂在嘴边了。现在的我们呢,肯定不会连“鞋子都没有一双”吧,但理想还有吗?志向还在吗?理想和志向不仅是人生目标,也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奋发有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将自己所掌握的条件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还能把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即便他继承了万贯家财,风度翩翩,相貌出众,有着深厚的教育背景,也不能说明他能成就一番事业,因为没有志向,他的一切优势条件都被闲置在那里,白白地浪费掉了。有这么一则寓言,说有一天,被人收养的龙和逍遥云天的龙碰面了。被收养的龙恃宠而骄地说:“你这是何必呢?总是在天地之间往返不停,天冷了就藏起来,太阳出来了又飞上天,你不累吗?像我这样住得舒舒服服的,不是很好吗?”自由的龙扬起头来,笑着说:“你怎么龌龊到了如此地步!上苍赋予我们形体,头顶角、身披鳞;上苍赋予我们品性,下能潜到源泉,上能直插云天;上苍赋予我们职责,抑制骄阳,滋润大地。我们能看到宇宙之外,栖居在八荒之表,穷尽万物的开端和变化。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快乐吗?“而你现在却满足于这块马蹄大小的水洼,在泥沙中打滚,与蚂蟥、蚯蚓之类为伍,所贪恋的不过是一点点残羹剩炙。你虽然跟我在形体上相同,但你我的乐趣却大相径庭。你以被人玩耍换取利益,人家扼住你的喉咙、把你切成肉泥的那一天就要到来了。我看你可怜,本来想拉你一把,不想你却要把我拉入陷阱,这样下去你免不了被宰割的下场。”说完,自由的龙就飞走了。没过多久,被收养的龙果然就被玩腻了的主人宰杀了。俗话说:“无志空长百岁。”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最后必然会丧失前程,虚度人生。1953年,美国哈佛大学曾对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询问他们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是否有实现目标的书面计划。结果,只有不到3%的学生有肯定的答复。20年后,研究者再次访问了那些当年曾接受调查的毕业生,结果发现那些有明确目标和计划的学生,20年后在事业成就、快乐及幸福程度上都高于其他人。而且,那3%的人拥有的财富总和,居然大于另外97%的学生的财富总和。智利诗人聂鲁达曾说:“每次偶然的际遇都是早有安排。”在我们的人生中,所有看似是神话与奇迹的,其实大都来源于精心细致的准备,而给这种准备以力量的,毫无疑问,正是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正因为有些人没有远大的志向,他们对于前方的路顾虑重重,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生活中,他们总是走走停停,蹒跚而行,也总不免被磕碰得头破血流,然而却依旧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另外有些人,则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怀揣着一颗滚烫热血的雄心,向遥远的天穹放眼望去。任凭他人笑骂误解,任凭前方的路上布满荆棘,他们依旧如斯,眼观寰宇,思绪飞扬,什么都无法阻挡他们的广阔视野。25岁生日的曾国藩,沉沦下僚,正在京城苦读勤练。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成为一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在有感而发的《乙未岁暮杂感》一诗中写道: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篷瀛。“气吞云梦”“铲平君山”“斩蛟屠鲸”,一个25岁青年竟有这样非凡的志向,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曾国藩经常借诗文来抒发自己的志趣,自比于汉兴之初的张良、陈平,汉末的诸葛亮等“布衣将相”,梦想“夜半霹雳从天降”,将他这个生长在僻静山乡的巨才振拔出来,用为国家的栋梁。他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会如同生长在深山里的巨木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中,应该像曾国藩一样,给自己的飞行寻找一个心灵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坠入庸常的河流,或者如雪泥鸿爪般,仓促得不值一提。许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别人,意志不如别人,条件不如别人,而是很多时候没有确立远大的志向。当你拥有了远大的志向,也就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每次进步都是积累,而成功就是这样不断积累出来的。欲正人先正己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曾国藩诫子书》有一则寓言,是这么说的:一天,一只大螃蟹正带着一群小螃蟹操练。大螃蟹忽然发现,小螃蟹们的动作都极不正确,便大喊道:“你们不要横爬,要直着走。”小螃蟹们听完,个个委屈地垂下头。这时,一只老螃蟹爬过来对大螃蟹说:“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做得不好吗?因为你自己的动作就是错的。”孟子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人,自己并不怎么样,很多事都做不好,却总是喜欢好为人师,轻率地就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横挑鼻子竖挑眼,让人尴尬之至,无法下台。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人们躲之唯恐不及。曾国藩就说,欲正人先正己,“以己所向,转移习俗”。他恨官气,就自己先撤掉官府排场,禁止部下迎来送往;他恨懒惰,就自己首先做到早起,从不睡懒觉。曾国藩的一生,就是在这样日日严于律己中度过的,他对自我的反省和批判严厉而苛刻。南怀瑾先生曾说:“曾国藩一生共有十三套学问,但流传后世的只有一套,即《曾国藩家书》。”如果我们细读《曾国藩家书》,就会发现其中除了对晚辈的教诲外,曾氏自省的文字非常多。从青年时代起,曾国藩就按照理学大师唐鉴、倭仁帮他制定的“日课十二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即使成为高官显贵之后,他也从不停止这些艰苦的功课。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他坚持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的一天才停止。曾国藩正是在这样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腾达,走向人生的顶点。道光年间,在京城做官的曾国藩也曾书生意气,加之年轻气盛,内藏傲骨,外露傲气,容易冲动,“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曾国藩在长沙操办团练时,也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明争暗斗,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以及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常采取强权的方式。虽然在表面上获胜,实际上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比如参陈启迈、参鲍起豹等奏本,或者越俎代庖,或者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因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上下左右的感情,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世,曾国藩脱下战袍从江西战场回家守丧。这一举动引来了朝廷上下一片指责声,有些人甚至还希望朝廷处分他。但出乎意料的是,朝廷不仅准假三月,还发给他一笔银子,令他假满即赴前线。曾国藩并不领情,上表要求在家守制,朝廷不准。三个月后,曾国藩再次上奏,在这篇奏折里,他倒尽了苦水,然后提出复出的困难,如他所保举湘军将士的官名都是虚的,自己位虽高却没有实权,军饷受制于地方,作战也得不到地方的支持等等。实际上就是希望朝廷理解他的苦处,并授以他督抚军权的实职,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谁知朝廷根本不予理会,当时是满人的天下,要授汉人以实职是令皇帝犹豫不决的,于是皇帝干脆同意他在家守制。曾国藩原本是想借守制为筹码,获得更大的权力以利于自己施展拳脚,却没料到被朝廷顺水推舟削了权。无可奈何的曾国藩在家一待就是一年多。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湘军不能由自己指挥作战,不免“胸多抑郁,怨天尤人”。在湘中荷叶塘守制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作了深刻的反省,也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并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曾国藩在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的经典,潜心攻读《道德经》和《南华经》。经过默默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终于悟出老庄和孔孟的处世为人之道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做成掀天揭地的大事业,又可泰然处之,保持宁静谦退之心境。一年多后,浙江局面有了变化,御史李鹤年、湖南巡抚骆秉章等人上奏朝廷,要求朝廷从速命令曾国藩复出以解浙江之急,在郁闷与反省中度日如年的曾国藩这次不再向朝廷讨价还价,而是立即披挂出征了。再次出山的曾国藩,身上多了些宽容与迁就,少了些冲动与固执,无疑这些改变对他日后功名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一切,均拜他深刻的自省所赐。在这一年当中,是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思想的重大调整和转折的时刻,这段时光是他反反复复痛苦地回忆,检讨过去的凝练。也正是由于他这段痛苦的自我反省才有了他今后的成熟老练。等到再次出山的时候,他已经渐渐地学会掩盖住自己的锋芒,而日益变得圆融通达起来。“自省”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认为,自省是人达到“圣人”和“君子”道德学识境界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也是一种修养手段,具有自我完善的一些特性。儒家认为,自省是“修身之本”,是“中兴之本”。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其思想内涵之一,是指自身的修养是事业有成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身修养,才能完成治理国家的任务。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当中,“修身”被列为头等大事。而修身之本则是“自反”,即自省,也就是“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则用无不利。……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深刻地反思与检讨自己的作风给他带来的益处。一个时刻自省的人,言行会逐渐平和稳重,性格也会更加尽善尽美,不会动辄乖张动气、情绪失控。古人如此,作为今人,我们在自省的内容上或许会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要有善于和勇于自省的精神和习惯。不仅曾国藩提倡“自省”,两千年前《论语》中已提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因此,我们要学会思考,要学会反省,不能仅靠着本能和欲望去支配我们的生活。


 曾国藩名言与事典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