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定位与理论建构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04-2
ISBN:9787533313265
作者:曾繁仁 主编
页数:307页

作者简介

《学科定位与理论建构:文艺美学论文选》按基本内容分为三编:上编:“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曾繁仁、杜书瀛、谭好哲等人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对文艺美学学科的创生理路、内在根据、理论进展、未来展望等问题做清晰概要的梳理和分析;中编:“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钱中文、王元骧等人的论文,着重对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美学、艺术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与分野等问题做深刻精到的研究和探讨;下编:“理论问题与学术视野”,佛克马、王德胜、王汶成等人的论文,则各自对文艺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特别是文艺美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

书籍目录

上编 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中国文艺美学的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发展文艺美学开掘和拓展文学美学的研究空间论文艺美学再度成为显学的可能性中编 学理定位与学科特性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文艺美学”之我见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分野对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的思考文艺美学是一门“间性”学科下编 理论问题与学术视界关于再创作的美学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艺术接受的审美特性《乐记》与《诗学》文本比较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古代文论视界与文艺美学研究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按基本内容分为三编:上编:“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曾繁仁、杜书瀛、谭好哲等人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对文艺美学学科的创生理路、内在根据、理论进展、未来展望等问题做清晰概要的梳理和分析;中编:“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钱中文、王元骧等人的论文,着重对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美学、艺术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与分野等问题做深刻精到的研究和探讨;下编:“理论问题与学术视野”,佛克马、王德胜、王汶成等人的论文,则各自对文艺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特别是文艺美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纯由中国学者创生的文艺荚学学科虽然自诞生至今仅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却已取得了不菲的研究实绩。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后,又为这一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集就是文艺荚学研究中心组建三年来部分优秀论文的精选,同时也是本中心承担的教育部重大项目“文艺美学基础理论问题与体系构架研究”的予课题成果之一。  本文集定名为《学科定位与理论建构》,所选论文按基本内容分为三编。上编:“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曾繁仁、杜书瀛、谭好哲、胡经之、陆贵山、张华诸位先生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对文艺荚学学科的创生理路、内在根据、理论进展、未来展望等问题做了清晰概要的梳理和分析;中编:“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钱中文、王元骧、姚文放、谭好哲、陈炎、马龙潜、冯宪光诸位先生的论文,着重对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性,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荚学、艺术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与分野等问题做了深刻精到的研究与探讨;下编:“理论问题与学术视野”,佛克马、王德胜、王汶咸、凌晨光、赵宪章、蒋述卓、程相占、王杰、王宁诸位先生的论文,则各自对文艺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特别是文艺美学研究的中外比较视界问题做了富有创见和现代意识的深入思考。上述三编论文合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基本反映了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目前所已达到的水平,在诸多方面也可以说是最高水平的反映。为此,我们向撰写论文的诸位先生三年业对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工作的鼎力支持,对先生们为推广动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致以由衷的敬意。  曾繁仁  谭好哲  2003年12月28日

章节摘录

书摘  开掘和拓展文艺美学的研究空间  陆贵山  一  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生活和文艺中的审美关系的轴心和核心范畴。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此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这里,提出了一个主客体的“这种关系的规定性”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实际上是阐释了审美主客体的对应关系、交互作用、双向互动、合力生成的性质和功能。审美主客体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只看到对立,无视统一,或只看到统一,无视对立,都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西方强调对立,中国提倡统一。西方学人多半主张天人分二,中国的学人倚重弘扬“天人合一”,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一味地分而不合,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破坏了优美产生的历史土壤;总是合而不分,又可能导致社会的停滞和腐败,甚至形成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历史惰性。人们从唐诗、宋词中所看到的生活富裕又具有文化素养的文人墨客对田园牧歌式农村生活的恬淡、宁静、神奇和美妙的描写实际上也遮蔽了长期宗法制社会体制下的小农自然经济社会的封闭、狭隘、落后、贫穷和愚昧的另一方面。事实上,无论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生活如何安定、优美和看上去那样的祥和无害,总会表现出过于自然、守旧和凝固的状态。马克思对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超稳定的封建宗法制是持批判态度的。1853年6月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这样说:“从纯粹的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勤劳的宗法制的和平的社会组织崩溃、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悲伤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味笼统地推祟、赞美和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加以反思的。主客关系和天人关系最好是合而又分,分而又合,该分则分,该合则合,或分或合应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标准。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强调“一分为二”和“斗争哲学”,酿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平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心于“合二而一”和“合和哲学”,但也要防止走向否定客观上存在着的差异、矛盾和必要的冲突和斗争的极端。事物既有对立性,又有一致性,都是共同性和差别性的这样那样的统一。谈“合”时,不要否认必要的“分”,谈“统一性”和“同一性”时,也不应忽视其中所包括的差别性和多样性。所谓“和而不同”。主张变革和改造社会的思想家和美学家都比较强调差异、矛盾、对立、冲突和斗争。马克思提出“虚幻的共同体”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通过审美形式和艺术手段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分化、异化现象,多半都是反统一、反中心、反稳定、反权威的先锋和高喊解构和颠覆旧秩序的能手。马尔库塞明确地拒斥“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处于虚假统一”中的人们往往成为产生“虚假的快感”和“幸福感”的“单面人”即“工业文明的奴隶”,造成对人的本能欲望、自由天性和反叛意识的禁锢和封杀。他说:“人们‘追求审美’,渴望统一,恢复‘天人合一’,’这种号召的虚假性’变成了统治者‘向群众心灵延伸的执政之臂。’”因此,文艺美学既应当表现“主客统一”和“天人合一”,也需要展示“主客对立”和“天人分二”,或使上述两种形态兼而顾之。惟此,才能开掘和拓展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空间。  二  文艺美学直接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天人合一”意义上的艺术美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只指限于艺术的优美。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解,最好把艺术美的概念加以泛化,将艺术美放大为艺术审美。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文艺审美活动的全方面和全过程,是文艺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多样式和多形态。文艺美学不仅要研究“天人合一”和“主客统一”情境下所产生的艺术的优美,而且同样需要研究“天人分二”和“主客对立”情境下所产生的艺术一切非优美的审美形态,如,壮美、崇高、悲剧、喜剧、滑稽、荒诞、丑及其相关涉的异化、病态、畸形、黑暗、专横、强权龌龊、腐败现象等等。尼采认为具有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的人是美的,而腐朽、孱弱和颓废的人是丑的。文艺美学应当研究、肯定和鼓励文学艺术对社会和人生中的丑、荒诞、异化和腐败现象作出积极的描写和评价,力图通过否定丑的形式从反面来肯定美。必须完整地面对生活和全面地正视现实。崇高的悲剧精神同卑下的颓废心态,好像是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两个方面。尽管这两种精神状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主客对立和主客分裂的结果,都是人们的生存状态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不相协调的产物。和谐的生态与心态引发优美,充满矛盾的生态与心态诱发非优美或优美的变态。文艺有责任利用审美手段对社会和人生中的非和谐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强化艺术的启蒙作用和批判功能,提高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  为了开掘和拓展文艺美学的理论空间,应当处理好美的近缘关系,对文艺美学进行多层面的跨学科研究。  美与人。处理好文艺美学与文艺人学的关系。人不仅是文艺的重要的表现对象,同时是文艺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人作为反映对象以及作为第一创作主体和第二创作主体必然同文艺发生极为密切的关系。艺术美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美的问题。人的美是形成和酿造艺术美的前提,艺术美以培育人的美为崇高目标,是提高人的美的素质的重要手段。艺术的美化和优化是以人的美化和优化为宗旨的。席勒的《美育书简》尽管夸大了艺术对人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但它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弘扬通过艺术的审美手段对人的美情、善意、人生操守和伦理境界加以净化和提升。席勒的这一思想,对加强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与史。处理好文艺美学与文艺社会学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总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这样那样地反映一定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生活美是艺术美的土壤。艺术美是营造和完善生活美的审美途径,是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加以诗化和美化,逐步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浪漫的幻想。历史上的各式各样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一切社会乌托邦和审美乌托邦的理论与实践都以假定和虚幻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肯定自身的和谐的生存环境的向往和憧憬。空想和幻想因缺乏实现的历史条件,只能停留和存放在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头脑、思维和想像中。马克思说:“世俗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原理就否认纯理论领域内的解放,认为这是幻想,为了真正的自由它除了要求唯心的‘意志’外还要求完全能感触得到的物质的条件。”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都应当理解为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运动的历史过程。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历史变革时期,总是赋予历史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从而产生富有生产和活力的新生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不会也不可能过时,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厌倦和遗弃对文艺的社会历史因素的研究。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出色的为学界所公认的文艺社会学著作。史和人是无法分开的。人是史的人,史是人的史。无史的人和无人的史都是无法想像和不可捉摸的。因此必须把艺术和人的美、历史社会生活的美作为共生的有机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开掘和拓展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空间。  美与文。处理好文艺美学和文艺文本学的关系。文艺美学应当从泛指的审美的视角以直接研究文艺的文本为对象。本文的文化研究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对开掘文本的文化蕴涵和文化功能非常重要,但确实存在着客观上消解或隐匿文艺的审美特性的越演越烈的泛文化倾向。隔膜、疏离,拒斥人生、历史和审美,单纯孤立封闭地研究和推崇文本的偏执也是不可取的。用拆解和颠覆文本来取代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企图实际上只能是一种幻想。文艺美学面对某些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日甚一日的粗俗化、鄙俗化、卑劣化和极端个体本位主义的商品化、功利化和私欲化,应进行疏导和提升,使其逐步变得比较纯洁、净美和高雅。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文本研究,提高和增强包括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在内的所有的创作和作品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价值。  总之,文艺美学应当通过追求文艺的美,促进人的美和历史社会生活的美,逐步实现美与文、美与人、美与史的和谐生态及其良性循环。  四  为了开掘和拓展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空间,应当从研究方法上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多极化和开放性的研究,既可以进行经验和体验的实证研究,也可以进行哲学的纯理论的思辨研究。特别是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宏观的综合研究。如强化和优化对马学的文艺美学、国学的文艺美学和西学的文艺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强化和优化对文艺美学的民族性、世界性和当代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强化和优化对文艺美学的物性、诗性和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强化和优化对文艺美学的科学的、诗学的和神学的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研究;强化和优化文艺美学的审美关系的多种形态,即与人的认知关系、价值关系和虚幻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样需要从哲学高度对美学观点、史学观点、人学观点和文本学观点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这实际上是对世代形成流传下来的几大文艺理论体系,即哲学的、美学的、史学的、人学的和文本学的文艺美学理念所进行的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只有靠具有通古博今、学贯中西的学识和理论的人才能进行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综合研究。学者们要有大心眼、大视野、大气魄、大海洋一样的能兼容一切的大心胸,如此才能搞出大美学和大文论,才能出现美学和文论研究的大气象。   一个时期以来,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成为美学研究和文艺学研究圈内的热门话题。究其源,国家教育部在90年代后期颁布的新的学科目录中将“文艺美学”正式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文艺学”的一个专业方向当是重要原因。此举使得国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文艺学学科中增设“文艺美学”的专业方向成为可能,招收和培养该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成为常觌,还有高校经批准挂牌成立了“文艺美学”科研基地。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文艺美学”在学科设置上能否成立以及如何成立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论证的情况之下发生的。  当“文艺美学”面临发展以及该专业方向的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实际运行时,人们开始发现这里有一个绕不开的障碍,即“文艺美学”在学科设置上的合法性问题。情况甚至是如此的严重: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文艺美学”这一学科能否成立都要打一个问号,更谈不上它的进一步发展了。这就是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成为热点的主要背景。  在一般意义上说,任何学科专业的设置是否合法,都以普遍的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而文艺美学的出现当具有这一依据,那就是近代以来人类的知识体系日益分化的趋势。回顾以往,19世纪乃是各种新学科纷纷宣告诞生的时代,也是各个知识领域中“学科之父”涌现的时代:1839年孔德成为“社会学之父”,1879年冯特成为“心理学之父”……到了20世纪,更多的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宣告成立,而许多新学科则在相邻学科的边际地带生成。这一情况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反映出愈到晚近社会分工的程度愈高,学科建设也愈加精细的必然性。文艺美学在这一充满创造性、生长性的画面上产生,乃是历史的必然。  ……

图书封面


 学科定位与理论建构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