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北京之行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62463535
作者:(瑞士)马克斯·弗里施
页数:113页

作者简介

最具诗意和创造力的作品。德语文学大师诞辰100年纪念版,经典作品全四册。当当网独家特供!著名设计师陆智昌担纲设计。楚尘文化出品。
瑞士最伟大作家、民族诗人最经典作品
马克斯·弗里施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超强大作品阵容!!!
★有作者最喜欢的作品!
★有评论界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有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小说!
★更有唯一的一部关于中国北京的小说!
★ 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作,都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的精神危机。
因此,他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一个社会诊断学家。
而他本人说“恐惧,恐惧,到处是恐惧,”“我是出于恐惧而写”。
一次想象中的旅行,北京,是梦想的彼岸之城。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是一个建筑师,手携一卷图纸,和一个叫“彬”的神秘飘忽的朋友,不知怎么来到梦想的彼岸之城——北京。弗里施以细腻非凡的笔触描摹出梦中场景的幽深与变幻感。他悬想中的北京有月光下的山峦和长城、开满睡莲的湖泊、笑容温和而神秘的菩萨、与他相恋的黑发少女玛雅……而陪伴他、提醒他完成旅行的“彬”,其实是另一个“我”。Bin在德语中是跟在第一人称“我”之后的助词,意思是“存在”。北京之行,其实是一个内心梦想散漫投射的幻境,而存在于一个西方人金色想象中的北京也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感知。
小说结尾,“我”回到了现实中妻儿的身边,不由自主地发觉,孩子很像梦中的“彬”,而北京,是一座“我”将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市。

内容概要

马克斯·弗里施(1911—1991),瑞士大作家、建筑师,是二战后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迪伦马特并称为德语文学的双子星座。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戏剧和小说,曾获毕希纳文学奖、席勒文学奖等文学大奖。《彬,北京之行》《人类出现于全新世》《蓝胡子》《蒙托克》是其久负盛名的几部小长篇。


 彬,北京之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评马克斯-弗里施的《彬,北京之行》赵松当你合上这本薄薄的书,可能会发觉,它就像一场刚散去的雾,或是刚被醒来淹没的梦。假如你有着丰富的做梦经验,又喜欢浮想联翩,下意识或以你需要的方式重构梦境,那么马克斯-弗里施这本出版于1945年的小书《彬,北京之行》,就是写给你的,任何时候你重新打开它,都有可能像进入一个新的梦……弗里施深谙梦的机制和秘密,知道如何以此衍生出貌似梦的写作艺术,以那种随机触发的方式构建全新的叙事空间,突破时间的禁锢……像书中人说的那样:“时间按钟点记录我们的经历,是不对的。时间是理智用以整理归类的一种骗术,一种强加于人的图景,根本就没有与之相符的心灵上的实际。谁要是知道,梦境互为根源,相成相生,该有多好!”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把不可逆转停顿的时间线索破解成散点,化作可以四处随风丛生组合的景物……在那个世界里,你可以是任何事物,随时出现或消失在任何地方,拥有不同的经历。面对沉重复杂的现实世界,这不过是一种内向的逃离。“我”从沉默的河沙里淘出稀少的黄金颗粒,把它们像花粉一样与俗世尘埃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制成通灵的药剂,开启被日常时刻里封闭多时的感官与想象的能量,带着隐秘而绝望的诗意和极度的孤独,去探求个体重新存在的可能。就像小说里那个与“我”若即若离且时隐时现的精神伴侣式的人物“彬”(Bin,“在德语中,‘bin’是动词‘sein’(存在)的单数第一人称现在时的变化形式)一样,这种“存在感”以及对它的渴望,都是暧昧而脆弱的。所谓的“北京之行”,其实也就是努力重获“存在感”的非同寻常的逃离之旅。从一开始,“我”就在在用充满游离感的梦幻般场景不动声色地剔除记忆里的现实痕迹;同时,现实又以同样的不动声色不断改头换面重新渗透进来,让无望的气息悄然弥漫。因此“我”在中途就已然意识到,无论如何自己都是无法抵达“北京”的,尽管在某些瞬间似乎已靠近了。作为一个仍然身陷战场的士兵,“我”虽能通过想象遁入梦境般的异度空间,却终究不能真正逃脱。因此在这部明显有些诗化的小说里,“我”尽管拥有了列子“御风”般的想象与叙事的某种自由,却始终无法真正摆紧紧脱尾随其后的阴影般的悲剧意味。1945年的欧洲已是“二战”的尾声。面对充满死亡与废墟的近乎崩溃的世界,或许那个古老的万里长城附近的帝都“北京”这样遥远的地方,才适合指引催生这样的幻想与逃离之旅吧?我们甚至能从《彬,北京之行》里嗅到卡夫卡那篇没写完的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的某种气息,在猜想弗里施也会想象长城对北方残忍野蛮人的阻挡的同时,我们顺便重温一下卡夫卡小说里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人的本质说到底是轻率的,天性像尘埃,受不了束缚;如果他把自己束缚起来,不久便会疯狂地猛烈挣脱束缚,把长城、锁链以及自身都扯得粉碎。”想想那时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厌倦和半个世纪里的两次世界大战,这话确实令人绝望。“在多年等待之后,我们面临一个切身的问题:我们在这个地方究竟有何希冀?”答案当然是没有。小说中的“我”,正是在一切被“扯得粉碎”的大背景下开始“北京之行”的。 “我”与精灵般的彬,在无序的时空里展开的冥想般的旅程更像个剥离的过程。“我”被“一种思念之情指引”(“是一种对新的人的三月间的怀念”),开始在春天里漫游,浮想逝去的生命里那些特殊场景,努力把自己从残酷的战争阴影中慢慢剥离……“我”的要求确实不多,甚至只能算是最低要求,去遥远的北京并非为了实现什么伟大梦想,仅仅是为了把那卷象征毫无意义的日常事务的图纸找个地方放下,然后“有活干,有饭吃,有钱赚”。而“北京之行”的意义是让记忆中深藏的事物重现……有梦一般的青少年时代,有曾经的爱情,有愿跟“我”远走的理想恋人中国姑娘玛雅,有各种被重新提纯的近乎虚幻的风景……而“我”漫游在脱离了时间的大地上,像在前行,也像在倒退,在寻求希望的过程中绝望地思考死亡……而当“我”知道,那个胖脸王爷竟认识并欣赏一个“不怕丑、不怕脏的”,“喜欢在所有的酒馆里吹嘘他的风流韵事”的叫“伊西多-虚纳瓦德尔”的欧洲人时,“我”对北京的“金色想象”出人意料地被彻底打破了。很快的,与死亡相关的故事一一降临:那个性情怪异的避世画家的,那个准备好自杀的孤独者的,还有那个受穿着雨衣出现在剧场里的死神惊吓,意外地让父亲成了自己替死鬼的故事……而“我”知道,自己也将替儿子而死。最后,当艰难地逃离死神追逐的“我”从战场上重返家园,把刚醒来的孩子抱在膝上,觉得他才最像“带领我们上北京”的“彬”时,也把最后的一点微弱希望,寄托在这孩子身上。而“我”呢,除了继续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矛盾与荒谬……滑稽可笑”的“蚂蚁般的生活”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它可能了。“心灵跟一架铲雪机相似,推着一大堆没有满足的生活前行,这堆东西不断增长,越滚越大,越推越费劲,推得心灵日疲惫了、老了,结果是一生已经过去,可是我们仍然不遗余力,求得长生不死。我们发明出一种又一种方法……不知道谁夺走了我们的时间,不知道我们是谁的奴隶……”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刊于《外滩画报》2012年4月24日)
  •     是一汪金色的池水,如梦如雾,薄纱般飘过眼前,偶尔被几个漂亮的句子溅起一圈圈涟漪:月光像一只黄色的大猫蹲在他肩头。残雪,是一堆过了时的冬天。人们看不见的种子期待着未来的雪。不存在的北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有莲花、大海、少女和戴假面的王爷。梦一般的旅行,它就是个梦,雕像化作人形,回忆借了幽灵的脚踵在地上行走。向着遥远的北京。向着遥远得永远到不了的北京,经过时间和死亡。……要怎样让时间变得缓慢呢……在西方,他说,人们把时间切成许多小块。星期一之后是星期二,然后是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一天被划分成二十四份,人们在某个机器的手臂指向某一处时起床,指向另一处时上床歇息。只有青春,青春得无知于其后广大的衰老,才能毫不心悸于自己又失去了多少秒。我在湖边,听着风沙沙地穿过不知名的草。花朵因自身的重量而一颠一颠地摇头晃脑。风过来,像一条条丝带,穿过我的皮肤。一只吵闹的虫子嗡地飞近又远离。微凉的阳光浸渍似睡非睡的眼皮。时间很慢,我相信,才过了几分钟,或者几秒钟。为什么?明明一切都在动啊?一切都在流逝。记忆,流逝得如此飞快,因为我们乐于将它们忘记。记忆,借了水的身体,站起来追赶我们。记忆不需要食物,它餐风宿露,过的是精灵的生活。记忆永不会死去。被死神追赶的男子也终将进入记忆,这个现世与死亡之外的国度。即使那个男子回到家,回到他的妻子与孩子中间,那个房间还在,那个空间还在,始终在他的身边。在他的身后。在他的身体中。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大概是初高中起,我自己曾一度因为无法区分到底是梦还是真实记忆而无限苦恼。但也许正如书中所说,彬,作为我内心投射的产物,为什么一定要是梦幻;而我的回忆则为现实。作为所有的主观想法,也许根本就无所谓的现实,一切都是以我们为视角的臆断。就这样,真正和无形无影的另一些自己和解。谁知道呢,也许一切都是一场梦。
  •     解构时间的艺术。已豆列。
  •     简明的魅力。
  •     西方文人对东方的YY总是令人哭笑不得。。。
  •     北京,这座我将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市。
  •     小说 人生百态
  •     这当然不是一本游记,这只是一个迷宫似的梦境。反反复复告诉我们北京永远无法到达,北京的边缘也是离奇超现实的。喋喋不休的说教(?)大概并不符合梦的特征,所以这本书难以让我喜欢,语言也略显平庸繁杂。
  •     文字是很诗意的~~但是,不好意思。。。我读着怎么那么晕。。。
  •     不自由,因而浊污了。
  •     这翻译不敢恭维。
  •     "Jedesmal tut er, als hätte ich ihn überhaupt nie vergessen, verraten, verlassen."
  •     过于诗化的语言削弱了小说本身的力量
  •     彬到底是谁?是另一个“我”的存在吗?没有彬,还有我吗?没有我,还有彬吗?北京,这座我将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市。
  •     人们总爱把当前的现实-现在这一瞬间、第一次的经历-当做回忆,而想象那是青年时代的事情。
  •     美丽的文字。爱,彬和我,我的两重人格。
  •     额……
  •     封面用纸不行,拿着不适。
  •     他在写什么。。。。= =
  •     另一个版本的菲利普·图森的《逃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