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书评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30209967
作者:沈从文
页数:250页

沉醉

说来奇怪,作为一个女生,我却一直不怎么喜欢读散文。高中时常读的是小说和杂文,鲁迅、老舍、丰子恺是我偏爱的作家。偶尔读一些写景状物的文字,总是草草看过,说不上欣赏。现在读到沈从文的散文,方才感受到美,无比的美,砰然心动的美。觉着相见恨晚,以前走了太多弯路,差点就错过这份纯美了。二哥给三三的家信读来最令我欢喜,每晚睡前读上几篇,带着那份北平下湘西沿途的景致睡去,梦里都是笑着的。

读从文

之前每读《边城》,都像赤脚走在溪边,心思澄明无所耽。今日读至《湘行散记》书末,阅遍近二十年之心作,始得先生之爱之深,痛之切,才成其悲悯心,单纯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湘西,远非刻板式的异族情调可比。先生这种游记的写法,让普通人汗颜,好搏命,好投入,主客一体不分彼此,好像有意从另一方向注解了斯特劳斯的名句“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那里有性情饱满,爱恨分明的生命之张扬,可城市里,他找不到一条生命之河。彼时的城市,54,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再美好的教育理想贯彻下去,旧文化断截,新文化被庸人当急就章,往往敷衍了事,成就于皮毛与末节,反被投机分子钻了空。40年代初霓虹灯下浮浪翻卷的人事已经让先生厌恶之极,“所谓得失哀乐,离我多远”。“沉默正是这场战争的发展。”后来人事疾速扭曲颠倒,先生弃文从史,实为自然,封以守节。如果先生尚在世,精神状况应该和现在的王朔差不多,又一种自沉,核心同样是守节。将爱超度,进一步抽象化。---“我看到生命一种完整的形式,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实前反而消失。”关于新近的大学教育,在彼时激进的大背景下,沈从文有更人性化理性化的认识,批评一种新式的庸俗,“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先生对现代女子教育的呼声声小却理在,誓突破表面上“男女平等”之流俗,倡导“改造”比“解放”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否则,以《玩偶之家》《伤逝》为鉴,即是娜拉,也只有死路一条。不由想到眼下的《蜗居》,格调地下,不值一提,理由很简单,不能因为普遍的差而只求相对的好,实乃托儿也。沈从文在自传中说自己的情感流动不凝固,受水的影响很大。其文字也似溪水,风格清浅而跳跃,没有故作深沉,没有沉淀的郁结,只讲平凡哀乐,却也歌声嘹亮。曾经有段时间,我无比艳羡这样的人,健康热忱,简单良好,能随时产生足够的热度来化解冰冷的郁结,能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在伤疤上重新长出鲜活的新肉。今日才知,沈从文原来是极其悲观的人,内心常痛切,而于文字不可达之处,更增绝望。同样要求完美,但不能如钱钟书置身事外,对人对事不能不持有同情关爱,心理负担上始终不能轻装自保,所以也是一直心累。即便终生爱人张兆和,在沈逝世后才道出,“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恍惚之间,似乎衬托起“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之绝然。

最美不过乡愁

比起《边城》这样痴缠的男女故事,我更喜欢这本,最美不过乡愁,写那些不平凡的平凡人,非常动人。有关水,乡音,生活场面的描写,让我非常痴迷。放假总是要困,睡前度得晕晕沉沉,醒了继续读,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没什么目的心地阅读最快乐。找到一个好作者就像找到一个好情人。(笑)

因为爱 所以真 所以痛

上了半个学期的课,也接连着读了好几个作家的书,周作人的闲适平和,鲁迅的痛切深刻,林语堂的幽默风趣,都各有特色。可是,读到了沈从文的时候,我才有一种从文中真正找到了现实的感觉。不是说鲁迅周作人他们写的不是事实,只是他们里面的人物总是离我们有点远,而沈从文所写的人才是我熟悉的人物。他们有自己淳朴的感情,会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荤话,他们之中有船家有水手有妓女有挑夫,他们很平凡,他们很质朴,他们很真实。沈从文的文章就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人不自觉的为之着迷,融入进去。或许是因为他笔下的人事物就是如此真实,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以笔下的其中人物的角度在写。通过沈从文的文章,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平行的视野,这一点不同于其他作家,因为他们是站在高处俯视众生的,他们的记述,他们的批判,总有一种他们与书中人物不同,或者与读者不同的意味。可是我们看到,沈从文是真真正正的书中的一个人物,他与各式人物交谈,他亲历一路船行的风景与事物。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个处于种种冲突之下的文人的爱与怜,敬重和悲切。确实,《湘行散记》中到处透露出沈从文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描述着湘西种种风情,写着湘西人民的朴实,生机和赤诚自然;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文明带给处于传统社会之下的湘西的冲撞和改变,以及湘西人民在冲突之中的种种不幸。他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为这些充满了本真乃至粗鄙的生命而欢喜,同时,他又为这些生命的无所负担,无从改造和转移而哀怜而忧惧。《箱子岩》中谈到“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负担,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甚么办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其实,若果没有作者的这些点明的话语,我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不过是这些人原始而真实的生活方式,并且为他们而感动。可是作为一个从那里走出来见识了外面世界的人,历经十五年再一次回到那里的时候,他看到了外面世界对那里的侵蚀,也看到了那里对这些侵蚀的不可抵抗。可是,那些自然的活的原始的人们,却缺乏了那么一种与自然抗争的精神,遭受着外面侵蚀带来的苦楚,却不反抗。这些,都令沈从文感到痛苦感到无奈感到矛盾纠结。他并不置身事外,他对于那里的人们的苦与乐感同身受,对于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熟悉无比,所以他有种无法挥去的心理负担,他为那里人们何去何从而纠结而苦苦思索。他爱着那里,爱着那里的风情,爱着那里的质朴的生命,所以他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那份沉重的负担。这样的人,从底层生活真真切切活过来的人,他的内心的冲突,他的对这片土地的热忱难以为上层人物所理解。“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这是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后为他整理文稿时给他们的婚姻下的结语。作为与他相伴一生的爱人,连他的三三都不懂,其他的人更不用说。但我不为他感到悲哀。这是他的真诚的爱,是他真诚的痛。我敬佩他!“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他,诚如自己说写,带着自己的对世界的爱,对人类的爱,用他的一生投到文学中,为了将所谓人生,解释的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这样的作家,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喜欢他。

历历如在水畔

文/ Bolin“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原来我的小船已开行了许久,这时节正在一个长潭中顺风滑行,河水从船舷轻轻擦过,把我弄醒了。”——《湘行散记》在现代作家的谱系中,很少有人像沈从文一样,将自己在一片大地上穿行的故事写得这么温柔而多情。并非以步履来丈量天下,而是始终在水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在潇湘的水与土之间游荡,伴着天光的明灭和山峦的起伏,沈从文的笔调,既不是如三闾大夫那样愤懑忧思地自我放逐,也绝非迁客骚人游山玩水舞文弄墨。他的文字,更像是悄然融化进足下的江河之中。重游故地,情何以堪。经沅河,溯辰河,入洞河。沈君在书中无数次提到的故乡河流之上穿过,或于岸边打量风俗,或于船头听风历雪。作为那个时代一位相当“非主流”的文人,他不孤高吟咏,偏喜爱那些弄船人、小军士、打油匠、情妇与妓女,亦深谙与他们的交道之法。每到一处,多是十多年前的故地,亦必登岸辗转,物是人非,人在物去,或惹来许多怅惘。如他笔下的“翠翠”,便缘自泸溪县城绒线铺里十五年前的惊鸿一瞥,而十五年后回来,似是故人仍在,却不知早已天人两隔。他说,“我”被时间猛烈的掴了一巴掌。与水为伴的湘行之路,也许正是他寻觅时间的慢慢长路。千百年前,圣人临水喟叹“逝者如斯夫”,以为大河滔滔,不可把握。然而当澄江如练,平湖若镜之时,也会有“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的亘古恒常之感。沈从文的时间之路,略偏于后者。多情的沅水之上,历史似乎被遗忘了,破碎的船板,长生的草木,生生不息的小民,黑色的鱼鹰与灰色的船舷,百年之间仿若目前。江河流动不居,却见证了生命的忠实和庄严,而命运在不可把握的时间湍流之中,却冥冥重蹈着深烙在土地上的熟悉的车辙。见证这一点的,不只是河水,还有那永远行在河上的人。也许是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也许是历史果真在这片民风自然而近于野的土地上酣睡了。但这又有何妨呢?川流不息,船行亦不止,舟中人爱着这里土生土长的一切,爱着这里的吊脚楼、小河街、青石板,近乎痴恋。都说“近乡情更怯”,读着沈君那缱绻的“怯生生”的文字,连静止的时间都变得可爱起来,仿佛值得去反复摩挲,细细品咂。顺便一道,也停下这边厢的时间来,或许也能想起早年窗外的阑珊细雨,和故乡远离的那些人和事。历历如在水畔。

读《湘行散记》

我很长时间没读一位现代作家的书了。这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读的多半是外国的和当代的文学作品。要是划分的话,就是这样。而小说最多。这大概是语言和文字的问题在起作用。社会、时代环境变了,语言文字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作家也不再用以前的那种语言来写东西,说话大概也是一样。虽然并不是说以前的就不好。这只是变化了而已。要说读以前现代作家,甚至是古代的文字那感觉当然和现在的是不一样的。这不可否认。所以说,我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以前的那种书呆子式的的东西就基本上抛弃了。学会了讲正常的人话,还有我手写我口。也开始对文学的那种教科书上讲的多少抛弃了。有些人忙着往里面去钻,感慨自己书读得太少了,而它又还是那么的权威和所谓的专业。仿佛代表着一种高度。而现在我大概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所学的专业,沦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爱好者。如果这样来看一些人写的东西,那不过就是些文字,是他写的文字,或者是另外某个人写的文字。这个人可能已经写出名了,而且东西被人公认很好。而另一些仍然存在争议,招人偏见。但是我想,这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不过是读他们的东西而已。我知道这个人,知道他写了些东西,而我看过没看过,觉得自己可能还要对它说点什么,这就是所谓的表达。最近陆陆续续在白天或者晚上看完沈从文《湘行散记》十二篇散文。上述文字是我的感想。但具体还是与这本书无关。这本书比较厚,还有其他集子里的文章在里面,但我从开头读的那几篇感觉并不好。于是我干脆从《湘行散记》开始看。读了第一篇也不觉得好。但比先前要好一点。直到第二篇,然后是接下来的几篇,好像知道沈从文要写什么了,他的意思是什么了。这才读起来有点味道。和以前在学校读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况且那时候还在北方。我借读过几次。基本上和大部分文艺青年,还有慕名前往湘西且读了一些沈从文的小说和文章的人当然本质上是相同的。就是说,总是在脑子形成了一幅不甚清晰的画,想要去与实地对照一下。何况他写的让人不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我的一个大学文学理论老师去过那里的苗寨后,也向我们表达她的不虚此行。我也是个湖南人。具体点说,地处湘中偏西南的位置。与湘西的怀化不过两百公里。过了雪峰山,那边就是湘西地界了。所以我这次读的时候,文字所营造的,或者说大家说的那个湘西,具体是沅水流域,对我并不产生那么大的好奇。我也问自己,你想去走走吗?并不一定。我只是看沈从文如何把他过去在老家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出来。他的文章一般都有三四千字,算是比较长的,所以我有时还感到他写的很笨拙。但是三四千字的篇幅,他也只是写了他想说的。我能感到他说的很耐心。有些味道就是从这不厌其烦的说里面出来的。他只写人与事,甚至景都是很少写的。他在那里长大,但是他看起来,或者说通过他的字里行间,他像个外地人。可能他还有点白,穿得也像个书生。举止也文明讲究。如他所说,是个城里人了。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的本性。他喜欢玩,充满着好奇。他总是忍不住在船上,或者在河街的铺子里找人说话,希望听到他们的故事,人生的经历。在时间的长流里,那就是所谓的一个人的命运。他关心的是这个东西。在《一个多情的水手和一个多情的妇人》里,能看到他写的一些小说的雏形。写男女之事的悲剧。当然,其中有一个写得浪漫,而令人伤感。他写自己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是一个做衣服人的独生子。他人十分叛逆,在家里呆不住。一方面,他向往那种军营生活,立志当副官。一方面是他在吊脚楼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家开了一间绒线铺,他经常一有机会就去店里买点东西,实际对自己来说是无用处的东西,有时候没有机会也创造机会。也就是说,他喜欢那个女孩子。那个女孩子可能也喜欢他。但是一切都没有捅破。多年以后,当沈从文再次到了那个地方,他想起自己的朋友,以及他的往事,这都是顺理成章的,这样他就想去那条街走走,想看看那家店铺还在不在。说不定,他也喜欢那个女孩呢。要说那样的女孩子都很讨年青人的喜欢的。结果店子还在,他意外发现那个店主人就是他的朋友,但是他人已经很衰老不成样子了,因为沾上了烟瘾。而卖绒线的仍然是一个长得很像先前那个姑娘的女孩。作者也一度这样以为。只不过她的头发上扎的是白色的绒线,说明家里死了人,而死的无非就是先前的那个叫“翠翠”的姑娘。这个故事令人唏嘘,但是沈从文却最后没有说出自己是谁。他忍住了。你觉得该有怎样的力量才能忍住呢。他写到:我得沉默,得忍受。他只将故事写在纸上,而从不干涉故事。他愿意做一个旁观者。这是他的态度与人生哲学。虽然也干过改造虎雏的傻事来(他自己认为)。可以说,沈从文的创作都是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他的生活(至少从根据生活经历的所写)就散发出文学气息。而且这种气息是文坛所稀缺的。这应该不是他有意为之的。也就是说,他能成为文学的。而文学不可能成为他。他没有将这些文章写成了回忆性的散文。关键是他对时间的把握。他超然于时间之上。他避免了对时间的无聊感慨,做得比较克制。伤感也不那么明显,虽然有时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写到的人事充实而有说服力。《老伴》写得多好啊。还有《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有时候都不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是因为里面的那些人为沈从文所写,让我自己感到羞愧。沈从文的耐心源于他的好奇心理,那篇《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写了大半的篇幅就是还没要写的人物出场。这就说明了问题,因为他首先要把那个地方,以及一些情况讲一讲。甚至他单独写了好几篇只是介绍一个地方的类似方志的文章。像《桃源和沅州》,不属于《湘行散记》而属于《湘西》的《沅水上游的几个县》。还有像《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里写辰州,《箱子岩》写大端午划龙船的往事。看得出来他对一个地区的了解与熟悉。所以有时我不免要查看地图。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愿意做的事。我在读的时候写了一段话,是这样的:我真的想去沅水,或者资水边走一走吗?还是有《湘行散记》这样的文字(故事),再结合真实的地理,它让我找到了写作的一点头绪?还仅仅是有事可做,有书可看。我想我真正觉得的是,有故事,有文字。去那里走一走,倒不是一定的。不去到当地,就不能拥有故事吗?还是说,有了真实做底子的故事,更让人着迷。既然沈从文,或者其他人能拥有故事,那么我能吗?就是说,我能写出关于它们的文字吗?而文字又要是独一无二的。2014.8.24

心似双丝网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情话。他的文字一贯清淡,唯有情书,却浓冽似酒,叫人闻之心醉。我喜欢他时不时叫三三,三三,笔触柔软得像春天里绽放的第一瓣桃花。"三三,我现在点了两支蜡烛为你写信,光抖抖的,好像知道我要写些什么话,有点害羞的神气。我写的是……别说了,我不害羞烛光可害羞!""我担心在船上拖瘦,回到家里不好看,但照这样下去却非瘦不可的。我想喝点汤就办不到。想吃点青菜办不到。想弄点甜东西也办不到。""三三,你只看我信写得如何乱,你就会明白我的心如何乱了。我不想写什么,不想说什么。我手冷得很,得你用手来捏才好……"我喜欢这种行文的调子,写得时候,他不知道这会印成铅字,给千万人翻看。那样略略有些惆怅,弥漫着淡淡水汽的,文人的情怀。相思如线,千丝万缕,然后百转千回,细密地结成罗网,而他所爱的伊人,就在网中央。

沈从文的“血色”湘西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是充满“血性”的,相较下城市是“失血”的。突然记起湖南卫视不是有部电视剧叫啥血色湘西么?发现欧阳常林写词、那啥编剧写本,借鉴沈老挺多的。里边一啥三怒,难不成就是沈老的“田三怒”?(纯属YY)沈老的文字,是我惨白的大学生活里,读起来最不较劲的文字,是真心喜欢读。完全呈现给你另外的世界,叫你一愣一愣的!读书,看片,无非是去体会不同的世界,有这样的文字去体会,还谈什么深刻的感悟。

再看沈从文

大概有十年之久,《边城》之后,再读沈从文。少了十四岁的感性,多了二十四岁的理性。当时读完《边城》之后,是满心的欢喜,凤凰亦成为我第一个心心念念想去的中国小镇,像是一个梦,那湘西的吊脚楼、蜿蜒的河、青山、苗寨、民歌都成为脑海中的画面,充满神秘而清秀的色彩。若是我自己见了,怕也不不一定会有如此美的印象。优秀作家的散文,以己之情寓于文字,如淙淙流水,浸润读者心。沈先生的散文,是我难得喜欢的散文,许多作家的散文看起来多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华美丰富的辞藻,看起来腻,多少有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嫌疑。沈先生是情的自然吐露,也许他经过了材料的整理,搜集,但是不露痕迹。看起来云淡风轻,但情至深而动人。语言抛弃浮华,也穿插不空泛的议论,不激情澎湃,在战争时期,遭遇这么多苦难,我很难想象这个作家是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写出这些散文,书信,因为我看不到仇恨、口号、愤懑,更多的是悲悯,难得的悲悯。看着看着,想起书里有一章他的照片,一个豁达微笑的老人,那用爱和美看人间的沈先生,自然不是擅于讽刺的鲁迅先生那张严肃的脸。书中收录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烛虚》等,我最喜欢的还是《湘行散记》,那些人物的故事甚是动人。我想沈先生是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的小说的,那些人物个性鲜明,仿佛跃然于纸上,他们有富贵,有贫穷,有水手,有妓女,有优点有缺点,但你绝不会去讨厌或轻视他们任何一人,他们鲜活得仿佛有一股生命力,可以阻挡你任何的批评。只是沈先生太多情,不愿用小说的理性去束缚情感。沈先生是真正有文人精神的作家,他的散文里,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道德的评判,抛弃了印象中文人的清高,他乐于和水手们一起吃饭,和所谓粗人称兄道弟,愿意用几个橘子、几个零钱换他们的故事,从不鄙视他们的野话。在他笔下,所有人的品性都来源于选择他们的生活,那些人物,有多情的水手、爱惜鼻子的朋友、虎雏,他们有可爱之处,有可怜之处,而他们的不幸,都是命运强加于他们的,可容不得道德家和所谓上等人的轻视和侮蔑,沈先生对他们是充满怜悯和喜爱的。我是难以想象,在战火纷飞的中国,沈先生自己也是颠沛流离,可他却一直保有这样的胸怀,不斗争谁,而是放开胸怀,去爱他遇到的各色人,没遇到的万千普通人,体谅其苦衷,包容其行为,欣赏他们的生活智慧。这跟我所欣赏的“生命记录者”一致。用悲悯的心讲这些故事,讲述各式各样的人的生活。不去可以挖掘生命的意义。本质来说,这些人都是可敬的,因为他们在毫无选择的命运前,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生活着,当然,并没有伤害他人。沈先生也不是完全没有批判思考之处,有大段落关于历史、民俗、命运、生命的思考,他也看到愚昧、落后处,但他拒绝用“道德和文明”的制高点, 来指责那些人,而是因追溯历史和社会的责任。从小人物的悲欢里,看到人们的生活,关心并尊重人们的生活。用文人的气度、胸襟、悲悯之心看。至于沈先生的景,也是情景交融,不是对湘西的情,也难以以情动人,就是所谓的感染力吧!《湘行散记》像游记,又大大甚于现在所流行的游记,从书简里,我才能看出沈先生这一路多么不容易,但这是没有抱怨和辛苦的“游记”,所以,可以笑称这是暖心游记。时而叹息,不过是自然之道必然的美中不足,人生也多无奈。另外,我虽并不太喜欢民族的东西,但沈先生就是可以这样毫无波澜地让我不由自主地珍惜湘西的民俗民情,所以几千年留下的传统,甚至是鬼怪传奇之事,都庆幸是被沈先生记录了下来,若都“文明”了,统一了,纠正了,这个民族,或生活还有什么趣味可言呢?!我看到好些人是因为看了沈从文,而爱上湘西的,像当初我看了《边城》一样,但他绝不是只为自己家乡说话的湘西作家,和许多刻意写中国特色的作家不一样。 沈先生的品性便是看似与世无争,不说理论,实则是懂得后的豁达。若问我,不仅是对湘西充满好奇,也是一阵暖意,跟着去爱人,跟着去爱目之所及的世界。且笑看最后一句心灵鸡汤。2016.5.23

爱到深处是谦卑

前天雨下了一夜,梦也做了许久。梦里坐着乌蓬船,在狭长的水巷里幽幽地前行。已想不起是与谁相伴,只记得醒来时的欢喜与恼怒。接着又睡了会,很想把梦做下去。这一定是沈从文的情书的副作用。讫今为止,我印象最深的情话,不是在尘埃里开出花,不是想到你丑脸就泛起微笑,也不是什么爱情线事业线生命线,而是“梦里来赶我吧,三三”,像是刚睡醒时的呢喃,带着慵懒与幽怨,活脱撒娇的口气。果然第一次的记忆太深刻,初一时读过的这信到今日还能入梦。一直没觉得《边城》写得多出色,今天重新翻看《湘行散记》才觉得平淡是真。我竟然想隐居了。我想明年去湘西看看传说中的武陵源。适合有了一定阅历时再重读的书。

岁月流淌的宁静——读湘行散记

沈老的文字,是值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细心读的,仿佛流淌在岁月河流里波澜不惊的水流。我无以形容,这一刻才发现自己竟如此词穷。好的文字,是会让人心境开阔,宁和的,湘行散记当之无愧。机缘巧合的一本书,老早就结缘,此刻才细细品味。缘分之一:八月里赠给弟弟的书机缘之二:生日时毛毛赠与我的书今天的凑巧:手机晚报的情人节特刊,提到的是沈老当年的爱情童话。读沈老的情书,果真若斯,感慨而感动。摘录几句沈老对张兆和女士的信中之语: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色的,船主的名字叫做‘童松柏’桃源县人。尽管从梦中赶来,沿了我画的小堤一直向西走,沿河的船万万千千,我的船你自然会认识,这地方狗并不咬人,不必在梦里为狗惊吓。想起沈老的一句话,“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老家在凤凰,想到这里,于是心里又多了一桩计划,改日是要去一次凤凰的。

想去看看

这真的是一幅画,湘西的山水风情,百姓风俗,都细细在这个没去过什么地方的我面前一一展现,本书的第一篇市集一下子就把人从大厦工厂林立的现代喧嚣,带到了个石板泥泞,叫卖做生意的乡村,那里风景山如黛,林似画,那里的人们买卖货物,谈谈价钱,有吃烟杆的老汉,有动作利落的屠夫,热热闹闹却又不让人生厌,,看了标注,是发表于1925年,而作者是生于1902年,算算才23岁,23岁就写的这么好的文章.真是让我感叹,初知沈从文,是因为之前读书时教科书里有他的一篇,可能将近十年过去了,文章的名字倒是忘了,但始终记得一个叫翠翠的美好女孩.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印在脑海,而写她的人叫沈从文,如今自己可花钱买书时,一下子就想到了她,如此,读沈先生的文章真的是亟不可待了.这幅湘西画卷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风景也是那么美,但是至始至终都有一种沉郁的灰云在作者的心头笔尖,那个时候的中国命运前途都着实是让有识青年日夜殚精竭虑.文章中沈先生对于当时的文人,军阀,内战的态度,对青年的希冀,对百姓,对家乡,对国家的爱,都有深刻的语言,,透着他对现状矛盾的思考,让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些所谓革命的政权更替,你争我夺的残酷战争,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无所谓成功或者失败,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都只会让他们失去亲人,家园,痛哭一阵子,痛苦一阵子,日子还是得过.不过让我新奇的是,他笔下还写了长他6岁的一个煤矿工后来成了开国元勋贺龙,是他的老乡,一个用一把菜刀砍死了一个人,从旧煤坑里逃脱的武夫后来却成为让多少日本兵胆寒的将军.可这一文一武后来的各自多舛命运现在看来真是让人唏嘘.本书中还收集了张兆和和他的往来书信,这名字像个男孩,后来才知他们却是夫妻,于是再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原来是痴儿沈从文竟那样热烈的爱着曾是他学生的张兆和,据说他是用狂轰乱炸的情书终得女子首肯的.无缘见到那充满热情的情书,但这来往的书信中,痴儿的不遗余力,甚至有点卑微的想念,现在读来也感动的让人流泪.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这些情感话语,当真妙不可言.或许名人,特别是名作家,逝后是保不住自己的,写给一个人的,表露情感,内心的及其私密的物件,也是由不得自己私有的,被编辑,被挖掘,供大家欣赏,研究,一些人还从这些支离碎片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拼凑个自己心中的人物,却以为是完全的了解了一个写书人的人生心路历程而增加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谈资.有人曾说一个作家文章最大的魅力,就是吸引人们到他笔下的地方去看看,去寻找与之契合的真实.如今作者笔下的湘西距今至少半个世纪有余,很多东西十年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是5个十年,在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千百跨河大桥横卧江河,汽车轮船越跑越快的现在,不知那里是否依然有青山绿水,悬棺是否再见不到一个,那里是否还有好几万人在一不小心就要丧命的河上撑篙行船,那些野性与憨厚并存的荤话是否还有人会说,船上的高歌是否依然与哗哗的划桨声和谐, 无数江边的吊脚楼上,磕着瓜子,大声喊着”你记着来,糖半斤,一切都好”的薄情又痴情的女子是否最终和其有情缘的水手得了最终的圆满.坐船的人是否还能吃到几毛钱一斤,一条七八斤的江中鲜鱼……作者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人文习俗是否还是保留着原人的粗野与浪漫的和谐..高楼大厦,路通万里想来也并非就一定是文明,那些天晴扬土,下雨泥泞的小路不需要柏油马路的怜悯,钢筋水泥也没用什么资格在茅草木屋面前炫耀自己的先进,,它们自有它们的快乐,如果所谓的文明连这些天然和谐的灵动粗野音符都无法容忍,而强迫它们全部变成单调死板的统一合唱,这是否也是更为可恶的一种野蛮.作者对自己家乡,对湘西的熟悉是在是让人难望其项背,”湘西”部分的文章,就是个地方志,写了那里有什么,长什么,有些什么样的人,非常的详细,细致.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一群人中,一片土地上,然而我们对他们的熟悉着实是太少太少,对自己的家乡,或者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河里淹死过多少人的孩子,是谁最先在如今金黄的麦田里开垦,一只瞎眼的狗被哪种凶悍的动物伤过,一个古朴的庙宇房屋里发生过怎么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如今佝偻的老人却是曾饱尝战争的将军,然而对于这些知不知道又有什么用呢,连我们自己也最终都会被风吹干消失在风里,历史是流动的,都只会在当时的一瞬间存在消失,变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记忆,我们只会记得与我们相关的东西,对于一片土地上会生长什么样的植物,对一片森林里会有什么样动物,对古老卷宗的语言了解不了解似乎对我们现实的生活似乎也没多大的意义.知道与不知道的人都好好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有所了解是不是还是要好一些,至少心存敬畏,尘封的痕迹还能被好好的保留.

恰似你的灵魂--荐<湘行散记>

沈先生是个美男子,少年从戎. 沈先生年轻时,是个倒追女学生的老师.沈先生善于写情书,老婆是用情书和西方文学名著追来的.沈先生中年转做文物研究,再不写作了.沈先生晚年时,会突然说一句:’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沈先生写的湘西离我的老家很远,但读到他的文字,一字一句自然溶于我的血液.有个夜里,孤独中,真切地体会思念的苦楚时,他裹着被子,坐在船里静静书写相思之苦的样子,渐渐浮在我眼前.那些文字,具有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美.可惜, 我没把这本书带来,无法复述.记得里面有好多封他写给老婆的情书,有时一天三四封.有<一个传奇的本事>,讲述他眼中的历史.还有辰河,水手,有妇人,有吊脚楼,有战火里堆积的年轻生命和寡妇,还有只值几文钱一天的生命.这本书买来时,才注意到封面是他侄子画的.读鲁迅的杂文时,会觉得很畅快,却不知不觉沾染了拐着弯骂人和尖酸刻薄的气息.读汪小波的<黄金时代>,会觉得有趣,合上书才觉得尺度太大,有必要把文学如此破罐子破摔吗?读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我以为看到了当代最美的文字,虽然常常忍不住联想那些文字来自那个有残缺的人.可是更美的东西,在读<湘行散记>时才找到.中华文学的美,中国文字的美,故乡的美,连带中国水墨画的美,一同伴着我,追寻那个飘荡在沅水辰河的乌篷船.在感受这所有的美,所有的悲凉,所有热切的思念之苦之后,有那么一刻,我会无比清晰的看到我异常平静的灵魂.

讀沈從文之《燭虛》

一直對沈從文有好感,每次向別人介紹自己亦都闡明敝姓沈從文之沈,想來根據卻是虛的。因讀他的作品不多,除了《邊城》,卻是被《花花草草,罎罎罐罐》這樣的名字吸引,自覺其人應是愛美近自然真性情者。如此,鄙俗如我安的乃是莫名尊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的《湘行散記》買來已有一年之餘,當初是為感動于沈從文和夫人張兆和的《湘行書簡》,讀完這一部份居然就放下了這部書。進日家來無事整理書櫃, 才又拿來續讀。此書的最後篇章,是收有《燭虛》、《潛淵》、《長庚》、《生命》四篇文章的《燭虛》。 一口氣讀完,雖學識有限,些許所涉不能一應明瞭,亦感強烈震撼。相較其散文、小說,這幾篇雜感更顯三四十年代沈從文之鋒芒。對比前幾日讀《山河歲月》胡蘭成之手筆,同代人中沈從文亦是清狂脫俗的。這幾篇文章的基調,不乏對于物欲橫流、私貪沸騰、人性墮落、理想沒落的所謂現代文明之失望和厭惡。大半個世紀后的今天讀來,依然叫人產生大大的共鳴。他的眼睛看出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比如“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在外表上稱紳士淑女的,事實上這種人的生活興趣,不過同蟲蟻一樣,在庸俗的污泥里滾爬罷了。這種人的滾爬中也居然摻雜淚和笑,活下來,就活在這種小小的事恩怨中,死去了,世界上少了一個‘知識階級’,如此而已。這種人照例永遠還是社會中的‘多數’。”“世界上有不少人所思所願,腦子中轉來運去,恐怕總逃不出‘果口腹’打算……讀書人對學問不進步,對人事是非好壞麻木,對生活無可不可。”“從‘萬物之靈’回到‘脊椎動物’”這是沈從文對於社會大多數人安於現狀易於滿足在低層次的動物狀態的痛心失望。而更可悲的是,上溯兩千年此種狀態已然存在,人性之惰,乃至常情。這樣的現實面前不能不生悲憫之心。沈從文自己的解釋是“這是人太年青一點必然現象,楚人血液給我一種命定的悲劇性。”他還看到“對一切當前存在的‘事實’、‘綱要’、‘設計’、‘理想’,都找尋不出一點證據,可證明他是出於這個民族最優秀頭腦與真實情感的產物。只看到它完全建築在少數人的霸道無知和多數人的遷就虛偽上面。政治、哲學、文學、美術,背面都給一個‘市儈’人生觀在推行。”在所謂受過五四春風燻陶的新青年身上更多的是取悅逢迎的閹宦風氣,他說“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公務員中,就不知不覺培養成一種閹宦似的陰性人格,以阿諛作政術,相互競爭。這相互競爭的結果,在個人功名事業為上升,在整個民族向上發展即受妨礙。同時在專家或教育界知識分子中,則造成一種麻木風氣。任何人都知道這麼拖下去不成,可是還是一事不做,坐以待斃。麻木風氣表現於個人性格上,大家都只圖在窄小圈子裡獨善其身,把所學一切只當成換吃喝的工具,別的毫無意義。這些人生存的意義既只是養家活口,因此凡一切進步理想,都不能引起任何良好作用,只要同他們當前生活略為衝突時,還總不免要想方設法加以抵制。”這種觀念的大行其道,“無形中即助長惡勢力的伸張,與投機小人的行險僥倖。”——《長庚》《燭虛》之一二探討女子的教育問題,五四運動在“解放女子,男女平等”方面的不徹底及其遺留的大量問題,引用古之經典,細說今天故事,這些平等以來的“摩登女郎”“做人無信心,無目的,無理想,正好像二十年前有人為她們爭求解放,已解放了,但事實上她們並不知道真正要解放的是什麽。”讓他瞠目的是“最先解放了一個胃口,隨時都需要吃,表示消化力之強。同事象徵生命正是需要最少最少的想像,需要最多最多實際事物的年齡。想起她們那個還待解放或已解放的‘性’,以及並無機會也好像不大需要解放的‘頭腦’,使人默然了。”若這類女郎還“能煽起有教養紳士青春的熱,找回童年的夢,會覺得這個社會退化的可怕。”《燭虛》和《長庚》里沈從文眼見許多人性沉淪的現實,在力圖趨避還是徒然焦慮或是積極尋找改良途徑中他選擇積極:“總得有個辦法,方能應付‘明天’和‘未來’。”所以《長庚》里他寄希望于文學經典的重新塑造,以文字作為工具,摧毀一切由庸俗腐敗小氣自私市儈人生觀建築的有形社會和無形觀念,重建新的經典。《燭虛》最後沈從文則提出“摩登女郎應該知道把從書本吸收一切人類廣泛知識,看成是生命存在的特別權力,不僅僅當做學校或爸爸派定義務。擴大母性愛……為新社會建立一個新的人格標準。不再是自然‘物’,……可以單為作一個‘人’……”短短的雜文集子,所說的要遠遠多餘上列引出,比如對於人性、信仰、生命、自然,現實與抽象這些哲學上的二元思辨,雖是觀念上的掙扎,卻是置身于社會現實中,內心的衝突和摩擦體會“由於外來現象的困縛,與一己信心的固持,我無一時不在戰爭中,無一時不在抽象與實際的戰爭中,推挽撐拒,總不休息”“我看到生命一種完整的形式,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實前反而消滅”儘管思無果,抽象不能指導具體現實,但是對於人的關懷和文化的辨別,沈從文還是有自己的堅定信仰,比如美,比如愛,比如自然。

【书摘】我好像读错版本了,貌似只有一部分的湘西

==========湘行散记 (沈从文)- 您在位置 #14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下午4:05:57【百度一下】屯田练勇改土归流为清代两百年来处理苗族方策,==========湘行散记 (沈从文)- 您在位置 #65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下午6:16:11【这段话放在奉天学子身上也适用】何况年青人将来对地方对历史的责任远比个人得失荣辱为重要。==========湘行散记 (沈从文)- 您在位置 #183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上午5:57:09【想到了小伙伴彭永礼】船主多永顺保靖人,姓向姓王姓彭占多数。==========


 湘行散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