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563356614
作者:王瑾
页数:146页

作者简介

何谓互文性?它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本书就以互文性为研究对象,对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走向作整体勾勒,重点考察这一术语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变化。由此,一方面揭示西方学术界对这个术语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也凸现这一重要术语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互文性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自确立起至今不到四十年,但已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它力图挖掘不同“文本”之间显性或隐性的密切联系,构建起新的文学批评、解读图景。本书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将这一术语还原到其原初语境中,揭示其理论发展的流变过程和未来方向,并力图阐明互文性中的诸多合理因子,以及对现当代东西方文论、文化的深远影响,这大概是国内学界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互文性研究专著。


 互文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年前读过同一系列季广茂写的《意识形态》,感觉简明扼要。近日读了这本王瑾写的《互文性》,有些许疑惑,现在在这里列出,希望能和各位朋友共同讨论。1、第53页。罗兰·巴特将写作者分为“作者”(传统角度作者,对作品反复打磨,具有权威)和“抄写者”(现代写作者,语言本身才是源头,抄写者与文本同时产生)。我的疑问是写作者是“作者”还是“抄写者”,由谁决定?由文本的接受者吗,那是否可以说文本接受者对文本主体位置有影响?文本接受者是否可能将传统经典的作者重新定义为“抄写者”?2、第73页。王瑾评论布鲁姆与巴特文本理论的相反思想倾向:“它从巴特那个由无数匿名引文组成的文本空间,装修弗洛伊德家族档案组成的诗歌传统。”“在探讨特定文本时,你必须置身经典诗人的传统,必须了解该文本延伸、改造和升华了的其他文本。”难道巴特在解读神话的时候不需要发觉其他文本与所研究文本的踪迹?或者因为布鲁姆特别强调后来者与先驱的紧张关系,所以这里特别强调“经典”的权威性对其他文本的影响?3、第74-84页。布鲁姆提出的六种修正比(六种误读方式),具体都不是太明白,只能通过例子大概了解一下。尤其不明白“克诺西斯”(Kenosis)和“阿斯克西斯”(Askesis)的区别,二者似乎都是通过自身的降级对前人文本进行反向解读?4、第95页。德里达提出了“踪迹”(trace)的概念,认为它具有“延异”的特点。(延异也是德里达造的词,表示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他以踪迹取代索绪尔的“符号”概念,是因为踪迹比符号具有差异性,不似符号般能指和所指即刻对应(具有时间差异),意义对于符号的滞后造成了多种解读的可能。(应该没理解错吧?)那么,他以踪迹解构胡塞尔“活的现场/在场”的概念,是因为空间的差异性?由于我对胡塞尔的理论不是太了解。希望有同学能详细解答一下。5、第115页 和 第118页。热拉尔·热奈特所谓“跨文本性”(tanstextuality)和“超文性”(未给出英文名)有何区别?跨文本性假定文本与包围文本的广阔文化语境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和历时性的关系,所以跨文本性应该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而第118页提到“但他所考察的其他几种跨文本关系,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几种派生关系,也就是文本的‘超文性’,其实也属于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互文性研究课题。”也就是说,超文性是跨文本性各种类型的具体体现?所以二者是本质与表现,内容与形式、派生形式的关系?6、第122页。米切尔·里法泰尔的“共同母体(martrix)和潜藏符谱(hypogram)是统一结构的不同形式。”共同母体更倾向于文化语境,潜藏符谱更倾向于符号系统?还是说类似于共同母体是5,潜藏符谱是1+1+1+1+1这种不同视角的区别?我对于他们的异同不是很了解,只知道阅读的第一阶段都要通过他们进入阅读的第二阶段(里法泰尔意义上的)。7、第136页。王瑾认为互文性中的“受者”视角与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论相互沟通要靠“前理解”。创作主体需要前理解来建构意义,读者也需要前理解来理解和解释意义,前理解使主体在寻找预设意义的同时也对文本发问,完成自我印证。而前理解信息量的大小对于互文性存在的发现量会有影响,前理解得越多,互文性的场越大,反之亦然。所以前理解链接了意义的建构和对互文性的理解。我的想法对吗?8、第141页。“互文性无疑是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一个很好的联结点。”互文性提出了文本非独立,相互连接的观点,而文化研究使得文学文本、文化文本等众多文本纳入泛文本、大文本的框架。互文性成为了文化研究进入文学研究的一种工具(甚至不仅限于文学研究方便),而文化研究也通过互文性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视角。我的想法对吗?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抄袭者,改一星
  •     通俗易懂
  •     读起来真的比巴赫金全集容易太多,喜欢巴特作者之死的理论,但是美国那几位的理论真的看不大懂。
  •     如此新锐而又古老的理论。不大赞同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又回到还原作者原意去了,比较赞同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尔特的互文性理论,虽然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操作性没有那么强,但是更有生命力、更符合文学的整体性。还有里法泰尔把阅读分为两个阶段的观念,也很赞同,这就是我阅读过程中的真是经验啊。通过这本书,我也更新了自己读书的方式。第一遍粗略地阅读,直奔主题,找到中心思想及可以引用的话语,积累一些前理解。第二遍认真细致地阅读。果真效率提高了,了解也更深了。
  •     普通入门读物。就是被后记里“我国汉代就已存在互文性一说,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吓一跳#我国古老文献《尚书》里就已存在革命一说╮(╯▽╰)╭#
  •     大而言之,语言之规约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互文性,尤其是置于文化语境下,后生难以摆脱对前辈的继承关系。在关于这一“庞然大物”(蒂费纳·萨莫瓦约语)的种种理论中,布鲁姆的反历时性颇有意思:“在某种时刻,不是迟来者模仿前驱者,而是迟来者被他们的前驱者所模仿,前驱者受惠于迟来者的成就与光彩。”当然,共时性的互文性也存在,如乾嘉诗经学研究中,山东学者郝懿行、王照圆与牟庭之关系。官府游宦中的郝懿行,后院闺阁中的王照圆与坐守书斋中的牟庭,于序跋品评、书信应答、著作行文乃至墓志题写中互相交织,遂形成互文性的“栖霞交流圈”
  •     垃圾。里法泰尔和热奈特的章节一眼就能看出其根本没有什么了解,基本是抄了128系列丛书里面那本
  •     不要脸,连读书很少的我都能发现赤裸裸的抄袭
  •     有抄袭~
  •     三字儿:读不懂。把文学理论写得这么晕头转向,无论看几遍都涩,不知道是自己道行太浅还是写的人故弄玄虚。大概是我的问题吧。
  •     李玉平《互文性》后记里写的抄袭者不知是谁啊?
  •     后现代理论的关键词,拾豆子
  •     写论文拿来用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