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人生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6427637
作者:季羡林
页数:439页

作者简介

本书集选文的标准本着不选择翻译作品和散文杂文类文章,也不选一般的序言和跋语,而是着力展示季老的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精选地长期研究的印度古代语言吐火罗文、印度古代历史和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等精彩篇什,以及涉及众多新兴学科的中印文化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的论著,尤其是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新著,使《季羡林学术精粹》更有理论新意和考辨价值。
季羡林先生研究的具本学科领域如印度佛教语言学,应该说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在这方面已经有我部学术传记阐释其思想,在本书序言中我不再述,而仅仅想阐明全球化中东文学思想文化研究的意义,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学术创新的价值。我想,这也是季羡林先生晚年最终的考重点之所在。

书籍目录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我的童年我的中学时代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回到祖国牛棚杂忆我的学术总结九十述怀

编辑推荐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临清,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历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今译》等论著及《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译著行世。    本书摭取先生多部自传精华。这是作者首次在家乡的出版社出版文集,这也是目前国内惟一经作者授权的版本。先生文渊德溥,素为中外专家、后学敬仰。此番推出总结文集,可谓国学大量一次精神的还乡。尽现一代宗师九十年的学问人生和思想踪迹。

章节摘录

书摘我生也晚,没有能看到20世纪的开始。但是,时至今日,再有七年,21世纪就来临了。从我目前的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看,我能看到两个世纪的交接,是丝毫也没有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也可以说是与20世纪共始终了,因此我有资格写“我与中国20世纪”。    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    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我下生两个月零四天以后,那一位“末代皇帝”,就从宝座上被请了下来。因此,我常常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少”。到了我能记事儿的时候,还有时候听乡民肃然起敬地谈到北京的“朝廷”(农民口中的皇帝),仿佛他们仍然高踞宝座之上。我不理解什么是“朝廷”,他似乎是人,又似乎是神,反正是极有权威、极有力量的一种动物。    这就是我的心镜中照出的清代残影。    我的家乡山东清平县(现归临清市)是山东有名的贫困地区。我们家是一个破落的农户。祖父母早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祖父之爱我是一点也没有尝到过的。他们留下了三个儿子,我父亲行大(在大排行中行七)。两个叔父,最小的一个无父无母,送了人,改姓刁。剩下的两个,上无怙恃,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其困难情景是难以言说的。恐怕哪一天也没有吃饱过。饿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兄弟俩就到村南枣树林子里去,捡掉在地上的烂枣,聊以果腹。这一段历史我并不清楚,因为兄弟俩谁也没有对我讲过。大概是因为太可怕,太悲惨,他们不愿意再揭过去的伤疤,也不愿意让后一代留下让人惊心动魄的回忆。    但是,乡下无论如何是待不下去了,待下去只能成为饿殍。不知道怎么一来,兄弟俩商量好,到外面大城市里去闯荡一下,找一条活路。最近的大城市只有山东首府济南。兄弟俩到了那里,两个毛头小伙子,两个乡巴佬,到了人烟稠密的大城市里,举目无亲。他们碰到多少困难,遇到多少波折。这一段历史我也并不清楚,大概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他们谁也没有对我讲过。    后来,叔父在济南立定了脚跟,至多也只能像是石头缝里的一棵小草,艰难困苦地挣扎着。于是兄弟俩商量,弟弟留在济南挣钱,哥哥回家务农,希望有朝一日,混出点名堂来,即使不能衣锦还乡,也得让人另眼相看,为父母和自己争一口气。    但是,务农要有田地,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可我们家所缺的正是田地这玩意儿。大概我祖父留下了几亩地,父亲就靠这个来维持生活。至于他怎样侍弄这点儿地,又怎样成的家,这一段历史对我来说又是一个谜。    我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人间的。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此时或稍微前一点,叔父在济南失了业,流落在关东。用身上仅存的一元钱买了湖北水灾奖券,结果中了头奖,据说得到了几千两银子。我们家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父亲买了六十亩带水井的地。为了耀武扬威起见,要盖大房子。一时没有砖,他便昭告全村:谁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把砖卖给他,他肯出几十倍高的价钱。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别人的房子拆掉,我们的房子盖成。东、西、北房各五大间。大门朝南,极有气派。兄弟俩这一口气总算争到了。    然而好景不长,我父亲是乡村中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仗“义”施财,忘乎所以。有时候到外村去赶集,他一时兴起,全席棚里喝酒吃饭的人,他都请了客。据说,没过多久,六十亩上好的良田被卖掉,新盖的房子也把东房和北房拆掉,卖了砖瓦。这些砖瓦买进时似黄金,卖出时似粪土。    一场春梦终成空。我们家又成了破落户。    在我能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赖在那里不走,等着吃上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打牙祭。夏天和秋天,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或豆子交给母亲。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肝凤髓。但是,我从来不记得母亲吃过一口。她只是坐在那里,瞅着我吃,眼里好像有点潮湿。我当时哪里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    我们家,我父亲一辈,大排行兄弟十一个。有六个因为家贫,下了关东。从此音讯杳然。留下的只有五个,一个送了人,我上面已经说过。这五个人中,只有大大爷有一个儿子,不幸早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我生下以后,就成了惟一的一个男孩子。在封建社会里,这意味着什么,大家自然能理解。在济南的叔父只有一个女儿。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要把我送到济南。当时母亲什么心情,我太年幼,完全不能理解。很多年以后,我才听人告诉我说,母亲曾说过:“要知道一去不回头的话,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这一句不是我亲耳听到的话,却终生回荡在我耳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终于离开了家,当年我六岁。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决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    离开故乡时,我的心镜中留下的是一幅一个贫困至极的、一时走了运、立刻又垮下来的农村家庭的残影。P1-4


 学问人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很真挚 很真诚 尤其是给年轻人更多不同的感受。不要仅仅因作者季老就把这本厚厚的书放在一旁,其实这本书也可以很好看。不到20的我,看到季老90岁在书末章写的感悟,看他所经历的这一切,尤是感动。不知到何时人们的理性能够回归,以至在选择书时,这本书不至于夹杂在安妮宝贝与小四之间挣扎着。勤奋,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被金钱所替代,价值观的改变,使得这本书在这个年代更加的突兀。年轻时,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样,如果早看这本书,我的人生就不会如此。这都是命,没法选择了。
  •     年前快速的看完这本书,前半部分记录了季老的生活,后部分主要是著作介绍。有关生活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季老的乐观,无论儿童时候穷困还是文革期间的艰苦,老先生回忆都是乐观的说来,甚至让读者乐一下,之后确是心疼,心疼那些艰苦岁月生活的人,于是对目前的生活觉得我们应该珍惜,不该去苦苦追求那些物质的满足。这种乐观我们都需要,这也是季老长寿的秘诀吧。季老60岁才开始有机会好好做学问,我们为何不能塌心去开始我们的“学问人生”之路?不过看书我喜欢大家自己所写,别人转述的总是差一点。
  •     上次吴冠中自传,读到他和她,就感动的稀里哗啦,吴冠中成为大师的代价是他和她的苦难。更何况家里的种种条件。当年放弃浙大的机电系而选择艺术,甚至想过希望父亲早去以免失望担心,那之后的种种呢?他从法国义无反顾的回来追求艺术,留法的那些人可以在巴黎美美地生活,画画还有人欣赏,回国以后,各种落后,各种政治运动,双亲还被打为右派,受尽苦难。他真的没有后悔过吗?这是成为大师必须的代价吗读季羡林的学问人生,同样感触万千。季羡林出身贫农,考上清华竟然那时候就是毕业即失业。不甘心作为教书匠而出走德国,又因二战而一去十载。他的自传里只提到清华时期赶上母亲丧事,对于父亲和叔父的过世则只字未提。但从行文来看应该是在德国期间过世的,甚至很可能当时连封信都没收到。他是怎么想的呢?季羡林和梁漱溟都提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原因不外乎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但中华文化真的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吗?中华文明应该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社会秩序,抑制了商业文明的形成还有自由民主。整体上是保守的吗?人类发展科技的终极就是灭亡吗?那走向太空呢?黑洞呢?恒星诞生工厂?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做学问的人。。。让人尊敬。。。
  •     可能我只看了前半部分,德国博士学位真难,佩服季先生能同时学那么多语言。
  •     山东人的故事
  •     真剣入れて頑張る。
  •     漫漫人生 ps讨厌季这个姓
  •     无可非议,季老有文化,但不一定作文有文采。若是了解老先生生平事迹,学习如何尊师重教,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学问值得一看。
  •     别人最多闻鸡起舞,老人家说“鸡闻我起舞”。那一辈的老人们啊……一代大家,当之无愧。
  •     颠沛流离的人生
  •     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
  •     真的很好,要是自己看的话比买那套五本装的《季羡林谈人生》值!
  •     书的封面有点被损,是不是包装的问题?其他还好。
  •     其实有时候人容易心乱、书是前段三联买的、我还是像以前一样愿意在书店买书看
  •     他的一生是一面镜子,照出二十世纪的风云变换
  •     看完了,感觉一般般=_=
  •     被骗了 什么嘛 又不是季老写的
  •     谦虚且睿智
  •     精神食粮。
  •     长知识,当中很大篇幅讲季老先生文学作品的那段,实在是读不下去啊!
  •     他是我最为尊敬的作家。
  •     很多篇在其他书里读过,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质朴与真诚
  •     流水账。季老以平淡之心看人生,生无大曲折
  •     不如看看先
  •     一生治学当如此,只问耕耘莫问收
  •      不错的散文,闲暇时可以看看
  •     感觉就是履历表,很多内容其他书里看过,所以觉得是拼凑出来的书
  •     著名的国学大师,学问的一生。
  •     最吸引我的是季老写的留学及回国那段。
  •     没看完的人生哲学书,历史背景我都不懂,烦,历史啊
  •     最最喜欢季老的一本书,通俗易懂。不管你是初中学历还是大学教授。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没有豪言壮语,就是简单的学问人生,不停地反思自己,感悟生活
  •     专注内省,其实有这样的成就了,又何必忧郁
  •     作研究心境比资源重要的多啊
  •     11.857-2/402 一般而已,季老的文字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牛棚的确说出了很多,然而正如其所言,毕竟还有气,偶尔的讽刺,但并不精彩
  •     Read if u can't think.
  •     对学术精神有所帮助
  •     平凡的季老。
  •     季羡林的自述回忆录,从少年时的求学,到一辈子的学问研究之路。印象最深的是一句:“我左想右想,觉得非学不行。” 人生路上如能找到“非学不行”“非做不行”的,确是一大幸事
  •     孰能无过
  •     马前桃花马后雪,教人怎敢再回头
  •     老先生的“学问”部分总结一下就是一路优等不费劲儿
  •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描写的很详细,让人深刻,读过之后深深感受的了老先生的谦逊,一生的经历情感让人感叹不已
  •     大师很厉害 现在没有这样的大师了
  •     差不多是季老他之前的文章的些個彙總,當重讀吧。
  •     伟大的人生,大概都是从严于励己开始。
  •     一位大师对自己过往的轻淡叙述
  •     看出身贫寒的天才季羡林先生如何成为一代大师!与他的经历同游,见证中国近代史,感受欧洲文化,为他的成就瞠目结舌。
  •     希望当我老的时候,也可以有这么多的丰富多彩的回忆!
  •     #每天一本书# 以前只读过季老的散文。没想到他的人生如此坎坷。着实欣赏他娓娓道来的文风,更欣赏那一代人对学术严谨的态度。他懂那么多却保持一种有原罪的心,谦逊如斯,真不愧为当代最后一位大师。另外,留学生的清贫和鱼龙混杂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德国人的性格在此书中可见一斑。
  •     老先生的一生真正是坎坷,而也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人最怕的就是时间的浪费,可是,偏偏因为政治的原因,老先生有那么多年的时间都是学术空白,真正可惜了。而这本书让我觉得尤为珍贵的就是里面有老先生的学术总结,罗列出了很多老先生的学术文章名称及梗概,得以对老先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而这些内容也多数是我感兴趣的,比如佛教,梵文等等。最佩服的是老先生在文革期间做看门门卫时,在那样艰苦的时期都能不忘学术,偷偷摸摸也要翻译《罗摩衍那》,这样的精神,怎能不让人佩服,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     谦虚,克己,重情
  •     不知道为什么就找了这本书看,而且没事就看一点居然看完了。感觉挺唏嘘的。人家活了这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能这么淡定也是正常的。 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他本人似乎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不知道是不是他过谦了),但是好在踏实,一旦去做什么就认真做,所以我想不管他选了什么专业,最后应该都能有所成的,这是他的人格特质所决定的。其实我特别羡慕这样的人。 我也能理解他和自己的儿子一直不和,甚至长达十三年都没有往来。就是因为他没有陪伴孩子长大,所以他虽然学问做得好,但是在教育问题上应该是很欠缺的,这也是他所丢失掉的吧。 他的文笔是很不错的,尽管我完全不懂他研究的内容,但是看来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最后想到一个问题,似乎他那个年代的大师都是留洋回来的,看来出国镀金是历史悠久啊。
  •     很喜欢季老的文字,温润入玉,处处充满着感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