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帝国简史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212059231
作者:安东尼·帕戈登
页数:224页

后记

结语英国人迅速勘察太平洋、在澳洲与新西兰建立殖民地的举动,在18世纪末扩张了欧洲的影响力,以及欧洲海权在全世界的界线。欧洲人顺利地以他们的方式建立霸权,直到20世纪中期。他们的竞争者只剩下中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两个国家在18世纪末的国力虽然明显衰弱,但进入19世纪时仍足以维持独立自主。奥斯曼苏丹试图在所谓的“大博弈”[1]中挑拨离间,阻止欧洲人的入侵,随后摇摇晃晃地撑到19世纪末。到了1900年,古代苏丹的地位已所剩无几;1908年,一群自由派改革者“青年土耳其党人”夺取了这个位置,试图将国家改变为现代的共和国[2]。虽然中国被视为一个有价值的庞大贸易伙伴,然而,当马戛尔尼代表东印度公司与乔治三世在1793年造访中国时,它在贪婪的英国人眼中已显得非常脆弱。现今人们大多记得马戛尔尼拒绝在中国皇帝面前行传统的磕头礼仪[3]。不过,马戛尔尼的违抗并不只是个人荣誉的问题。大使在必要时会把个人尊严摆在一旁;马戛尔尼就是一位很好的大使。拒绝在天朝之子面前卑躬屈膝,其实是他传达信念的方式:在他眼中,一个多疑、内向、保守的文明,将无法长期抵挡自由贸易的力量──最后也绝对无法抵挡西方科技的力量。中国很明显是个古老、停滞的社会。德国哲学家赫德说,它像“身处于世界边缘的老旧遗迹”[4]。要有人推它,它才会往前走。创新、不拘形式、怀抱个人主义的欧洲人,当然就是负责推它的人。几年之内,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漫无节制地向中国要求开放通商口岸给“恶魔般的外国人”,最终导致1839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扩展了他们在香港的基地,还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离;他们认为西藏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59年,英国人设立了总税务司,它是一个隶属于中国皇帝的庞大官僚组织,实际上却以英国的商业利益在运作。德国在中国北方建立基地,已经占领印度尼西亚的法国则在中国的南方扩展影响力。1900年,英、法、俄、意、德、美、日(当时已经占领朝鲜和台湾)共同平定义和团之乱,并掠夺北京。经过一连串的侵略之后,这个从成吉思汗时代就持续存在的帝国,在1911年因一次内部的叛变而崩解,由一群地区性指挥官(称为军阀)夺得了统治权,直到1949年共产党接手为止。强大的中华帝国灭亡后,整个世界落入了欧洲列强、俄罗斯、美国三方的手中。1800年,这些势力大致占有或控制了地球表面的35%;1878年,扩张到67%;到了1914年,已经超过84%[5]。然而,一如过去所有帝国,这些霸权开始逐渐衰弱。到了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大抵是西方强权为了自利而彼此争战,西班牙的政治人物马达里亚加曾称为“欧洲的两次大型内战”[6]──之后,帝国霸权力量明显地走向终结。20世纪欧洲的新兴帝国,即希特勒与墨索里尼自称的帝国,在短短几年内先盛后衰。另一个帝国是苏联,对西方而言它是曾由沙皇统治的古老帝国的扩大,因支撑这个帝国的意识形态而衰落;对东方而言,它苟延残喘地活着。欧洲的海外帝国在1947年到1960年代末之间全数消失。英国仍然拥有14个殖民地,只不过官方名称是“属地”──英国仍统治北爱尔兰则备受争议。大英国协宛如柏克口中“自由的帝国”的终曲,继续破碎地唱着。法国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依然保有殖民地。西班牙则保住北非海岸的休达和美利拉[7]。但这些大多已是消逝中的记忆了。欧洲现代帝国的衰落与过去崛起的速度一样迅速,而大部分的衰落原因都极为类似。所有帝国最后都是以默许,而非以武力或威胁以武力来维持统治。过去的确发生过一些卑劣的事件,例如1857年英国对“印度兵变”的镇压行动,但它本质上没有改变英国人与印度人民之间的权力平衡。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同样适用于英国、法国、德国,甚至俄国:只要被统治者中有一定数量的人能取得某些统治利益,他们就会想要维持被统治的状态。此外,19世纪初兴起的这些帝国不同于以前的帝国,它们几乎不会把本国人民输出到殖民地(南非是例外),或者产生很多有能力对抗当地暴动的克里奥尔精英分子。抵抗任何统治都必须有组织与勇气。但为了抵抗殖民统治,还需要有一种未来会更好的愿景。它需要某种意识形态,能够动员那些准备继续接受现状、认为现状无可避免的人。讽刺的是,这种意识形态正是驱动多数现代帝国主义的社会改造过程所产生的,也就是民族主义。在麦考利勋爵所谓的“欧洲制度”中,大部分20世纪被殖民者唯一想要的,是独立的民族国家。欧洲各帝国让殖民地的精英分子接受教育,以管理帝国阶级的低阶人民。这些精英分子因此接受了现代化的观念,以及“民族自决”的西方概念。从爱尔兰到爪哇,“民族”一词似乎提供了政治学家安德森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虽然这个共同体没有旧式社会、教区或村庄等的特质,但却让人们期望归属于一个范围更大、可能更有力量的团体[1]。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共同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它们必须被创造出来。人们普遍相信,共同体所存在的领土必须与大多数居民的语言、种族等有一致的关系。在极端的例子中,某些说着其他语言或是属于其他种族的人,可能会被驱逐出境;如果他们不肯走,甚至可能会被消灭。“种族净化”绝不是后苏联世界才发明出的产物。当然,民族必须自己统治自己。“只有完全独立的国家才能达成民族自决”的观念出现在1870年代,当时许多欧洲的民族主义者,如意大利人、德国人、波兰人和爱尔兰人,想要从奥匈帝国、大英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独立出来。在追求民族认同的过程中,这个观念成了一个理想──巴斯克与科西嘉的极端主义者至今仍相当坚持。相同的理想与期待要在欧洲海外的属地扎根,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当它们真的扎根,却招来毁灭性的后果。从一次大战结束到1960年代中期,短短期间内,各属地民族所兴起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清除了大量的帝国时代建筑。某些地方的帝国主义者,在他们还保有一些尊严时,就承认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离开殖民地,而没有付出太多代价。英国人仓促地从非洲、加勒比海地区离开,留下十分不稳定的岛国经济,只能靠美国的观光客来拯救。葡萄牙的果阿最后在1961年被印度军队占领。香港是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在1997年归还给中国;当时举行了一场仪式,以“吉尔伯特与苏利文”的音乐当背景,象征这个日不落帝国的谢幕。另一方面,葡萄牙在亚洲的最后一个工厂“澳门”,在两年后的回归几乎没有人注意。然而,其他地方──比属刚果、阿尔及利亚、塞普勒斯、罗德西亚(1965年被白人移民占领)、安哥拉、莫桑比克──脱离宗主国的过程却很残暴,且历经很长的时间。殖民地战争、追求独立的战争、争取恢复民族地位的战争,是20世纪前六七十年持续上演的戏码,它们所树立的敌意可能一直存留到21世纪的前半。去殖民化的种种过程,留下的不只是痛苦的记忆与永不磨灭的仇恨。对这些新兴国家而言,它有时也形成看来难以克服的困境。原因在于,“国家”是一个新兴的和全然欧洲式的观念,而且多数殖民地在欧洲人来到之前并不存在。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古代世界。西班牙、不列颠和高卢都是罗马帝国的不同产物;意大利本身也是。现代的东欧与中欧国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保护之下形成的。现在中南美洲各国的边界,即源自当初西班牙总督行政区的分界。现今大多数东欧与中欧各民族的分布状态,正是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或苏联的产物。欧洲各帝国在亚洲与非洲各地留下更明显的痕迹,对其后续发展也有更深远的影响。在这里,帝国将几乎没有共同点的民族聚集在一起。有时候,他们只是在一群相异或相互敌对的民族的土地四周划上界线;有时候,则采取强迫或自发性的移民活动。这一点在非洲最明显。非洲是一块被欧洲劫掠者及错误的种族观念所共同践踏的土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不同于印度或亚洲大部分地区,甚至也不像古代的墨西哥与秘鲁,它在欧洲人抵达之前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间接统治的不幸后果之一,就是假设非洲人有所谓的“部落”。但是,因为非洲多数地区的种族非常复杂,部落的规模区分不是太小,就是太大。扎伊尔的班贾拉族、肯亚的巴鲁伊亚族和吉库尤族、乌干达的巴吉苏族、奈及利亚的优鲁巴族和伊布族,基本上都是殖民时代的产物。伊布族就是虚构出来的单一种族的“部落”,它将所有讲任何一种伊布土话的奴隶集结在一起。如此的分类方式确实能使地方官员的任务变得轻松。但是,英国、法国、比利时与德国在非洲殖民地加强行政区域的划分,形成了后来新兴独立的非洲国家的边界,并在长期带来了悲惨的结果。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从不存在的种族分界与种族冲突,迅速地成为──而且持续是──这块大陆的主要特色。几乎所有的现代后殖民国家,都是前帝国政府如此创造出来的。在津巴布韦,今天的布拉瓦约市的学童,仍然会聚集在马托波斯山丘上的罗德斯坟墓之前;当以前的国家是罗德西亚时,他们也会这样做。他们会这么做不是因为他们的师长与父母仍眷恋英国的统治,而是因为如果没有罗德斯,他们就没有现在这个国家[9]。试图将现在的津巴布韦与穆胡马塔巴帝国产生连结,以作为国家的基础,已经证明了毫无说服力(穆胡马塔巴帝国在16世纪达到高峰,是津巴布韦最骄傲的遗产)。津巴布韦是由罗德斯创立、由穆加贝总统继承的国家。无可避免地,殖民地的民族已经发现,反殖民主义与集体认同并非同一件事。让泰米尔人、马来人、中国人、克伦人、锡克人、孟加拉人、尼洛特人、优鲁巴人或阿善提人认同自己不是英国人,要比让他们想象自己是斯里兰卡人、马来西亚人、缅甸人、印度人、苏丹人、奈及利亚人或迦纳人来得容易许多[10]。19世纪初,秘鲁的“解放者”圣马丁努力建立一个现代的秘鲁国家——结合白种的克里奥尔人与印加帝国的人民——他颁布了一道命令:所有说盖丘亚语的印第安人都“受洗”为“秘鲁人”。民族主义者屡次使用这种极端的方法,而且他们都有很好的理由仿效意大利国民教育部长马丁诺在1896年击败阿度亚时所说的话:“我们已经创造了意大利,现在我们必须创造意大利人。[11]”创造意大利人、印度人、塞浦路斯人或是马来人,后来都证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旦帝国体制崩溃,一旦新国家随着国旗、国歌、货币及邮政所形成的集体认同而成立,一旦政治精英出现或是快速地凝聚在一起,一旦这一切都已经成熟,而帝国主义者与大多数殖民者返回原来的“家”──那么帝国曾经压抑的旧的分界,以及刻意创设的新的分界,便会进一步分裂这些“新兴”国家,产生更小型的国家和种族群体: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塞浦路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摆脱英国统治后,都曾经分割和再分割。越南与中非大部分地区在驱逐法国人之后,部分西非地区在脱离葡萄牙之后,也都是如此。新兴国家可以藉由政客卖弄文笔而产生,但新兴民族的出现要花更久的时间。殖民地不是唯一经历上述过程的地区。以欧洲而言,18世纪末在帝国边缘开始发生的事,以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曾经警告过的另一种方式,于21世纪悄悄回头改变了帝国中心。17世纪的菲力普三世与四世的首相、18世纪的开明君主查理三世、19世纪的自由派人士,还有20世纪野蛮残忍的佛朗哥将军,都曾经试图融合“西班牙”境内的加泰隆尼亚人、巴斯克人、卡斯提尔人、安达鲁西亚人及加利西亚人,不过最后全部失败。“西班牙”由一个君主统治,他以国家之名掌握权力,不过就如他自己所言,短短二十多年内,这个国家已经是欧洲第一个联邦国家。至于英国,在18世纪初合并成联合王国后,虽然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似乎拥有长期的稳定性,但它现在也难以阻挡分裂。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部的去殖民化”,没有人知道它何时停止,也不知道我们最后会选择何种理想的词汇去称呼一个“民族”。然而,并非只有克里奥尔人、土著居民及地方分离主义者会在帝国持续分裂的过程中提出要求。由于“西方人”不再坚持自己有优越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开发中国家的心态也普遍变得暧昧,世界上的土著居民,例如美国、澳洲、新西兰的土著居民,便开始坚持某种自我认同的方式。至于由克里奥尔人统治的国家,包括阿根廷(直到30年前还否认有任何被征服的群体)和加拿大,都修正他们的宪法,并重新检视原始的殖民契约。土著居民试图恢复领土与历史认同的权利,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所谓的“马博案”。1982年,住在托雷斯海峡穆瑞群岛上的马扬部落,派出三位代表马博、帕西与莱斯,向澳洲最高法院上诉控告昆士兰省,他们宣称:“马扬人是这些岛屿的主人,是唯一能够享受这些土地的人;这些岛屿从来不是‘王室的领土’。”为了陈述他们的观点,他们进一步提出1788年的权利主张是无效的,该主张说澳洲是“无主地”,任何人想要就可以占领。1992年,澳洲最高法院做出支持他们的判决,因此澳洲联邦丧失的不只是对穆瑞群岛的统治权,也意谓着丧失整块大陆的统治权。1993年12月,“土著居民所有权法案”颁布。它虽然没有将整个澳洲交还给土著居民,却提出方法来补救最高法院法官所谓的“令人非常羞耻的国家遗产”,即欧洲殖民者对付土著居民的历史。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宣泄的经历,被迫认同这些克里奥尔国家从来没有成立统一过。迄今,也只有少数的民族试图从所在的国家中去争取完整的自主权(1999年在加拿大北部建立的因纽特领地,虽然有仪式与宣言,但充其量只是一个自治省而已)。所有的土著居民不可避免地成为两个世界的民族。印第安的密克马克族同时是加拿大人,毛利人同时是新西兰人。他们拥有两种文化,而且常常必须在某个文化的法律下保护另一种文化。他们也不否认文化具有渗透性,需要定期且大幅度的更新,就像土著居民发言人经常更换一样。这不令人意外,因为他们大多数的主张都强调要延续文化的差异。但很少有文化像他们一样多元。土著居民文化安顿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欧洲文化,如今成为各地的次文化。你无法只靠着乡愁来摆脱数百年来的压抑与卑屈。吊诡的是,土著居民面对的困境竟与一些民族极为相似。这些民族宁愿不在原来的家乡生活,而移往曾占领他们的帝国的首都。从前欧洲的殖民者飞往美洲、非洲和亚洲,而如今愈来愈多亚洲人、非洲人及加勒比海民族飞去欧洲。他们不像过去的孤立移民团体。他们进行的是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说是正在移动中的民族,而欧洲从罗马帝国后期以来就未曾经历过这样的移民。某些大型小区几乎是以自给自足的状态在成长──英国的布拉德福德、巴黎的巴尔贝斯区,还有几乎到处都有的中国城。这些小区都坚持家乡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信仰,更不用说服装、语言与食物了。但即使在这些小型文化圈中,文化也无法长久维持整体性。第一代移民或许会尽可能将自己隔绝于周围更大的世界。但下一代普遍会想要更多的东西。他们仍认同自己是巴基斯坦人、阿尔及利亚人、摩洛哥人,但或许也更明确地把自己视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因此,在许多传统欧洲帝国的首都内,包括伦敦和里斯本,种族融合与通婚已经存在相当久,且渐渐形成真正的多种族社会。国家边境与中央首都不再像过去差异那么大;未来,差异甚至可能进一步缩小。

作者简介

《西方帝国简史:欧洲人的文明之旅》是一本很简短的书,但主题却很庞大——大到可以直接称呼为世界历史。这是许多民族转变为庞大国家组织,即所谓的“帝国”的故事。历史学家帕戈登以精准且动人的笔法,讲述了远从亚历山大大帝与罗马帝国的时代,直至欧洲殖民体系在二次大战以后的崩解。
帕格尔登迷人地连结起各殖民事业的因果关系,将它们的相似性与重要的不同之处抽丝剥茧地找出来,整理出它们命运的兴衰史。欧洲如何定义“新世界”?欧洲如何将奴隶制度结合在经济架构中,又得到了什么结果?欧洲如何一次次找到新的理由,来证明他们支配其他民族是一个多么慷慨和仁慈的行?
帝国时代毕竟走向了终点,留下无法辨认的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欧洲人以民族为起点建立帝国,再转变为国家,未来又会如何发展?帕戈登也为这样的问题留下了不少省思。

书籍目录

序 / 1
引 言 / 3
第一章
首位世界征服者 1
亚历山大帝国是古代世界曾存在过的最辽阔的帝
国,虽然它维持得并不长久,但仍然以多种方式塑造了
世界,这些方式对欧洲所有民族随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
影响。简单地说,亚历山大统合了现今我们称为欧洲与
亚洲的广大区域,也顺利统一了原本纷争不断且各自独
立的希腊城邦。
第二章
罗马帝国 21
罗马帝国为其居民提供了某种保护措施,一种我们称为“文明化”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好是坏),以及西方世界所熟知的伟大国度的成员资格。对贵族阶级而言,
还提供了财富保护,更重要的是还带来了荣誉,而荣誉可以满足让他人尊敬且钦羡
的欲望。
第三章
普世帝国 51
欧洲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都是作为诸侯,运用自己的
地位,来维持各个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来之不易的和平。这些势力包括:自由而隶属
帝国的城镇、领主与公爵、诸侯、兼任君主的主教与不受约束的“自由帝国武士”——
所有这些人都统治着日耳曼。以当时视为神圣的一句拉丁话来说,皇帝只能算是“相
同地位中的第一人”。
第四章
征服海洋 61
在15 世纪初期,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开始有点改变,1434 年
的一次远航虽然没有收获,但证明了向着西非沿海能够往南走。到
了17 世纪,葡萄牙人已经能够到达从西非延伸到印度再到中国南
部等地,那些大型商船每年都会载着大量财物返回欧洲。17 世纪
中叶,欧洲人已经有效地掌控大西洋,他们也是印度洋上最有势力
的贸易商。
第五章
传播福音 77
这个全新的基督世界的秩序,此时它的起源并
不能从罗马帝国的起源中分离,正如特土良曾经所
说,这一秩序将与“俗世”共存。于是它将自己想
象成不仅是人类的共同国度,而且作为一种精神、
文化与道德秩序,也没有天然的边界。
第六章
伊比利亚世界的衰落 93
现在我们所说的“西班牙的衰落”,实际上早在16 世纪中叶就开始了。
1568 年,旧勃艮第公国的心脏地带尼德兰发生叛乱,随即蔓延到欧洲大部
分国家,直到1648 年西班牙最终被迫承认这个新国家的存在。
第七章
自由的帝国,贸易的帝国 103
一种全新的世界主义随之兴起。新教徒和资本主义北欧所形成的新兴帝国,就
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散布全球。不同的是,他们至少在名义上都是贸易帝国,尽量避
免殖民和征服,除非迫不得已,他们以财富而非军事的力量来发展。
第八章
奴隶制度 123
现代奴隶制度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与古代及中古时代相当不同。它
开始于1444 年8 月8 日的早晨,当时载有235 名非洲人的第一批货船从今天的塞
内加尔出发,在葡萄牙的拉哥斯港上岸。赞助航海事业的航海家亨利王子,从所有
的奴隶中挑选出最好的五分之一,然后骑马离去,“黑金”贸易从此开始。
第九章
终极边疆 137
太平洋上的岛屿并不单是布干维尔与康默森所描述的那般俗气逸
乐,那里也是提供欧洲商船补给的地方,是前往传说中南方大陆的那条
航线上的潜在据点。在西班牙的虎视眈眈之下,英法两国对南方海洋的
潜在财富有着不确定但相当明显的计划。
第十章
帝国、种族、国家 155
20 世纪初的大英帝国还是继续致力“教化野蛮人”。并藉此使世界各民族
结合为一个共同体;也就是说,总有一天,世界上被殖民的民族一定会“开化”。
当那一天到来,他们必然要取回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结 语 / 181
人物表 / 193

编辑推荐

《西方帝国简史:欧洲人的文明之旅》编辑推荐:一部堪称“最短”的欧洲浓缩史,精选最经典、最具历史拐点的片段和事件,生动再现二千年来欧洲各帝国的沧海桑田。史学家帕戈登以精准且动人的笔法勾勒各帝国的兴衰,将历史观察与故事叙事巧妙融合,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细节与心理描述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200多幅不同时期的精美插图,对书本内容进行描述和补充说明。一本书带你走进欧洲,走进厚重、迷雾般的文明之旅。

前言

序这是一本很简短的书,但主题却很庞大──大到可以直接称呼为世界历史。这是许多民族转变为庞大国家组织,即所谓“帝国”的故事。我们有意定义该词──尽管如此,充其量也只是模糊的定义──非洲、亚洲、美洲、欧洲都一直存在帝国。然而,我主要关注的是今天所说的西方世界的帝国,从亚历山大大帝的崛起一直到苏联的瓦解。我只在与西方帝国故事有关之处,才讨论到中国、毗迦耶那迦罗王朝、伊朗的萨非王朝。这并不是因为我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认为中国人、印度人与伊朗人绝对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个体性;一般认为欧洲人因为拥有这三种特性,而能统治世界大部分的领土。这仅仅是因为这些地区有自身的历史,有时这些历史是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的,而这部分需要其他专著来详述。就像所有试图涵盖许多地域并横跨数段历史的书籍一样,写本书时我必须依赖同事与朋友的帮助,为我提供信息与建议。罗威(Bill Rowe)与罗勒(Matthew Roller)很有耐心地分别回答了我关于中国与罗马世界的问题。我从苏伯拉罕雅(Sanjay Subrahmanyam)与古伦辛斯基(Serge Grunzinski)学到如何以世界性的眼光去思考,还有关于印度、伊朗、拉丁美洲等地的国别史。我尤其要感激我课堂上的学生。我在华盛顿约翰霍普开设“帝国与帝国主义”,那些学生提供我许多信息,质疑我许多模棱两可的主张,这种有着多种语言的国际性课堂中,教会了我很多曾坐立不安的东西。这本书的初稿得到蒙第(Toby Mundy)与摩尔斯(Scott Moyers)的仔细阅读,他们的评论对本书定稿的帮助难以估量。我很感谢他们的耐心与敏锐。我同样感谢威尔森(Rebecca Wilson)与杭特(Alice Hunt)在最后阶段的帮助。西萨(Giulia Sissa)教导我古希腊文,还有关于人生的一切,我以感激的心将此书献给她。巴黎 2000年8月

内容概要

安东尼•帕戈登(Anthony Pagden)先后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伦敦、巴塞罗那、牛津等地接受教育。过去十八年间,他担任过剑桥大学的知识史高级讲师、国王大学的研究员,以及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目前,他是霍普金斯大学布莱克研究中心的历史教授,并定期为《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纽约时报》撰稿。
帕戈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世界与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外殖民地和非欧洲世界的关系。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他提出并运用“帝国”政治理论,具有启发性地分析了“西方”如何来解释自己怎样以及为什么由它来主宰这个世界,并梳理了这种“西方治理”在世界范围内衰落的过程。

名人推荐

帕戈登不着痕迹地将历史观察和故事融为一体。 ——著名历史学家 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实际上,小西庇阿(译注:即西庇阿·阿米利阿努斯)后来在公元前146年进一步摧毁了迦太基(就像他的养祖父预测的那样),这一战将第三次布匿战争推向终结性的胜利,并攻占了西班牙北部的努曼提亚。但小西庇阿所梦见的辽阔、未知并且终究无法占领的世界,不只萦绕在罗马人的心头,尤其盘桓在此后几乎所有梦想成为欧洲的帝国建立者心中。西塞罗知道, “帝国”关系到荣誉。正如阿菲利加努斯清楚表明的,如果你没有控制世界的雄心大志,那么最好放弃有关这一想法的任何期冀,好好去想想晚年的愉快生活,或是你的精神生活,单单是它就有持续不断的价值。因为阿菲禾努斯还说,我们在一生中所成就的已经值得荣耀,“即使下一代期望将我们每个人的家族颂词传给未出生的下一代”,甚至蔓延整个世界成为灾难,阻止任何人“获得长久不衰的荣耀,更别提永叵的光荣。” 西塞罗将这些富有激情的语言归于罗马最伟大的将军之一——阿菲利加努斯,不过,如果李维可以相信的话,那么他曾宣称: “罗马人民的帝国应该扩张到世界最远的尽头之处。”阿菲利加努斯或许被允许从天堂俯瞰,知道他的胜利到底有多渺小,也或许他会得出结论:自己的成就以及其他所有追求荣耀却让地球遭殃的人的目标,终究只是梦幻泡影,如风飘絮。西塞罗自己可能完全是这么想的。然而,阿菲利加努斯的孙子注定会走向扩张这条路,与罗马帝国一样,直到它最后被其他怀有帝国野心的民族攻陷。 尽管西塞罗对于罗马帝国所占领的疆土不仅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表示怀疑,但在19世纪的大英帝国出现之前,从人口与可居住的面积来看,罗马帝国还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帝国(俄罗斯帝国与之前的蒙古帝国曾统治着更多的领土,但其中大部分无人居住,至少在现代科技发达之前,那些土地还是无人区)。


 西方帝国简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亚历山大帝国是古代世界曾存在过的最辽阔的帝国,虽然它维持得并不长久,但仍然以多种方式塑造了世界,这些方式对欧洲所有民族随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简单地说,亚历山大统合了现今我们称为欧洲与亚洲的广大区域,也顺利统一了原本纷争不断且各自独立的希腊城邦。
  •     野蛮的冲动,文明的算计——读《西方帝国简史》近日读到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帕戈登所著的《西方帝国简史》,这是一部堪称“最短”的欧洲浓缩史,精选最经典、最具历史拐点的片段和事件,生动再现了欧洲各帝国的沧海桑田。帕戈登以精准且动人的笔法,讲述了远从亚历山大大帝与罗马帝国的时代,直至欧洲殖民体系在二次大战以后的崩解,他把两千多年来的帝国兴衰史浓缩成这样一本简短的书,条理清晰,视野极为广阔,更难得的是还能提供大量历史细节。读之,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欧洲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帝国的,又是如何一次次为其殖民活动寻找理由与借口的。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晓得,西方各帝国崛起总伴随着血腥与征服。比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主要通过赤露偶偶的野蛮征服,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英国、法国、美国主要通过革命,改变原有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建立了新的国家组织,并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俄国、日本主要通过变法,摆脱旧制度,进入新制度,并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踏入强国之列。英国的崛起之路,作者运用了这样的标题——自由的帝国,贸易的帝国。读之引起了我的思索,于是仔细查阅英国崛起之路的资料,使我日益认识到,但凡帝国的崛起,总是伴随着野蛮的征服,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野蛮的冲动与文明的算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随后便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英国在15、16世纪时,主要的拓展方式为征服、掠夺、贸易。首先是征服,其次贸易,最后再征服。但是英国人自称是贸易的帝国。18世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实力大增,对外扩张的步伐也随之加速,成为“日不落帝国”。无论英国怎样标榜自己是贸易的帝国,终究不能掩盖其征服的真面目。比如说印度,18世纪时期,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完全控制了印度。作者这里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证明了人们无法逃脱征服与占领的诱惑。英国当初曾经谴责西班牙,并坚持自己是以自由之名统治的贸易帝国,最后却变成了最具侵略性、最贪婪的帝国势力。”再有它对美洲十三块殖民地的统治,过度的压迫致使其爆发了独立战争,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最后英国不得不放弃对他们的殖民统治。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英国对于中国的统治。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清朝前期对英国仍然具有不小的震慑力,在乾隆年间英国派马嘎尔尼来华,想和中国进行通商,但那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把英国拒之门外。即使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还要找一个林则徐破坏了鸦片贸易的借口,表面上看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贸易。可是,如果看到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话你的观点也许会产生变化: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自由的帝国,贸易的帝国,这样的观点不攻自破。也就是说英国“最后却变成了最具侵略性、最贪婪的帝国势力”。帕戈登作为一个西方的历史学家,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这是无可厚非的。帝国时代毕竟走向了终点,留下无法辨认的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无论是野蛮的冲动还是文明的算计,历史总有它自己的轨迹,这个世界离不开竞争,如今我们既是与外界竞争,也是与自己竞争。读书犹如品茶,一本《西方帝国简史》在手,可品西方帝国兴衰之茶,可知西方帝国的文明之旅,在暖暖的午后,夜深人静的夜晚,它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深思……。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从帝国的角度来梳理欧洲的历史,早至亚历山大帝国,并较为清晰地再现海洋帝国争霸的背景。不知是翻译还是原著的原因,有些段落读起来有点吃力。但全书的章节分配和标题依然能够帮助读者清楚地界定所读的历史时期,不过到了后面若干章节,时间其实有互相重叠,不再是顺序排列,可以自行比对列表进行理解。
  •     不错的一本欧洲简史书
  •     只能作为大框架的了解
  •     喜欢的作家 喜欢的书 赞一个
  •     没懂这本书的意图,翻译也渣。
  •     作者是历史学家,把本书当科普书读吧,有意思的。
  •     如果只想了解 足够了
  •     无
  •     太简单了,几乎是走马观花。
  •     民族→帝国→殖民帝国→贸易帝国→联邦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     简明扼要,装帧不错。
  •     简明易懂的好书
  •     欧洲帝国简史,从亚历山大开始,到大英帝国结束。该讲的都讲了,面比较全,作为了解欧洲帝国的由来发展和历史渊源还可以。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文字不是很流畅的感觉。
  •     SPQR
  •     国界是人为的,民族是天然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