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窃听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08645081
作者:真溱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国家窃听》以轻松而略带调侃的“冷幽默”风格,讲述了美国情报监视帝国大量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以严谨而专业的视角,将“斯诺登事件”放在21世纪以来美国“全球反恐战争”以及美国情报界几十年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出这一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作者前期搜集、筛选、整理的一手素材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而多层次地呈现,令本书堪称一部非虚构的美国情报界演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VII
自 序 XI
楔 子 XV
第一回 以反恐的名义
立法先行 004
两场战争 008
“我们全都错了” 014
萨达姆的社交网络 018
头号功臣 024
第二回 “星风”在行动
“传家宝” 034
“现场报告” 040
揭秘“三叶草” 042
特密专案 047
旧戏重演 052
步入正轨 056 第三回 旋转门
大股东“凯雷” 065
麦康奈尔其人 071
“国家安全有限公司” 077
“国安局现代化计划” 082
“系统错误” 085
鱼龙混杂 090
第四回 “80后”斯诺登
安全专家 098
外交“随员” 104
“盟友未必是朋友” 107
心“移”之地 111
“库尼亚坑道” 115
决裂 119
第五回 说出真相
手拿魔方 127
争分夺秒 133
绝密法庭指令 136
主编的决定 141
世家子弟 143
“ 反恐监视计划” 146
一个好汉三个帮 148
追查举报人 153
第六回 “棱镜”!“棱镜”!
连环炮 159
“追溯豁免” 164
要么加入,要么消亡 167
“上游”四计划 172
“附带搜集” 175
《总统每日简报》 179
数据,又是数据 184
“小神童” 187
“搜”“盗”二将 190
第七回 好搭档
走上前台 199
“示范性销毁” 202
黄金时代 208
“肌肉男” 212
“五只眼” 215
“梯队” 219
“锆石” 223
豪夺与巧取 227 第八回 大数据
老将出马 238
重启“全面信息感知” 241
轮番发难 246
败走麦城 250
暗度陈仓 254
尾 声 261
缩略语对照表 267
参考文献 275
后 记 297

内容概要

作者真溱,现为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和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报学历史、情报政策与情报工作管理、信息处理与信息分析、信息组织和大数据技术。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科技信息工程专业,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信息研究学院做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过《撬动地球的力量: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新媒体资源》一书。


 国家窃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揭开棱镜计划的神秘面纱《国家窃听》爆料了棱镜计划,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很多前所未有的爆料还是笔者第一次听说、获悉。作者这样说道,他本想请其他人报道“棱镜”计划,让你专注于揭露更宽泛的内容,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大规模监听行动,但现在我更倾向于让你来报道此事。我读你的文章已颇有时日,深知你做此事定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你的首要任务是亲赴香港。   斯诺登揭开的只是美国情报帝国的冰山一角。事实上,美国情报帝国远不止“棱镜计划”……这是一部非虚构的美国情报史演义,专业剖析美国情报帝国的黑白双面。   我们都知道斯诺登,因为他爆料了棱镜门。但是他是如何联系上几位记者?又是如何用邮件试探,最后在香港接头?这一切都如同一场以香港为背景的谍战大片。“我笃信某样东西,我愿意把我的生命投入烈火,燃为灰烬,落入尘土。”   斯诺登关注的是公布真相,为此哪怕牺牲自己。人们大多熟知斯诺登公布“棱镜”之后的事情。但是关于斯诺登是如何爆料的,这一泄密过程却少有人知。斯诺登准备了一份媒体记者名单,排在前面的人中,有一位叫格林沃德,另一位叫劳拉•波伊特拉斯。这两人在斯诺登心目中是这个时期屈指可数的勇敢记者。他们能够直面针对个人的苛责,毫不畏惧地报道有争议性的话题。还有一位是刚从《华盛顿邮报》跳槽到《时代》周刊的戈尔曼。   斯诺登说自己要治疗癫痫,向主管请了病假,整理好行李,包括若干装有敏感文件资料的重要U盘,以及4 台不同用途的新笔记本电脑,离开夏威夷飞抵香港。到香港后,斯诺登马上就和波伊特拉斯联系,问她能不能到香港来见面。他还告诉她,自己已经和戈尔曼联系上了。波伊特拉斯随后用加密的“无痕迹”(OTR)聊天程序联系了格林沃德,问他愿不愿意陪她去一趟香港,并且想请他立刻和那个匿名知情人直接交流。没过一个小时,格林沃德就收到对方发来的电子邮件,稍后,两个人就用“无痕迹”程序聊了起来。神秘人告诉格林沃德,我本想请其他人报道“棱镜”计划,让你专注于揭露更宽泛的内容,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大规模监听行动,但现在我更倾向于让你来报道此事。我读你的文章已颇有时日,深知你做此事定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你的首要任务是亲赴香港。神秘人一遍又一遍地强调:马上来香港!马上来香港!   6 月2 日,格林沃德一行三人抵达香港。第二天一早,格林沃德就和波伊特拉斯来到事先约定的接头地点。安全起见,斯诺登专门设计了接头暗号和接头程序,还安排了两个见面时间:上午10 点和10 点20 分。两个人首先要问指定房间附近遇到的第一个服务员,   是否有餐厅可以用餐。这是接头的第一步。在附近监听的斯诺登会把这个当作一个信号。综合而言,这本书写得非常好,的确让笔者身临其境,且了解了很多内幕信息,值得一读。
  •     我从来就不喜欢美国。不须说明我们都知道美国很强大,强大到它要为全世界的国家主持安排很多事,而这种安排又处处扩张自己的私欲。911之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修改法律,给FBI和国安局的各种监听行业提供合法保护,甚至给了他们强大的职权,为美国安全和情报部门打开了监听普通民众的电话和互联网通信的大门。世界的任何角落,还有隐私吗?互联网是美国的,所有的信息都在人家的服务器上过滤的,全世界的七台最高级的服务器(据说是.com一台,net一台,edu一台,gov一台等),没准你在家看过黄片,跟情人打点情骂个俏,美国就有各种记录把你备注在案,在人家的高端服务器上留下一行行的数据和图片了。你在反恐,可是我现在极度恐你了。我比本拉登还恐你了怎么办?本拉登可以被杀掉,我可不可以杀掉美国哦。这世界原本没有什么公平和自由,美国的自由神像和公平原则,都是自话自圆,原本是一副别样的嘴脸,很讨厌,也很傲慢,甚至令人痛恨了。小布什要出兵伊拉克打倒萨达姆,那场残酷的战争伤及很多无辜的人,不管以什么理由,战争都是罪恶的,而且战争之后的抛弃更是罪之罪了。小布什战了伊拉克,败了萨达姆,出兵的理由是伊拉克的核武器试验威胁了世界的核武器平衡。可是小布什翻遍伊拉克,找不到萨达姆的核威胁,这令他发动的战争毫无意义,而且无法给全世界交待清楚。他后来不得不承认错了,改说发动对伊战争谋是一条错误的情报引起的。而背后真正的阴谋是因为萨达姆无视美国的威胁启动对外石油交易用欧元,这影响了美元世界霸主的地位。你怎么能撼动美国的地位呢?所以你必须死,萨达姆不曾想到自己小小的反抗带来的是灭顶之灾。所以对于美国,你不必跟他讲什么,只要有机会,就开飞机撞五角大楼就行了。我好喜欢斯诺登,他足够聪明,也足够勇敢。他选择说出真相,我希望所有人都跟小小的斯诺登做朋友,大家一起爱护他,他才是勇敢的人。美国用自己的霸主实力强奸了全世界的自由民主,但是斯诺登是条漏网之鱼。他是80后的骄傲。我想我这篇评放到了网上,美国的FBI一定会记录一笔吧,可能会不允许我入美,哈哈,我才不希罕呢,去S吧美国佬!
  •     昨日拿到了作者的签名书。虽说书稿出版前曾仔细读过全文,还帮着改过少许文字,对那些内容并不陌生,然而拿到真书之后,我的专业嗅觉似乎被触动了,作为一名做过多年情报工作又转事学术研究的圈内资深人士,我有了新的发现和震惊。这本书对于中国情报界的开拓性价值非常之大。当然作者对此并无预先设计,只是在无意识的书写中,随着兴趣的野草疯长而不断地向前觅食,直至终饱结稿。这种后知后觉的感悟,相信情报圈的诸位读友和我一样,也将在今后的岁月中慢慢细品。第一,这本书开拓出一类新的情报服务对象——有知情权的大众,实现了由情报圈向外的知识和影响力输出。一直以来,情报工作以对上级领导的战略情报服务为最高宗旨,情报学术以圈内交流和实践互动为理论志趣。因而,情报圈的作品或产品主要针对领导、专业人士,大众不在这个圈子的服务范围之内,这已经成为近60年来的惯习,而本书并不袅这些人士。他的服务对象是被亲切地称为“小伙伴”的每个普通人,每一个处于互联网转型迷茫中的“羔羊”,他向你娓娓道来他所知晓的非演义的情报故事。这种公共情报领域的开创,并非“情报科普”几个字所能覆盖,因为在这里你感受不到情报学是一门窄窄的科学研究领域,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在这里情报分析的泛化与情报的公域传播互为造势、相得益彰。自然而然地,情报学的知识由圈内人的行话、自说自话,变成了一种对外输出的影响力。第二,这本书开创出一类新的情报体或情报语言,这种情报体由专业志趣+文学叙事体构成,有一种建立在真实之上的美感。一直以来,情报产品是以动态、综述、专题和研究报告的形式加以反映,因为领导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因而,“新、要、准、精”成为高层次情报服务的一种标准,强调呈现干巴巴的精货;学术论文则强调逻辑、框架、模型、因果,论证清晰、严谨扎实、数据可靠,要说黑话、行话和专业术语,要就某一个主题分析清楚,不需要过多的枝节、情境交待、背景铺陈之类的非主题阐释。以上两种情报语言都强调客观公正、专业严谨,不着情感。显然,这本书对此都有了解,对某些特质深恶痛绝,而对某些品质有所吸收。近650篇文献的大剂量饮用,超越了绝大多数博士论文的高限,确立了专业严谨的“考据”格调,国家情报的黑幕符合高大上的战略品味,而且不只如此高配低调。作者的文笔充满了电影画面语言和文学小说的立体生动、穿针引线,文字间如入无人之境,有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之感,读起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略带调侃的冷幽默,一种真实中萌生出的趣味。这些远比单纯的记者八卦、文学小说、学者建言有更加复杂的况味,更为生香的美感。与前两者所呈现出的职业特质比,后两者所呈现出的风格应该与个人的兴趣癖好和阅读趣味更有关系。第三,这本书呈现出一种新的情报观,互联网转型时期大情报观下的人文情怀。在他人序言中有专家提到,这本书没有从国家间博弈的高度去看伊拉克战争的缘起以及9.11后的事件,认为这是由于作者作为情报分析人员的视野局限所致。从我自身的好奇心,也想从技术上更多了解斯诺登事件的细节。这两者的缺失是作者的个人局限所在吗?似乎这一判断并不成立。从视野上看,这几年情报机构呈现出研究课题的综合性和分析视角的多元性趋势,情报人员对国际政治博弈并不陌生;从技术上看,基于多年的读友交往,作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偏好和关注远在我之上。一个更可能的理由是作者的情报观所致。传统上情报是兵家之事的刺探,后来演变为满足国家和组织之间博弈的需求,在这种需要下个体生命何足轻重?而作者由其所服务的大众对象和极具个人风格的情报体,衍生出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个人要如何在监听技术无孔不入的时代自适?往往,人们生活在水里却不知道水是什么,无明于、浑然不觉于无孔不入的水。对于这样一个时代,作者有痛并快乐着的深嗜和调侃,而没有咄咄逼人地去诘问:一个国家对个人隐私的监控在何程度上是僭越?这本书轻盈、嬉笑地看着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对个人的影响,如同置身事外。书籍是由个人的思考,尤其是想象力萌生出的作品,而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一种超越既往惯习的个人价值观。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专业知识重要,而由此书可以看出,比想象力更难的,是按照自己价值观行动的勇气和坚持。众所周知,情报是有行动力的知识,大转型时代已经来临,愿情报人摆脱默默无闻根须美德的束缚,在这个情报分析泛化的时代,在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尺度下,拥有更多表达个人见地和思想的勇气和坚持!王小瓣@潜知斋 20150912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四星半,给五星
  •     
  •     作者叙事节奏控制得好,一路讲下来,文风挺自然,没有刻意的夸饰,也没有把自己塞进文章里乱议论,基本就是铺展还原事件本身。
  •     老师推荐的 一本引人入胜的情报入门读物 感恩❤️
  •     内容其实有点晦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