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荼罗﹒红(上)

出版日期:2014-2-1
ISBN:9787304064447
作者:海旻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曼荼罗﹒红(上)》讲述了方序和黄绮大学毕业之后,一直过着早九晚五、节衣缩食的日子。黄绮想借助有钱的男人实现自己的翻身梦想,却舍不得离开方序;方序珍爱黄绮,却又对自己的同事,昔日的校友黎碧芸心存爱慕……在一次次残酷的失业现实面前,两个人彼此的怨恨与日剧增,最后,方序沦落到上工地打短工的境地,黄绮对他近乎绝望!于是,她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决定暂时委身于富有的商人刘峥,为她和方序两个人换取一个现实的未来……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偶遇,让所有生活中的秘密都被揭开了,方序在冰冷和愤恨中强奸了黄绮,黄绮有口难言,心碎而去。方序去找黎碧芸,发现她正在为去法国留学做准备,方序困厄交加,心灰意冷,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在荒野上,险些死于非命……方序流落到一个西部山区的小县城,找到一份在职校教书的差使,勉强度日。两年过去了,方序始终很想念黄绮,渴望回到过去的生活,然而当他再次鼓去勇气,回到故地的时候才发现:黄绮已经嫁给了商人刘峥,并且生了一个女儿;而他始终爱慕的“才女”黎碧芸,由于梦想破灭,早在前一年就自杀了!方序和黄绮在宾馆里见面,在仇恨、痛苦,指责、伤害中一夕缱绻,之后,黯然离去……

内容概要

海旻,媒体从业者,电视编导、剧作人,主要作品:电影剧本《寂寞的夏天》《落花时节》。


 曼荼罗﹒红(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这本书也许可以称之为草根版的《源氏物语》罢,所不同的是,《源氏物语》写的是一个古代贵族的恋爱的故事,而《曼荼罗•红》描绘的是当代民间草根的现实困境,这种悲哀的结局,让人想起奥尼尔的戏剧《天边外》,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男女之爱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个惯常的问题,从古至今,也有无数的人探讨过这个问题,经历过恋爱的人也有各自的感受,然而,把男女之爱放置在生存挣扎的困境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生存与血淋淋的爱!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再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卿卿我我,只有偏执的仇恨与病态的折磨!这个事实也许可以说明,男女之爱也并非有人幻想的,是某种神秘的自然力或者天然生理作用,而同样是作为社会性的人的现实生存的一部分。韩非子是个理性、冷酷的思想家,他彻底戳破了儒家宣扬的人伦天性的忠孝仁义,他说,父子关系也无非是父养子,子供父的利益交换关系,彼此供养的不好,父子之间照样争吵,怨怒;君臣关系也不是什么抽象的“忠”,而是君主提供俸禄,臣子为高官厚禄去卖命,彼此都是冲着利益而来的。韩非子立论的着眼点,人都是自私,利己的,都是趋利避害的。韩非子没讲爱情,但是套用他的思路说,男女爱情的本质,也无非是男人提供衣食住所,女人则为共同的未来而生养,双方合作,生儿育女为着以后有人养老。这可真应了民间的俗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虽说这是部分人眼里庸俗的爱情观,不过,现实的生活似乎总是在支持这个结论,比如《曼荼罗•红》描绘的“爱情”大致如此:当男主角在女主角眼里是个勤奋上进的男青年的时候,女主角看他怎么都顺眼,每天临出门之前,还要求他亲吻自己……但是景况一转,当男主角穷困末路的时候,女主角看到他就厌恶,双方之间,除了冷战,对峙,就是冷嘲热讽。有个“剩女”对我说,她再也不想去参加任何相亲会了,现在的相亲会基本上成了骡马交易配种市场:男的一上来就看女的长相,女的一上来就问对方月薪多少。我告诉她,人生的真相就是如此,还没到上相亲会的年龄,大家还不着急,还可以互相挑逗,勾引,讨价还价;一到相亲会的阶段,就是直接摊牌,直奔主题的时候了,合作就要谈条件,还有啥客气的?诗人海涅年轻貌美,也得不到贵夫人的爱;贵族歌德成了老朽,还春心不减,继续勾引少女。原因就这么简单,现实:海涅是个草根,穷吊丝,文艺男,没钱,没身份,没地位;而歌德是贵族,权臣,大文豪,有钱,有身份,有地位。《水浒传》里面有提到明朝时期的追女条件,王婆对西门庆说:“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捱光的,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的大货;第三件,要似邓通有钱;第四件,小,就要绵里针忍耐;第五件,要闲工夫。此五件,唤做‘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此事便获。”这王婆果然是行家里手,职业媒婆,他对女人的需求可谓洞彻骨髓,用现在的话来说,男人追女的条件无非就是,长的帅,鸟大,钱多,殷勤,有闲工夫。这些条款到现在也未见过时,何也?人性如此。《曼荼罗•红》里面,男主角拷问道:“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我和她之间维持共同生活的基础是什么?性?爱?共同的志趣、爱好?建立家庭,享受天伦的权利并承担世俗的责任?还是,仅仅为了找个人凑合着过日子?好像都不是,又好像都有一点。从自然的生理需求、现实的生存需要,到世俗的社会责任、宗教的伦理秩序,各种动机一应俱全。”实际上,无论是世俗的生活,还是宗教的伦理秩序,最终还是要到人性的本质中去找原因。那么,人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个众说纷纭,但是佛陀对于人性的思考,却足以启示我们对于爱情的认识。众所周知,佛家是不讲爱情的,佛陀也不谈爱情如何伟大、神圣,佛陀把人的世俗本质归咎为一个字眼,欲望,佛经里面经常讲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除了食欲和睡欲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外,对于财富,名誉和色欲的满足之中,包含着人的价值选择,也包含着普通人理解中的爱情。谁也不敢说自己对爱情的选择之中,没有财富、名誉和美色的考虑。实际上,男女之爱就包含在财欲,色欲,名欲之中,相貌,财富,地位,不正是权衡世俗爱情的砝码吗?谁又敢说自己的爱情观念里没有这三样东西?正因为男女之爱的本质是一种欲望,所以,它既不高尚,也不卑鄙,而只是一种自然行为。佛教是否定欲望的,认为欲望让人沉沦,因此,佛陀拒绝谈论爱情。也正是因为爱情是一种欲望,因此,它包含着对于欲望的占有、满足和攀比心态!你的女朋友漂亮,有钱,有地位,我要找个更好的压倒你;你老公是高富帅,我更要找个贵族,王子,如此等等。《曼荼罗•红》是一部严肃的经典文学,原因就在于此,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男女之爱的本质,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爱,男主角与少女的爱,少妇的爱,甚至中老年妇女的爱,但所有这一切对于爱欲的剖析都不是虚假、伪烂的煽情,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幽烛微。爱欲里包含着占有,或者说,爱欲的本质就是占有,因此,爱欲才因为这种占有而疯狂,这种自私、阴暗的占有才是爱欲的基础,正因为如此,爱欲才是如此的浅薄而脆弱。当男主角知道女主角不再属于他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到要杀死她,和她同归于尽,而不是诚心诚意地祝福她。当然这个男主角或许太偏执,但是“爱情”的华丽外表掩盖了这种自私的占有,才让我们看不清“爱情”的卑鄙实质。说到“赤裸裸的生存与血淋淋的爱”,世界文学里恐怕没有超过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撕碎一切虚假和伪善的尖锐与疯狂!那种彻底颠覆一切人性中玫瑰色幻想的绝望,往往让人怀疑人生。也正是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残酷的天才”。我觉得,《曼荼罗•红》在某种程度上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绝望与疯狂,作品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和陀氏的那种病态的疯狂相比较。至于作者本人是否受到过陀氏的影响,不得而知。不过至少可以确定,作者肯定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起码,那种病态的心理分析就有陀氏的影响。在这部作品里,基本看不出多少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一定要说有,那就是佛教的虚无主义,当然,严格地说,佛教是印度式思维。作品整个体现出来的那种悲哀、沉重、阴郁是一种俄罗斯式的罪孽与拯救的痛苦选择,正因为它沉重,所以他属于少数人,至少它不是通俗文学。但严肃的经典文学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通过剖析人性的阴暗和人生的痛苦,揭示了世界的真相,成为我们领悟人性,理解人生的路标。只要人类存在,人总会思索自己的人生,那么,包含着深刻、深沉、深重的思考的经典文学就会永恒。
  •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世上的文字也是如此,有为了取悦世俗的文字,也有揭穿了世俗的帷幕,揭示人性真实和人生真相的“真文字”。为什么要有真文字?因为我们无论如何粉饰现实,最后还是必须面对现实,真文字就是我们认清社会的镜子。偶早年读的几本书,《红与黑》《罪与罚》《安娜•卡列宁娜》就是这样的真文字。读过他人的故事,感受到他人的悲欢哀乐,差不多等于我们又重新感悟了一次人生,这样,我们又多活了一辈子。初读本书,直觉上说,作者有真性情,生存有真感悟,因之,作品才是真文字!《曼荼罗•红》在内容和风格上,让人联想到《罪与罚》,直面生存的真相:浸透着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悲怆,拙见充溢着对于人性的复杂、阴暗的透视,把一个在生存的苦难和困境面前挣扎的、孤独而高傲的灵魂揭露的淋漓尽致。何以如此?执笔者敢于直面人生!多年来基本不读国产小说,前有从一位从事传媒工作的朋友处得知此书,始读半卷,已不能释卷:文笔精美自不必说,思维独特亦不足论,而始终感人至深者,笔者有真性情,而书写必是真文字。自路遥以殁,原不想世间有以心血书写者,昨者始读《曼荼罗•红》,始知世间有以生命书写人生者!举世浮躁如狂,而耕耘者独默默,真可为一叹也!
  •     意识流文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完全是个舶来品。中国古典小说,包括现代文学,基本都是重视故事情节,重视叙述,重视人与物质的关系,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的通俗性、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很少有深入探究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追求的作品。这主要是信仰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西方人有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深邃的精神活动,专门探究人与终极存在的关系,所以西方人发展出了精深的哲学和宗教神学,但中国完全没有这些东西。印度人的文化也是宗教文化,所以印度有泰戈尔,我们读泰戈尔的诗歌,觉得那么深邃,动人,就是因为里面有精神性的东西,宗教信仰。俄罗斯文学如此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原因也是如此,这和东正教的罪孽与拯救有直接关系。中国人因为没有宗教信仰,所以中国人的文学,没有对终极关怀的精神追问,人生的目的和结局,不是成为困囚于物欲的禽兽纵欲主义,比如《金瓶梅》,就是消解一切的彻底虚无主义,比如《红楼梦》。而且,文学的内容也基本是围绕着封建家庭的人际关系展开的,没什么精神含量,基本都是鸡毛蒜皮的琐碎家事。谩说心理分析,就是基本的心理描写也很少见。近代意识流小说传入中国,也有人照瓢化葫芦,模拟学习西方的意识流小说艺术,但是因为没有深刻的精神追求,所以最后都没有什么成果出来。为什么意识流小说会出现在西方?简单地说,西方文学对于人性本质和精神世界的极端化追求,迫使西方人搞出这种东西来。在经典意识流文学出世之前,《红与黑》已经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了,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心理分析已经接近意识流文学的边缘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被认为是意识流的前奏,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已经深入到潜意识、下意识,被很多现代派当成意识流的鼻祖之一。在此基础上,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相继出世,成为二十世纪意识流文学的三位大师,由此,意识流文学达到了顶峰,但同时也意味着终结,原因很简单,如果再继续下去,必然使得作品游戏化、碎片化成为琐碎、乏味、无意义的文字娱乐,最终走进死胡同。其实,乔伊斯和福克纳在《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中的文学试验已经有些故弄玄虚、自娱自乐的意味了!那些不分段落、不分标点的长篇心理“绵延”在大部分人眼里根本就是扯淡,就是买弄,毫无价值!这就是形式脱离内容的恶果!意识流文学之所以出现,是出于人类探索自身隐秘世界的艺术需要,其初衷是要更深刻地剖析人类精神层次的深度,而不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买弄和实验。泰戈尔的小诗比如《飞鸟集》《流萤集》,简明、清新,深刻、优美,不见得就比长篇大论在拨动心灵的艺术成就上逊色。所有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最后都不免流于肤浅的炫耀,除了供给少数文人骚客在沙龙里做点缀之外,毫无用处,最后无不化为尘土。同样的道理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曼》一书中的意识流分析,不是以前我们看到的中国人对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生硬、蹩脚的模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关于中国人内在精神的觉醒,因为这里面有精神的真谛:自由,自由的灵魂对于人生终极价值的深邃思考和“上穷碧落下黄泉”式的追问;在这里,自由的灵魂没有边界,不是任何意识形态或宣传机器的附庸,而是直面人生的反思,对于存在本质的虚无和无意义的灵魂拷问,对于生存的悲剧性抒发出来的“真挚而热烈的心声”。古希腊人指出,智慧源于痛苦。有大痛苦的人,才有大悲悯,大智慧,大思考,大感悟,大境界。人当然有很多痛苦,但最根本的痛苦,莫非有限的生命与无垠的宇宙之间不可弥合的永恒的鸿沟。死亡把一切一笔勾销,把一切创造价值的努力彻底抹杀,但人活着又不能不追求价值,这就是存在与虚无的悖论。我们看看这种终极性的悲哀在文本中的反思:“可是,一旦在某个瞬间,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一想到我会渐渐老去,最终化为尘土,这种可怕的虚幻感就会抽空我的身躯,让我变成一块轻巧、干枯的木乃伊。是啊!我为什么活着?一想到若干年后,我终将化为虚无,此时此刻的艰辛挣扎与无谓的奋斗,于我有何意义呢?我终将死去……我同时清楚地知道:人人都将衰老,最终死去。那么,我在今天死去,此刻死去,和以后的某个时刻,比如三、四十岁,或者乐观一点,六、七十岁死去,终究有何区别呢?”(《曼》一卷,一章)这才是真正透彻骨髓的虚无与悲哀,也是真正让人反思和惊醒的终极难题。佛家讲,因为有“生老病死”,所以人生是苦。但人自生自灭,而天地宇宙恒常如故,这样,人就产生了深重的幻灭感,比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空虚、荒谬而毫无意义的世界上,这个冷漠的自然世界,从未关注过人类的理想、信仰、追求和价值。”(《曼》一卷,三章)严格地讲,世界本身既不荒诞,也不冷漠,他只是一种无意义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人之所以产生空虚、荒诞、无意义的感触,只是因为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被现实消解而产生的一种被异化、被排斥的自卑感。人的精神世界的无限广阔来自理性赋予我们的认识能力。人知道地球是园的,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知道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知道银河系之外的天体,因此,人迫切需要明确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整理,整理出秩序,价值,并把对价值的追求变成信仰,从而成为人的生存之根本。思想者不断地反思固有的价值体系,批判,扬弃,并寻求新的价值,这是由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决定的。因此,人需要思考,人的精神世界无限广阔,人的内心无比深邃,只要我们去发掘他。古人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伟大的思想者,能够通过对他所处时代的思考,进而超越这个时代,成为对“永恒、无限”的思考,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是高远而深邃的,因此,能够支撑起丰富、充沛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雨果、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感觉他们说教太多,议论太多,其实,这是过度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然流溢的结果。他们不局限于对具体经验的描述,而是渴望表达关于永恒、无限的东西。在《曼》一书中,关于各种哲学和宗教的思考很让人联想到雨果和托尔斯泰的那些充满长篇大论的作品,不仅如此,作品中还有诸多关于描述内在心理连绵的意识流。始读之下,感觉冗长,沉闷,但仔细阅读,却可以领悟到意识的饱满和充沛。意识的本质是精神,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丰富而充沛的意识流,正是这种反思的自由精神觉醒的直接显现,体现了精神生活的深度,这正是《曼》一书的价值所在。“人必须思索终极关怀,但是思索之后才发现,这种思索其实是没有答案的:即使我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一切存在的舞台——悠远、浩瀚的宇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思辨、求索,条分缕析地剖析、总结,然而,对于这一切的一切为什么如此毫无理由地存在,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答案。如果我们领悟了这个问题的实质,我们就理解了上帝的精神。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是上帝!就比如我在思索时空形式的时候所意识到的那样:人不能对自身的规定性进行解释,这是上帝的权利。正因为如此,人类才需要信仰,需要宗教,这也正是为什么所有的哲学思索在达到顶点之后,都必然导向宗教的原因。宗教是超越理性的,它企图用直觉去领悟在理性范围内无法分析的问题,它的最终结局就是保持沉默,在安宁的心境中仰望星空。”(《曼》三卷,十二章)这既是一个人所能领悟到的宗教哲学的顶点,也是人类的终极思考最终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思考大概快接近佛教的“涅磐”了。难怪有人说,这作品的主人公或者说作者自身的最终结局,大概除了当僧侣、教士,估计再没有更好的职业适合他了。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确实够阴暗的 负能量满满的 但这就是现实
  •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在看完本书后真心希望这辈子千万不要遇到像方序这样的人,真是渣男的代表。希望广大女性以后在择偶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     是个可读的文学作品,偏向现实主义,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理。
  •     基本不读虚构文学作品,机缘巧合读了此书,我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新的认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