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良伴

出版社:國史館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9860287158
作者:陳湘涵
页数:382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1912年至1949年中国的征婚广告为主题,探究调和媒妁与自由恋爱的择偶方法,如婚姻介绍所、广告征婚、通信求婚等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本书使用大量的征婚广告,以现代、特殊形式的分类广告,讨论旧有、传统的婚姻主题,并从中得出婚姻选择的社会脉络与历史特色。检阅征婚广告,除了可以窥见民国社会的新旧思潮之外,还可以得知征婚广告中所透露出的婚姻观,并非单一旧式或新式;而是受到各个征求者不同的动机,致使征婚广告既成为旧式婚姻观的载体,也传递新式的婚姻理念,同时并反映旧有的婚姻实践。

书籍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追寻理想姻缘
第一节 近代婚姻与恋爱问题的提出
一、晚晴的婚姻改革
二、五四时期婚恋讨论的风行
第二节 柳暗花明又一春?
一、“社交公开”与择偶
二、从通信求婚到通信交友
三、西方媒妁公司:婚姻介绍所
第三节 从媒妁之言到广告求婚
一、晚清的媒妁征婚与广告征婚
二、清末民初的征婚情事
小结
第二章 征婚广告觅良伴
第一节 征婚广告与分类广告
第二节 摩天下之大登:1912-1937年的征婚广告
一、广告内容的分析
二、南北婚友广告的差异
第三节 爱在烽火蔓延时:1937-1949年的征婚广告
一、寂寞芳心:1937-1945年上海的婚友广告
二、1946-1949年战后复员期的征婚广告
三、战前与战后的征婚广告变迁
小结
第三章 理想伴侣:社会调查与征婚广告中的择偶条件
第一节 1920年代社会调查中的理想婚姻与伴侣
一、1921年的《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
二、1923年《妇女杂志》的“配偶选择号”
三、1927年潘光旦的《中国之家庭问题》
第二节 1930、1940年代对婚姻伴侣的期望
一、1931年周叔昭《家庭问题的调查》
二、1933年《女子月刊》“理想的爱人”
三、1940年代大学生的择偶调查
四、1920至1940年代理想婚姻伴侣的变化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择偶条件的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众说纷纭论征婚:社会百态中的征婚广告
第一节 暗藏玄机的征婚广告
一、愿者上钩:布满陷阱的征婚广告
二、征婚广告中的兼祧、纳妾与重婚
三、假征婚,真广告
第二节 艺文创作的征婚意象
一、电影中的“征婚广告”
二、文学创作中“征婚”情事
第三节 社会大众对广告征婚的疑虑与批判
一、1924年的广告求婚讨论会
二、1930与1940年代征婚广告的讨论
小结
结论
一、初次登场的征婚广告
二、众说纷纭的征婚问题
三、择偶条件的理想与现实
四、既新且旧的婚姻观
五、烽火连天下的征婚形式
六、从征婚广告看公众与私密
征引书目
一、中日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索引

内容概要

陈湘涵,1983年生,台湾嘉义县人,“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学术研究范围以近代中国妇女史与社会文化史为主,著有《战后的女子教育》、《从征婚广告论抗战前的婚姻问题》、《明代妇女的守节与再嫁》等论文。


 尋覓良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近年来,都市中的剩男剩女现象似已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电视中,婚恋交友类节目大行其道。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也成为了都市里另类的文化景观。在社交公开的今日,男女婚姻问题尚有诸多不便,那么在社交未能完全公开的近代中国,普罗大众又是如何来获取自己的婚姻呢?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广告征婚走进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可人们不禁要问的是,征婚广告在近代中国人的婚姻生活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效力?又反映出时人怎样的婚姻观念?对于此,闵杰、赵良坤、高岛航等学者已有一定的讨论。但基本上是以单篇的论文为主,且视野集中于抗战之前。而台湾学者陈湘涵新近出版的《寻觅良伴: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1912-1949)》一书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该问题深入探讨,颇有创见,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如何获取自己的婚姻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征婚一事,中国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征婚广告最早则是出现在清末。1902年6月26日,一位化名为“南清志士”的人在《大公报》上刊登求偶广告。之后,7月份的《中外日报》上,该广告被冠之以“世界上最文明之求婚广告”的标题,再次刊登。这被学界公认为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则征婚广告。而1905年日本留学生王建善先后在《女子世界》与《时报》上刊登广告,呼吁“通信订婚法”,并公布自己的个人信息及地址,希望有兴趣者可以与之通信交流。王建善此举也被视为早期广告征婚的重要实践。尽管近代中国的广告征婚,晚清就已萌芽,但之后二十余年间,征婚广告在报刊上仍是凤毛麟角。直到1920年代之后,征婚广告才真正迎来兴盛。据陈书中的统计,上海《申报》虽在1915年便开始刊登征婚广告,但在1920年以前每年的婚友广告数量仅约个位数,一直要到1925年之后,广告数量才有大幅的成长。而另一个征婚广告的重镇,北平的《世界日报》更是到1925年才创刊,刊登婚友征求广告则是1926年才开始有的事。至于在近代中国首登征婚广告的《大公报》,则更是到了1928年才有了第二则征婚广告。具体都是些什么人在刊登征婚广告呢?总体来说,征求者以男性居多。抗战前,无论是《申报》还是《世界日报》,男性征求者人数都约为女性的3.5倍。年龄方面,男性征求者年龄多为25-30岁,而女性则多为17-25岁间。征求者的职业方面,则是各行各业,包罗万象。大体包括有实业家、学生、学校教员、政府机关员工、外籍人士和一般公司行号办事员等。此外,由于当时征婚广告的费用较低,以及代写广告等业务的存在,一些无职业者、知识水平较低者也借由征婚广告来为自己谋取终身大事。当时甚至出现了有妓女通过征婚广告为自己求赎身的事例。1922年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就载文《堕坑妓女登报征夫》,内提一位名为黄雪花的香港妓女,年方廿一,才貌双全,因厌弃烟花生涯,生出从良意愿,特刊广告希望找到伴侣为其赎身。 人们通过征婚广告征求配偶,而广告中所开列的种种征求条件,也足以透视其所希望的婚姻关系以及婚姻观念。陈书通过对具体的征婚广告中所呈现的婚姻观念的分析,发现尽管征婚广告在近代中国是作为新兴事物出现,但其内容却并非完全是新式的。一方面不少受过西风欧雨浸濡的青年认为透过广告征婚,可以找到真正的理想伴侣。当时不少青年男性的征婚广告中,可以见到他们多半强调自己拥有新思想,或身处开明环境。而他们对于对手方的要求,也往往体现出了天足、健美、才学等新式的标准,突破了传统中国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同时,征婚广告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也将婚姻的自主权掌握在了婚姻的当事人身上,而不在是以往的大家长手中。青年以自己的择偶标准寻求对象,这可谓是中国婚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不少征婚广告还以新的形式兜售旧的思想。在这其中,以“求子嗣”最具代表性。一些征求者,在征求广告中明白写着,是因为“乏嗣”、“无子”或“求子”,所以才登报求婚,甚至大方征求“确曾生育过者为妻”,中国传统的求子心态,在此展露无遗。甚至于,有些征婚广告,更是明言,因妻子不孕无子,故而征求女子为妾。除了纳妾,如兼祧等旧式的婚姻实践都在征婚广告中有所体现。可见,征婚广告在内容上并非单一新式或者旧式,而是受到各个征求者不同的动机,成为新旧婚姻观念共同的载体。除了征婚广告中的新旧观念,陈书中的一个创见,便是发现在近代中国的征婚广告中,所体现的更多是其时婚姻生活中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权力位阶。女性在征婚广告中大多都希冀男性拥有高尚职业、能负担中上生活,不时流露出借由婚姻提升自身生活水平的渴望。显然经济条件成为其择偶的主流。而男性由于在谋生方面上较之女性更为容易,自身的生活压力更小,故而在征婚广告中更多地侧重才德、品貌,对对方经济条件的要求并不多。反而他们还以自身经济条件为标榜,来获取女性的芳心。但这并非意味着男性在寻觅配偶时,能够抗拒金钱的诱惑。在一些征婚广告中,男性征求者虽然征求条件已经列明,但却可能随时因对方的经济条件变动。如1934年11月28日登于《申报》的《征婚启事》中虽然开列了身体、品貌、性情、志趣等诸多条件,但却明言:“倘女方经济充厚而愿助男方往国外留学或作大规模之实业者,上开各条件可以变通。”可见,在金钱面前,其它一切条件都是要让步的。这足证明男女双方在征婚广告中所表露的权力位阶,基本上是以经济条件作决定,拥有经济权的一方,明显占有具有绝对优势。正因为经济条件在现实婚姻择偶的市场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事业有成的男性成为婚姻择偶市场的最大赢家。这种状况特别在以赞助学费、生活费为噱头的征求女友上,以及征求困苦无依女子为妾的广告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而这种在婚姻市场中的经济条件的权力位阶到了抗战时期,更是呈现畸形的发展。陈书另一个重大价值便是突破以往视域,关注到了抗战时期的征婚广告。抗战时期的征婚广告,尽管从形式上与战前无甚差异,但在内容上则露骨许多。原本就存在于征婚广告中的权力位阶,更加畸形地成长。战时的离乱,使得人们的生活艰辛。如何维持生计,深深地渗透在婚姻行为之中。女性由于本身就谋生不易,婚姻成为其重要的谋生之道。其时不少广告就直接开列条件,要求婚前资助金钱。此外,女性除了要求经济上的资助外,为了能够获得生活上的依靠,自低身价,不时出现“同居亦可”、“侧室亦愿”的广告,对男子的婚姻状况毫不在乎,一心只为求得生活依靠。女性的弱势,相应的便是男性的强势。由于经济条件的较为稳定,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权势地位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有些男性甚至肆无忌惮地开出自己的条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可以任由他挑选。有些男性,毫不掩饰自己的已婚身份,以寂寞为由,征求女伴。有些直接提出按月给予津贴。征婚广告,于此几乎沦为男女商业交易的工具。而男性的在战时婚姻市场中的权势地位,还可以通过当时征求处女为婚的广告中看出。除了部分男子高喊“我要处女”之外,部分女性也大方地在征婚广告上,宣告自己的处女身份,成为彰显自己的利器。战时婚姻的畸形可见一斑。当然,彼时男性并非没有经济上的顾虑。由男士刊登的征求身家丰厚的女子为婚的广告也并不鲜见。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富孀、弃妾的征求广告,所图大抵不过是女子背后丰厚的资财。而战前偶有出现的入赘广告,在战时也大行其道。足见借婚姻谋经济之利的现象绝非女子之专利。只是相比于女性,男性的选择并不局限于征婚一途。在战时陡涨的征求义父母的行为,也显示了在离乱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关系成为左右民众私人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征婚广告在近代中国以一种新兴事物的姿态出现,无疑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由于其自身的虚拟性,往往成为有心之人利用的工具。而对于这一点的注意,也成为陈书中又一个令人称道之处。作者首先注意到的是不少不法分子以征婚广告为契机,骗取财物。试举书中一例。1937年9月6日,上海某日报刊登了一则征友广告:“女士年二十余,医专毕业,有高尚职业,因战事停顿,现征能担负经济为合格,诚意者请函约,合则面谈不合壁还”。31岁的凿井工厂老板赵利源,去函约谈,经数度会谈,赵利源成为程瑛的入幕之宾。当时二人并未举行婚礼,仅施行同居。之后,赵利源以工厂缺资金,拿走现款一千元。而程瑛又发现,赵早有妻室。程瑛发现被骗后,与赵理论,反被赵殴打。程瑛于是提请诉讼,告发赵利源。随后,事情峰回路转。赵利源的律师提出《福尔摩斯》、《金刚钻》等小报,说明程瑛为一浪漫女子,曾多次结婚,并借婚姻骗取钱财。赵利源借此表明自己才是受害人。最后法院仍以赵利源伤害他人身体,处罚金20元,其余部分无罪。由此案例可见,在征婚广告背后,无论是征婚者还是应征者,双方都可以同时利用征婚广告欺骗对方。而这种隐藏的危险,一时之间无法辨别。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在民国初年出版的《妇女骗局全书》中,就已经刊登了女学生登报招夫,在骗取钱财后,随即人去楼空的戏码。此外,除了借由征婚广告诈骗的现象之外,彼时还出现了一种“假征婚,真广告”的现象,其中又以药品广告为主。广告的方法也颇为多样:有通过85岁老翁服“生殖灵”而返老还童征婚来宣传药品疗效的;也有通过女性征婚广告开列某些特殊条件,以宣传特定药品的;还有将药品拟人化,直接为药品征求患者的;不一而足。除了商品广告,征婚广告也成了当时一些文艺作品的宣传策略之一。1926年在上海上映的电影《富人之女》,便借用电影中的桥段,先行在《申报》上刊登《康凤珠求婚启事》。次日,又刊登《宣景琳为康凤珠求婚启事之启事》,说明康凤珠并非宣景琳,但她同时又是宣景琳,而欲知详情者,非得到中央大戏院一探究竟不可。这样,就为电影《富人之女》的宣传做足了噱头。甚至一些出版商也看中了征婚广告盛行所带来的商机。其时就有出版商假借征婚广告,收集男性情书,编辑出版了《当代情书大全》一书,销路极佳。出版商不用支出分文稿酬,财源却滚滚而来。综上所述,陈湘涵此书,无疑为读者展示了征婚广告在近代中国的丰富面相,使得今人得以一窥究竟。但也必须承认的是,该书多少仍还存在些许不足。首先自然是史料上的有待扩充。陈书所选取的仅为上海《申报》以及北平《世界日报》两份报纸上的征婚广告。其实,民国时期刊登征婚广告的并非只有这两份报纸,《大公报》、《民国日报》等报纸都有所刊登。虽然作者在书中表示,仅选取这两份报纸是因为其量的丰富和典型性。但从报刊对征婚广告的刊与不刊实际上也可以看出报刊编辑人员对征婚广告的某种态度。而这样更能够反映出征婚广告在整个社会舆论中的实际位置。同时,编辑者的自身趣味是否也能够影响到这样一个征婚广告所体现出来的特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材料的进一步扩充之后才能得到更为丰富的讨论。其次,便是讨论的有待深入。陈书无疑已经对近代征婚广告做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但其中值得进一步开掘之处亦有不少。如征婚主体,除了可以进行性别的区分,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年龄、身份、受教育背景等指标的细分。同时,由于存在着不少的父母、亲友代为征婚的情况,也有必要对自主征婚和代征进行区别讨论。此外在征婚内容方面,征婚广告在不同时间段的一些变化也可以划分得更为细致一些。比如20年代与30年代之间,整体社会舆论已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征婚广告的内容又是否存在差异呢?而广告中的自我条件,则可视作自我书写来考察。且这种自我呈现的形象,与之后的要求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探讨。还有如征妻与妾的不同,以及广告中透露的社会讯息、保密、挂名征婚之类,也可做社会史的分析。作者在书中一开篇便表示,是希望透过征婚广告来审视近代中国社会。但书中的内容来看,征婚广告言的不少,但社会层面的问题却讨论的有所欠缺。更多的仅仅是浅尝则止的涉猎,缺乏真正深入的开掘。再次,对于征婚广告实际上产生了怎样的效力,民众在面对征婚广告的回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陈书其实已经注意到这点,并利用30年代《世界日报》上所刊登的一些回应启事,对此进行初步的讨论。但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在这方面存在资料缺乏的情况,可作者似乎对一些可获取的材料并未注意到其价值。正如书中所提及的,彼时出版商假借征婚广告收集情书,并编辑出版。这其实就为我们今天窥见当时民众如何对征婚广告进行回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而这些书籍,部分今日可以寻得。假使留意这部分资料,当能对其时民众的反馈做出一定的梳理分析。此外,对该问题研究的视野不应局限于当时的文章。通过对时人的日记、书信等材料以及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老人的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可以对征婚广告在其时的实际效力做出更为深入的论述。当然,瑕不掩瑜。陈湘涵此书以其对近代征婚广告问题研究的广泛、深入和敏锐,仍不失为目前中文世界中对这一问题讨论最为透彻的一部著作。相信该书定能为读者了解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婚恋关系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作为一部学位论文,已经很出色了
  •     总的来说题目很有意思 这方面空白还是有的 但做得中规中矩 分析有待深入 书中收了不少很有意思的材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