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

出版社:南方日报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806527092
作者:冯学成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
——冯学成
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是禅宗的不传之旨,是关于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的开示。在本书中,冯学成居士以通俗浅易的语言对《信心铭》全文做了翔实的讲解和阐发,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禅宗的心地法门和修持心要,尤有助于禅修之人明白思维语言与真如佛性的关系,越过理障和所知障,将知见转为实修。
目录
序言
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
第一章 学习《信心铭》的基础
第二章 心地法门的关键
第三章 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第四章 修行者的时节因缘
第五章 禅的智慧与思维陷阱
第六章 达摩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第七章 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
第八章 祖师禅的崇高境界
第九章 禅者的气魄与胆识
第十章 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第十一章 自在逍遥的大安乐法门
第十二章 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第十三章 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第十四章 当下一念中转烦恼成菩提
第十五章 《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
编后记

书籍目录

序言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第一讲  学习《信心铭》的基础  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  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前提  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  信心铭与证道歌  丛林中流传的心要秘籍  总有一天你会笑出来  别在知见上周游  心地法门与念头功夫  此心此念不离当下  正念是修行的根本点第二讲  心地法门的关键  至道无难小道难  你信得过祖师的话吗  人生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  老僧不在明白里  反正都是你的错  学会照镜子  瞧瞧地球上多热闹第三讲  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命根不断的问题  张商英与德山托钵公案  禅宗与唯识  在天使与野兽之间  春熙路上看芸芸红尘  美与丑、爱与恨第四讲  修行者的时节因缘  心病还需心药医  要经常把祖师爷请出来  高原农场里的佛法  文采斐然只为空  要认清自己的时节因缘  山人自有妙计  谁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第五讲  禅的智慧与思维陷阱  迷悟就在一念之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历史本身就是一剂清醒剂  最高的法还是这个  禅给我们的思维挖了一个陷阱  留下一个预警空间  孔夫子不犯四种毛病第六讲  达摩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我们精神的聚焦点  修定即是止动  盘点自己走过的路  大行其道达摩禅  坐脱立亡与当仁:不让  肉煮烂了在锅里第七讲  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  大海从不说自己能纳百川  从逻辑怪圈中出离  超越地平线  祖师们的擒龙手段  书法与佛法  临济三顿棒  雪峰桶底脱落公案  以智慧来抗衡自身的恐怖第八讲  祖师禅的崇高境界  祖师禅与如来禅  让你品尝人定的甜头  一念觉性即是菩提  妄见息灭之后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要看功夫落不落堂  转自己归山河国土  开悟了的人怎么过日子  从喂鸡中悟出的道理  何妨以不了了之第九讲  禅者的气魄与胆识  传佛心印的人  学佛所遇到的矛盾  要在这些事情上考功夫  原来尽在我心中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必须要过这一关  住山修行的本钱是什么  不向如来行处行第十讲  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真善知识的立场和原则  历史演示的无常大法  万变不离其宗  振威一喝的神机妙用  “黄龙三关”卖的是什么关于  能与境、尘与识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用大道的眼睛看世界第十一讲  自在逍遥的大安乐法门  体会空与有的关系  道眼不通被眼碍  菩提会自己慢慢长大  自然有度的妙处  饥来吃饭困来眠  打妄想的好处  汾阳善昭的非常手段  自在与逍遥  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最后要通通放下第十二讲  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庄子也指月  这是贼都偷不走的东西  不用你着半点力  稳坐在般若船上  三祖开示的精妙之处  禅宗的殊胜修行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真如状态  折叶飞花皆利器  六尘很可爱  禅师们都会太极推手第十三讲  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马上吃个定心丸  明心见性的考核指标  破参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把这层纸揭穿  回互与照应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谁牵着谁的鼻子走  一个修行者真正的气概第十四讲  当下一念中转烦恼成菩提  玩过了就放下  老和尚请你来圆梦  野鸭子与祖师像  现在就是你成佛的时机  香严的石头击中了竹子  在大风大浪中  把颠倒的世界颠倒回来第十五讲  《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  在动静两端之间  随方就圆的这颗心  无原则就是最大的原则  好好修习八正道  请保持心路的畅通  坐在飞机上看长江  还自我于真如  日面佛与月面佛  科学、佛法、老庄  信这个不可得的东西编后记

编辑推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  ——冯学成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也是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在本书中,冯学成居士以通俗浅易的语言对《信心铭》全文做了翔实的讲解和阐发,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禅宗的心地法门和修持心要。

前言

  我认为冯学成居士是当今的维摩居士,是深入不二法门的人。他很慈悲,为各地的祖师道场和佛学院奉送了不少禅悦和法喜。尤其是近几年在云门佛学院送金送宝,讲了不少祖师的开示,如《三祖信心铭》、《禅林宝训》、《中国禅宗史》等,去年又讲了《宝镜三昧》。讲课前明向大和尚向大家作了介绍,但冯老师很谦虚,要我为之作序。我自惭无力,对《信心铭》、《宝镜三昧》只能望而生叹,因为《信心铭》是禅宗不传之旨,《宝镜三昧》则是曹洞宗的纲宗,领会也难,焉敢作序?好在冯老师已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其中的奥妙,我们只要虚心学习,好好参究,有一个长远心,大家可以有“信心”成为“主中主”的。  佛源  2006年闰七月初一于云门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学习《信心铭》的基础  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信心铭》。  一些对中国汉传佛教现状比较了解的人,常常会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提出这样的质疑:禅宗到底有没有修证?在信、解、行、证中,禅宗到底有什么切实的、对大家有益的一套法要?现在,有些老和尚也不断地发出哀叹:汉传佛教可怜啊!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学佛的人想修证的都到西藏、东南亚去修;要学经论的都到日本、欧美去学;就连念佛都要到新加坡净空法师那里去念,好像中国佛教徒念阿弥陀佛都念不好了。中国汉传佛教这一百多年来的衰落,由此可见一斑。  我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和中国佛教界打交道,也参学了一些老法师,与许多出家人打过交道。1992年后,我在四川省内外的佛学院上课,看到各地的情况也有所感觉。总的来说,目前中国佛教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其实,在清朝中国佛教就开始走向衰微,有修有证的老法师已经很少了。这一百多年来,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次断代,要想使中国佛教真正重现唐宋时期的辉煌,确实需要几代人的时问与努力。这也是时节因缘。  我对现在学佛的人有个感觉,那就是懒!懒到什么程度呢?一心只想找个大善知识。好像每天跟着、守着善知识,即使自己不学不修也能成就。当然,有善知识的引导,这是学修的前提。但是,如今大善知识不好找啊!中国佛教的道统、法统传承到现在,真正传承精纯的如凤毛麟角,明眼的善知识更是为数不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和状况中,培植我们的信心,引导我们走上学佛的正轨?我的感觉,是要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上来。  中国是文化典籍非常丰厚的国家,佛教典籍同样留给我们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国《大藏经》的丰富程度堪称世界第一,而且可信度极高。这跟中国以史立国的传统有关。中国历代的史学功夫都很高,无论是历史文化典籍还是佛教典籍,其真实可靠性强,怪力乱神的东西少,的确是比较清晰,比较纯粹。如果我们能认认真真地回到祖师们当年的成果上,认认真真地对珍贵的佛教典籍加以回顾、学习和消化吸收,相信中国佛教的振兴大有希望。  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前提  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不清楚它经历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对中国佛教的感觉和认识,就会有点迷茫。就像一个孩子要经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之后才能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佛教在中国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印度佛教典籍东传流人中国,经过汉魏南北朝,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南北朝的中后期,则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佛教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学说得到充分融合。唐朝是中国佛教充分发挥的一个阶段,特别是盛唐兴起的禅宗,使其在体系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到了宋朝,中国佛教已经完全成熟,走上了独立自主、挥洒自如、自由发挥创造的阶段。印度佛学的介入,使华夏文化从秦汉以来的儒、道互补结构,转化为宋以来的儒、禅互补结构。有人说中国佛教就是中国化的佛教,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骄傲。  佛教解决的是人生解脱的问题。这对于学修佛法的人而言,必然就有一个从知到行,再到知行不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过程。从汉代到唐代,以玄奘大师为代表,象征着中国佛教向印度佛教学习过程的结束,中国佛教开始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六祖大师为代表,则象征着中国佛教完全走上了自信自立的阶段。  我常强调学佛的人要学习佛教史,否则,面对现在的种种法,我们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不会做出高明、正确的抉择。今天见一个法师,你觉得好;明天有个喇嘛传你一个法,你也觉得了不起。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还处在幼儿园的水平,虽然每一个法本身是好的,你也会从中获得法喜,但哪一个法是真正与自己相应的,就不知取合了。你要学最好的法,要明心见性,要圆融无碍得一切智,进入大圆镜智的境界,那可不像获得一次法喜那么容易。依传统佛教的说法,那是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与磨炼,才能最终成就。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佛教的法是对机的,禅宗所说“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只是一种说法,更是一个实法。怎样使自己进入这样的境界?换句话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怎样认识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呢?严格地说,真如佛性它不是种种法,又不离种种法。如果我们对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没有系统的感受,那么面对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加上藏传、南传的经典上万卷,还有两千年来歧义纷纭、莫衷一是的种种论说,我们该从何处人手呢?  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想学修中国禅宗,学好中国佛教史是必须具备的前提。特别是有文化的人,以后能够传法、弘法的人,必须要有超越常规的胸怀和眼界,要有超越常人的境界,才能和禅宗相应。  学佛是学大智慧的学问,学解脱的学问,学普度众生的学问,不是小打小闹地搞小名堂。如果我们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及历代菩萨祖师们的行持,感受他们的境界,再回头看自己,应该有很大的启发,自己的立意与境界也会更高。  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  佛教解决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人生与宇宙的问题,它是一个实践性的宗教。如果说它是科学或者是学问都不确切;说它是宗教也不完全确切。佛法就是佛法,佛教就是佛教。既然佛教讲教、理、行、果,讲信、解、行、证,单从哪一个方面来讲都不太准确。  有些老修行人说修净土是由“信门”入,学修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是从“解门”入,禅宗是从“行门”入。这种说法没有错,但也不完全对。实际上,信解行证是一体的。信解行证看起来有次第,实际上无次第;教理行果看起来有次第,实际上也没有次第。有次第是从因位上讲,从果位上讲没有次第。有因有果,那是因为我们的境界有迷有悟。迷就有次第,悟就无次第,就无因无果。  学佛的过程,用达摩祖师的话来说,一方面是从理人,一方面是从行人。如果没有理论上的指导,学修一切佛法都是盲修瞎炼,很容易走上歧路。针对修行而言,需要完整严密的理论指导,但尽善尽美的理论经教,又很容易成为理障、所知障,妨碍你实修实证。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有些徒弟跟师父学了一辈子,师父都合不得传给他真本事。为什么呢?其实,师父的真本事也就那么两下功夫,一学就会,但是,如果他不放心徒弟,徒弟经不住师父的考验,师父是不会轻易传法的。真正实践的法,与自己内心相应的东西,就是那么一种感觉。实践是简捷明快的,它和尽善尽美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既相矛盾又浑然一体。由此,看中国佛教或者是我们自身的修行,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矛盾之中,无时无刻不是处于迷茫之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首先要落脚于实践,但这个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这个理论指导不能成为我们的所知障。这就是我们学法开眼的第一要义。如果学佛不在这个方面用心,不在这个方面找窍门的话,那么我们生生世世学佛,都找不到入门处,学得越久越是可悲可叹。  禅宗祖师们的功德很大啊!翻开《五灯会元》,我们就可以看到祖师们把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再看《六祖坛经》、《信心铭》等,祖师们对此的开示也是不露痕迹,干净利落,其教法立竿见影,透顶透底。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看不懂《五灯会元》,不知道里面说了些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基本功。《五灯会元》是禅宗历代各个传承的传法汇集,是禅宗的史传性资料,里面没有那么多过程的铺垫,没有那么多细腻的说教,其内容直往直来,直截了当。如果你在修学中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一看就比较相应。如果你平常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学养,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甚至连什么是佛教、什么是禅宗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读懂祖师的语录?又怎么可能在《五灯会元》里找到与自己相应的、甚至激发自己开悟的祖师语录呢?所以,基本功非常重要。  信心铭与证道歌  在《五灯会元》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祖《信心铭》的全部内容。当年,我学习《信心铭》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因为它是把佛教的理论,全部纳入到个人的行持和实践之中了。  我拿它与《永嘉禅师证道歌》做了个比较。当然,《永嘉禅师证道歌》是极美、极好的法本,但里面见地太多。学禅宗需要见地。见不正、眼不明怎么修行?但是,见地多了,说的都是果位上的事情,在因位上的行持就很难达到。很多喜欢佛法,喜欢禅宗的人,经常把《证道歌》挂在嘴边,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入进去。他把人家果位上的见地,当成知识来用了。如果执著于祖师所言,自身又没有融人证道的实践中,那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就反而成了自,己的所知障了。  我经常在佛学院说这样的话:经教的东西、祖师的东西,是精神食粮,多多益善。但是,消化不良怎么办?拉肚子怎么办?对学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命的问题!很多人满腹经纶,头头是道,但自己的实践又完全不能与之相应。他没有把祖师的开示真正做到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能量。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积极转变自己?如何使自己在身、语、意三业方面向佛祖的开示靠拢,最后知道原来“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我自己,行住坐卧中都不曾离开“这个”,都是我自己?要达到这样一种转换,当然需要过程,需要次第。这是因位上的一种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资粮足够了,就可彻见佛心,明见自性。这是我们在学修过程中需要明白的基本道理。三祖大师的《信心铭》,恰恰在这一点上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我们经常说,在学修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你就是盲人瞎马。一个人生下来眼睛并不是亮的,肯定有一个由迷到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来说很漫长,对有的人来说很短暂,甚至是刹那开悟。那么在刹那开悟之前呢?在这些方面需要我们留心、留意。  在我们说“留心、留意”的时候,你想过没有,是谁在留心?是谁在留意?这个“留心、留意”本身又说明什么呢?当我们说“要警醒自己,随时提起正念”时,恰恰就是这个念头本身,它比前前后后所展现的种种想法、念头重要得多!在此,我提醒各位:就是这一念的发起——当我们提醒自己要留意时,这个留意本身,比留意的对象,比我们前后所思所想的一切都要命!  我把这个关键处给各位点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性地、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念头,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什么是觉照力。修密宗的要修明点,什么是明点?离开了“这个”,哪里还有明点呢?  丛林中流传的心要秘籍  今天我们所学的《信心铭》,是非常了不起的学修法本。可以说在《景德传灯录》出现之前,《信心铭》就是在丛林之中秘密流传的一个禅修心要。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三祖以后,一直到五代时期近两百多年来,师师相授、秘密传承的一个法要。三祖传四祖,四祖传五祖,传的是什么?我们在相关资料上看不到。五祖传六祖,传的又是什么?在六祖《坛经》上也看不到任何信息。历代祖师代代相传,到底所传的心要是什么?后来,我们在百丈祖师那里看到了《信心铭》语句的痕迹,又在赵州禅师那里发现多次地、大量地引用《信心铭》。我们再仔细留心唐五代很多祖师的开示语录,他们都在用《信心铭》作为自己行持、修行、开示教化的武器。由此可见《信心铭》在宗门中的重要性。  百丈禅师、赵州古佛、云门大师等禅宗祖师,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禅师,是中国佛教的骄傲。如果离开了这些中国禅宗开山立派的祖师,把他们从中国佛教中排除出去,那么中国佛教就暗淡无光了,中国历史上也就很难再找出几位大菩萨了。正是这些祖师支撑起了中国佛教的大局。当然,这是从禅宗立场上来说。如果从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的角度讲,其祖师也都是了不起的菩萨。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境界,也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能够体会得了的。  即便纯粹从精神学的角度、逻辑学的角度,甚至是从现代物理学角度来说,智者大师(天台宗)、贤首大师(华严宗)、玄奘大师(唯识宗)等祖师,他们所展现的思维空问的严密与细腻,也是不可比拟的。爱因斯坦、黑格尔等西方的大思想家未必能超越他们的境界。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学习过中国唐代大师的法本、文献?看过之后,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中外有不少学者,都说中国人的思维不行、理性不足,但像智者大师、贤首大师、玄奘大师等,他们的理性思维所展现的境界,再过一千年,也未必有多少人能超过。要学修祖师们的经论,诸位应该做个明眼人,不能像一般人学习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那样,脑子学烂了都不明白其经论到底说的是什么,都看不出玄奘大师、智者大师、贤首大师所讲之法好在哪里。一般人最多记住一些名相,就像字典里的字词,完全是支离破碎、一块一块的,没有在自己的头脑里连成片。  比如一个大活人,如果把他放在解剖室,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他就是死的。显微镜和解剖刀反映的东西是不是真实的昵?是真实的,但它反映的毕竟只是局部,是无生命的东西。只有自己开眼后,把零零碎碎的百千万亿个细胞、三百六十个骨节融为一体,连成一片,才是活泼泼的一个生命。现在很多人学习经教往往会走入误区,把我们自身血肉一体的、如此博大的、活泼的五蕴八识肢解得莫名其妙,最后搞得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很可怜。  以上算是学习《信心铭》的一个开场白。有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有了学习《信心铭》的一些准备,大家再学习就会知道它的重要性。  书摘与插图

图书封面


 信心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信心铭》(南方日报出版社)《信心铭》是适合所有人看的书。不学佛的人,可以当作闲书看;初始禅宗的人,可以当作入门书来看;自认老参的人,不妨把他当作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到底怎么样。《信心铭》的受众极广,所以南京的明愿师兄、广州的立中师兄,都自备了很多本《信心铭》,专门用他来和人结缘。这本书最初叫做《漫谈〈信心铭〉》,是三祖《信心铭》的讲稿,后来不知为什么,直接叫做《信心铭》了。冯老师曾说:“《永嘉证道歌》是讲境界的,文字又美,内容又精彩,但里面很多话,不懂禅的人也可以拿来用,拿来显摆。《信心铭》不同,《信心铭》是讲功夫的,里面的话,拿出来没什么好显摆的,句句落到实处,都是教你如何用功。”
  •       齐朝邺中,沙门惠可,承达磨禅师后。其可禅师,俗姓姬,武牢人。年十四,遇达磨禅师游化嵩洛,奉事六载。精究一乘,附于玄理,略说修道明心要法,真登佛果。  1、《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  2、《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阴,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岂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云雾覆障;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静坐,大涅槃曰,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泮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法身空净也。  3、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静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能破暗,照物分明。若了心源清净,一切愿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得此法身者,恒沙众生莫过有一仁;亿亿劫中,时有一人与此相应耳。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等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槃镜。是故大涅槃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灭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  4、坐禅有功,身中自证故。尽日饼尚未堪餐,说食焉能使饱?虽欲去其前塞,翻令后楔弥坚。《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是故诸佛说说,或说于不说。诸法实相中,无说无不说。解斯,举一千从。《法华经》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5、大师云:“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能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诸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6、又云:吾本发心时,截一臂,从初夜雪中立,直至三更,不觉雪过于膝,以求无上道。  7、《华严经》第七卷中说:“东方入正受,西方三昧起。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三昧起。示现色法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于色法中入正受,于眼起定念不乱。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童子身入正受,于壮年身三昧起。壮年身入正受,于老年身三昧起。老年身入正受,于善女人三昧起。善女人入正受,于善男子三昧起。善男子入正受,于比丘尼身三昧起。比丘尼身入正受,于比丘身三昧起。比丘身入正受,于学无学三昧起。无学入正受,于缘觉身三昧起。缘觉身入正受,于如来身三昧起。毛孔中入正受,一切毛孔三昧起。一切毛孔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一毛端入正受,一切毛端三昧起。一切毛端入正受,一微尘中三昧起。一微尘中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大海水入正受,于大盛火三昧起。”一身能作无量身,以无量身作一身。解斯,举一千从,万物皆然也。——《楞伽师资记》
  •     相信这颗心   ——记冯学成讲述的《信心铭》   张素闻      08年三月末,五台山上雪犹未化,蓝天暖阳的日子,我去普寿寺参访梦参老法师,法师九十多岁高龄,声如洪钟,劈头吼来:“许多人拜佛念佛而不信佛,你信吗?”信乃道源功德母,我当然信。梦参老法师反问我:“你信什么?”那时候,我刚巧读完《圆觉经》和南怀瑾老师讲的《〈圆觉经〉略说》,明白——信佛首先要相信自己有一颗清净圆明的心。宁着有如须弥山,不着空如芥子许。   然而,这都是理上的知见,返观自身,心上尘垢如此之多,不遇事不逢境尚且轻安,一遇事一遭境,常常兀自先在心地上起炉做灶,瞬间便烟雾腾腾五脏翻滚,难得清净。平时礼佛,虽是毕恭毕敬,犹能于微细中见自己刹那间便妄念纷飞,八识心田,五十一心所,没一刻不在造山造海,狂心难歇,深忏自己业障深重,未能于日常生活中见半点定慧力。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道时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便是那不能证得的众生之一,就连五蕴十八界的空也不知如何去观,常被生灭缠绕得密不透风,不得空,也不见有,那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在哪里啊在哪里?   十二月,机缘凑巧,得到冯学成先生讲述的这本《信心铭》,禅宗三祖僧粲大师的传世心法在冯老师的讲述下如秋月皎洁秋水澄清:“我们谈信心,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心,然后还要信这个心,再通过不断努力地修持,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禅宗祖师的公案除了飘逸洒脱的美感,更有举重若轻破除一切截断众流的力道与智慧,禅宗的祖师们都是最好的心理调御师,于短暂的时间内即能观机逗教印证来者的心地,尤其是思维的执着所知的障碍,无论云门、临济、沩仰还是曹洞,皆能横扫一切逻辑的怪圈直指人心。   冯学成先生在此书中将诸多禅宗趣事信手拈来,轻描淡写地剖析讲解,如何修持?如何找到本来面目?如何看待有和无的关系?如何处理一和一切……禅是那样清明通透,如春风拂面,在在处处,一节节的花好月圆海晏河清。若要论冯先生讲得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那便是:从容淡定之外犹有自在的欢喜。   静气是要养的,定力也是要修的,然而,“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其中一光就是欢喜光,冯先生深知凡人的苦痛,因此怀了拔除痛苦给予快乐的慈悲心,并不劝人捉妄念,也不劝人断烦恼,他倒叫人去修欢喜心:“人成年以后,特别是经过苦难的人,让他养喜神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正所谓满面风霜啊!如果每天欢欢喜喜的,有喜神自然没烦恼。”这是冯老师入世的地方,六尘很可爱,最后通通都要放下,然而,这欢天喜地无有恐惧的逍遥入世,如何不是佛菩萨当愿众生所能学习的呢?   相信这颗心,既能涵盖乾坤,也能截断众流,还能随波逐浪,行走在这世间,而不被污染。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1.昏沉不离真如;2.祖师要你当下有现量的真实感受,他不希望大家在比量上折腾;3.圭峰大师评《圆觉经》四句偈:“此为妄心顿证,又名忘心入觉”;4.云门宗纲:“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
  •     顶礼大善知识冯师学成先生。。破知见障。
  •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老先生把祖师意讲得挺透,就是太罗嗦
  •     信心铭是禅宗三祖所作,冯先生文革时做过牢,跟随过不少大师。老先生的水平高深,且是一明白人,读时让人收益开悟。
  •     似乎没有把大气量讲出来
  •     一遍读过去等同于没读..
  •     冯学成老居士深入浅出的讲解太精彩了!
  •     禅宗心要;讲解入理,启人心性;
  •     看不太懂
  •     我也入门了
  •     闲来无事时,听老居士讲法,如沐春风。 看完全书,到编后记才知道,作者竟已是云门宗第十四代法脉传人。
  •     值得一看的一本书,看完一遍,不能说得到了什么,不过确实对我练太极也有启发,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看看你肯定也会有所启发,推荐!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冯学成【《信心铭》让你放心妄想,直下承担!】
  •     看的时候挺爽的,看完就忘了 哈哈
  •     三祖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凯蒂说:热爱真相,是什么就爱什么。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非常透彻,值得学习体会
  •     买回来了,很平实。读完了,自己还是有燥气。
  •     学养于当今属上乘
  •      相信这颗心,既能涵盖乾坤,也能截断众流,还能随波逐浪,行走在这世间,而不被污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