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书评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3
ISBN:9787112003549
作者:芦原义信
页数:119页

csdfda

影响最深得就只有两个概念了。一个是高宽比,另一个是肌理层次。都是用理性的数据来归纳人的感觉。愿意相信有建筑上有更多的东西是可以完全依靠理性来把握的,这部分就是建筑师职业化的部分。但是永远都不要忘了还有更重要的个人感性部分,那是一个设计的魂。

建筑师期刊上有这个的连载

挺不错的啊,深入浅出,里面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尤其著名的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数理论,以及积极空间的概念,受益匪浅

日式景观的思想根源

看到作者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和严岛神社的空间对比。两个空间都面向大海,都用柱子立于广场与大海之间。“都仿佛令人看到了当时的盛典,是可以推想出该外部空间如何按照各自的目的发挥作用的。作为外部空间构成,适当的配置可以看到海和看不到海的部分,在面向海的空间延伸部分,可以考虑在设计上集中主要注意力。”作为一个建筑师研究室外空间,将注意力放在创造空间的多样性并展现自然景观的极致上,无可厚非。但我想到的是,作为均以祭祀为目的的空间,其展现的是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地隔阂与敬畏,区别只是不同图案的图腾而已。而这让我十分困惑。东方与西方怎会有相同的行为表现?难道其思想根源相似吗?在我的印象里,东方是尊自然为母,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怎会有隔阂与敬畏?这可从中国自然中的建筑的选址见一二。其大都隐于崇山之中,在自然之中探索人类自身的真理。于是想到日式景观。其可能学习了唐朝的样式,但其本质早已变样,其哲学本质也和中国的哲学思想大不相同,毕竟没有几千年的思想的传承,只是自以为是的模仿与理解而已。倒是在面对自然时,表现与西方人趋同。一点想法,抛砖引玉,难免引人发笑。如果还能引人赐教,那就太好了。

空间感觉的理性描述

影响最深得就只有两个概念了。一个是高宽比,另一个是肌理层次。都是用理性的数据来归纳人的感觉。愿意相信有建筑上有更多的东西是可以完全依靠理性来把握的,这部分就是建筑师职业化的部分。但是永远都不要忘了还有更重要的个人感性部分,那是一个设计的魂。

P到N与内部到外部

一.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外部空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从框框向内的内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2.逆空间:内外空间相互之间具有可逆性。3.积极空间(P):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是有计划性—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消极空间(N):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从内测向外增加扩散性例如将茶壶的水直接倒入杯中,与直接倒在桌上,水形态的变化。4.当建筑只有一栋时,建筑成为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建筑达到两栋时,二者之间就开有有封闭的干扰 量起作用。由于建筑从一栋成为两栋。从两栋成为群体,或是由于平面布置上有复杂的凹凸,那么建筑外部存在的空间就容易成为积极空间,有些空间也会成为介乎于P与N之间的PN空间。二.外部空间的要素1.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若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40°仰角,那么D/H=2,仰角=27°时,则可以整体看建筑。2.D/H=1是空间质的转折点,随着D/H=1增大,即成远离感。D/H=1减少,即成迫近之感。3.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度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二倍。4.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的8~10倍的尺度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每20~25米,或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有材质的变化,或有地面高差的变化)。5.质感,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假定有饰以掺花岗岩碎石预制混凝土板的外墙,人靠近这个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视距布置。若更明显地表示第一二次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故意处理成不连续的。例如:其间布置水面或灌木丛,使人不能通过,就可以提高上述效果。三.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⑴外部空间的布局1.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踩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他他们是可以更加突出的,他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2.外部空间或者外部秩序要有意识地渗透到建筑内部。例如:香川县图书馆(错半层),1976蒙特利尔博览会日本馆(底层扶梯上到顶层,再通过坡道组织流线),3.确定外部空间布局中空间大小。a.以十分之一理论作为准则,以20~25米作为一个模数,将外部空间布局中的大大小小性质不同的空间衔接起来,例如建筑室内空间一样。b.作为人的领域而得体的规模为500米见方,能看清人存在的最大距离为1200米。⑵空间的封闭1.阴角相对于阳角来说,墙的总面积相同,但空间的封闭性大大地改善了,空间的严谨与紧凑感就出来了。⑶外部空间的层次1.外部空间—半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公共的—半公共的—私用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宁静的,艺术的......空间依次减小,墙壁高度依次增加,材料细致依次增大,灯具变化依次细腻例如:武藏野美术大学校园平面⑷外部空间的序列1.一开始就给人全貌,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标志2.有节制地给人看到全貌,一方面使人有种期待,一方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3.以上两种方法并用⑸其他手法1.有效利用地面高差,创造平面,低平面以及中间平面,利用高差来划定领域边界,由于高差的存在就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例如: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通过控制每段踏步的踏步数,以及休息平台的进深来控制人眼所能观察到高台建筑的范围大小以及人对空间的体验。例如:驹泽奥林匹克公园2.物体边缘用于边缘的材料,应当似乎比用于中间铺装更加高级的材料。例如:砂浆铺装上可采用砖边缘;砖铺装上可采用预制混凝土路沿或者石路沿。作为边缘的材料一定比用于中间的材料或更规整,或更坚硬,或吸水性更好,总之材料上更高级。四 空间秩序的建立⑴.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1. a.加法空间: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建建筑上方法: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对外部来说会有一些牺牲,在对内部功能及空间理想状态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它加以组织,扩展,逐步扩大规模而构成的有机体。每个局部都是十分人性化,充满关怀的。不过,作为整体规模而构成,若超过一定规模,最终会引起混乱。例如: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b.减法空间: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建建筑上方法:首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对内部来说又会有一些牺牲,给予包括城市尺度有关的大前提,在对整体构成的规模及内部布置方法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它加以分析,划细,按照某一体系在内部去充实空间。没个局部因为是按照公约数形式处理的,所以会有一些勉强,对使用它的人来说,有时是非人性的,不关怀的,而作为整体构成来说常能取得均衡,是逻辑式的,规划式的。例如:阿尔瓦•阿尔托的奥库森尼斯卡教堂⑵.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1.内部化是适应需要,自然增长式地被扩大到,如果一成不变地保持其内部秩序,内部的脉络组织即会发生动脉硬化,当至某一点时,就会达到动作迟钝,效率迅速降低的限度。这是,如果内部化再继续进行, 那么,或是这一秩序因内部压力而爆破,或是产生强烈阻止继续内部化的作用,要么就是内部秩序产生细胞分裂。假如一个内部秩序秩序只是单纯内部化而又较大时,就会成为离心式连贯不好的空间,可是,由于细胞分裂,就可以从没有上面那样大的框框中产生内心式样的质量好的空间。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系细胞分裂,其间则产生PN空间。如果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

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重新读了几遍,做得不够好,欢迎批评指正

架构外部空间的设计一、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 外部空间的形成2. 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二、 外部空间的要素1. 尺度2. 质感三、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1. 外部空间的布局2. 外部空间的封闭3. 外部空间的层次4. 外部空间的序列5. 其他手法四、 空间秩序的建立1. 加法创造的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2.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规则一、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规则二:整本书的内容:建筑外部空间是怎样设计与建立的?规则三:外部空间的设计一、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 外部空间的形成(1)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一相互关系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2) 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3) 地板、墙壁是限定建筑外部空间的二要素。外部空间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来考虑。把整个建筑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2. 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1) 两者的定义。空间的积极性,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即对空间论来说,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空间的消极性,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对空间论来说,就是从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所以前者是具有收敛性的,后者具有扩散性。例:锡耶纳广场(2) 空间的渗透。在日本式庭园设计中,庭园好像是自然,但实际上它是由人工技术创造的经过加工的自然缩图,如果勉强命名,是从内部的P空间渗透出来的PN空间。(3) 建筑的纪念性。N式纪念性和N+PN式纪念性。外部空间毕竟是建筑式的空间构成,是把有屋顶的本来的建筑部分和没有屋顶的空间整体加以处理,创造出P空间或PN空间。二、 外部空间的要素1. 尺度(1) 建筑物与视点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比D/H=2、仰角=27°时,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2) 建筑高度(H)与邻栋间距(D)的关系。D/H=1为界限,在D/H<1的空间和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3)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4) 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2. 质感(1) 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2) 重复质感三、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1. 外部空间的布局(1) 领域。限人,运动空间M(Sm)和停滞空间S(Ss)除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2) 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改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地着手途径。(3) 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原因:一直向前,空间的质量是很低劣的。(4) 把外部空间或者说外部秩序有意识地渗透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例子:香川县立图书馆错半层,银座的索尼大厦,90cm高差错半层布置(5) 外部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大小问题。根据目的,单一的还是综合的,漠然的。例:1967蒙特利尔博览会日本馆2. 外部空间的封闭(1) 定义。在外部空间布局时,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2) 如何把空间封闭性应用在现代建筑上。墙壁高度。H=1.2(3) 如何把空间封闭性应用在现代建筑上。墙的配置。D/H与13. 外部空间的层次(1) 建立这种空间顺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2) 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例:武藏野美术大学(3) 公共的→半公共的(或半私用的)→私用的,例:富士山麓斜坡上的贸易研究中心校园(4) 总之,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改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4. 外部空间的序列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作者认为两者各有各的好,结合起来也有它的好处。5. 其他手法(1) 有效地利用地面高差。例:洛克菲勒中心(2) 联系高差的室外踏步及斜道。例:驹泽奥林匹克公园(3) 物体的边缘。交界线的质量边缘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或是更规整、或更坚硬、或吸水性更小,总之在材料上更高级。(4) 水的处理。 静水,动水例:圣马可广场,严岛神社分析对比四、 空间秩序的建立1. 加法创造的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加法创造空间: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减法创造空间: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1) 阿尔托 例:奥库森尼斯卡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2) 柯布西耶 例:马赛公寓加法创造的建筑,规模有限。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2.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内部化是适应需要,自然增长式地被扩大的,如果一成不变地保持其内部秩序,内部的脉络组织会发生动脉硬化,当至某一点时,就会达到动作迟钝、效率迅速降低的限度。例:以一座工厂的发展举例城市规划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规划则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例:路易斯·康费城中心规划,塔状“港”方案,以内部秩序来考虑。日本传统住宅,内部秩序。西欧各国穿着鞋照样进屋,象征着外部秩序。日本的城市尽管具有内部秩序的观点,但由于缺乏外部秩序的观点而陷于停顿。同样,西欧的已有城市尽管具有外部秩序的观点,但由于缺乏内部秩序的观点,也陷入了僵局。作者在问的问题:什么是建筑外部空间?分辨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中西对比,在什么地方设置“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未解决)如何设计外部空间?如何建立空间秩序?(半解决)如何把内外秩序重新改组,巧妙地把两者并用,把城市从停滞和非人性中挽救出来,造成生动而有效率的城市?(未解决)

From N to P

“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用比建筑少一个要素的二要素所创造的空间。正因如此,地面和墙壁就成为极其重要的设计决定因素了。”——芦原义信芦原义信革命性地提出“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以及“逆空间”的概念,并指出设计要将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给予同样程度地关心,即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或者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其次,提出建筑的“渗透性”,我将其理解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能力。渗透性较强的有砖石结构、钢骨玻璃建筑或日本的木结构建筑,它们易于与环境融合;而渗透性弱甚至没有的如宗教建筑,本身就作为仪式性、宗教性极强的个体存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成为次要矛盾。与其相关的,是建筑的“领域性”,渗透性强的建筑领域性弱,反之同理。【外部环境理论】1 尺度卡米洛·希泰(Camillo Sitte)做了有关广场大小的阐述,按照他的说法,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两倍,以公式表示为1≤D/H≤2。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芦原义信在此探讨了建筑高度(H)与临幢间距(D)的关系,以作者的观察,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和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比值增大会造成远离感,而比值减小会造成压迫感;而当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两个人的距离也是如此(以人脸部高度H=24~30cm为基准)。关于“外部模数理论”。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实际应用如每20~25米布置一个退后的小庭院,或是改变成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突出物,都可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2 质感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可运用一种重复质感的方法。当人靠近一面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距离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如果要更加明确地表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估计处理成不连续的(如布置水面或灌木丛)。【外部空间设计手法】1 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只限于人的领域又可以分为运动空间(SM)与停滞空间(SS)。SM空间希望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而且多是巧妙地过渡到并非SS那样细致手法的状况。注意两点:①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②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设计时,可通过求得内外空间连续性一体化,将外部空间或者说外部秩序有意识地渗透到建筑部,可造成空间的层次性与丰富感。如将楼地面错半层处理,减少每层的高差,以带来空间连续感。人作为步行者活动时,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米,超过时,根据天气情况而希望乘坐交通工具的距离为500米。能看清人的存在的最大距离为1200米,而不管什么空间,超过1英里(1600米)时,作为城市景观来说都过大了。2 空间的封闭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圆柱没有方向性,同时具有扩散性。空间属性都可从其围合模式及D/H=1来判断。3 外部空间的层次以武藏野美术大学校园为例说明空间的节奏与情节的布置。随着空间缩小,由于或是增加墙壁高度,或是使用细致的材料,把照明灯具加以变化,就可以强调出空间的层次。总而言之,是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4 外部空间的序列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低一点一点给人看到。如果进一步把两者并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有何不好。5 其他手法首先提到的,就是利用地面的高差。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如下沉式庭院的手法可用于外部空间规模较大、平面复杂、人流大量集中的市中心地带空间难以掌握的情况,一方面使空间上连续,一方面又把人群加以区分(举例洛克菲勒中心的高差和华盛顿广场的浅层次空间)。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况低一些较好,踏面则希望做得比室内宽些。另外提出广场台阶与休息平台与视线产生联系的两种方法,一是浅台阶,直接能看清全貌,一是高台阶,逐渐出现全貌。水,在温暖地区的室外十分重要。水可以考虑为静的或是动的。静止的水面物体产生倒影,可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特别是夜间的照明,效果上使空间更加开阔。动水中有流水及喷泉。流水低浅地使用,可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联系,同时又能划定空间与空间的界线。在某些地方做成堤堰还能进一步夸张水的动势。另外,水的有趣的用法就是在空间布局时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如限定一个美观的方向),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是组织外部空间的人的活动。【内外空间秩序】1 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加法空间: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首先确定内部,在向外建立秩序,对外部来说会有一点牺牲,在对内部功能及空间理想状态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它加以组织、扩展,逐步扩大规模而构成一个有机体,每个局部都是十分人性化的,充满关怀的。不过作为整体构成,若超过一定规模,最终将引起混乱。代表任务为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如奥库森尼斯主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等,其作品十分注意从内部建立秩序的方法,所以单元本身有居住性。而其作品集是沉默的,实际建筑要比看作品集动人得多。加法创造的建筑,它的规模自然有限,超过了,加法就陷入动脉硬化,最终会引起混乱,因此它的规模希望不超过一定限度。减法空间: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首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对内部来说又会有一些牺牲,基于包括城市尺度有关的大前提,在对整体构成的规模及内部布置方法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它加以分析、划细,按照某一体系在内部去充实空间。每个局部因为是按照“公约数”刑事处理的,所以会有一些勉强,对使用它的人来说有时是非人性的、不关怀的,而作为整体构成来说常能取得均衡,是逻辑式的、规划式的。代表人物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作品如马赛公寓,其作品有超越了环境及地方的普遍性,作品集反而更加感人。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条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相比于加法空间,减法空间较易在视觉上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这取决于它有通常具备外部的整体性及良好的取景角度,如柯布,他的工作是从“地”中减去“图”,;然而加法空间却在内部秩序及功用方面更有优势,如阿尔托,他则是从“图”中加出“地”。设计顺序的微妙差异,会造成结果的大相径庭。2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本来,可以说内部化是适应需要,自然增长式地被扩大的,如果一成不变地保持其内部秩序,内部的脉络组织机会发生动脉硬化,当至某一点时,就会达到动作迟钝,效率迅速降低的限度。这时,如果内部化再继续进行,那么,或是这一秩序因内部化的压力而爆破,或是产生强烈阻止继续内部化的作用,要么就是内部秩序发生细胞分裂。由细胞分裂产生第二个内部秩序的观点。假如一个内部秩序只是单纯内部化而又较大时,就会成为离心式的连贯不好的空间。可是,由于细胞分裂,就可以从没有上面那样大的框框中产生出向心式的质量好的空间。只有一个内部秩序时,周围为N空间,两个内部秩序时,因细胞分裂,期间则产生PN空间,若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压力,产生许多细胞分裂,那就必须导入外部秩序的观点,这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在现实城市中,也有阻止进行内部化的因素,其一是城市内被划细了的土地的理想状态;再一个是以土地利用规划、交通绘画等为依据的外部秩序方法,从外面组织内部化。这里,如果与前面的说法结合,则可以说,一面把空间内部化,一面保持内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加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保持土地利用、交通规划那种构成城市基本骨架的外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减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另外,如果从空间论来阐述,城市规划无论怎么说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规划则怎么说也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所谓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是从数千米高空看城市那样的情况,至少是与什么式憩坐、同谁吃饭、在哪儿睡觉等人的动作和活动完全无关的。相对地,在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中,人的动作和活动正是最重要的事情,所有空间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创造的。建筑师是形成抽象概念的人,关于不易看到而又有变化的外部秩序,我想今后也必须以更加谦逊的态度去进行研究。【总结】本书内容涉及建筑外部空间的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三次元的欧几里得空间而研究其存在形式;另一方面是由其存在形式所带来的空间属性及内容。在考虑由边界所规定的领域时,无论如何必须有中心性,可以看成是作为取向中心矢量的向心性或收敛性,或作为离开中心矢量的离心性或扩散性的空间属性。这一中心性还作为空间理想状态的构成和作为空间表现的现象而存在。边界线的位置于存在空间(Existence Space)明确定位的同时,也存在于基于知觉心理学的空间表现现象中。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建筑空间不单作为普遍的等质体,而同人对应考虑的。在《外部空间构成》中阐述的在纽约的观察情况。水平距离 20~30米 可一幢幢地清楚识别建筑水平距离 100米以内 可作为建筑而留下印象水平距离 600米以内 可看清建筑轮廓线水平距离 1200米以内 可作为建筑群来看水平距离 1200米以上 可作为城市景观来看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建筑》,是继林奇《城市意象》之后的空间论,从任何空间知觉都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示体系相对应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由导入存在空间概念而展开他的建筑论。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环境心里学等角度出发的空间论述。这些对我们建筑师来说也是极有参考价值的。笔者认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一句话,也就是尽可能将N空间P化。城规与建筑应是不分家的东西。也如作者所说也许仅是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因而理解了日本建筑师追求的内外空间连续性,他们在讨论内与外的关系,在讨论建筑的消融,这正如芦原义信以细胞分裂为例的解释。城市可作为大细胞向下一层一层的分裂,每分裂一次,细胞都是内部空间,而细胞间隙是外部空间。通过层级的分裂,取消建筑个体的独立性,强调城市整体,弱化建筑内外空间的界线,最终在城市角度将N空间最大可能地P化。实现城市的统一。

终于找到原版的复印件了

淘宝里面有卖复印件的了http://search1.taobao.com/browse/search_auction.htm?f=D9_5_1&commend=all&at_topsearch=0&q=%CD%E2%B2%BF%BF%D5%BC%E4%C9%E8%BC%C6

外在的协调

很多时候建筑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文明,一个时代的风尚,外在的是这个社会共体所认可的一种社会理念!不要缺失共同之美!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怎能不注意大家共同的外在空间呢?

淘&宝有翻印出来的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5456443574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作者在该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外部空间设计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