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被无情恼》书评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540463151
作者:苏缨,毛晓雯
页数:336页

waiting 天真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纷扰的世情

是时间和距离给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再繁杂的史料,再精确的推断,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感情的束缚。我们喜欢他,这是我们想去了解他的基调。无论他做了什么,我们都会为他开脱,我们总会觉得他定是处于某种旁人无法知晓的隐情。我们就是愿意执着地喜欢着一个人,乃至于包容了他的一切。“然而,天真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纷扰的世情。”初读李商隐,便是和众人一样,埋首于语文课本中时。如今,时间已过十余载,虽已不记得当初不甚理解但背得滚瓜烂熟的经典诗句,但记住了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人,却是真真切切的。总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好好读读他。所以,翻开了这本书。李商隐的诗总是能让人联想翩翩,似乎置身于蓬莱仙境,环绕的都是仙气,体会到的都是年华美好。所以,想象中的李商隐,是儒生雅士,文质彬彬,信手拈来都是别人的苦思冥想却不得的佳句。只是,“现实”似乎并不是这么美好。这“现实”只是我们这些后人猜出来的现实。这故事也只是我们这些后人拼接起来的故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李商隐,究竟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很傻很天真”,还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敢想象的想要左右逢源的没站好队人士。毕竟,同样的行为,不同的人,我们总是甘愿受到感情的欺骗,自己编织出美好。那么多的心理活动,谁知道是否属实呢?……waiting

走进诗人的世界

李商隐,单纯的为人,不为权贵低头折节,不会玩弄权术,想在政界发展,最终智能撞得头破血流。不过,这样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人,他的诗,自然是最为唯美的!哪怕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他还是不愿意相信世界中黑暗的存在,依然把美好扩大到无限。众多无题诗,让很多人喜欢上了李商隐,就连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被他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所陶醉。多情人之间总有惺惺相惜之感吧。读他的诗,需要有人解读,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此。众多典故的引用,敢于对现实的再现,通过解读,对诗人多了一份敬重!因为他的诗流传下来,让我们对当时具体情况多了一份考证。尤其是在很多诗人缄口不语的时候,仅有的一份诗更显得珍贵。李商隐的时代,唯一可以彰显地位便是仕途,于是他投身于济济洪流中,四次科举四次无功而返,不是因为才起不行,而是因为没有打通关系,现实让李商隐懂得了人脉的重要,但依然不肯低头折节,继续他的仕途梦,第五次,终于及第,不过却是因为欣赏他的贵人暗中相助,这无形中让这位才子郁郁寡欢。迈过这道门槛,是不是就可以一帆风顺?不是的。所以李商隐的诗,哪里是写爱情?分明写的是自己的人生。小学课本中也选中李商隐的一首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执教这首诗的时候,的确没有想到很多,只是在思考嫦娥为情所惑,进而引申为诗人的情深所在,如今想来,碧海青天夜夜心,难道不是诗人夜夜思考的人生课题?此书很多时候在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一个人物,在当时显得那么渺小,所以读来好像和李商隐无关,但当正本书读完后,方晓得,那些朝代的尔虞我诈,掌权人物的更迭,无一不在影响着这位诗人。哪一个人能单独存在于群体、社会中呢?融入这个群体,也许你会如鱼得水,或者格格不入,不过,都无法摆脱这个社会,我们只有适应。诗人在努力适应,但他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当他知道自己无法走入轨道的时候,他选择了用诗词来记录自己的人生。读诗,怎么能离开诗人的人生?

一生襟怀未曾开

很犹豫要不要写篇笔记,提下的笔还是放下,内心太过沉重,每多写一个字,心中的伤痛便刻下一分,每多写一个字,多想一句话,真怕自己也变成书中人物。越是长大,越是对李白诗歌抱以冷眼,相反越来越青睐杜甫李商隐的律诗。李商隐的朦胧诗在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不时瞧见几首旁人自创小诗,我们这个年纪,都想走朦胧路线,凄离之美。然所有原创在我看来,刻意追求古风有余,词藻华丽有余,终归缺了灵魂。李商隐的无题,不是闲来咏叹,而是在经历人生太多悲苦之后的漫卷诗书,肺腑滴血。自己很少写诗,因为在人生阅历达到此境界之前,写下的,全是空言。商隐的一生,冥冥中正如他的名字,一颗纯白的心,一个出世的灵魂,却一生都在努力做入仕的人。为了古代士子终极的结局,他做了太多牺牲与屈服,他可以放弃古文去写官话骈文(其骈文越是赞叹,背后越是凄凉),他可以放弃古体诗写几首世人喜好的今体诗,然而,他终归是个君子,一个守着道义诗人之心的君子,一生惨淡,一生碰壁。现今对其有些认识的人,都是麻木的一句他是唐末党争的牺牲品,你可知,你忽视了一个执拗的有血有肉的灵魂!甚至觉得李商隐有时便是自己的影子,很不愿说教训警醒,也许这便是穿越时空的惺惺相惜吧。天下名利功名千千万,内心纯真的人,只有你一个。幸好还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越是理想太高争名逐利之人,往往越是向往恬淡娴静的生活,包括伴侣,他绝不会和一个同样性格的人相携一生的。人性就是如此,矛盾而复杂着。最后,想送给自己一句话,他把理性留给了现实,把感性留给了诗歌,留给了内心。醒来又是新的太阳,这条理性之路,矢志向前。[月亮]

被作者的才情和李商隐的诗情人生所喜、怒、哀、乐

正在拜读,连夜拜读,被作者的才情和李商隐的诗情人生所喜怒哀乐。感觉有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味道。李商隐的独特人生和不朽诗篇,加之作者的深厚功底,组成了一本好书的所有因素组合,让人欲罢不能,仿佛已经穿越到晚唐,那个让人爱又让人恨的年代。

诗人与仕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我最喜欢的李商隐的一首诗,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你无法作出什么分析,但心里仅只不断地出现一个词:“妙。”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唯美,真是诗歌之极至了,仅为这一首,我断定李商隐是我最喜爱的诗人,没有之一。其实在我意识到最爱的诗人是李商隐之前,就为《红楼梦》里所描述的林黛玉不喜李商隐的诗感觉奇怪过,感觉这二人完全就是一类的吧,可以说是诗人中的诗人,最纯粹的诗人。如果没有时空的限制,两人到一起来,一定会互为知己,但林黛玉却只喜欢他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既然是诗人中的诗人,就注定远离政治,不管有多大的政治抱负,老天既然安排你做了诗人,要么你不要热衷于政治,根本不要参与,要么你就会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问题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唯有官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最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生活,不象现在你做个自由作家也一样能出人投地,于是不适于政治的诗人也违背自己的天性走了士宦之途,于是便会始终不得志,因为对人情世故天生的单纯幼稚,或者说不具备政客的机心,处处受挫,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么?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伸展,须知社会和仁途的规则刚好与书本上写的相反,杰出的诗人与志得意满的政客永远不能集于一人之身,比如那始终彷徨无所依的屈原,空有大志却因才华横溢惨遭迫害的曹植,甚至连豁达的苏东坡都只能做个不合时宜的人。当然作者顺便也宽慰了一下读书人中的皎皎者,总是被人骂说汲汲于功名,岂知读书人受害于考试的缘故并非功利心,而是因为考试的标准化和客观公正将读书人变得只适应公平竞争,一到复杂的社会需要复杂的机心,需要溜须拍马逢迎,他就永远不开窍了,因为学校的教育是没有教你这个的,你只学得了怎么去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对于人世和官场的潜规则,如何走捷径之类,要求的是全然不同的手段与能力,你在读书的道上走得越远,你离这条真正的黄金路便会越远,所以常见到的现象就是学校里学习优秀的学生毕业以后来到社会反而竞争不过那些平时不学习、熟知人际关系那一套、关键时候会利用人际关系左右逢源的人了,因为优秀学生只学会了公平竞争。如李商隐这类一辈子都停留在诗人的境界的人,那真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既不能太重情,也不能太浪漫,但你这两种素质都没有,就永远也不能做一个诗人。

忍剪凌云一寸心

说起李商隐的诗,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第一句,不是那千古传诵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不是那首清丽喜人的“八岁初照镜,长眉已能画”,不是尖刻得令人忍俊不禁的“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不是林黛玉推许过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想到的第一句就是它,“忍剪凌云一寸心”。出自这首不算很出名的《初食笋呈座中》,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也许是预兆,也许是谶言,这个一生不得志,潦倒不堪的诗人,却始终难抒凌云壮志,所以他有理由大声追问: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而这句诗,倒也无意间成为了他一生的注脚。选择这本《李商隐诗传》完全是因为喜爱这个诗人,李白李煜李商隐,是我自己评选的三李,所以《李商隐诗传》自然不能错过,意外之喜是发现了苏缨和毛晓雯两位大牛,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两位作者不但对典故历史梳理得极其清晰,连带对于美学和诗学的鉴赏和辨析也有很高的水平,更难得的是遣词造句颇为古典雅致,可见古文功底不凡。翻开最后的附录《锦瑟》的解读与解读史,更是乖乖不得了,把西方现代意象派的诗歌和我国现代诗歌中的朦胧派都扯了进来,这种古今中外肆意纵横的解读方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以今注古并非扯淡,中西互参更非牵强,读《管锥编》就可知不同文化中尽多可以借鉴转注之处,两相对比则含义更明。谈李商隐就不能不谈他的无题诗。对于我的青春,李商隐有着特别的意义。还记得在高中读书烦躁的时刻,就在草稿纸上默写一首他的无题,有时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有时是“来是空言去绝踪”,有时是“怅卧新春白袷衣”,有时是“重帷深下莫愁堂”。其实只能隐约地触摸到他的那种欲言又止,惆怅寂寥的情绪,他究竟在说些甚么,倒是不明究竟的。不过也正好,少年时候的心事,多数时间自己也不明白的。于是刚好两相契合,他就成了青春的记忆碎片之一。翻开附录的锦瑟解读,其中所提到的朦胧而美好的意象倒是很合心意,所谓中心思想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说锦瑟好就好在晦涩难懂,它给了每个读者最大的解释权,去契合他们的心情与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种讨巧,却也可能贴近真相的说法呢?既然作者选择了无题,我们倒也不妨让它们继续无题下去,在李商隐的笔下,无题,竟成了最美的题目。

拧巴的人,含蓄的诗

拧巴这个词是看刘震云的书才知道的。我一直在想用合适的语言表达,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有一次陪老婆去超市,挑了些水果在那边玩手机边称重,不经意抬头时,看到貌似有个人在我旁边插了个队,但是我又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插队,关键是等到我称完水果,我还惦记着这件事情,我甚至有点为自己没有维护公平正义、没有起身为自己反抗而感到羞愧。就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懂了,所谓拧巴,就是你一直无法成为你希望的人,而又不愿从此堕落。看《多情却被无情恼》,我就觉得和李商隐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看李商隐的一生,你会发现他总是与现实充满了不可调和的违和感,他家道中落,作为长子有义务担负中兴的责任,但他又觉得庄子之道逍遥快活;他师从族叔学习古文,但又写得一首骈体文,被当时的权臣令狐楚欣赏;唐朝的科举重在人脉和名望,他总是努力装出一幅不屑一顾的表情,但又期望有人来抬举他,当然,最后的中举还是离不开令狐家;而后半辈子陷入“牛李党争”更是拧巴到了极致。作者认为,陷入党争是李商隐不成熟的一面,所以娶了美娇妻,招致令狐绹的误解。但在我看来,这恰好是李商隐最大的性格体现,他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又不愿意按照世人划定的规则去追求,他既自觉担负长子的责任,又潜意识希望挣脱这个枷锁,所以陷入党争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正是这个拧巴的人,才写出那么含蓄的诗来。唐诗用典不算稀奇,尤其是那些应制诗,非得用百度google一下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李商隐写的最好的诗,往往是那些借物来表达情感的诗,算是朦胧诗的鼻祖了。其中最精彩的,竟然大部分都是“无题”。好了,最后还是说说本书的缺点吧。我不知道这本合著书籍两位作者是怎么分工的,但我有时候看着会有一种脱节感。比如楔子里面,1-3写的都是李德裕的不得意,然后突然一转就到了柳枝的故事,我一直在想,这3和4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莫非里面提到的李让山就是李德裕。而我搜索李让山的结果就是发现,原来苏樱曾经在纳兰词点评里写过这个故事。(详见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0YQEAZEFaGEkaic5-VYB7Qy1oat3UrcHbV1J7-52Q0gB9AV0obKceBIDvsOl2tV6CIWwoNgHd_kVa4Cb2fPSW_ )顿时有种我懂了的感觉,你懂了吗?

充满矛盾又悲情的天才诗人

某友QQ签名上写着“人的一生会被当年一点点不经意间细枝末节改变,从此就走上不同岔口不能回头...”回想李商隐的一生,有数个倘若,倘若当年赴了湔裙水上的美丽邀约,结缘善良的姑娘柳枝,他的人生是不是不会这么多舛?科举落弟的他,倘若不选择入藩镇,而像商山四皓一般归隐,他会不会少一些矛盾纠结?或者当他作出了选择之后,可以立场坚定地择一而终,会不会少了责难和炎凉对待?可惜没有倘若,李商隐的父亲为他取名商隐,原取“商山之隐”之名,字义山,寓意商山隐者之高义。可惜“命运是多么讽刺,借过了柳枝之约以奔前程,却被前程抛弃;他抛弃了东都洛阳的繁花似锦,得到的却是西京长安的血雨腥风。而那座血雨腥风的修罗场,正是他以及每个寒窗苦读的书生毕生追求的舞台”。困扰唐王朝的有三大难题:宦官干政、藩镇割据以及朋党之争。苏缨与毛晓雯两位作者用大量的编幅交待了唐时历史背景,人情逐利,道德涣散。在这样的境况中“那些尊严未泯又前程心重的士子,那些在操行与实利之间挣扎、纠结的官宦,是这个大时代里最难挨的一群人。”顶着才子光环的平民百姓李商隐,无党可结,无盟可缔,单纯善良,追求爱与美,又有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出人投地的理想,可惜这样的理想必然举步维艰。李商隐骨子里没有党朋概念,但朝朝廷之上必然的非你即我的站队,让他两处讨不到好。少年李商隐拜于同族叔父李处下门下的学习,学得一身本领,也学到了文人风骨和不肯苟全的兀傲。李商隐在一篇祭文里谈及自己的性情:“不忮不求,道诚有在;自媒自炫,病或未能。”因此,对于李商隐来说,虽然可以弃古文而为骈文,可以弃古诗体而为今体诗,可以有货于他人成就一番功名的理想,但不能低下头,有失尊严地求人求事。这样的他,人情世故难通,有入世之心,行的却是出世的路子。于是,前程心重的寒门子弟出人投地的理想总会被现实撞疼了腰。苏缨与毛晓雯两位作者的解读,侧重唐史背景,极力阐述李商隐之辈的艰难处境,为之书写了一部理想主义的挽歌;同时,也着力破译李商隐诗词中的用典,通过这些曲折尽力还原李商隐百转千回的思虑和心绪,如《牡丹》,《赠宇文中丞》、《海客》、《九日》等等,这些典故读起来也意趣盎然。对李商隐的诗,作者直言,之所以难于流行,是因为“许多情意被李商隐掩埋在典故之下,读者用头脑破解典故之后,心肠才能派上用场。”两位作者功力深厚的解读也都非常有益我们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又悲情的天才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外的悲情人生

作为一个诗人,李商隐无疑是成功的。一个遭受生活打击的无力文人,空有满腔热血终凝结成冰,只求现实安稳。然而多事的时节给他带去了无尽的伤苦和无奈,也给他的诗歌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又流传成了千古名句。然而,在当时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商隐作为一名官员,他又是失败的。带着文人的酸腐之气,有个傲骨铮铮,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连带妻子孩子一起受罪,也枉费了父亲给他取名商隐之心。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情到底了。东坡曾用多情却被无情 恼来作为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宿,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世界辜负了自己。看书中所说,这话对于李商隐来说并无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是辜负了他。而我总觉得,若此悲情的诗人,是他自己选择走下去的道路。他的诗句里 有光怪陆离的意象,有扑朔迷离的意韵,有缠绵悱恻而一往无前的爱。诗歌写的如此斑斓的,爱情写的如此恨,如此深,或许只有李商隐一个人的。说来这样一位家道中落的文人唯一改变命运的就是科举,可他偏偏又跟随了一位只为兴趣而读书的老师。他怀着一颗不得不功名的心跟着一位与功利彻底绝缘的老师潜心学习。在纷乱的世界里,当苟且才恒伟生存技能时候,他偏偏学会了一身耿介和清高。这样的性格让他注定了仕途从此不平。我觉得,也是他悲剧的开始,也是无法避免的悲剧。真的不想说老师误人子弟,世事磨人,当看到李商隐那爱古人胜于爱骈文的性格到后来变得依些骈文而谋求生存的时候,便知他已如混金璞玉被雕琢、被打磨,被世俗的铅华肆意沾染了,蜕变成隐隐的凄凉。看过了政坛里的丑恶嘴脸,听过了许多的不公与欺骗,再看到李商隐的诗歌依旧有着那份美。无论是美人的眼泪还是名利的虚伪,他都有用不完的真心真意,坚信幸福不是梦想,坚信善良不是空话。当时的科举并不是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人脉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真才实学,而李商隐却是不肯放下那份尊严。若是自己不肯向社会屈服,社会又怎会向自己屈膝呢,更何况他是那些孤标自负的人呢。不是所有有才的人都能胜于,尤其是当自己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卒的时候。他能不到自己的贵人,却遇到了命中的小人,不懂人际关系,不懂时政变化,就只能一直无闻不得志了。也是这般的几次变化,让他将诗歌些的愈加出色。而大多为人所熟知的,都是他写出的无题。一弦一柱思华年!悲哉。

多情却被无情恼

十分喜欢李商隐的诗,还经常在自己的文字中引用他那些千古名句借以抒怀,不过说来惭愧,对于诗人个人的生命境遇我除了知道他是一个情场失意的人之外其他都知之甚少。《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关于诗人李商隐的人物传记,由苏缨和毛晓雯合作完成,这本书涵盖了李商隐的身家历史、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还原人物于历史的市井之中,喧嚣的人流中,走来了我们“于平居之时可以高义而不仕,于国家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帝国之佐,谈笑间安定江山社稷”的商山隐士,父亲是这样给他定名的,不过他的一生并不如父亲所期颐的那样,因为仕途根本不顺的诗人并没有安定江山的丝毫机会。如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彼时的李商隐也是在不断的争取和不断的放弃中度过他的一生,纵观诗人的生命境遇,挣扎以及不甘比比皆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行文流畅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样气吞山河,知识面也从晚唐政治,甘露之变和牛李党争的历史细节,到儒家思想关于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很多方面都有细致解析,它还原了一个完整的大唐五朝三省六部的政治结构和历史背景下诗人李商隐多舛的个人境遇和家世渊源,还有和他同时代的幕僚、诗人们的奇闻趣事,可以说,在读李商隐的故事同时,我还读到了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和身处于那个时代之中诗人们各自不同的仕途经历、生活履历和写作状态,其中韩愈与古文对抗,根本拒绝牺牲内容以迎合形式的呆板写作,还有还令为读者明晰古体诗和今体诗的发展过程,知悉在彼时唐朝人的眼里,《左传》与《庄子》的文风均属古文,因而古文在唐朝属于小众的问题,唐朝是平文的天下……等历史典故读来实在受益。虽说表面上看跟本书本书的主题和主人公个人生命境遇的联系有点牵强,不过一路读来,还是感觉获益匪浅。另外本书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解读,尤其令人喜欢!诗人的一生是在不如意与不圆满中度过的,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不过可能只有这各种原因促成的屡战屡败终不得志的仕途境遇,只有因各种选择不断错过的美好姻缘注定的情场失意才更符合他悱恻百转的诗人身份和诗人情怀,谁又能说不是这样的境遇才成就了“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伟大诗人呢?

读李商隐诗传,读懂李商隐

  因为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所以,很多人是知道李商隐的。比如这些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尤其是这句,在小学课本里出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夜雨寄北》应该是出现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常用来歌颂奉献精神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耳熟能详。鄙人诗歌知识有限,苏樱和毛晓雯合著的这本书厚厚的,是我想要读的。  这本书副标题为李商隐诗传,将李商隐的诗歌贯穿在李商隐的一生中,应该是按照其创作的年代,既写传,又评诗。李商隐和杜牧合成小李杜,和李白、李贺合成三李,成为晚唐诗歌的高峰。他的诗既隽永缠绵,优美动人,也因为过度用典,晦涩难解,佶屈聱牙。这本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李商隐大量诗作在本书中得到详尽的解读。典故、难懂的词语,作者首先给我们扫清这个障碍,句子的理解,整体的诗的理解,很现功力。因了这本书,我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李商隐的诗歌。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未必理解,因了这本书,加深了理解。  这本书,写尽了李商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虽然,李商隐有才,也中了进士。但在从政的道路上都不得志。就我天真的想法,中了进士,应该算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还真不是那么回事,中不中进士,还有很多场外的功夫在比拼。李商隐的人生算是幸还是不幸?很早就获得了令狐楚的赏识,和其公子令狐绹一起学习,而令狐绹后来走上了中央权力的核心圈,隐了令狐父子的印象,李商隐在参加考试好几年之后,终于中了进士,但并未获重用,九品吧,但是令狐绹就是不提拔他。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赏识他,并把小女儿嫁给了他。可惜的是,他终身在牛李之争中,无论是那一党派占上风,李商隐都得不到重用。比较耿直的性格,使李是一个诗人,而非一个政客。好在他还有爱情,所以,李商隐还不是最不幸的。  为官要有为官的情商。读懂李商隐诗传,就读懂了李商隐。  

比较全面的李商隐解读

苏缨和毛晓雯,这两位作者的名字一点不陌生,在当当和卓越搜索书籍的时候,经常在古典诗词的解读中,发现合署俩人名字的著述,不知什么原因,竟然一直没有买过。或许因此,蓄积对俩人的期待,导致阅读本书时,心里有些许的失望,文字不够优美,学术性强于文学性。我得承认,被我视作的缺陷,也可能是他人眼里的妙处,个人爱好不同吧。应该说书的史料相当充分,从中可以看到李商隐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如李商隐青年时期在洛阳,获得青年女子柳枝的爱慕,柳枝以“博山香相待”为约。在此,就有大段叙述来解释“博山香”。原来,博山为道教传说中的一座东海仙山,汉朝人想象出了博山炉,点香时云雾自炉子的山体中缓缓飘出。不过柳枝的博山炉已是汉代博山炉的变体,可以随身携带。这样的知识点在书中频频出现,没有也不妨碍对李商隐的解读,而有了,可产生“锦上添花”的效应。李商隐的一生,堪怜。父亲早逝,除了曾经的大户人家的自尊,再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像唐朝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考取功名成为李商隐唯一的出路。在考取功名的途中,他的诗引来一位又一位青年女子的爱慕,受功名的召唤,他没有为其中的任何人留下。偏偏他又始终未能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他的诗才未能赢得当权者的眼光,没有获得破格的幸运,于是,只好辗转于位高权重者的府中,做一名可有可无的幕僚。一个比较好玩的段子是,李商隐曾获晚年白居易的青睐,而且白居易对他喜欢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甚至希望自己死后投生为李商隐的儿子。于是,白居易去世数年后,李商隐给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为“白老”。可叹的是这位白老毫无诗人的灵气,性情鄙钝。倒是紧随其后的第二个儿子“衮师”颇具乃父的风范。不过总体说来,在探寻李商隐的一生中,难得叫人菀而一笑,多半在为诗人的遭遇揪心,于社会动荡的晚唐,李商隐不得不追随高官,不停地随着主人的离世或倒台,品尝树倒猢狲散的悲凉滋味。这滋味渗透进了他的诗中,每一首诗都读得出些许的伤感。

被洗白的李商隐

我只能说,作者很善良,本书从一个善良的愿望出发,去解释一个善良的李商隐。我自己一直怀疑,李商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怀疑,在众多牛党党人的庇荫下,年轻的李商隐难道没有学到一丁点儿的政治觉悟,难道没有察觉到党争下的残酷?如果没有,那真的说李商隐是个呆子了,要不然就是心机深重之人了。

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李商隐的诗,向来以其瑰丽迷离的浪漫色彩而为人称道,莫说”文艺青年“被其吸引,就算是我所在的大学,清一色的理工男,也有人把那首”锦瑟无端五十弦“抄在相框后面送人,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其诗其人,自然令人有兴趣了解。以前读过一些唐宋文人的生平介绍,但李商隐的生平还真是知之甚少,只知道也是个仕途不得意的主而已。所以,这次苏缨和毛晓雯又再次联手奉上《李商隐诗传》,自然不容错过。说不容错过,另一个理由大概是,我也算苏缨的老读者啦,从《纳兰词典评》到与毛合著的《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基本都有读过。苏缨理性辨析的解诗风格很合我胃口。而且这并不仅仅是沿袭阅读习惯而已,而是我的确认为苏缨的风格很适合解读李商隐。第一,唐诗好用典,而李商隐尤其如此。一首八言律诗,典故往往有5,6个,若是不明白,基本读得云里雾里。而苏缨恰恰是个有名的考据派,于此大有用武之地。第二,李商隐的诗,以其朦胧的意象之美,与近代西方诗坛兴起的意象派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苏缨也是熟谙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行家,她来解读,自然能够解出不一般的东西。第三,本书不仅是解诗,也是”传“,这就要对李商隐的生平进行介绍和解读。而如果说对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其生平不离一个”情“字的话,生于晚唐的李商隐,恐怕一生与政治有着难解的缘分。而论起历史,苏缨(或说她的”另一身份“)也是一大高人。三项优势,舍”苏“其谁?全书既名为”诗传“,自然是以诗带传,以李商隐的生平为主线,将其各个时期的作品穿插其中,互为表里。既解诗,又解人。两人合著,有情有理。引言一开始先讲李商隐错过柳枝,突出”情“;正文上来则花大篇幅交代晚唐政治,甘露之变和牛李党争,不失”理“。情理之间,转换虽略有生涩,倒也不算分裂。于是,我们在一篇篇知名或不知名的诗歌之间,进一步走进了这个能够写出华美诗篇的晚唐诗人的生活乃至内心。解诗方面,自是令人满意。当然,有些具体之处,也有含混。当然,考虑到为了不让本书成为十八禁,我们就放过那些过于开放的段落吧……不过,虽然是传,但本书并不仅仅是”客观重现“,而是带有颇为强烈的”主观阐释“。这也是苏毛合著的几本诗传的传统了。之前的《纳兰容若词传》引起了颇多读者不满,也在于此。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又凭什么说自己理解的才是真实的?那么,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呈现的又是怎样一个李义山?读者们又是否买账呢?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总结苏缨和毛晓雯笔下的李商隐,那无疑就是”理想主义者“了。是的,唯有理想主义者,才可以将这个家道中落,命运多舛,却又满怀憧憬的李唐末裔刻画,才可以为这个才华横溢,却陷于晚唐政治乱象,牛李党争之中无力自拔的悲情者找到一个不被重用的理由;才能够将他的人与他的诗真正对应。从这点上,我是认同两位作者的。然而,这毕竟是后人的”解读“。在党争之中屡遭排挤,你可以说是因为天性淳朴,不懂官场那套潜规则,也可以说是投机失败,落得背恩之名,正如后世对李商隐的一贯评价。而诗品与人品,不能相合的也并不少见。作者自己多次提到的元稹,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说,见心见性,我们把李商隐当做理想主义者,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骨子里也依旧不曾忘却理想。那么,你就自然会明白,书中那些对无情现实的刻画,并不仅仅是在描写千年前的晚唐;那些带着愤懑乃至偏激的不平之意,也不仅仅是为李商隐而鸣。正如李商隐借古人故事抒发的其实是对当时唐朝时局的看法一般,我们又何尝不在”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也许,我们爱李商隐的诗,也是因为他的诗中那种包裹在层层用典和朦胧意境之下的,不为尘世所有的理想气息吧。而只要你依旧喜欢李商隐的诗,心中也定有不曾泯灭的情怀。这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但也是一首颂歌。什么,你说如果让现实主义者来解李商隐,会是什么样子?别开玩笑了罢,那些人又怎么会读,怎么会懂李商隐的诗呢?

有情莫入仕途

读大学的时候,作为中文系的一枚女生,总是不经意间将自己陷进无尽的郁郁愁思中,尤其在学了很多诗人的伤感诗作之后,那种自己想象出来的忧郁更是泛滥。如今再读李商隐的诗、读苏缨、毛晓雯写的关于李商隐的这本书,这种感觉似乎凭空又从过往的某个时空穿越到了未来。翻开书,看前言的起首二字“从前”突然感觉似乎是《甄嬛传》中那位皇帝在和我说话。对书中的内容顿时期待起来,要知道能以这样的口吻说话的作者,其文笔自然是不错的!抛开作者对李商隐的描述,其对社会现实、政坛的描写笔锋之犀利、见解之深邃确实令人佩服,在楔子中,作者上来就是“在这个王纲解纽、天理沦丧的时代,越来越多恶人毫无悬念地沦为禽兽,在仁义道德的旗帜下秉持着丛林法则,众暴寡、强凌弱,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很难想象,太平盛世的唐代在作者眼里竟然是这样的不堪,而这种不堪,正是因为作者在研究李商隐时所发掘的。真的不知道那个才情横溢的李商隐是如何能在如此浑浊不堪的社会中活下来的!为了刻画好李商隐和柳枝之间尚未开始便失去的爱情及以后李商隐政治生活,作者做做了铺垫工作,先是详细地将李德裕的被贬及归途进行了详细描述,又提及了他的政敌后成为李商隐的主人的令狐楚,又描述了在唐代盛极一时的牡丹,层层铺垫,只为引出那个遗世独立的柳枝!读到这里,已是在内心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少女观花图!然而在作者笔锋陡转直下,才知俩人终是未修得正果,将一切归为造化弄人也许太牵强,然而这就是人生!因为他为柳枝所写的诗中的事情,都是他以后一次又一次要经历的,爱情终不得,却又一语成谶,可谓是痛哉悲哉!边读书,边为李商隐的悲情生活而叹息,同时也折服于作者对唐代历史的阐释,以往接触到的历史都是用中规中矩的语言所写,现在突然换了一种调侃的幽默却又不失政论文性质的笔调,确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把李商隐的诗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小考据,让人对正文中所描述的政治、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政坛的确可以用奇谲诡异这个成语来形容,没有人能够在政坛是如走平川大道,就算是皇帝也是心思百转、危机意识极强。如此的专属心计的政坛,自然不是一个诗人所能进入的!李商隐的一生正是最好的写照。看这本书,心情是跌宕起伏,正为李商隐的诗歌所折服,突然又来一段其在仕途的不得已,恍然转念于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能自拔之时,又来一首多情的诗歌,怎一个“千回百转”所能说明的!一个多情的视诗歌为生命的作家无论心中多么的悲苦、生活多么的不如意,都会将所有的在世间无法施用的真情寄托于诗歌中,让世人感受他的真情,进而相信黑暗终将过去!

只看好句

学生时代读诗总读颈联和尾联,因为在这里才敞开心扉说到重点了,多数诗在这时候一定要博一个漂亮收尾,这漂亮很直接。现在心态变了,总关注首联和颔联,它们从小见大,更接近所有人的日常心事,含在物里的、景里的,是我们平时的所见所感。因而这次读诗传也这样,全书读完了,就在两首诗的颔联里心神惘惘。他少年时代的一首诗颔联里写春色,道,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一读自己就被惊到了。桃柳最不过是寻常春色,它落在意气风发纵意诗才的诗人眼里,成了动人的风景。滥用得太大胆,但又贴切极了,仿佛诗句里面那暖暖的懒懒的风就扑面而来了。一定是对自己的诗才太过自信,才敢用这样的字来写无害的春色。直到书的后半段,又见到44岁的诗人处处求官碰壁,只有短暂安稳的时候的一句颔联,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这么庸常细腻的春景,原本也是容易在敏感多思的人心里激起波浪的,只是人历经太多艰难,喜怒哀乐居然这么淡了,他明明看到这些景色,被景色打动了,只是落在这时的心境里,感动或伤感都不在了,这景色恹恹的,惹人愁绪,但那愁绪竟已不值得一说。友人说,商隐诗多言情,因而格局小,不入学究眼。好在我们的这些微末喜欢,可以为诗人正得一点名吧。

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说来惭愧,我最早声言自己喜欢李商隐这个诗人的时候,都还没有认真读过他一首诗。这个喜欢,纯粹是因为沧月。   那时上初中,疯狂地喜欢沧月,她写的一切都觉得美。她为《幻世》的女主角取名“幽草”取自李商隐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她的文集叫“沧海明月”一看就是取自那句著名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她的《碧城》几乎可以算是李商隐诗作的长篇宣传软文,不仅每章节都以李商隐的一句诗为题,而且男女主角就是因一本《玉溪生诗集》而结识的,故事里白云宫中本该潜心修道的师徒二人却都喜欢李义山的诗……   就是因为喜欢沧月,又因为月姐姐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推崇,我专门找来了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结果,看过之后最大的感觉是:美则美矣,却看不大懂。   对李商隐的了解多了之后,才知道“用典幽隐,含义晦涩”正是李诗最大的特点,他生在风雨飘摇政治黑暗的晚唐,徒有文才却一生困顿,这个单纯的灵魂又不愿意闭嘴不言,于是只能用层层叠叠的典故把话说得含蓄、隐晦,于是只能把一首首诗题为“无题”。   这本《多情却被无情恼》完美解决了李诗难懂的问题,作者把诗与传结合,大量的历史背景,详细的生平遭际介绍让这个人逐渐立体,也让他的诗逐渐明朗。李商隐这个人只能以诗作传,这个人的诗也只能在传中解读。   书的序章写了一个关于柳枝的故事。永和九年,李商隐第三次上京赶考,途径东都洛阳时,遇到了一位对他的诗作颇为赏识可称知己的富商之女柳枝,两人以诗定下了一个三日之约。只是由于李商隐的同行者恶作剧地将其行李先行带走,致使李商隐无法在洛阳逗留,只能爽约。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是:李商隐落榜,而柳枝成了某节度使的姬妾。两人就这样在人海茫茫中相遇又迅速分离,演绎了一出叫做“错过”的戏码。李商隐后来写了很多以柳枝为主题的诗,而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几乎和这个故事有着同样的基调:他不断地遇见,又不断地错过。   他幼时受教于一位“处士”族叔,崇尚韩愈花大力气提倡的古文,古文造诣连他自己都颇为得意,可最终却写了无数用来交差的绮丽骈文;他曾在玉阳山修道,在道教为尊的晚唐似乎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他偏偏希冀入仕为官,写经世文章;他受惠于令狐家,却没有身为家臣的觉悟,不肯和令狐家一起坚定地站在牛党阵营中;他敬佩李德裕,还娶了李党人士王茂元的女儿,却又和牛党的令狐家不清不楚;他本是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的小人物,却成为牛李党争的意外牺牲品,一生不得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矛盾摇摆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人品不佳首鼠两端,而皆是出自他人的想当然。   他虽然对政治有着美好的理想,却从没有好好研究政治游戏的规则。他单纯如赤子,所做的一切皆是出自本心——他追随令狐楚是单纯慕其文才;他娶王茂元的女儿,是单纯因为爱情;他求助于令狐绹是单纯念着少年情谊;他为李德裕写那篇感情充沛的悼文是单纯因为敬慕……他在做人生的所有选择题时都把感情放在了第一位,却似乎从没有想过那样的选择会被他人怎样误读,也从没想过那些选择会给自己的命运造成什么影响。   《红楼梦》中,写妙玉,曹雪芹说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还借邢岫烟之口用到了“不合时宜”一词。这话用在李商隐身上也同样贴切。他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用书中的话说,“那些宣传克制、宣传清心寡欲与清规戒律的社会,都不会喜欢这个感情太过深挚且易于沉溺于情海的人”。   他这样的灵魂只适合曹植的魏晋和李白的盛唐,却绝不是乌烟瘴气的晚唐可以消受的。   可是再一想,盛唐的李商隐还能写出那些虽晦涩却唯美的诗句吗?历史就是有那么多无奈,“诗穷后工”,也许只有这个“不合时宜”的李商隐才能给千年后的我们留下那些最美的诗篇吧。

李商隐的悲伤

说实在的,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我是没多少读得懂的,除却熟悉的也最广为流传的那几首:《夜雨寄北》、《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乐游原》、《常娥》、《锦瑟》之外,其它的基本上缺少阅读的兴趣,这个中原因么,是因为他的诗向来用典繁多,含义极其晦涩难懂,读来难解其味,只好放弃作罢。李商隐的诗,非是普通读者所能读得来的诗。今读苏缨和毛晓雯合著的《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这本书使我集中领略了一番诗人的一些诗篇,这领略,是通过作者的深入解读,使人对诗有了比较明白的认识,这也算是对李商隐诗的一次学习吧。再而呢,作者她们通过再现晚唐时代浮沉变迁的历史大政局,在大时代风云变化的裹挟下,诉说李商隐这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不合时宜的现实生存者,其少欢愉、多悲愁的抑郁人生。李商隐的诗名名声在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大诗人,端一颗入世之心,本可以藉此赢得一份体面生活吧,然事实上他的一生是令人叹息的一生。许是他生不逢时?终其一生跌落在“牛李党争”之中不能自主。许是他不懂世情?天真地以自己纯真之心与世界的每个人交集,不知道党争,不懂站队,所以“牛党”的领袖令狐楚一家是助他成长的恩主,而“李党”王茂元最终又成为他的岳父。李商隐如此不分不明地时而与“牛党”之人结交时而又与“李党”分子交好。在晚唐那个朋党之争势成水火的形势下,李商隐这样摇摆的姿势,这注定是要被时人鄙视和诟病的,所以他纵使胸有诗才,却终生不得意是可以预见了的。即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虽爱惜其文才,慨叹其孤寒的一生,但少少的不屑也是有的。直觉得李商隐如此不堪的人生,自己应该要付大部分的责任。做人好像失去了应有的品格,纵有惊世才情,也算作枉然!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或者说他用一颗出世的灵魂,去做了一个入世的人。那是一个需要端端正正站好列排好队的时代,他的给人“墙头草”般的感觉,注定与那个世界不相谐。也许这正是李商隐其悲剧人生的最大根源。好在还有一些美丽的诗句让我们吟诵纪念“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真实的李商隐

现在才知道,仅仅评几首诗不足以了解一位诗人,也不足以评价诗的真实含义,想要懂得一首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要真真正正地走近他,读他的生平,读他的经历,读他岁月里所经历的一切。《多情却被无情恼》是李商隐诗作的一生,是对于喜欢他诗歌的朋友可以真真切切走进他内心的一次探索。对于李商隐的了解,我想,我仅限于几首有名的诗歌,小时候家中有一本古诗集,没有他的诗,但是在少年岁月里,不知从哪里接触到几首他的诗,忽然便觉得从前所读的古诗都逊色了许多,他的诗歌中隐隐的爱情,让少年的心总是欲说还休。凭着那几首诗,便觉得自己是了解了诗人了,以为那个带着几许孤单几许惆怅的诗人,是多情却被无情恼的那个他了。可是,原来这一切都只是误解。李商隐固是有情,却并非只为情而存在,他应该是一个现实中人,像我们的每一天一样,为衣忙为食忙,也要在滚滚的红尘里打磨人生。其实在我们这些年读过的书中,有多少人被历史符号化了,有多少人被别有用心的人划定了界限,也被后来者们误解着了,当我们终于有幸翻开历史的烟云,我们才会发现,原来那些人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一样的爱恨一样地消磨,而这才是公正的历史。一直以为李商隐只为情而写诗,却原来他的诗是借情而喻自己的生平,这个多情的人却不得不在官场里打斗,这注定不是他的战场,他注定要付出太多的代价,而内心渴望平静渴望安稳的他,却怎么也换不来理想中的世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只有诗能短暂地抒发。而通过作者毛晓雯的深刻剖析,我们得以了解李商隐的每一首诗,李商隐的博学,在诗中尽显无余,他的诗读起来华丽,其实那是因为他心中藏着太多的典故,读他的诗,若非博学,不可能真正地懂他,作者在每一首诗的解释上,显然是下足了功夫,为我们带来太多的典籍出处,作者是真的愿意给我们带来一个有情而博学的李商隐。读这本传记,你会不由自主地投入进去,因为这太像是一本散文式的小说,文字优美的作者用心去感悟李商隐,带着悲悯,带着洞察,作者仿佛与李商隐融为一体,她是太懂他的一个作者,读这样的书,应该说李商隐假如有知,那么他是幸运的。此书重点恰到好处,少年与老年皆一笔带过,着力在青年时代,而这一时间段恰是他诗作最丰时,通过他的仕途过程,将一个真实的李商隐还原给读者。


 多情却被无情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