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秋

出版日期:2014-11-10
ISBN:9787509752647
作者:[美] 裴士锋 (Stephen R.Platt)
页数:580页

作者简介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书籍目录

彩插
地图
人物一览表
大事年表
中文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前言:天之骄子
第一部帝国的黄昏
一、传教士助理
二、中立
三、干王
四、试探
五、北方之约
第二部挽狂澜于既倒
六、勉强接任的将领
七、教义的力量
八、文明之劫
九、看谁撑得久
十、天与地
十一、十字路口
第三部太平
十二、破釜沉舟
十三、吸血鬼
十四、雨花
十五、鲜血与荣耀
十六、翻山越岭
结语
志谢
书目
注释

内容概要

裴士锋 Stephen R. Platt
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颁瑟隆•费尔德奖(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湖南人与现代中国》(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他大学时主修英语,因此大学毕业后以雅礼协会老师的身份在中国湖南待了两年。他的研究得到富尔布莱特计划、国家人文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支持。目前他与妻女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费尔德。
译者简介
黄中宪
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专职翻译,译有《明代宦官》《维梅尔的帽子》《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成吉思汗》《剑桥伊斯兰史》《非典型法国》等。
审校简介
谭伯牛
清史研究者,尤为关注太平天国战争及湘军、淮军历史,著有《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天下残局:断章取义说晚清》《湘军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奋斗史》。


 天国之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9条)

  •     一个“秋”字,似乎已彰显出这段历史的无尽戏谑与悲凉。在乱世中,“人迟早得选边站,如果还想当人”,不管是洪秀全、洪仁玕,还是曾国藩、李鸿章,亦或是选择加入天平军或湘军、淮军的无名之辈,他们的人生轨迹都有着超脱个人命运的部分,在历史塑造的无奈与慌乱中不得不做出几选一的抉择,希冀只有通过自己的这条道路才可在巨变后获得平和安稳的人生。然而,一心拥抱西方、颁布《资政新编》力行改革的太平天国却遭到了西方的毁灭,排外的清廷却成为英军干预这场内战的最大获益者,这也许亦是历史最大的讽刺与吊诡之处。过去不了解天平天国,脑海中立即浮现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加之太平内乱及诸王进驻南京后的骄奢淫逸所凸显出的小农局限性。裴士锋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个被卷入世界潮流与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内战,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南北战争、英军将领的决策判断等都似乎比交战的国内双方对孰胜孰败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伊藤博文认为中国20世纪初新一代革命分子只是在完成50年前太平天国的使命而已;而一些观察家指出,英军对太平天国之役的干涉打破了中国王朝的自然更替进程,满清得以残喘的最后50年使得中国日后的动荡更为暴烈而持久。历史的反事实不得而知,但《天国之秋》的确给我了一个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太平天国甚至是中国近代史的窗口;裴士锋以小说般的笔触讲述历史的方式更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读《天国之秋》的日子也是学车的那半个月,白天在太阳下曝晒,晚上翻个一章半章然后入睡,却从没梦到过关于太平天国的一丝半毫。以此纪念。
  •     - 洪仁玕是香港基督传教士助理,英文很好,对基督教义有很好的了解。在太平天国初期,以圣经作为重要宣传教义,始终对外国人(主要是英国人)表示友好,但英国人在整个内战期间,名义上保持中立,对清朝政府的倾斜显而易见,重要考虑因素乃是中英贸易。- 太平天国的十五年与美国南北战争几乎契合,英国承认美国南方政府,对其销售军事武器,但始终不承认太平天国的地位。实际上,太平天国在六十年代初的顶峰时代已完全具备独立政府态势,可以与清廷抗衡。- 英国政府对于中国内战的局势基本基于严重滞后的通讯消息(最夸张的“时差”可达半年)和个别官员极具偏见的意见。- 不论太平军如何向外国人示好,清廷终归是容易控制的政府。而华尔等“外国流氓”也得逞将组建的逃兵、盲流外国雇佣军销售出去。- 曾国藩作为汉人,对满清政府的忠心的确令现代人匪夷所思。临危受命的他一定是有天助的!何以总能转危为安(求死不能、化险为夷?)!其迂腐的士大夫气又让人气绝。你说他明哲保身,他却敢于不顾清廷命令而根据现实情况自作主张;你说他才赋异常,他却甘于俯首满清,深怕得罪了北京的同僚,一心想着以后回朝如何相处。明明已到了被神话、军事势力可以呼风唤雨的阶段,还一心“报效祖国”,全无二心,也不许弟弟曾国荃有二心。- 洪秀全和洪仁玕这对表兄弟最后都以疯癫收场。洪秀全的疑心病更是到了匪夷所思地步,稍有风吹草动被要剥人皮可不吓人?可见后来的毛泽东,类似的出身,心胸和气度如此不同,才不至于丧心病狂,白白扔掉十几年的革命成果。- 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战争都是可耻的!所有对于战争的记录,能激发的都是对广大百姓的悲悯同情。战争造就的,一是麻木,以至于精神溃烂,对生命的残忍令人发指(几段英兵的日记我实在复述无能!);二是愤怒,对无知无情人性的愤怒,但又无从释怀无从解救的愧疚。- 中国人原则太少。背信弃义的故事太多!- 胜利的队伍总是很容易招兵买马,好像不需要任何理念、道义、梦想,只要打了几场胜战,我们就可以兴致勃勃地附庸过去,不论曾经效忠过谁或信仰过谁。- 胜利者最终都是毫无廉耻的掠夺者。不然,胜利是为了什么呢?可见没有任何正大光明的理由足以支撑“战争”!- 所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至少外国人没有看到这一点,战后欧洲的反应以及作者的结论更倾向于:如果没有英美的干涉,太平天国是有很大的胜算的。外国人“挽救”了一个不该挽救的政府,太平天国更接近于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五十年后的孙中山外号“洪秀全”。- 英国战后未能获得任何利益。
  •     写太平天国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这本视角相当新颖,也是近来读过杨奎松先生《"中间地带"的革命》后我最乐于研究的——西方人对发生在中国的事件之影响。长期以来,我得到的历史教育均已中国为中心,这当然是对的,但也的确不全面,尤其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历史更是如此。之前从未想过这段历史与美国南北战争还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从不知道西方人对战争走向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更从未将这场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起来过。可叹!不仅读书,待人处事也如此,全面了解客观的事实能将我们向真理更推近一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本书主线一是天国内部:洪仁轩,一个带着深厚基督教信仰的“西化”的天国二把手;李秀成,极具个人魅力和军事能力的传统的中国古代英雄,就像太平天国自身矛盾性的折射。一是清朝:曾国藩,既有着对清王朝的失望和忠诚,也有着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捍卫和传承,正如曾经常纠结于修身与救世。一是外国势力:英国,出于自身贸易利益,对华政策始终徘徊在维持清朝的苟延残喘和赞同太平天国在宗教方面的认同感。这是中国第一次朝代正常更迭在全球范围内被打断,外国势力的干涉给这段历史带了很多偶然性,但传统制度的崩溃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不论是清朝的苟延残喘还是太平天国的黄天当立,基于集权和教义为政治基础的制度体系,都不能够改变当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咸丰、洪秀全、洪仁轩、李秀成、卜鲁思都只是历史中匆匆的过客,路子走错了而已
  •     通过Kindle 读完的第一本完整书籍。@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大爱这个系列。
  •     “当我们庆幸终于看透将我们与另外一个文明隔开的那扇阴暗的窗户,欣喜于在另一边的阴影之间发现隐藏其中的类似形体时,有时我们不晓得自己只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倒影”
  •     外国人研究中国史总会有一些好玩的角度,甲骨文的翻译又让原本学究的文章读来如历史小说般有趣。本书从洪仁玕和曾国藩两条线入手,不只讲大历史,更关心影响个人之因素,最后的结论也分外有意思。
  •     老外视角独到,以前对太平天国的了解仅限于上下五千年和单田芳的评书,成年人应当有批判史官,历史向来都是胜者书写,弱者没有历史,只有野史,如果有顺风车搭,自己的历史也会被粉饰,逆风飞行,就会成为牛鬼蛇神。
  •     神经病是这样炼成的
  •     西方视角,故事很流畅,对于太平天国你内部内容太少,夸大西方势力对于整个战争的影响
  •     都是时事所造之英雄,而无一造时事之英雄。
  •     不够荡气回肠
  •     大历史观,精彩!不忍释卷!
  •     4.5了
  •     中国人杀中国人是毫不手软的,中国人口在太平天国时期竟然减少了几千万,这不能不令人唏嘘。
  •     文笔流畅,结合中西方视角,在回福建的高铁读完这本书。
  •     精彩通俗与严谨求证的历史专著,很有阅读快感,佩服。
  •     太平天国的历史,写的挺细的,而且又独辟蹊径以洪仁轩为聚焦,还是颇值得一读。1月读毕2册。
  •     完全不同的史料,视角谈历史,结合美国内战的历程,让人不禁对中国的历史中,那些“巧合下”的选择及后果唏嘘不已。 虽然翻译还是生硬,但多数能够理解。
  •     值得一读,看完后马上入手义和团那本!
  •     “大王好!愿您下船登岸,统治我们!”
  •     大概是最会写故事的历史学家了,很精彩。透过当时外交人员、传教士、雇佣兵的许多史料,揭示当时国际关系、外交政策、跨文化认知对历史走向产生了多大影响。也横向揭示了同一时期美国南北战争与太平天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美当时同为英国在全球最大市场,这两个市场荣焉关系英国整个经济命脉和国民命运,也进而影响英国的外交政策和行动,最终也对天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而作者在这个“精彩的故事”的最后,也阐明了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人类在跨文化交往上的误区。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想到的。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也总天真而美好的以为不同的文明在道德上人们都怀有共同的信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也许只是自身的倒影。所以,少一些求同,多一些存异吧。
  •     手不释卷,比电影还好看,开头就来了个闪进闪回,中段在洪仁玕个人视角和英帝国全局观中来回切换,结局有悲有叹,过瘾
  •     中国人认为是曾国藩解决了太平天国,英国人认为是他们解决了太平天国,屁股决定了每个人看到了什么。
  •     洪仁玕成了太平天国谋篇布局的首脑,他差点成了将中国带进现代国家行列的里程碑人物。而历史给出了答案,《资政新篇》和之后的维新运动一样没有土壤,只是给天朝落幕彩排了一出崩溃的乱象。
  •     从“八国联军”的视角了解太平天国,甲骨文的书,没得说
  •     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就像是,一边是“一直想你帮我但是最后却从中立走向了敌对”的太平天国。一边是“很讨厌你赶不走你最后却要和你一起对付都不喜欢的人”的清政府。这么说来,真正左右时局的真的只是洋人而已。
  •     小说一样的笔法,可读性极强,虽然有少许细节上的错误但是瑕不掩瑜
  •     纯粹是叙事,叙事的手法也极主观,没有固定的章法,靠人物串联故事而已,之前看台版的译序和正文前的年表以为本书能把中美两场内战的关联及其对英国决策的影响写得更透彻一些,略失望
  •     不由觉得作者有一种黄仁宇的历史观,将世界范围内同一时间的事件串联起来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将人物贴上标签的做法,读来使人心醉;接触这本书之前,真心没有意识到,其实英法联军侵华,太平天国起义,常胜军佣兵干涉,乃至美国南北内战,这些都是发生在相近时空的事件;站在清廷,天国,英国的角度看问题,这些又都不同……“当我们庆幸终于看透将我们与另一个文明隔开的那扇阴暗的窗户,心喜于在另一边的阴影之间发现隐藏其中的类似形体时,有时我们不晓得自己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倒影”——读来发人深省,我们习惯基于自己的世界观看局部世界,跳出樊篱向上一步方能海阔天空
  •     过于注重欧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不过,也相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天国与世界的联系
  •     35.
  •     比史景迁那本《太平天国》好看太多,对晚清朝廷权力斗争与曾国藩内心世界的分析不及谭伯牛《战天京》那样深刻,但视野远比谭书广阔,把这场“内战”放到19世纪后半期的全球贸易政治的网络中进行重新审视,发现了很多长期被国内史家忽略的重要问题,引人深思。五星推荐。
  •     既由英美入手,则应深挖史料,以理服人。南北战争导致英国极力维护中国市场之稳定,的确新颖,但行文之中却少有展开,或作者于政治史的功力尚浅?而落在军事上,除协助李鸿章淮军入沪,又未见“洋枪队”与“吸血鬼”舰队有何大作为。把英国政策的荒谬一味地归结为几位在华官员的一己私见,再把洪仁玕未能促成太平天国与“洋人”和睦归结为理想主义之滥觞,终得出结论:多元文化往往流于表面,仅是自说自话、幻梦一场。视野宏阔,本乃巧构,奈何中外两方面皆浅尝辄止,漂亮的文学叙事仍不足遮瑕。
  •     三月十号到期,赶紧看……
  •     读了前言才知道英国人一直觉得自己在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他们甚至认为偏帮朝廷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但之前各种记述给我的感觉这是湘军讨逆的故事,满清朝廷的作用都不大。这种观点暂时没法下定论,不过换个角度读中国历史也很有趣,19世纪中叶国与国之间联系增多,看英国议会对太平叛乱的各项决议,已经很接近现在国际社会商讨叙利亚问题,唯一的不同是那时的利益诉求更直接。吐槽下译者,太生硬。
  •     如果每一段近代史都有这么一个老外观点就好了
  •     作者从西方人的观点切入,叙述了外国人(主要是英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影响。但此书对天国内部问题描述不够,很少着墨于天国内部的组织管理,天京变乱也没有细致讲述,有些遗憾。
  •     材料新鲜感情细腻,从不同角度出发丰富了以前对天平天国的刻板印象
  •     作者裴士锋参考的资料大多是从英美法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这一场内战,不少读者表示作者夸大了外国列强对中国形式的影响,在我看来有两次对内战胜负有颇大的影响。第一次是在英王应该打汉口解安庆之围,第二次是攻打上海时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再有最后就是洪仁玕对外的态度跟卜鲁斯对英国当局对华政策的影响不可谓没有影响,结合着唐浩明的曾国藩一起来看,你会发现两个视角更能使人客观的来看待这一段历史。
  •     年度最佳
  •     关于太平天国战争,作者提供了西方史料和视角,让读者可以更全面的看到在这场中国近现代最惨烈最残忍的内战中,传教士,英国左派和右派,媒体,外籍雇佣兵,英法联军,清朝政府,曾国藩的湘军,太平天国军队等各方力量相互角力,为各自不同的诉求和利益,深陷战争恶臭的泥沼中。
  •     作者的部分的叙事过于乏味容易让读者提不起阅读的趣味,而结尾处对太平天国的判断又过于专断,诚如作者所说清廷的腐朽早已是强弩之末,曾国藩及英国人的作用暂时挽救了这一腐朽的王朝,但若由有着畸形教义的太平天国来统治新的中国又实在不敢想象
  •     太平天国所谓教义和基督教根本不能共存,注定洪秀全和干王的投机失败;文笔流畅,但似乎视角太西方而不全面。
  •     外国史学家从外国人的视角所写的太平天国历史!
  •     西人幼稚而长远,国人多智但短视。
  •     看完这本,最大的改变是对历史爆发出强大的解读兴趣。想读曾国藩家书,李鸿章传等。
  •     呜呼哉!
  •     怎是一个惨字了得。。。
  •     《天国之秋》是美国汉学家裴士锋一本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书。本书以最初是传教士助理——后来是太平天国干王的洪仁玕为开始,从多个视角展现清朝、太平天国、西方外国三方势力逐渐交织进而密不可分的过程。全书风云诡谲、异彩纷呈,令人拿的起放不下,五星推荐。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本书没有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覆灭有一个完整的叙述,书开始进入的时间节点在天京事变以后了,对太平天国没有全面展开,让人意犹未尽。
  •     从叶家出门转了个弯我又回到了起点。这本书补充了我从以前就想了解但长期缺乏材料的方面,从更国际化的角度审视了那场战争,以至于那种现场感和今日所目睹的相似,结语更是点睛之笔。我们如何认识对方,对方如何认识我们,偏见和执迷,近代史乃至今日永远无法摆脱的痛苦。
  •     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幽默感;此外,所谓校注往后就不见踪影了呢。
  •     老外写的有关太平天国的历史。虽然并未对这场战争本身做出什么新的解读,但从大英帝国与这场战争的关系来描述确实是一个很新很独特的角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