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精英价值说再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8636368
作者:赵晗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你现在选择的城市离你的梦想有多远?你在这个城市是否找到了身份归属?你的核心价值的追求又是什么?
赵晗,清华大学女生,就读一年后通过香港大学的公费生选拔考试,获全额奖学金赴港求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工作。她,是很多人羡慕的精英,却发现患有严重的“精英病”,迷失了自己。
一直以来,她依循着“追求体面不凡,脱离劳苦贫贱”的精英价值,在种种优越感中渐行渐远。她努力迎合社会的评价标准,走在别人觉得成功的路上,却越来越无力。终于有一天她惊觉,自己追求的,原来是一种失去了灵魂的卓越。她有着无数的目标,却在寻梦的年龄,丢失了做梦的能力。
现在的她,远离了香港中环的强压力,换了一份新工作,服务北京的外来工子女。尽管工资少了一大截,也遭受了不解和反对,但是她的生活却经历了更新。她学习“与哀哭的人同哭”,学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更是学习如何活出“有灵魂的卓越”,让梦想照耀前程,迎接更丰盛的生命!因她相信得到的越多,付出的就应越多;越是精英,就越要肩负更多的责任并甘心舍己。
从北京到香港,从会计师到投身公益事业,从丢了梦想到重新上路,赵晗把她所面临的成长危机和寻找人生方向的尝试,融入一种新鲜的,没有漂泊感的迁徙,实现自己特立独行的人生试验。

书籍目录

序1  不一样的文化与心灵之旅
序2 快乐、保障、自由、梦想和真理
序3 选择“真知”和“人性”的最优平衡
第1章 初来乍到
第2章 香港速写
第3章 有灵魂的卓越
第4章 信仰之旅
第5章 职场旷野路
第6章 寻找自己
第7章 不只是过客
第8章 乡音的呼唤
第9章 仰望前路
后记
这城市属于谁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附录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漂在香港
香港卫视《移轴人生》第二十九集——别样精英
《城市画报》第299 期——80 后香港迁徙试验

内容概要

赵晗,生于北京,高考进入北京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随后通过香港大学选拔考试,赴港大取得Accounting&Finance(会计金融)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审计,后转行加入香港一间NGO(非政府组织),服务北京的外来工子女,提升其抗逆力和生涯规划等能力。其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学生辅导专业文凭。
著有《港漂双城记》(香港突破出版社),合作撰写《城市之蝠——北京外来工子女健康发展项目行动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在书店里偶尔看到这本书,瞬时被书名吸引煮了,翻开看看正是我喜欢的内容,于是买回来在很短的时间看完,边看不时有各种各样的感想,而当看完最后一页时脑子里翻想的却是:你必须要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劲,这可能与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有偏差吧,哈哈。
  •     “我经常想,那些最聪明、最出色的人为何都选择去服务最有钱、最有资源的人?但是最需要关爱的,却是最穷苦、最被剥夺、最无助的人。”“人,以人的方式,用人的思想意识去压倒另一批人,既残酷,又可怜。”“什么才是真正的反思?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叹人类的种种丑陋与软弱是反思吗?以潜在的高姿态感叹‘人啊人’就是反思吗?我究竟是在反思,还是挂着孤芳自赏的微笑去看他人的鄙陋?而我对于自己——同样一个鄙陋的人,又反省过多少?”“放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丝毫不比他们高明,正如北京学者崔卫平曾经说过:‘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一个集体,不会超过每一个个体性情的总和。说到底,罪魁祸首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罪性。”“人人都有选择,选择不是问题,选择的代价才是要命的问题!任何选择都有后果,只不过,不是人人都愿意承担这个后果罢了。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的《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这篇文章中提到:‘专制能够得逞,不可能靠一个人的伎俩,是成千上万人的合作,或至少他们的沉默,为专制者铺好了台阶……如果你们真觉得过去的时光很美好,当初你们为什么不为之战斗呢?你曾经有机会选择。’而这篇文章最锋利的一把刀子,便是这句:‘如果你在这一切运动中保持沉默,那么当你被卷入政治机器中血肉横飞时,你要知道,不是别人,你,你自己,是你的掘墓人。’”“把一切问题归结为体制的问题,然后不假思索为虎作伥享受既得利益还念念有词的朋友,收起伪善吧,这个城市,不需要这样的咒骂。你可曾做出任何实际的努力?不用问别人,我要先问我自己,每当我想要批评指责时,我就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完全脱了干系,我是不是有资格指责?对于改善它,我又是否做出了努力?是恐惧和欲望束缚了你我,不是体制。”    ——以上是我的摘抄      讲述从北京到香港的见闻经历的前半部分算是好玩新鲜,到了探讨港漂或是ABC们的“双重身份”时也能看到作者的诸多思考。不过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每每读到作者又被基督教怎样治愈怎样启发就会忍不住跳到下一页呢……作者考上了清华又跳到了港大,经历了矛盾挣扎之后又从会计师事务所辞职选择做NGO。所以说啊,“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什么的,都是那些曾经或者现在就是精英的人才会说出的话吧。过尽千帆后的返璞归真,真是听着就觉得拉风又洋气呢。但若本身混得不好却在嚷嚷别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觉悟如何如何,怕也只是徒增笑尔。希望多年之后我会对上面的这段话不屑一顾。(……)
  •     今天读完的这本《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作者赵晗,自称自己是“港漂”,生于北京,考入清华,随后通过香港大学考试,赴港大取得学位,毕业后在香港工作,这本书就是站在她的角度,讲述自己到达香港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感受香港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然后回头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两种观念冲突带给思想上的冲击的故事。这本书哪里吸引了我坦率地说,这是一本一开始用书名和封面画面吸引我的书。这本书的封面非常的别致。而素色的封面上两个标志一分为二:上方是一个代表北京的字母大写的B(Bejing),一条高高飘扬的红领巾。下方是一个代表香港的大写的字母H(Hongkong),系着一个黑色领结。作者自己解释:对她来说,在北京,从小长大每天戴着红领巾上学,念念不忘的是老师教育的内容:“红领巾用鲜血染成,是红旗的一角”。而在香港念大学和工作,直面职场和学业竞争,讲究“打拼”,追求效率和精英价值。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名叫做《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一个清华女生的港漂双城记》,出现了三个关键词。精英价值港漂双城记从标题就可以大概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写的关于什么内容的书。当然书的具体内容还是让人非常向往。精英价值虽然我们的政治传统宣扬的是“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但国内的大多数情况还是尊崇“精英治国”的理念。我们古代遇到冤狱,尤其期盼有“包青天” ;每逢灾难连结,往往期盼有“明君”的出现。古代读书人也特别崇尚“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这其实都是一种“精英治国”的观念。这本书中一再想要划清界限的所谓"精英价值观念",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老师家长们不停的谆谆教诲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人有高低贵贱的金字塔框架结构中,每个人的目标都在拼命往上爬。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这种观念体系下,实现成就只能高高在上,所以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作者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反对的精英教育,反对的精英价值观念,其实就是这种传统的“唯上智下愚不移也”的价值观念。而真正现代社会的精英教育理念,其目标培养的精英人才,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其三个基本特点:卓越杰出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浓厚的平民情怀我们往往过于把精力投入在第一点,而将第二点和第三点忽略不计,作者把这种状态当作“精英病”,我认为这是一种“伪精英”价值观念,现代社会中的精英价值,应该是一种情感质朴,精神高贵,贴近大众的价值观念。因此这本书说,与精英价值说再见,实际上作者内心应该是,和“传统的精英价值说再见”。港漂我们大陆经常会说“北漂”、“蚁族”这些词,把一个人带着梦想,流落到帝都打拼的状态叫做北漂。含有“身世浮沉雨打萍”无归属感。作者一个人来到香港求学,面对现世浮华的大都市,感受到南北方的文化饮食差异,自然会有很明显的漂泊感和不确定感。而这一个群体可能现在已经不在少数,每年有相当部分人去香港的大学里求学,甚至直接在那里就业,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成为港漂,一点没有错。作者在这本书中,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自己作为北方人,遇到的大量的文化传统差异。比如说粤语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样一个名词,在广东话和普通话中,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两种事物,作者也因此引起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误会。想吃新鲜的,紫里透黑的茄子,所以点了一份“鲜茄牛肉蛋饭”,服务员端上来的全是西红柿牛肉炒鸡蛋饭。。。而香港包括广东人爱煲汤,不好面食等饮食习惯,作者在书中的篇幅尤为突出,虽然这一部分我感觉不管是北京人在香港,还是北京人在广州,都有可能出现。但是民以食为天,作者作为一个刚刚离开父母,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乡上大学的小姑娘,可能感受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种饮食上的差异。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在江苏常熟,距离老家山东,不过千把里地,饮食差异也是十分巨大的,自己算是比较喜欢米饭的北方人,但偶尔遇到食堂早晨蒸馒头,也曾经创造过一顿早饭12个馒头的饭量记录(河南同学最高记录是18!)。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饮食差异,是基于北方人互相问候都是“吃了吗?”的现实情况,让读者更加容易身临其境。双城记英国作家狄更斯大名鼎鼎的《双城记》至今脍炙人口,由此把伦敦和巴黎两个姿态各异,却有共同联系或竞争关系的城市并称为“双城”的习惯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出现双雄并立的情况。比如墨尔本和悉尼,比如高雄和台北,再比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通常我们国内也很有很多双城。两个城市往往发展起步阶段相近,特色各异,却一时瑜亮。南京和苏州,成都和重庆,大连和青岛,厦门和福州。。。。。。最常称为双雄并立的,在我国大概应该是常称之为帝都和魔都的两个城市了。而作者却另辟蹊径,把首都和特别行政区并列双城,这两个作者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同样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欣赏美的角度。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政治首都,一个是白手起家,历经苦难和屈辱,现在却璀璨无比的东方明珠。这两个城市,并列在一起,如郁达夫作品《故都的秋》里说的那样: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不是作者的比喻更加的生动形象这是烧鹅和烤鸭的双重味道的确两个城市各有各的风格,而作者作为身兼双重身份的“移民”,并非“不知故乡何处”,而是转换想去,接受“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事实,在两种文化传统中转换,领略不同的风景,在自己个体上呈现完美的统一,变成沟通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只要换一个角度,双重身份就由负担变成了优势。这才是双城市民的魅力所在!如何评价这本书赵晗的这本书只有300余页,薄薄的一本书,虽然难以述说很多深层次的,差别和冲突,作者仅在香港求职读大学,在北京十几岁上学的体验,也只能管中窥豹,给读者一个打开的窗口,让人们体验其中的不同,但真正的滋味,可能只能亲身体验才能感受的到,所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啦!但是同样作为内陆的人,通过作者这本书的体验、感受以及所思所想,从中也能得到不少启发。因此读这本书的好处要比在知乎上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所得到的精华答案有价值的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白开水文字,用精英的口吻说和精英价值再见
  •     文不对题
  •     关于身份认同那一块感同身受,偶是山西出生在上海读书工作的人~
  •     给自己一个将要上大学的妹妹的荐书,被名字吸引的,为了保证质量自己也读了一遍,有一定收获。前半部分几乎都是作者的日记,而作者的感悟也是全书的精髓在后半部分。崇尚所谓的精英价值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顽疾,因此作者的感悟无疑是发人深省的,可惜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或者有勇气跳出围城。因为当人做从众的、被世俗认可的事情的时候,至少是相对舒适的、没有压力的,却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感受,然而忙碌的工作也使他们无暇顾及。然而当人们跳出来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因为没有从众,就会感到明显的压力,但是自己的内心获得了解放。我们也不禁要问自己穷尽一生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作者所展现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仿佛一声惊雷,唤醒了我们的内心。
  •     一颗星送给赵晗跟精英价值决裂的勇气。相比她而言,我的高中和大学的反思能力真的太钝了……
  •     无法企及的高度
  •     contract 契约 covenant 盟约。在病榻中读了这本书。讲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差别时很好笑。其他无亮点。
  •     在北京三联看的,很偶然在书架上看到。觉得还蛮感动的,一个精英学生的心路历程。忠于内心实在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年纪越大体会越深!
  •     整本书由香港和内地之间浅层的文化差异探讨到深层的精英价值观共性,用相对个人化的口吻叙述。前半部分可能因为是广东人所以对里面表现的culture shock并没有特别多的共鸣,也无法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在自己看来大部分已是生活习惯的香港100问,所以于我并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引入。然而后半部分对于社会精英价值观的思考非常值得思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证明自己的价值究竟是应该拼命工作以赚取财富、获得高职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是应该选择献身公益、回报社会?私以为两者取平衡方可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现实则是社会价值观的天平偏向了前者,即笔者所提及的精英价值观。这本书因其角度和内容深度的限制也许无法引起社会上巨大的反响,但若能引发读过这本书的人的思考,已是大善。
  •     其实说这本书写得多好多好,倒也真不算出色,最出彩的其实是作者在“港漂”的过程中从自己经历中得到的思考和获得的改变,她的真诚让这本书有被人阅读的价值。
  •     作者笔录了自己是如何在culture shock下成长,并在漫漫人生中逐步看清自己的归属,是一盏”双重身份“的明灯,衷心祝福作者以及所有”双重身份“能羽化成蝶。
  •     虽然文字比较个人,思考也不算深入,但这段从清华经管到港大A&F到瑞典交换到毕业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经历,和相隔两年的我的生活轨迹几乎完全相同,因而看来倍感亲切
  •     增长一下见闻。
  •     前半本花了大量篇幅来讲京港两地间的有趣差异,打开书不是为了看这些,于是后面没继续看下去
  •     身份认同的追寻,作者感叹小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来指引她成长,这种想法我实在不能赞同更多,感谢作者所做的基层工作。但是书确实重复的地方有点多
  •     人人爱鸡汤
  •     三星半
  •     在这本书里找共鸣,没有失望。
  •     背井离乡,从南到北,从这本书里能找到许多共鸣。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作者思有着同龄人没有的独到见解。
  •     生活在香港隔壁的深圳,香港是个每天都会出现在生活中的词语,当内地人对香港的认识还是神秘居多时,深圳已经在慢慢复制香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香港了,当然落后于香港的东西也不少,但必须承认深圳的开放和上进。这本书觉悟很高,和众多像我这样的从精英价值环境中长大的人相比,赵晗非常的勇敢,但不适合其他人。 生在这个国度、这个社会,本能让我们去学着适应。
  •     轻松开场,严肃中途,乐观结束。很好的思索,但质疑之后没有提供出路。。
  •     感谢赵晗,逃离了中国式的精英轨迹,走平常人不愿走的心灵旅程。
  •     很遗憾,信息量太少了;而且,坦白讲,读清华or港大的本科真算不上什么精英,更没有什么精英价值。
  •     读者想表达的意思,一边文章就可以搞得定,非得用好几个篇幅来写。从学生的角度来写,没有高高在上,通俗易懂,文字诚恳,倒是很接地气。
  •     差评,谈什么都浅尝辄止,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深入思考的内容。全书文章杂乱无章,看到一半甚至产生了这书就应该摆教堂里让基督教信徒随意取阅而不是作为商品在图书市场流通。此外附录里尽是对作者本身的赞美之词和事迹宣扬,好想吐槽。
  •     其实就是人家的琐碎日记中的思考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挺好
  •     走过你来时的路,也能些许体会清楚书中的某些语句。应该认识真正的人格,不拘泥于精英标签,对理想的自己说你好,对日复一日追求着的所谓“精英”,说再见。
  •     作者是清華大學本科第一年的時候公費生選拔考上了香港大學後來作為港漂在香港發展。期間去過中環的四大會計事務所但後來毅然辭去體面的工作,在一間非政府組織「突破」幫助北京務工子女的指導幫助工作。這本書裡寫了內地和香港從文化,價值,語言,飲食習慣的不同;也描述了香港"精英"在HK的工作點滴,作者自身的變化和思考。可以讓讀者也思考一下在物質至上,為金錢執著的生活中探求更深入的自我。
  •     Harry Lewis:'Not for what you will remember, but for what you will become.' 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为了你将要成为什么(而学习)。 'The spirit of learning is Moral.' 学习的精神是道德的。
  •     一位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的女生,转赴港大学习,在全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教育制度下思考大陆的教育模式的弊病,决心和“享受优越特权,追求体面不凡,脱离劳苦贫贱”的“精英价值”说再见,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杰出青年,但她的中文语言表达能力真的难以恭维(全书各章节的结构松松垮垮,感觉不出一种连贯的逻辑;个人经历讲得一点也不吸引人;议论部分说理不充分,说服力差;书名和内容脱节严重;部分中文词汇使用不恰当)。这种自顾自埋头讲故事、抒发情怀的方式虽然真诚,人小鬼大的思想虽然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平淡、粗糙的表达方式真的很难引起共鸣。在我看来,作者只是从一种“极端精英价值观”转变成了一种“泛精英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转变。【20万】
  •     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年纪,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已经很不错啦。虽然文章不是很深刻,但是能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一些东西。
  •     很早之前读过一遍,现在读第二遍又有不同的感触。说不出的难过,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纠结与挣扎,找到自己内心想做的事便是幸福。
  •     文笔一般
  •     这个社会何尝不是这样,越是身处不甚发达的环境,人们衡量成功的标准越是单一,越是难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避免出现这种困境的办法,我想是常识多接触不同的环境,发达的,亦或是不发的,最终找到自己的所爱,终究是需要一样一样常识,直到你确定你不想在走下。
  •     即使没有逻辑 但 真切的说出了我心中的一些矛盾所在 也的确引起了我的反思
  •     知道了梦想与目标
  •     看过之后又颇多感触,引发诸多思考,也思量自己是否该换个活法
  •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笼子里,不同的是,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自己的茏子,也知道他们的茏子!可惜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也生活在茏子里,还会天真的认为,我们很可怜,他们很高尚!在港的地铁上,一个老太太满怀同情的认为我们从小就要入队入团就非常可怜;在港的道路上,用普通话问路,换来的是一副副不耐烦和冰冷的面孔;在港的饭馆里,看到的只有冷漠和让你掏钱买贵的小计量;在迪士尼的酒店中,看到的是对中对外两种服务态度;如此香港,让人如何能爱?!
  •     书中部分对于教育的反思带给读者一些触动,但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却又有深深的无力感,也是,要和精英价值说再见,首先你得是个精英
  •     最近恰好在思考书中提到的那些问题,苦苦不得其解。感觉自己和作者的价值观挺像的,但是却缺乏她一身投入社工的勇气,况且我也并不想做社工,但也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书中的很多地方我都有强烈的认同感,作者作为过来人把经验写了下来,或许可以让我们少走一点弯路,但我却还是要在大学四年美好的时光里读自己也并不那么喜欢的学科,日后也是盲目的想要出国,却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自己又是谁。每每想到这种问题都会头疼。不过,这本书的确是不错的。
  •     我很少一口气看完一本书,这本就是。先是新鲜、接着冲击与反思、而后平静,然后是力量与勇气。作者有难得的冷静。
  •     被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港漂”所吸引,买来这本书读。两天坐地铁的时间,读完。个人感觉一般。总感觉作者两次“大转折”的人生经历和移动于京港两座城市的阅历,是完全可以书写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而不是不休地诉苦和个人日记的堆砌。也许,再过十年,她以这个题目写写,会更好的。还是太年轻了吧。
  •     觉得《港漂双城记》更适合本书的书名,看完做了一些摘录,觉得作者很棒,能做到直面自己的阴暗面还能分享出来,这份勇气
  •     帮助人,改善身边的环境,应该是现在应该有的价值 人生而无价,不能被衡量,无法被证明,只能去相信
  •     诚实地记录了自我觉醒的历程,难能可贵。
  •     文笔稚嫩,不过经历蛮丰富的
  •      我感到难过的,是有机会的,有能力的,有钱财的,有权势的,都飞到美丽的西方去,那么谁来照顾不幸的人?谁来提升他们的生活素质?谁来建设中国?中国的精英谋求个人福利并不是坏事,只是不能一辈子都自求多福。 中国人,你要往哪里去?
  •     当时对还在高中的自己影响还是蛮大的,让我开始思考何为精英,什么是精英的价值观。但是在高中的时候身边并没有这样子的人存在。到了大学,接触到了许多文中所说的“精英”,更是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稍显杂乱,我对她选择信基督教这一点保留想法,觉得就这么写给读者似乎不太妥当。
  •      “我经常想,那些最聪明、最出色的人为何都选择去服务最有钱、最有资源的人?但是最需要关爱的,却是最穷苦、最被剥夺、最无助的人。”
  •     前面一章写的很好,很值得思考,但是后面不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