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8636368
作者:赵晗
页数:320页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不一样的文化与心灵之旅
蔡元云医生(“突破机构”荣誉总干事、香港太平绅士、香港银紫荆星章获得者)
我是以两种不同的视点看这本《和精英价值说再见》,身为青少年工作者,通过这位年轻人的敏锐文化触角,让我对香港和北京这两个我心爱的城市的文化土壤有簇新的领悟和触动;我亦有机会和 “突破”同事们与作者近距离同行,这位年轻人愿意敞开心扉、剖白自己心灵的寻找,让我对生命工程有更深的领会。
赵晗,谢谢你坦诚、真情并优雅地与我们分享这本不一样的文化与心灵之旅。
我看过不少比较香港与上海、香港与新加坡的文章,但是从一个来自北京,又在香港居住了七年,并以香港为 “第二故乡 ”的另类 “精英”的眼光去细察两地文化,则是另一番滋味。
我不是一个懂得饮食文化的人,原来从香港的 “午餐肉大会”和 “山寨”食店都可以看见香港的本土文化。谢谢你欣赏香港的 “国际化”又同时指出香港的恶性竞争与速度造成的压迫感:“幼儿园面试预备班”同样叫我震惊。
什么是 “有灵魂的卓越”引发赵晗对教育的反思。哈佛教授Harry Lewis(哈瑞•刘易斯)的畅销书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失去灵魂的卓越》)和他的演讲促使你问:什么是 “教育的灵魂”。虽然未有完整的答案,你却愿意摆脱 “跟着老师走”与 “被迫竞争”的教育。你下定决心和 “追求体面不凡,脱离劳苦贫贱”的 “精英价值”说再见,让我看到你求真的勇气。我深信你对香港和北京两地教育文化的批判是出于关爱与承担的诚意。
更叫人感动的是你那坦诚的心灵之旅。你有勇气追寻真、善、美,并向往信、望、爱,同时谦卑地面对内里的幽暗和高傲。你乐意为香港这城市贡献自己:不计较薪酬、默默地耕耘;同时没有忘记自己在北京的根──我知道你已经身体力行为北京的外来工子弟的教育和创路献出力量。
香港与北京双城带给你双重身份,从你的 “信仰之旅”我看见你已寻找到一个尊贵的属天身份;我喜欢你的描绘:“扎根在天,活在人间”。
祝贺你到了香港重燃了心底 “寻梦”的火;我相信你一定不会是离开北京到香港,之后 “离开中国去美国,最好能够离开美国去火星”那一族。 你不甘于一份优薪厚职,你在寻找一个只是属于你的 “召命”:为北京也为香港、为中国也为天国,为本家也为神家献上自己的恩赐与生命。
赵晗,我有幸与你走过这几年彼此祝福的一程;我深信这本书会引发更多香港、大陆,甚至海外的华人新一代再思新世纪的文化处境,并重整自己的生命工程。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173页 - 生命更新

我格外认同苏恩佩于1981年在《你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一文中关于“简朴”的论述:“简朴绝非束缚,更非禁欲;也不是丑陋和马虎。简朴是不浪费、不糟蹋,简朴是有节制,有纪律,简朴是富于创造性,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效果。简朴是高境界的美和自由,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健康、快乐的生活。”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63页 - 为什么爱去日本旅游

而我们同事这一代香港人,则对日本有着更多的好感。他们喜欢效率,喜欢秩序,喜欢整洁,喜欢精致,喜欢礼貌,喜欢樱花温泉刺身料理。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257页 - 不知前路,却是盼望

对于真相的执着,对于公平公正的渴望,对于苦难的体认,对于文字的敏锐,都令我一心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93页 - 如果中学可以重来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博士教育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精英教育,旨在培养精英人才。而真正的精英人才,有三个基本特点,即有杰出的能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深厚的平民情怀。
PAGE97
如今我时常为过去的狭隘、自私和骄傲感到羞耻。我重新学习一种品格——谦卑;学习“与哀哭的人同哭”,用平等的尊严接触所服侍的人,我这才感到活得更像一个人。
我决心和“享受优越特权,追求体面不凡,脱离劳苦贫贱”的“精英价值”说再见。虽然这种价值观根深蒂固,但我愿意一次又一次在刮骨疗伤的痛苦中再次重温起初的信、望、爱,但愿我悔改后重新得着。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265页 - 后记

这城市属于谁?
每年11月,香港的紫荆花在枝头簇拥着绽放,北京的银杏叶在风中潇洒地流浪。当我穿上寒衣,注视一抔金黄,忽然听见心里有浅吟低唱:“这是我的家,这是我曾经逃开的地方,也是多年后我泪水的归向”……
在离开北京的七年中,我没有停止过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所在的城市,究竟属于谁?”也许,人与生俱来渴望与所在的城市联结,渴望与身边的人联结,这是我们作为人的原始设置。当各种面具和保护片片掉落,当冷漠和疏离终于连自己也不能说服,我还是来到这个问题面前:这个城市的伤痛和盼望,与我有什么相干?
2011年11月,我的处女作《港漂双城记》在香港出版(内地版叫《和精英价值说再见》),我在香港病榻中完成了港版的后记。2012年11月,我来到北京出差,参加由我们机构参与主办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社会融入”学术研讨会,也在这个蔚蓝金黄得一塌糊涂的深秋,写下这篇后记。
这次研讨会从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关注外来工家庭的融入问题。我作为工作人员,更作为一个同样有着移民经历的人,审视这些曾经于我很遥远,如今却是切肤之痛的现实。没有想到我会是一个移民,没有想到当我终于适应香港后,再次回到北京,还要经历“Re-entry Culture Shock”(重返文化差异)。 而这种心情,其实和那些在北京长大,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回流到老家的外来工子女所面临的处境相似。在庆功宴上,我和香港同事又谈起了尴尬的身份问题,他们提到一些很特别的经历。我的同事Jeff很多年前在欧洲留学,当别人问他是哪里人时,他说他是香港人。人家感到奇怪,说香港是哪里呢?比如我来自法国,他来自德国,你来自哪里呢?Jeff说,他愣了半天,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他来自中国,因为那时还没有回归;但是他也说不出自己来自英国,因为他不是英国人,当他过海关时并不能走只有英国人才能进入的通道。那他到底是哪里人呢?便只能说香港。Jeff说,这种感觉很凄惨,然而还不是最凄惨。回归前,当港人在美国入境时,移民官会在他们的护照上盖一个章,写着“stateless”(无国家)。很多人凝视这个单词——stateless,眼泪便流下来……
我们属于所在的城市吗?我们所处的城市,究竟属于谁呢?好比香港,属于地产商吗?属于中环精英吗?属于大学生吗?属于新移民吗?属于政治避难者吗?属于深水埗捡纸皮的阿婆吗?属于港漂吗?
那么北京呢?北京这个城市,属于谁?提笼架鸟的老北京?北漂?重点学校含着银勺子出生的精英?出生在北京的外来工子女?——我相信,这是我的北京,更是我们的北京。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谈及身份,再也没有遮遮掩掩、言不由衷、一言难尽的尴尬,而是娓娓道来,坚定自信,充满着感恩和自豪;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在北京,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可以彼此欣赏,彼此学习,他们享受同样的权利和机会;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在北京,每一个在其中奋斗的人,不论是不是在北京出生,是不是在北京长大,不论是不是说着很普通的普通话,都可以因为这个城市感到幸福,感到被接纳,可以真心地为这个城市付出,也坦然接受回报,只要他想,就可以自豪而坚定地说“我是北京人”;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居住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生命的对话、联结和分享。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流浪。因为我们的心一直在找寻一个故乡,一个存在的理由和归去的方向。什么,才能满足你我终极的渴望,才能留住那些不断起身的流浪?
赵晗
2012年11月于北京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66页 - 我们离公民社会有多远?

说到底,“公民意识”是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公民对于社会有着权利和义务,但是以权利为先。所以政府不应该一味教导个人为集体服务,恰恰相反,应首先为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考虑,维护他们的权利。
PAGE68
不是说香港现在就是公民社会的楷模,我只是想强调,评价香港时,千万不要肤浅地只看经济指标。很多内地人说:“香港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上海北京都超过它啦!有的东西在上海能买到,香港还未必有呢!”
在许多权利面前,GDP非常苍白无力!看社会是否发达,不要仅看它的高楼大厦,还要看它的排水系统,它的灾难预警和处理措施,它的穷人活得怎样,它对待移民的态度,它在街市里卖什么以及收摊儿后的清洁程度,它的书店卖什么书,它的新闻头条是什么,它的市民感冒咳嗽是不是自觉戴口罩,它的媒体有什么批评政府的声音,它的校车是否安全,它的汽车站和火车站的秩序,它的医疗费贵不贵,它的市民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它的市民居住其中是否觉得有安全感······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320页

let child be child
爱与恨,痛与梦,困惑与质疑,改变与梦想。
扭曲媚上
走的太远,就忘记了为何出发
离开老家去成都,离开四川去北京,离开中国去美国,最好能离开美国去火星。但我后来放弃了。哭友阿君
一味地关注自己,就越看不清自己;沉浸于得失利益,就越难以平安满足。
虽然一个人走的更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久
斯德哥尔摩Klara教堂
行公义,好怜悯
喜乐中会赞美,苦难中能等待
人的尽头,便是神的开头
谁穿过谁的鞋走过半里路
永远吃不到的胡萝卜
生活过的地方,仿佛是一场梦
也许人的自尊在陌生的国度被触碰,引发的防卫多过反思吧
不知道橙子是否会难过,它因为是中国产的,连鲜艳的权利都没有
被贴标签,就像享用美食突然嚼碎了一粒沙子,即便可以吐出来说不在乎,但沙子还是让你牙齿发酸不舒服
哪里自由,哪里公正,哪里富裕,哪里美丽,我就去哪里。
任谁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中连根拔起随意跳转也不是易事。
身份感是锚,是灵魂。移民压力与身份危机。stateless
在哪里付出自己的爱,哪里就是我家
总不能一辈子自求多福
一个集体,不会超过每个个体性情的总和。你所立处,正是你的中国。崔卫平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没有一种过往是冤枉,只会令我们更坚强
一个存在的理由
和归去的方向
什么,才能留住那些
不断起身的流浪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163页 - 那又如何······

令人满足的,不是物质,而是实现和拥有的过程。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有灵魂的卓越 - 有灵魂的卓越

我好奇地问他:“那你儿子会不会很有压力?班上其他学
  生都做那么多题,考试成绩那么好?”他的回答很精彩:“有的,
  有时他的中国同学问他写完作业没有,他说没有。但是他会反问:
  ‘你昨天骑车了吗?玩游戏了吗?你看电视了吗?你和你爸爸
  下棋了吗?’”然后骄傲地向同学展示骑车时摔伤的手臂,“这
  伤痕你有吗?”他的儿子对此特别高兴和自豪。
哇塞我要是教出这样的孩子真是太骄傲了!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115页 - 如果大学可以重来

但越是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我越要敢于想想另类的未来,而成为“另类”的关键,就是我一生的核心价值。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1页

序3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盒子里出生和长大,只有少数人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跳出这个盒子,为自己争取到更广阔的空间。如果把本来的盒子看作是人性,那么更广阔的空间则是梦想,而那些人之所以想要跳出盒子,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专家纯粹理性的“认知”。然而,“跳出盒子”的梦想追求却并不是只按照“真知”来规划便可以的,因为人性受限于那些“非真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痛苦。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真知”和“人性”作出不同程度的平衡。我不认为只有坚持“真知”到底的人才是成功者。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闯荡一生。不是用别人告诉你的方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选择“真知”和“人性”的最优平衡。
P110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一味关注自己,就越看不清自己;越是沉浸在自己的得失利益中,就越难以得到真正的平安和满足。
P117 在一个小时的讲座中,关于“为什么”上大学,他谈及了四个重点“
1.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学习。(Not to learn stuff,but to learn to learn stuff.)
2.不是为了知道答案,而是为了学会问问题。(Not to learn the anwsers,but to learn to ask the questions.)
3.不是为了变得有学问,而是为了获取学习的精神。(Not to become learned,but to acquire the spirit of learning.)
4.不是为了你将会记住什么,而是为了你将要成为什么。(Not for what you will remember,but for what you will become.)
P157 我渐渐发现,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并非表象的问题——归根结底,我想知道的不是“怎样”,而是“为什么”;我要问的不是怎样活,而是为什么要活。
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年老时曾说过一句话:我一生所面对的受导者,绝大多数都是既想做自己,又最怕做自己的人。
P191 如果我选择留在美国生活,在美国生娃,我想,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告诉娃他是哪里人。知道自己是哪里人这么重要吗?我想有过移民经历的人都不会否认,当一个人身处异域、面对诸多生活文化冲击之时,身份感是锚,是灵魂。平时不觉得,关键时刻,没有身份感的人,是脆弱可怜的。
P199 我在哪里付出自己的爱,哪里就是我的家!所谓的双重身份、多重身份,都退到次要,我得去付出自己的爱,才能安身于自己的身份,建造自己的家。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246页 - 丢了梦想

我有知识,却没有智慧;我有能力,却缺乏方向;我有理想,然而向前望去却一片迷茫;我有毅力,却缺乏意义和动力;我渐渐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却不知道真正渴望热爱的是什么,我相信人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但不是人人都有使命感。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103页 - 不再一味追求表现

当表现成为一种迎合的手段,当表现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当表现与真正的内心断裂,表现便成为了一场盛大而华丽的表演,那些灿烂和兴奋,只不过是一张张聪明、勤奋、才华、自信的面具。而探究那副面具之下究竟是什么,则是个勇敢者的游戏。
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势必会塑造出很多有着绝佳表现却生命枯燥的人。
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之后还有学者提出第九种智能,即存在智能。
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
我们所盼望看到的教育,应该鼓励青少年追求真理、公义和智慧;给予他们空间去施展生命无限的潜能;助他们点燃人生的理想;提供接触社会和参与服务的机会从而认识苦难和不公,可以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好奇和探索精神;培养认识自己,珍惜他人,懂得自律和与人合作的未来领袖。我们要追求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卓越,而是有灵魂的卓越。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3页 - 序言

快乐、保障、自由、梦想和真理
胡然(密歇根大学社工系硕士,供职于纽约一间救助国际人口贩卖受害者的机构)
你究竟要在什么地方如何安置快乐、保障、自由、梦想和真理?
某日凌晨,手机大震一番之后收到了一封邮件,朦胧中一行标题闪现眼前:“请你为我的书写序!”我大脑中匆匆闪过“骗子”二字之后又昏昏睡去了。而睡醒后认真读过邮件,发现是来自赵晗。我即刻回复说“我不是名人,出版社怎能乐意!”她说我与她“深有共鸣”。于是我字斟句酌,有幸写下了这篇甚至先于她的作品而被读者们读到的“序”。
结识赵晗26年,自小至今阅读了她各路作品。她的文字如同我认识的她一样,一如既往的真挚、真实。
这本著作记录着赵晗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改变之中的成长,她寻找着那份属于她的安全、归属与满足,在迷惘与疼痛中她特有的从容与幽默让我一边大笑一边眼眶湿润;而她的文字又记录着我们这一代的疼痛与成长,我们是四处寻找安全感、归属感的一代:我们渴望漂泊,因为梦想总是在远方,于是我们便要漂泊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梦想;我们又渴望安定,以为踏上了承载梦想的土地,就必定带给我们幸福、满足与安定;于是,渐渐地,我们一边努力地漂泊一边不知不觉地丢了梦想;而漂泊着的又何尝只是我们的躯体?那更是我们无从安置的灵魂吧。
公平有限、压力无限的升学制度让我们在扭曲中迅速成功却无力成长,我们以为16年的努力在两天“决定终身”的考试后会换来一生的快乐与保障;户籍政策让我们天生对“身份户口”尤其敏感,我们乐此不疲地为自己的“身份”升级而奋斗,我们以为那张通往“火星”的绿卡能让我们畅通全球、宇宙无阻,从此获得自由;在“绿色网络”的精心呵护下,我们不计代价地想要冲到玻璃罩外面然后再向里看看,于是我们在获得“翻墙特权”的一刻,以为自己从此便寻见了真理;因为自幼坚信语文书中读到的“语言是开启一国文化大门的钥匙”,我们不遗余力地学完英语学法语西班牙语,终于有一天,我们挂着一大串沉甸甸的钥匙凯旋,却发现那把打开故土的钥匙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有一段爱丽丝与柴郡猫的经典对话: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which way I ought to go from here?”
“告诉我,求你了,我从这里该走哪条路?”
“That depends a good deal on where you want to get to,” said the Cat.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去哪儿。”猫回答说。
“I don’t much care where——” said Alice.
“我并不很在乎。”爱丽丝说。
“Then it doesn’t matter which way you go.”said the Cat.
“那么,你走哪条路并不重要。”猫说。
“——So long as I get SOMEWHERE.” Alice added as an explanation.
“只要我能走到某个地方。”爱丽丝补充道。
“Oh, you’re sure to do that,”said the Cat, “if you only walk long enough.”
“哦,你一定能做到的。”猫说,“只要你走得足够长。”
我们一次次迷路,迷路中我们失去了快乐与安全,我们急着去找那个“somewhere”,却又常常不记得“walk long enough”,因为我们其实有着太多的“somewhere”;又因为我们正在走着的“somewhere”与他人的“somewhere”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交叉,这样的交叉令我们更加四处张望、忐忑不安。而别人也在向你张望。疼痛的更是:这些道路呈上上下下的阶梯状扭曲地分布排列,你只能或是向上张望、或者向下俯瞰。
我们在这些失去平衡且交错复杂的道路中,又四处寻找着共鸣。赵晗在为流动儿童进行知识赋权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些孩子们正在挣扎的“身份认同危机”就是她正在经历的;而赵晗所经历过的文化冲击,不是也多多少少与你人生历程中的某一段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吗?我们走着不同的路,我们本能地上下张望,我们却也努力地去理解搀扶他人,也更加渴望在自己的路上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快乐、保障、自由、梦想和真理, 我们忙碌着、妥协着、抗争着、自我反思着,却依旧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我们每一样都想要,而它们似乎天生就彼此相斥。无论你是相信“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它”还是力争“在自己的不同的篮子里都要放满鸡蛋”,你终于有一天明白了:最终所有的鸡蛋不是被直接拿到市场上卖掉,就是等变成了肉鸡被拿到市场上卖掉。有多少人还会在乎你的鸡蛋或者那只早已被孵化成形的肉鸡曾经是在哪个篮子里呢?
小时候,我们写作了一首词句不通不知所云的歌,却唱了又唱,快乐了一个夏天;
小时候,我们发明了一台永远也捕不到坏老鼠的夹子,却试了又试,立志要再接再厉为街坊邻里作贡献;
小时候,你说你要开个诊所,靠给螺丝母补牙来谋生,我就说那我专门帮你负责去工厂偷螺丝母然后都送到你的诊所治病;
小时候,我们在地坛公园的土丘上埋了一颗葡萄,填完土的时候我们就坚信以后我们一定有吃也吃不完的葡萄了。
亲爱的赵晗,你是否也像我这样深深地想念童年时的简单、快乐与自信?
亲爱的赵晗,原来你曾经也和我一样矛盾着、疼痛着。
亲爱的赵晗,感谢你让我在无所适从、矛盾充斥的今日还能拥有着一份“一辈子的”友情以及它自始至终带给我的“快乐、保障、自由、梦想和真理”!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309页 - 附录:“港漂”青春(文/ 衷声)

而在香港,她说很少听见抱怨,很少看见混日子的迹象,这是一个讲究打拼的社会,竞争残酷,不进则退。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74页

黄明乐总结出港孩十大特征:
1 外表早熟,内心迟熟
2 很喜欢玩,但无甚兴趣
3 对大多事最普遍的反应是没有反应
4 擅长看见,不擅阅读;擅长收听,从不理解
5 渴望被注意,但又没有面对群众的心
6 什么都不在乎,不介怀不思考不要求,典型答案是:不知道
7 没有责任感、自理能力。好奇心、欲望
8 不珍惜学习,不向往长大,不怕闷,怕吃苦
9 精于计算结果,毫不享受过程
10 本性善良,不食人间烟火,当然也未经任何苦楚及伤害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的笔记-第155页 - 寻找自己

一口气看完的书,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知道会在我的人生中产生着重大的指引作用。
港漂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群众,他们从内地到香港,需要勇气,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意味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没有实力难以立足。也许语言不通,文化有差异,饮食也大相径庭。港人对他们的排斥需要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来缓解,否则很容易误入孤立自己,不与社会接触,产生心理病的歧途。或许我将来会是港漂其中的一员,我深知将来等待我的是什么,认为心理的准备和乐观或许更能在将来给我带来好运,而我缺的正是一本能够指引我的书,让我产生共鸣的故事。这本书期盼了很久。赵晗之前在城市画报接受的访问,偶然在买杂志的时候买到那期,而她接受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的采访的那集,我也正巧在去年时在电视中看到。虽然我并不是和她一样从小走着精英道路,但是我心里敬佩她那勇敢面对自己,做自己的精神。正如她书中所说,许多人向往着做自己,却又害怕的做自己。因为人们害怕心目中的自己如果跑到现实中来会不堪一击,会违背家人的期盼,或者收入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水平。大部分的人还是注重丰富和安逸的物质生活,却从未好好的问自己你的精神呢。就像当代许多年轻人标榜着,要有想走就走的心,也许你有这份心,你有这份向往,可是你有这份实现这个梦想所要付出代价的勇气吗?因此许多人在去实现的时候,胆怯了。而作者正是有着这份勇气,在面对高薪的职业和迷茫的心的时候,她选择了让自己迷茫的心寻找方向。也让我产生思考,将来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吗,如果不能怎么办。
很多故事我感同身受,深深了解港人对内地人的排斥,也在思考将来遇到要怎么办。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融入香港那个社会,学习他们的文化,也许当你觉得你在这里扎根了,社会其实已经开始慢慢接纳你了。
谦卑,是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个高贵的品质之一。也许我们在小学生的时候就说,要做一个谦虚的人。对,小时候用的是谦虚这个词。在我看来,谦虚只是意味着在人前不骄傲,不浮夸。而谦卑,个人认为是举手投足间的气质,在当代浮夸的社会是极为珍贵的。这点品质我也是在前不久才稍微意识到是多么的重要,不敢说彻底领悟。
虽不是名家著作,但能触及我心,也将受益终生。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