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之锤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13312356
作者:(美)拉里·尼文,(美)杰里·波奈尔
页数:780页

作者简介

号外 彗星来袭 全球吃紧!
彗星为锤地做砧 敲打无数乱离人
史上最畅销的天文灾难小说
带你体味末日的每一个细节

地震、海啸、暴雨、飓风、冰川时代
慧星来袭,我们能否躲过恐龙灭绝的命运?
核战、邪教、食人、蓄奴、技术湮灭
末日之后,人类如何延续文明世界的薪火?

新华社2013年2月17日电:
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700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以秒速10千米撞击地球时的能量,相当于30亿个广岛型原子弹。
洛杉矶的业余天文学家提姆·哈姆纳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在电视制片人兰道尔、政客杰里森、行星科学家夏普斯等人的推动下,美苏联合作将四位宇航员送入太空实验室进行彗星观测。随着彗星逼近,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有人疯狂囤积物资,也有人沉浸在末日的狂欢中,更有甚者借机抢劫掳掠……
彗尾扫过地球,一夜绚烂天光之后,彗星碎片终于坠落。撞击造成大地震、海啸和似乎永不停歇的暴雨,洛杉矶盆地化作一片汪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残酷的世态人情,几支幸存者队伍踏上了充危机重重的逃亡之路……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部 铁砧
第二部 撒旦之锤
第三部 生者与死者
第四部 末日之后

内容概要

拉里·尼文(1938—),世界著名科幻小说作家,杰出的硬科幻大师。
拉里·尼文从1964年开始科幻创作,后以“已知空间”未来史系列小说闻名科幻界。此系列包括三十多个短篇故事和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杰作《环形世界》曾斩获美国科幻界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1970)和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1971)。他还曾多次获得雨果奖的最佳短篇奖和轨迹奖,并摘得普罗米修斯奖、海因莱因奖和日本星云赏等众多科幻奖项。
除了“已知空间”系列,尼文的代表作还有《魔法逝去》系列、《梦之园》系列等,并与杰里·波奈尔合著多本畅销科幻小说。尼文的作品科学基础扎实,技术细节翔实。著名科幻作家大卫·布林曾评价他说:“尼文已经把硬科幻领域中的资源开掘殆尽,弄得其他人无事可干了。”
杰里·波奈尔(1933—),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专栏评论家、记者,曾任美国科幻及奇幻作家协会主席。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年起,波奈尔与拉里·尼文合著了《天外覆足》、《尽忠之誓》、《上帝眼中的微尘》等多部畅销科幻小说。其中《天外覆足》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撒旦之锤》曾居该榜亚军,并获得1978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的提名。波奈尔与尼文合著的最新作品是2009年的《逃离地狱》。


 撒旦之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从6月20号开始读,24号读完。这本770页的巨著,读书笔记自然随手写最好。据维基百科,《撒旦之锤》由拉里·尼文和杰里·波奈尔合著,出版于1977年,1978年雨果奖最佳长篇提名。1993年还有个叫 innovation comic 出版的漫画版(不过这个公司1994年不干了1988到1994,真是不长)相同题材可以参考两位作者的《footfall》和克拉克爵士的《上帝之锤》。有趣的是《撒旦之锤》里也出现了这个中文名。当然还有很多电影是这个题材。尼文以《环形世界》知名,15年获星云奖大师奖;波奈尔与他合作,还当过世界科协会长。两人的《上帝眼中的微尘》也有中文版了。当时新星指望于12年出版几本末日题材小说,不过这本实在太厚,编校工作繁重,一位编辑还中途退出;经三个月的校对才算完工(不过还是分不清足球与美式足球?)。另外封面设计也耗时耗力。不过我是借书,没看到华丽的彩虹封面。也见过初稿封面,真是怪异。全书选取不同阶层、职业的多个角色,从各自视角见证彗星降临前后的种种。其中有不少彗星知识,简直成科普书了;而灾难来临后,成了不折不扣的后启示录类小说,我认为应该属于社会学科幻。第一部引入各个人物;发现彗星的提姆,电视台的哈维和朋友马克,杰里森议员和女儿莫林,科学家夏普斯和丹,黑帮老大阿力姆,疯牧师阿米蒂奇,邮差哈利....主要写了他们在彗星来之前的生活,波澜不惊 。但随着彗星临近,渐渐情绪变了;虽然两大科学家滑稽地用热巧克力比喻彗星降临(这段非常好笑)但末日情绪还是蔓延;有些人表面不以为意,心里还是担心;有人准备应付;近乎邪教教徒的人大喊“忏悔”,歹徒趁火打劫;美苏则联手派宇航员观测。第二部具体描写撒旦之锤降临的场景:地震,海啸,暴雨,一片混乱,各人在困境中渴望找出生路;第三四部描写末日降临后各人怎么存活下去。基本分这几条线:杰里森议员王国——威尔森农场,阿力姆帮—胡克食人族-阿米蒂奇牧师“新兄弟军”,还有其他势力如其他居民。普莱斯电站,加利福尼亚外围势力。开头引用的内容可以概括主题:“先进文明的问题将被原始文明的问题取代能快速适应这种转变的人才是幸存者的主流”(瓦卡《即将到来的黑暗时代》)“世上最糟糕的国家是这样的:其统治者的权威不足以令所有人都欣然接受,却足以令一部分臣民压制另一部分臣民。”“就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最丢脸的事莫过如此:建立正义的社会秩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德茹弗内尔《论统治权》)杰里森与新兄弟军展开激战,便是文明与野蛮的对抗;而是否保留核电站,则是是否对文明的继承“是继续当个好农民,安稳的农民,迷信的农民,还是再次控制世界,再次控制光明。”当然,“地球这个篮子实在太小也太脆弱,人类怎能将所有鸡蛋放在里面。”(海因莱因)他们还是选择了文明。书中有不少有趣的角色,如坚定的提姆,英雄哈维,令人诧异的玛丽,神奇邮差哈利,疯狂的阿米蒂奇,正直·有同情心的拉里。还有亮点:丹·福利斯特教授,他的热巧克力是浩劫;浩劫来临之时,他却镇定地密封书,保留文明(书单亮点颇多)又凭自己的书和知识,跌跌撞撞地生存,还创造军事奇迹,让文明继续。真如克拉克爵士所言,“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难以与魔术区分。”这本书表现了末日前后社会状况,个人心理,群体心理,还涉及文明传承、发展,同时涉及的理论知识丰富,够硬,是本好书。不过有些人物线索断了,难不成出番外?觉得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或者游戏(avg,某编辑说)想想用《星际穿越》特效表现彗星得多壮观啊!为了不让人们陷入绝望,他们可以付出一切。但是首先你必须战胜自己,你必须正视这个崭新而可怖的世界,知道它的威力,预测它的举动——然后向它宣战。然后你得努力工作。——拉里·尼文 杰里·波奈尔彩蛋;哈利看到萨根,阿西莫夫和夏普斯的访谈。
  •     额,随便从科哲角度说一点好了,当然只能是一个侧面,这本书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我选择了我最熟悉的一个角度简单说说。——————————————————————————————  出版于1977年的《撒旦之锤》是拉里·尼文和杰里·波奈合作的多篇作品之一,并于次年获得雨果奖提名。故事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生态发生巨变,人类社会和组织构架一并崩解并重构。  这个点子听起来很烂大街,圈内甚至有用陨石来填坑的梗(故事编不下去就个彗星撞地球毁灭一切吧,当然此书中的彗星其实也不过一个道具,其他类似的灾难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是其实仔细一想大多数科幻的核心点子并不新鲜,何况最重要的是故事本身。而此书的故事虽然多角度多人物叙事却和好莱坞末日电影不同,没有拯救地球拯救一切的个人英雄,你甚至可以说它没有高潮(由于此书不是单纯普通意义上的灾难片,不是通常的主角遇难绝地反击,你甚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几个主要人物里选自己喜欢的人做主角,我选的是个小角色。所以也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火爆高潮,就是冷静的将事情发展中各方表现展示给读者看,当然这种方法读者接不接受是读者的事。),所有笔墨都用在了众多人物的行为心理上,以此勾画了一幅完整的末日社会图景。  由于此书篇幅很长,四部分从观测彗星到末日重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学构架,科技、道德与文明延续才是本书的主题,所有内容依旧是我们现在的热点:要不要核电站(代表工业文明)、能不能吃人、文明靠人性还是兽性。我仅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一部分,抛砖引玉窥斑见豹。  科学社会学的部分主要在第一部“铁砧”中,后三部虽然主要是社会心理学和伦理道德的讨论,但是也有很重要很核心的讨论分布其中。第一部中,以这么几类人为代表:彗星发现者业余天文学家提摩西·哈姆纳(简称提姆),他是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人物,想要获得共同体的认同和个人声誉,国际天文组织(一个强势的科学共同体)给予了其适当的科学地位;记者哈维·兰道尔,科学传播媒介,他和其他新闻媒体报道的科技新闻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萦绕在当下科普工作者心头的问题;天文学家查尔斯·夏普斯,科学共同体的核心成员;议员阿瑟·克雷·杰里森,科学决策者之一。  以这几类人为代表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科学决策和传播过程:提姆赞助了兰道尔拍摄彗星纪录片,原因不言而喻;兰道尔也很乐意有土豪提供资金,自己亦有新闻理想,想拍摄好的纪录片,于是采访了夏普斯;夏普斯作为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代言人,直言不讳:“你拍的这东西很有影响吗?能为一个科研项目争取到经费吗?”,接受采访完立马就联系杰里森,询问是否有机会获取科研经费,彼时“阿波罗”已停用多时;杰里森作为决策者需要权衡各方利弊,经费总是有限的,给科研多一些还是给教育或者其他方面多一些,给科研项目又要考虑给哪一个项目,层层分级排列优先顺序,但是当他听闻苏俄将派人升空研究,立马把夏普斯项目提上了议程,并最终促成此事。  由此可见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研究并不是纯粹或者价值无涉的,反而是各怀心思甚至夹杂政治意图的,整个科学决策和传播的过程中并不如我们想象般高尚,“为人类未来探索未知”不过是科学共同体的征兵口号,每个行业都得说自己的好话不是?这是现实,正如我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他的祖国”一样。其实科学从来就不纯粹(严格的说是大多数时候的大多数人),即便再单纯的科学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得学会如何打点各方关系。  但是也有例外,正如其他行业有哈利(书中另一位小人物)这样尽职的邮差一样,书中另一位天文学家丹·福利斯特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他一出场就是一位科学怪才,极强的计算能力,专注于科学,富有想象力又很搞怪,体弱多病,甚至把那个彗星比作巧克力圣代(这个比喻使得彗星在科学传播中广为人知,侧面说明为什么后文大多数人都知晓航天员、彗星发现者,证明了这是一次成功的科学传播),完完全全符合人们心中的天才形象。而当灾难来临,他并不随众人逃跑,只身一人返回家中,将所有重要书籍保存好作为文明延续的火种,他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也证明了其作用,不仅为他们赢得了战争也带来了复兴的希望。  文中还有很多相关的思考,比如科学和宗教对彗星事件不同看法的对比,不少人此后反对工业文明(虽然这场灾难其实根本和现代科技无关,纯属天灾,不过大概要归罪于科学没有准确预言,以及导致地球千疮百孔招致上帝处罚),毁灭象征性的核电站就是一例。  即便科学并不那么高大上,作者最后仍将光明(核电)留给了幸存的人类,至此我们也可以窥见作者的主张了,也是科技哲学一个共识:“近代科技文化不是最理想的文化,它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非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更不是弘扬科学精神的结果”“解决当代文化危机的途径绝不能是费耶阿本德所主张的告别理性,或某些生态主义者所主张的回到人类原始状态,甚至从根本上取消科学或者否定人的价值,而是必须在人本主义框架下重建科学理性和人类生存法则,努力面对(而不是回避)两种文化的冲突,惟有如此,人类的精神家园才不致因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而丧失。”(引用李健珊《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这些话是因为实在是很好的概括了这本书的思想,但是至少我们知道,“撒旦之锤”说的恶魔撒旦至少指的不是科技,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交给读者自己解答了。)  当然,科学社会学只是全书的部分内容,作者对末日来临时各类人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后末日时代的组织架构和社会运作也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要知道作者其实试图全景勾画出整个社会的反应,所以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书中唯一重复出现的是海因莱因的一句话:“地球这个篮子太小也太脆弱,人类怎么能把所有鸡蛋都放里面。”而想要完成“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除了科学,别无它途,正如文末说的:“你能飞翔,因为我们掌握了光明。”
  •     看过尼文的环形世界,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云里雾里,那时候看硬科幻的确吃不消。但的确很震撼。不过这次很好奇啊,书面上明明写的是路西法为什么要翻译成撒旦呢?严格说来路西法和撒旦是不能画等号的啊。当然,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十分好奇诸位编辑大人当初有没有就书名的翻译到底是撒旦还是路西法有过讨论呢?仅仅因为撒旦比路西法更为世人所知?还是有我们这些读者所不知的更为深奥的答案呢?诸位编辑大人莫怪啊。只是看了封面突然十分好奇,于是写下了上面的一段话。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硬科幻大师拉里·尼文大作,天文灾难小说NO.1。11月底12月初夜观天象,有惊喜!
  •     生存主义者又一指南书籍~
  •     末日来袭,社会的颠覆与重建
  •     每一节都要引文,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作者大概很爱写论文。感觉可与《后天》&《穹顶之下》一战,目测十个回合内溃败。
  •     神作,跟一秒之后一样好看
  •     黄金时代的残响啊
  •     末世题材
  •     一部末日小说,以彗星撞击地球为噱头,个人感觉情节比较分散,而且线索很杂,有些之前感觉有用的情节到了最后却没有什么用,或者是突然被掐断了,总体而言情节上不算紧凑,也不那么吸引人。最后就是有一些让我很疑惑的科学说法,比如738页的“合成青霉素”之说,难道他们不知道最初的青霉素根本不是合成的吗?着实奇怪,依稀记得在凡尔纳的《神秘岛》里面看到过他们从青霉菌中提取的。还有就是本书的背景年代有点古老了,苏联尚未解体,对于我这种90后来说确实难以代入。
  •     读到五百页左右就有些倦了,最后还是读完了,太致力于“众生相”,反而不像一部科幻小说了……给邮差哈利那个人物点个赞
  •     真来这么一次,人类估计也就完了
  •     第一次看世界毁灭文 正巧外面几天下着雨 还以为是真的 可见文描好厉害啊 文太长了讲的是几组人合流survive 人性牺牲战略 适合拍美剧 如果真是彗星撞击 估计灾难不会这么快就结束
  •     读了两百多页彗星才落下来,不过后面那就是读着停不下来啊!邮差是个神奇的存在,顺带猜猜谁会活到最后
  •     我是被忽悠了吗?前三百页的铺垫根本撑不起后四百页的主线,所有简介中出现的元素都如同隔靴搔痒。下回买书要注意了=-=
  •     1977年出版的末日题材小说,翻译过来的中文版42万字,800页厚。扎实流畅。说的是一颗因与发现者名字相近而被戏称为锤子的彗星撞击地球后引发的末日生存故事。因为末日题材所以基本没有年代感,运用了pov视角让读者看到了更多不同人物走向。面对灭世之灾,希望仍存。
  •     好像科幻版的末日逼近,但是结局光明一些
  •     足够硬的科幻,从背景设定、科学原理,再到人物性格和叙事手法,牛掰的作品。
  •     多视角,多线并行,铺垫略长,故事略显老套。与其说是硬科幻,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更像是科幻版的行尸走肉。尤其是后面两章,美剧味很重,怎么看都会不自觉的想起行尸走肉……
  •     灾变后人类的挣扎求生,结局却是一片光明
  •     内封丑逼,外封质量挫逼,内容呆逼,退货完逼!
  •     跟新星之前的几本末世相比这本的视野更开阔,“把光明还给我的孩子们”简直燃爆,虽然删掉1/3可能会更好。
  •     书都快看烂了终于读完了……看到最后有点感动 哎呀好喜欢提姆
  •     人物过多,无必要的拖沓(像一系列的科幻美剧),应砍掉一半篇幅。算灾难小说,没有太多科幻的成分。考虑到本书写于70年代,也就罢了。
  •     重建文明,科技是第一推动
  •     为了光明!
  •     剧情庞杂,场面宏大,可惜科幻因素不多,感觉像是剧本。
  •     一点意思都没有。
  •     晚点写个短书评
  •     人名太多书太厚读了几十页啥都没记住。。。
  •     只有全部读过,全部经历过,才能明白,那么冗长的铺垫用的第一部是做什么用的。
  •     人们真的可以在危机中如此坚强吗?
  •     同样是末日题材,《撒旦之锤》的视野明显要比《末日爱国者》等等开阔得多,基本上完全展示了灾难之后的众生相,读到后半截居然有种看《行尸走肉》般的熟悉感,果然在面对末世时,人性是共通的吧。其实最牛逼的是,这书离现在都快四十年了,读起来却丝毫不会感到落伍和过时。
  •     太厚了,太厚了,也就那样吧,基本末日小说的套路。
  •     末日爱国者更像一部生存指南!
  •     说真的,这是一次很艰难的阅读,整整用了三周时间,书太长了,不必要的内容太多了,我很不欣赏那种三百页能讲清楚的故事写五百页,这个故事五百页就差不多了吧?
  •     同样写行星级的灾难,这本1977年的书相比何夕的《天年》,更满足“文学即人学”的标准,由此也可见我国科幻和世界的差距。不过现在看此书已觉平淡。
  •     超厚,但读起来非常快。没有讲什么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但是看人类有惊无险地从灾祸中重建文明给人一种安心感。作者对科技的态度自始至终非常明确,结尾虽然俗套但有点催泪。最大的优点是全书无圣母,且异常光明。4星半。
  •     这么一本大部头读完……书中除了一些细节暴露了时代之外(“给孩子买一台小型家用电脑……”),整体内容一点也不过时,30多年了。之所以怕它有过时的危险,是因为书中的突变理论、生存主义、末日主题已被无数后来的文学影视所浓妆重抹,而这本书常读常新之处在于,作者始终牢牢把握住了人性与科技这个母题,在此延伸出颇多值得玩味、沉思的人与事。在读的过程中,囿于缺乏剧情上的高潮,又是770页之巨,所以难免会有冗长的感觉,要有准备。对于彗星(实则彗发碎片)撞击的描写篇幅不长,应该的,现在的末日电影多了去了,大家在电影院看个3D听个响,实在不会再浪费时间看字儿脑补了。
  •     。。。一本书的出色程度,要配得上读者在消化它时所耗费的精力。三星半,其中装帧加一星。
  •     书快烂了才读完……虽然人物众多名字又长,但竟然我都记住了!想看电影版!
  •     有点史诗气象…
  •     不评价,直接看打星
  •     有惊无险+好结局值五星。铺垫太特么冗长了扣一星
  •     彩虹书衣太美
  •     补录
  •     登陆罗塞塔的时候看这个还真应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