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60952239
作者:梁玮男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本书系由梁玮男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经再加工而成,内容写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新艺术”运动对哈尔滨近代建筑形式的影响。作为在中国受“新艺术”运动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城市哈尔滨,因此成为为中国近代最早引入西方新建筑思潮的城市之一,并在中国乃至亚洲近代建筑史上占据较重要的地位。
本书受到天大邹德侬教授、华南理工吴庆洲教授的极高评价,并推荐出版发行该著作。书中通对15座“新艺术”代表建筑及其室内图文并茂的详尽解析,表明哈尔滨“新艺术”建筑无论在建筑类型、规模、风格类型、建筑材料、装饰母题、细部表现以及散布时间方面均具有独立的特征。文中不乏对建筑装饰的研究,对设计人员极具参考价值;同时对建筑细部的研究很深入,大量线条图为作者带领其学生测绘的珍贵成果,很有价值。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学术背景... 4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7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8
1.3.2 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9
1.3.3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10
第2章 传播学视域的建筑创作与创新... 13
2.1 传播与传播学概述... 13
2.2 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与模式... 15
2.3 建筑创作中的传播要素... 17
2.3.1 传播内容... 17
2.3.2 传播者... 20
2.3.3 传播媒介... 21
2.3.4 建筑受众... 22
2.4 建筑创新散布研究... 24
2.4.1 发展传播学的创新散布理论... 24
2.4.2 建筑创新的涵义及创新特征的界定... 25
2.4.3 建筑创新的散布要素... 27
2.4.4 建筑创新的散布模式... 34
2.5 本章小结... 37
第3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创新信源... 38
3.1 间接的创新信源——欧洲“新艺术”... 39
3.1.1 厌倦、期待与跋涉——“新艺术”的散布前提... 40
3.1.2 从1890至1914——“新艺术”的散布过程... 56
3.1.3 展览与传播——“新艺术”的散布媒介... 61
3.1.4 国际性与民族性——“新艺术”的散布结果... 63
3.2 直接的意见领袖——俄罗斯“新艺术”... 76
3.2.1 欧化与民族主义——罗曼诺夫王朝的社会特征... 77
3.2.2 俄罗斯“新艺术”运动及建筑的创新基础... 80
3.2.3 艺术家团体、刊物与展览——散布媒介... 83
3.2.4 俄罗斯“新艺术”建筑的风格类型与特征... 86
3.2.5 “新艺术”建筑师及其作品的个案分析... 92
3.3 本章小结... 96
第4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散布机制... 98
4.1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散布之前提... 98
4.1.1 中东铁路的修筑与哈尔滨的现代转型... 98
4.1.2 现代转型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104
4.1.3 文化扩散与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散布... 105
4.1.4 建筑受众变数... 107
4.1.5 社会系统变数... 113
4.2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散布特征... 117
4.2.1 独特的单向性特征... 118
4.2.2 典型的阶段性特征... 119
4.2.3 兼容性与复杂性特征... 121
4.3 本章小结... 122
第5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散布结果... 123
5.1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分布... 123
5.2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创新特征... 126
5.2.1 复杂的风格类型... 126
5.2.2 丰富的建筑类型... 133
5.2.3 多样的建筑材料... 136
5.2.4 柔和的建筑色彩... 138
5.2.5 生动的装饰母题... 138
5.2.6 精美的细部表现... 140
5.2.7 较长的散布时间... 143
5.3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细部要素... 147
5.3.1 形态各异的门及门廊... 147
5.3.2 优雅精致的建筑围栏... 150
5.3.3 活泼生动的窗及窗饰... 151
5.3.4 朴素柔和的墙面... 154
5.3.5 丰富多变的檐部... 158
5.3.6 流畅飘逸的女儿墙... 161
5.3.7 特色鲜明的阳台... 164
5.3.8 柔美多姿的装饰性铁构件... 167
5.4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个案分析... 169
5.4.1 行政建筑分析... 169
5.4.2 商服建筑分析... 176
5.4.3 文教建筑分析... 188
5.4.4 居住建筑分析... 189
5.4.5 交通建筑分析... 193
5.5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室内设计... 196
5.5.1 室内设计手法概述... 196
5.5.2 个案分析... 197
5.6 本章小结... 204
第6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散布的尾声... 206
6.1 “新艺术”建筑的折衷化倾向... 207
6.1.1 折衷化“新艺术”建筑的风格类型... 207
6.1.2 折衷化“新艺术”建筑分析... 208
6.2 “新艺术”建筑的“装饰艺术”化倾向... 210
6.2.1 “新艺术”与“装饰艺术”... 210
6.2.2 “装饰艺术”化“新艺术”建筑分析... 212
6.3 现代主义思潮的萌发... 215
6.4 “中华巴洛克”建筑对“新艺术”的重构... 216
6.4.1 “中华巴洛克”与“新艺术”... 217
6.4.2 “中华巴洛克”的发展机制... 218
6.4.3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 219
6.4.4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评价... 224
6.5 本章小结... 224
第7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研究的启示... 226
7.1 “适度创新”与“高度创新”... 226
7.1.1 建筑传统与“适度创新”... 226
7.1.2 适度创新的信息原则... 228
7.1.3 言语个性与“高度创新”... 230
7.2 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与创新... 231
7.2.1 哈尔滨的特色建筑传统... 232
7.2.2 审美信息的协调性... 233
7.2.3 哈尔滨当代建筑的创新趋向... 235
7.3 本章小结... 236
结论... 237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学术背景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第2章 传播学视阈的建筑创作与创新  2.1 传播与传播学概述  2.2 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与模式  2.3 建筑创作中的传播要素  2.4 建筑创新散布研究  本章小结第3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创新信源  3.1 间接的创新信源——欧洲“新艺术”  3.2 直接的意见领袖——俄罗斯“新艺术”  本章小结第4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散布机制  4.1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散布的前提  4.2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散布特征  本章小结第5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散布结果  5.1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分布  5.2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创新特征  5.3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细部要素  5.4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个案分析  5.5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之室内设计  本章小结第6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散布的尾声  6.1 “新艺术”建筑的折中化倾向  6.2 “新艺术”建筑的“装饰艺术”化倾向  6.3 现代主义思潮的萌发  6.4 “中华巴洛克”建筑对“新艺术”的重构  本章小结第7章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研究的启示  7.1 “适度创新”与“高度创新”  7.2 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与创新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解析》由北方工业大学专著出版基金资助。

前言

《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解析》一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为主体,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在此,非常感谢侯幼彬教授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先生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令人景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国际性的装饰艺术运动,其影响波及包括哈尔滨在内的广大区域: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装帧设计等方面,“新艺术”复兴的倾向相当明显,世界正在重新认识“新艺术”的艺术价值。哈尔滨近代建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新艺术”建筑正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风格类型。由于特殊的现代转型模式,哈尔滨与欧美、俄罗斯同步进行了“新艺术”探索,由于“新艺术”建筑的传入,哈尔滨一跃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引入西方新建筑思潮的城市之一,并因此在中国乃至亚洲近代建筑史上占据较重要的地位。本书旨在引入发展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拓展传统建筑史学的研究思路,建立“建筑创新散布”模式,从全新的理论切入点思考建筑创作与创新问题;视“新艺术”为装饰艺术创新,以建筑创新散布规律解析“新艺术”建筑在哈尔滨的独特散布机制及其结果。第2章“建筑创新散布”模式的提出为深入解析“新艺术”建筑在欧美、俄罗斯及哈尔滨的散布奠定理论基础。建筑创作与创新问题是关乎建筑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筑师创新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能够在系统内散播开来,取得良好的散布结果,进而推动建筑事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从传播学视阈解读建筑创新散布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指导意义。

内容概要

梁玮男,女,1972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至今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一直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有十余篇文章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主要研究方向:

章节摘录

插图:2.1传播与传播学概述“传播”的概念对于传播学研究的意义犹如“美”之于美学,而试图描述“传播”的含义并不容易,传播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定义,而本书显然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于学术上的争议。我们可以为传播下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在英语中,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而“communis”的意思是共同分享某种东西。由此可见,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传播学者奥斯古德等人曾为“传播”下过这样的定义:“从最普通的意义上来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这个定义虽然包含了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但却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只把传播视为一种单向的信息流程,而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恰在于表明反馈之于传播的重要性。在一系列百科全书的“传播”条目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几类不同定义所强调的不同方面。1980年版的《大英青少年百科全书》对“传播”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传播一词起源于拉丁词communis,意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某物。所以,传播即共享信息,使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双方相互理解。”1982年版的《美国大百科全书》指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而言,传播是一连串活动,信息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这一连串活动连接发出信息的信源和译解信息的信宿。传播过程还涉及信息的制作、传递和接收”。这一定义强调的是信息,视它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982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引用了英国文艺评论家和作家I.A.理查兹(I.A.Richards)1928年所下的定义:“传播就是一个人的大脑对于它周围环境作出反应,使别人的大脑受到影响,并使之感受到相似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本身感受到的体验所引起的效应。”《大英百科全书》评论理查兹的定义:“在某些方面至今仍是最好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传播对传播对象的影响。


 世纪之交的华美乐章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