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无辜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49543854
作者:梦亦非
页数:356页

作者简介

《没有人是无辜的》讲述了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之间的贵州南部一个叫碧城的小县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官员于同志在文革前从军人当上公安局长,文革时当上革命委会员主任,文革后当上公安局长,其人痛恨碧城与碧城的睢族文化,一直试图毁旧睢族文化,而睢族的鬼师家族却一直致力于保持睢族文化,在两者之间,是不断造反攻打碧城的旧军官与起义的农民、红卫兵等力量,三者之间的交织构成了小说的内容。
文体形式上的实验:本书为复调小说,包括了几种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爱情小说、匪帮小说、奇幻小说、政治小说;包括几种文体:小说、散文、评论、民间传说等。每一章的第一部分为叙事部分,第二部分为细节性与解释性的散文部分,第三部分为评论部分,但以评论的方式呈现一部小说。本书实质上为四部(或两部)小说加一部散文、一部政治哲学。每一节标题连起来又是另一篇微小说。本书中暗藏无数结构上的机巧。
技艺上的创新:交互——人与物的互换、叠加。置换:人与人或物之间在空间或命运位置上的替换。质换:人与物之间的变化。延搁:所有事件的高潮与关键环节均被隐去,仅在后面的章节中略略回顾或交待一二句。另有众多技艺上的使用:模糊、局部清晰、变形、抽象、色块、线条、突出零乱无意义的部分(掉下来的碎片)、薄化(透明)现实、叙述的密度(压紧与稀释)、加快或减速叙述的速度……
语言上的处理:在长句与短句的搭配上,本书行成种种搭配的规律,每一句的长短都被精心考虑过,没有任何一句逃出所设计的规律之外的句子。整部小说没有使用任何一句比喻。整部小说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形容词。
1)1本书=6本书。
你读到的不只是一本小说,而是四部(或两部)小说加一部散文、一部政治哲学。
2)没有任何一句比喻。没有任何一个形容词。
3)颠覆性的阅读体验:
正统的、默认的阅读方式,即是从文本的第一行开始阅读,读到最后一行结束。你仍然可以这样阅读《没有人是无辜的》,但这是最舒服的偷懒的读法。
如果你仍然愿意第二遍阅读《没有人是无辜的》,你便可以改变阅读方式。
方式之二:将每一章的第一部分连接起来阅读,不要触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这样,你就得到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实验小说。
方式之三:将每一章的第二部分连接起来阅读,不要触及第一与第三部分,如此,你将得到一本随笔集。
方式之四:将每一章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悬搁起来,只阅读第三部分,这般,你得到的是一本政治哲学与文学思想录。
方式之五:只阅读于同志的部分,你读到的是一本悬疑凶杀小说。
方式之六:只阅读叛军(造反者)部分,你以为自己在读的是一本英雄小说。
方式之七:只阅读鬼师家族部分,你正在读的即是一本家族小说。
方式之八:……

书籍目录

死亡001  是004 不007 可能010的013 吗016
他019 在022街上025行走028 时031
变成034一株树,037 立在040街角043
开花、046结果、049枯朽052
三十年后055又058变成061活人064
拍拍067 身上070的073风尘076
继续079往082家中085走088 ……091
他094找到097的100 却是103 一片106 郊野109
树木112与115 石头118 在121 说话,124 但是127
他130听133不见,136那139是142 否145
死去148 的151人,154 灵魂157并160 没有163
消失。166他169 在172一池175水边178 停下181
看184水中187自己,190 仍然193 是196
变成199 树木202之前205 的208模样211
但214城市217 已经220改变,223漂浮226
在229 水面,232命运235在238 水中241
流转,244 永远247在250 一个253 点上256
消失259者262会265再次268 出现,271 它们274
互为277实物280与283倒影286……289
他292坐在295 窗台298 倒影301上304
天黑307 下来310之前,313
他316 变回319童年322 模样,325
一株328 树331 倒在334地上,337
听到340水声343响起346

内容概要

梦亦非,1975年生,70后代表性评论家、诗人、小说家、专栏作家,出版有《苍凉归途》(评论卷)、《苍凉归途》(诗歌卷)、长篇实验小说《碧城书》、学术专著《植物改变世界》、诗论《爱丽丝漫游70后》等近二十部著作,在《南方南末》、《天涯》、《随笔》等发表思想随笔十数万字。


 没有人是无辜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如果说,当小说迈入后现代的意义在于不着边际地虚构一些我们冥冥之中感知到的世界,那么读者正是藉由作者的这种有意想象,帮助我们恢复对这个世界原初的理解和体认。  究竟时间如何荡漾?在时间荡漾时,历史以及相伴而生的事物会产生哪些相应的改变?我想,作者从目录开始就对我们作了一些暗示,他匠心独运,目录一反常态:由连贯的长短不一的词语组成,连起来读时即是一篇简短的小说(死亡是不可能的吗?他在街上行走时变成一株树,立在街角开花结果,枯朽三十年后又变成活人,拍拍身上的风尘继续往家中走……他找到的却是一片郊野,树木与石头在说话,但是他听不见那是否死去的人的灵魂并没有消失,他在一池水边停下看水中自己,仍然是变成树木之前的模样,但城市已经改变漂浮在水面。命运在水中流转永远在一个点上,消失者会再次出现,它们互为实物与倒影……他坐在窗台倒影上,天黑下来之前他变回童年模样,一株树倒在地上听到水声响起。)这一主题,在小说中完全基于作者对于世界哲学性的美好测知与探询------“我看见躺在地上的我是二十岁……我是在五十岁回忆还是在二十岁时眺望后来的三十年?在时间荡漾中,一切都会被原谅,被忘却。”  从一开始,作者试图构建的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一座被想象交织成的城市,就仅仅存在于一些特定的人的意识中,假装的主观与客观互为彼此的倒影与映照。小说选取的历史背景则是中国备受争议的文革时期,我暗忖作者选择这样的一个荒谬动荡的历史时段,是否是让自己虚构的这篇小说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荒谬,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也曾说到过:“我只采用那些为我的人物营造出一个能显示出他们的存在的处境的背景。”小说中相对客观的文革标语则将时间的过去与未来搅在一起让城市变为时间迷宫,标语又从语义上组成另一座矛盾与悖论迷宫,因为是“迷宫”,由此,时间荡漾在此找到了某种回溯与反复。于同志弥留之际忆起在碧城郊外池塘边上钓鱼的细节,回忆中,于同志看见那个下午的池塘,看见他与王朝相在都柳江边月亮下的对话,这即是时间在荡漾。“江水上涨到桥面之上鸟巢成为盛水的碗,衣服在雨季从未干透过。穿着湿衣服的灵魂在雨夜中转世成植物,转成动物,动物转成植物,人转成人,没有神从雨中伸出手来拉住这些浮沉在世尘与光阴中的人类。”这样以转世得以存在的物种是否显得可疑?那一刻也不肯停歇的命运轮转最终将以何种方式告终,我们不得而知,只有时间荡漾着的碧城看顾着它们。  小说内外,我们经常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召唤,让作者的想象得以无限制地延伸,(进而影响读者的想象自动地补充作者的想象)山踟躅的开花凭借着一种天地大美的昭示,诗意地漶漫水份、催开花蕾。而鬼师在残酷现实的死刑后得以归于静美,投生为一朵花。而这世间所有真实的或不真实的存在,首先是被一种“可能性”点燃的光焰,于苍凉的人世宽慰那些不愿妥协的灵魂,我们被它带动、受它指引寻找到生命的出口。  碧城里的所有事物的发生隐约而朦胧,仿佛一切都会在顷刻之间随着一场梦消逝,一切又会随另一场梦来临。捕风人因为相信现象背后有意义所以成为捕风人,且捕风人并不只是某一个人。捉影人则不一定存在于碧城中,它只存在于一种悖论的逻辑里与现实展开争斗。作者塑造这荒诞的二者产生的效果,即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是对历史经验与人们惯常理念的解构和破除。从而作者能够为这个世界进行重新定义:“死不是不动,不是一切都静止下来停留在某一时刻,死是以死为原点的画面旋转。”那其中必然会出现比时间更大的造梦者,反复观照新的存在。  “卡朗在最后终于明白那些经卷与记录不存在,不曾有过略铎,连鬼师大院也不曾有过,自己并未在这个世界这座城市这幢木楼中存在过。”时光的镜面磨损了一直以来的想象,被记忆带入的都柳江与光阴抵消,跌入梦中的幻城徒留下“现在”。“不存在”是想象的起点,是想象的真实,是碧城无休无止对应的符号与修辞。  更为荒诞的是,小说中作者“让”卡尔维诺写《睢人三十年》,借卡尔维诺之口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并产生相应的疑问,且与昆德拉、哈耶克、阿伦特等人进的行书信往来,是用已逝之人写永恒之书,在此死亡也不会构成威胁,让人感到痛苦的将是时间的永不终结。所以,我们产生绝望的不会是历史本身,而是他永不消失的反复修补的回忆。将卡尔维诺的经典性影射在这部《时间荡漾》中,这种历史性的时空对接突破了一般虚构。然而小说的结尾,直到卡尔维诺去世也并没有完成《睢人三十年》,我想,作者在小说里启发我们的,不光是他在碧城里所完善了的想象,还有作者力求达到而未能达到的……
  •     【5.24佛山日报】 熊奇侠  梦亦非《没有人是无辜的》这本书读得很艰难,有点晦涩,想尽快读完也成为我一块心病。作者在序言和附赠的小册子《没有人不需要注解》一再教育读者怎么读这本书了。  说文如其人,先了解一下作者梦亦非可能有利于理解这本书。梦亦非是评论、诗歌、小说、专栏多栖,出版有评论、诗歌、长篇实验小说、诗论、学术专著——了解这个前提才知道《没有人是无辜的》为什么会集小说、诗的语言、评论于一体了,因为作者底子和兴趣在这。他的博客告示板中贴着:“不接受书评约稿。不接受非专栏副刊约稿。不写序。不写个人评论。不送书。不回帖。”我马上想起韩寒博客那个公告:不参加各种研讨会、不举办签售……不写任何的约稿和专栏、不写任何软文……这作者还很有文人骨气,对胃口。  实话说,我是先翻了那本《没有人不需要注解》那本小册子再开始读这本书,当然是一路读过去,没理会作者建议的跳过什么读某一部分。看到快一半,又读了遍那个注解,开始跳着看第一部分和关于鬼师家族部分的,可能还是喜欢读故事,也是多年的阅读训练的习惯使然,虽然我很佩服作者在标题、在小说结构、在诗化的语言上做的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真的太先锋了,和我理解中先锋小说派余华、格非们不一样啊!大概作者也做好了“曲高和寡”的准备。  对于该书,我觉得接下来了解作者自己的看法比较能避免阅读时少走弯路,摘三段采访作者的话:  “这个文本的读者群应该是实验小说爱好者、文学研究者以及学习写作的年轻人。它的本质是拒绝读者的,因为它自成一个世界,不依靠读者却是自足的存在。”——《文化周刊》  “我认为形式构成一部小说的内容,并且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当小说进入后现代之后,小说的形式比小说的内容更重要,小说成为自我进行时,小说已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也就是关于自我形式构建的艺术。我认为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著作,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兰州晨报》  “实验小说在中国大陆很难有发表的机会,大陆通行的是故事型的,不允许在写作中做实验的小说。在当文学学徒的练习期,这些诗人与作家对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海子、博尔赫斯、T.S.艾略特、卡尔维诺、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明报周刊》  相信我,如果你一开始看过这些话就不会读得那么沮丧和无辜了。当然,先锋试验的东西总是需要一些接受过程的,就像刚去世不久的马尔克斯老头的《百年孤独》那种写法虽然回头来看影响了大半个世纪的小说家,最开始其实不那么受待见的。你也可以看到,该书第19节“三十年后”、第31节“……”完全是模仿《百年独孤》那个该死的伟大开头。  再说该书的内容、故事、主题结构,其实很简单,讲的是解放前后、文革前后、改革开放前后一个西南的小县城的故事,有历史事件、有文化冲突、有人性剖析,甚至每一节的第三部分借卡尔维诺之口来分析写法。如果按常规小说处理只是一个二三流的故事罢了,可是作者追求书写难度和实验性,就造成读者觉得难读、晦涩,更多是在语言上做了不一样的处理,最明显就是句读,让第一次接触的人读得很费神,也营造了一种诗歌的朦胧氛围。包括作者在注解中交代的,有意避免比喻、形容词等常见小说手法,而是多用动词和长短句错落。也许多读几遍,你会发现趣味,当然作者和我都不敢保证。  最后,回到《没有人是无辜的》这个有点煽情的书名,确实会骗到一些人拿起这本书,包括我。其实,与其说书中李奇(其)飞、于同志、卡朗、胡云翼、王培中、老鬼师……没有人是无辜的,不如说都是应得的,都是虚无的,就如《百年孤独》末尾被飓风卷走小镇马孔多般永远消失,就如《没有人不需要注解》最后那章“归于虚无”。
  •     最近的天气不错,通常阳光充沛。元旦即过,商场的促销活动也落幕了,你已经买到心仪的新衣服,终于可以忙一忙精神上的事儿了,比如恶补一下去年想看还没看的书。这个星期六你起了个大早,出门买早餐的同时还买了份《兰州晨报》,边走边吃边看。不小心,你看到梦亦非的《没有人是无辜的》出版了。也可能你今天根本就没有出门,也可能你就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没关系,有时我们不得不这样煞有介事。那个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老这样干,把一件子虚乌有的事说得挺像那么回事,还在小说中告诉你把脚跷到茶几上、把台灯调得稍暗一些来阅读他的小说。梦亦非就喜欢卡尔维诺,他不掩饰这种热爱,在《没有人是无辜的》中,他假托这部小说是由卡尔维诺的《睢人三十年》改写而来。事实上,卡尔维诺根本没写过《睢人三十年》。你看,梦亦非也挺像那么回事的。他这一套叫做元小说,就是在小说中嵌套小说。再时髦一点说,《睢人三十年》是《没有人是无辜的》的一个潜文本。可能你越听越糊涂,好在梦亦非早有所料,他为自己的小说专门撰写了一个“说明书”——《没有人不需要注解》,他还提示:对《没有人是无辜的》绝望之前,请不要打开注解;穷尽《没有人是无辜的》之后,请不要再打开注解。如果经常看报纸,你会看到大家都在抵制形式主义。但很不幸,梦亦非的《没有人是无辜的》就是一部形式主义的作品。不知你能否容忍一个小说家的形式主义?《没有人是无辜的》以1949年到1980年的历史为时代背景,以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为原型,虚构了一座叫做碧城的县城,叙事触角遍及政治、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诸多领域,史料与想象互生相长,于空间中捕风于时间里捉影。这些元素共同织就了一张话语的网。你有时抓住的是一条经线或纬线,有时抓住的是一个线头,甚至有时抓住一大把网眼中的空白。小说分了116节,每一节都有一个小标题,这些小标题来自每节开头的一个词组,这些词汇聚起来是一首诗,也是本书的目录。而且,每节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抽取了细节的叙述,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细节追加,而第三部分是文论,是对前两部分的文本分析,往往是几个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作者这样的安排有点见招拆招的意思,如果你是顺序阅读,前两部分的疑问,在第三部分会得到局部解答;如果你不走寻常路,不同的阅读线路连接起来得到的是全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因为小说每节的三部分可以对应连贯成自足的文本面貌。更为吊诡的是,每节第二部分结尾的词,便是下一节第二部分的开头,但是,第116节第二部分的结尾却不是第1节第二部分的开头。你会发现,这个圈不是闭合的。这是破绽吗?或许是作者故意留下一个缺口,以便读者打开,进入。如果形式没有门,我们如何抵达内容?>>>梦亦非:形式构成小说的内容并成其一部分晨报:你曾在文论《中国小说的八宗罪》里提到,二十年来中国小说艺术上的失败,源于将小说理解成了故事。你理解中的好小说是怎样的状态?可否列举几部?梦亦非:一部好的小说,必须提供新的语言,新的写作方式,或者新的审美,以及新的写作技巧。最起码也要满足其中一种,否则写作就只停留在消费现有的写作技巧和审美的层面,而不是创造性写作,源于故事型的小说只是一种消费型写作。一部好的小说,必须建立在智性的基础上。《看不见的城市》、《哈扎尔辞典》都是我喜爱的著作。晨报:你在小说中也提及“文本的形式效果与内容的可信度之间找平衡”的问题,这部小说确实有许多形式上的机巧,包括目录设置、标题安排、首尾衔接等。类似的形式主义对一部小说的建构有何意义?梦亦非:我认为形式构成一部小说的内容,并且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当小说进入后现代之后,小说的形式比小说的内容更重要,小说成为自我进行时,小说已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也就是关于自我形式构建的艺术。我认为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著作,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晨报:你在这部小说中基本拒绝形容词和比喻。这是为什么?梦亦非:形容词是处于价值体系的语言,而我认为小说本身并不应该纳入价值体系,小说只是发现世界的边界,以及探索世界的可能性,并描写这种可能。小说本身并不应该纳入道德的范畴。而所有的形容词都是基于价值体系的判断,因而也具有一种面目可疑的特征。比喻同样是一种模糊性描述。比喻本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除了增强小说的辞藻,体现小说作者的某种机智或者敏感。而我试图探索一种本质性语言,本质语言是最稳定的语言,如果说我们的语言需要革新的话,本质性语言是我对语言的一种新的探索。晨报:这部小说的断句形式是诗歌化的,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这样的方式容易造成意义的模糊和节奏的紧张,你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有没有担心有些读者可能难以接受?梦亦非: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已预料到某些读者难以接受。长短句的搭配是经过了音乐节奏的处理的。这是对读者的阅读习惯的一种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种培养。我认为读者应该从现有的阅读模式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也可以这样说,我创造了一种新的阅读习惯。晨报:继《碧城书》后,这是“碧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部书名确定了吗?梦亦非:敬请期待第三部:《解放者的游戏》,可以说是我目前最精彩的一部小说。晨报:去年你还出版了《时尚巴别塔》,请简要谈谈这本书?梦亦非:《时尚巴别塔》是国内第一部时装小说,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喜爱时尚的人可以从中了解时尚圈的内幕,喜欢故事的人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奇特的小故事。目前本书的影视版权正在洽谈中,不久会与大众见面。(据《兰州晨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看不懂T^T
  •     装逼,很装逼,非常装逼。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