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世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100102704
作者:[美] 费·金斯伯格,[美] 里拉·阿布-卢赫德,[美] 布莱恩·拉金
页数:587页

作者简介

《媒介世界:人类学的新领域》人类学家研究媒介及相关现象的一本文集。全书一共收录了20个研究文本,涉及印度尼西亚、埃及、北美、中国、拉美、西亚、玻利维亚、尼日利亚、赞比亚、泰国、巴厘岛等国家和地区,对媒介行为主义、表征、国家主义、技术的社会安排、文化认同、公共领域等问题进行了谈论。被认为是对早期的传播人类学(或视觉人类学)范式的批判性修正。三个编者Faye D. Ginsburg是纽约大学媒介、文化与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教授。Lila Abu-Lughod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妇女研究。Brian Larkin是哥伦比亚大学Barnard学院助理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文化激进运动与少数民族诉求
1 银屏记忆
2 视觉媒介与原始主义的困惑
3 原住民录像中的再现、政治和文化想象
4 差异的奇观:文化激进运动与西藏的大众媒介化(存目)
第二部分 民族国家的文化政治
5 埃及情节剧
6 史诗竞赛
7 民族的图像
8 伯利兹的电视、时间与民族想象
第三部分 跨国流通
9 上海大众传媒与跨国主体性
10 心灵的马歇尔计划
11 流散空间中苗族媒介的位置绘制
第四部分 媒介生产的社会位置
12 美国公共电视纪录片的定位
13 广告世界中的文化
14 “然而我心依旧印度”
15 到达时的景象
第五部分 科技的社会生活
16 尼日利亚北部电影院的物质性
17 移动机器与流动的受众
18 机械复制时代的印度艺术作品
19 活的还是死的?
20 空屋之声
作者简介
索引

内容概要

费•金斯伯格,纽约大学媒体文化历史中心主任,大卫•克莱泽人类学教授,著有获奖图书《被质疑的生命:一个美国社区内的堕胎争论》(加利福尼亚,1998年第2版)等多部书籍。
里拉•阿布-卢赫德,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和女性研究教授,著有备受赞誉的《书写女性世界:贝都因人的故事》(加利福尼亚,1993年)和《蒙面纱的情感:贝都因社会的荣耀与诗歌》(加利福尼亚,1986年,2000年)等。
布莱恩•拉金,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人类学助理教授。


 媒体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以人类学的学科视角来考察大众传播问题。尤其发挥了人类学对“文化他者”——诸如边缘群体,异族、异文化群体——的关怀。全书在章节上共分为五个部分:文化激进运动与少数民族诉求、民族国家的文化政治、跨国流通、媒介生产的社会位置、科技的社会生活。事实上,每一章节都体现了这种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注。在导言中,作者指出,由于大众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具有“西方的现代性”的,所以,常常被人类学家们所轻视或忽视。然而,随着人类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理论和方法”的断裂,进而出现了“现在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the present,Fox 1991)——也就是诞生了一种面向当下的人类学,大众媒介才真正进入了人类学家们的视野。在“文化激进运动与少数民族诉求”部分中,费·金斯伯格(Faye Ginsburg)、哈罗德·普林斯(Harald E.L.Prins)、特伦斯·特纳(Terence Turner)等人,主要关注了原住民和少数民族如何使用大量媒介,进而“‘反驳’那些抹灭或扭曲他们利益和现实的权力结构”。在这里,文化不仅被作为重塑原住民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工具,更作为一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政治资源、并进行政治动员的手段。也就是说,媒介不仅是用于增强身份认同,而且还被运用于政治斗争、作为政治策略。在“民族国家的文化政治”一部分中,里拉·阿布-卢赫德(Lila Abu-Lughod)、普尔尼马·曼克卡尔(Purina Mankekar)、安妮特·汉密尔顿(Annette Hamilton)、理查德·维尔克(Richard R.Wilk)等人所探讨的是,在一个异于西方文化的环境下,媒介与政治(尤其是国家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导言中,本书的编者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知识性问题”:(1)“文化产业”中的媒介专业人士与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2)在国家利益复杂而矛盾时,媒介会发生什么。(3)国家媒介产品……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它们影响受众的目标。在“跨国交流”的一部分中,杨美惠(Mayfair Mei-Hui Yang)、露丝·曼德尔(Ruth Mandel)、路易莎·施恩(Louisa Schein)等人所致力于的是,跳出传统的“全球化”或“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构建“一种真正跨国的有助于重新绘制特定媒介形式的存在和流通地图的理论”。事实上,个人以为,这是全书中尤其值得细细阅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杨美惠在该部分中所作的有关中国上海的文章,还因为,对这种“流动的文化传播”,从中可以吸收不少养料。当然,在本部分中,三篇文章都不同程度上提及文化共同体塑造的问题,也就是说,作者所作研究仍是一种功能主义视角的,但是,正如导言中所提及的,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媒介在新兴的另类现代性中扮演的角色”。在“媒介生产的社会位置”一部分中,巴里·多恩菲尔德(Barry Dongfeld)、阿琳·达维拉(Arlene DaVila)、特加斯维尼·甘提(Tejaswini Ganti)、杰夫·辛贝里(Jeff D.Himpele)等,主要侧重于从媒介生产角度考察大众媒介在异质文化中的作用。事实上,这一部分的内容倒正是传统大众传播研究此前就一直关注的内容,人类学研究并没有给出太多新的见解。在“科技的社会生活”一部分中,布莱恩·拉金(Brian Larkin)、德波拉·斯皮图尼克(Debar Spitulnik)、克里斯托弗·平尼(Christopher Pinney)、马克·霍巴特(Mark Hobart)、罗萨琳德·莫里斯(Rosalind C.Morris)等人探讨的则是,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吸收了“媒介科技不是中立的”这一重要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几位作者探讨的是异质文化中的人们如何“媒介化”。在导言中,编者指出,“每一种媒介都会将其与身体、感官、时间、空间的新关系强加给社会”,因此,当一种“新媒介”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时,必然也带来了既有社会关系的调整。从这种论述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媒介环境学派中的那种技术决定论的味道。本部分的几篇文章也是值得深入细读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媒体人类学入门读物
  •     值得一读,只是依然看得出还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传媒实践,媒介在其中还只是被研究的对象,如果能融入传播学的视角和人类学互动,想必会更好。
  •     可惜缺了一篇。
  •     扫读,对开题或有启发,个案感觉都是节选,并不详细。
  •     人类学的论文集,对媒介的使用研究有启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