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09759234
作者:[美] 斯科特·安德森
页数:672页

作者简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书籍目录

彩色插页1-20
手绘地图1-4
作者前言
序 章
第一部
第1章 花花公子在圣地
第2章 非同寻常的人
第3章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4章 到最后一百万人
第5章 可鄙的乱局
第6章 保守秘密的人
第7章 背信弃义
第二部
第8章 短兵相接
第9章 意图拥立君主的人
第10章 进军沃季赫
第11章 欺骗的迷雾
第12章 大胆的计划
第13章 亚喀巴
第三部
第14章 狂傲
第15章 奔向火焰
第16章 风暴聚集
第17章 孤独的追寻
第18章 大马士革
尾声 巴黎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斯科特•安德森是一位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许多其他战乱国家或地区报道。他常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文章,也为《名利场》《时尚先生》《哈泼斯杂志》《户外》撰写文章。他的著作包括小说《月光酒店》《检伤分类》,非虚构作品《试图拯救世界的人》《4点钟的谋杀》,以及他与自己的兄弟乔恩•李•安德森合著的《战区》和《联盟之内》。


 阿拉伯的劳伦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因为读地中海诗史三部曲中的《1453》与《海洋帝国》,顺着译者陆大鹏的线索,知道了他的另一译作《阿拉伯的劳伦斯》。感觉译者的文笔很好,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对阿拉伯及中东的历史有兴趣,于是从网上买来了这本书并很快把它读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作者(美国人)“斯科特•安德森是一位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许多其他战乱国家或地区报道。他常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文章,也为《名利场》《时尚先生》《哈泼斯杂志》《户外》撰写文章。他的著作包括小说《月光酒店》《检伤分类》,非虚构作品《试图拯救世界的人》《4点钟的谋杀》,以及他与自己的兄弟乔恩•李•安德森合著的《战区》和《联盟之内》。”(书中对作者的介绍)本书的副标题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这个标题很地阐释了本书所要表达的观点。书中描摹了一战时期东线阿拉伯战场英法以及阿拉伯起义军与奥斯曼军队的波澜壮阔的画面,它让人看到战争的血腥与残暴;也让人看到了各帝国间的尔虞我诈,以及对阿拉伯人的欺骗与利用。不过,书中着力描写的并非是左右历史的帝王将相,而是在中东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小人物。 作者选择了四个小人物作为故事的线索,他们是劳伦斯、普吕弗、亚伦森、耶鲁。劳伦斯无疑是故事的主角,他生于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加不列颠博物馆幼发拉底河卡赫美士考古队。如果不是一战,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或者是作家,但历史将他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争——中东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中东只是个次要战区。通过考古熟悉阿拉伯地区的劳伦斯,在战争开始后成了英军在北非的情报员军官。劳伦斯利用他的智慧、狡黠以及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与毅力,带领乘僻而如一盘散沙的阿拉伯诸部落,使他们团结起来,去骚扰奥斯曼军队。他们避开与奥斯曼军队的正面冲突,采用毁铁路、炸桥梁的手段,娴熟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实现了英正规军未能实现的目标。作为小人物,他获得阿拉伯人的信任缘于他对阿拉伯人的真诚,但无奈的是,他无法阻止英法背地里瓜分阿拉伯地区的丑恶协议,更无法兑现帮助实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诺言,他能做的只是违规早早地将英法瓜分阿拉伯的秘密协定透露给费萨尔,他能表明自己对阿拉伯人真诚的办法只有拒绝接受国王亲授的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荣誉与爵位,只有改姓换民,从此再也不踏实上那块让他荣耀、让他伤感、让他愧疚的土地。亚伦森是著名农学家与热忱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对农学的研究也是基于他犹太复国的需要。他和他的家人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有效的犹太人谍报网,并通过不懈努力搭建起与英国政府和情报部门的联系,为扭转英美国家反忧浪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亚伦森的命运也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他的家人都被奥斯曼帝国处死,其妹妹更是在忍受严刑酷打后,饮弹自杀却未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4天后才断气。亚伦森自己虽未遭杀害,但他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被流亡在英美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所忽略。犹太人建国时的第一任总统是魏茨曼,亚伦森也没有活到自己的计划成为现实的那一天。耶鲁就是美国耶鲁大学那个耶鲁家族的弟子,家族破落后从一个公子哥,变成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职员,受命到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勘探开采石油,战争的爆发使他成为美国当时唯一的中东情报人员。在一战时期,美国在中东还没有他的位置与话语权,美国一步步的地向中东,不仅是中东国家的期盼,耶鲁的情报工作应该也是功不可没的,他重返平民生活去大学任教成为他最后的归宿。普吕弗是是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在德国驻开罗大使馆工作,但他是德国的敌工,其秘密任务是煽动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斯兰圣战,但他的努力总体上是失败的。书中的四个主人翁都是小人物,但他们为了各自的理想与利益,博弈在同一个战场。没有他们,或许中东与阿拉伯世界会是另一种格局,但有了他们,中东与阿拉伯世界也并非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小人物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与进程,但小人物永远也成不了历史的舵手,无奈、遗憾以及伤感与叹息便是小人物的归宿。小人物所以有所作为,常常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大人物的视野,正如“劳伦斯所以能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中东战场”。
  •     说道“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开始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后来翻了翻,想起大概知道这个名字,来源于一部电影,一部相当传奇和久远的电影,准确的讲,是1962年第35界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大卫•利恩David Lean),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共七项大奖的获得者,并同时获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如果你觉得这些只是一个娱乐奖项,来看看下面的一些评价:它在美国电影学院评出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影片中位列第五位。这部电影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保存。该片在1999年的英国电影学会100部最佳英国电影投票中位列第三,杂志《Total Film》于2004年称该片为有史以来最佳英国影片的第八位。当然,我们要说的是一本书,书名于电影同名,但出生就晚了很多,其实去年九月的一本新书,这本书一出也是同样的好评如潮。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一群传奇的人物,一段传奇的历史,无论怎么来表达,本身就是如此的引人入胜,历史在很多时候比小说还要精彩,还要离奇。先我们来看看,这段时间里面的主人公们: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虽然他已经去世70多年了,为他扬名立威的事迹也过去了近一个多世纪,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当然他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号”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直到今日任然是20世纪最为神秘和充满争议的人物之一。一个年轻的牛津学者,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改变了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一手导致了现在的中东格局。为了增加多一点点的故事色彩,在整段传奇的开始之前,让我们快进一点点,来到战争结束后的1918年,准确的说10月30日早上。这天劳伦斯上校接到了白金汉宫的传唤,英国国王要接见他。这一天,伦敦的气氛是一派喜气洋洋。在过去的4年零3个月里,在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中,包括英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山穷水尽。这场战争夺去了三大洲约1600万人的生命。现在,一切都要结束了。战争结束得如此迅速,在几周前还是无法想象的。就在这一天,英国的三个主要敌人之一——奥斯曼帝国接受了和谈条件,而剩下的两个敌人——德国和奥匈帝国——很快也将举手投降。劳伦斯上校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主要是在中东战场,他自己也对事态的神速发展颇感意外。就在10月初,他还在前线协助占领大马士革的行动。大马士革的陷落预示了奥斯曼军队的瓦解。回到英国还不到3周,他就已经和负责确定中东战后边界的英国高级政治家和将军们磋商起来。就在前不久,确定中东未来版图的事情似乎还是异想天开,但现在必须尽快上马了。劳伦斯的印象显然是,乔治五世国王这天上午传唤他,就是为了讨论这些正在会商中的问题。但并非如此。这位30岁的上校进宫之后被领进了一个舞厅。不久之后,英国国王和王后在六名显贵和一群锦衣华服的廷臣簇拥之下,大驾光临。国王的宝座前放置着一张配有软垫的凳子,而在国王的右侧,宫务大臣端着一个天鹅绒垫子,上面摆放着许多勋2章。引见之后,乔治五世微笑着对客人说:“我有一些礼物要给你。”劳伦斯精通英国历史,知道下面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王座前的凳子是授爵凳,他将要跪在上面,国王则将施行有数百年历史的复杂仪式——授予饰带和垫子上的勋章,用剑拍击肩膀,并吟诵誓言。他将成为一位大英帝国骑士。这一刻,T.E.劳伦斯已经憧憬了许多年。在少年时代,他就醉心于中世纪历史和亚瑟王宫廷的传说。他曾写道,他最大的雄心,就是在30岁时受封为骑士。在这个早上,他少年时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还有一些细节,给他增加了更多的荣誉。在过去的四年中,乔治五世已经向他的军人们授予了太多的嘉奖和勋章,现在就连骑士爵位授予也是大批进行。在1918年秋季,像劳伦斯这样由国王亲自封赏的仪式是闻所未闻的。玛丽王后也亲临现场,这同样是非同寻常的。她一般会避开这种仪式,但T. E.劳伦斯战时的英雄事迹让她激动不已,于是为他破了个例。但是劳伦斯没有跪下。就在仪式开始的时候,他悄声告诉国王,他拒绝接受爵位。人们手忙脚乱起来,十分尴尬。在英格兰王政的900年历史中,拒绝骑士爵位的事情实在是罕见,因此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理。最后,窘迫地拿着勋章的乔治五世把它们放回了宫务大臣的垫子上。在火冒三丈的玛丽王后的凶狠目光下,劳伦斯上校转过身,拂袖而去。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阿拉伯的劳伦斯”当然,很多人会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不曾接受过一天军事训练、极度羞涩的牛津大学考古学家究竟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了统领一支外国革命军的野战指挥官?又是如何变成政治战略大师,睿智地预言了中东未来的很多灾难?其实读完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答案很简单,简单到让大家失望:劳伦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十分宏大惨烈,而中东只是个次要战区。而在中东战场,劳伦斯参加的阿拉伯起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插曲的插曲”。从消耗的生命、金钱和物资,以及帝王将相们的重大会议花费的数千个小时来看,欧洲各帝国运筹帷幄的统帅们对比利时的未来地位,比对贫困而遥远的中东要关心得多。因此,在英国军方高层看来,如果一个基本上是自行决断的年轻的陆军军官能够把乖僻而难以驾驭的阿拉伯诸部落团结起来去骚扰土耳其人,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不久之后,阿拉伯起义和中东对全世界其他地区的意义就变得极其重大。但在当时,不会有人考虑到甚至想象到这种可能性。但故事还不止这么多。因为,不只是英国的战略家对中东局势不重视,其他的主要参战国也是如此。所以,这些国家同样只是将从更重要的战区拼凑出来的军事力量投入到中东,把情报搜集、煽动叛乱和缔结盟约的任务委派给了像劳伦斯一样缺乏军事经验或者半路参军的外行。和劳伦斯一样,他的对手们也往往是毛头小伙,不曾接受过自己的任务所要求的训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行动,受到的上级监管很少。和他们更出名的英国同行一样,他们也利用了自己非常规的极大行动自由,将自己的很多个性特征——聪慧、勇敢、欺骗的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既缔造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轨道。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劳伦斯的同行,或者说对手。威廉·耶鲁一位20多岁的美国名门望族之后(但家道已经中落),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东的唯一一位美国一线情报军官。尽管当时他还是纽约标准石油公司的雇员,但将会给美国的战后中东政策带来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叫威廉·耶鲁,出生于1887年,作为美国最为富甲天下,美名远传的家族之一,那所名满天下的大学,就是以他家族姓氏命名,他本来似乎注定要子承父业,沿袭家族传统。1907年10月,华尔街的全国性崩溃,19岁的他在突然之间开始了自己的勤工俭学,自力更生之路。历史总是如同玩笑,年轻的耶鲁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困境,“我的世界一落千丈。要想结婚和过上我自幼期待的那种生活,视乎完全无望。究竟如何赚钱,我一点概念都没有,现在该怎么做?我当时生无分文,债台高筑,对世界一无所知,而且内心里对世界充满了恐惧”。他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海外勤务学校”的招生启事。库尔特·普吕弗一位年轻的德国古典学家,以阿拉伯长袍为伪装,寻求煽动一场反对西方殖民国家的伊斯兰圣战。他的“以革命为战争手段”的理念被一直承袭到纳粹时期,库尔特·普吕弗相貌平平,看上去颇为乏味无趣。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个德国人只有五英尺九英寸高,肩膀很窄、坡度很大,有点发褐色的金发很稀薄,瘦削的脸庞十分普通,没有任何显著特征,是那种很容易消失在人群中的大众脸。普吕弗不仅貌不惊人,声音也很低调。他说话时永远是用轻轻细柔的低语,就好像他一辈子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但其实是因为他幼年的一次喉部手术失败,损伤了他的声带。这个年轻的德国学者身材不高,声音又很轻柔,很多人会以为他是个娘娘腔。如果他们知道他的博士论文的主题——关于埃及的皮影戏的渊博研究,说不定更要嘲笑他。亚伦·亚伦森一位犹太科学家,打着为奥斯曼政府效力的幌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反奥斯曼间谍网,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家园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亚伦·亚伦森是个来自罗马尼亚的犹太移民,时年38岁,在中东已经享有杰出农学家的声望,为他奠定声誉的成就是于1906年发现了小麦的基因祖先。1909年,在美国犹太慈善家的资助下,他在阿特利特村外建立了犹太农业实验站。在过去的5年中,他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试验五花八门的树木,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干旱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恢复成曾经的翠绿花园。他的宏图大略有着政治成分。亚伦森是个坚定不移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早在1911年就提出了一项计划,希望将巴勒斯坦的一片广阔土地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走,重建为犹太人的家园。当然,早在他之前,其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已经有过这个设想,然而是对该地区的植物、土壤条件和含水层了如指掌的亚伦森第一个提出,如何脚踏实地地实现这一梦想,如何让沙漠化为绿洲,借此让流散的犹太民族重返故土。不久之后,亚伦森将会发现让这个梦想离现实更进一步的机遇,并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他将打着为当地政府作农业顾问的幌子,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一个庞大的间谍网,为奥斯曼帝国的敌人——英国人提供一些最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后来,这位农学家又在建立犹太人家园的工作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复国的奋斗中,他的主要盟友是哈伊姆魏茨曼,未来的第一任以色列总统,也就是库尔特普吕弗的情人、间谍范妮魏茨曼的兄长。东方的诱惑:不管是为了征服,还是探索或剥削,西方已经对东方垂涎1000年之久。在中世纪的300年间,一波一波的基督教十字军纷至沓来,来到近东。在更近的历史时期,18世纪90年代有一位所向披靡的法国将军怀揣着法老的幻想来到埃及,他的名字是拿破仑波拿巴;19世纪30年代,欧洲最伟大的一批考古学家来到埃及;19世纪70年代,成群的西方石油大亨、石油钻井投机分子和招摇撞骗的流氓涌向里海岸边。而在20世纪初,四个年轻的冒险家由于种种类似的原因,齐聚到东方: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威廉·耶鲁、库尔特·普吕弗和亚伦·亚伦森。这些人在今天已经几乎默默无闻,但和他们的英国同行有一个共同点。和劳伦斯一样,他们不是在中东地图上运筹帷幄的高级将领,也不是划定战后各国版图的高龄政治家。但是,他们扮演的角色可能更为意义深远:是他们在前线的实践,使得将帅们构想的作战计划得以水到渠成,是他们使得政治家们设计的战后政策和边界成为可能。历史始终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史的舞台上有几百万演员。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四个人的复杂的秘密游戏,以及他们隐藏在内心的忠诚和私人仇隙,缔造了现代中东,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这段壮丽而传奇的故事,就在这几个传奇人物的搅动下,开始了。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AwNDk4MQ==&mid=208025115&idx=1&sn=78596c13c1087bd61da7016447648888#rd
  •     1918年10月30日早上,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接到了白金汉宫的传唤。英国国王传旨要接见他。劳伦斯精通英国历史,知道下面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王座前的凳子是授爵凳,他将要跪在上面,国王则将施行有数百年历史的复杂仪式——授予饰带和垫子上的勋章,用剑拍击肩膀,并吟诵誓言。他将成为一位大英帝国骑士。这一刻,T.E.劳伦斯已经憧憬了许多年。在少年时代,他就醉心于中世纪历史和亚瑟王宫廷的传说。他曾写道,他最大的雄心,就是在30岁时受封为骑士。在这个早上,他少年时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英国女王册封仪式但是劳伦斯没有跪下。就在仪式开始的时候,他悄声告诉国王,他拒绝接受爵位。人们手忙脚乱起来,十分尴尬。在英格兰王政的900年历史中,拒绝骑士爵位的事情实在是罕见,因此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理。最后,窘迫地拿着勋章的乔治五世把它们放回了宫务大臣的垫子上。在火冒三丈的玛丽王后的凶狠目光下,劳伦斯上校转过身,拂袖而去。【 谜一样的英国军官】1935年5月19日,他死于车祸。至今已经81年。那些为他扬名立威的那些英雄事迹也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劳伦斯——他更为人所知的名号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仍然是20世纪最神秘莫测和充满争议的人物之一。这个年轻、羞涩的牛津学者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冲锋陷阵,改变了历史。大卫•里恩 导演 / 彼得•奥图尔 主演 / 1962他是怎么做到的?不曾接受过一天军事训练、极度羞涩的牛津大学考古学家究竟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了统领一支外国革命军的野战指挥官?又是如何变成政治战略大师,睿智地预言了中东未来的很多灾难?对他的历史评价之所以争议繁多,原因之一在于他涉足的地域不同寻常。劳伦斯是促使现代中东诞生的一些最关键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而关于中东的哪怕是最简单的论断也会被抽丝剥茧地解剖、分析和争论不休。在关于该地区无数裂痕的根源的无休止的争论中,各方按照政治的需要,对劳伦斯或不吝溢美之词,或嘲弄羞辱,或奉为至圣,或妖魔化,或者甚至将他贬抑为历史的一个小小脚注。 劳伦斯还是个性格独特的人。他是个特别喜好独处的孤僻之人,似乎一定要为难那些希望了解他的人。他究竟是个天生的领袖,还是江湖骗子?他是个不知恐惧为何物的勇士,还是道德上的懦夫、战场上的胆小鬼?在所有传记家挥毫泼墨之前,劳伦斯自己已经将这些互相矛盾的特质——还有很多其他特质——加到了自己身上。另外,他还很顽皮,在讲故事的时候喜欢嘲讽那些相信和坚持要求知道“真相”的人。白金汉宫发生的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在后来的岁月中,劳伦斯对在宫廷舞厅内发生的事情做了多次描述,每一次都和其他的记述有细微差别,与目击者的回忆的差别甚至更大。劳伦斯似乎走在大多数人前面,接受了现代历史观:历史是可塑的,人们愿意相信什么是真相,什么就是真相。也有人说,其实答案很简单,简单到或许会让大家失望:劳伦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战场。劳伦斯敏锐地理解了部落政治运作方式,成为阿拉伯半岛唯一被接纳劳伦斯敏锐地理解了部落政治运作方式,成为阿拉伯半岛唯一被接纳到费萨尔内层圈子的英国军官。(最右方蹲着的是劳伦斯)【战争之后的英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东交锋的所有间谍和情报人员当中,后来最坚决地与它脱离干系的就是T.E.劳伦斯。1922年初,在殖民地部的工作结束后,劳伦斯向皇家空军总司令请愿,希望加入空军,当一名普通的列兵。另外,他不打算用T.E.劳伦斯的名字。他告诉皇家空军总司令,他的新名字是约翰•休姆•罗斯。从劳伦斯在战后给朋友的很多信中,以及他向当时的传记作者发出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楚而悲哀地看到,他有着当时所谓的“炮弹休克”(今天称为创伤后压力症)的很多症状。在他的余生中,劳伦斯不断受到噩梦的困扰,多次陷入极其严重的抑郁——其中有几次甚至已经考虑自杀——并逐渐与很多先前的朋友断绝了关系,一心只想要独处。正如他之前和之后的任何有思想的人一样,劳伦斯在战场上发现,片刻的英雄主义行为肯定是有可能的,但战争的积累体验、它的日常的残酷,却与当英雄的想法完全对立。但是,劳伦斯以“空军列兵罗斯”的身份在皇家空军过上默默无闻生活的努力失败了——英国报界很快就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化名T.E.肖加入了皇家坦克部队,1925年又悄悄转入皇家空军。在随后10年中,他担任了空军的一系列下级职务——在印度的一个偏远的皇家空军基地担任普通文书近一年时间——同时以捣鼓机械为爱好,研究一种新一代的军用高速救援快艇。1929年,他在多塞特郡农村买下了一座名叫“云山”的小屋,离他在坦克部队服役的博文顿军营只有1英里远。他就将这里当作避难所,逃避仍然对他穷追不舍的公众和报界。他继续写作——1928年,劳伦斯将自己战后的军事生涯写成了一本书《铸造》,随后翻译了荷马的《奥德赛》,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非常平庸无奇的军队工作,不执勤的时候就骑着他心爱的布拉夫摩托车在英国乡间风驰电掣,或者在“云山”拼命读书。5月13日早上,劳伦斯骑着他的摩托车去博文顿军营,去发一封电报。回家途中,在离“云山”只有几百码的狭窄道路上,他猛地转向,以躲避两个骑自行车的男孩。他擦到了其中一辆自行车的后轮胎,失去了对摩托车的控制,倒了下去,头部撞到柏油马路上。劳伦斯的脑部严重受伤,他在博文顿军营的医院昏迷了6天之久,最后在1935年5月19日清晨去世,享年46岁。在他的葬礼上,前来哀悼的温斯顿•丘吉尔说:“在我眼中,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其他地方,我都找不到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我担心,不管我们多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都永远不会再有了。”丘吉尔的最后一句话显然是在暗指1935年时已经笼罩欧洲的新威胁:纳粹德国的崛起。但如果丘吉尔幻想,活着的劳伦斯能够在抵御这个威胁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劳伦斯本人多年来一直在告诉全世界,蓝眼睛的“沙漠武士”早已不见踪影,消失在了20世纪的第一次大灾难当中。【阿拉伯之后的劳伦斯】2016年6月4日,一部名为《阿拉伯之后的劳伦斯》的新剧将会在伦敦汉普斯特德剧院(Hampstead Theatre)上演。编剧Howard Brenton 认为,劳伦斯部分是艺术家,部分是战士:“劳伦斯有天真的一面,甚至单纯得出人意料,这导致了他的极端行为。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身上也有这种特性……他对中东的兴趣发端于他对历史和考古学的热爱,尽管在需要杀人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因此理解劳伦斯的艺术家气质是很必要的。”话剧《阿拉伯之后的劳伦斯》的主演Jack Laskey仔细阅读了劳伦斯的代表作《智慧的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认为在劳伦斯身上存在着极大的分裂性。“他希望成为焦点,也希望一直默默无闻。很明显,他会因为在战争中背叛了阿拉伯人而产生负罪感,即那些他对阿拉伯人许下的、而英国政府可能根本不会答应的承诺。他要为此赎罪。”假如劳伦斯所期待的都成为现实,就能让阿拉伯地区从此太平吗?Brenton觉得这个想法不靠谱:“谁能说清历史原本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但劳伦斯的主要观点非常简单:如果战后的欧洲列强要在原本属于同一个部落、或效忠同一个政权的人群之间强行划出新的国界,就等于是自找麻烦。”关于劳伦斯,在近十年里的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就是他的性取向。Laskey说他在表演中会考虑这个因素,“在阿拉伯他会比较容易体验到男性之间的友情,并且他也乐于接受。在《七柱》中他记录了这种暧昧。有人认定劳伦斯基本就是无性恋,当然这并不是这部剧所真正要表达的东西”。Brenton(左)觉得劳伦斯是一个“极其有趣的人”内容节选自:《阿拉伯的劳伦斯》,[美] 斯科特•安德森 / 陆大鹏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4其他部分译自BBC新闻,原题目:Lawrence of Arabia: New play tackles man behind movie image原文链接:http://www.bbc.com/news/entertainment-arts-36225696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这么一部大著,艰险的旅行
  •     17.03,吼看,感觉劳伦斯像是小号的韩信或林彪之徒,在天朝大概不会善终的。理不清英法之间的各种协议,关于这部分内容看得头昏脑胀。以及,地图太少了
  •     不忍卒读,从这群人命运的开始看到结局,中东之乱难以解释也难以平息。对于劳伦斯来说就是“我爱你,因此我将这些如潮的人流拉进我的手中。在繁星灿烂的天空里写下我的心愿。去为你赢来自由”
  •     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看的历史书。翻译也要给五星。
  •     陆大鹏是我目前遇到过的最好的年轻译者,选译的书都很棒,厉害啊
  •     一部史诗级别的电影,配乐恢弘,场面宏大,人物塑造饱满合理,其内核值得探讨。
  •     大概大学的时候读到劳伦斯的故事,就当作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对于这个故事了解的更加有血有肉。 劳伦斯在一个非常错中复杂的历史事件段中,发挥了自己。英雄的事业,有一些因素在支持。他有这些优势,从幼年时间开始培养的意志和忍耐,对中世纪战争的了解,对阿拉伯人的平等对待和了解。劳伦斯在情报部门工作的经历,帮助他了解到了整个战争大局。劳伦斯帮组阿拉伯人的远景在以至于市场和帝国荣誉矛盾,劳伦斯对英国官僚主义不满,又十分能利用上层支持自己,非常可贵。务实,忍耐
  •     以劳伦斯、普吕弗、耶鲁、亚伦森等角色,勾勒出了英德美及犹太复国主义等势力在一战期间对阿拉伯世界的行为和作用,作者着重批判了英国因其帝国主义主张而失去了合理解决阿拉伯问题的绝好机遇,对当下阿拉伯乱局难逃干系。繁中有序,只是写得有点厚,花了一个星期读完。
  •     最后的部分一口气读完了 劳伦斯无疑是个英雄,但他却是个麻烦:无视权威,不服从命令,甚至不忠于自己的祖国… 阴差阳错和个人努力,让他在那个匪夷所思又十分僵化的年代成为了一个传奇 最后的尾声实在好看,叱咤风云的人们逐个谢幕,而之前的情形又继续影响了二战,直至现在…
  •     读得很痛快,乱世出英雄,也就在那个历史的夹缝中能出一个阿拉伯的劳伦斯。另外,读完才发现本书是Lawrence in Arabia,而不是Lawrence of arabia。
  •     无数偶然再夹杂着一些必然形成了历史。。。
  •     中东对我有种神秘的吸引力,近一年读得书大多与它有关,这本书虽说是劳伦斯的传记,更多还是讲得是现代中东的形成,如果大家对看中东历史觉得有些枯燥,那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     学长推荐的书,电影也很棒
  •     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入门。
  •     翻译我觉得有加分 尽管没比对过
  •     和之前另一部普利策奖得主911巨塔杀机一样,读完让人久久无法释然,历史的行程在放大的细节下显得更为奇幻诡异,百年前的偶然,至今仍在中东回响,不知道阿拉伯民族何时、能否找到自己的毛泽东,真正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     k835.615.2 3 自己很无知啊。好厚一大本啊。五百书阅读计划又进了一步哈。
  •     副标题说明一切,帝国愚行和近代中东的形成。一战就是狗咬狗,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瓜分之战,各种丑恶和残酷。在中东战场,英国法国殖民帝国,美国石油公司美国政府,土耳其人,阿拉伯人,犹太复国主义,多方势力角逐,各为自己的利益争夺,可想其混乱。
  •     没看之前,劳伦斯的形象伟光正,中东那么土地浪漫豪放,实际却是充满了尔虞我诈,血腥杀戮,其人的光环顿失。政治之下,个人性命如草芥
  •     写的很好,人物纷杂而不乱,半部近代中东史。
  •     讲真或许有些夸大个人英雄主义,中东,只要这个世界一天还需石油,就注定不会消停。书中也可以看到英法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嘴脸,巴黎和会,被卖的哪止阿拉伯世界,中国也卖了,由此只有自己国家繁荣富强才是王道。书翻译的好,读来不累,并叙的手法时间轴令人感觉有点乱,还有希望地图多点。
  •     历史就是这样吧,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条不同的路,但不一定是比现在的更好的路
  •     总有这些惊才绝艳的人在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璀璨夺目。
  •     翻译的好,才是真的好!
  •     那是一个阿拉伯的故事,那是一个大卫·里恩的时代……
  •     精读,力荐。一百年前那些荒唐的,残忍的故事,历历在目。
  •     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近期读的每本中东相关书籍,基本上都提到这本书,劳伦斯之所以成为传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的成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协约国在西线不讨好,东线战场的事迹被美化后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我看来,作者是把他当做一个西方帝国主义谎言的见证人。造成近代中东的破碎和混乱,西方国家无论如何是逃脱不了的罪魁祸首,而劳伦斯从激进青年到理想的陨落,很巧合地吻合帝国主义的衰落。本书的叙事风格有点像卓别林时代的默片,经常一本正经莫名其妙地戳中笑点,前几章的军事内容最好要对照地图来读。电影大大戏剧化了,书本内容更现实化,有好几条叙事线,民族起义只是其中之一,对一战各国的意识形态表现比较多。
  •     西方国家现在的困境原来是在为此前的帝国愚行买单,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真的是彪悍的存在。挺精彩。
  •     好书,从四个人:阿拉伯的劳伦斯、美国的耶鲁、犹太人亚伦森和德国的普吕弗的经历写一战中东线战场的历史,以小见大,阅读体验非常好。这本14年的书也算是开创了国内的奥斯曼药丸热潮了。
  •     帝国之间,一个默默奔行的身影
  •     书这么厚,却没想到写的这么有意思
  •     常驻前一天晚上在家看完了这本“巨著”(526K字),真的是太好看的一本书了。作者刻苦钻研旁征博引的精神在书中比比皆是地展露出来。书中的人物故事基本上是按照一战时间顺序一点点讲述的,通过这些人的故事,中东地区在一战期间的各种冲突和利益关系真是越讲越透。看了之后大开眼界、大涨知识!做了满书的笔记!好看!(翻译的也很好,语句通畅,第一次看甲骨文的书,还要再看。)
  •     英法这些发达国家真是不侵略不快乐,把中东搞成什么样子。看到阿拉伯国家的愚昧和种族屠杀,可以联想到,中国被侵略时也是相当落后的。
  •     翻译很好,有助于了解中东乱局的形成
  •     战争=利益-道义
  •     在广州图书馆借到了书。劳伦斯的行为是背叛自己祖国的,因此,他在阿拉伯的事业越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也就越大,到最后也就开始厌恶阿拉伯人,这就是异化吧
  •     补记,可能作者是记者的缘故,文笔流畅,娓娓道来,译笔也很通顺,陆大鹏这个名字以后可以作为译文质量的保证了,印象最深的是战争的消息传来时,从伦敦到巴黎,由柏林至伊斯坦布尔,年轻人都松了一口气,长达百年的和平压抑之后的释放让这些年轻人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整整三代欧洲人都要生活在黑暗的时代。
  •     视角恢宏的历史书,开面很大。根据三个人的传记入笔,结合作者的历史知识,文笔练达,翻译有才。
  •     劳伦斯的病态性格中也有人性的光辉与无奈
  •     本来是因为顺着《游击战的历史》来看看被誉为当代游击战大师劳伦斯的丰功伟绩的,却无意间加深了对今天中东乱局根源的了解,和对犹太佬的鄙视,背信弃义,奸诈阴险。
  •     书是好书,但是信息量太大太艰深,一下难以消化,读了三分之一弃了,希望以后遇到合适的时机及阅历时能重拾。
  •     A trauma.
  •     其实,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其他所有地区都是这样漫不经心的吧,只不过由于石油注定了中东更受瞩目而已,近年的局势颇令人目不暇接,不晓得这一串恶果算不算得上是自作孽
  •     52万字,鬼知道我是怎么在5天之内看完的,看完就觉得加里波利战役是个笑话,后来在惠灵顿博物馆看到关于这个战役的特展,我只想说,大英帝国向来不干什么好事。
  •     多线叙事非常赞
  •     劳伦斯妥妥的心机boy
  •     从555页起才感受到全局概念。往好处说,鸿篇巨制,说历史能这么详实真不容易,还加起几个主角的命运。往坏处说,真不好读,各种条线,生涩的文字和过简或繁琐的描写,实在是朴实的著作。可能是缺乏背景概念,挺出戏的,几次想弃书。
  •     今年读得最累、最乱的一本书,感觉难负盛名。
  •     很厚的一本书 翻译质量超级高 读起来非常舒畅 觉得很大程度上作者破折号用的非常到位 全书梳理了一战期间的阿拉伯战局 也基本上告诉我们目前中东困境的历史原因 书中的地名比较多 对于不是很熟悉中东地理的人来说 还是有点混乱的 而且 这本书 很厚很厚 很重很重啊
  •     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