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境 -- 香港建筑1946-2011

ISBN:9789620756312
作者:薛求理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面對保存香港建築面貌的迫切性,薛求理博士開展對本港建築的整理和研究。本書由戰後重建說起,細述戰後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建築發展,包括興建公共屋鷙和大會堂、市政大廈等公共設施;及後探討建築條例如何改變建築物的設計,例如放寬樓宇高度限制和訂立衛生標準;最後解構全球化在香港建築上的烙印,並以不同建築物凸顯本土建築師的水準,講述他們如何克服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的難題,造出達國際水平的作品。

书籍目录

致謝....................................................................................................................... 010
前言....................................................................................................................... 013
第 1 章 戰後復興 重拾秩序 ......................................................................... 023
收拾殘局 大師規劃
1950 年代香港的轉型 創新的設計
第 2 章 公共屋邨計劃 ................................................................................... 041
城市衛生和安置難民 公屋類型演變
公共屋邨規劃 房屋協會 烏托邦的理想
第 3 章 設計力量在香港 ............................................................................... 062
大型設計公司 華人建築師 從上海到香港
培養生力軍
第 4 章 公共建築 ........................................................................................... 087
香港大會堂 沙田大會堂 香港文化中心
文化博物館 海防博物館
市政大廈的突破 濕地公園
第 5 章 建築條例的演進 .............................................................................. 115
香港建築規管起源 1955 年的修訂
小面積之擾 使高密度變得合理有效
第 6 章 經濟起飛下的全球化建築 ............................................................... 129
怡和大廈 合和中心 香港會會所 匯豐銀行
中國銀行 力寶中心 交易廣場 太古廣場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商場建築 全球化建築
第 7 章 校園建築 ........................................................................................... 165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 浸會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教育學院
第 8 章 本土建築師的崛起 ............................................................................ 185
鍾華楠 何弢 關善明 劉秀成
吳享洪 嚴迅奇
第 9 章 為高密度尋求答案 ............................................................................ 231
綜合巨構和鐵路邨莊 沙田市中心 九龍灣站
中環站 九龍站 奧運站 青衣站 東涌站
第 10 章 走向公民建築 ................................................................................... 265
中央圖書館 西九龍文化區 兩個碼頭
城市土地的新功能
結語:城市建築- 香港、中國和世界 .............................................................. 283
香港建築大事年表 ............................................................................................. 287
參考文獻.............................................................................................................. 294
插圖來源 ............................................................................................................ 300

内容概要

薛求理博士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任教。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專業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博士著有《中國建築實踐》 (Building Practice in China)(1999,2009)、《建造革命 – 1980年來的中國建築》(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2006,2009)、《全球化衝擊:海外建築設計在中國》(2006)、《世界建築在中國》(World Architecture in China) (2010)等書。其研究論文發表於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Habitat International, Cities 等國際學術期刊和中國的《建築學報》、《建築師》、《新建築》等雜誌。其論著在海內外被廣泛引用。薛氏的研究興趣為亞洲及大中華當代建築和實踐、高密度環境的設計對策。


 城境 -- 香港建筑1946-2011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喜欢说现象、摆事实的书,因为道理被人说太多了。建筑是综合社会行为,不是建筑师的自我表达。薛教授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诚也。1、跟随香港历史的脉络,介绍了香港公屋、设计力量、公共建筑、条例等情况,香港的建筑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2、语言平实,阅读顺畅,井然有序。3、公屋是香港最大的建设成就,30%的人居住在公屋里。目前“夹心层”房子在46-62平米之间,所谓“夹心层”就是上海经济适用房的对象,上海面积在70-90平米之间。1950年代,香港的居住标准是3.25平米.人,儿童减半。10公顷用地居住人口在1.6万-1.9万左右,可见人口密度之高。4、福斯特的汇丰银行大厦是香港建筑的转折点,自此之后,香港高档建筑追求高品质成为时尚。5、TOD模式在香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用地复合利用,商业居住办公综合在一个地铁枢纽额大平台之上。6、香港的公屋署、新加坡的住屋发展局都有自己的建筑师,国内体制改革后,住房保障部门反倒没有自己的建筑师。没有建筑师的不利之处在于受建设成本制约,保障房项目不受市场重视,设计质量难以保障。反观国内,政府对方案的把控只到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层面,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     本書作者綜觀香港戰後歷史,勾勒香港城市發展的過程。本書內容豐富,作者先從歷史手,述及戰後秩序的重建,進而推及公共屋的建設,並延伸至公共建築、全球化建築設計的演進,以至近年備受關注、以公眾利益和人文關懷為要的公民建築之走向,甚具系統。其中作者探討香港地理及歷史所造成的高密度建築問題,並分析其繼續發展之可能。除此之外,本書更囊括建築界人物的成長歷程及作品,當中人物包括於一九五○年代在香港進行開拓的建築師,以至其後成長起來的本土代表人物,全面地呈現香港建築的歷史和文化,以及香港建築設計的得失。 
  •     買了兼看完了,以連圖帶字這樣寫,比較容易讓讀者全面掌握內容,其中好欣賞第5章,分析本港建屋法例對畫「炒樓」則的影響及第9章剖析「鐵路村莊」的規劃,更是一個提升一個城市運作效率的解決方法;其實不少歐洲地區的建築師(如:庫哈斯)也對香港這些高密度發展手法著迷,如果能把這些方法和規劃技術作更深入整理,可以將這門高密度開發技術傳授/出售,給其他發展中地區,也大有可為。而在第2章宜多交待在2000-2011年,房署因回應氣候改變及地盤日趨細小和不規則,讓樓宇設計能地盡其用下,所發明的「非標準型設計」及2008年至今採用的「構件式單位設計」特性,則比較貼近這10多年來,本港公屋設計新趨勢。總體來說,寫得很好,讓愚生能明白和見識更多本港的建築設計技巧。期待薛老師未來更高水準的佳作。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科普
  •     以戰後重光作爲介紹的起點,選取各個時間段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建築羣。
  •     简洁明快。要住在港岛才好。
  •     这本书的视角覆盖了宏观反思与具体案例,从香港的战后重建开始考察了横亘20世纪中叶到今天的香港建筑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战后重建的历程,全球化对香港建筑的烙印,高密度城市环境,香港著名的“繁冗”建筑条例对设计实践的影响以及对97年以来的香港建筑实践的总结与反思。这本书不仅为香港建筑的发展与概况提供一个宏观视角,同时作者的眼光不仅局限于城市建筑形式、而是综合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对推动香港建筑发展背后的种种动力进行了精要的分析与总结,为帮助我们了解大中华建筑的多元分支提供了新鲜的视野与材料。
  •     对香港建筑,规划的较全面阐述
  •     香港建筑的三个特征:从殖民地向全球化转化中的烙印;高密度环境下的处理手法; 实用主义(不谈主义)。
  •     每次读港台书都是享受。。装帧质感印刷质量很赞都是其次了。内文简洁清晰易懂而且很多内容都标了来源。虽然有很多新知识但读起来没有任何压力。。总之任何细节看来都是诚意满满。作者功底更是不用多说的。。觉得是最好的认识香港建筑的书了吧
  •     图文并茂,很建筑地从各方面阐述了香港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发展
  •     没有买实体书的必要,完全是图片的堆砌,实际的讲解很少=。=
  •     简明,不装,概括得又到位的香港建筑书
  •     Henri Lefebvre提出空間是社會的產物,而建築又是生活的容器,“電子和資訊的時代,則要有更為精密、複雜和靈魂的建築空間來容納人們的生活。”視角覆蓋了宏觀反思與具體案例,章節的編排主要是以時間為縱軸。長期以來,香港建築業界重視實業和實踐,理論總結的寥落和建築工地熱火朝天的場面不太相稱。本書作者將研究觸角伸延到香港,其對香港的關照源於他對世界建築潮流的關注,本書的厚度由此而來。
  •     多谢阿YAN
  •     很全面讲述了抗日之后的香港各类建筑发展情况
  •     了解香港的历史,建筑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在人多地少的香港,实用性、观赏性结为一体的每一幢具艺术价值的建筑,都是这座城市的笔迹。
  •     身处水泥密林的香港,时常对此城建筑形态的特殊观感产生好奇,这本书可以说正好解答作为外行的一些疑惑。对香港战后建筑的历史,以及特殊自然社会条件导致的独有现象都有着详尽的分析。但组织上略显混乱,内容上介绍多而分析少,资料性过强,对于非建筑专业人士而言缺乏文化上的深入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