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世界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1
ISBN:9787213045141
作者:[美]尼克·比尔顿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翻转世界》的作者尼克•比尔顿身兼《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与专栏作家等职,通过不断尝试各种最新的网络服务和数码产品,他试图向读者描述了科技影响下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在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人们是如何讲述故事、传播故事和消费故事的。

作者比尔顿通过列举大量事例,为我们解释清楚了,浏览网页的人跟读书的人,大脑反应有什么不同;玩电子游戏的外科医师是不是真的刀法比较利落?他也描绘了火车、电话、印刷术出现的时代,新科技的出现引起怎样的恐慌与焦虑,人们对当时新科技产生的这些反响跟现在新科技的出现有何异同,哪些是烟雾弹,哪些正中红心?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在未来,“讲述故事”将成为核心。无论是读一篇报道,还是发一篇140字的微博,我们都是在说故事。传统的说故事方式已经一去不回、传统听故事的方式也一同消失;但令人兴奋的新故事也一个一个出现,未来,将是这些说故事人的新世界。
[编辑推荐]

《翻转世界》是一本走在时代前沿的书,它教你如何适应科技与数码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拔得头筹。

作者尼克•比尔顿是《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曾任《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他的专业性使得他对当前科技发展动态的分析十分精准,值得认真研读。

《连线》杂志好评推荐,brainpickings.org推荐2010年商业、生活、思想类十大必读好书之一。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纽约时报》畅销书《想象》作者乔纳•莱勒;《连线》杂志专栏作家,特约编辑克莱夫•汤普森倾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书籍目录

前 言 再见,印刷版《纽约时报》 /001
1984年,容量为1 000万兆字节的硬盘价格高达4 495美元,今天,你只需要花费100美元,就可以买到5 000千亿兆字节的容量。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许多改变正在发生,而这些改变颠覆了我们所知的每一种媒体形式。
第1章 兔女郎、市场与底线:即食性动物的新时代 / 019
我们全都是即食性动物,我们不断切割内容,挑拣出最好的片段,再将它传递下去。现在,剪刀被鼠标和互联网链接所取代,人们将文字、图片、报道与视频片段切片、切丁。
◆色情供应商,新媒体的试车手
◆打造值得付钱的产品
◆专业与业余并肩而坐
第2章 抄写的僧侣与漫画书:让人备受惊吓的新科技 / 043
当某种创新刚开始蔚然成风时,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将之融入现有的习惯与规范中,也担心接纳新事物会影响我们固有的做事方式。只有在经过一段长时间后,当我们想出运用新科技的最佳方式时,这种紧张、恐惧与焦虑才会消解。
◆从122 本到700 万本
◆当网络可以随身携带
◆碎片文化无法取代长篇形式
◆短消息,一种新语言
第3章 你的认知路线图:锚定社群与内容过滤器 / 073
社交网络上建立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数字大门前的内容过滤器。每晚睡觉前及每天早晨起床时,我们都会查看网友分享的信息,同时也会分享一些有趣的信息给他们。网友成了我们的新闻编辑,依照我们的兴趣量身打造,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新闻与信息。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友谊
◆一场Twitter 上的对战
◆锚定你的线上生活
第4章 谁才是值得信任的:互联网上的信托市场 / 097
人们心中好像有一把尺子,常常不愿意相信机构、新闻媒体和政府,但对于朋友、家人和同事推荐和介绍的产品的信任度高达90%。而且,和自己熟识或可以查清楚底细的人相比,人们往往对他们不认识的人怀有更多的好感,也会给予更多的信任。
◆信托市场,获取建议的渠道
◆你该信任谁
◆不断变化的社交网络如何改变我们
第5章 当外科医生玩起电子游戏:新刺激让大脑更强大 / 123
过去人们批评电子游戏会毁了年轻人的生活,把他们变成少年犯。现在外科医生和研究人员则反过来思考是否要将电子游戏纳入未来外科医生教育的一环。因为研究人员推测,游戏技能可以转化为手术技巧,从而减少医疗事故。
◆这一次,我们真的要下地狱了
◆内容的数字变形
◆ 17 个按钮和10 根手指!
第6章 “私”经济的兴起:将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中 / 149
“成为中心”改变了一切。它改变了你对空间、时间及位置的定义;改变了你对地方及社群的感觉;改变了你对手机、电脑上的信息、新闻及数据的看法;而且也改变了你在交易中的角色——你可以决定买什么内容、怎么买及如何使用它。
◆一个新的你,永远以你为中心
◆贪婪的“贼”
◆“私”经济学
◆ iTunes 的成功法则
第7章 小心,前方有分心地带:多工族的新工作方式 / 179
以前,个人电脑开机就要花上好几分钟,每个程序也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打开,所以你只能一次做一件事。当处理器变得聪明又快速后,电脑开始能够“多重工作”,不同工作在不同窗口进行。于是,我们也变得善于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事。
◆多重工作大辩论
◆鸡尾酒会问题
◆大脑眨了下眼
◆多工族时代
第8章 未来的样子:一个充满新鲜和不同体验的新世界 / 205
我们正在目睹一个不同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小但越来越强大的移动设备,以及在网络上与我们如影随形的喜好所改变。下一个挑战就是,把这些科技能力转变成有利可图的生意,以配合消费者增长的需要。
◆在月球上吃晚餐
◆屏幕大小有关系吗
◆一个人人参与的讲述故事的世界
◆更加个性化,更多可能性
后 记 他们为什么回不来了 / 237
传统的消费者不会回来了。印刷广告不会回来了。媒体、品牌及历史悠久的故事讲述方式都不会回来了。我们置身于新时代的消费者和贡献者当中,我们正在寻找新形式的内容与新的故事讲述方式。如果它不存在于某处,那我们将在其他地方找到它或自行创造它。

内容概要

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


《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旗下科技博客 Bits Blog的主笔博主,专注于苹果、facebook 、Twitter和硅谷的专题报道和研究,在数字潮流文化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曾任《纽约时报》研究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探索在未来2~10年内将会普及的新科技。

纽约最著名的创客空间NYC Resistor的创始人之一。NYC Resistor坐落于布鲁克林,提供硬件与编程课程,助力创意性的开源硬件和机器人技术项目。

纽约大学兼职教授,开设“ 1,2,10 ”课程。曾在电影行业工作,担任过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


 翻转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为一个对互联网思维没什么了解的傻逼文科生,本书确实让我对理解这个领域有所助益:本书以轻松的方式,通过许多研究和案例,用“过往-现在”的对照“现在-将来”的方法,论述了“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如何改变未来”(本书副标题),既写了当代科技发展的现状,也描绘了作者眼中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对传统思维的否定与发展。 下面是本书的读书笔记,第一部分主要是阅读完后对于书本内容的归纳总结,第二部分是一些自己的思考。本书主要十个版块,前言、后记加上分为八部分的具体内容,每一章两到三个核心观点。前言和后记的主要内容:强调当代社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呈现出快速更迭、轻量化、个性化的特点,传统产业例如邮政、新闻产业大幅度缩水,面临着改变或者灭亡的选择。第一章,即食动物的新时代。作者用吸引眼球的方法——讨论色情业的发展,来阐释现代发展的趋势。历史已经证明,色情业一直引领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对于更清晰画面更新奇花样更精致内容的追求,使得一代一代人不断促进投币式观影机、VHS、到光盘、蓝光,再到大带宽的发展。而在这个时代,有些不一样了:科技的发展使得涉足色情业的成本如此之低,以至于任何有一台连接互联网带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都可以实现参与;但某些东西却没有改变:人们依然追求着更高质量的色情内容。如此说来,内容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容承载着的品质。也即,尽管内容已不再重要,人们依然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付费。只要这种商品满足两个特点:1.高品质2.符合个人需要。第二章:让人备受惊吓的新科技。作者开始用“过去-现在”对照“现在-将来”。把印刷术、漫画、电视、电子游戏给僧侣、家长、教育学者们带来的,并业已被证明为荒诞之谈的恐慌,类比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只不过,简短化内容取代长篇阅读,随时随地取代了特定场合的阅读,这些特征似乎让喜爱深层次阅读(某种程度上的长篇阅读)的传统人士难以接受。第三章: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路线图。这意味着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将不再相同,社交网络把人从现实生活中部分的隔离开来,却从另一方面拓宽了更多——精简的讯息通过twitter、facebook渗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的讯息,并试图构建自己与这些信息的联系。典型例子则各大网络被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刷屏。同时,这种讯息接受的方式反向威胁了传统媒体,逼迫传统媒体改革:伊朗叛乱中,现场的讯息通过几个年轻人twitter上的直播传递了出去,而传统媒体的无所作为让许多人不满。作者认为,互联网的这种特性,使所有互联网的使用者将自己大致锚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这样的好处是我们不必再担心被淹没在海量讯息之中——我们仅仅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就像是每天早晨阅读一份自己钟意的报纸一样,而且相比报纸讯息更加宽广。这一章作者还很新奇的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理念借用了过来:民族是想象出来的,国家也是,只要个人不与社群中其他所有人有实际的联系,这个社群就是想象出来的。而想象的共同体所以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印刷术的兴起。正是有了印刷术,现代国家才得以出现,进而帮助社群定义其共同的目标。这个社群超越了地理的改变。安德森思想的核心问题:我们会基于什么原因认同哪些人?他的回答是“每一位参与者都清楚他所奉行的仪式正在被数以千计(或数以百万计)的人重复,虽然他并不认识他们,却对他们颇具有信心。”报纸,通过日期这个连接点,做到了这一切。互联网也一样。第四章:互联网上的信托市场。这一章描写了许多互联网时代个人采信的特征,包括“他人推荐商品有一次不合口味,便对其全盘否定”,"老字号不再重要,品质才是决定因素",“个人的选择将会受到同类群体的影响”(通过有趣的机械鱼实验)。再次强调了,如同色情行业一样,人们更加在意当前的品质。第五章:新刺激让大脑更强大。从这一章开始,我才有种学习的感觉,因为作者提出了许多我未经思考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碎片化的学习让人无法专注,是一种无效率的学习。但作者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长篇阅读的习惯,究竟和碎片化的学习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过是人脑适应外界所接受的一种模式罢了。我们大脑的初始设定就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既然初始状态人们并不习惯于长篇,为何就不可再培养出碎片化学习的能力呢?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问住了。由此,作者进一步区分了两类人,技术移民和技术原生代。移民意味着难以摆脱原有的习性,只能逐渐改变,而原生代则代表着完全接受新生活方式的一代人。况且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就像是喜欢玩精确操作类电子游戏的医生,手术失误率比那些不玩的,低了将近一半。第六章: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章论述互联网的特点在于,“我”就是互联网的起点与节点,所有的讯息都跟着我走,而非我跟着他们走。一切的服务都应当服务于我,以满足我个人的需要为优先。因此,在本章作者罗列了四条个体购买的原则:1.人们将为与信息内容相关的某些体验付费,但不不仅仅为了内容付费。2.人们将为好的品质付费。3.人们将为及时性付费。4.人们的付费将与体验相关,但有价格底线。作者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做不到保证质量,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免费。另外,作者还论述了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成为了人们的代理人。第七章:多工族的多工作方式。这一章作者援引了许多医学案例,来说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多进程任务处理已经成为了大的趋势。作者承认(尽管看起来很不情愿),任务切换可能会带来低效率,但作者坚信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很可能原生代们会适应,就像我们适应长篇阅读一样。第八章:一个充满新鲜体验的未来。作者畅想未来,列举了许多如《少数派报告》中描绘的那种未来的具体情境,预言了未来:可穿戴设备、信息一体化、大公司必须坚持创新与断尾求生(用了iphone的案例)、新闻和出版行业的改变。还具体阐述了未来时代个性化为主的特质。读罢此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并非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并非神乎其神的科技发展成果(尽管两者确实都让人受用),而是那一句强而有力的疑问:“为什么传统化阅读方式就是对的,而碎片化阅读就是错误的”?当然,做任何判断都需要一些基础,就像是我们变化缓慢(近乎稳定)的世界观,一以贯之,这有助于更高效的活下去。但我们似乎很少会去质疑自己以为判断根基的东西,就比如“长时间的阅读才能形成深层次的思考”?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作者却说,这一代人看来没什么问题,好的,那么站在下一代人的角度来看呢?这种思维对我是有所启发的,至少告诉我,谨慎对待自己所站的立场。显然,作者是一个想要跳出代际桎梏的新新人类,那么我们呢?是否还要抱残守缺,守着久一套虽然看起来并无大碍,却已为时代慢慢淘汰的价值观继续过下去?当然,作者的许多观点仍待商榷,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更多追求广度,而不更多追求深度?为什么我们要在意那些社交网络上的消息?李敖说,他坐了那么多年牢,怕遗漏了什么跟不上这个时代,出狱之后便立即投身图书馆翻了一个星期报纸,之后他却说,新闻不过如此,不看也罢。或许在承认时代赋予的更多信息价值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重那些已成为人们思维根基的东西,那些可以塑造我们深刻的价值观的东西。而新闻的东西,不过是招式而已。通过这些招式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内功,才应该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这么一说,似乎我又大有维护旧秩序的意思,不好不好,还是要保持批判,保持怀疑精神。看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尼克•比尔顿变成大家眼里的红人,应该是狮门影业宣布要将他的《孵化Twitter》拍成电影,由他担任编剧的时候。但其实,3年前他就出了这本How to live in the future,而且当时的台版书也大受欢迎。在那个微博、微信还不知道在哪里的时候,比尔顿已经在思考短片形式是否会取代长篇形式这样充满未来感的问题了。而且,即时放在今天,这本书中介绍的很多科技探索,仍然会让我们感觉是未来的生活,比如,手机应用能够在午饭时间自动搜索你周围餐馆信息,并在你走向那里的时候就帮你定位下单;你离开家里时,电视里播放的视频会自动转到手机上继续播放,是不是科幻片里常见的场景?此外,比尔顿在这本书力保持了他一贯的幽默的写作方法,他一开始就从人们经常不好意思提及的成人行业入手,探讨新媒体的未来在哪里,而且,他真的亲自深入这个行业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哦。总之,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推荐一看。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书很好,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挺震撼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思维感受,很受启发,改写我的很多认识
  •     美国的畅销商业书,看看目录就差不多了
  •     互联网对模式的冲击,不管是生存模式,还是生活模式
  •     英文书名: 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Why your world, work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
  •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全体人类的生活,几百年形成的习惯在十几年内土崩瓦解。网络的特性就是快速连接,所以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大脑也跟上这种连接的特性。
  •     写得不错,至少看完以后我记住了很多东西和想法。
  •     这种书,最多两个小时看就可以了。多了就是浪费时间了。
  •     翻翻就好,参考价值不大
  •     新闻文化自由的意义在于使每位记者作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     观点很新,但是感觉太过于技术理想化了,有偏激的嫌疑
  •     新时代下,每个人的思路都要调整
  •     虽说是报纸专栏的写法,但有很多出彩的观点,而且简单易懂,值得读一读。
  •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即使是我这样的老IT人,也不曾用这些角度思考过技术带来的这些问题。有助于克服习惯性的偏见,也只有战胜了这些偏见,才能去想象未来。
  •     1.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路线图,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将不再相同。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的讯息,并试图构建自己与这些信息的联系。2.技术移民和技术原生代。移民意味着难以摆脱原有的习性,只能逐渐改变,而原生代则代表着完全接受新生活方式的一代人。
  •     有些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对于注意力,传统认为注意力分散是一件坏事,作者却认为注意力的分散很可能本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     美国的畅销书,看看目录就差不多了。
  •     原本想通过这本书学到一点互联网思维 给我的自由职业计划一点灵感 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早就是其中的一员 也早已习惯网络的存在 如果没有网络 我不可能学会韩语 也不可能开始极简生活 我希望我未来的家中 能有作者提到的那种柔性屏幕墙纸 可以根据主人的需求更换背景 或许还可以变成电视机和投影仪的替代品 人们可以盘坐地上看视频 甚至还能将客厅变身健身房
  •     普普通通,没有亮点#2014第17本书#
  •     一个数码geek对数字化媒体和娱乐的展望和分析。颇有些观点是颠覆现在的观念,例如多任务并行工作,数字化时代的变化。不要从一个定势的思维去看待变化的世界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短短两年多而已(14年的书),现在(16年底)很多内容就已经可以得到部分印证或者看到了新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会如何,继续用奇思妙想去反转世界。
  •     民族:想象的政治体
  •     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内容,只是较浅显地在描述今天我们都看到的事情,试图解释一些互联网时代的困惑,但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     一本好的科普通俗介绍互联网的书,就是即使资料已经过时,构想未来已经发生,仍然能从书中学到知识,思考论点。
  •     一个思维很活跃的人,发散地给你讲很多故事,很多我从未知道的故事确实发人深省,打发时间还是值得一读的。
  •     新的通信工具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当你不受控制的不断检查电子邮件、跑去查看邮箱或是打开Facebook时,你不只是执迷或逃避工作,你已经屈服于某种更深层的东西。即持续性的局部注意力,需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努力地不错过任何事物。
  •     与其说分享干货,不如说比尔顿在整本书中都是在向读者强调一个观点:就是相信互联网,相信变化,相信未来。不得不说,科技的进化越来越快,但我们也许正被它裹挟而无动于衷,可回过头时才发现我们已经前进了这么多。很难想象本书2年前描写的憧憬,许多现在都已经实现了,个人定制化的新闻阅读(今日头条)到新闻把关人的转变(朋友圈),仅仅2年,我们已经是实现了书中的憧憬。抛开这些内容,内容写方上也相对有趣,大量的举证与实例论证,简单对技术化的解读还是有些可读性,但是频繁的举例与碎片化的引用有点循环论证,为了观点而举证显得说服力不强。通过对过去变化的心理解读、现实实例的引述从而举证消除对未来变化的普遍忧虑,贯穿全书。中间一些对族群心理的分析还是挺有些社会心理学模样
  •     很多都是已经发生的 谈不上前瞻性咯
  •     技术乐观主义者的自我浸淫,由技术带来的单一世界并非我们生存空间的扩展和丰富,而是狭隘与禁锢。思想不是自由开放,而是更自我,更封闭,更放荡!
  •     印刷媒体时代,不会回来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