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11-20
ISBN:9787550210875
作者:余秋雨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余秋雨先生曾用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出版后在两岸大受欢迎。2012年,这部中华文化史由余先生全新增订并题名为《北大授课》。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北大学生、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一来 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这是一场回溯中华文化的激荡之旅,也是一场诚挚有趣的智慧对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余秋雨)
●轰动海峡两岸、三年畅销百万册。马英九巡视台北书市首购之书。
余秋雨心中唯一中华文化史定本。
全新增订,珍藏首选。
●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最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最诚恳的生命应答,最难以忘怀的47堂课。
愿你的心中也永远有这样一个教室,有所热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闪问
北大的闪问
巨人的性格和脾气
可疑的“精神价值”
“枯燥文本”和“戏谑文本”
语言能力训练班
文化的定义
评判社会言论
“掏浆糊”
台大的闪问
两岸文化
一些误解
文化走向
一句话问题

第二部分 课程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棵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告别

编辑推荐

《北大授课》编辑推荐: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轰动两岸畅销百万册的文化经典!轰动海峡两岸、三年畅销百万册。马英九巡视台北书市首购之书。余秋雨心中唯一中华文化史定本。全新增订!珍藏首选!“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余秋雨。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最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最诚恳的生命应答,最难以忘怀的47堂课。愿你的心中也永远有这样一个教室,有所热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前言

自序几年前,我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这门课程的进行方式比较特殊:一、师生之间有很多讨论,每次课后学生都会提出很多文化问题要我快速问答,名曰“闪问”;二、全部课程都由香港凤凰卫视播出。我们的课程在电视台播出的第一个月,就有很多读者来信要求出书;从第二个月开始,参与课程的一些北大学生已经成了“亚明星”,不少观众能够随口说出他们的名字。一位台湾教授问我:“男学生都那么帅气,女学生都那么漂亮,学问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选的?”我说:“没有挑选,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当这种美色与古老话题联在一起的时候,新旧之间互相映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这本书的初版叫《问学余秋雨》,是一个根据录音整理的粗疏版本,但在内地很受欢迎,很短时间内就销售了十二万册。据读者反映,大家最感兴趣的居然是“闪问”部分。台湾顶级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读了之后竭力主张此书在台湾出版,又建议加入台湾大学学生对我的“闪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就把初版书稿交给一部分台湾大学学生传阅,然后请他们提出问题。台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快就来了,我一一作答,还在台北的“人文空间”与他们进行了当面交流。相比之下,北大学生的问题比较锐利、重大、活跃、有趣,台大学生的问题比较含蓄、雅致、诚恳、天真。我把与两所大学学生的问答,放在全书之前。由于两所大学学生的共同参与,新版的书名就成了《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这书立即在台湾成了畅销书,据报道,也成了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展时首先购买的书。但现在看来,书名太长了,便改成《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同时,“闪问”部分又作了较多增删。书中的主体内容,就是我在北大开设的课程。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明显侧重于早期。理由是,那一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则不妨快步走过。这种格局,我在《中国文脉》一书中已经有过书面表述。我与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那么深入的心灵交往,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参与我课程的北大学生早已毕业,都在从事着很有意思的工作。我与其中几位还保持着联系,经常一起吃饭、聊天。正是近几年的交谈,为我们的“闪问”增添了新的内容。

内容概要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摹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这个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创造了二十年的畅销奇迹。直至二○一○年一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他仍然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 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 秋雨大师工作室”。最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五课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余秋雨:讲过了商代的文化记忆,接下来应该让我们的视线投向何处?毫无疑问,是诸子百家。中华文化从强悍的美丽,走向浓郁的智慧。 说到诸子百家,我们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许多人都知道诸子百家,但其中每一“家”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却都不太清楚,比较清晰的只有儒家。这就碰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该记住百家的热闹,还是应该记住热闹之后执掌门庭的那一家? 王牧笛:每每想到我们的祖先在古老的星空下,纵横五千年间,对社会、人生、哲学、道德作出过如此积极、广泛、深入的探讨,我都觉得很感动。“百家争鸣”的热闹状态反映的是我们祖先积极、睿智、勇敢,对未来充满希望,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后辈子孙永永远远地记忆。 王安安:我觉得比起历史选择的结果,记忆当时热闹的状况更重要,因为我觉得在后来的历史中,我们的民族缺少了很多当时的全方位激情,以及当时百家争鸣带来的多元思维方式。对于逐渐走向墨守成规的后代来说,记忆那种古老的热闹、那种创造的激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记忆、这种激情,让我们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结果,更可以继续创造状态。 金子:百家中的儒家自从汉代以后就成为封建统治倚重的哲学流派,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我们当然也要重点记住经过历史筛选、作为热闹的精华流传下来的儒家。 余秋雨: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利。 我们只能认为,由于历史的选择,儒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就像选择一个单位的长官,当选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他管理多年,这个单位的发展就和他的思维有关了。那些出局的人可能比他更有才,只是对这个单位的影响不大而已。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曾经渴求,何时才能让中国回到少年时代。什么是少年时代呢?少年时代就是天真未凿的时代,草莽混沌的时代。就像小学快毕业的孩子们一样,有着一番叽叽喳喳的无限可能。 我对百家争鸣时代的热闹极其神往,就像永远牢记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在那样的时光中,每一个小伙伴都是一种笑声、一种奇迹。我们为什么要总是记住那几个后来“成功”的人?如果仅仅这样记忆,那是对少年时代的肢解。 我们可以永远为之骄傲的是,在那个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享受过如此难能可贵的思想自由,创造出了开天辟地的思想成果。 所以我对大家有一个提议:在记忆儒家的同时,也去亲近一下曾经同时出现在中国思想高地上的诸子百家。他们给中国人开拓了很多精神上的可能性。设想这种可能性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叫“历史不可假设”,这是疲惫无奈的“既成历史学”,如果从“创建历史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是窝囊的。 只有尊重多种假设,才能尊重百家争鸣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图书封面


 北大授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羡慕是我看此书时的一个重要的感受,北大的课堂是这样的氛围,他们真是太幸福了。余老师从古到今的走了一遍,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也带领学生们进行了讨论。中华文化看起来挺高的一个话题,余老师却通过的自己的研究表达的很是简单,在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个方面,余老师提到了唐诗、宋词等传颂至今的片段就是中华文化的信仰。这个观点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之前自己很少看这方面的书籍,有了这本书的见解,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又多了一份自信。
  •     有余秋雨自比孔夫子,称“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什么话都敢往书腰上忽悠,不光说出了“古有孔夫子,今有余秋雨“,更说出了《问学》可谓是“创制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且不说书的内容,光这几句话就令人作呕。不过,他早就豁出去了,可能也不在乎让人多呕一回。现在图书的宣传口号也是越来越狂妄自大,一个赛一个牛叉。不是我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是这种宣传真的挺low的,真的。
  •     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由余秋雨老师制造。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牛,牛逼。哈哈。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许多的文化现象是闻所未闻,许多的文化视角让我感觉非常的新奇与震动。阅读的时候,总会拿他和南怀瑾比较,比较他们的层次与风格。一直没有结果,一团模糊。在看完全书后,掩卷回味。突然就有了答案。南怀瑾所学更驳杂,涉猎的传统儒释道古籍更多,记忆力更强,像已经进入化境的前辈高人,讲课与文章已经返璞归真,对受众没有要求,能将深奥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余秋雨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更多的人,但还算不上大师,应该是大厨级别。将文化烹饪得精巧细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将文化讲解得精致漂亮,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要求。是一个中年学者。两人有一些共同点。就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一些自恋,将自己看得很高,也许是因为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自己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味,这种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了。还有就是诲人不倦。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深切热爱。这也许是句废话吧。看了这么本精彩的书。没领悟到什么东西,反而在这里八卦,真是不应该呀。哈哈。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看了还是很有感触的
  •     3.5星吧 有些在理 有些太主观
  •     多多给我的生日礼物
  •     没怎么看内容就买了,书还是不错的,不过其实不太喜欢余秋雨啊,而且感觉这里面也没有讲太多的中华文化
  •     书还没有看,单就包装各方面绝对一百个赞。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喜欢余秋雨这个作家,看过他的文化苦旅系列觉得他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感悟很独特,内容有深奥的地方也有浅显的地方,而往往这种结合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地方。
  •     家长博客里推荐的好书!不错,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买过他的很多本哦!
  •     2016年阅读
  •     这是余秋雨在对大学生的讲话纪录,不如看他的散文
  •     对我们内心文化记忆的一篇梳理和回忆,很有帮助。
  •     精彩!庄重又自由,文化在天地之间,在昨日、今日和明日之间,就像一股带着回响的浩荡之气,来往于山川深谷之间。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大缺口,大断层。重拾,不是有选择性地吸收着闪耀点,更是全面地看待曾经的失落和负面。书中的很多小点,都让人有着绵延的历史思考。留恋这堂课的余温。
  •     还不错,通俗易懂。
  •     余秋雨的这本书对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很有意义。
  •     今天,看了你喜欢的余秋雨,还买了一步文化苦旅。前年匆匆走北大校园里晃过,感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高智商云集的味道,在心底自叹弗如。
  •     余秋雨的书思想犀利、语言简洁,读之觉得书香满口
  •     毕竟是余秋雨,文化史的功力深厚,站在历史和国际的角度反观中华文化,很有深度,对读者会有很多启发。
  •     余老师是我戒不了的精神鸦片·······
  •     余秋雨老师授课实录,学生的提问涵盖面很大,余老师的讲解也很全面深刻!
  •     是北大学生、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一来 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     毕竟是有底子和气韵的人。其中一句关于设计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的回答印象很深刻,“一个人先做大人,后做老人,因此老高于大。我做了几十年老师,现在降老为大,不算什么。”
  •     没想到这么快,前一天晚上才下的单,第二天早上就收到了,赞一个。以前一直买余秋雨的书,这次又买了两本,看完后可以收藏起来。
  •     因为是余秋雨的书,所以想看看讲的是什么课
  •     王牧笛卖嘴皮子靠的也是真本事
  •     余秋雨的书很喜欢,有时间可以好好拜读一下
  •     四星为余老精辟的选择性讲解 一星为北大学生提出的创造性问题 to answer the question→to question the answer→to question the question
  •     读罢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话:唐代是世界文化的顶级状态。余老师从先秦诸子百家一直梳理到清朝,期间也非历史大概括,而是捡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讲给大家听。受益匪浅!还有就是闪问闪答,如果说对于历史文化每个人备好课之后都能讲出这个样子,那么闪问闪答可真是不可复制的了,每个快速回答都展现了余老师智慧的思维。每每看罢,心中敬佩万份!
  •     余秋雨的书,不多说了,好
  •     啊有机会想听听他讲课。估计是很有趣的通选吧2333which means专业性其实不强(摊手
  •     喜欢余秋雨和他的作品,因为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中国文化的责任心,相信这本也一如既往地很好。
  •     余秋雨教授的书,部部经典,很值得一读!
  •     这本书梳理了中国的文化史,更温暖,更能对人生有启发,人因文化而有意义
  •     有關文化的選擇與梳理,指定了最值得當代人民記憶的文化內核與符號,也使讀者深感一種繼承護衛與發展中華文化的衝動⋯⋯
  •     三星,不能更多了
  •     中国文化重要痕迹
  •     值得重读,北大学生佩服,年纪轻轻才气不浅
  •     看了差不多一学期断断续续才把它读完,生活中时间太零碎几乎没有整片的时间读书总有事情打断。这样不是一家之言总结了上课期间大家的讨论,看到思想之间的碰撞交锋更有意味。总能看到和自己相同的和不同的,在不一样和一样中更方便找到自己。
  •     有才气,有观点,好看但不耐读
  •     智慧、宏达,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中国文化都有着广泛、深刻的认识!要留存一套余秋雨的作品集,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教材!
  •     余秋雨的书必看。此书采用的是问与答的方式,语言精炼深沉。非常难过好。
  •     太经典的书,不仅读这一本,余秋雨的书都非常经典,准备通读
  •     很喜欢余秋雨的书,读起来很有滋味。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学者。
  •     有些观点虽然不赞同,但是这课还是很有营养的。
  •     之前读这本书时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文化一类的东西有太多扭曲和误解了。
  •     没有阴影的大楼一定是还未建造!
  •     余秋雨的书,一如既往的有文化,有历史。
  •     余秋雨老师的书全部收入
  •     还没有读,但是对余秋雨的书,很有信心
  •     最近一直在读余秋雨的一些作品,真的很佩服他,真正的文学大师
  •     谈古尚可,说今即流于小,尤其是只要联系到私人经验,余总是一副真理在握的姿态,加上不时流露的受迫害狂妄想症般的自怜,令人讨厌。
  •     高三时超迷余秋雨。几乎每本书都买了。嗯。平时妈妈给的钱很充裕全部用来买书了。
  •     很受教
  •     以前不太喜欢看余秋雨的书,总觉得不太好看,年龄大了,重新翻来看,慢慢的喜欢上了他的书,都买了好几本了。
  •     一部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
  •      其实如果已经读过余老师的中国文脉,文化苦旅,山河之书等书的话,对此书的脉络就会很熟悉了。余老师的书可以作为大同学的文化教育启蒙,深深读过后在去接触中国文化的本体,会比较轻松。
  •     本书是对余秋雨在北大及台大与学生问答的记录,余秋雨针对学生的提问对中国文化作了简单介绍
  •     普及文化史,以对话的形式写,很新颖,也颇有趣味,当课余读物看。
  •     当当发货速度很快,包裹的也很好,一直喜欢余秋雨,就买这本书了~内容是问答形式的,我之前还真不知道。具体还没看,应该不错,只是我更喜欢非问答形式的书。
  •     余秋雨的大文化观代表著作,值得大学生学习。
  •     身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无论是否出身名校,都应该对中华文化有所担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算是独善其身也要了解中华文化,以前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文言文,唐诗宋词,小小年纪怎能懂得文章真正的含义,只浮于表面焉知其中精髓,等到接触社会,年龄递增,才明白那里面的内涵,细细品味,对于文化的解读我还是喜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散文,大气磅礴,鞭辟入里,阐释透彻,我也看到网上又不少关于秋雨老师的负面评论,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我尊重所有人的猜测,只相信自己的辨别,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独善己身,刚踏入社会的我现在无论忍受着多少不甘,不要被世俗改变,回望中华文化的道路上诸子百家,儒道佛,总会有划入灵魂的东西,指引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一直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作品
  •     中国历史五千年,值得人去思考,去探究,去琢磨,海峡两岸都在中华前面文化的积淀中不断发展。
  •     让我沉下心 静静感受文化之深邃 文化之神秘 文化之魅力 感谢秋雨老师 读到多处竟使我心生澎湃 热泪盈眶
  •     余秋雨的作品都挺不错的。
  •     书店看到的书,很喜欢,看余秋雨回答学生问题,谈论中国文化,对自己触动很大。
  •     一直在当当网上卖书,送货快,书是正版。余秋雨是当今文坛上一位令人敬仰的作家,有深度,博学,思维缜密,很令人欣赏,他所有的作品(除碑帖)我基本上都读了,非常好。
  •     余秋雨的书我几乎收全了,很好的。
  •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
  •     思想碰撞的课堂,让我深深投入其中
  •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余秋雨中华文化史定本,全新增订,珍藏首选)
  •     喜欢余秋雨那种很精准和独到的文化视角和定位,本书可以作为一本文化简史或史话来读,趣味而深刻。
  •     这是我看余先生的第一本书,从书内容来看,有些思想理念还是挺不错的。只是过于学术。从上课形式来看,颇有些类似国外讨论引导式教学,但灌输传播概念浓郁,还是是余说为主,学生为辅。把自己放在过高的位置,一直是中国教师普遍的问题。其中对于一些地方、人物等看法不敢苟同,对于有些东西学究气味太浓。不是很喜欢。但就回归到书内容本身而言还是非常不错的作品。
    推荐。
  •     包括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边学习, 一边思考.
  •     很随性的讨论中华文化的脉络。喜欢他的感觉。高中时很喜欢看林清玄、周国平和余秋雨,前面的几乎是幻灭了,特别第二者,真的不再适合青春过后的年纪。倒是余的书,再看,也还是有一种味道,虽再也没有了看苦旅时的兴奋沉思与能动力。
  •     课堂实录的呈现反而比整理成文效果好!
  •     真是,再也不黑余老师了
  •     喜欢读余秋雨的书,如果能到堂聆听能多好呀!
  •     突然发现自己对中华文化只是略知皮毛,没有一次真真正正的坐下来细细研琢其境界所在。通过这本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对文化的内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余秋雨先生是个值得我们学习敬仰的大家。可以吸取的知识很多很多。
  •     对我影响巨大的一位文化人
  •     这书可以看,但是不能多看,书中各种观点的碰撞,只属于当事人的观点。而我们作为读者,真的需要正确的三观,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恰恰缺少的,所以,可以看这本书,但是其中的观点需要仔细的辨别了。
  •     书真心不错,喜欢余秋雨的书
  •     何止5星。把我的心也给余秋雨老师
  •     独立的文化人
  •     实在喜欢不起来
  •     这些北大的学生好厉害
  •     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
  •     很感谢父亲推荐了我这本书,作为一个文化大家,余秋雨对历史、对美学、对文化的知识量极其庞大,对语言的把握极其华丽精准。我读到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脉络;我读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符号,而载体是不同的人、事、物;我读到了一位顶尖学者和一群中国顶尖学府的“学霸”们平等而又精彩绝伦的交流,这使我感到欣慰而又羡慕;我读到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气场所表达的强大魅力,这让我明白中国的文化大家是有态度有脾气的……如果你把它当成课本,你会觉得想记忆、背诵每一位书中提到的人物、典故,甚至是课堂中的妙语连珠,你会觉得整本书都是干货,想认认真真读第二遍;如果你把它当成一本兴趣读物,你又会被中国冗长绚烂而又波澜不惊的文化所吸引,加上师生轻松的对话氛围,使得你觉得兴趣盎然又不觉得沉闷,推荐,推荐,推荐。
  •     本人很喜欢余秋雨,认为这本书也很不错
  •     余秋雨的书一直是我喜欢的,他的书内容深邃眼光独特,最重要的是散文那种美
  •     这本书是之前凤凰卫视秋雨时分节目整理出来,记得高二时候每周都火急火燎的赶回家看只为看中华文化记忆-秋雨时分,这本书了解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     也许最好的了解文化的方式不是通过一本本鸿篇巨著,因为他们太厚,太学术,更因为他们太脱离作为读者的我们凡人信马由缰的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所以面对大部头,我们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懂不了。《北大授课》给了我们了解文化的一种新的方式,谈话式的,讨论式的,可以按照读者思维逐步深入的阐述方式。这也是可以追溯到雅典学院,稷下学社的古老的学习方式。
  •     20160305,读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白话文,一直没有断过。
  •     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     余秋雨的书一直很喜欢。这一本把中国文化又从头捋了一遍,受益匪浅啊。
  •      感觉是初中时会很喜欢的书。余秋雨老师的装逼能力也是一流的。
  •     还不错啦
  •     喜欢余秋雨,这本还没来得及看,生活忙碌,需要找时间静心品读。
  •     秋雨老师帮我对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脉络进行了梳理,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文化和文明都是开放的,包容的,故步自封会导致文化的退化和灭亡。
  •     简明有趣,培养文化品位
  •     一直认为余秋雨是一大家,就给孩子买来看看,还没读完,感觉孩子还是很喜欢的。等孩子读完后我再读!
  •     很好看,余秋雨的书都很不错
  •     为文者,余秋雨是值得聆听的其中一位
  •     2016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