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张旧书单》章节试读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308127042
作者:俞晓群
页数:175页

《那一张旧书单》的笔记-第66页 - 董书的迷恋(插图)

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的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最后只好“进行强奸”,硬来硬要,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那一张旧书单》的笔记-沈昌文:“穿帮”的愉悦(《那一张旧书单》序) - 沈昌文:“穿帮”的愉悦(《那一张旧书单》序)

沈昌文:“穿帮”的愉悦(《那一张旧书单》序)
退休以还,常爱读关于江湖的书,由此联想“出版江湖”的种种。讲正儿八经的出版、传媒之道的讲义教材,到这时已经不想去钻研了,只有了解和回忆一下自己在“出版江湖”方面的经历,还觉得有点意思。
我同江湖之道渊源颇深。十六七岁当小学徒时,常常伺候一些地下的共产党员。他们到上海来采购物品,同种种人物接触,在台面上讲的,都是江湖套话。可往往是话里有话,有深意存焉。我记得,当时那位领导人虞天石,私底下看他忙于研读古典诗词歌赋,可一到场面上,立即表现为十足的生意人,尽说些庸俗不堪的生意经。我由此懂得,做人所以要有两副面孔,有时实在出于需要,并不是存心要做什么“两面派”。那时还有一个共产党员,天天同一些“白相人”打桥牌,可我看他深晚还在床上细心研读一本英文的桥牌手册,方知他白天在桌上嚷嚷的什么 diamond,spad…..,都无非是刚从书上看来的应对之道。
五十年代以后,自己一心学做正道的革命出版工作,不敢旁骛。可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就一心扑到出版江湖上了。现在晓群兄所记我的种种,大概不少属于我们一伙的江湖行为,包括正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当然,他出于善意,不会写我的江湖劣迹。记得有位大学者,曾经专门为文揭发我的江湖劣迹。可惜他调查研究不够,所举种种,不免大多不符实际。但他最后说,“我惟希望昌文宁可越老越糊涂,不要变得越老越不要脸!”这话我还经常念叨。其实,我同这位老兄结交,还真出于一个不要脸的江湖劣迹:他答应一家出版社出一套书,条件不够好,订了合同后还要我去抢过来,由我來出,多给他一些钱。我稍使江湖小技,一抢到手。可惜,这“小技”后来却为一位老翻译家吴劳老兄发现,他在一公开场合把我大大羞辱一番。我当时还不算老,也许因这缘故,大学者没有把此事列入他所痛恨的“不要脸”之列。
照老上海规矩,凡属江湖作为的事最好不要“穿帮”。但我现在,却唯恐其不“穿帮”,因为讲这类经历会给我这老年人带来愉悦,也许也能让年轻朋友开开眼界。远在台湾的 杨渡先生十多年前闻说我的种种,赠我一诗,末句谓:“幸有老眼不昏花,趁早轻狂学嘻皮”。“嬉皮”之事,当然都属江湖之列。杨兄真是知我哉!但是说来归去,今天能把种种江湖都“穿帮”,更令老汉高兴。我希望俞兄再多写些,尽量把这个“出版江湖”都弄“穿帮”,可以“知它”,也可以“罪它”,总之让它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2013年中秋节,鄙人82周岁生日

《那一张旧书单》的笔记-第115页

孔子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是一种"道德哲学"。中式道德与西方不同,黑格尔说,西方道德包含在法律之中,中国道德就是法律。孟德斯鸠定义: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淆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这样的"道德"带来的结果 是:1.如果道德论丧,国家就陷于无政府状态,革命就来了。2.国家不会由于被侵略而丧失法律,因为法律含于道德中,道德不变,最终改变的一定是侵略者。3. "道德化的法律"追求与专制主义并行,即使专制者试图自我完善,给自己带上法治的锁链,最终还是用锁链武装自己,变得更加凶残。4.孔子的"礼"不同于礼貌,礼貌是用于粉饰邪恶,礼是用来抑制邪恶。但"礼教"可以演化为枷锁,泯灭男子汉的气概,让人只会像狐狸一样四处张望,不求进取。5.礼教的"平等"还会演化为自由民与奴隶的平等,导致全民奴性化,人们由自贬自抑走向自暴自弃,最终产生"道德放任"意识,像随处扯慌、佛教流行等,而佛教把"上帝认为是虚无,把鄙视个性、弃绝人生当作最完美的成就"。(黑格尔语)

《那一张旧书单》的笔记-第175页 - 全

P2.“书单是个纲,纲举目张”没有书单,何谈出版?有了它们,出版才有了意义,我们才有了编书的依据。
此处“书单”,是指人们为了选书而开列的书目。由于选书的目的不同,书单又有“读者书单”与“编者书单”之分。前者的目的是为自己阅读所用,后者是为别人阅读提供可以选择的书目。
P6 胡适先生拒绝了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邀请,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三十岁的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事,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另外他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对上海和商印的感谢:多谢主人,我去了!两天之后,满身又是北京的尘土了!
P13 林道群建议的十本港台佳作:李欧梵《狐狸洞话语》刘绍铭《偷窥天国》思果《功夫在诗外》罗孚《燕山诗话》梁秉钧《越界书评》黄继持《重读鲁迅》古苍梧《书想戏梦》陈辉扬《梦影录》黄子平《边缘阅读》郑树森《张爱玲的世界》
P14 一个出版人,一辈子走下来,何处最伤感?何处最留情?当然是书单了,它把你一生的心血都串联起来甜酸苦辣、喜怒哀乐、成败胜负……都在其中。
P22 我甚至想到,一个出版人,他真正老去的时候,也就是他开不动书单的时候,也就是他没有力气再请人开书单的时候,也就是他没有力气再阅读书单的时候!
P31 莫言演讲中歌德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着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歌德的故事。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实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像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的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P38 出版家的首义:为天才或才华服务——帕金斯
P39 在一个商业化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文化出版受到巨大的冲击。集团化、上市、融资、造大船、多元化、做大做强、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什么挣钱就干什么、怎么挣钱就怎么做……不是说这些口号都不好,只是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忘记出版的本质,而且它们一旦形成一种风潮,一种运动,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P39 陈昕先生在上海出版集团的精品图书展厅的讲解:一是这里所摆放的书,都是有文化价值的好书,它们可卖可看,不是摆样子的形象工程,不是印出来糊弄领导的“假书”。二是那些没有原创成果的所谓学术书不能进来。三是商业化媚俗的书,绝不出版。
P41 希尔伯特在社会科学领域列出一个问题名单,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小地方会产生大智慧呢?”比如佛罗伦萨发生文艺复兴,苏格兰发生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一个边远的小地方。人们记得那座爱丁堡城堡,那有男人们穿着的花格裙装,吹着风笛的美妙场面。与此相伴的是贫穷和饥饿,是三万平方英里的国土,是糟糕而生硬的苏格兰方言,是不足一百万的稳定人口,是失去了王子、议会、独立政府和贵族阶层的社会状况……而就在这里,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苏格兰产生了一个约两百人的“文人共和国”,他们撰写出数百部著作。这些书,从爱丁堡、伦敦、都柏林以及费城,传向整个欧洲和美洲,成为西方启蒙运动的号角与先锋!斯摩莱特说,在十八世纪中叶,“爱丁堡是天才的摇篮”;斯图尔特说,“这个国家的天才人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简直像变魔术”;一位英格兰游客说:“站在爱丁堡的十字路口,数分钟之内,就可以抓到五十位从这里经过的天才和学者”。而英格兰人产生了羡慕嫉妒恨,他们先说苏格兰是不毛之地,那些人来伦敦再也没回去;接着讽刺苏格兰“饥饿出天才”;骂他们像蚂蟥一样顽固,牢牢地叮住你,然后吸你的血。
P44 西方文化启蒙运动真正的发动机是出版繁荣。
P47 在《英国人物传记辞典》中,本书涉及的一百一十五位作者都包含其中了;而纯书商几乎一个也没有,有的也是双重身份的人,即以作家、慈善家身身份列入。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仅以作者分类,出版者的信息彻底流失。
出现这种情况,缘于社会对书商评价充满矛盾。一面是智慧、诚实、慷慨和信任,另一面是阴谋、贪婪、自私和虚荣。当一个人兼具两方面的品德时,他就是书商!
P52 1919年,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拒绝出版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为什么?解释说,由于“官吏专制太甚,商人不敢对抗”;出于商业考虑,为了保护商务印书馆的安全,不得已而为之。
P53 王云五先生总结张元济先生校史书的十五个特点:重缺疑,补缺脱,订错乱,厘卷第,校衍夺,斟臆改、证疑文,辨误读,勘异同,存古字,正俗字,明体式,决聚讼,揭删窜,匡前修。周汝昌先生说张古籍整理的功绩,是“一人之力,可以抵国”。
P54 张元济把中国满后的原因,正是归咎于文化封闭,闭关锁国。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国有史四千载,步步陈迹只相因。欧风美雨猛澎湃,东来豁出新乾坤。”
P56 出版社在《光明日报》上做的广告。广告词由我拟定:“辽宁教育出版社敬告旧雨新知,我们的理念:为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而奠基!”
P56 那时有人认为,董桥式的写作与阅读生活,有些离经叛道。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的,怎么能如此消闲自在,随性而为,“为读而读,为写而写”呢?
董桥在《书城黄昏即事》的序里写道:然则我半生文章虽然寒伧,毕意随意而为,不求梅之静,不慕草之动,不问郎官雀,不过圯上桥。人之视我,我之视人,孰得孰失,都成砚面桃花、琴上竹叶耳。“
P62 董桥的文字,当时有三篇最难忘:
《中年是下午茶》: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会吻女人嘴唇的年龄。……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
《强奸.翻译》:“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的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最后只好‘进行强奸’,硬来硬要,乱射一通,读起来像鬼话,即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P62 其实作为一个出版人,对于书的理解不必过深,用沈昌文先生的话说,做一个“知道分子”就可以了。
P70 读书是不是一个盛会,不是一个庆典,而是一个危机的警示。它提醒我们:阅读遇到了危机。
P92 删改的艺术——这里说的删改,是一个政治的概念。比如,一部好书出版,其中包含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不出舍不得,出了不合适,此时就需要编辑删改了。许多名噪一时的著作都是由沈昌文先生经手整理后出版的。这些书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常出版”,确实要感谢沈先生“曲线出书”的功夫。有人问他诀窍何在?他说只有四个字:“跪着造反。”
P104 审视二十家最美书店,有两家在北京,一家是书虫(Bookworm),另一家是蒲蒲兰绘本馆(Poplar Kid’s Republic);很让人高兴吧?但你看看老板,一位是英国Alex女士,另一位是日本石川郁子女士,归属于日本白杨社。有这样的成就,很符合北京的“包容”精神。
P124 刘杲先生在微博上赋诗《结稿五十四周年祭亡妻》:“青春结褵笼祥云,垂暮相扶我失君。何事共生不共死,年年今日泪纷纷。”
P124 刘杲先生写的序《一位醉心于文化的出版人》主题只有一个:“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文章中还大声疾呼:“文化是出版的魂。是出版的命……如果背离了文化建设这个根本目的,经济手段对出版有什么意义呢?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
P142 许多时候,我们会被市场经济的“创新精神”搞乱思想,以为什么东西都是越新越好。其实不然,起码文化不然。文化最讲求传承精神,没有传统的依托,所谓创新思想或产品,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P147 大众阅读还有许多让人欣喜的作用。比如阅读使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行为,阅读本身就含有坚持个性、反对社会限制与规范的意义。一般来说,成年阅读是开放的、无禁区的;童年阅读却需要受到限制,只有在他们生理发育健全之后,只有在他们接受过识字以及道德观(尤其是羞耻观)教育之后,才允许他们逐渐步入成年阅读。
P149 有时我们会问,人类阅读最大的敌人是什么?答案有两个:一个敌人是专制社会,独裁者往往会限制人们阅读,像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样,像希特勒焚烧图书馆那样,像奥威尔《一九八四》中描写的那样。另一个敌人是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中描写的,所谓技术至上的社会,它会从另一方面扼杀人们的阅读。赫胥黎“技术至上”的社会,到处莺歌燕舞:人不再自然生育,而是通过技术人员孵化出来;孵化人是完美的,男性人高马大,女性弹性十足,他们不必生育,没有婚姻,也不允许有专一的性伴侣;他们不会生病,心情不好时吃一种解忧丸,就立即欢快起来;人们不惧怕死亡,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安乐死的教育;他们运用科学手段进行睡眠教育、巴甫洛夫式的教育,一个观念会百次千次地在受教育者的脑海中重复。许多词汇在这里消失了:父母、夫妻、爱情、痛苦、放荡、以及思想、艺术、宗教、家族、情绪和各种人性、文化的差异都荡然无存;尤其是死亡恐惧也消失了,从而导致人类失去了追寻文化精神的 原动力,同时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也随之消失。赫胥黎描述的社会,与奥威尔预言的专制社会异曲同工,同样危害人类文化,但它采取的手段却更高明,不是监狱,而是欢乐。
P150 波兹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向赫胥黎式的乌托邦逼近,人们的解忧丸正是电视,人们欢乐的源泉,正是电视节目带来的无所不在的娱乐化。电视对人类阅读的影响巨大,它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将为类四百多年建立的阅读体系,冲的四分五裂、七零八落。所以波兹曼叹息:西方文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之后,人们以纸质书为结点,苦心建造的社会文化结构,在新技术面前顷刻坍塌,人类的童年也随之消逝。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进一步指出,比取消隔离更大的危害,是电视带来的漫无边际的娱乐化。它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揪住放弃思考的观众不放,它用五光十色的欢乐,一点点一层层剥去人们的道德外衣,直至人类文明中那一些脆弱的羞耻感彻底丧失。
P155 法国路易十五曾经问一位老绅士:“拿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老绅士答道:“陛下,过去我用年轻的岁月敬重老人,现在不得不用老年的时光敬重青年了。”
P174 后记——写作成了我工作之外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每天工作之余,不写一些东西,就会产生某种抑郁的情绪,似乎工作与生活都会显的平庸许多。


 那一张旧书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