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1961》书评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15321455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肯普
页数:487页

了解1961年柏林危机的最佳书籍

1961年的柏林危机是肯尼迪刚就任总统不久,与赫鲁晓夫两个主角之间的第一次博弈。由参议员到总统,身份的骤然转换,即面临柏林的严重冲突局面,肯尼迪表现出的掌控能力、对抗决心和外交经验均显不足,而赫鲁晓夫和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为解决东德日日紧迫的经济低迷和人口流失问题,不得不尽快采取措施。当时,柏林仍然处于美、苏、英、法四国共管状态,整个德国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西德人口6000万,经济繁荣,东德人口1700万,经济低迷,人口逃亡严重,且每天都在发生。鉴于苏联国内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赫鲁晓夫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希望与肯尼迪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以及国与国的关系,因而急需在外交上打开局面。但是,东德的经济振兴,尤其是东柏林的稳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1961年的柏林危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作为德裔美国人(其父母为德国人,且母亲为柏林人)、《华盛顿邮报》的前记者、大西洋理事会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写作此书自有其历史使命感。作者弗雷德里克•肯普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经过六年的大量文献研究、对知情人的采访,综合美国、德国和俄罗斯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作者把参与事件的美、苏、东德、西德、英和法等各种势力的政治考量,各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所起的作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东西阵营的激烈交锋,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情节紧张,引人入胜。由于距离的因素,尽管后果可能没有古巴导弹危机恐怖,但1961年柏林对峙的紧张和危险程度却比次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更为惊心动魄。美苏两方在柏林分界点附近荷枪实弹,严阵以待。在最紧张的危机时刻,在查理检查站主要分界点的附近,“美国的M48巴顿坦克和苏联的T-54坦克对峙着”,相隔不到100码,军事冲突一触即发。都说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强势的杜鲁门,而非软弱的肯尼迪,如果当时一开始就在一线负责的是卢修斯·克雷将军(原驻德美国占领区军事首长)或中间回到柏林的克雷将军具有充分的授权,赫鲁晓夫能够完全驾驭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的强力介入,柏林分治、东西德分裂的大格局肯定不会变,美苏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许不会发生,但柏林墙是否一定能够建立起来,恐怕还真的难说。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起点

对冷战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应该错过这本书,从世界格局的大背景到政治环境到势力间的博弈,这本书可以说是翻译过来的第一本如此专著而又全面的书。作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可以说影响了至少三代人对于那个时代的看法,这并不是由于赫鲁晓夫的不理性抑或是美国的咄咄逼人才建成了,相反,这是一道缓冲,是两极格局的分界点,是不可或缺的。毕竟,这道墙从政治意义来说是让两个势力之间避免了战争。

柏林的故事:你可懂?

黄艾禾/文我们都知道德国首都柏林曾有一道“柏林墙”,它修起来30年后,又被拆了。它修起来的年代,我懵懵懂懂,只知道世界被分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我们是属于前者的;它被拆了的时候,我们听说,冷战结束了。《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这本书,讲的就是这道柏林墙是怎么修起来的。这本书是一本非虚构写作的名作,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2011年最佳图书。书很厚,但是好看,波澜壮阔,像是在拍电影,镜头从莫斯科跳到华盛顿,又跳到东德的柏林,西德的波恩;上至肯尼迪、赫鲁晓夫、西德总理阿登纳、东德党魁乌布利希,下至守卫关卡的下级军官、一夜间被柏林墙分隔的普通柏林市民,个人的叙述与全球的政治格局完美地嵌接成一个全景视角,随着事件的发展,层层递进。所以,可以看得很过瘾。  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化的国度,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大量政治观念,政治人物只要一在媒体上出现,他的政治身份就已经被划清楚了。于是我们知道,帝国主义分子(后来加上修正主义分子)每句话都是错的,他们说的所谓正义、自由都是骗人的,他们的话都是阴谋。是不是到了今天,我们看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头面人物,还会延续这种思维——所有的政治人物只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中国好的,一种是害中国的,尤其后者,他们宣称的价值观都是在说谎,他们说的每句话都是阴谋。  而《柏林1961》是在解构阴谋。作者肯普尽力在还原,还原美苏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的决策过程。在美国总统的周围,肯尼迪依靠的实际是个很小的圈子,包括他的弟弟罗伯特、美国驻苏大使汤普森、国务卿腊斯克及前任国务卿艾奇逊、国家安全顾问邦迪等。他总是拖到不能拖的时候才下决断,他一旦决策失误,会有他的政敌不失时机地向他攻击,报刊媒体也不会放过他。而在另一方,苏联的赫鲁晓夫做起决断来就永远不会有肯尼迪这么多的顾忌,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翻云覆雨,咄咄逼人,可以把肯尼迪玩得团团转。但是,在那个由他来独裁的政权里,他的政敌却远比肯尼迪的凶险得多,赫鲁晓夫的强硬,有许多是出自他保住自己权力的需要。  两位大国首脑的个性,也在这场国际政治角力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当然也影响到了事情的走向。风度翩翩的贵族子弟与从底层一路冲杀上来的矿工遭遇,书中有一句评论很精彩,说肯尼迪第一次遇上了根本无视他的魅力的人,他竟不知道怎么办。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看出,肯尼迪被赫鲁晓夫的粗鲁野蛮打败了,就像“第一次会见鼎盛时期”的拿破仑,或者是内维尔•张伯伦“试图与希特勒进行对话。”  大国的国际政治战略,当然非常复杂。但是这种复杂并非一些人想象的如同电视剧里演绎的惊天阴谋,它是各种因素机缘在特定情境下相互影响的嬗变。《柏林1961》的作者肯普,就是在这里很艰苦地把复杂的种种因素机缘一点点整理,缕成线索,最后把全景图展现出来。这里有必然,也有偶然。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图景就是这么多彩,也这么迷人。当我们被历史源流所裹挟着走时,我们只能身不由己,听凭这潮流把我们推到激流中,又塞到某个角落;但总有一些历史学者在激流过后,站在我们当年不能站到的高度,重新拼起当年的碎片。  如果我们只讲成败,柏林墙的建起,是西方的一次失败。东德人趁着肯尼迪犹犹豫豫之际,以德国人特有的高效极快地修成,从此德国的分裂被固定化。然而,从道义上说,那是为防止本国人出逃而建起的墙啊。政治的冲突,给一代德国人留下的,是多少家庭的生离死别。这些代价,终将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承受。

一个世界差点被核战毁灭的故事——继承了威廉·夏伊勒和芭芭拉·塔奇曼新闻写史的传统

来自《柯克思书评》杂志(Kirkus Reviews),@欢乐的方脑壳 译《华尔街日报》的前资深编辑肯普为我们叙述了一连串的场景,场景中,俄国人手持橄榄枝,而美国人则拔剑相对。肯尼迪上任初期,赫鲁晓夫意想不到地采取了和解姿态——比如,他允许自由欧洲电台在铁幕后广播,释放他们击落的美国间谍飞机的飞行员,在《真理报》上全文刊载肯尼迪的就职演讲。但是,肯尼迪却对赫鲁晓夫报以怀疑,殊不知,后者“正在对内改革、对外亲善,还是对内独裁、对外对抗之间犹豫摇摆”。由于肯尼迪的迟疑,他失去了鼓励苏联领导人的最佳时机。同时,赫鲁晓夫也面临着困难的坏境。他刚拔除了自己最危险的对手、斯大林时代的秘密警察头子拉夫连季·贝利亚,但仍然面对大量的斯大林死忠党徒的反对,以及毛泽东争当全球共产主义领军人物的挑战。他还被拖进了东德的烂摊子。那里在他实行后斯大林时代的改革政策之初就濒于崩溃,变成了东欧人向西方逃亡的门户。1961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正如肯普的叙述,这年的高潮事件就是在苏联一次次误读了肯尼迪政府的信号之后,开始建起了柏林墙。最后,肯尼迪不得不自吞骄傲的苦果,“眼睁睁看着一堵墙的修筑”,接受现实。不过,肯普说,肯尼迪最终在第二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表现出色,重占先手。虽然来得有些迟,但这本书确实继承了威廉·夏伊勒和芭芭拉·塔奇曼新闻写史的传统,堪称佳作。

《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读书笔记1

《柏林1961》读书笔记2

《赫芬顿邮报》书评——在真实事件中感受勒卡雷的趣味

《柏林1961》: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By Michael Giltz, The Huffington Post @Jennifer-qiong 译   美、苏这两个二战盟友在1961年就柏林问题首次撕去了面纱,展开军事对峙。年轻的约翰·肯尼迪(尚未从猪湾事件中彻底脱身)和赫鲁晓夫(一方面盯着政治局的对手,另一方面还要盯着中国的对手)都知道,柏林至关重要。   如果美国无法在这场对峙中坚持立场,那么依靠美国保护不受日益强大的苏联帝国威胁的那些国家将会失去信心。如果苏联不阻止东德的“大出血”(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东德精英逃到更加富有朝气的西德),那么就很难维护东方阵营的稳定和安全。如果波兰、德国、匈牙利这些国家相继退出的话,那么苏联可能也将难以为继。   柏林的一切都危在旦夕,甚至可能会引发核战争。美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抗衡俄国在东德布置的地面部队。因为苏联自身的核能力也毫不逊色,所以赫鲁晓夫很清楚肯尼迪不会为了柏林的自由和开放而触发核大战。同样肯尼迪也深信,他必须让赫鲁晓夫知道美国会诉诸核战争,或许,阻止苏联步步紧逼的唯一方法就是发动末日大战。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引人入胜的方式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有效洞见。这部通俗历史的坚实之作应该是本年度最具有突破性的力作之一。首先,肯普用大量的叙事还原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弈细节。对两个世界领袖的内心活动描写既生动形象又扣人心弦,交织着历史进程中男男女女的戏剧情节。   肯普在书中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紧张的年轻学生,冒险把护照偷偷带到东德以帮助朋友逃跑;一位老妇人,在自由之窗摇摆不定,因为她的前门朝向东德,而后窗通往西德;那些在柏林墙筑起时因站错方向而被铺的不幸的人;还有那些计划逃跑却发现为时已晚的民众。   从书里我们还能看到,一条连接一个苏联中层间谍和鲍比·肯尼迪的秘密消息通道,还有一个管不住自己的美国将军——他认为,如果不给共产党迎头一击,他们就不会停下进逼的脚步,他确实也这么做了。   肯普的分析基于大量的材料,将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决断清晰有力地呈现出来。肯尼迪试图告诉赫鲁晓夫他是个强硬人物。但是无论肯尼迪如何强调柏林的重要性,赫鲁晓夫都不相信柏林会如此重要。这就意味着他们离冲突越走越近。在今天看来,肯尼迪的判断从一开始就是合理且平衡的。   在著名的维也纳峰会上,赫鲁晓夫叱咤风云,肯尼迪表现欠佳,由此导致了柏林危机。就连肯尼迪的助手听到他提出的让步条件都深感震惊。但事实上,肯尼迪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他所持的态度都不折不扣的成为冷战期间美国的立场。肯尼迪反复声明,美国不会干涉苏联在东德的所作所为。他承认在东欧大地上发生的事实,并完全接受这一既定事实。德国发动了世界战争,刚刚被美国打败,肯尼迪知道美国人民没有准备好为了它的统一再打一场远方的大战。肯尼迪是对的。   肯普详细地描述了东德一夜之间横跨柏林城筑起一堵墙的“壮举”,这堵墙就是柏林墙。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充斥着悲剧和苟延残喘的慈悲。尽管显得冷酷无情,但肯尼迪确实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苏联必须停止难民流动,这些难民即将永久性地摧毁东德,并对整个东方集团构成威胁。如果苏联不同意筑建柏林墙,战争很可能已经爆发。   柏林墙等于给东德判了死刑,让东方集团受制于苏联几十年。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平息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军事较量。肯尼迪也知道这意味着共产主义极权体制的失败。一个国家如果一定要把自己的人民围困起来,威胁射杀想要离开的人,那么这个国家注定失败。30年似乎是漫长的等待,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它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历史再次证明肯尼迪是对的。   肯普用娴熟的手法将这一戏剧时刻描绘得惊心动魄,向我们解释了近几个月的动荡如何引发柏林危机以及它为何会导致随后发生的扣人心弦的古巴导弹危机。《柏林1961》有趣味,有见地,在书中,除了领略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作者)那样的趣味性,还能见识到真实事件的紧张跌宕和危机四伏。


 柏林196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