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208121303
作者:[英]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勒,马丁·麦克多纳
页数:432页

作者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
重磅学术出版力作“外国剧作新选”系列
伦敦西区和百老汇长演不衰的西方当代经典;戏剧研究不可不读的直面戏剧
《渴求》为英国当代直面戏剧的剧作选本,精选了4位剧作家的6部著名剧作,分别从地狱般的生存境遇和人性之恶、当代人情感的疏离与混乱、在亲情名义下的人性深渊和专制机器的肆虐暴行这几个方面令读者直面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新的社会现实。出现在本书中的,有读者熟悉的多产而英年早逝的激烈女剧作家萨拉•凯恩;有摘得英国实验戏剧多项大奖的安东尼•尼尔逊;有因《亲密》一作而被中国广大文艺青年知晓的帕特里克•马勃;还有以惊人的神来之笔向读者展示了瑰丽而丰沛的想象世界的马丁•麦克多纳。

书籍目录

总序
代序
摧毁
渴求
审查者
亲密
丽南镇的美人
枕头人

内容概要

萨拉•凯恩,英国新一代的剧作家,英国新生代戏剧浪潮直面戏剧的代表人物,著有《摧毁》、《渴求》等代表作。
安东尼·尼尔逊,英国当代直面戏剧代表剧作家,获英国实验戏剧、苏格兰戏剧评论界最佳新剧等多项大奖,代表作《正常》、《审查者》等。
帕特里克·马勃,英国当代直面戏剧代表剧作家,其主要作品为先锋派喜剧,揭示当代社会赤裸裸的性、暴力、堕落的城市文化。获“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新剧奖等多项大奖,代表作《亲密》。
马丁·麦克多纳,英国当代戏剧代表作家,其作品获“托尼奖”等多项大奖,代表作“丽南镇三部曲”、《枕头人》等。
译者:
胡开奇,戏剧翻译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访问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国家话剧院英美戏剧顾问。著译代表作:《英美当代严肃戏剧1990-2013》《戏剧集:一九八四/动物庄园》
《新世纪欧美名剧评析》《萨拉.凯恩戏剧集》《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怀疑-普里策奖剧作集》《山羊- 阿尔比戏剧集》 《红色》《奥利安纳》《屠神》《巴赫在莱比锡》等。


 渴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1996年,话剧《丽南山的美人》由英国皇家国家剧院首演于伦敦,并获得当年的英国奥利弗最佳戏剧奖。该剧的作者马丁•麦克唐纳时年26岁,他凭借这部作品开始进入评论圈的视野。自此之后,这位当代剧作家的名字常常和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又译扑面戏剧、对峙剧场)联系在一起。在1998年版的《新牛津英语词典》中,“in-yer-face”的释义为“极端具有侵略性和煽动性,无法忽视或回避”,2000年版的《美国传统英语语言词典》则将其作形容词解为“具有大胆、挑衅或冒犯特征的,或者以此类方式进行的”。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体育新闻报道中,80年代后成为主流俚语,用以表达“冒犯”、“挑衅”、“鲁莽”等含义。2001年,戏剧评论家亚历克斯•希尔兹的著作《In-Yer-face Theatre:British Drama Today》出版,“直面戏剧”作为一个戏剧名词首次面世,马克•雷文希尔、派崔克•马柏、马丁•麦克唐纳等剧作者皆被纳入这一流派。国内学者胡开奇在《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的译者序中将该流派作品的风格特点阐述为“赤裸裸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崩溃、吸毒、血腥暴力、性虐待、战争恐怖、种族屠杀……试图以极端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促使人们直面新的社会现实”。《In-Yer-face Theatre》一书的内容提要中则写道:“(Aleks Sierz)provides a vital evaluation demonstrating that in-yer-face is not simply comprised of sensationalist ploys and pessimistic assessments of modern life but in fact offers keen observations on current attitudes toward consumerism, violence, sexuality, and morality.”在《渴求》、《审查者》、《亲密》等直面戏剧代表作中,深植于现实的人性剖析与社会批判是不灭的主题,独幕剧《丽南山的美人》同样如此。故事始于爱尔兰戈尔韦郡(麦克唐纳父母的居住地)的丽南山小镇。40来岁的老小姐莫林和她70岁的母亲玛格离群索居,她们共同生活又不断地相互折磨。一次偶然的邻里送别会上,莫林与年龄相仿的佩托相爱,她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然而,玛格暗自打听并亲手毁灭了女儿的爱情,莫林虽然得知了一切却已无法补救。入夜,她用火钳杀死了母亲。葬礼过后,伴随着佩托已远在美国和他人订婚的消息,莫林黯然独守旧居。全剧共分9场,其中的8场发生在母女二人乡间的起居室和厨房。在一个个无比日常的情境下,麦克唐纳将人与人之间——更甚者,亲生母女之间——的疏离、冷漠、残忍、欺骗、嫉妒、仇恨展露无遗。莫林逼迫母亲喝下结块的速溶粥,玛格不厌其烦地使唤旁人(女儿和其他来访者)等等行为上的暴力不足引起观者的恐惧,真正可怕的,是这对母女都在从赏玩对方的痛苦中获取优越感和快感,也正是这种扭曲变态的心理直接酿成了悲剧结局。女儿用性事故意刺激母亲,或母亲明知女儿说谎时按捺不住地自得,这样的精神折磨比莫林用炉火炙烤玛格的手更加令人胆寒。剧中出场的四个角色里,福伦母女和杜利兄弟两相映衬,后者较前者要磊落、朝气、正常得多,构成了鲜明对照。结尾处,雷蒙在窗台上看到绳球时对莫林喊出的话一语中的。“……要是你利用了它,我倒也不介意,或是你把绳解下当网球打,或对着墙打都行,可你没有。你留它的唯一理由就是出气解恨,而且就在我鼻子底下。你他妈的还在问谁是疯子?她还说谁他妈的是疯子。小姐,我告诉你谁他妈的是疯子。你他妈的就是一个疯子!”猛然间猝不及防地直面自身阴暗和疯狂的本质,也难怪之前一刻对年轻人起了杀心的莫林会失神掉落手中的火钳。如果和麦克唐纳数年后颇负盛名的剧作《枕头人》比较,《丽南山的美人》无疑更具现实印记,不仅关于置景的舞台说明相当写实,情节更源于现实,指向现实。通观全剧,作者让我们相信剧中人扭曲变态的人格,是一个历史上被英国几度劫掠压迫、饱经苦难的民族国家,和当下这个国家里一个贫穷凋敝的村庄必然孕育的恶果。同时这部剧也让我们看到个体无法拒绝历史和政治,因为我们自身正在被它们塑造。玛格借莫林进过精神病院的往事大做文章,而莫林的精神崩溃实则起因于在英国做清洁工时遭受歧视。“要不是英国人偷走了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土地和上帝给我们的一切,我们干吗要去那儿乞讨工作和救济?”,到此再反观她之前这句台词,几乎就是赤裸裸的控诉了。可是在丽南山,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土,前往英国、美国寻求活路,身为其中一员的佩托深切地知道他们的生存悖论:“佩托:(停顿。)我问过自己,如果丽南山有好工作,我会留在丽南山吗?这只是假设,我是说,这里绝对不会有什么工作。若有,哪怕一份烂工。甚至什么工都行。在伦敦,我在雨中干活,就像牲口,年青人打牌骂娘、酗酒生病,我们住处的床垫全是尿痕,下工后没事儿只能看着钟……当我人在那儿,就希望回来。谁不希望?可当我在这儿……我也不想回到那儿,当然不想。但我知道这里也不是我想留下的地方。 莫琳:那为啥呢,佩托? 佩托:我说不出为啥。(停顿。)当然,这儿景色多美啊,傻瓜也知道。青山绿地,邻里笑语。可是人与人之间太熟悉了……我不知道。(停顿。)要是你在丽南山踢了头奶牛,会有人记恨你二十年的。 莫琳:那倒是千真万确。”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然而最悲哀的莫过于反抗无效。离开或留下,对于那些缺失身份认同的人来说并无实质上的区别。腐朽、枯寂或移植、飘零,一旦曾被连根拔起,就注定无法轻易完成自我指认,就像剧中始终缺席的福伦家两姐妹。落幕之际,那首迟来的《手纺车》无异于一首招魂曲,困境中的无家可归者恍若在黑暗渐渐降临的舞台上一一现形。好的作品总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行文至此,忽而有似曾相识之感,以上种种难道仅仅存在于爱尔兰吗?海子的诗说“背叛亲人已成为我的命运,饥饿中我只有欲望而无谷仓”。我国2011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除市辖区外,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2.21亿,比2000年增加1个亿。当然,引用这一数据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巨大数字背后的因素之多笔者亦没有能力进行考量,只是《丽南山的美人》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时下中国的一些景况,不吐不快罢了。不管怎样,在这部剧作即将于北京的舞台上公开呈现之际,还是让我们怀着一丝兴奋,期许在他乡的文本中继续找寻自己的命运吧。*以上远非一篇论文,但其中有学习和借鉴前人著述之处,参考资料如下:[1]万俊.《萨拉•凯恩和“对峙剧场”》.《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1:89~96[2]胡开奇.《卡图兰遭遇的悖论:马丁•麦克唐纳的枕头人》.《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8,5:108~111[3]赵光勇、陈邓海.《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2:187~193网页:《直面戏剧——新一代的激越与自省》,http://book.douban.com/review/6636029/《<In-Yer-face Theatre>内容提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716295/
  •     1994年圣诞前夜,英国著名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去世了,人们深深地怀念他生前剧作《愤怒回望》(1956)对战后英国戏剧的重要贡献。当年《愤怒回望》“振聋发聩的一声响雷”激活了1914年以来由精致的古典剧或枯燥乏味的小喜剧所垄断的英国剧坛,激活了四十年浮华颓落的英国戏剧。在人们回顾那已逝去的激进戏剧流行的黄金岁月时,都慨叹着《愤怒回望》中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在当下英国不再重现,他们担忧着英国戏剧的萎靡与蜕变。在奥斯本去世的前一个月,87位英国著名戏剧家联署了一封信给《卫报》,批评英国戏剧舞台缺乏新作力作。剧评家比林顿指出,若任其继续,英国戏剧将会成为“一座尘封的博物馆而不是一个永远充满激情争议的社会论坛”。就在那刻,在人们怀念奥斯本,慨叹英国戏剧的缺失和危机的气氛中,1995年1月12日,萨拉•凯恩的《摧毁》在皇家宫廷剧院楼上剧场首演。这部与《愤怒回望》有着同样震撼力的作品,催化了英国戏剧舞台新戏剧的复兴,激活了“酷不列颠”潮流的新一代剧作家。这位默默无闻的二十三岁姑娘同当年的奥斯本一样,抓住了时代精神,掀起了英国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的浪潮。直面戏剧作家的作品赤裸裸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崩溃、吸毒、血腥暴力、性虐待、战争恐怖、种族屠杀等,而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马克•雷文希尔、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等试图以极端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促使人们直面新的社会现实。在90年代英国皇家宫廷剧院艺术总监斯蒂芬•道尔德里的推波助澜下,直面戏剧除《摧毁》之外,还有雷文希尔的《购物与性交》、厄普顿的《灰烬与沙》、巴特沃思的《巫术》、尼尔逊的《审查者》、马勃的《亲密》、麦克多纳的《丽南镇的美人》和《枕头人》等一系列优秀作品首演于皇家宫廷剧院,成就了英国当代戏剧的壮观景象。本书所选凯恩的《摧毁》和《渴求》、尼尔逊的《审查者》、马勃的《亲密》、麦克多纳的《丽南镇的美人》、《枕头人》这六部剧作均热演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和世界各地,它们已成为西方的当代经典。既然90年代的直面戏剧剧作家们曾同50年代后期皇家宫廷剧院的新浪潮剧作家们一样推动了英国戏剧现代性的发展,那么英国戏剧的未来将继续寄望于它的新一代剧作家。愿这些剧作给我们当下喧嚣浮躁的娱乐戏剧带来某种启示与思考。胡开奇2013年深秋于上海戏剧学院紫藤庐
  •     不知道是不是重复赚稿费,这本英国剧作选的六个剧本有四个和之前新星出版社的“剧场和戏丛书” 《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萨拉·凯恩戏剧集》重复,除非对另外两个剧本真爱有加,还真是不建议购买哦!当然萨拉凯恩那本现在缺货了,我自己是在京东买了台版。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同样是胡老师的翻译为什么台版比大陆版翻译得好,再加上大多数都是以前新星读过的,这本书坑钱
  •     太先锋了 《渴求》没耐心读下去了 《摧毁》算是比较接近自然主义的 残酷 喜欢 尼尔逊的《审查者》看过演出 再来看剧本 发现真的是从本儿到戏都太浅 以为多几个性语汇就是残酷戏剧直面戏剧了 真是逗
  •     枕头人
  •     《渴求》完全沒看懂啊
  •     看看人家的26岁
  •     在这部“直面戏剧”选集中,每一个剧本都震撼心灵。萨拉•凯恩的《摧毁》恐怖离奇,把现代人置入战争的阴影;帕特里克•马勃的《亲密》讲述了两对男女的情感纠葛,十分具有现代感;而马丁•麦克唐纳的《丽南镇的美人》简直是细思极恐,女儿好可怜,被自己的亲身母亲毁了幸福,人的私欲就是这么可怕。
  •     搞话剧的朋友推荐的,真的很迷人。直面这个重口的世界吧。
  •     枕头人这篇真是....杰作...
  •     会审美疲劳。
  •     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化为一声长而戏谑的口哨——此刻的我就是看到女神经过时的小流氓。【……
  •     请赐给我马丁·麦克唐纳那牛逼的审美和创作欲望!
  •     直面戏剧的这帮人太可爱了吧,苏格兰派的剧作者果然都是中世纪古堡长大的人,妖风吹大的一派和伦敦小公寓里长大的一派不一样啊,性和暴力,哈哈哈哈哈哈
  •     我书写——但它们从来不服从于我
  •     嗯,就为了麦克多纳的两个剧本也要打五颗星。
  •     为了麦克多纳的剧本。
  •     予人绝望书
  •     在鼓楼西剧场看了《枕头人》,回来就买了这本书。其中《丽南镇的美人》写的也很好。
  •     打十星都不嫌多的戏剧集,最爱麦克多纳的两部戏《丽南镇的美人》和《枕头人》。
  •     超重口味
  •     看完了枕头人。没想到又是一个意指政治的作品。
  •     56 主要想看丽南镇的美人,还不错~ 直面戏剧作家里面还真就比较喜欢麦克多纳
  •     果然以我现在的阅读水平和理解力,想独立欣赏直面戏剧作品太难了。不过依旧能感受到戏剧带来的震撼,其间有许多艰难晦涩的隐喻暗讽在读了解析后还是一知半解,也许舞台上看能理解得更好吧(^_^)以及最爱马丁麦克多纳的《枕头人》这篇!
  •     还是枕头人最好看啊 萨拉凯恩对我来说倒是有点太矫情了
  •     还是最喜欢马丁·麦克多纳那两篇
  •     最喜欢《枕头人》这篇。
  •     精与血,性与爱,政治与暴力,永恒的文学主题,难能可贵的好本子。4.5星。
  •     为了 看丽南山的美人买的,最喜欢枕头人和审查者,渴求没看懂,亲密也不错,
  •     (求保佑!)真是好本子!有些以为自己看不下去,没想到还被感染至深!
  •     很黄很暴力咳咳→_→最喜欢的还是马克多纳的两个剧本,《渴求》完全没看懂QAQ
  •     《丽南镇的美人》还不错,虽然没有《枕头人》精彩
  •     丽南山的美人+枕头人。感到了像是吞了铁后肠胃搅在一起的痛苦,难受得眼泪都流不出来。
  •     听说很好看,但文盲如我不适合看这个……完全不明白,茫然……
  •     堪称舞台上的性行为合集。每一部作品都在血淋淋饿残酷中透着赤裸裸的美。
  •     很黄
  •     强忍着不适感,还是没法读完。 我不否定她有独特的天分,而且这也算是一个独特的体验。
  •     这集子选得很水,但是翻译好。枕头人和亲密真是太喜欢了!
  •     感觉很好看的样子!(事实是无力欣赏)
  •     最喜欢《审查者》和closer,当然。
  •     赞,精彩。
  •     译者的戏评写得十分好,然而翻译的语言实在有够烂,也是不太懂……中间两部剧没什么意思。《摧毁》有点空洞,但我喜欢结局,有些遍历的痛苦之后的温情。《渴求》形式过于先锋,不过十分具有诗的美感。顺便一提,我完全脑补无能这两部剧该怎么搬到舞台。大大赞扬马丁·麦克多纳。《枕头人》以我的私人口味来说是要给六星的,淋漓尽致,把“戏剧性”发挥到透彻了。读感非常好。
  •     这译者堪比林少华。为四个作者写了四个序详细剧透,坚持用“啥”不用“什么”,每篇文章后还要记录翻译或者写序的时间和地点,甚至包括初稿时间地点和二稿时间地点……谁他妈的管你啊!烦死了!!#当初买这书就是冲着马丁麦克唐纳,看完最喜欢的果然还是他#
  •     收入了直面戏剧代表人物萨拉•凯恩的《摧毁》《渴求》,安东尼•尼尔逊的《审查者》,帕克里克•马勃的《亲密》,马丁•麦克多纳的《丽南镇的美人》《枕头人》,其中几个剧本已经拜读过多次,这些直面戏剧的剧本都围绕着精与血,性与爱,政治与暴力的主题,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景况与人类所面对的残酷现实,这些也是文学、戏剧中永恒的主题,但有些剧本真的是很难在中国公演~因为,国情不允许尺度那么大的剧本。尺度与隐喻是不能并列的,咳……
  •     看完《枕头人》现场版之后,想看看完整的剧本,于是翻了这本书。。。麦克唐多纳的两个剧本都很喜欢,尤其是《丽南镇的美人》,希望有机会看现场版。。。马勃的《亲密》也不错,很残酷,很冷静。。。
  •     从最喜欢的开始。《枕头人》,错过了北京的演出,从剧本上看,黑色童话故事的产生就是为了唤醒成年人对阴暗往事的回忆,对儿童反倒是没有效果,它只会增加成年的仇恨与报复。迈克尔作为低能儿,他兼具成年人身体的暴力还有儿童心智的依从,是复杂的矛盾体,和黑色童话拥有一样的属性。《摧毁》,在爱情和受虐的边界上不断游弋。《亲密》,它将所有故事的突转都隐藏到了场与场之间不可见的地方,所以读者很少能看到争吵,但却符合情感的无理性和偶然性,丹安冒充安娜在网上与拉里调情的部分,作为故事最重要的契机却是最没有逻辑的,在爱之初都存在着某些儿童游戏的意味,其中应该还埋藏了一层意思,丹安和拉里之间的同性之情,网络调情、“我以为你会操我”、拉里被叔叔猥亵过,男孩之间的萌动性试探。一出幼稚之爱到成熟之性的转变。
  •     萨拉凯恩的 种族暴力性别荒诞的 摧毁 和 不知所云风生水起的 渴求
  •     凯恩的最赞,其他的也就那样。所谓直面,其实也有不敢面对之物。他们也许忘了,还必须要有所隐含才行,正如凯恩的无法直面现实生活:有时我们不得不堕入想象的地狱以避免落入现实的地狱。宁愿在剧院里冒险下猛药而不愿在生活中。
  •     非常棒,回头写笔记
  •     《摧毁》如此的冲击力。《渴求》需要更加大胆的解读,但本身我还没有抓住诗意。《审查者》太棒了,如此沉重地轻描淡写;《偷心》老戏不谈;我不喜欢丽南镇的美人,《枕头人》又有点老调。还是注重看戏时的一抹情绪颤动。
  •     篇篇让你丧得一逼,质量保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