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之族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9563047
作者:[美] 哈罗德·伊罗生
页数:376页

作者简介

欧洲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乔健
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白鲁恂
自 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
第一章 姆庇之家
第二章 雪 人
第三章 部落偶像
第四章 身 体
第五章 名 字
第六章 语 言
第七章 历史与起源
第八章 宗 教
第九章 民 族
第十章 新多元主义
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李亦园
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石之瑜
译后记 从“民族”到“国家”/邓伯宸
译名对照表

内容概要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译者介绍
邓伯宸,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曾获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译作包括《丘吉尔的黑狗》、《时间等候区》、《说谎:揭穿商场、政治、婚姻中的骗局》、《觉醒风:东方与西方的心灵交会》等。


 群氓之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其实完全可以读完前两章然后说影响姆庇之家有如下几个因素【3-9章的标题】,最后再读第十章,全书知识量倒是很丰富,但逻辑和结论一般,叙述的冗余啰嗦
  •     将本书和《乌合之众》《狂热分子》一起推出,实在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     全面,概念很超前
  •     说实话,这第一遍读完了没怎么读懂,大概明白了写作层次,但是第一章的闭姆之家和后边第二章的雪人还是稍微有一点不太清晰,而且书名的群氓之族也不是太了解,过一阵准备读第二遍,期待有所突破。
  •     翻译得很棒!
  •     看来是要再读一遍了
  •     新闻工作者有其愿意举证的强迫症。比起其他两本,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历史书,以列举来论证群体的认同。
  •     对世界格局和价值观又有了一次副本升级
  •     整本书都在深究一个问题,群体种族的差异和冲突。错综复杂,但作者诠释的脉络清晰,简单易懂。然而,最后的结尾,无奈的作者却解决方案寄托给了希望:愿人能人性的处理被剥削者的权益分配。
  •     尔尔。
  •     群体认同和政治标签,很有意思的一个研究点。
  •     所以,集体主义的态度是什么呢?
  •     “人我之分”不可避免,但又不能放任冲突和流血继续发展下去,也就是说,在新多元主义权力体系中构建彼此和谐共处的平衡,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会。(那么究竟要建立什么新多元主义权力体系呢?(nobody know(去你妈的 顺便这他妈就是本文献综述,顶多算是提出了几个比较先声的问题的文献综述(热评第一说这三本书“不可多得的好书”的我觉得可能是这套书的编辑(literally三本烂到一起去了
  •     简而言之是失望,没有《狂热分子》和《乌合之众》那样论述深入透彻,这本书的例子丰富得让我觉得作者在秀他的记者史而已,对问题的分析没有多少值得惊叹的。因为是经典,所以应该是过誉了。或许我该重复精读吧。
  •     编排上去掉2008版学术臉,很想就书中提及身体名字语言历史宗教民族等一系列构建族群的影響因子做个多因子影响分布图(建模預測),另外译文有种古典美,兹列如下什么的,书写方式亦很传统化社科化,很经典,让人认识到上一世纪社科人一面,多元≠多源,观照当下意義不减
  •     族群之争的套路
  •     书名是“族群崇拜/偶像”,一看同系列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就明白了为什么翻成群氓之族了。但文采飞扬,作者分析认同的来源,抓取身体名字语言历史宗教民族这些要素,但这样的认同是部落化的不具有普世性,因此作者认为世界趋势在于分裂。诚如我的看法,界定自身时依靠外界,估计只有人类历史上升到宇宙史时,面对外星文明,地球人才得以凝聚,那时“我们”才成为一种共同的身份。
  •     放弃从可亲小切口入手的大历史大叙述,跟许倬云《说中国》一个路子,怪不得葛兆光写跋会引用里边的句子。清晰可感,个人喜欢这本胜于《狂热分子》
  •     要么wall,要么war!
  •     简单的东西篇幅好长…有些事看似理所当然还是要挖下去的吧。
  •     感觉不咋地 废话太多
  •     老实说我没看懂。准确是:很难沉下心看下去。有种虽然不知道你讲什么,但觉得好厉害的样子。
  •     翻译确实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     快速翻完
  •     本书从部落、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等多种角度探讨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
  •     3.5星吧,给4星是觉得译后记很好【若说人永远都有需要,那么人类今天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需要免于痛苦与无常,需要谜底得以揭晓,需要困惑得以解除】这句话正是这本书无法解答问题的原因,即使抛开政治经济的现实实体的需要,人类自身的趋同感也会使得我们不可避免的自我认同的精神群体靠拢,即使将国家民族的隔阂彻底融合,也还是会存在和出现新的群体。书除了结尾之外都很有意思,结尾的悲观有些过激了,虽然我也觉得核平未免不是一条出路(喂)。译后记很棒,对我学习翻译有帮助,确实是【自然科学的'精确'与社会科学的'笼统'明显形成对比】
  •     没有绝对的群体
  •     用大众心理学来做标签未必狭窄,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严谨的社会学著作。但目前理解还不够深,不如狂热分子和乌合之众看来畅快。之后仍值得重复一读。
  •     解释了一些我对移民认知的困惑,但是是80年代的著作,与现实有一定时代差异吧。
  •     好书的关键不是精确的预测未来,而是为现象提供严谨合理深邃的解释,本书做到了。但翻译有错别字
  •     族群认同很显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乱源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这本写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书,放在今天来看极具前瞻性因为这就是我们现今世界所头疼的事。伊斯兰教派纷争,美国种族主义残余,缅甸宗教对立等等。
  •     三件套之最弱
  •     三本书中间最喜欢这本
  •     我就不是很懂为什么标题要这样翻译?以及虽然还是有点破而不立的意思,但国家和民族的部分与我而言很受启发。
  •     把世界政治的风景线走了一遭。把基本群体认同的各项因素至于社会政治变迁的视野下来讲,很清晰地阐明了当代的群体认同。
  •     牛逼极了
  •     断断续续的看的,讲述不同种族的认同
  •     每一章节的标题=全书内容,啰啰嗦嗦。只具有材料价值。
  •     中文书名怪怪的。内容属于社会学,种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
  •     一本比较“正统”的书,翻译有些蒙,看着头烦,不过并没有某些翻译那样严重。 比较“综合”,比较“正统”。不过正因为此,再加上翻译原因,看了好似没看
  •     借鉴以前的历史发生,放在现在同样可行。所以是“万变不理其中”?!
  •     群氓之族,乌合之众,狂热分子,三本不可多得的群体心理学书籍。
  •     应该让乐天员工看下!
  •     结合1970年代美国社会问题,简要介绍族群性问题相关的若干概念、因素。书名明明应该是类似于“屯里的爱豆”的意思(作者暗示族群认同是穿越了的“部落中的崇拜感”),为什么要译成现在这样?好像在刻意追求优越感一样。
  •     因为看了《狂热分子》,所以才想看看这部书,但是和《狂热分子》比起来,本书真是又拖沓又啰嗦,难怪,作者之前有很长的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写出啦的字一副“高,大,全,该说得我都说到了”的文风,本书所讲的东西,狂热分子几句话就讲完了。
  •     分析得还算有理有据,但是躲不过美国人极尽所能贬低中国之势。光是这点,就不由得觉得,这本书其实挺下作的
  •     没有特别的感受。
  •     作者旨在研究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而内容似乎偏离了这个框架,全书看起来成了宗教,语言,历史,身体,名字等因素是如何促成族群认同形成的。
  •     其实相比于《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这种基本只有结论性和预言性的语段的论述,我还是更偏爱这种实例佐证比较丰富的书。。。
  •     哇 妈妈 我读不下去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