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308115469
作者:[美] 约翰•佩里
页数:139页

作者简介

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的小书
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多年来,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如今,沿着这篇短文的思路,同时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佩里终于为自己正了名——他确实写完了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拖延的悖论
第一章 结构化拖延法
第二章 拖延与完美主义
第三章 待办事项清单
第四章 放点音乐吧
第五章 电脑与拖延
第六章 “平摊型”人士的呼吁
第七章 与敌人合作
第八章 额外福利
第九章 你看拖延不顺眼?
第十章 从哲学角度替拖延说两句
第十一章 充满深刻哲思的结语
附录 如何战胜拖延——结果如何,恕不负责

编辑推荐

一位人见人爱的萌教授,写出了一本人见人笑的《拖拉一点也无妨》。堂堂哲学家佩里教授是一位“凡事都爱拖一拖”的老先生,而且和大部分拖延者一样,这位萌教授一直因为自己“做事爱拖拉”的习惯心怀愧疚。这不,17年前一个阴郁的午后,老先生正因为自己没有完成一件“本该做的事”而觉得自己就是个窝囊废,但转念一想,其实自己很能干,不是块懒骨头,对所在的斯坦福大学也贡献颇多。于是,那件本该完成的、很重要的事又一次被顺理成章地搁置了,佩里开始研究起“拖延”这个谜题来。他发现:由于没有做某些事情,爱拖沓的家伙做成了不少别的事情。他据此写出了短文《结构化拖延法》,不想这篇短文一经发表,就得到了无数拖延者的来信感激,大家纷纷表示:对对对,我就是这样!时至今日,17年过去了,佩里仍然会收到读者发来的感谢信,这篇短文在无形中帮助了千万拖延者。自打佩里在2011年凭借“结构化拖延法”理论一举摘得搞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赫芬顿邮报》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该理论。英文原书写成之后,还一度引发了五家出版社争夺版权。这本别具一格、享誉全球的战拖书并不是要把拖延者身上“爱拖拉”的毛病根治得一点儿也不剩。相反,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正视自己的问题,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用一些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减轻自己拖延的症状。

前言

高效能人士也可以有拖延的习惯    0.618    科学松鼠会成员    我本来不打算答应写这个序的。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拖延症,你也一定饱尝无法兑现自己诺言时的那份内疚和煎熬。    为了内心的平静,拖延者尽量不向别人作出承诺,尽量少给自己揽事儿。事情越少,时间越充裕,却越容易把这仅有的一点事儿再往后拖——反正还有时间。结果是,不但平均效率低,还因为最后赶时间而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草草交差。每一次都对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使得下次更不敢承诺别人。进入一个死循环。    好在在报道2011年搞笑诺奖时就对当年的文学奖“结构化拖延法”有所了解,凭借好奇心(其实这是一个绝佳的拖延其他事情的借口),我还是决定“百忙抽身”,系统地了解一下约翰·佩里(JohnPerrry)的理论。    “结构化拖延法”的革命之处在于它敏锐地指出了广大拖延者在战拖中一个南辕北辙的巨大错误:不敢轻易向别人作出承诺。以为手上的事情越少就越不容易拖延。这不但违背了拖延者的天性,还造成了工作动力的缺失。    看到这里我果断接下了这个写序的活儿,幻想着能像佩里一样成为一个高产的拖延者。    哲学不愧为心理学之父,不得不佩服哲学家对人类心理的敏锐洞察力。结构化拖延法的核心在于抓住了人类渴望及时行乐,对未来充满理想却又害怕无聊的特点。    1999年,三位心理学家里德(Read)、洛温斯坦(Loe—wenstein)、卡亚纳罗曼(:Kalyanaraman)发现,在选择喜欢看的电影时,人们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严肃题材评价更高,但一旦问他们现在想看什么电影时,他们却选择轻松的娱乐片。我们的这个习惯每天都被我们的电脑看在眼里,被硬盘写在心里。占据好几个G空间的公开课视频就是为了满足将来的我,而QQ、微博和硬盘里的另一些视频才是为了服务现在的我。    尽管我们喜欢避重就轻,但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难受。芝加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赫西(ChristopherHsee)等人发现,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愿傻待着。电梯间的广告、花生瓜子之类的零食、文玩核桃、麻将……这些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解决无聊而存在的几乎没什么意义的事物。    当我们的todolist不够长时,我们就很难找到匹配现在状态的任务,而当事件足够多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为了减少一点内疚,还是把这件比较不太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较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所以你根本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看我,还不是在拖延了一天以后码完了这些字吗?    如果人人都善用结构化拖延法,人类生产效率又将会提升一个台阶。    P.S    我早就预料到在写完这个序之前一定会有新任务冒出来,为了暂时先不做那些事,我选择了先挣扎这篇序。这样我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内容概要

佩里先生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已出版、发表了100余部哲学作品的他为当代哲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至于这些“满是真知灼见的文章”(佩里自语)被其他作者收集整理,出版成册。
然而,所有这些“深刻而睿智”的作品都不如本书中的第一篇短文《结构化拖延法》来得人气爆棚。自发表以来,这篇短文在15年间一直受到拖延者的热捧,并于2011年帮助佩里一举夺得了“初看引人发笑,细想令人深思”的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除了写作,授课,有事没事拖一拖,在博客上开心地售卖“结构化拖延”的T恤之外,佩里还用他迷人的嗓音主持着一档颇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哲学清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至少,现在你不会因为所有人都会碰到的拖延问题而心烦意乱了。比起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陈词滥调,佩里博士的战术听起来更理智。你不如遵从他改写的规则:第二天也许会消失不见的任务,今天就别做了。——《纽约时报》佩里博士建议拖延者们将比较不艰难的(而且很有用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他说,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也可以继续“屈服”于自己拖延的冲动。一位“罪恶感减少了一大半儿”的读者赞扬了这种更高效的拖延模式:“我觉得很好。一边赚钱,一边还在拖延。”——《华尔街日报》所有的拖延者们都会拖着本该做的事情不做,“结构化拖延法”的艺术性就在于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缺点。拖延者们也能得到很不错的额外奖励:正是因为没有严格遵照日程安排,他们干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的事情。——《赫芬顿邮报》

名人推荐

佩里的方法不仅能让拖延者变身高效能人士,还不必改掉拖延的习惯。“结构化拖延法”足以让全世界生产效率提高一大截。—— 拖着序言没写的科学松鼠会成员 0.618佩里的“结构化拖延法”可能不属于普通意义上的“战拖方法”,却颇有市场,并广受关注。而且据老爷子宣称,效果还不错。——拖延症权威研究机构“战拖会”会长 高地清风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结构化拖延法早在好几个月前,我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为何我终于动了笔?是因为我终于有空了吗?非也。我有学生作业要批改,有教科书订购单要填,有一份国家科学基金的申请要审阅,还有一堆论文初稿要读。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正是为了不去干那些事!这就是我称之为“结构化拖延法”的精髓之所在。我发现,这项了不起的策略能令拖延者们化身高效能人士,使他们因高产和善用时间而备受众人的尊敬与崇拜。[好吧,起码算我“重新发现”的吧。1930年,罗伯特•本奇利(Robert Benchley)为《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撰写了一篇题为《成事要诀》的专栏文章,在文中他写道:“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如其所示,本奇利已然认识到了这项基本原理。而且我估计,肯定还有其他同他一样身为结构化拖延者、想法深邃的思想家也发现了这一点。待我回头再作些深入研究吧。]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了“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去做更重要的事。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事实上,他们甚至还能像我一样赢得“做事高效”的好名声哩。我把“结构化拖延法”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回,就是同太太一道在一栋名为“索托楼”的斯坦福学生公寓里担任“公寓指导老师”(resident fellow)的时候。每到傍晚,尽管有学生作业要批改,有教案要准备,还有委员会的事要处理,我还是会走出我们紧邻公寓楼的小屋,跑到学生活动室里去跟住在那儿的同学打乒乓球,或是去他们的房间里侃大山,或者就只是坐在那边翻翻报纸。于是我因此赢得了美誉——大家都觉得我是位很棒的公寓指导老师,像我这种愿意花时间跟本科生们打成一片,并去了解他们的教授级人物,还真是举校罕有。我这么安排还不赖吧——打打乒乓球就不用去做那些更要紧的事了,还能赢得一个“契普斯先生”契普斯先生(Mr. Chips)的美名。拖延者们往往采取完全错误的做法。他们尽量少向别人作出许诺,还以为如果自己手头上只有几件事要做,他们就能改掉拖延的毛病,顺顺当当地把事做完。可这完全违背了拖延者的基本天性,也破坏了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根据我之前下的定义,清单上那寥寥几桩任务将被归为最重要的级别;那么避免去做这些事的唯一选择,就只剩什么也不做了。这可是一条沦为无所事事的“沙发土豆”(而非高效能人士)的不归路啊。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清单最开头的那几件重要任务怎么办?永远也不做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问题。诀窍就在于,要为优先级最高的位置选对任务。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幸运的是,这种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学里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能归入此类,而且我敢肯定,大多数其他大型机构里的情形也是一样。就比如在我目前的任务清单里暂列第一的这件事吧,是要为一本讲语言哲学的著作写一篇点评文章。这东西本该在11个月前就写好的。为了不去写它,我已经完成了不计其数的重要事务。几个月前,出于愧疚,我给编辑写了封信,对人家说我实在太抱歉啦,这么晚还没交稿,同时也表达了我准备动笔的良好愿望。当然了,写这封信本身也成了我先不去琢磨那篇文章的一个理由。可结果呢,我也并没有比其他作者晚交多少。再说这篇文章到底能有多重要?也并没到登峰造极、无可匹敌的地步嘛,所以比它更加重要的事总归还会冒出来。于是到了那时候,我就会开始动笔的。另一个例子是填写教材订购单。我写这篇文章时正值6月,10月份时我要开一门认识论的课。我已经错过了书店要求提交订书单的最后期限。有了这样一个日渐紧迫的截止日期,这件事很容易被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我得对你们非拖延人士指明一点:截止日期总是在被拖过一两周以后,才会真正让人开始产生紧迫感)。我几乎天天收到系里秘书发出的提醒;学生们有时也会问我,新学期要看什么书;而那张还没填写的订购表,就不偏不倚地躺在我的桌子正中,压在空薯片袋的底下。这件事在我的清单上几近顶端,弄得我心烦意乱,激励我去做另一些也算有用却没那么重要的事。不过实际上啊,书店已经接到了大量没有拖沓恶习的老师们填好的表格,正忙得不可开交呢。只要我把自己这份赶在仲夏之前提交,时间就应该刚刚好。我都盘算好了,要从办事效率颇高的几家出版社那儿订几本大众熟悉的著作,我一向这么干。毫无疑问,从现在到(好比说)8月1日之间,我肯定还会接到某个更重要的任务。到了那时候,我心里就舒服多了,可以动手填这份表格,以免去做那项新任务。读到这里,善于观察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实践结构化拖延法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的。因为你得对自己用上一种“金字塔式传销”的招数,才能保持高效状态。一点没错,你要为那些夸大重要性、虚设截止日期的任务投入自己的精力,同时还得让自己相信,这些任务的确既重要又紧迫。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说到底,所有拖延人士都拥有一流的自欺本领。何况,还有什么能比利用一种性格缺陷去抵消另一种性格缺陷的负面影响更高贵的呢?


 拖拉一点也无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1条)

  •     那就让我们放弃治疗吧/ValenSun我用了一天的时间,见缝插针的看完了《拖拉一点也无妨》,电子版。因为我这两年买的实体书全都充当了我书架的门面,看完的极寥,那本《追风筝的人》看了有一年了?于是我也开始了过去十分鄙夷的伤眼睛不说,还非常没有sence,但是确实可以利用起碎片时间的电子书进程。这本书最近在豆瓣和微博都非常火。我觉得这种火实在和这书的名字息息相关,太多和我一样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在自我责备和自我享乐中纠结反复,于是像为自己找到一根救命稻草,或者说为自己的拖延找到一种合理解释搬的:“你看,有成型的理论能说明我们的拖延其实是对的呢”。看之前我在朋友圈签了到,说看完写汇报。其实是对自己的一个督促,因为我怕一本说拖延症的书都被我看的拖延到一年后才看完就太讽刺了,可事实上这小书真的很短,看完之余,没有拖延,我竟有些些的失望。朋友之前介绍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做图书笔记,当然我看他做过我自己倒从未实行过,这回我没有用那么复杂,但是也简单的记了两笔。小书中提到的帮助拖延症患者的几个好的办法:1、 结构化拖延。也就是本书的主旨,我们不是拖延,我们只是“结构化拖延”。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目前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可是按照拖延症人群的普遍做法肯定不会及时去做的,那么这时候你就先去做其他的有意义的事情,三晃荡两晃荡,时间快到了,说不定那个重要的工作已经不重要了,不做都行,甚至你中间完成的其他事更有意义。说不清这是一种自我催眠还是什么。2、 完成比完美重要。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有点共感的,有些事迟迟不肯展开,或者不能按照预想的时间交工,其实就是对细节的过于执着,对完美的追求者,往往不是以大众的眼光去看待什么叫做完美的,而是他心中会有一个基准,其实让拖延症加完美主义者放弃对完美细节的追求,很难,也不难,放弃追求苛刻的完美。因为对很多事情来说,未完成一切就是0,那么完成就比完美重要的多。3、 罗列待办事项清单。其实在时间管理中,也提出这样的一些要求,区分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划分四象限的一些东西。这里说的事项清单,则更生活化,可执行化一点,包括“要做”,也包括“不要做”。书里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头疼的赖床问题,我看这个靠谱,最好每个步骤再给自己加个奖赏什么的。4、 其他接下来几个我就姑且听之,比方说做事时放点音乐,避免因郁闷沮丧的情绪影响进度,或者是采取一些措施控制上网时间,甚至是与不拖延的人合作……还有些个办法我都没有记录,因为这些东西或者因为可执行性太差,或者因为属于没用的大实话,或者是个体差异不具有普遍性。5、 自我催眠大约书的后1/3,作者用哲学或者“额外福利”等分了好几个章节去告诉我们拖延not a big deal。其实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自我催眠,其实关于part1,结构化拖延的一个主旨就是说的这个,因为拖延的过程中说不定会有其他意外的收获。我想起以前一个咨询师讲到关于人做梦的话题,一般人都会觉得晚上频繁做梦会影响睡眠质量,担心做梦,反而精神衰弱,更加容易出现梦境。结果这个咨询师就劝别人,“晚上不做梦固然一夜好眠,可是你想想,晚上做梦,多好啊, 这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啊,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每天的经历,生活的空间就那么一点点,可是晚上如果给你几个梦,你可以比别人多些时间去经历那些,甚至扩展你平时见不到的视野,你要是个小说家,还能给你增加题材呢,多好啊。”听他这么说,确实很让人释然。做梦也没什么了不起,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卸下了心理压力,说不定还真的就不再梦境连连,一睡到天明了呢。觉得这本说拖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理论和上面说的说做梦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看有评论说看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治疗拖延症的,看完了发现是让大家“放弃治疗”的。这种说法挺好玩,但是似乎一下抓到了实质啊。作者的意图可能就是让你觉得拖延也没什么大不了,治疗的途径也无非就那么几条,别把它当做个大事,说不定还能找到意外的风景了。那就让我们放弃治疗吧,呵呵。
  •     首先,萌教授是真萌啊~拖拉的危害是什么呢?1.阻碍我们去做更多有意思(或重要)的事。2.给自己带来负罪感,内疚感,让自己对自己不断失望,失去信心(哪怕这件事根本不那么重要)。总结下这本书的建议1.拖着最重要最急的事不做,转而去摸摸这碰碰那,一直拖到自己心焦得快碎了就是不开始干正事,这其实是很多人的常态。既然没有那么强的"意志",不如放宽心嘛,去做些不那么着急但是也有意义的事,至少不至于什么都没干,最后也许会发现,虽然我还是没干那件事,可是我也做了不少其他事嘛,突然没那么难过了诶。2.克服自己的完美主义情节,想象得太好反而让人更无法下决心开始,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给自己设置个低一点的目标,想想不完美又怎么样呢?骗自己随便搞搞就好啦,结果做着做着,进入状态以后,根本就停不下来好不好。3.列清单,古老却有效。小到关闹钟煮咖啡也可以列出来,这会增加你的信心。把极有可能一开始就刹不住车却没多大作用的事也列出来,提醒自己不要做什么。特别是上网,比如不要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电影,新专辑,我爱豆又有什么美美的街拍之类,一旦开始,8小时都刹不住。4.听点音乐嗨起来,特别适合收拾东西或者搞卫生的时候。5.如果你是个彻头彻尾的拖延症患者,就千万别相信什么暂时归类放好,稍后再处理啦,这意味着你根本不会再去见它。与其把事情分门别类地规整好却从不动它,不如做个乱糟糟的"平摊型"人,乱得不处理不行诶。…………以上诶,我今天的单词还没背诶,可是我今天至少看了本书啊。
  •     这种书特别适合看电子版,我是在上下班的地铁车厢里享受完了整本书。估计整个阅读过程我的形象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一个人聚精会神地对着手机屏幕傻笑,还时不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所以说,这种轻松的读物才应该在电子阅读器上被轻松地一笑而过。顺便吐槽下,大部头的书,尤其是需要思考的大部头的书确实不适合在电子阅读器上看,例如卡尼尔曼的《思考,快与慢》,蒙同事送了一本电子版,看起来却实在没有看纸质版的味道,还是手上捧着厚厚的纸质版,闻着书香有味道。跑题了,回到这本书。同样感谢同事的赠送,她是在得知我喜欢《拖延心理学》之后送我这本书的。和《拖延心理学》一样,这本书一开始就奠定了基调:拖延不是件十恶不赦的事情,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拖延者同样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所以不用为拖延承担自责和内疚。和《拖延心理学》不同,这本小册子没有去探讨拖延症的来源,而是从拖延症患者中分出一部分“结构化拖延”的人群,并以此为基础教你用一种“恶习”克服“另一种恶习”。不得不说,这个口号还蛮有吸引力的,简直就像用“暴饮暴食”来减肥一样有吸引力。当然,要是真有人告诉你,暴饮暴食能够减肥,你一定知道他在骗人。所以呢,这本书虽然提出了诱人的口号,实际上却做着标题党的行为。其实作者通篇说的是三个关键点:1,不要对拖延有心理负担,拖延者通常都有完美主义倾向。适当的拖延不仅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范围会有额外的福利(例如,要做的事情自己消失了)2,鉴于结构化拖延者的行为模式相当一致(为了避免做最重要的事情,而愿意去做其他任何事情),那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一点,小小地欺骗下自己,让自己在拖延的同时保持高的生产率3,音乐、代办列表、闹钟、不会被你惊呆的小伙伴都是能够帮助你的神器好吧,这本轻松的小书不一定能够帮你克服拖延症,让你成为一个你所羡慕的严格按照记事本行事的人,但至少他能帮你成为更高效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内容简短的一本书,但是很多戳中膝盖啦。。
  •     我总想在开始把东西做到最好,想的太多,迟迟不愿开始,后来却发现根本做不到最好啊……
  •     不错啊,拖延不拖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紧的事做完没
  •     书里很多东西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但是感觉没有太多可以实际应用的地方。
  •     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封面,那张图真是太符合我的行为方式了笑。到手后发现内容和封面一样,都是轻快有趣的风格,而且时常有膝盖中箭的感觉。至于是不是真的能起到“治疗”作用,我倒不是很在乎,成效大概要等以后才能看出来。 内容排版很清爽,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内容不够充实,但我却感到正是要这样放松自然的感觉才好,非常舒畅地读完,不会像有的书那样,非常丰满,但是读起来很累。 要特别赞一下书里的插图,很别致,对章节内容概括得非常贴切,起增色效果。 翻译的话,因为没有读过原文,所以不太清楚还原度,读起来流畅风趣,应该算是不错的。 用纸有些粗糙,不过颜色还算柔和。 总体是满意的,给5分吧~
  •     听听即可
  •     把大任务拆成小块,每完成一个就鼓励自己一下,这个做法是很有理论依据的。《道德经》里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有方式方法,不过更多的是正确认识
  •     摆脱不了拖延症,那就利用拖延症
  •     后面讲到哲学方面我就觉得跑题了……意义也不是那么大,最重要的就是那一种方法:先做那些列表后面的事项,让自己即便拖延最重要的事,其实效率还是很高的。
  •     非常可爱的书,看了觉得让自己很轻松的进步和改进自己。很好很强大。推荐O(∩_∩)O
  •     虽然不喜欢拖延,但还是控寄不住记几个儿。现在倒也感觉可以放松一下了。
  •     收到书现在还没有开始看感觉............在我想要战胜拖延症之前遇到了更严重的问题
  •     谢谢w
  •     喂喂喂~7月17号下的订单8月5号才发货是什么节奏......不要因为这是一本讲拖延症的书就随意拖延啊亚马逊桑!然后赶在8.7号的截止日期之前哭着把书送来是几个意思?恶意卖萌什么的最讨厌啦~~************************我果然也应该拖延几天再来评论的哼!
  •     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在知道这本书之后,身体力行地拖延了快一年才看它。短小精悍幽默风趣,诚如作者所言,并没有为拖延症提供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是让你内心好受些罢了。不过有些想法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启发的。“烂开头带来好结果。”“把一件事拆分成很多小事,你就会觉得完成了很多件事。”“把无聊的事情和有聊的事情捆绑。”“为了避免做最重要最困难的事,可以先去完成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但总之,如果真的又想做又怕做不好,然而也必须是要去做的事情的话,不要浪费时间去想了,就直接开始吧!!
  •     这是本一篇论文就能书中把内容说清楚的书。
  •     作者老爷爷超可爱的
  •     “后天能做的事明天就不要做了”
  •     可以半小时skim完+列提纲的书
  •     这本书除了让我拖延的时候更佳内心安宁,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啊
  •     这本书买了好几个月了,作为拖延症女王的我都还没有拆封。按照这本书(我估计中)的逻辑,不拆也无妨吧。
  •     我就是深受拖延的困扰,这本书去年看的,这一年里我多少有所克服,里面有很多让你突然醒悟的点睛之笔,比如: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别想着要有多好的开始,放手去做吧!
  •     侧面反映了美国人比较好糊弄(?)
  •     没有推荐的那么有趣嘛~是我没认真看嘛?不过没错我就是结构性拖延症患者:)
  •     买回来看了几章就扔下了 没有读完
  •     休闲小书,看完后仔细想想也没什么记住了的,哈哈,但是看的过程很开心,有种虽拖拉但是豁达自娱自乐的感觉在里面。应该学学老爷子的幽默感
  •     我爱作者,多数时间压垮我的不是拖延本身而是拖延带给我的负罪感。
  •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结构化拖延法。有拖延行为的人不一定就要感到自卑。 很多时候,我会尝试追求完美,这反而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扰——我做不到。 改变自己的想法,转而先完成,或许能给自己带来变化。 结构化拖延法,说的是让一个貌似重要的事项置顶,置顶但不管它。 虽然实际上在拖延,拖着不去做这件事,但却因此,结构化拖延者选择完成了其他事情。 如果幸运的话,他们还能有收获福利的感觉——重要事项突然自动消失了。
  •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各种工作方法都可以,雷厉风行、高效率是一种方法,有的事情拖延一点说不定更好,懒人福音
  •     既然拖延是无法避免的,那就愉快地拖延起来吧!
  •     这个可以治了。真好
  •     2013
  •     断断续续两三个月才看完,可能是因为名字起的好第一本被朋友要去了,后来又有朋友要再买了一本送人。书里面的一些道理其实是拖延症患者已经了解但是没有正视的事实,有一些观点又直戳人心,让人看了不禁频频点头。... 阅读更多
  •     结构化拖延或许没有那么糟:由于没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对自己宽容一点,长期的精神紧张更容易控制不住情绪。自大型拖延要小心,高估自己可能会导致完不成任务,进一步加深沮丧。另外也不要发展成抵抗型拖延,不要在乎鸡毛蒜皮的小事,被说说也不会怎么样,转头就过去
  •     我给它打四星,这是只有拖延者才会觉得好的书。这本书其实是这样的,第一,它告诉你你可以利用拖延反拖延,你还可以愉快地当个拖延者,一星,第二,它告诉你哲学家也拖延,很多厉害的人物都拖延,让你觉得自己还能干成事,二星,第三,它告诉你很多事拖着拖着就没了,拖延还有好处,三星,第四,它很短,你绝对能读完它,一个拖延者读完一本书,心情更好了,四星。
  •     ...难道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完吗……
  •     确实拖拉,作者写了15年,我等了15天。。。刚开始看,前面几页已经说到我心里去了。继续加油。。。做个高效的拖拉者。
  •     感觉我是一两年前买的 最近才真正读完。感觉很适合我这种永远都拖到最后才完成的人来读~强迫去改变,排斥心理,不如敞开胸怀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积极的做一些进步,里面有几点挺有道理,也经历过1.拖着拖着可能就不需要做了,有的是被别人做了,或是有个大变化,工作上排优先级,那些优先级低的慢慢就没机会再做了2.从小到大,作业,课程设计,论文 都基本拖到最后才做但竟然都完成了,也顺利通过毕业了 但有些人似乎真的就拖过去被延毕了~感觉结构化拖延应该算我这种拖到最后但毕竟完成了一些的人吧。3.和没拖延症的人合作很重要,他们是会推着你走的 不过完全浪费时间的事情,比如玩手机,还是得少干~ 整文也有中阿Q精神的感觉 让自己开心挺重要的~
  •     轻松简单的小书读完了以后再也不为拖延症自责了23333
  •     确实是本适合拖延症患者读完的轻松小书,主要写作目的其实是想让读者对自己的拖延症感觉良好。里面也列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比如不要总是抱有完美主义,写出简单可操作的待办事项清单,放点积极的音乐,利用电脑,和人合作等等。 其实在阅读这件事上,也可以利用这种结构化拖延的办法,虽然没有读完计划中第一位的书,但还是可以看完很多其他书的。
  •     本来想买纸质版的,读完之后觉得买kindle版本的是个太明智的选择。不过作者自己在结束的时候也说了,这是个让那些有拖延症的人不那么内疚的读本。希望能改善自己拖延症的筒子们不要有太多期待,而且相比书中所写的情况,我甚至都不能算是拖延症患者,甚至是归类于讨厌拖延症的人
  •     哈哈,这本书给了很大的自信!是不同类型的人,很正常。赞一个幽默的作者
  •     闲书,唯一的帮助就是证明了我是个平铺型的人,对我的改善很大。
  •     佩里教授没有讲怎么战胜拖延,而是以一个不同的视角教我们怎么把拖延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
  •     弃疗派的教义果然比吃药派振聋发聩多了_(:з)∠)_
  •     书中的方法其实不多,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用的,虽然不能有效改善我的拖延症,但是能够在拖延的时间中做更多的事。我发现我就是教授书中说的那种人,做一件事往往会中途引申出去做n件事。最常见的就是看一部电影,就会先去百度这个电影的信息,顺便去豆瓣和时光看看这部电影的影评和演职员表,然后看到某个眼熟或者惊诧的演员的名字之后再去百度这个演员,然后看了他的资料可能就会再去看他的相关人士比如妻子/丈夫、好友、经历,或者再看看他拍过的影片,再去百度那些影片的信息、影评……经常就这样消磨了一个通宵……这本书从精神是来说确实是缓解了一些拖延症的罪恶感。其实好想知道不拖延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     生活里约翰佩里这样的人可能会把我逼疯。虽然我也是一个平摊型拖延者…向外积极承诺,干的差不多就好了!
  •     作为拖延症的作者为我们做出了“结构化”拖延症的开脱,即为了不想做该做的事而去尽量做一些别的小事让自己显得并不是无事可做,从而降低拖延症带来的愧疚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就完成了N件别的事。当然,如果有更重要的事情出现,为了逃避它,我们也会选择去做之前没有完成的被拖延的事宜。
  •     笔调幽默诙谐,语言生动可爱,以和平共处的方式对待拖拉征,而不是赶走拖拉征。
  •     被书名和封面骗了。但这种新想法还是有裨益的,看完书后可以自己再写一篇深化论文,作者的写作本意大概是为后人作铺垫吧。
  •     书内容不多,当然作为一拖延症患者,买了这本书,还没看,应该挺有趣的
  •     一个半小时看完,发现这是一个以风趣幽默的理论带来正能量的书,能让所有拖延症“患者”都正视自己的好书。
  •     拖了三年才看完的书2333作者老爷爷很有意思,病友吐起槽来膝盖好疼。总之大意就是拖延症患者如何跟自我和解吧,要看干货的估计得失望。
  •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卖萌”。 ——不能同意更多
  •     一个知识点: 用拖延第一难题代替做第二难题
  •     小书有很大的安慰
  •     其实我是没有拖延症的,有事不做就会焦虑。
  •     还行,但是不适用于我
  •     结构化战拖是新思维,然而能玩得开的也都是一天忙到晚的大佬们
  •     很喜欢 讲的很好 下次还要再来买的
  •     一年前豆瓣换书和网友换的,隔了一年才看。(确实呼应了主题了)结果一个下午就搞定了。斯坦福教授确实萌萌哒,能把一篇学术论文长度的文章变成一本安慰广大“拖延症患者”的书。 教授自己也找不到根治拖延症的方法,但看完确实会觉得好受一点
  •     如作者所说的,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让结构化拖延者的自我感觉好一点儿,而不是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
  •     直面拖延症,拖延没什么不好的
  •     很多时候拖延并不是不想做,而是完美主义……书里有一些小诀窍挺有意思的
  •     此书给了我最大的鼓励,拖拉一点也无妨,所以拖到现在我也没去看内容是什么!!!
  •     额……全书有一半以上的话都是废话……不过剩下的精炼出来的干货还是有用的……正视拖延,你也能做得很好!
  •     大战拖延症,前一天晚上写清单以及任务验伤选择都是很好的方法。最爱的还是里面引用的拜伦的春逝: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     卖了个萌,倒是很有新意。如果拿这个作为不作为的借口,那就完了。从深层来看,“结构化拖延”其实是“积极的拖延”~你必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对我的拖延焦虑症有很好的疗效
  •     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来“克服”拖延症,就是列一个很长的TODO LIST,然后很“重要”的没有做,但是起码做了那些其它的事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