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807694211
作者:梁实秋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
即日起,关心蔬菜、粮食,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
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美食给人身体上的愉悦,爱给人心灵上的满足,当美食遇到爱,便幻化出了人世间极致的美好。
《人间有味是清欢》精选了梁实秋最经典的谈吃名篇,是梁实秋代表散文“雅舍”系列的精选集。这些记忆的味道,唤醒的不只是对食物的眷恋,更承载了对人和过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带来的是一种情怀,一段回忆,一片乡愁,一种人生。让人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余味无穷。

★★★★★★★★★★★★
没有一种爱,会比对食物的爱更真诚,我想没有哪一样东西会比食物更能恰如其分地安慰人心,如果有,那就是爱。只有爱和食物同等分量,不分伯仲。
——萧伯纳
吃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以吃为首,除非我们老老实实地对待这个问题,否则永远也不可能把吃和烹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林语堂
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
——张爱玲
烧菜如人生,看似平凡,其实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食者自己去体味。
——蔡澜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烧鸭
烤羊肉
烧羊肉
锅烧鸡
铁锅蛋
芙蓉鸡片
核桃腰
白肉
乌鱼钱
瓦块鱼
爆双脆
糟蒸鸭肝
炸丸子
豆腐
茄子
菠菜
莲子
酱菜
栗子
豆汁儿
饺子
煎馄饨
水晶虾饼
汤包
满汉细点
核桃酪
北平的零食小贩

酸梅汤与糖葫芦
第二辑
西施舌
醋熘鱼
两做鱼
生炒鳝鱼丝
炝青蛤
鱼翅
鲍鱼
海参

黄鱼
干贝
狮子头
佛跳墙
咖喱鸡
拌鸭掌

火腿
鱼丸
腊肉
锅巴

溜黄菜
韭菜篓
菜包
龙须菜
面条
薄饼
烙饼
八宝饭

第三辑

读《中国吃》
再谈“中国吃”
味精
炸活鱼
粽子节
大菜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读《媛珊食谱》
读《烹调原理》
《饮膳正要》
记日本之饮食店
豆腐干风波
康乃馨牛奶
吃在美国
“麦当劳”

内容概要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人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人间有味是清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近来《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中华大地又掀起了一轮关于美食的热潮。然而,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相比,这续集却并非全是溢美之词,而是多了不少争议。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人情味多了,美食少了。其实《舌尖上的中国》当初之所以热播,不就是在于他的人情味吗?不就在于相比其他美食节目而言,更为优雅高端,更为卓有气质吗?其实,在我看来,《舌尖上的中国》卖的不只是舌尖,卖的更是一种感情,一种情调,一种优雅。谈到美食与优雅,不禁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梁实秋的作品,在其原著《雅舍谈吃》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选和制作,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展现了美食的形色之美,更因梁实秋的文字之优雅恰切,使得本无法体现的香、味之美,也几乎跃然纸上,让人垂涎欲滴了。梁实秋,民国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批评家,人们大多记得他与鲁迅的那场“世纪论战”,其实他最为显著的标签其实是“雅”,民国甚至到现在,真正当得起“文人雅士”之称的,梁实秋当之无愧。梁实秋居于雅舍,身为雅士,写得自然是优雅之文,吃的自然是优雅之食,细读他的文章,再看看《舌尖上的中国》,简直是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梁实秋作为文学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文学家,在美食美文家族中地位举足轻重,江湖上曾有人说:“古有原随园,近有梁实秋,后有汪曾祺”,此三人是将文字之雅、美,与美食之雅、美结合得最好的人,是用文字将美食展现得最为生动,最为让人食指大动的人。书名《人间有味是清欢》本是取自苏东坡的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何谓“清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梁实秋的文章在气质上与苏东坡的词有相近之处。都有一种旷达和优雅在内。得“美食之有味”而至清欢,欢而不燥;得清欢之境界而品有味,味更超然。有味,清欢,是两种互相成就互相引起质变的状态,可以在其外在,也可在其内在。梁实秋与苏东坡都是如此,淡饭粗茶不改其志,锦衣玉食不移其情,得易淡然,失亦安然。这,才算得到了人生之味,才算品到了人生之欢。在梁实秋这本《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得其美食之味只是最表面的有味,得其精神上的、心灵上的有味,才是真正的有味,才是最高境界的清欢。在当今社会中,人人忙而失措,自然难得“清欢”。 无论是由“清欢而”有味,还是由有味而清欢,都是需要不断地去修行学习的过程。而梁实秋,是这个过程中非常好的一位导师。跟着他一起品味有味,一起走向“清欢”,肯定能达到这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     我看书很杂,买的书也多,自从有了网购,更是如获至宝的一头栽进了书海。但是,网上购书最大的缺陷就是没能亲见实物做比对,试读也不过是截取的书中段落。这样买回来的书,自然是品质良莠不齐的。而我在网上搜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爱看书目,大概是一直在实体书店买书养成的习惯。现在换做了网上,也是一样的,往往会错手买回很多意想之外的东西。诸如,想买本《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图书版,结果错买回本叫《舌尖上的中国》的散文集了囧。也有错有错着的时候。如这本书,也是在网上看的,如果事先看过了书目,大概也就不会下手了;这要是在书店买的,事先翻看下实物,也就不白费这功夫了。书是好书啊,就是不幸的是内容上还是和那本《味至浓时即家乡》大致相同。但是,收到书后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了下,不为别的,实在是这书里添加了很多的美食图片,让人看得心花怒放,口水嘀嗒啊。自然,书架上又添了这么一位新客。知道梁实秋这个人,还是从喜欢上这些美食随笔之后。他确实是位名家,可惜,不是我的菜, 实在不是很能接受他的文风。私以为文笔可以简练,甚而凝涩,但总不宜干枯。如果看了让人跟喝白水似的……我是不太喜欢那些读起来干巴巴的东西的。不是我说,全书分三辑,可惜第二辑就中所收录的文章语多无甚意趣,文笔倒是好的,那又怎样呢。简直就该是另册成了“雅舍食谱”里的内容,真是这样还好说了,反正一个食谱你能强求它什么呢?不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那股子死矫情的味道可不是一回事啊。话说行文中某些着笔处,着实是让人看得生厌。怪道人多信“言为心声”了。相较之下,我倒是更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手笔,没那些咬文嚼字,更加直白,轻松愉悦不失诙谐。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那种“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活法”的安贫乐道,与随分从时的豁然、爽朗。我所知的另有位叫唐鲁孙的,那是民俗大家,也是京派美食大家。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可是个惯于钟鸣鼎食的主儿。虽然后来为着谋生的关系,游历各地,见多识广,也算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他著作量多质精,信手拈来,妙趣横生,被誉为一代杂文大家。被评价为,其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足为小资典范。他写吃自然非一般境界,更显精致和到位。    而汪曾祺老先生不同,其人出身书香门第。幼秉庭训,家学渊博,自幼跟随父、祖学文习诗。性情旷达,情趣广泛,雅好书画。他的文章语调平淡,寄情深远。吃的是酸儿辣女,家长里短,比较特么的下里巴人。长居北地,却有着很深南方饮食的身影。而梁实秋么,小时候家中虽也算是阔绰了,长成后经历颇多,可谓是阅历丰富。在那个年代能吃到那个层次,家中虽称不上豪富、大富的,但也算得上是小富了吧。后来又去台湾又去美国的,自然是吃到了不同的风味,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食文化。可若说到美食,梁实秋虽也是富着养大的,但到底也不过是中产之家,菜品自然算不得珍肴异馔。可贵的,无非是文字中融入了满满的记忆和感怀。他的笔下多是京味,文章表面写的是美食,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是对老北京的思乡之情。加之文字功底深厚,读来也是颇有意味。顺便,不知是否是我多疑,全书通读下来怎么凭多的颇有种自嘲、自讽、自怜,甚而像是日本所推崇的那种“物哀”的味道。唐鲁孙以贵,梁实秋以富,唯汪曾祺是平淡中见真滋味,三家各有擅长。有些人喜欢梁实秋为的只是他文字中的怀恋,那是能引起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共鸣。我不同,我不是远在异乡的游子,我只是离不开家的孩子。虽不算生于斯,却也是长于斯,也要终老于斯的。我是守家雀,生老死葬,是要终于斯地的。所以,需要的不是道远的乡愁,而是带我去看远方更多风景的视角。闲话一句,一直感觉对这位没法过敏的起来,只能说,这位梁实秋实实在在是一个很懂得善待自己的人。个人有个人的选择,说不上什么正确与错误的——就像是那个柳如是选的要和她一起自杀殉国的男人,跳水嫌水冷似的,只能说,且幸他跑出去了。否则,接下来顶着鲁迅先生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给的“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这两顶大帽子,接下来的游街批斗,蹲牛棚什么的,又令这位书生意气的清高人儿如何消受得起呢!   书归正传,说起来,一件事做久了,你就会日渐的对它失去感觉,就像再怎样爱的不得了的食物,都会因为麻木而暂时失去滋味。偶尔也会想要离开原来的轨道休息一下。就像是制作香水的调香师和品酒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似的,当一切只是习惯了,再美好的事物也会觉得麻木。可麻木的生活是乏味的,私以为,生活总是要有一点新鲜的东西才好。【就好像是几个叫花子在风雨大作之夜,蹲于破茅屋里,围一点柴火,细细烤偷来的鸡,最后要煮壶茶一样。】这也算是偷得浮生片刻闲的难得了。【身子还是淋得半边稀湿,但护住那点柴火,心情也是愉悦的。喜悦之中更有沧桑重重,叫花子也不是平常的叫花子了,在这个粗鄙破落的世界里,他仍有为人的自尊】……如果人即便在生活何等艰辛的境地,但仍能经营一点食味上的精致,能够去苦中作乐,我想,这样的人无论在何种境地也不会被真正打垮的。因为说到底,美食是对于这凡世生活的热爱。而人只要还活着,只要活下去,就是有希望的。PS.【】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想起在北碚的时光,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     我居然才发现茄子如此好吃
  •     梁先生不愧文豪食客
  •     看得到 吃不到 惆怅 饿
  •     温暖与生活。
  •     时不时地一句,既幽默而又体现作者那份馋的情怀,可爱的一本书。关于吃吃吃的那份馋心。
  •     吃货的高阶进程,能把吃说得那么有文化有韵味,非文人不可,非爱生活的文人不可
  •     千万不要在饭前和睡前阅读。切记。
  •     后半本是前半本的回忆体
  •     啊,梁先生的优越感满溢啊………┑( ̄Д  ̄)┍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     真正热爱美食的人一定很热爱生活。
  •     理想的状态:清欢独自,往事倾城
  •     每晚看这本书都在吞口水~都有想复刻其中几个稍微能读懂的菜的冲动~一时感慨老先生家境殷实~是吃过好东西经过世事的人~民国至今不过百年余~却感很多饮食方面的细节真是时不如往~说不清某些方面我们的饮食文化是止步还是退步了~算是可以反复品读的好书~略有所得~
  •     被书名吸引,买一本尝尝。 没想到竟是本谈吃的书。主要讲的北平的吃食,里面还附带一些菜品的简单做法,开了眼界。
  •     读美食又高于美食
  •     不得不说这个配图真的是low穿地心。。梁实秋从小就生活在锦衣玉食之家,吃得也讲究。北京那几家酒楼看来是他最爱,反复提及。有些遣词造句用起来也是讲究,一些用词用字很陌生,幸好用kindle 看不认识的长按一下就可以了。看纸质的才是要累死。
  •     配图有种百度百科的味儿 梁先生的文笔自然是没得说的 美食的描述深得我心 不过大多是北方食物 我作为一个南方人基本是停留在围观的层面 这本书更适合土生土长的北方人特别是老北京的人看 会很有亲切感
  •     各种吃啊
  •     太长了。吃之难也,也是学问。
  •     人间有味是清欢。恰逢其时。
  •     #書友集推书# @書友集 中国不愧是以食立国。读当今某新锐女作家食评,较之梁先生作品,仿佛味精与高汤的区别。多了眼花缭乱的噱头故事和无病呻吟,少了做菜品菜应有灵敏的眼光与舌头,读之热闹,读后无感。梁先生的书,阅后手口余香,数日不绝。
  •     这书我看了一个月,因为每次看没几页就开始叫外卖,或者看一两段就赶快合上,太馋人了。书中介绍了北平能吃到的各种美食,不光光只是美食,是对食物的态度。不单单只是食物,是对生活的享受。里里外外,全都是讲究,全都是艺术,非常好看!
  •     没有雅舍谈吃好看
  •     “你来北京,都吃得到。” 科科~文字好读,就是配图太吓人了。
  •     看着一直流口水,但没有读到忘我不在乎剩余多少的地步,也就是没有引人入胜的感觉。过多重复
  •     (然而我看的那本是:蒙田文选。)其实很多人生哲学,然而并不是都能学会并应用,所谓“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好吃啊,虽然写得不如汪曾祺引人入胜,但胜在食物本身诱人
  •     读的好饿。
  •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每篇都不长,但凑在一起看需要耐心。原以为是散文类的文章,读了几篇才发现是认认真真的在写如何做菜,有些失望(或许也是因为我对做菜的兴趣不高)。但书中的文化背景倒是很有趣,做了很多笔记。
  •     爱吃会吃之人中 汪曾祺和梁实秋的集子好接地气
  •     旧时饮食特有的古朴雅致
  •     2017.2.10
  •     恩。。写吃还是离汪老差太多
  •     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立刻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门前急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门又转回来的。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有相当的风度
  •     梁实秋真是个妙人啊,意犹未尽
  •     既是描写美食 也是对生活经历的回忆 这满篇满篇的山东馆子 昭示着我大山东的鲁菜曾经到达的鼎盛 如今惟有唏嘘耳
  •     想去那时候的北平跟着梁实秋先生吃吃吃,对吃这么讲究精致的人一定很热爱生活吧。
  •     后面的内容有些重复,其实短一点也并不影响它的好。文字生动,描写细致,人间美味跃然纸上,读得人也馋了。
  •     关心粮食和蔬菜,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     睁眼读一篇 吃饭就有灵感了
  •     很有趣的一本小书,推荐给吃货们看,小心一边看一边咽口水,哈哈。当中一些食谱我已记下
  •     梁实秋的美食笔记,其中大概有一半的菜我都没吃过。和清朝的袁枚不同,和现代的蔡澜也不同,民国时期的梁实秋距离我们既不太远也不会近到太熟悉,他提到的美食,很多得了传承,很多的了改进,还有一些估计就失传了吧……有点可惜,又很高兴,这样的美食笔记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食物和食物搭配。一边看一边流口水。
  •     看文人谈吃,除了味觉上于有共鸣,清清雅雅的真是享受。精致的菜肴,客气周到的店家,真是一种艺术。我猜,百年前的北平,好吃的一定比现在精致端正,味道纯一些。可惜就像先生说的,近年来市场经济越发旺盛,知味者少,艺术感越来越淡漠了。相比较张佳伟的《孤独的人都要吃饱》,高下立判。
  •     在不晒照片的年代,用文字记录的生活和食味。平常之处、平常之食,才是真味。
  •     书里大部分文章<雅舍谈吃>都有辑录,今权当重温了。
  •     不亏是大师,写的文字通俗有趣活色生香。。。
  •     有文化的吃货
  •     写的其实是乡愁吧。这家饭店我很熟悉的,某个厨子做的某道菜很道地,如果有机会我带你去吃,可惜没机会了。
  •     嘴上说的是美食,心里想的是故乡。胃知乡愁。书十分详细,很多菜完全可以当做菜谱,而且写的十分幽默,有趣,老北平之前的样子,胡同的叫卖仿佛就在眼前,不过其中居然没怎么提到川菜,哈哈~估计是那时候不太兴吧~强烈安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