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符号学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44752240
作者:(加) 尤施卡
页数:247页

作者简介

符号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对于意义与理解的探索研究之学科,更涉及了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研究。而《性别符号学》一书不仅通过符号学研究尝试了对古代及近代父权思想形成的解构,还通过女性主义思想对符号学理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与归纳,对于符号学和女性主义领域的研究都极具参考价值。
《性别符号学》一书从女性主义小说、流行文化及古老的历史文本中的信仰与实践体系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历史背景中的不同发展,并通过对人际交往和信仰与实践体系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再认识及解构,在符号概念和女性主义研究方面做出了极富原创性的贡献。

书籍目录

致谢
导 言 理论途径的旅行地图
第一章 性别符号学:绪论
第二章 女性主义者与神话相遇:迷人的安吉拉•卡特
第三章 男人之争:男性气质与战争
第四章 象征恶魔:性别与着魔及驱魔的仪式化表演
第五章 性别奇观:古罗马和现代电影中的男性气质表演
第六章 符号—象征与圣像:解构伊利亚德范式
结 论 性别意识形态,信仰与实践体系和认识论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作者索引

内容概要

达琳•M.尤施卡是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宗教学与相关女性主义性别问题等跨学科项目。具有古典研究学士学位、仪式研究硕士学位、宗教现象及宗教与女权主义研究博士学位。


 性别符号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性别/性的概念上,存在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建构两种考察思路。前者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后者认为人类自身构建了性别这一范畴,从而将男性与女性相区别。在二十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属性的性别研究伴随着西方社会运动和思潮所引发的对既定概念的质疑得到进一步发展,性别划分中的政治权力成为关注的焦点,女性与男性之间不平等地位得到重新考量。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为代表,身份问题的考察试图揭示意识形态机器的运作,女性主义试图从男性话语建构的世界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将自己的身体从被压制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以往的性别研究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而尤施卡是“运用符号学和系统分析方法来研究性别/性的。”(尤施卡,2015,p. 13)她将意义理解为是语言所建构的,而性别/性又是意识形态的,处于政治话语中的性别/性同样是被建构起来的,这样的大致思路使得她在讨论性别时始终在思考意义的生成、传递和累积,利用符号学的系统分析方法,尤施卡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分析模式,将性别/性的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纳入到考查范围,在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模式中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一、 性别/性符号体系的建构对于性别与性的关系,尤施卡并没有将两者区分开来,她既“赞同将性看成是由社会历史所决定的范畴,”同时又认为“性别是社会范畴,它优先于性,性建构于其上。”(尤施卡,2015,p. 212)而以往论者往往将性别与性区分,在这类论述中,“性被理解为是恒定不变的,而性别则被理解为是根据社会文化和历史参数而变动不居的。”(尤施卡,2015,p. 40)在这种差异中表明,性别/性都是社会所建构的,而建构的方式依托于三种代表性叙事,借助于三种语言工具在三个领域发挥作用,这种三分对应的体系形成了性别符号学分析的模型。同时,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能够形成互动的意义协调机制,性别与性在这个体系中又能够进行层次划分,从而在整体三分的论证思路下搭建了性别符号学的体系。总体而言,符号-象征,神话,仪式这三者代表性叙事对应了“形而上学”,“社会的”,“生物学的”三个领域,此外,借助于三种语言工具又形成了三三之间的联系。提喻将符号-象征与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隐喻把神话与社会联系起来;转喻将仪式的与生物学结合起来。厘清了三者之间如何对应,其内部又有一层关系:“社会领域中的性别、神话和隐喻是生物学领域(因而是性、仪式和转喻)和形而上学领域(因而是符号-象征和提喻)的源头。”(尤施卡,2015,pp. 41—42)这样,神话成为仪式和符号-象征的中介,其本身通过与两者的联系获得了权威性和真实性。具体而言,在生物学领域,通过仪式区分了雌性和雄性,例如多贡人通过环割礼仪式结束孩童的双性时期。而多贡人的割礼行为又是来源于神话,多贡人的神话认为白蚁山的存在使得男性造物神无法与大地发生性关系,为克服这一障碍,造物神斩断白蚁山才实现性结合,这样的结合使得叫拉末的男女双胞胎诞生,雌性灵魂位于雄性的包皮中,雄性灵魂位于雌性的阴蒂处,割礼移除了相反的气质。这样,神话和仪式就相互支撑。同样地,符号-象征又依托于语境的作用,符号-象征要从社会领域中产生,经过仪式的作用获得形而上学的地位,从而能像普遍法则一般为人们所接受。尤施卡通过大量人类学的例证说明了三者之间的贯通,整个符号意义的作用变成了动态的生成过程,为下文不同侧面的实证性思考奠定了理论考察的脉络,同时也暗藏了一个内在结论,即性别/性意识形态并非是固有的,而是被构建的。二、 性别符号学的“冒险”作者自言性别符号学是她的一次冒险,在我看来,冒险之意既指文本本身的写作困难和挑战,同时又是指文本内容试图突破的冒险。传统的理论书籍将过多的篇幅放置在理论的建构上,配合着适当的例证诠释理论的深意。符号学本身作为形式论的集大成就很典型地体现了学理的清晰,但《性别符号学》试图摆脱纯粹理论的构建,而是在阐发清楚一个体系之后就回到大量文本中,借助于不同的文本切入到不同的论域中,对象文本既有经典的《荷马史诗》,又有后现代小说;既考察了古罗马角斗士,又能够联系到美帝国神话的构建;既能够大量借鉴以往论者的成果,又会对符号学已有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对象文本整体上也形成了一次冒险,这场冒险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纯粹理论框架的桎梏,在生动的文本解读中,将性别/性意识形态的分析贯穿其中。在对安吉拉·卡特的小说《英雄和恶棍》、《霍夫曼博士的恶魔欲望机器》的分析中,尤施卡解读出神话中潜在的二元论,并分析了二元论在性别/性符号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野蛮/文明,女性/男性,非理性的/理性的……“二元中的双方是通过与对方对立而获得意义,且在这种对立中又是关联的。”(尤施卡,2015,p. 54)而卡特的作品恰恰是对于这一本质对立的质疑,作品中的人物也试图对这种神话进行抗争,文本的分析验证了主体是被建构的这一事实。延续着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猎物/猎手”模式典型地存在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男性气质恰恰是通过充当猎手来实现的。将作为战士的男人作为主流男性气质的表征,为集体牺牲自我的英雄叙事被灌输进士兵的头脑,而女性作为对立面恰恰成为被猎者。投入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仪式化的过程,古代和现代战争就是利用了这种英雄悲剧叙事驱动了男人。在其后的文本分析中,尤施卡将身体作为考察的重点,以着魔和驱魔为中心,分析不同性别的仪式化表演。女性身体被视为是多孔的,因而容易受到恶魔的侵袭,男性一旦沾染了女性气质也会成为受攻击的对象。“着魔和驱魔、巫术和惩罚从一开始就是性别/性编码的。”(尤施卡,2015,p. 108)其中渗透着意识形态合法化的路径,在对这种观念形成的考察中,女性身体成为国家和教会试图控制的东西,在控制的历史中,性别/性显示着历史变迁的痕迹,借助于神话、仪式和符号-象征,女性的身体被男性垄断。符号-象征同样作用于男性身体从而言说着性别/性。尤施卡利用古罗马的角斗士现象解释了现代世界性别/性是被如何编码的,罗马帝国和美帝国被放置在古今的象征性照应中。古罗马斗兽场的圆形剧场构造体现了权力话语的安排,座位即按照阶层和性别/性分等级。皇帝与角斗士分别处于社会的最顶端和最底端,后者象征了失控的男性气质,从而在放纵方面与女性性别归为同类。但有意思的是作者有意将古罗马与美国相联系,从而在解读电影《角斗士》的过程中,挖掘出其中潜在的叙事策略,揭开了电影中的现代神话。《性别符号学》开掘了不同文本和现象中的性别/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运作,正是在内容的冒险上,第一章构建的性别/性符号学体系融入到文字文本、宗教仪式和现代政治中。这场冒险目睹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杂,在貌似无关的现象之中都剖析出了性别/性意识形态是如何在各个层面渗透,正是在繁多的文本现象中,体会到性别符号学所建构的三者互动图的运作机理。三、 符号-象征理论化的动态生成观在《性别符号学》的末章,作者“暂时告别了性别符号学”(尤施卡,2015,p. 178),试图通过解构伊利亚德范式重新诠释符号-象征与圣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搭建三级层序符号。这场理论创新不得不面对两个层面上的挑战:一方面,已经有诸多知名学者展开关于象征和象征理论的研究,其中包括苏珊·朗格、恩斯特·卡西尔、米尔恰·伊利亚德、罗曼·雅各布森、罗兰·巴特、翁贝托·艾科等,尤施卡并没有建立只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而是选择了站位,即反对伊利亚德,认同罗兰·巴特。另一方面,罗兰·巴特的二级层序符号理论本身就内在包含着继续延伸的可能,尤施卡实现了三级层序符号的搭建,但这种搭建本身沿用了能指与所指的符号表意模式,所以这场理论创新的“冒险”可能只是一种推进。尤施卡首先辨明了研究象征符号的两组角度,“以伊利亚德为代表的第一组,倾向于关注自然和语言两类象征符号,并且通常认为宗教符号是自然符号。”(尤施卡,2015,p. 180);而“第二组理论家致力于符号学领域,他们并没有做以上划分,而是将象征作为符号来研究。”正是在两种路径的区分下,尤施卡站到了符号学这一边,明确了自己分析的立场。在尤施卡看来,伊利亚德对于象征的理解构成了一种误导,即“符号-象征被认为代表了某种潜在且永恒的现实的真相,而不是当下信仰和实践的社会历史系统,符号-象征于其中发展而来。”(尤施卡,2015,p. 194)而尤施卡的三级层序符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就暗合了无限衍义的可能,一个符号本身可能具有多重意义,每一个意义又能引发新的意义,这样整个意义世界也就处于更新和动态之中,由此来看,尤施卡借助于对圣像生成的分析实现了符号意义的解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性别符号学》搭建的性别/性符号体系保持了这一互动性,性别/性意识形态也处于意义流动之中,这种反本质主义的立场形成了对性别/性概念僵化的理解,将性别/性放置在历史与现实之中考察,从而还原了其被遮蔽的面纱。四、 结语符号学是意义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赵毅衡,2012,p. 3)“性别/性”问题自发现以来就成为分析和讨论的重点,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政治当中,被权力话语所渗透。人的身体承载着性别/性,成为被施加权力的对象,因此政治和身体又不可避免地被绑定在一起。按照福柯的分析,权力无处不在,同样地,意义也无处不在,只要存在人的意识,对于意义问题的探讨也不会绝迹。性别/性符号学的建构和发展将意义问题的研究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的身份和身体,考察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如何处理性别/性,探究性别/性意识形态又是如何生成并发挥作用。尤施卡的《性别符号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读,在三分的体系构建中贯彻了意义动态生成的理念,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中将性别/性看做是无处不在的意义问题,也恰恰是这种融通的视野,在不同的侧面阐明了性别/性是被人建构的同时又影响着人自身。回溯到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的社会,在有关人类创造的起源神话中,最初出现的四个人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相混合的。在这种遥远的追溯后,现实社会的性别/性意识形态已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社会结构借助于神话、仪式和符号-象征这些代表性叙述而使之理性化、公正化、合法化,使之变得‘真实’,通过社会的、生物的和形而上学的领域使之得以应用,运用隐喻、转喻和提喻这些语言工具赋予其意义。”(尤施卡,2015,p. 218)《性别符号学》始终贯彻着性别/性符号体系中的三分法,实证性地解读了性别/性的诸多意义问题,实现了颇多的创建,但意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还将深入下去,新的诠释也将在符号学诸领域的互动中继续开掘出新的天地。引用文献:尤施卡,达琳·M.(2015). 性别符号学(程丽蓉,译). 上海:译林出版社赵毅衡(2012). 符号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在《性别/性符号学》的“致谢”和“理论途径的旅行地图”中,达丽娅·M·杰西卡以一位严肃学者特有的严谨,介绍了此书所借鉴和倚重的理论资源,他们是:克丽斯汀·德尔菲、安吉拉·卡特和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性理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布鲁斯·林可恩和乔纳森·Z·史密斯关于信仰与实践以及神话与仪式的理论,费迪南·德·索绪尔、罗兰·巴尔特以及罗伯特·以尼斯的符号学,安东尼奥·格莱姆斯和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米歇尔·福柯和柯立思·威登的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理论以及阿尔诺德·凡·基尼浦、斯坦利·坦比亚和罗纳德·格莱姆斯的仪式研究。众多的理论资源被融汇贯通地运用于此书中,却丝毫不能淹没作者独立鲜明的立场、观点和目的,那就是反西欧二元主义,反本体论逻辑,立足多元文化主义立场,通过研究剖析文学、影视、神话、战争、宗教仪式和圣像符号象征等包含的性别/性符号及其符码系统,在对神话、仪式、符号象征等意识形态机制的跨学科研究和语言学的话语分析中,揭示性别/性符号及性别/性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试图发展出一套能更好地理解性别/性符号系统的理论装备——性别符号学,挑战性别/性意识形态的本体论逻辑。明确性别/性的意识形态性及其与神话、仪式、符号象征等意识形态机制之间的关系,特意用“信仰与实践体系”这种表达取代“宗教”这一概念,使此书关于性别/性符号及其系统的研究免于陷入一般宗教研究的泥淖。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特征在于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它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之产生敬畏和崇拜,由此引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此书却强调论述“神话、仪式、符号象征是社会构造主体中建构信仰与实践体系的组成部分”,神话、仪式、符号象征作为代表性叙事是从语境中产生并建基于其上的,这个语境作者称之为“领域”,三者分别对应于社会领域、生物学领域和形而上学领域,分别依靠隐喻、转喻和提喻这三种语言工具发挥话语作用。其中,社会领域是基点,神话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中并依靠和通过社会关系而产生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叙事,神话(社会领域,采用隐喻)是仪式(生物学领域,采用转喻)和符号象征(形而上学领域,采用提喻)之间的桥梁,其本身也通过与后二者的联系而获得权威性和真实性。正是这种基点的坚持,使性别/性符号及其系统的研究避开宗教神秘化的风险,而更能与人类历史和社会契合,尽管在意识形态机制中,无论神话、仪式还是符号象征都披上了罗兰·巴特所说的“自然化”的外衣而获得所谓的权威性、真实性和传统性,但其“产生于社会之中并建基于其上而运作”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不过这里有个问题需谨慎追究。虽然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但从实质上看, 意识形态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它赋予人以认同、尊严和道德的幻象,而使人们脱离现实,意识形态的源头——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 noble lie)就喻示着这个实质。它假设制度的需要产生于生存需要,以符号制造假象世界代替真实世界,并将之变成仪式,通过仪式,意识形态成为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为权力的存在制造借口,提供内在凝聚力。越是极权(包括政治的、伦理的甚或经济的极权)社会,祭祀典仪越是普遍和隆重。在近现代文明中,作为意识形态机制之一的仪式已经远非原始蒙昧时期的人类社会中施行的以肉体和物质为载体的仪式(如书中列举的多贡人的割礼行为、印度教的殉葬仪式以及古希腊的病人净化仪式等)。仪式越来越远离肉体和物质实在,越来越严重地被符号化,如电视台台标,电视节目之间的插播广告,影视片片头片尾字幕,会议、展览开幕落幕,问候语、礼貌语,年节习俗,甚至书籍封面封底和封套等。因此,要将仪式与神话和符号象征分离开来,归诸生物学领域、借助转喻这一语言工具而存在,这不太符合近现代文明中仪式存在的实际情形,书中所言“通过社会领域和神话获得意义的符号象征在仪式和生物学领域得到具体化,具有双重意指的符号象征是抽象的,但当其与仪式相结合时就变得有血有肉,成为具体的存在”,也就不太可能。 不过,杰西卡在论述仪式和神话时,倚重的是倾向原始人类社会研究的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成果,而论述符号象征时,则倚重罗兰·巴尔特的语言哲学,强调其乃跨越时空的存在,她由此而得出前述推论也就在情理之中。作为加拿大白人女性学者,杰西卡对美国WASP(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至上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和尖锐批评,显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主义倾向。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不同于“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后者企图在承认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况下,仍保持WASP文化的主导地位。多元文化主义则坚持要求承认不同文化的平等价值,并给予所有社会文化群体以平等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地位。在性别问题上, 多元文化主义者与女权主义者是天然盟友,共同挑战父权制和男权话语系统。作为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发言的加拿大人,杰西卡深刻感受到性别问题与国别、种族、宗教问题的同构关系,并对美国神话进行了剖析和批评,如本章中关于霍雷霄·阿尔杰的便宜货商店小说和自由女神像的分析。在其书中,她广征博引,视野宏阔,在全世界英语文化(及其源头)范围内广泛搜取例证以展开论述,空间上包括印度、喀麦隆、古希腊、古罗马、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广大国度,时间上跨越从原始时期、古代文明时期到19世纪至现代社会的漫长历史,文化形态和类型上遍及古代神话仪式文化、宗教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战争文化、节庆文化、认识论哲学、现代电影、文学乃至形形色色的先锋艺术。对这纷繁复杂的“文化人造物”,她总是以平等态度对其加以评析,并不厚此薄彼,显示出对不同文化、不同倾向的尊重,同时也以此表明她对美国WASP文化霸权的抵制。开宗明义,杰西卡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西欧二元主义本体论逻辑的挑战,其关于性别/性的基本观点——二者都是社会建构物,并不具有本体性和自然本质性——就是这种挑战思考的结果。这一基本立场和观点不仅鲜明地体现在大量个案的分析中,更直接影响到全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框架。显然,作者受到克丽斯汀·德尔菲、朱迪斯·巴特勒以及安吉拉·卡特性别观念的深刻影响,反对女性主义二次浪潮中“性”恒定不变而“性别”则依据社会文化历史参数变动不居这一观点,认为这种性别/性同种二形之说是西欧二元主义、异性恋主义的。她援引克丽斯汀·德尔菲的说法阐明,“性”已不再是生理性的阴茎/阴道之别,因为承载着某种文化价值、具有超出其字面意义之外的符号象征意义,“性”已是社会领域中出现的符号,“性本身简单地标识社会差异;它可用于社会认同和确认那些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因此,性别/性都是社会建构物,并不具有自然本质性,更不能看成社会文化的本体。这一观点支撑了她对于性别/性神话主题(如“男人捕猎手/女人采撷者”、“男女两性对立”)和《圣经·创世记》富有启发性的重新阐释,也令她游刃有余地解构普遍存在于人类文化中的性别/性符号和符号系统。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此书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解构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倾向,因而在关于性别/性符号及其意识形态的解析中屡有创见、新人耳目,但另一方面又比较喜欢用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如拘泥于表1.2所列的性别/性符号系统结构,将领域、代表性叙事、语言工具和语言标志符划分成三个一一对应的层面进行论述,虽然也注意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但读来总是与纷繁复杂的符号系统关系有些隔膜,特别由于近现代文明越来越高度符号化,如卡西尔所说“人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人论》)。受此影响,列维-斯特劳斯式的结构主义二元逻辑思维方式也不自觉地显现在了此书关于性别/性的符号系统分析之中,如“男人/女人”、“男性的/女性的”、“雌性的/雄性的’’、“平滑的/坚挺的’’、“感性的/逻辑的”等二元表达比比皆是,而西欧二元主义正是作者竭力反对和抵制的。这种矛盾现象似乎再一次证明了吉尔伯特和古芭影响卓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的喻示——深受男权主义文化传统影响的女性主义研究者感受到这种传统的异己性而力图反抗、叛逃,但同时,却又仍然不得不倚靠这些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首发于符号学论坛:http://www.semiotics.net.cn/search_show.asp?id=2125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不好看。讲性别、性与一些神话,仪式,战争等的交互作用。没有多少掷地有声的见解,捋述事件而已
  •     论文用,没意思。
  •     是一本不错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美中不足的是:翻译有问题/在阐释宗教上范例太少略有牵强/非但没有解释阴阳二元论的起源反而丢给了读者一堆更头疼的问题/没有结论也没有假说/堆砌感/作者是个安吉拉卡特粉丝:)
  •     尤施卡将身体作为考察的重点,以着魔和驱魔为中心,分析不同性别的仪式化表演。女性身体被视为是多孔的,因而容易受到恶魔的侵袭,男性一旦沾染了女性气质也会成为受攻击的对象。“
  •     这是一本解构男性权威和阐明女性主义思想的符号学译著。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古罗马到现代电影,解构伊利亚特范式,分析了男性主义的符号和象征。
  •     《性别符号学》一书从女性主义小说、流行文化及古老的历史文本中的信仰与实践体系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历史背景中的不同发展,并通过对人际交往和信仰与实践体系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再认识及解构,在符号概念和女性主义研究方面做出了极富原创性的贡献。
  •     男女有别,那男女在符号的使用上有哪些差异呢?非常有趣。
  •     一个略惊世骇俗的核心论点:自然性别差异的建构是在社会性别差异的基础上的
  •     补mark...很久以前读的了...
  •     《性别符号学》一书从女性主义小说、流行文化及古老的历史文本中的信仰与实践体系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历史背景中的不同发展,并通过对人际交往和信仰与实践体系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再认识及解构,在符号概念和女性主义研究方面做出了极富原创性的贡献。
  •     “任何社会的物质条件都塑造神话,仪式,符号-象征和性别/性意识形态,正如该社会的社会结构借助神话,仪式和符号-象征这些代表性叙述而使之理性化,公正化,合法化,使之变得真实,通过社会的,生物的和形而上学的领悟使之得以应用,运用隐喻,转喻和提喻这些语言工具赋予其意义。”其实,大白话就是性/身体也是社会控制的产物啊,只是比之于性别而言,它是一个间谍,让我们误以为这是我们控制的部分。至于符号学的角度,基本也是巴特能指-所指-意指的框架,最后对于圣象的讨论,其实本质可以无限推演的。。。
  •     性别符号学从对女性主义小说\原始神话\流行文化等的分析入手,建立符号学对性别的分析理论,创新性十足.
  •     人类自身构建了性别这一范畴,从而将男性与女性相区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