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3-1
ISBN:9787555217732
作者:许晖
页数:396页

《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的笔记-第7页 - 古人怎么自称——我

古人自称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五个字,分别是:我、朕、吾、余、予
我 甲骨文【我】
从甲骨文字形“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象形字,还是一个独体象形字,乃是兵器之形:右边是一把长柄,左边是三枚锯齿,中间的锐角形式连接的部分。据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一书认为,这三枚锯齿为“三铦锋”,即三枚锋利的刃,中间的连接部分称作“内”,也就是戈、戟、刀等接柄之处。
因此,【我】字的本意就是兵器。在甲骨卜辞中“我”字出现得非常频繁,而且都是殷商得自称,因此“我”作为兵器,可以视为殷人对本国强大武力的炫耀,表达的是对本国所制造的武器之精良的自豪之情。比如“我伐羌”、“我其逐鹿”之类的卜辞。
但“我”如何作为第一人称?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说法。
另,“我”是兵器,含有杀伐之意。如周武王的三篇《泰誓》中有“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的誓词。“我伐”即杀伐,此句意为:杀伐要进行了,对于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来说这也是一种光荣。具体意思是殷纣王十分凶残,已经违背了开国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纣王符合天命,连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也会感到光荣的。

《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的笔记-第13页 - 古人如何自称——朕

古人自称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五个字,分别是:我、朕、吾、余、予
朕甲骨文【朕】
甲骨文字形“朕”,尚无统一说法。大致说来,左边是条船(舟),右边是两只手捧着一个竖立的工具。据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一书认为这个工具是“密缝之具”,即弥补船上漏缝的工具。
小篆【朕】
小篆字形“朕”,右上讹变为“火”,清末民初甲骨文学者叶玉森《说契》一书中解释说:“像两手捧火衅舟之缝。”弥补船的漏缝需要用火。
“朕”本义是“舟之缝理”,怎么变成第一人称呢?古今中外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朕”字像“我”字一样,属于假借或借用其音的假借法。
“朕”作为皇帝自称始于秦始皇,但观点不一。据《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对秦二世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书中并没有确切论断。

《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的笔记-第18页 - 古人怎么自称——吾

古人自称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五个字,分别是:我、朕、吾、余、予

甲骨文中还未发现“吾”字,从金文中才开始出现,这首先说明至迟到周代时已经使用“吾”来自称。
金文【吾】金文字形“吾”,许慎(东汉人,著有《说文解字》)认为这是一个“从口五声”的形声字。
小篆【吾】小篆字形“吾”,去掉了上部“五”字中间的一竖,简化为上五下口。由此可见,“五”是破解“吾”的最关键字符。
甲骨文【五】甲骨文【五】
来看甲骨文字形“五”,乃交错之形,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为明确表示交午之意”,将交错之形的中部“截除上下两段,只保留中段”,这就是上下两横的作用。“五”的本义既明,那么在“五”的下部再添加一个“口”,即可会意为话语从口中交错而出,这不停涌出的话语乃是“我”所说,因此“吾”可以引申为“我”之自称。
另,同属自称,“吾”和“我”的区别在哪呢?“吾”不能放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庄子在《齐物论》中将“吾”和“我”连用,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二者的区别:“今者吾丧我。”意思是:如今我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PS.
金文: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词条出自百度百科)


 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