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的传奇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39973196
作者:王鼎钧
页数:304页

作者简介

不能想象无视金庸的中国武侠小说史,无视余光中的中国诗史,无视白先勇的中国小说史,无视王鼎钧的中国散文史。
本书由当代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五卷散文《生命长河》、《光阴分享》、《未晚随笔》、《案头人物》和《艺文感应》结集而成。作者以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细致的观察为我们呈现了思考的方方面面:人生回望、天伦之叙、文章品评、时事指点,更有身在异乡对故乡文明的审视……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既有对童年往事的回顾,身在异国对故乡的款款深情;又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怡然,总结夫妻相处、教养子女的心得;还有对作家、文章的品评,展现名人风采和文学思考;更有时事评点,对社会问题表达深刻的忧思。因此,该作品在深度与广度上兼得。

书籍目录

〔推荐序〕王鼎钧与《白纸的传奇》(黄梵) \1
〔代序〕九派文评尝鼐鼎一家史论试衡钧
——王鼎钧散文比较论(单正平) \1
卷一 生命长河 \
白纸的传奇 \
这样那样,渐渐长大 \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
秦岭看山 \
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 \
鸳鸯绣就凭君看 \
卷二 光阴分享 \
由彼岸想到此岸 \
向绿芽道歉 \
孩子 \
爱儿子、疼女儿 \
植物与钉子 \
茶与心情 \
风水命相 \
利马公墓 \
马年看马 \
鸡年试啼 \
卷三 未晚随笔 \
今天我要笑 \
用人唯德或唯才 \
老年的喜乐 \
兵法与人生 \
寻找意义 \
另外“十句话” \
卷四 案头人物 \
一日是师缘起不灭 \
牟丽欧女士会见记 \
姚庆章纪念座谈 \
美丽的谜面 \
张爱玲与台湾文坛 \
鲍勃•霍伯含笑而逝 \
卷五 艺文感应 \
一步两脚印 \
天涯读隐地 \
写诗的理由 \
母亲与作家 \
阿加莎•克里斯蒂论写作 \
要能博大要能高——我读《巴尔扎克传》 \
闲话杰克•伦敦 \
长文分解法 \
长文大家删 \
短稿大家写 \
中国文学的断流、分流与合流 \
〔卷外〕
百感交集 \
沧海遗珠 \
〔特载〕
系斜阳缆
——王鼎钧回忆录中的百年场景(席慕容) \

内容概要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正式写作由1949年算起,迄今未敢荒废,曾尝试评论、剧本、小说、诗、散文各种文体,自己最后定位于散文。已出版《左心房漩涡》等散文集14种,其他11种。在台湾为及早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融入散文之一人。诵前人“良工式古不违时”之句,日求精进。为基督信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白纸的传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发表于《南京晨报》2014年7月29日 在台湾,“凡有井水处,即见鼎公书”。鼎公,便是王鼎钧先生,他的散文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以及当代散文“崛起的脊梁”。台湾作家马森有此类断言: “如果选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 当然不会遗漏王鼎钧先生。如果选出五大散文家呢? 王鼎钧先生还是有份儿的。”王鼎钧先生的散文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用“散文的出位”建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为了给散文寻求厚度、密度和象征性,先生向诗歌、小说、戏剧取经借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境界,杂糅,却又能大开大阖。先生一生辗转,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山东兰陵,15岁时在战火中流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后抗战末期弃学从军,弱冠之年又流落台湾,51岁时又前往美国,最后定居纽约。鼎公从1949年开始写作,直至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他早年尝试过小说、剧本、诗歌、散文各种文体,写得最多、最出众的还是散文。他的笔触大多伸向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早年的“国事绸蜻,世事沧桑”,也有台湾的文化生活,还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他一生三出三入,在故乡与他乡的身份认同中不断转换,个人记忆与家国情怀在岁月的流逝中融为一体。江苏文艺出的这本散文集——《白纸的传奇》,分为生命长河、光阴分享、末晚随笔、案头人物、艺文感应五卷,再加上两篇卷外。有的叙述了早年曲折的人生,比如《这样那样,渐渐长大》讲的是抗战时期的读书往事,《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则包含着一种离国去乡的悲凉;也有生活感悟,比如探讨教育问题的《孩子》、涉及亲子关系的《爱儿子、疼女儿》;还有人生哲理,比如《今天我要笑》、《兵法与人生》;还有文学评论,比如对于张爱玲、阿加莎、巴尔扎克、杰克•伦敦的评介,也包括少量会议、事件记录等等。叙事性的散文在故事中流转,饱含深情;议论性的散文则简明扼要,鞭辟入里。先生自言是“台湾为及早力将小说戏剧技巧融入散文之一人”。他在台湾曾担任报社副刊主编时,偏好登诗人写的散文,也常请小说家写散文,因为他们的散文有特色。诗人散文的特色从诗歌而来,小说散文的特色从小说而来,想来那时他便对文体的综合产生了兴趣。传统散文的审美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常用小中见大、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讲究含蓄隽永;先生则用小说、戏剧的手法写散文,描写他那曲折多变的人生以及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是外向的,增加一重开放的气度。因此,常有评论者称赞先生的散文有极致的阳刚之美。以开篇《白纸的传奇》为例,选用这一篇作为书名,编辑想必是做了一番思量的。兵荒马乱的岁月,别人都是拿上黄金逃命,父亲却拎回了一箱白纸。这些白纸陪着王鼎钧度过了少年岁月,在父亲的一个又一个期望中成长。一个小故事,简单的几段情节,父亲正直的文人形象随即跃然纸上。结尾的反思与独白又将散文的哲思散开去,白纸是读书人的东西,象征生命,清清白白,这也是先生终其一生对自己的要求。在另一个层面,命运会在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但是每一笔都写得清晰。组成一句话,那就是“生命无色,命运多彩”。转折的情节、诗的意象、台词般的对白、多重转换的视角、散文式的哲思都被恰到好处地糅合在这短小的篇章里。故事与人物本是小说与戏剧的基本要素,诗歌融入到散文中则是一种诗意的意象,与诗味的文字。《立马公墓》中,明明是具有死亡气息的地方却花团锦簇,“光明拥着一圈圈嫣红翠绿从那些黑边组成的框框里流泻出来”,仿若一个童话世界。《向绿芽道歉》中这样写郁金香,“他跟所有的郁金香一样,很美丽,很专注,很光明,很和平,像是从天上降下来,不像是从土壤里长出来。”这种诗意的描写来自于一颗赤子之心,以及诗意观察生活的态度。兼容并蓄的文体与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拓展了散文的时间与空间。先生的散文穿越时间的长河,在历史中沉淀下来,所以席慕蓉这样评价他的文章:“他最最神奇之处,就是可以只用很少的字句,在瞬间展现出带有许多层次的空间”。书中收录的《今天我要笑》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他结合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从当兵时的笑,到刚到台湾时的笑,再到在美国工作时的笑;从普通人的笑到国家领袖的笑;从真诚的笑到礼节性的笑,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展现了不一样的笑,而结尾呼吁人们要多笑则是散文式的,“不笑,对不起你的十二指肠”,幽默豁达。近年来,鼎公的作品在大陆也愈来愈受到重视,他的大部分文集被出版,学术届也多有研究与探讨。著名作家韩少功曾经说过:“上世纪90年代,我所接触的文人圈子中,王鼎钧的散文是个令众多文人津津乐道的东西。如果今天王鼎钧先生到场,我一定会将家中收藏的王鼎钧的书拿来给他签名,还要和他合影。”《白纸的传奇》序言中单正平教授是这样写的,“不能相信无视金庸的中国武侠小说史,无视余光中的中国诗史,无视白先勇的中国小说史,无视王鼎钧的中国散文史。”这并不是夸张之言,而是实至名归。http://njcb.jschina.com.cn/mp3/html/2014-07/29/content_1073087.htm
  •     王鼎钧与《白纸的传奇》黄 梵   那是2011年10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联合报》副刊主编宇文正女士的邮件,她惊讶的程度不亚于考古学家有了新发现,她迫不及待地告诉我,王鼎钧(她接着称呼先生“鼎公”)给《联合报》发来一篇短文,盛赞我刚刊在《联合报》的《新诗50条》,她打算在“回音壁”栏目刊出。借着一些台北友人的来信,我才得知因我那篇拙文,竟有那么多台湾读者在“脸书”上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可惜我无缘一睹那样的“盛况”。更没想到,先生及席慕蓉女士都对拙文大加称赞,他们或撰文或在各地演讲中频频引用,令我感念不已。  当然,还是靠宇文正女士牵线,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晚辈,冒冒失失与先生通起信来。先生的第一封来信就吓我一跳,我学宇女士称先生“鼎公”,先生落款竟自称“弟”。读到《今天我要笑》,先生在文中透露了“鼎公”的缘起。原来“鼎公”是当年同事送先生的绰号,表示“表情呆板,说话也没什么趣味”。读到这里,我顿感脸红,自己怎会如此糊涂?竟把心中偌大的敬重,装进了这充满贬义和调侃的称谓?我久久凝视着这本书,转念一想,又心安理得起来。  宇文正们力求用“鼎公”,准确无误地表达敬重,说明这绰号的内涵,早已由逗趣迁向敬重,这再次证实了希腊人的先见:诗歌是对世界的重新命名。先生是诗人无疑!先生的慧眼只要掠过往事,乱世便显出土崩瓦解中的诗意,比如,我从没见过有人能把书生对白纸的感情,写得那么深厚迷人,乱世中的一张白纸,足以支撑一个书生的世界,写得那么有说服力。《白纸的传奇》就这样帮我们重新命名了白纸。能重新命名的人,只能是诗人。鼎公用文章重新命名事物,这些文章也重新定义了“鼎公”,这就是诗意结出的果实。  说到诗意,我很是佩服先生的转化魔力。先生在《鸳鸯绣就凭君看》开头,先表达了日记被偷窥的担忧,在那样的乱世,日记被偷窥轻则影响前途,重则可能惹来杀生之祸。当先生果真发现有人偷窥,比如,日记本故意被粘住的两页,被人分开了,或纸页中央故意撒的土,滑到了装订线的夹缝里,先生反倒鼓励自己写下去,因为“只有他对我如此关心,倘若一连多日不见他留下指纹脚印,反而有些想念”。乱世中那无法满足的乡愁,对亲人的思念,竟借着一个偷窥者的定期造访,得到望梅止渴的一点缓解,那一丝跃然纸上的酸楚,怎能不动人?先生继续写日记的另一理由,更是撼动我心,“平日做事,他必定先问自己这件事他能不能写在日记里,如果需要隐瞒,他一定不做”。换了我辈,恐怕做还是要做的,但一定不写。做才写,或能写的必须能做,这是何其圣贤的境界,先生年轻时就敢如此要求自己,我等只能甘拜下风。  读先生的文章,要想打盹儿都不容易,纯东方的文体魅力自不待言,作为一个写诗和小说的晚辈,我大致看出一点神奇功法:先生善写意象、比喻、人物和故事。写意象、比喻本是诗歌的魔法,写人物、故事本是小说、戏剧的基业,但先生统统搬来为散文所用,人们常说混血儿聪明,先生用各种体裁真混血出了大聪明。《白纸的传奇》中的白纸、《秦岭看山》中的山、《鸳鸯绣就凭君看》中的日记、《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中的路途、《向绿芽道歉》中的郁金香等,莫不是意味深长的动人意象。加上文中俯首即是的妙喻,更令文章成了妙句的集锦,摘不胜摘。散文易碎、松散,但先生搬来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小说、戏剧技法,叫它凝神,譬如布施迷阵的悬念、戏剧性的情节、意味深长的对话、充满哲理与自省的独白、第一人称和全知视角的转换等等,这些在《白纸的传奇》中的诸多篇什,体现得洗练、完整。  先生的文章还屡屡勾起我写散文的冲动,这冲动一定普遍,不说会蔚然成风,至少一些读者会跃跃欲试。为什么?掩卷三思,最深切的感受是,原来散文还可以这样写!读者也许听说过文章的真谛“法无定法”,但满目见到的散文,无不中规中矩,与小说、诗歌、戏剧泾渭分明,未见有胆大的践行者。先生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文艺报》 2014年06月27日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四部曲没到前下来解馋的,蓝而现在才看完。像博客+微博,童年种子,青年散文,中年随笔,各种书评,以及老一辈第一代移民在美利坚受到的culture shock和坚持。比较喜欢兵法和张爱玲两篇,以及巴尔扎克多么想娶一个富婆啊……哈哈当年没有推特的苦闷有谁懂?还收了席慕蓉写的四部曲书评。
  •     非常喜欢王鼎钧先生的随笔,文字够精准,胸怀宽广,语言够幽默,布局很好。应该有多读几遍。
  •     迷信人写迷信书
  •     平和幽默,舉重若輕。善。
  •     中年之后,阅读上最大的收获来自于王鼎钧的自传,从此欲罢不能,去找他的其他作品。也许是他的自传力量太过强大,再读他的随笔总是觉得不够过瘾,更喜欢他在自传里的夹叙夹议,所有的感悟都由亲身体验而来。主题先行的随笔,兴趣渐渐淡了。
  •     有些失望的名著,虽然文笔洗练实在,却感觉立意和角度不是那么高妙,尤其涉及当年台湾时事的一些文章,当然,那时那事,他也只能这么写。
  •     那几篇回忆的写的甚是有意思
  •     王老的文章没话讲,电子书的排版很可怕。
  •     劝解一代移民为父母者的文章,也算是自虐式的慈爱了
  •     卷一非常非常喜欢,相见恨晚的文字!写张爱玲的一篇也很爱。准备把回忆录找来一读。
  •     岁月积淀,下笔平和,有人间烟火味,无文字烟火气。《卷外》部分有编者堆砌凑数之嫌。
  •     前面甚好,卷外不行
  •     以往看书,要么看情节,要么看观点。自从接触台湾一些人的作品之后才渐渐意识到,行文手法、语言技巧是多么的重要。李敖、王鼎钧,直至胡适,均如此。
  •     “生命无色,命运多彩。” 随笔编成的书籍,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从文坛到宗教到政治,小事大事信手记载,“个人主观上真实的回忆录”。
  •     生命长河部分类似自传,有滋味。艺文感应写文学评论中肯。
  •     江苏文艺版还是错字太多
  •     文笔多变,幽默,优美,深沉都有,文字没得说,但虎头尾蛇,编排不佳,且有多处重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