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换的孩子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44226950
作者:大江健三郎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日本知名导演)的自杀而感悟出的新作。伊丹十三与大江在高中时代即是亲密好友,两人对艺术创作的共同热情使得这段情谊延续了半个世纪,伊丹自杀前留下了30卷录音带,成了大江怀念挚友的管道,他试着与死者的灵魂沟通。
才华出众的电影导演吾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自杀身亡。作为他的好友和妹夫,长江古义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他倾听吾良留下的数十盒录音带,通过与死者灵魂进行交流的方式,试图揭开吾良自杀之谜。在这个过程中,古义人与吾良共同度过的年少时光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而吾良生前创作的素描的发现,使得事实的真相一步步向古义人逼近……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序章 田龟规则
1 百天Quarantine(一)
2 人,你这脆弱的东西
3 恐怖与痛风
4 百天Quarantine(二)
5 甲鱼尝试
6 偷窥的人
终章 莫理斯・森达克的漫画

内容概要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爱媛县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中于阅读萨特、加缪、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发表《奇妙的工作》。在这一年里,大江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自此,大江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同年,作者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生涯来说,1963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头。在这一年里,他的长子大江光出世了。原本这应该是一桩喜事,却给这位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婴儿的头盖骨先天缺损,脑组织外溢,虽然治疗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还去广岛参加了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有关调查,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可以认为,这两件都与死亡相连接的事给这位作家带来了难以言喻的苦恼和极为强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儿大江光的死的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认为死亡的危险正经常性地显露出来。这种思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自觉不自觉地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发表了?
《个人的体验》(1964)和《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等一系列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具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文艺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1964)、《洪水淹没我的灵魂》(1968)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和《小说方法》(1978)等作品和文论。


 被偷换的孩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1。进入纯文本的解读这是这篇小说结尾最闪光的地方,古义人从柏林带回一本画册《Outside Over There》,千樫看的时候很是触动,认为那个苍老茫然的母亲,和名叫爱达的小女孩都是自己,她看着,回想自己的童年,回想哥哥死去之前的很多事情。这里首先进入的时候就预设了“这画里叫做爱达的女孩,就是我。”这样的前提,然后进行的就是纯文本的对画册出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解读。同时我们注意到,千樫同时看到的还有古义人在柏林参加研讨会时大家对这本画册的评论。评论的人不见得都把画册的人物想成自己,但是他们的说法也是从文本直接走出来而不参与其他的怀疑。比如:塞达克的画册里,爱达抱着从葛布林那里解救出来的妹妹走在森林小路上,在她的前方,有一棵枝干伸展的树。在这棵树的阴影里,五只可怕的蝴蝶在飞舞。爱达的神经很紧张。  关于这一景象的预言性,塞达克在研讨会上是这样解释的:  "这表示爱达争取到的安宁仅仅是一瞬间,那幅画里四处充满了预示着前方有危险的声音。她能够安宁的只有极短暂的时间。"  "真的吗?"研讨会上有人问道。塞达克进一步做了说明:  "是这样的。那棵树眼看就要抓住她了。飞舞的五只蝴蝶意味着那里有五个葛布林。"我觉得从文本直接走出来的联想是很不严肃的,但是我们除了进行这样的联想,并且扩大它,使别人接受我们的联想而外,没有别的道路。2。没有冰孩子的立场这篇小说,以及大江这位作家,都是以其柔和的心和对和平的呼唤而著名,我们又一次读到了大江在现实中接受了的残障儿子“光”的角色。对无理取闹的舆论的谴责,对自己和孩子同一立场的坚持。(关于这一立场的出现,关于这一立场出现时的复杂心理,他已经在《个人的体验》里做了繁复的讲述,很大程度上,我们认为他在《个》里面,进行了不避讳的压力释放。但是,显然,压力恒有,在十多年后做这一篇小说时,大江还是要为自己的儿子解释一遍,对着这么多年来折磨他们的人们,娓娓道来。)但是《被偷换的孩子》里,又是结尾的地方,出现了一个起码我看来很不和谐的声音。在引用了古义人的一段发表在报纸上的回忆(现在农村已经不像从前了,那时把被褥直接铺在铺席上,我躺在褥子上。几天几夜没阖眼的母亲坐在枕头边,正瞧着我。我用自己都觉得怪怪的微弱声音问道:  "妈妈,我会死吧?"  "不会的。有我给你祈祷呢。"  "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听见了。我会死的。"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  "要是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你,你就放心吧。"  "可是,那个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吧?"  "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以前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新的你听。这样新的你就会用你知道的词说话,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  我还是不完全明白,可是能安心睡觉了。从第二天开始渐渐好了起来。好得非常慢。入冬时,我自己要求去上学了。 在教室里学习时,或在操场上打棒球时--这是战争结束时盛行的体育运动--我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现在在这里的我,会不会是那个发高烧的孩子死了以后,妈妈又生的新的孩子呢?我感觉好像妈妈把那个死去的孩子所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了我,就像早已存在的记忆似的,而我是继承了那个死去的孩子用过的词这样思考、讲话的吧?  在这个教室和操场上的孩子们,难道都是听了大人讲了那些没长成大人就死了的孩子的所见所闻,成为他们的替身的吧?其证据就是,我们都在使用同样的词语讲话。  而我们不正是为了使这些词语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到学校来的吗?因为不仅是国语、理科和算术,就连体操也是为了继承死去的孩子的赐予所需要的!自己一个人去森林,照着植物图鉴对照眼前的树木的话,就不能替代死去的孩子,成为和那个孩子同样的新的孩子。所以我们才这样到学校来,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之后,来拜访的姑娘说:"我想要为死去的孩子再生一个孩子。把死去的孩子的所见所闻,所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他听……我要成为把死去的孩子讲过的话教给新孩子的母亲。"这样的考虑,是太以画册的故事为现实了。画册里被坏小鬼葛布林替换来的,是一块孩子形状的冰,而现实是,这里被这位姑娘预设了人生的却是活的人类。3。还是没有逃掉国民性(试论)这样说要引起很多误会,但是我直感上想到这个词,而且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或者说“战前日本国民想法的影子”。最后千樫很支持姑娘的决定,甚至给她资助房租,还要亲自飞到柏林照顾她。她们是在为了心里的神圣(对千樫是哥哥,对那个姑娘是恋人),来共同谋杀将要到来的孩子。如果说被偷换,如果说反偷换,是这个小说想要讲的东西的话,那么下面这个孩子呢?不是受害者又在亲自加害于新的纯洁吗。只为了这一个故事的圆满吗。这一个的圆满如果是这样达到了的话,那不正是什么都没做的回到了被侮辱的地方了吗?4。语言这里我搞笑一点结束,看起来大江和村上都是多语种复合型人材。好好读书,学无止境。
  •     说实话,如果当作小说,很难读不过对于大江和伊丹十三有兴趣的人来说,是很有意思和价值的文本不知道可不可以用顽固的索隐派方法来解读很难忘记changeling的缘起和戈布林的故事多重意义,我的道行也许离解读差得很远不悲观不妥协,也许不是不被换走或者斩杀的理由
  •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读大江健三郎的《被偷换的孩子》,倒不是因为书有多厚,而是因为这实在是一本让人看了极其抑郁、内容也很枯燥无味的书。几乎每次我开始翻书不到二十页,就歪在自修室的椅子上睡过去了。但是这次是下了狠心要把书读完——只读好读的书,只看轻松的电影,鉴赏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被偷换的孩子》大意是说,电影导演吾良自杀之后,他的妹夫、好友长江古义人(以大江本人为原型)通过“百日”的修养、思考,回忆两个人的故事,而他的妻子、吾良的妹妹千樫,则在这段时间内确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从前那个英俊、善良的吾良,在十七岁那件事以后,就已经被哥布林(欧洲民间传说中用冰雕的丑陋小孩偷换人类美丽小孩的妖精)们偷换了。小说的最后,千樫和怀孕的浦小姐有一个计划:将浦小姐的孩子当成另一个吾良来抚养,保护他的纯真、美好不被哥布林偷走。书中古义人回忆起小时候生病发高烧担心自己会死去的时候,母亲对他说,如果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孩子,把你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他,这样他就是你了。古义人病好以后常常在想,这是原来的自己,还是妈妈再生下的自己?这样的想法,有点类似于庄周梦蝶了。然而终究每个人都是只能活一次的,没有可能让你的生命在另一个新生的生命上延续,就算是血脉相连的父母与孩子,就算是再相似的人,也毕竟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千樫和浦小姐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守护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不被哥布林们偷走,却不可能把他培养成另一个吾良。不可能,对那个孩子也不公平。哥布林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年龄?认知?外力?然而无论是什么,他们都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除非是像古义人智障的儿子阿亮那样。因为不懂,所以单纯,因为被父母保护着,所以不会受伤。但我们大多数人却和吾良一样,无法给自己套上隐形衣,避开哥布林的耳目。你原来是一块棱角分明的钻石,却逐渐被冲刷成了黯淡的玻璃球;你原来是一张雪白的宣纸,却逐渐被染上点点墨迹。玻璃球无法再被切割成钻石,因为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墨迹也无法从宣纸上去除,除非咬牙撕下,却和从骨骼上剥离皮肉般惨烈。性善性恶又有如何的差异,该被偷走的还是会被偷走。宿命论的腔调自管悲伤地在人性的天空下颤颤,但谁也无法阻止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让那个球不那么圆,也有能力尽量避免墨迹的沾染。吾良是努力过的,千樫看到他最后一部电影时为他找回了自己欣慰,却不曾料想不久以后他就自杀了。绝望之中的希望,既然已经看见了一束光,就应该牢牢抓住不放,为何却对自己说,我抓不住,然后甘愿堕入深渊?力量是“相信”给予的,背弃了信念,也就是背弃了连微笑都散发着馨香的自己,闭上眼睛随着哥布林去了。“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一同忘却,只把你们的心扉,对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忘却已经被磨去的棱角吧,忘却已经被染上的墨迹吧,用相信的力量,抵御哥布林贪婪的攻城掠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了三遍……他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存活……
  •     有心绞痛的感觉……不想多言,大江的文字,出自一个系统,给人相似的感受,但却在这种痛楚和无助中沉湎。
  •     被文章的结构、离奇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
  •     读得好郁闷压抑,“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一同忘却,只把你们的心扉,对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但新生的孩子又怎么会是原本的孩子呢?
  •     太催眠了……不知所云……
  •     趣74th。古义人就那么一片接一片地听着自杀的友人吾良留下的磁带,偶尔按下暂停键,与并不存在的人对话,真是蛮感伤的。当这些磁带听完时,古义人也只能反复嚼着生活的灰烬了。其实整本的叙事风格让人云里雾里的,不过结局平静中孕育着希望的力量。
  •     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个田龟
  •     11年大概春天吧,个阵我仲未转床,HKT仲系学校。
  •     沉重抑郁难懂
  •     吾良应该很可爱吧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他的心被偷走了,从血淋淋的牛皮里爬出来,偷偷的跑回家,妹妹在等你
  •     未来学可以解读这本作品么~思考中~~~
  •     这些片段穿插来回的出现,是借以田龟你告诉我的一切
  •     可能语言太过鲁迅化了.
  •     其实应该是四星半的 但实在是很喜欢终章还有结尾 我一向很喜欢大江先生小说的结尾~~
  •     刚看就出现睡不着的状况了
  •     我只能说自己的品位太低,这么好的书居然没看懂啊。
  •     [PKU]I313.45/48g
  •     关于日本人性格的好小说
  •     很难读,我必须承认。。
  •     半途而废
  •     「忘卻死去的人吧,連同活著的人一起忘卻!只將你的心扉,向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敝開!」
  •     了不起的
  •     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也一起忘却!只将你的心扉,向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
  •     内容即书名
  •     同样是“欧美所期待的日本印象”,却真心读不太懂大江....
  •     还是不怎么喜欢大江健三郎
  •     没想到原来和伊丹十三有如此渊源啊
  •     奇怪的二人组三部曲之一。
  •     结尾有如余音绕梁吖~~
  •     11111
  •     深刻,甚至于晦涩,要慢慢读
  •     略……艰深……大概用手机看还是吃力了点orz 不过故事讲的是一对好基友,一辈子
  •     有点沉闷的纯文学,当年没读懂现在已模糊
  •     再没见过更烂的翻译了
  •     实在看不下去
  •     没读懂。只是为了穿插其中的兰波诗句而读。
  •     这算是一部回忆录,看出了两人的友情,同时也为那位自杀的导演感到悲哀。
  •     我就想标记下这本怎么也看不下去的书(⊙o⊙)是我无能,是我没用,呜呜。
  •     赶在还书前看完,意识流,虽然没明白到底讲什么呢,还念念不忘两人是否BL,但对死亡的探究似乎都是有迹可寻的。呵,最终没拿起他的翻空,相当的压抑呀
  •     看完极其惆怅。“妈妈,我会死吧?”“不会的。有我给你祈祷呢。”“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听见了。我会死的。”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你,你就放心吧。”“可是,那个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吧?”“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以前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新的你听。这样新的你就会用你知道的词说话,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
  •     其实应该是四星半的 但实在很喜欢终章还有结尾 我一向很喜欢大江先生小说的结尾~~
  •     有人说这本结构很散乱,我倒觉得这种微妙的穿插最终离不开那个事件这种写法处理得非常好,很好得融入了思考的过程之中。可是,最终,也还是没有所谓的出路啊。。。
  •     真。难。读。
  •     源于光
  •     似懂非懂徒伤悲。
  •     乱乱糟糟,读着读着就丢了情节,看的一知半解。不过对古义人刀杀甲鱼以及作品中涉及的现实暴力深感震撼!真是抓心!
  •     政治、自杀、青春创伤、不确定的记忆、残障的孩子……大江就是这些调调。此书写的极为难读,情节通过各种片段的回忆穿插起来显得非常凌乱,叙事上杂七杂八的东西又出奇的多,结构很散,如此这般再配大江繁复、厚实的文笔,可谓催眠极品。而且人的内在核心似乎也一直没有走出“创伤——奇怪的扭曲”的路子,作为大江比较靠后的作品,可说是突破不足了。
  •     "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也一起忘记吧!只将你的心扉,想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
  •     看他的书看完常常有种没懂的感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