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书评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55510525X
作者:罗恩·科尔曼
页数:336页

请给这个寒凉的人生,一束光

请给这个寒凉的人生,一束光——《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编辑手记这是一个关于得了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女人的故事。很悲伤的话题,但如果你期待的是跌宕起伏、悲泣不止,那怕是要请你放下这本书了,因为它书写的不仅仅是小说,更是人生。细碎、反复又悲喜交加的人生。关于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称它为老年痴呆症,其实它只占老年痴呆这个大群体的三分之二。它是一种慢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无法治愈。意思是,如果确诊,除了吃药尽可能地延缓这一过程外,患者能做的,只是等待,等待黑暗降临的那一天。由短期记忆受损,无法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无法学习新的知识到不能与人进行顺畅的交流,因为词汇总是在脑中进进出出。字迹越来越缭乱,思绪越来越混乱,进而长期记忆也受到损伤,不断产生幻觉,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直至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说话,忘记一切的存在,变得完全漠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死亡通常非因疾病本身,而是由于感染其他疾病所致。在必须送到专门的疗养院进行看护前,尽管个人情况不同,但大约也有8年左右的时间,患者是在这种马上失去明天的恐惧中生活的,准备随时坠入一片黑暗。准备随时在走过无数遍的那条路上迷路,准备随时叫不出心爱女儿的名字,准备随时把爱人当作陌生人……但即便已经预知到自己的未来并做好心理准备,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内心仍旧是无以名状的恐惧、沮丧与不甘。《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讲述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大家族中更为罕见的一种: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是在65岁之前发病。这种病占整个阿尔茨海默病的3.5%,而且遗传是最重要的致病原因。这说明一件更可悲的事:患者的孩子也有可能遗传此病,比例是50%。这便是故事里这个家庭面临的基本状况,一个得了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一个二十岁,人生刚刚开始却也有五成可能患病的女儿;一个尚只有四岁,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一个比妻子小十岁,两人的婚姻生活刚刚开始的丈夫以及送走了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丈夫,刚刚得到人生几年空闲却又面对着即将忘记一切女儿的母亲。你所以为难以忍受的苦痛,正是一些人的日常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场深重的疾病。这真的是足够悲剧,赚人眼泪了。如果这本书,就从这条线上渲染陈述下去,我觉得,它就失去了意义,成为一个披着疾病外壳、因为痛而痛的“廉价”故事。因为真正的人生从来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疾病而停止转动,而一个家庭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疾病甚至丧生失去快乐。这是曾经从未经历过失去的我两年前才深刻了解的。两年前,我两个好朋友的父亲都患上了癌症。在我最初获悉这个消息时,感到震惊,因为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会是怎样的景象,更确切地说,我不相信我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当时,其中一个朋友在外地上学,正处在毕业季,各种论文要发,正是研究生期间最忙的时候。我只能通过短信、电话得知她的近况。刚刚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回家看望父亲,在疾病暂时控制住后又回学校继续论文。我记得当时是多么佩服她,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镇定的坐下来,学习,我也得承认,当时的我会觉得她是否理性过头,怎么能在这样巨大的灾难面前如此淡定。另一个朋友就是我的室友,由于学校距离她家只有两小时的路程,所以她每周都回去看望父亲。陪伴在她身边的我,看着她因父亲的病而惶惑、悲伤、奔波于学校与医院,承担起我无法想象的家庭重担。但除了最初得到这个消息时的悲痛外,她仍旧积极乐观地生活在当下。这时我突然了解了另一个朋友,事情发生时,我们总是拒绝的,可这种本能性的拒绝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哭过、恨过之后,他们能做的都是继续这生活。所以,当我们习惯性的付出自己的“同情”时,我们都忘记了,生活的残忍与人的强大。太阳总是照常升起,所以有些伤痛终会变成伴随我们前行的力量。返老还童——比悲伤更悲伤的事尽管人生依旧,生活照常,但却难以否认疾病的存在。因为它时时刻刻在侵扰着这个生活中的每个人。所以在继续生活的同时,作者将克莱尔——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疾病逐渐深重的过程以及它对这个家庭,对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影响通过她自己之口与她的大女儿凯特琳之口讲述出来。而这两个主要叙述者刚好代表了这场疾病中的两个立场——病人与家属。从家属的立场,你会因为克莱尔的遗忘而沮丧甚至愤怒,唏嘘她怎么会认不出自己的丈夫,却可以对别的男人感到安心;为什么她看不懂曾经读过无数次的童话书,再也没办法讲给女儿听;为什么她那么不听话,总是要跟母亲作对,总是一次次离家出走,一次次搞得家中鸡飞狗跳。但从病人的立场,你似乎又可以理解这个在她眼中越来越陌生甚至混乱的世界,带给她多大的恐惧。而除了忘记亲人、爱人,那比悲伤更悲伤的却是她对丧失自我的抗争。为什么不能开车?为什么不能再工作?为什么不能独自出门?为什么在别人得知她患病时一定要有异样的眼光?她相信她还是个正常人,不能就此认命,所以她总是负气出走,做出在家人看来出格的事,但她想要的只是做一个“正常”的自己,不想只是个摆设,被当作白痴。但当她赌气出走,想着只是走到路尽头就回来的时候,她真的看不懂周围的房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每每看到这里,我总会感到彻心的疼,如果一个人不再有自我意识,不再记得自己,她将怎样证明自己的存在呢?还记得学发展心理的时候讲过,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第一次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指着自己说这就是我的时候,才真正成为一个不依附别人的独立个体,因为知道自己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完整而独立的人。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渐渐忘记自己的存在,自己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像疯子可以有正常人难以理解的另一个世界,只是空洞的灵魂——甚至灵魂这个词都有些多余了。我记得书中的克莱尔曾说,她宁愿自己得的是癌症,因为起码她可以认识字,可以给女儿读书,起码她可以为之一搏,不管结局如何,但这场病,让她变得不是她了,让她曾经充满想法的脑袋变得空空、混乱。她渐渐变回婴儿时的自己,全部都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并不可避免地迈入一片虚无。唯有爱让我们长存但如果知道自己将要忘记自己、忘记爱人、忘记一切的命运,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为何?如果连爱都可以忘记,那么爱是否还有意义?故事里,克莱尔曾问过她母亲这个问题,我们很多人也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但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探寻人生的意义像一种哲思,当然这也的确是世代以来诸多哲学家们思考一生的问题。但对于一个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来说,这个问题是那么的实际,那么的仓促着急。他们没有一生的时间去寻觅答案,这个问题也没有浪漫而伟大的光环。它就像一个普通人心心念念今晚吃什么一样接地气,那么的俗,那么的迫不及待。他们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我想作者通过克莱尔母亲之口,通过整个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她心中的答案,存在便是意义,而爱能让这种意义恒久。正如我们不会认为一个完全靠本能生存的婴儿毫无意义,因为他的降生本身就给这个家庭带来一种非凡的意义那样,我们不会认为终将忘记一切的克莱尔,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克莱尔的存在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曾经是母亲的奇迹,曾经是女儿的依赖,曾经是丈夫的未来,而在他们渐渐丧失一切的过程中在当他们渐渐忘记自己的过程中,那些人的爱从不曾失去。记得当时去拿校对的稿子,校对老师对我说,幸亏她有一些那么好的家人。她的确是幸运的,这份幸运源自她自身性格的乐观、豁达,也源自一个有爱的家。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很多人没有这份幸运。也许在了解这种疾病之前,在考虑人生的意义之前,他们已经步入黑暗。因为之前的遗忘病症被家人甚至自己忽视了,被简单地当作了“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有太多的他们在最后那段恐惧的时光里,是独自战斗着,默默的承受,默默的等待。艺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通过向人展现一种特殊的存在,帮助人们意识到曾经忽视的。这不是个悲痛的故事,却讲述一个悲伤的话题。它帮我们看清生活,学着另一种面对失去的方式。

爱是最后一道温暖

如果某天你被疾病砸中,无处可逃,你会怎么办?是痛哭流涕指责上天的不公,还是萎靡不振接受命运的安排?如果不是当事人,我们真的很难预测到自己究竟是坚强还是颓丧。克莱尔·阿姆斯特朗一家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克莱尔得知病情后,她与世界、与家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讲述了这一个家庭在妥协与抗争、在自我与外在之间的冲突及和解。早发型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克莱尔的爸爸就是患此证过世,当克莱尔也被诊断患有此病症,她与妈妈露丝的冲突自然是首当其冲。妈妈通过剪下报纸的医学研究等内容不断强化对疾病的抗拒与害怕,克莱尔则通过不断逃离妈妈来证明自己还是清醒、还有能力。不甚了解的父亲、沉浸在父亲逝世阴影下的母亲,故事也许远去,但它的影响并没有。这就是心理学上通常说的,原生家庭生活经历的冲突,当疾病再次出现,妈妈害怕再次失去,女儿不愿意承认病情,这一环节的冲突成就了两人深入的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与父母产生了代沟、产生了隔离,虽然是通过疾病让彼此更深入,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与童年的和解、自我与原生家庭的和解。第二个冲突点在克莱尔与大女儿凯特琳之间,凯特琳是克莱尔未婚生下的女儿。当凯特琳被告知父亲从来不知道她的存在,当克莱尔发现凯特琳同她年轻一样未婚怀孕,这一历史的重复成为了她们各自心头上的伤。也许,秘密曾经都被快乐、依赖的假象所遮盖,但没有不透光的秘密,当克莱尔与凯特琳共同将自己剖开在彼此面前,她们达成了母女身份上的平等认知与理解,当最后克莱尔在短暂的清醒时她既接受了自己即将变得软弱、虚弱的事实,也承认了女儿可以勇敢坚强、能够抓住幸福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和解。第三个冲突来自克莱尔与丈夫格雷戈之间,在渐渐模糊的记忆中,格雷戈成为了克莱尔的陌生人,排斥、逃避成为克莱尔面对格雷戈的唯一反应。而爱上另一个男人莱恩,是克莱尔的逃避出口,这是除了小女儿埃斯特外唯一将克莱尔当作正常人的人,这一再被克莱尔强调,她的内心是渴望认同感。最令人心酸的是,当克莱尔排斥他时,格雷戈隐忍的哭泣。最令人感动的是,格雷戈就是莱恩,虽然爱的记忆在渐渐散去,但是爱没有改变。这成为了第三种和解。当疾病降临时,不仅仅是得病的那个人在承受痛苦,而是一个家庭随之而来的改变。因为害怕克莱尔出事而对她过度保护,因为害怕自己被疾病打败而逃离,因为被克莱尔遗忘而难过,因为疾病而不得不揭穿的生活隐秘……这些都将是一场重大疾病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它不仅摧毁人的肉体,也摧毁人的内心。而克莱尔一家告诉我们,爱虽然会失去记忆、失去形式,爱虽然会有愤怒、悲伤的情绪,但爱才是我们最后的温暖,不仅抚慰病人的身心,也抚慰悲伤的家庭。

你会消失在我的记忆中,却会留在我的心里

很早之前看过《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这是一部经典的韩国小清新电影,故事中的女主角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她的遭遇是痛苦的,可是在电影里却让我牢记了主人公之间最感人的爱情。而《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这本书在讲述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时,人们的亲情,爱情,也在讲述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这本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直来直往的女性,她的个性直接、开朗,在生命的前半段,她过得逍遥自在,甚至在青年时期就叛逆,对一切不屑一顾,还因此怀孕。后来她又收获了一个爱她的也更加年轻的爱人,还有自己的女儿。这样的家庭本应过得风风火火的。然而不幸的事情也发生了。她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打击,对于她,还有她的家庭,包括她的母亲,打击都是巨大的。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她将渐渐忘记周围的亲人,甚至她自己。她的生活能力渐渐降低甚至失去。她像很多最初知道病情的人一样,都是这样恐惧,这样踌躇。但是她毕竟还是不同于其他人,她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虽然这盆凉水渐渐将它熄灭,但她又用自己的坚强和乐观将它点燃。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还有母亲,虽然记忆将这些亲人渐渐夺走,但温暖的情谊却始终留在她的心中。《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这本书不同于以前看到的类似题材的作品。它让人们在绝望之中看到了希望。在病人的生活中,也会出现小幽默,小惊喜。在痛苦的病魔之下,仍然挣扎这一刻火热的内心。我自己的亲人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疾病。病人的生活是痛苦的,因为阿尔茨海默病,会渐渐剥夺他们生存的能力。而病人的亲人更是痛苦的,因为他们要亲眼见证病人在记忆中将自己遗忘,这种遗忘就像抛弃一样。唯有明白这一切的人最为痛苦。但是生活人要继续,面对这样的疾病,所有的人都需要有勇气和力量。《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命运注定让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失去对生活的记忆,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爱和包容照顾他们,关怀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生存下去的重要动力。我们会一直坚持着,直到奇迹出现的那一刻。

落笔生花,不过如此。。

敬率真舞者露丝,敬个性红发克莱尔,敬哥特风凯特琳。。这是继《呼啸山庄》和《雾都孤儿》后唯一一部让我在看书的时候会产生连贯性画面的故事。。就好像回到了10岁时看《呼啸山庄》的那个时候。。虽然现在基本记不清“呼”的内容了。。但是那个小阁楼,那本圣经上稚嫩的字却一直一直烙印在我的脑袋里。。那是一个我在读书时幻象出的世界。。所以才会如此记忆犹新。。而在《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里》,咖啡店,爬山,图书馆,学校,酒吧,宾馆。。等等,有太多的内容,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如同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大脑袋里。。不尽感叹--------落笔生活,不过如此-------没有点缀任何的华丽词藻,只以最朴实的文字出现在读者面前。。却让人哗然。。。喜欢罗恩.科尔曼的这本书。超级超级喜欢!!!

【书评人俱乐部】忘记,是一种残酷

文/河北小珊 评《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忘记,是一种残酷。等待忘记,就是要不停的告诉自己也许很快就会记不起自己最亲爱的家人,忘记一些简单到不行的生活技能,也许一觉醒来世界就变得不一样,因此等待失去记忆,就像是幸福的人等待死亡一样可怕,是恐惧到极致的体验。我要渐渐忘了这世界了,这是一句多么凄凉的陈述,读过书中的内容,更能体会出这其中的悲伤、遗憾、不舍。故事的主人公克莱尔,一位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来就不是一个顺从生活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她的选择,都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如今,与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陪伴着孩子成长,不错过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成为克莱尔最简单的心愿。可是,即便这样简单的愿望,她也没办法实现了;亲爱的人、熟悉的场景、斑斓的过往,都将从她的生命里渐渐淡出,以她无法掌控的方式。正当盛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正是享受生活的年纪,她就要渐渐地失去所有的记忆,这是命运跟她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克莱尔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她依然决定,正视这正在迈入的未来,竭尽所能去生活。也许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别样的结局,但每一束微弱的光,都有希望温暖这个寒凉的人生。这本书除了让我感叹克莱尔的勇气之外,更让我思考人生的价值。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当然,后面一句话是一个革命者赋予自己的责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不虚度光阴这一点到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在生活中除了懒惰,还有懦弱,这两种情绪足够拖延着我们梦想中的进程,让我们最终荒废时光,铸就遗憾。人活着并且有思想、有梦想的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得、幸福的事情,还是那句话,活在当下,过好今天!(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唯爱永恒

之所以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深切的感受过阿尔茨海默症带给病人家属的痛苦与无奈。我爷爷的两个弟弟都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个早就去世,一个已严重到连我爸都不认识的程度。我爷爷去世的很早,死于肺结核。不知道活久些的话会不会也得这个病。近年来我的记忆力也衰退了,当然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的自然症状,但在心里真的是有这样的一个阴影在的。也许是我想多了,我当然也希望是自己想多了。因为这个病是太无奈太无奈的。这也是我现在愿意写些东西的原因。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故事,从头至尾弥漫着伤感,无奈,也记载了快乐的过去,及对未来的不可测的悲哀。患者是个中年女士,有相爱的丈夫,两个可爱的女儿,还有一个洒脱乐观的母亲,可以说祖孙三代各有各的平凡却精彩的生活。但猝不及防的病痛打破了他们的平静。这个病是这样的:每一天,每小时都会从患者的大脑中永久的剥夺一些词,一些人名,一些事件。当克莱尔刚刚发现这些症状时,她不肯面对与屈服,她总能有办法掩饰过去,不让别人发现,因为她智商很高,是个数学老师。可是当她一觉醒来不记得哪只脚该穿哪只鞋的时候,她再也掩饰不了。终于有一天,她痛苦的告别了她的教师岗位,爱她的丈夫在她眼中已然成为了经常出入她家的一个陌生人,她还忘记了小女儿的名字,后来听到她母亲唤小女儿时,她把这个名字深深的记在心上,反复偷偷练习,算是又找回来了吧!她不能再给孩子烤爱吃的蛋糕,讲故事,去公园游玩,因为每一次她尝试做这些时,都会酿成一起起的事故,不是弄丢了女儿,就是弄丢了自己,或者差点被满厨房的瓦斯熏死。她的母亲告别了自己独立的快乐生活,搬来照顾她及这个家。并且与克莱尔一起去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女儿,去帮大女儿与亲生爸爸相认,反正就是只要克莱尔想做的事,妈妈都帮她完成,任何境况,与她共同面对。尊重她的想法,并且帮她实现。不会因为她是个病人就剥夺她任何的权利。母爱永远出现在任何一个需要它的时间与空间,并且无怨无悔!她的丈夫是最痛苦的,枕边人变成了陌生人,但他没有放弃对她的爱。在家外,她把他当成了另一个人,并且愿意倾诉心声,于是他便想方设法的通过她的“幻象”来接近她,关爱她。大女儿想着如何帮妈妈照顾同母异父的妹妹,保持这个家的完整。小女儿开始给妈妈讲故事了。。。。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心中有爱,病痛也无法掠夺的爱!适合事情都会被遗忘,唯有爱永恒!我深刻的记得,前三年我堂弟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我二爷爷高兴的神情。那时他已经得这个病有几年了,反正是不记得我了。趁着这个喜事,家里人特意把他从天津接回来回老家看一眼。他坐在轮椅上,从下车精神就很好,嘴里不停的发出声音,那一定是快乐的声音!他会忘记很多事情,老家的地名,回家的路径,家里人的模样,但我相信,从他下车的那一刻,家的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快乐与喜悦充盈在他的每一个细胞。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是永恒存在在生命中的,永不消逝!所以,任何的病痛都不是可怕的,只要我们心中还有爱!这篇文是我流着泪敲完的,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有很多的亲身感触,不说了。人生无常,爱永在!珍惜吧!

妈妈,谢谢你牵着我的手

即便现在 我仍然喜欢 冬夜 踢被子 冻醒后 喊一声 :“妈妈, 我冷。”妈妈总会走过来 帮我把被子盖好即便现在 我仍然喜欢 夏夜 被蚊子咬了 喊一声:“妈妈,我痒。”妈妈总会走过来 帮我涂防蚊液这些时候 我总是怀抱着幸福 甜甜的继续睡去 我不是懒 也不是不够独立 只是怀念迄今仍有残留记忆的属于婴儿时代的安全感 记得小时候妈妈曾问我,“将来你会更爱你的孩子还是更爱我?”我的回答至今依然觉得很是机智“那你更爱我还是更爱姥姥?”。那时候,妈妈笑了,“说的也是”她是这么说的。我确定当年的“童言无忌”终逃不过“一语成谶”的命运,因为它切实地说明一个女人在扮演母亲和女儿两个不同角色时的状态与我们的女性本能。人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知父母恩已是难得,能做到将自己给孩子的爱,等同地分给父母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故事中的克莱尔是个特殊的母亲,特殊的女儿。她患了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在渐渐丧失她的记忆。但即便在将要忘记这个世界的时候,克莱尔心心念念地仍旧是安顿好女儿凯特琳的生活;在她拖着时刻陷入混乱的脑袋时,她仍旧努力地弥补给女儿造成的遗憾;她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只为临别前,帮女儿铺好未来的人生之路。这便是一个女人的舐犊天性。但反过来,再看看这个故事中唯一的一个“反派”人物,克莱尔的母亲露丝吧。这个放弃了自己安享的晚年生活,承担起这个家庭中照顾病人与小孩重担的“反派“母亲,成为克莱尔患病后“斗智斗勇”的对象。在克莱尔神志清楚的情况下,故事中所有的矛盾与剑拔弩张几乎都发生在她和母亲之间。对母亲限制自己人身自由的反抗,负气地离家出走,本能地说出尖酸刻薄的话……克莱尔说“我猜,人人都知道,我变残忍是因为,痴呆症让我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也是因为,我大多数时间都感到恐慌。我猜,人人都知道我这样,可他们还是会被我伤害——开始小心我。”,但事实是,除了那个渐渐变成陌生人的丈夫,这个在自己脑中依旧鲜活的老妈却是被她伤害最深的人。但克莱尔真的讨厌母亲吗?当然不是。她宁愿母亲而非丈夫陪伴去就医正是因为她知道母亲会给出她最直白的反应,更因为她知道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些恐惧、不甘与愤怒。她不顾一切地反抗只是“努力证明,不用她来救我,我也能长大”但她也明白“她是我妈妈,我需要她。我知道,即使到了我不知道自己需要她时,我还是会需要她。”妈妈最爱的是女儿,但妈妈生病了时,想念的却是自己的妈妈。这似乎是世间最奇妙又最难以辩驳的现实。我的母亲是个典型的东方母亲。她的人生可以简单地划分成两个阶段。生我前,生我后。作为家中的老幺,母亲是被父母兄长姐姐捧在手心里的。那是个充满生机的年代,一切新事物都在张扬的兴起,年轻的母亲活的潇洒、任性。花费一个月的工资买一条裤子,骑着姥爷买给她的最新款“洋车子”,带着新式的手表,我能想象得到她那身“气派”。有了我之后,因为父亲是军人,在我人生最初的几年,是与母亲相伴而过的。因为距离姥姥姥爷家近,在他们的照顾下,我们的小日子过得舒适,自在。但妈妈再不是曾经那个风光气派的母亲了。她渐渐放下了最在意的美丽衣裳,精致妆容,出门永远只瞄着童装,买菜只会记得我喜欢的口味,黑黑胖胖的我在她心目中也是白天鹅。我曾经问母亲,为什么她会对我那么好,她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世界上所有的妈妈都会对女儿这样好。”那么朴实却又那样震撼。后来,母亲带我随军离开了老家,现在想起,才发现,那也是她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妈妈,感情内敛的她很少提起姥姥,依旧将所有的心思放在眼前这个总是跟她争吵,挣扎的要独立自由的女孩儿身上。时光就流淌在我与妈妈一次次的激烈对峙,之后母亲的温柔低头中。直到那一天,她跟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那天晚上,妈妈喝醉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妈妈喝醉,也是第一次看见她哭得像个孩子一样找妈妈。一直被放在宇宙中心的我第一次发现,我从没想过妈妈也会想念自己的妈妈,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人愿意倾尽一生所爱给自己的孩子,母亲却永远都是在你受伤、难过时想要寻找的港湾,那是如同我们出生前被裹覆在母亲子宫中的原始安全感。我们习惯了向父母索取,同时又学习着如何不计一切的向孩子付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母亲的眷恋与依赖,总是在遇到难处时才会迸发。但也许我们应该学着回头看看站在原地的妈妈。在没有我们之前,她也曾是个任性的女孩儿,骄傲的女孩儿。也正是这样任性骄傲的女孩儿,在人生路上一直紧紧牵着我们的手。就像即便已经痴呆的克莱尔却依旧牵着凯特琳的手,就像一直被她的反抗挣扎伤害着的露丝依旧牵着克莱尔的的手,就像在上学路上,在回家路上,在跌倒的时候,迷茫的时候,失望的时候,冷的时候,疼的时候,小的时候,长大了的时候,在任何我们需要安慰与温暖的时候,母亲依旧牵着我们的手。妈妈,谢谢你一直牵着我的手。

忘记世界,也不会忘记爱你

克莱尔是个风趣又乐观的中年单亲妈妈,像个小姑娘充满活力,好像她走到哪里,灵动就被带到了哪里。终于找到了挚爱相伴,事业也如人意,却过早的发现了人生的终点迫近了,她患上了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俗称痴呆症。甚至还没有"享受"到恼人的更年期,就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如果我是她,可能在得知自己成了一个单亲妈妈的时候,终点就到了,根本不必等到痴呆症光临!嘴上是这么说,心里还是舍不得花花世界的,哪怕是在这世上的最后一秒。所以,克莱尔也没有浪费每一秒,时刻想着如何证明生着病的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是需要尊重的被爱着。比如,策划多次逃跑,精力旺盛的逃离母亲的视线,想证明自己依然可以像个正常人一样。带着小女儿偷偷跑去公园,结果却是被警察叔叔送回家的;勇敢的以为自己还可以烤蛋糕,结果差点炸掉厨房。.......克莱尔将不能与爱人携手变老,不能参与孩子的成长,甚至会错过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天只要一睁开眼,记忆就像列车窗外的风景,一处一处的向后移,直至消失不见,只剩下提醒你的踢踏踢踏声。有时候又像个时间旅行者,自由的甚至不需要向老板打辞职报告,真正的说走就走,从一个梦境穿越到另一个梦境,缥缈得真实,真实的可怕。她渐渐忘记生活常识,甚至忘记文字,忘记了回家的路,忘记了如何使用烤箱。朋友,学生,家人,甚至是自己,都在以她无法掌控的方式,淡出她的世界。乐观的想一下,等到完全忘记自己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都会是一个惊喜吧!但是不管怎样,命运给她安排一道江,即使不会游泳,她还是决定倔强的趟过去,竭尽所能,去生活,去爱。故事很平淡,语言也很平实,好像生病邻居一般的存在。可是这一次我却没那么幸运,我真的想任性的说:她不是我的挚爱了。因为她根本就忘记了我,即使我知道她病了。那时候我才大二,那天的天气和每天并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狂风暴雨,也没突然爆炸个暖水瓶,很安静。我还在电话里跟小姨嘻嘻哈哈的打趣,可能小姨诧异我怎么会笑得如此没心没肺,才试探性的问我一句,“家里出事了,你妈没跟你说吗?”“啊,什么事啊?没说过啊!”我也一愣,因为家人觉得在自给自足之前都算小孩子,即使你已经过了18岁,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你奶奶去世了!”这不是晴天霹雳,早在一年前她已经不认识我的时候,心里已经早有准备,阿尔茨海默病消耗了她最后的时间!不认识我,还要告诉我,她有一个孙女,给我看她偷偷攒给她的糖,叫我不要告诉别人。忘记我的脸,却依然爱着她的孙女,爱着她的爱人,依然没有忘记爱的是谁。她也在以她自己的方式,竭尽所能的生活着,爱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告别!人生本就是一条崎岖的路,或长或短, 或精彩或低靡,努力走好每一步,不负光阴,不负我!书上说“也许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别样的结局,但是每一束微弱的光,都有希望温暖这个寒凉的世界。”

【书评人俱乐部】开始复习记忆——《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

收到这本书的这天是开年来心情最差的一天,当看到封面上的标题——《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心里顿时有着说不出的情绪,就像这糟糕的心情还没DOWN到底的感觉。看腰封上的文案介绍这是一本2014秋季主推图书,是“一本告白与告别之书”。瞬间我的脑海闪出前几日看的一本《最好的告别》。我以为这样的文案描述事关生死,直到看了作者的简介才想起来这是一本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书,是一个比生死更为磨人的主题,其过程是漫长又痛苦的。作者笔下的克莱尔开篇就让我们看到了阿尔茨海默病对她的影响,只是赌气的向前走而已居然就这样迷了路,想不起家的方向,想不起自己为何会在咖啡馆里,甚至是自己曾经熟悉的人——凯西妈妈也变成了陌生人。当看到克莱尔要记住“莱恩”这个名字在反复念叨着,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原来记忆也是要反复练习和重温的。而对克莱尔的记忆造成伤害的“阿尔茨海默病”,不用百度也知道它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性痴呆症”。说来有些巧,看这本书的前一晚刚看过一个与之有关的小品《老爸》,朋友在旁哭得一塌糊涂,我却无法感同身受。虽然之前也看过此类主题的书籍和电影,但毕竟我身边熟知的亲人朋友间还没有这类的病人存在,也就无法确知遗忘与被遗忘到底是什么感受。可我知道,记忆,从来就不是可靠的东西,时光流逝便可扭曲它,所以一直以来对记忆并不特别在乎。曾经有一次站在门前却忘记了每天都要输入的密码,最后只能强行开门触醒警报,要安全中心解除才告终。那一刻站在门外的不知所措偶尔还会想起。我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即使没有阿尔茨海默病,也会失去很多记忆。一直将“与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陪伴孩子成长”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可是这个故事却那么强烈的甩了我们一个耳光,人的自以为事有时会让我们错失多少事物与人。克莱尔在42页中描述“我们的婚礼”,让我看到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及场景的渲染还是很细腻的。整个“婚礼”看上去很立体,仿若置身其中。但是这种幸福场景看上去越美好,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相对的越感到难以承受。当克莱尔被迫放弃工作去学校告别的时候,说了四个字“再见,生活。”内心一酸,想起了这本书的名字。“忘记”之后并不是末日,这个世界依然正常运转,不幸的人也只能继续努力的活着。好在克莱尔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她有疼她的母亲,有深爱她的格雷戈,还有两个贴心的女儿。而且爱终归是爱,即使已经不记得你是谁,我还是会再次爱上你。生活不总是甜蜜,麻烦也不曾间断,但这就是生活啊。

子非鱼,焉知鱼善忘

素来听闻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所以前段时间看备受争议的电影《大鱼海棠》,还以为是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的故事,结果大鱼竟然什么都记得,硬是成就了王子公主幸福生活的结局,也算大跌眼镜。按照鱼的记忆只有七秒的标准,我更愿意把小说《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看作大鱼的故事。不能自理,丧失自由书中的“我”,克莱尔,患了阿兹海默症,不停地忘掉东西,越忘越多。有时我会替克莱尔担心,怎么这样就把事情给忘了?如果她烧菜,却忘了自己在烧菜,可能会导致屋子被火吞掉;如果她开车,忘了怎么开车,可能会遭遇车祸身亡;如果她遇到坏人,会很危险,遇到好人也不见得安全,因为她很可能把好人当作坏人,误伤好人。总之,克莱尔只能凭借七秒之内的人性本能去面对生活,用直觉判断自己在什么地方,要做什么事情,与之接触的是什么人,困难一目了然。让克莱尔感到痛苦的事中,有一件是不能继续教书,因为她戏剧性地开车撞到学校的邮筒,让人知道了她患病的事实。不能继续教书其实是一种象征,放在法律的语境下,就是“丧失劳动能力”,伴随着的下一句当然就是“生活不能自理”。要勇敢承认自己将来的生活只能依靠别人是很难的,尤其对于一个要强的女人。这不只是在众人面前用嘴承认不能自理,也要在心中承认自己确实如此,而且事情不会逆转。那种心理负担,就像我们看到路边的乞丐,为什么有时心生怜悯,有时却嗤之以鼻。因为有的乞丐肢体残疾、身体功能不全,没有任何能解决自己温饱的办法,只能靠别人救济而活,想想便觉得心酸;而有的呢,好手好脚白白净净,连块疤都没有,脸上抹点黑泥,身上穿件脏衣,便想将别人劳动挣的钱化到自己碗里来,这不是惹人烦厌吗?阿兹海默症的病人正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或者说情况更加特殊,他们有时候能生活自理,而大部分时候都不能自理,所以他们要一边接受别人的怜悯,一边又要经受别人的烦厌。不能继续教书还意味着生活圈子的进一步缩小。克莱尔为了证明自己仍然识路,曾赌气往家门外走出一段距离,然后果然忘了回家的路。事实上,患病以后,她也就基本告别人际交往了。即使终日待在家中,她也要用尽心力来记住自己的母亲与女儿们。这是一种自由的丧失。忘掉世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即使小说用第一人称,讲了许多克莱尔善忘的事情,有的好笑,有的令人心酸,我依然难以想象那种渐渐忘掉整个世界的感觉。平常人善忘,不过类似玩拼图游戏偶尔找不着一块拼图了,对整个拼图图形的认知还在,三观尚全,不至于惶然失措、进退维谷。而克莱尔的情况是,少年无论如何豪横,而今也是痴钝若寒蝇,把自己的过往经历,连同自己的个性通通忘掉,明明人群中那个背影再熟悉不过,却只能干笑着说“那人好像一条狗”。奇妙的是,这本书为了让读者体验克莱尔善忘之痛,从头到尾给人一种丢三落四的感觉,但却没有任何不适之感,反而觉得很新奇。比如,克莱尔会忘了自己结过婚,和别的男人搭讪,然后低头看见手上戴着婚戒吓一跳;又比如,她会忘了母亲在她口袋里放的手机怎么用,在图书馆里拿那个发出声音的东西无可奈何,受到别人投诉。忽略掉病情带来的悲怆气氛,这些实际上是很有趣的体验。有时候会想,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到底有多少时间沉浸在病痛带来的苦楚中。大多数时候,他们就像初生的婴儿,探索着未知的世界,记忆短得光要搞清楚自己是谁都已经不够用了,意识到自己有病也会马上忘掉,真的会为自己善忘这件事而难过吗?当然,克莱尔是个例外,她倒是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病了,唯一不容易忘掉的就是这件事。但是这样想着,我突然不为那些病人们感到难过了,他们不过是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虽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但他们也不太记得自己想要什么了。真正困扰阿兹海默症病人的东西,其实,几千年前的濠梁之辩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些爱着克莱尔的人,不知道她如何善忘,却要忧心她的善忘给她带来的痛苦,这就是她痛苦的源头吧?文/江离 2016年8月7日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豆邮。

面对衰老,我们应该学会接受

看过这本书,觉得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对于衰老,我们应该接受,还是排斥。看过李雪健演的一部电视剧,说的就是一个老是忘记这忘记那的倔强老头的故事,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宽容,还是憎恶。庄子《秋水》篇道:"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说明人在宇宙中显得如此的渺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呢?生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类作为灵长类的动物,自然也同样如此,没有人能够改变,“人生百岁间,天地暂寓形;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想通了就自然快乐了。人的器官24小时不停的工作,自然也有衰老的一天,新陈代谢到了一定的程度,器官的问题频发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大脑,为啥很多的画家、书法家年逾古稀,都要不停的画,不停的写,这就是让大脑保持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的一个过程。陈道明自己做糖人、面人,自己缝纫衣物,这也是一种让大脑保持新陈代谢的好方法。虔诚的佛教徒,每天暮鼓晨钟,生活规律,也是保持大脑延缓衰老的办法。在健康面前,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不是奢侈物,而最最无价的,是我们万金无法换来的健康。面对衰老,我们应该学会坦然接受,平静面对,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笑一笑,用心去体会。

她们就是要红红火火过一生!

失忆症主题不新鲜,阿尔兹海默病主题不新鲜,甚至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做噱头也不新鲜。那么多的影视和小说都说的是这个事儿。医学普及文章中也介绍了如何护理阿尔兹海默病人。随便一搜百度相关主题,出来的文章都讲的是阿尔兹海默发病率翻翻翻倍地提高~~~其实想想有些不可思议,那些得了病的人,是住在家里、医院,还是偶尔也会行走在大街上、乘坐在地铁里,与你擦肩或并肩?他们的心中对于越来越短的将来,到底有什么样的打算?《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这是女主克莱尔的呼唤。她才刚刚进入四字头,远比《依然爱丽丝》中的爱丽丝年轻,却不幸罹患了这个病——从父亲那边,并且她还会给自己的女儿留下百分之五十的患病几率——脑中有血栓,血栓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她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趁自己清醒的时候还占多数,她要记下那些值得记录的点点滴滴。而这些点点滴滴很简单:全部都是家人,有妈妈、大女儿、小女儿、小丈夫(对,比自己年轻许多!),以及对于父亲的怀念,还有对于小时候的自己、年轻时候自己的遥望。家人就这么多,每个人都有份,每个人都把她的心占得满满的,都是爱。——有这么多的爱,哪里会寒凉?!——事实上,这也压根就不是个营造寒凉气氛的悲情小说,而是从头到尾,红红火火,咋咋呼呼,跌跌撞撞,鸡飞狗跳,热热闹闹,暖暖融融。克莱尔•阿姆斯特朗,从小就不习惯按常理出牌。继承了嬉皮士老妈的奔放和率性,她的不长的人生,也演绎得坦坦荡荡。少年的时候就活泼出位,大学时候未婚先孕而退学,索性自己专心把孩子养大,同时拒绝一大波追求者;三字头的后半遇见比自己小得多的帅哥建筑工,犹豫才一小会就认定他是此生真爱;结婚(第一次啊!),再怀孕,临盆发生在自家的厕所,镇定自若地指挥惊慌失措的小丈夫;跟小女儿的天伦之乐才享受没多久,就被诊断出阿尔兹海默——“老年”痴呆症。因为对父亲患病印象深刻,早有心理准备,她和家人一点都没恐慌。本来已退休享清福的老妈也毅然回来照顾她,然而……然而,阿姆斯特朗家的女人从来就不安分。被她视为perfect child的大女儿凯特琳,也步了自己的后尘,20岁头上就未婚先孕,被男友遗弃。女儿可没有妈妈当时那么坚强,心灰意冷的少女从此逃家,开始了迷茫的自我放逐;她惦记的不仅是肚子里的小娃娃,还有二十年没见面的父亲(他到底是谁是谁是谁!!!)。于是,一个孕妇去人间游荡找爸,一个半疯子满世界乱串寻女,一个前嬉皮(克莱尔的妈,大家记得吗?)不离不弃跟随,一个三岁半小妞一直都没明白出了什么事,时不时开心地插一嘴或掺一脚,还有一个温柔而迷惑的丈夫,一边因为妻子忘记了自己而难过,一边又为如何跟她重遇而费尽心思……每一章,每一页,一个段落,都大刀阔斧,活色生香,讲的都是人间琐事,却充满了生命力。克莱尔清醒的时候果决勇敢,糊涂的时候就变回了小孩;而六十岁的老母亲——我真的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老太太,那么那么地关心她,照顾她,保护她,纠正她。她曾经看着自己的丈夫得病最后离世,现在轮到自己的女儿了。该来的总会来。她心痛却沉着。书里许多个错乱的时刻,只有她才能hold住气场,挽住狂澜。这是一本完全情绪驱动的小说。与《依然爱丽丝》相比,它没有那么多专业的医学形容;它没有《流放的老国王》那么悲凉冷静,也不似《伊丽莎白不见了》那样跳跃琐碎。即使叙述的方式依然是西方小说贯爱的变换视角,但一点都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反倒非常贴合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各自的心态。整本书的基调也一点都不煽情,反倒是时有幽默的片段——镜头感很强。尤其是母亲陪着克莱尔去寻找凯特琳,仿佛严肃的老警察,本来就快退休了,却非要被自己意见不合的新手警探搭档,一起去解决最后一个案子……哦不,案子之后还有案子,还有,还有……疾病的出现固然会打破生活本身的平静,可是还好,阿尔斯特朗一家都对这个病心理准备充分,就当它是人生的一部分好了,就自自然然跟它相处好了。而对克莱尔来说,在彻底糊涂 之前,对于那些所有她爱的人们,她要他们好好的。她能够让他们好好的。白发的母亲陪着克莱尔去学校找凯特琳时候的一段对话,我觉得有必要引用一下:“‘谢谢你在这儿,’我说,‘为我做这些。’“‘我想,有时,你会忘记我为你做的一切。’妈妈的笑容温柔起来,她伸过冰凉的手,摸了摸我的脸颊,‘你还是我的宝贝,知道吧。’”这段对话的镜头感很强,老母亲与中年女儿这样贴心而温柔的谈话,仿佛比年轻母女这样的对话,更有人世沧桑的味道。克莱尔心里想着:“我可以住在疗养院,让陌生人照顾。但是,我没有说。因为,她是我妈妈,我需要她。我知道,即使到了我不知道自己需要她时,我还是会需要她。”她不会不知道自己需要母亲的,即使是等到完全丧失记忆和意识的时候,她肯定还是会知道。那个赋予她生命,养育她长大,在她困难犹疑的时候全力支持她,在她彷徨失措的时候时刻陪伴守护她的人,才是她此生最深最不会改变和忘记的依恋。小不点儿挨斯特也很有意思。可以说,所有人都把克莱尔当病人,只有她觉得妈妈是在跟她闹着玩。她全力配合,乐不可支;只有她把克莱尔当成有趣滑稽的妈妈,有趣滑稽而善良。还有不擅于表达情感,却懂事沉稳的凯特琳。——请注意,她也携带着百分之五十的患病基因。可是,她没有怕,没有恨。她也勇敢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至于可能是唯一重要的男性角色,克莱尔的丈夫格雷戈?尽管本书最大的彩蛋似乎是克莱尔的第二次爱上他。但平心而论,跟阿姆斯特朗家的女人们比起来,他还真真是没什么个性哪!

【书评人俱乐部】超越时空来爱你

“你将变得才华横溢,”我告诉你,“你将变得聪明有趣,勇敢坚强。你将成为女权主义者、和平卫士和舞蹈家。将来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位母亲。你会坠入爱河,做我意料之外的冒险活动。你——小克莱尔·阿姆斯特朗,你将成为最出色的女人,你将拥有最精彩的人生:一个谁都难以忘怀的人生。”刚开始读这本小说时,我始终被忧伤的情绪笼罩,克莱尔,一个弭患阿尔兹海默病,就是俗称痴呆症的中年妇女,痛苦的在迷雾中挣扎,病情迅速恶化,她忘记自己的家在哪,忘记鞋子应该怎么穿,忘记电话叫什么,出门几分钟的路程,就能把自己遗失在陌生的咖啡厅里……然而,人生不是这样的,小说要表达的也不是沉溺于病痛中不能自拔的无助,如同开头一段话,克莱尔母亲在她出生时,情不自禁地表达,小说的发展峰回路转,各种剧情争相表现,让我在应接不暇的状态下,忘记了该悲伤,忘记了该遗憾,被这一家人之间充盈着的爱深深感染。克莱尔,充满魅力,积极勇敢,有活力有自信的一位母亲,在年轻的20岁时怀孕了,但是由于不确定与男友的长久关系,决定独自抚养孩子凯特琳。在中年时遇到一生挚爱格雷戈,生下小女儿埃丝特。然而,遗传了父亲的病症基因的克莱尔,开始慢慢忘记自己珍视的一切。格雷戈买来笔记本,全家开始为克莱尔、为身边深爱的家人,拼凑起温暖的记忆,一张照片,一个唱片封面,一封遥远时间的信件……大家开始一起努力,努力找回维系每个人的纽带。克莱尔在咖啡厅走失,偶遇莱恩,一个把她当作正常人的魅力男子,她在遗忘了丈夫之后,却深爱上莱恩,他们在图书馆约会,在家门口亲昵又无奈告别……凯特琳,在20岁的青春年纪,与无情男友分手后却发现怀孕了,母亲在病魔肆虐时却幡然醒悟,不顾一切找回迷失的凯特琳。在克莱尔的坚持下,凯特琳独自来到曼彻斯特,希望与完全不知她存在的父亲相认,然而父亲惊慌失措,拒绝相认。克莱尔战士般杀到,凯特琳终于与克莱尔一起,收获一个善意又温暖的承认和拥抱。而在曼彻斯特意外认识的扎克,也让凯特琳重拾争取幸福的勇气。最后,克莱尔似乎是回光返照般与大家告别。完全清醒下,交代女儿坚定人生的脚步,给挚爱的丈夫打去电话:“格雷戈,你是我一生的爱人。我对你的爱,超过我的想象。我爱你,我会一直爱你,哪怕我不记得了。我向你保证。”在凯特琳和姥姥慌乱地寻找整晚未回的克莱尔时,发现她正在与“新”的爱人——格雷戈·莱恩,开心地吃早餐。哪怕忘记了家庭,忘记了责任,身体还是记得永远的爱。这本书的故事表达方法很特别,故事在发展,每一章却在不同的主角上场表演,心理活动描写也是细致得动人。病情的恶化贯穿全书,读者的情绪却不会低沉,克莱尔的热情、勇敢、积极斗争、全身心投入地爱,鼓舞着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又一位阿姆斯特朗姑娘来征服世界了!”如同埃丝特出生时,克莱尔的宣言。看完全本,我不再为故事背景的病痛感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放开自己,勇敢地去追求爱,付出爱,温暖自己,温暖我们所爱的人。

唯有爱不会忘

母亲生病的那段时间周围的人都心力交瘁,尤其在病床旁边照顾的我更是恨不得能够身受。好在肿瘤是良性的,手术以后母亲恢复得不错。经过那段时间的折腾和担惊受怕,越发觉得身体健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读《我要渐渐忘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替克莱尔的亲人们难过,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综合症让克莱尔渐渐忘记身边的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身边的人要不断的去适应她的这种遗忘,要不断的从其他地方把她找回来。就像我当年得老年痴呆的爷爷一样,曾经走失过一次,我们全家动员发电视新闻发报纸新闻到处贴寻人启示好几天终于把他找到,那种担惊受怕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他渐渐忘记身边的人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所以只能找专人看护他照顾生活起居。英国作家罗恩·科尔曼所作的《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讲述的关于患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克莱尔一家的故事,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来刻画这一家人的点滴,女儿凯特琳的敏感,丈夫格雷戈对克莱尔深沉的爱,母女之间不曾提及的秘密等等,阿尔茨海默症就像是一根导火索,一点一点燃烧引爆炸弹。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却涉及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情感纠葛,作者始终以一种平缓的语气在述说故事,却让读者觉得更加动容,那些细碎的生活时光,夫妻子女间的情感交流才更加让人感动。最喜欢的情节是克莱尔对格雷戈越发害怕,然后遇到了另外一个男人让她心动,然而那个男人其实就是格雷戈,哪怕我忘记了你,再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依然还是你。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好了,兜兜转转爱不变。哪怕格雷戈比克莱尔小了那么多,哪怕她最后越来越怕他,但他依旧爱她爱得深爱得重。哪怕忘记了全世界唯一不能忘记的就是爱。真实的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挫折疾病,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惊慌失措,逐渐去适应去面对的过程就是在对生活发出的挑战的应战。只有一个一个去攻克才能看到希望。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勇敢的去面对,一如曾经在病床前哭得稀里糊涂的我,擦干眼泪又继续照顾母亲。一如我们一家慢慢接受爷爷把所有人和事都遗忘这个事实。

亲情可以抵御所有的暴风骤雨

虽然对于讲述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很少涉及,甚至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多少描写这类题材的书,但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患有此类疾病的人却不在少数,而且此疾病是世界难题,病情不可控。本书作者英国作家罗恩.科尔曼,通过这本书架起了通往他们心灵深处的桥梁,让人们走近这部分人群不被理解的感情世界,不要歧视,要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使我们能与他们更好的沟通、相处共同面对疾病,与之抗争。面对亲人的疾病,家人原本平常有序的生活不但会被打乱,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情绪日渐沮丧或消沉,生活中的欢笑声也渐渐消失。有时,你会听到人们说起哪家的老人因为某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与照顾,语言或表情所流露出疾病带给家人生活上的心力憔悴。当然也有老人最后能够善终,安详而逝,不受疾病折磨,让周围人羡慕或欣慰的声音。曾经听到一位单位领导说起,因为老父亲得了这种疾病,做儿女的都要抽出自己的时间去看望并照顾老父亲,免不了都要单位和医院两头跑,长此以往皆疲惫不堪。但是正因为如此,给了老人更多的时间在晚年与子女之间享受了更多的亲情与关爱,难道是疾病带来的负担成为一种对亲人最后的陪伴。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健忘者看到陌生人就会掉泪,因为他渴望别人把他当正常人,并且希望得到更多的人对他的关注与关爱,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聊天问候,也许陌生人之间才会如此。本书作者也在力求让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主人公人到中年的克莱尔在渐渐忘记世界的这几年,最后感受着老母亲还是像对待孩子一般对自己的担忧与疼爱,当然也少不了孩子们对她最纯真纯粹的爱的表达与回报,还有一生最深情的伴侣格雷戈的挚爱。这种爱更是诠释了在西方的婚姻殿堂上,神父让一对新人所宣誓的那段话:你是否愿意这个女人成为你的妻子与她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她,照顾她,尊重她,接纳她,永远对她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格雷戈对克莱尔说并用行动证明,我以上帝的名义,郑重发誓:接受你成为我的妻子,从今日起,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你,珍视你,直至死亡。当我觉得这样的故事足够感人时,故事更是注入了奇迹,作者把克莱尔这样的女人形象塑造成了,年轻时对那个孩子爸爸隐瞒怀孕的事实,未婚生育的她选择自己去承受并把所有的爱给第一个孩子。后来遇到另一个男人,让她成为同母异父的孩子的妈妈形象,不管年龄还是职业是否相称,似乎在告诉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无论现在你是否单身、多大年龄、是否离婚带孩子,那个对的人总会出现,要说那是奇迹,不如说是女性的坚强、勇敢去爱与被爱,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奇迹。这本书告诉人们疾病并不可怕,亲情可以抵御所有的暴风骤雨,家是你避风的港湾。即便你被疾病缠身,但你的内心仍然是强大的。还有女人无论你处在何种年龄何种境地,都要勇敢坚定的去给予和接受爱。文/巧克力糖豆

比遗传病更强大的爱收走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恐惧

5.20这个因为数字谐音被赋予的莫名意义,在看完小说《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之后,竟然唤起了共鸣。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中年早发阿尔茨海默病例,一个性格堪称精灵古怪、有一身文艺骨血的中年女人,在过早地罹患失忆后,如何重新想起、发现和重构自己对女儿、恋人和母亲的爱意。这个角度真是别致,丢失记忆和丢失任何一样身体功能一样,反倒会触发我们对视而不见的物事、感情更敏锐、深刻的感知能力。掏空了太多的过往遭际,建筑在时间之上的爱,也会如流沙一粒粒崩坏吗?夫妻多年的相濡以沫变成带有接触恐惧的陌生,作为母亲不再有能力保护和取悦自己的幼女,做着长情陪伴的母亲成了充满恶意的狱卒……这种种脑袋清空的副作用和有一点陌生化的效果,都是《渐渐》在努力告诉我们的新讯息。初翻这本书,我对这种不舒适的阅读预期抱着警惕:压抑着哭腔的苦情之作,是苦情甚多的社会新闻总在施加你我的。然而《渐渐》之所以值得一读,正在于它的反其意而用之。不是为了打苦情牌,不是用来麻痹知觉,提供麻木无感的饭后谈资,而是为了帮我们想象性地拆除大脑中的一样功能,用一种新鲜的缺失来刺激我们的盲见,像小孩子一样在清白的心灵画布上重新勾勒“爱”的模样。而且不只是一种维度上的爱。如何组织故事的叙述顺序,是个难题。女主人公克莱尔只有短时记忆,但她一直在记录的笔记又帮她保留了过去。作者选择让女主人公身处一个逐渐忘记、丢失的时间链条,读者呢,却处于一个逐渐了解和获得的过程;与此同时,环绕在克莱尔身边的亲人也在有意无意为克莱尔创造新的生活和记忆。我们可以最先注意到克莱尔和格雷戈的情感线索。他们相遇、相爱,结合生下女儿埃丝特,克莱尔患病后将他忘却,却和他这个陌生男人发生一见钟情的爱情。在小说进入尾声前,这重关系都令人沮丧。但关于克莱尔和大女儿凯特琳,后者辍学、怀孕,生活一团糟,抱病的母亲依然怀着本能前去寻找挽救她,并执意要求她拜访生父保罗,好让她不至于沦为孤儿——却满满的都是母女之间的浓情蜜意,克莱尔似乎并没有忘记重要的细节,只是努力在彻底失忆前安顿女儿未来的情感。尤其当克莱尔在信中剖露自己的本心,“从我知道怀了孩子的那一刻起,我对他的爱就超过了任何事物……也正是对他的爱,让我明白,我不是真的爱你。”让人不禁联想到女权主义的高扬者文学女神阿特伍德,她年轻时写过一本《可以吃的女人》,不仅安排女一号逃离了一切合乎道德或恣肆偷情的爱情,且把女二号塑造成了一个为了拥有孩子而寻猎男人的心机母亲。这也正是《渐渐》三观的温柔之处,意外怀孕非但不违和、而且不会构成胁迫感情乃至婚姻的压力,单纯的母女之爱得到整个家庭的认可,甚至被绝对化、圣洁化,就连可能潜伏的疾疫基因都无权封杀它存在的道理。当我几乎要把本书当作一本单身母亲的女权宣言来激动的时候,却遇到了一幕如梦如幻的爱情:彼得·潘似的克莱尔身着晨衣光着脚跑进清晨的花园,踩在恋人的靴子上同他吻别。她像电影《恋恋笔记本》里听丈夫一遍遍讲他们过往故事的老婆婆,甚至想不起面前的男子正是丈夫格雷戈;格雷戈却感受到了一份怎么都不可能绕过的爱情:“克莱尔说过,她花了一生爱上我,真的是这样。可第二次,却只花了几秒钟。……她永远地跟我告别了,离开我的时候,也选择了我和我的婚姻。她告诉我,她要跟家人在一起,我应该去找我妻子。我也确实打算这么做。”读到这里,只有泪崩。更奇妙的是,小说没有满足于拯救女主人凄凄冷冷的爱情线,而是同步铺设了克莱尔同母亲这第三重关系。从没有个性的看护克莱尔的“狱卒”,到一个焕发着艺术灵性和独立精神的母亲,露丝果真是克莱尔精灵气质的来源。露丝的日记倒叙了克莱尔生下凯特琳、学生时代被男友抛弃、以及从丧父的痛苦中恢复这些点滴记忆。尤其令人惊喜的,是用来压轴的最后一篇日记,时间逆推到克莱尔的初生。这个时候,时空里只有一个母亲的寄语“你将成为女权主义者、和平卫士和舞蹈家”“你讲拥有最精彩的人生:一个谁都难以忘怀的人生。”克莱尔忘记的,一个母亲命令全世界替她记住了。而且也的确如此。遗传病似乎把整部小说和所写的人生纳入了一个反复上演的循环线,比遗传病更强大的爱也在三代母女间流转不息,这正是收走我们对世界的恐惧并避免因畏惧而渐至麻木的魔力。感激在5月20日这一天读到这本书,读到这本关于爱情的柔软翻译。

即便忘记这个世界,也从没停止去爱人

在电视上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不记得儿子长什么样子,不记得家门口在哪儿,但在儿子带他去饭店吃饭时,他却把盘子里剩下的两个饺子用手拿起,往口袋里装。儿子觉得丢人,可老父亲却说,这是儿子最爱吃的,他要带回家,带给儿子吃。是的,他可以忘记全世界,却依然不会忘记爱自己身边的人。在英国作家罗恩·科尔曼的《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一书中,女主人公克莱尔被确诊罹患了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克莱尔不仅变得非常健忘,不能给小女儿读故事,因为她已经不认识字了,而且经常走丢,甚至连电话如何使用都忘记了。无疑的,克莱尔的病给她的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忧伤。可在这麻烦与忧伤之中,也充满了昂扬和乐观。因为,在克莱尔的身边,有许多爱着她的人,同时她也爱着这些人。不论是她的家人,还是偶遇的一位男性朋友,他们都用自己的爱给克莱尔带来温暖。这种温暖,看似平实,却最不易坚持。因为要照顾一位患有痴呆症的病人,会在日常生活中耗费很多心思。但琐碎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击溃这些人,尽管克莱尔对自己发怒、对母亲发怒,但当她很无助地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时,她表现出了最为真实纯粹的一面。人,只有当她忘记许多事情时,才能卸下戒备之心;而当一个人开始遗忘掉大部分经历时,她才能做一个纯粹的自己。克莱尔所到之处皆引来一片麻烦,可当她陷入麻烦之中时,那些陌生人传递来的爱和温暖却总能帮她从麻烦中脱离出来。或许,当我们能够有所遗忘的时候,才能够有所得到。得失是平衡的,生命从来不会辜负谁。虽然做一个纯粹的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但我们可以在人生的路上学着便行走、便忘记。克莱尔是因为患病,有些记忆才离她而去。这是她无法掌控的。但我们,却应该明白,人生中的一些可留可不留的记忆,最好就不要留。心头的挂碍太多,人生便难免沉重。尽管克莱尔患病之后的生活并不轻松,但她至少还能够去爱。而我们呢,因为心头的挂碍却连爱人的能力都没有了。从这一点来说,克莱尔并不可怜,真正可怜的是无法做纯粹的自己,也无法继续爱别人的那种人。真实的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的,就像患病后的克莱尔的生活那样。说不上特别糟糕,但也不是特别好。可这又如何?至少,她即便忘记了全世界,也依旧有爱人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纯粹地爱别人,这岂止是一种能力,这分明就是一场修行。

生命在遗忘,却记住了爱

这本书以克莱尔与凯特琳的第一人称叙述了平淡朴实的生活,每一章的后面是家人们在公共记事本上,写下的日记。这个家庭,因为中年的克莱尔检查出早衰遗传性阿尔茨海默证而改变,克莱尔每天都处在遗忘与混乱中,她的记忆断片总是在不同年龄跳来跳去,虽然她会走丢,或是把一件简单的事儿弄遭,但她并没有丧失爱的权利,她爱她的妈妈,两个女儿,但对他的丈夫却是“视而不见”,不管她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她的家人都更爱她。她虽然对自己的丈夫抵触,但他依然爱她照顾她,他只好采取了一些小手段,让她重新爱上了他,格雷戈对她矢志不渝的爱,让我很感动。自古妈妈对孩子的爱,都是毫无保留的释放着,例如孟母三迁不就是一个妈妈能希望孩子在好的环境下长大,才来回折腾吗?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任何其它的爱都无法胜过的,哪怕孩子不在年少,可在妈妈眼里,孩子永远是自己最亲爱的小宝贝儿,对孩子的爱也永远排在第一位。这本书的人物都是如此的善良,看完后,一种爱的缓流在流淌,不是那种激烈冲击似的爱,而是如小溪般的缓,萦绕在心间。阿尔茨海默症,被人们俗称老年痴呆,人类疾病的杀手之一。美国总统里根,诺贝尔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光纤之父高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无不因为它,而遗忘了这个世界,他们因遗忘变成了孩子,最终走向了死亡。中国现有一千万被确诊的患者,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种疾病,会因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恶化”,它通过吞噬人类的记忆而不断的壮大,目前也只能通过药物抑制大脑的萎缩,却没有治愈的方法。电视上,每天都会播放那则父亲因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而忘记了所有的公益广告,每次看到最后,父亲把剩下的两个饺子揣入兜里,饭桌上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他,可他却说:“我儿子最喜欢吃这个。”每看一次心酸一次,他可以忘了整个世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生命的过程是从生下来的空白,到最后依然空白的轮回,那么希望在父母还依然健康与记得我们时,多多珍惜爱他们的当下,不要留下太多子不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