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鸟的女孩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7
ISBN:9787532150618
作者:(阿根廷)萨曼塔·施维伯林
页数:115页

作者简介

《吃鸟的女孩》共收录14则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极具爆发力。一声短促的尖叫,然后是水流声,离异的父亲多么希望听不到他十多岁的女儿吃鸟的声音;一群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一个父亲踩死了一只蝴蝶,然后从学校里飞出一大群蝴蝶;一个男人接受指令在广场上杀死了一条狗, 然而最后他发现自己要面对一群狗……萨曼塔•施维伯林善于将令人匪夷所思的幻想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中,用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在惊愕中回味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萨曼塔•施维伯林是西班牙语文学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她会有远大前程,对此我毫不怀疑。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令人震惊,荒诞,自信,是一种我完全信任的声音,即使有的故事把我带去了我不认识或根本不可能想到的地方。萨曼塔的短篇小说大胆、具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美。她像诗人一样善于运用意象。
——丹尼尔•阿拉尔孔,《格兰塔》“最佳青年西班牙语小说家”专辑评语
萨曼塔•施维伯林延续了阿根廷伟大的短篇小说传统,其幻想式风格令人想起阿根廷那些最著名的作家对这个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她手中挥舞的带子很细很轻,其文学分量却很重。
——埃伯哈德•法尔克,德国《时代周报》

书籍目录

荒原上
我的兄弟瓦尔特
杀死一条狗
蝴蝶
地下
最后一轮
以头撞地
吃鸟的女孩
愤怒如瘟疫蔓延
物品的尺寸
掘洞人
伊尔曼
圣诞老人上门来
储存

内容概要

萨曼塔•施维伯林,阿根廷短篇小说家,1978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电影系。
2001年,她凭借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骚动的心》荣获阿根廷国家艺术基金会奖和哈罗德•孔蒂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2008年,她获得墨西哥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资助,在墨西哥瓦哈卡担任驻市作家,同年她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吃鸟的女孩》获得美洲之家奖。该书现已在十多个国家出版。2011年,萨曼塔•施维伯林入选《格兰塔》杂志“最佳西班牙语青年作家”榜单,2012年其短篇小说《不幸的男人》获胡安•鲁尔福国际短篇小说奖。2013年,她入选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写作计划”,驻市两个月。
目前,萨曼塔•施维伯林住在德国柏林。


 吃鸟的女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萨曼塔施维伯林的作品是令人惊异的。她用异常简短的文字就创造出一个封闭的世界,将你攥入其中。薄薄的100多页的篇幅却构造了14个短篇,足以全面展现令人震慑的现实映像。在《荒原上》我们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妻为“孕育”做着各种努力——类似于印第安萨满所做的求子仪式。我们在后面读到,他们对这种做法本身认为是可笑的,也就是说这种仪式本身脱离了信仰的根基。他们只是因为身处这样的“荒原”不得不这样做。在这荒原上,无法孕育生命。艾略特曾在20世纪初写出了长诗《荒原》。第一句就是“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本应是万物生发孕育生命的四月,在诗人笔下成为了最残忍荒凉的一个月。这首写于1922年的作品,展现了20世纪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明所面临的蛮荒境遇。不得不提一下,今年是一战百年。在这次阅读讨论中倒倒同学将《荒原上》解读为整本小说的基调和背景。这个认识非常有深度。在后面的讨论中,她还提到不久前“打工诗人”许立志的死——一位写了100首诗篇的诗人,最后还是无法避免如“一颗螺丝坠地”无人捡起的命运。一切似乎就是这样无法避免。因为我们就身处“荒原”,正变得越来越贫瘠的荒原。并且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比如在八月译者孙仲旭的离去。“他们应该先改变荒原。”倒倒说。我们能改变“荒原”吗?“我知道,之后我总有办法,对付着过下去。”这是《吃鸟的女孩》这篇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作者曾在访谈中提过她是如何构造出这篇小说的“我的脑海中先是出现了一个女孩吃鸟的画面,然后各种细节不断地补充进来使故事变得完整。”在故事中,这个四岁的意外来到这个“荒原”的小女孩因为父母的疏于照顾开始“吃活鸟”,令她的父母感到惊悚和无法接受。“你吃鸟,萨拉。”“是的,爸爸。”她咬着唇,羞涩的加了一句:“您也一样啊。”“你吃活的鸟,萨拉。”“是的,爸爸。”或许我们可以俯下身体试着用这个被视作“异类”的小女孩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都需要借助从外界获取的物质来补充生存下去的消耗——各种动物、植物及其他人所必需的物质。作者萨曼塔无非提供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让人重新认识自身。我个人的思考是我们究竟从何处获得生命力?我们又如何使之延续?也许小女孩正是因为父母的疏于照顾,只能从她所生活的荒原上唯一的“活物”—鸟笼中的鸟来获得补充。而她因为缺乏生命力整日呆在房间内,如同那些被吃她掉的鸟一般。或许,她正是通过不断进食自身而维系生命的延续。这是这篇小说真正惊悚之处。而父亲对此的反应只能是无能为力——“我知道,之后我总有办法,对付着过下去。”《以头撞地》中写一个自闭症天才画家仿佛是曾经自闭的作者自传《地下》写了一个矿区小镇的故事。“我”在深夜开车经过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在酒吧喝点东西提提神。却听了一个让我寒意全无的故事——矿区的小孩子们在地上发现一处隆起,于是像大人们似的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挖掘工作”。随着他们的进展不断深入,有一天他们全都消失了,而他们掘开的深井也变成原来的隆起。他们的父母开始疯狂的挖掘寻找他们的孩子。萨曼塔曾在访谈中说,她的小说有一半是写在纸上,另一半是写在读者的脑海中。写在我脑海中的另一半是,我们天经地义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向地底深处索取我们需要的矿藏。然而有一天,地底向人们索要了孩子作为祭品——正如我们向地底索要矿藏一般天经地义。而ZH同学的解读为,大人们不断寻找的正是他们自己,他们丢失了自己。《地下》之后还有一篇《掘洞人》延续了类似的主题,显然作者对“地底”“挖掘”这个主题抱有特别的审美。《掘洞人》这篇小说读来有着浓郁的“卡夫卡气质”。“我”因为感觉不适而来到海边一处租住的房子度假。却有个掘洞人称“我”为“老爷”,并且已经为我挖了一口直径一米、深不见底的洞,问我是否准备下去。这个洞是做什么用的呢?也许是某种丧葬习俗,我还没有想出另一种解读。每个将死之人,将通过这种方式回归荒凉的母体,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循环。一种原始而粗犷,阴暗而窒息的氛围正是通过这篇小说渗透进我的脑海中,而正是这种气质构成了深刻的醒世意义。又或者,早已有个掘洞人替我们挖好一口深邃的坟墓,而我们也像小说开头所说的,要不是那个掘洞人就几乎掉入了洞中。甚而,我们正亲自挖着这样一口洞。但是小说中的掘洞人提醒我们,“老爷,洞是您的,您自己不能挖。”读完《吃鸟的女孩》我已经感觉不到寒冷
  •     我没读懂,他们是狩猎还是在做什么?有看懂的人能回我一下吗? 啊。。。所我的评论太短了不给发表。《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荒原上》讲的啥
  •     书很薄,只有100多页,而且都是短篇,在阅读量上没什么压力,但是,在阅读感受上很有压力,字不多有后劲儿。每篇看完都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感,那些文字都整整齐齐地排列成一根根小棍或带尖儿的针,在心里一通搅和,让那些基本晒不着阳光沉底儿的东西都开始翻腾起来。人有个性也有共性,只是共性的部分通过个性的表现后,不一定能一下子看出来。例如,其实我们很多人都讨厌孩子,但是有的人讨厌在背后,当着孩子还是有亲有爱,有的人讨厌的小心翼翼,很少有人挂在脸上让所有人都看明白,可是孩子能闻到讨厌的气息,孩子能与讨厌者保持安全距离。就像猫能巧妙地识别熊孩子一样。这个作家很会抓主要特征,擅于将共性的抽象的部分通过故事具象化再意象化,她先把想表达的点确定,然后给故事一个模样,散发出一种气息,你不必懂故事讲的是什么,你会找到她要表达的那种感觉。例如父母与孩子的隔阂,亲人间的疏离,恐怖与愤怒的情绪……你无法体察到的自己和别人可以在她的文字里看到。她的文字兼具了画、音乐的意象。想到她的极其敏感更伤感,她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世界就像她的文字一样,她长期处在不适之中。有时候需要有一块布蒙上眼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整本书虽然很薄,却略花时间琢磨作者所思所想,每篇都具有爆发性,从不明白说什么,到突然结束,一脸蒙圈。还是值得回味的有意思的短篇,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许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结尾也很开放。
  •     脑洞
  •     她超敢写。不会受制于某些虚无的意义,光怪陆离、突如其来的“就这样啊”的写出来。某种意义上“意义”这种东西是读者/观众去赋予的,越是出乎意料的人们越会去探究,忽然就觉得这一篇或那一篇都是值得回味的。总会找些已知的标准去做衡量和依凭,在印象中,作品似乎总要表现某种高大全的东西,但是这和现实又是相悖的。这本书算是某种透着光的裂缝,让人有勇气去写些东西。电影开头常有“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拉美文学里所谓的魔幻就是再怎么奇幻之事发生了就算惊讶也会认为这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真实而非虚构,对世界荒诞的承认,这种想法很迷人。就像外婆去世了似乎她那个时代也结束了,那个能看见各种奇异事情的往昔,那些没讲给我没听却被她知道的事情。科学消灭了很多原始单纯广大和恐惧,然而也带来另一空间和认知的奇幻。
  •     这本短篇小说集太酷了!介于感觉貌似没读懂和隐约觉得读懂了的感受。深感自己想象力的匮乏,要多读书。
  •     惊出一身汗,荒诞所带来的快意。
  •     故事并不完整,却非常吸引人。 尤其是圣诞夜那一篇, 诡谲,离奇,还有一点儿浪漫。
  •     不知能否再找到同类型的小说,超喜欢哦。
  •     有一则短评说这本是第一眼美女。深以为然。 我依然记得几年前在书店翻了几页就念念不忘。
  •     荒诞,无厘头
  •     无理取闹且不知所云
  •     短小的故事‖却蕴藏着深意‖每一个故事都看似荒谬‖但又处处透出现实‖每个故事读完后都会感到瞬间压抑与不适‖可都值得细细回味‖不同人眼中的故事都会是不同的
  •     其实有很多篇都不是很懂 题目那一篇还有打狗的那篇还是说得通的。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但只封于口了。太埋汰太平常又太奇幻。跟你讲个天马行空,留你一人深陷其中。
  •     嗯,我努力了,看不下去…
  •     第一次读这种风格的。和这个国家的书。 感觉很…不好描述。 试图去理解她写的故事下想表达的深意。可是读完先让你 不寒而栗般。接着不知所措他到底 内心想的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还太肤浅。这些故事只读出了故事…
  •     篇幅短极了,故事却很有腔调,荒诞,魔幻,超现实,有的还有些寓言味道,总的来说是我偏爱的类型。
  •     一半一半吧
  •     过于追求空白,适得其反。
  •     所有故事都冷冰冰的,有种疏离感。但把一种感受拓成一个猎奇故事的写法挺有趣。
  •     ! 很棒的睡前故事 可惜我要一口悶了
  •     荒诞又吸引人
  •     第一次看阿根廷女作家的作品,故事真是一个比一个诡异啊~
  •     诡异
  •     视角独特 短片文集 还不错 有几篇实在没看懂
  •     及格,不出色,比科塔萨尔差多了,《荒原上》还能读出科式的感觉。
  •     洞宝给我推荐的一本书,本来还担心我不适应这种魔幻主义风格,没想到吃的挺好的,推荐。
  •     这个时代容不下敏感的人,在他离不开自己和那个韩国人的友谊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到他把那个韩国人的脑袋按在地上,我不知道是他敏感,还是他,他确实没有经历过什么友谊,我想还是因为沉浸在感情里面的缘故,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不是吗
  •     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     畅快的脑洞
  •     《我的兄弟瓦尔特》让我感动
  •     有些故事莫名其妙故弄玄虚让人理解不了,我的兄弟瓦尔特和蝴蝶这两篇还好。
  •     出其不意,戛然而止。
  •     基本都是一些细思极恐的小故事 尤其喜欢地下 和 蝴蝶 还有圣诞老人那篇 很荒诞 整本书感觉像蛮荒故事
  •     No.8 精彩,神秘得不知所谓,迷人。
  •     中间有两篇还行。
  •     很多不能体会
  •     脑洞?荒诞?不知道该怎么说,可能期望太大,所以觉得有点普通,喜欢蝴蝶,地下,荒原上,吃鸟的女孩等几个小短篇
  •     充斥着电影般的美学,残酷冰冷的触感。每一篇短篇读完都能在人心尖淌出刺骨寒冷的水。还有一颗星给王安忆的序,太完美了。
  •     日常之中的超现实与不安
  •     有几篇非常棒 亲近年代感的表达 和奇诡很好的中和了
  •     以头撞地,这个最好玩。
  •     用尽所有的柔软,变成一只你眼中最美的蝴蝶。却被折了翅膀,踩在脚下。
  •     偶有闪光,制造紧张。有点阿根廷朱岳的意思,但有几篇稍公式化。
  •     你永远猜不到结局是怎么是这样的,奇怪的脑回路。佩服!
  •     举杯,为王安忆的序
  •     作者聪明
  •     像吃了迷幻蘑菇后写出来的故事。无法解释,只能想象。
  •     冷漠的文字描述短暂的时间内发生的陌生的故事,里面甚至弥漫着一种恐怖的气息。 甚至有些文字残酷到无情。
  •     文字还阔以,但有些结局意义不明
  •     图书的评分最好就别迷信豆瓣了
  •     有几篇很喜欢但是没想象中那么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