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 奧斯曼的黃粱夢. 第3部, 帝國末日

出版日期:2016-1-13
ISBN:9789863600520
作者:卡羅琳.芬冦爾(Caroline Finkel)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從一場夢變成一個偉大的伊斯蘭帝國
——第三部 帝國末日
◎人類歷史的瑰寶
由迷霧夢境中冉冉崛起的帝國史詩,
橫跨三大洲,穿越七個世紀,世界史上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
◎第一本完全呈現鄂圖曼帝國的書
探索中東問題的根源,打破西方與穆斯林之間相互認知的鐵幕,
任何希望瞭解現代世界的讀者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鄂圖曼帝國的第一位蘇丹奧斯曼曾做過一場夢,夢到他會創辦一個帝國。在夢裡,他的肚臍長出一棵樹,象徵了他的繼承人將會多麼有精力、他們的領域將會多麼遼闊無疆――一個偉大帝國於焉誕生。
鄂圖曼帝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傳承了東羅馬帝國文化及伊斯蘭文化,成為東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版圖覆蓋面擴及歐亞非三大洲,跨度七個世紀,國祚超過六百年。
這樣一個燦爛輝煌的文明,卻以破碎扭曲的面貌隱身於歷史舞台的角落。目前人們對鄂圖曼帝國的認知,往往仍侷限於歐洲觀點――那些自西方國家和鄂圖曼爆發錯綜複雜的戰爭時,在戰火煎熬中寫就所見所聞,充滿歧視和反感的大量陳舊資料――片段的「節錄」被不斷地重複運用和反覆播放,似乎已然代表這個古老帝國的整個歷史。
舊有的龐雜史料被視為應予藐視的禁忌「黑洞」,不僅受到其繼承者「土耳其共和國」在建國初期的刻意塗抹與渲染,更透過政治力量的介入,有計畫地刪除帶有阿拉伯和波斯字源的文字,剝奪了人民閱讀、親近自身民族歷史的能力與權利。
沒有人能全觀那個偉大帝國怎麼成形的,又是如何殞落的。游牧根源的足智多謀及帝國世界觀曾征服了拜占庭帝國,卻又在十九世紀不敵現代化歐洲國家的衝擊,漸趨沒落,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於協約國之手而分裂。直至今日,伊斯蘭世界與歐美強權之間纏鬥不休的風雨恩仇仍重複上演,看似無解的歷史難題,或許到了該重新檢視成因脈絡的時刻。
《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奧斯曼的黃粱夢》是市面上第一套全面呈現鄂圖曼帝國的書,包括所有重要的人物及其故事,分為「帝國視野」、「帝國鬆動」、「帝國末日」三部,完整重現鄂圖曼帝國的精采史詩故事。
本書作者英國著名學者暨記者卡羅琳.芬寇爾,精通土耳其、阿拉伯、波斯及匈牙利等多種語言,為撰寫本書長居土耳其伊斯坦堡,投入多年心血蒐羅、考據當地大量珍貴史料,在巨大的歷史迷宮中理出經緯,以精巧工筆活化人物細節,也以史家秉直之筆勾勒關鍵變局,為的就是提供現代讀者一本最新考證的完整鄂圖曼帝國史。
在此邀請任何希望瞭解現代世界全貌的讀者,一起遊歷這場「奧斯曼的黃粱夢」。
得獎紀錄:
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使出渾身解數,搬演鄂圖曼歷史的大戲。──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得主
對於伊斯蘭的瞭解,時至今日,不僅需要精益求精,更是勢所必須。卡羅琳.芬寇爾精深博大的宏觀之作,開卷有益,不可不讀。──威廉.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歷史學家,達夫.庫珀史學獎、沃爾森史學獎得主
媒體推薦:
精采力作……有史以來最權威的鄂圖曼帝國史。──《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雜誌

书籍目录

第三部 帝國末日
翻譯暨編輯說明
序∕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
鄂圖曼政教職稱說明
12
行省坐大 The Power of the Provinces
13
從「新秩序」到「秩序重整」 From the ‘New Order’ to the ‘Re-ordering’
14
認同危機 A Crisis of Identity
15
伊斯蘭帝國 The Islamic Empire
16
暴風雨前的平靜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
地名、人名、地圖、引文註解之語文說明
地圖
本書內容簡介
致謝
引用出處
鄂圖曼帝國年表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卡羅琳.芬寇爾Caroline Finkel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鄂圖曼帝國歷史學博士,移居土耳其伊斯坦堡多年,精通多種語言,包括鄂圖曼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及匈牙利文等,常年奔走於伊斯坦堡和倫敦兩地。著有《戰事管理:鄂圖曼征討匈牙利戰爭1593年至1606年》(The Administration of Warfare: The Ottoman Military Campaigns in Hungary, 1593~1606)、《土耳其及鄰近地區地震活動之歷史回顧1500至1800年》(Seismicity of Turkey and Adjacent Areas - A Historical Review, 1500~1800)及多篇文章。
譯者簡介:
鄧伯宸 (第9-16章)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翻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譯作包括《哭泣的橄欖樹》、《印度 美麗與詛咒》、《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日本新中產階級》等(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徐大成 (第1-8章)
台灣省立海洋學院 (現國立海洋大學) 畢業,國立中山大學管理碩士(EMBA)。曾任商船和軍艦官員,美商公司經理人,大學兼任講師,科技公司董事長/執行長及企管顧問等職,譯有《印度 美麗與詛咒》、《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 奧斯曼的黃粱夢. 第3部, 帝國末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古老帝國的終局往往相似,東亞的清帝國、西亞的鄂圖曼與中歐的奧匈都是如此。這些廣土眾民的帝國在民族主義與現代化的浪潮下,禁不起新制度與新觀念的衝擊,當做為桶箍的舊價值成為灰燼,繁華與榮耀也只是明日黃花。無人願做亡國之君,末代的幾位蘇丹或者強調鄂圖曼主義以號召帝國臣民,或者強調土耳其主義以喚醒民族尊嚴,手段或許是分權制憲,或許是中央集權,目的則一,無非救亡圖存而已。奧斯曼三世於1754年繼位,他在任的時間不長,1757年便由穆斯塔法三世即位。有好一陣子鄂圖曼處於相當和平的狀態,一來奧地利積弱不振,飽受腓特列大帝的壓力,二來俄羅斯在彼得大帝之後也在休養生息。直到1762年鐵娘子凱薩琳二世登基後,情況才又有了改變。此時的俄羅斯軍隊已經不同以往,正往現代化邁進,但鄂圖曼遲滯不前,注定了雙方日後的勝負。1768年雙方為了波蘭問題開戰,俄羅斯連戰皆捷,更派遣艦隊自波羅的海出發,進入地中海與愛琴海,俄國海軍遠道而來竟能封鎖鄂圖曼港口,雙方在切什梅遭遇,鄂圖曼海軍大敗。1771年,俄軍更攻入克里米亞,使穆斯塔法三世在死前都憂心忡忡。1774年阿布杜哈密德繼任蘇丹,土俄雙方簽訂庫楚克開納吉條約,使鄂圖曼對黑海的控制畫下句點。俄羅斯取得黑海航行權,可以進入地中海,並在鄂圖曼領土內建立領事館。戰後數年間,俄國多次對克里米亞用兵,終於在1783年宣布合併韃靼汗國,此後俄羅斯便成立黑海艦隊,以赫爾松為基地,抵達伊斯坦堡只需要兩天半的航程。鄂圖曼缺乏作戰本錢,第一時間只得忍氣吞聲以和為貴。凱薩琳女皇食髓知味,提出希臘計畫,意圖復辟拜占庭帝國,阿布杜哈密德蘇丹決定加強防衛伊斯坦堡,加上鷹派的大維齊爾掌權,雙方因此在1787年為克里米亞問題再度開戰。1789年,蘇丹去世,由侄兒賽利姆三世即位,戰事更加惡化,鄂圖曼與瑞典和普魯士結盟,俄羅斯則與奧地利打交道,不同戰線在各個國家開打,彼此間合縱連橫,1792年,土俄簽訂雅西條約,土耳其喪失了更多領土。與俄羅斯的戰爭使財政蒙受巨大損失,疆域的縮小讓帝國失去了重要的生產地,更不用提俄羅斯人的市場以及對俄賠款。隨之而來的法國大革命也讓鄂圖曼帝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崩潰。沒有錢就不能辦事,只得更加仰賴地方的權貴來提供作戰所需,造成中央的權威旁落,政令不彰。巴爾幹半島、敘利亞、埃及更是嚴重。特別是巴爾幹半島,由於東正教與斯拉夫民族主義的緣故,加以列強的干涉,讓鄂圖曼在此地的控制力甚低,連徵兵都不可行。埃及與敘利亞接連遭到法國入侵,1801年, 埃及又遭英國占領,隔年簽訂亞棉條約後雖歸還埃及,但地方上的強人穆罕默德阿里卻成為埃及的實際領導者,為埃及日後的獨立埋下伏筆。帝國在東方則面臨了什葉派桑德王朝的擴張,雙方在1774年開戰,1777年和談。阿拉伯地區則出現了新興教派「瓦哈比派」。這個保守的教派不滿鄂圖曼蘇丹低落的威望,在阿拉伯逐漸取得大片領土,鄂圖曼直到1803年才有餘裕與他作戰。但戰事並不順利,聖地麥加與麥地那兩度失守,更拒絕鄂圖曼的朝聖車隊通過。他們還在周五的禱告中用領導人的名字取代了蘇丹,篡奪了伊斯蘭世界中最重要的統治特權,這對賽利姆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賽利姆三世一直以來都亟思改革,上任僅一個月便召集重要會議討論帝國的未來,他最重要的改革是召募「新秩序軍」。1662年奧斯曼二世招募新軍引發了禁軍叛變,殷鑑不遠,賽利姆三世相當謹慎,他盡量不去碰禁衛軍的組織,以免舊事重演。1799年,新軍第一次出動便擊敗了法國的拿破崙,算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海軍的改革同樣重要,除了新式船艦的製造外,專門的海軍培訓學校也設立了。為了降低改革的阻力,他利用宗教來減低威脅性,並祭出伊斯蘭律法,來淡化改革的色彩。有心西化的賽利姆更加強了與西方的外交關係,先後在倫敦、維也納、柏林及巴黎設立了常駐的大使館,也繪製自己的肖像贈送給達官貴人懸掛,但這些向歐洲看齊的措施並沒有得到廣大的認同。1806年,新軍奉命平亂,原因是當地豪族與民眾聯合起來反對新秩序軍的推行,新軍的推進更受到民眾刻意封路,雙方產生衝突。同年,鄂圖曼與俄羅斯就塞爾維亞問題開戰,徵兵問題再次激化了反改革的情緒。地方上的叛軍聯合禁衛軍反對蘇丹,新軍領導人柯賽穆薩拒絕與叛軍衝突,賽利姆三世被迫軟化態度,屈服叛軍的要求,廢除新秩序,回歸傳統的步兵及騎兵制度。此說法傳回新軍營區後,新軍一哄而散,賽利姆退位,由穆斯塔法四世繼位。穆斯塔法頒發命令,再次確認解散新軍,並赦免國民兵的背叛之罪,兵變因此平息。然而駐守前線的貝拉克達爾穆斯塔法帕夏卻不滿這個舉動,多次透過他的軍事實力要求面謁新蘇丹,並在1808年決心返回伊斯坦堡。伊斯坦堡方面認定這是個逼宮之舉,因此先行了結了賽利姆,待貝拉克達爾趕回首都時已經太晚,只得逼退穆斯塔法四世,擁馬哈茂德二世即位。貝拉克達爾邀集各方大員集會,會議決心整頓禁軍,並提供足夠兵員以支持戰爭。為了回報,他們獎賞自己可以將領土永遠傳給繼承人。馬哈茂德二世面臨豪族的要脅只得應允,但還沒多久,貝拉克達爾便因想重組新軍而遭刺身亡,顯見政治局勢之混亂。禁軍刺殺了貝拉克達爾後大舉作亂,皇軍與禁軍廝殺,後者遭到制伏。新軍確定解散,但禁軍也死傷慘重。土俄兩國戰事未歇,1811年受到拿破崙入侵的影響,雙方同意議和,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鄂圖曼同樣是割地賠款了事。俄國持續入侵高加索讓土耳其在該地與巴爾幹的威信盡失,在阿拉伯諸省、埃及又各有瓦哈比派與穆罕默德阿里的挑戰,鄂圖曼可謂四面楚歌。馬哈茂德二世很清楚,禁軍與各行省的權貴是帝國動盪的來源。若無法整飭禁軍跟中央集權的話鄂圖曼將不再有未來。1811年,鄂圖曼決心征討瓦哈比派,任命穆罕默德阿里為主帥,1813年一舉成功奪下了麥加與麥地那,1818年又攻佔其都城,才算是解決了阿拉伯問題。1824年,希臘爆發獨立運動,馬哈茂德再度敦請穆罕默德阿里率領埃及軍征伐希臘,埃及軍果然馬到成功,但鄂圖曼的勝利讓歐洲列強決心聯手對抗土耳其,聯合艦隊在1827年大敗鄂埃聯軍,數月後,俄羅斯向鄂圖曼宣戰,鄂圖曼不是對手,只得向沙皇求和,雙方簽訂了阿德里安堡條約,同意希臘獨立建國。俄羅斯從此控制了巴爾幹。在內政上,馬哈茂德在1826年也開啟了軍隊的改革,不同於新秩序,他改革的方式是從51個禁衛軍兵團中各抽取150人重組新軍,教授現代化的戰略技巧,以對抗俄羅斯。為了不引發反改革的動力,他和那時已經逐漸支持改革的高階教士合作,在每個新成立的連隊中都配置一名教士以督促宗教規矩,並積極參加宗教聚會、興建清真寺來拉攏民心,企圖說服大眾接受新軍的設置反映的是伊斯蘭精神而非歐洲精神。但此番改革同樣引起了禁軍的不滿,他們在1826年又鬧兵變,但這回馬哈茂德不打算鬆手,他召開緊急會議,動員部隊勤王,接著他請出先知的聖旗,號召民眾與禁衛軍開戰。在炮兵的火力支援下,禁軍幾乎全數殲滅,禁軍遭屠盡滅後,他下令各省總督沒收禁軍裝備,逮捕逃亡者,更順勢解散國民兵,建立了歐式的新軍:穆罕默德常勝軍。此新軍僅錄用穆斯林,不再留用那些改宗者。剿滅禁軍後一個月,蘇丹的手也伸進了禁軍信仰的拜克塔什教團,處決了所有的重要人物,並沒收教產充作新軍的財務來源。新軍的創建太趕,對外迎來的是與俄羅斯戰爭的失敗和希臘的革命。但馬哈茂德再接再厲,他的目標是社會轉型,一場秩序的重整,而非新秩序,手段則是中央集權。為了平衡財政,他開啟了鄂圖曼境內第一次的全國普查,並每半年重複一次。他也是第一個巡行全國的蘇丹,在他任內總共出巡了五次以了解民瘼。為了應付國家的新需求,開設了新部會,如內政部、外交部、司法部等,建立科層體制,廢除年度任命制,並以固定薪資取代浮濫的賞酬。雖然他戮力改革,但顯然幸運女神已經離鄂圖曼遠去。1831年,穆罕默德阿里攻打敘利亞,鄂圖曼的部隊遭到痛擊,由於各國不願伸出援手,馬哈茂德只得在1833年向沙皇求援,雙方因而簽定共同防禦條約,蘇丹同意沙皇可在需要時對其他國家封鎖達達尼爾海峽。1838年,埃及宣告獨立,隔年鄂圖曼大軍再度戰敗,馬哈茂德二世含恨而終,其子阿布杜梅西德繼位。同年,鄂圖曼的海軍元帥叛逃投奔埃及,這場戰事已經無力回天。此時,英法俄奧普經過折衝後,決定介入調停,1840年達成協議,要求埃及必須放棄自鄂圖曼帝國處所佔領的土地,但埃及總督一職改為世襲。隔年各國又與鄂圖曼簽訂海峽公約,要求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在和平時期須對各國戰艦關閉。自此後,英國的影響力大增,夾著率先完成工業化的強大動力在貿易上佔盡了優勢。鄂圖曼的國內產業受到列強免關稅的影響,競爭力大減,帝國財政更加匱乏,讓鄂圖曼帝國實質上已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39年,蘇丹阿布杜哈密德即位後頒佈「居爾哈尼文告」,由列西德帕夏主導,繼續推動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方案。稅制與服役義務推廣於帝國內所有的居民,不論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過去賦稅是由基督徒負擔的,穆斯林免稅,但在兵役問題上則反是。「秩序重整」是馬哈茂德所推動,但居爾哈尼文告則是在向歐洲表態,鄂圖曼的改革是玩真的!這個運動在帝國推行並不順利,觀念對穆斯林世界來說太新,財政匱乏,基礎建設不足,民眾教育程度低落,技術官僚欠缺等問題都使上層的改革打了很大折扣。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觀念首先就行不通,因為在帝國的習慣裡,信神與不信者;主人與奴僕;男性與女性,這三類人本來就不平等。非穆斯林的人頭稅被廢除也讓帝國的財政更惡化,但穆斯林農民原先不需繳納的累進稅率卻要跟非穆斯林一起上繳,對穆斯林來說有被降級的感覺。鄂圖曼境內為此發生了一連串的暴動,顯示改革走得太遠太快,列西德只好去職。在他外放期間,阿布杜梅西德蘇丹漸漸取得了自己的權威,並調查農村的情況,以瞭解各地的潛在資源。列西德重新受到重用後,展開了更多的改革,商業法庭、商業法、成立教育部、設立普通學校。自1839-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前的這些年,鄂圖曼享受了一段和平的歲月。他們熱切地引進新技術以提生產值,為更深的現代化而努力著。此時的俄羅斯仍不斷地以帝國內的東正教徒為藉口想要瓜分鄂圖曼帝國。法、俄都為了巴勒斯坦的聖地問題屢屢交鋒,爭相搶當東正教與天主教徒在聖地的保護者,以博得國內的民意支持。1853年,法俄的爭執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入侵鄂圖曼,英法馳援,戰爭於是開打。1856年,列強簽訂巴黎條約,承認鄂圖曼帝國為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的成員,保證領土完整,不再任由俄羅斯宰割。黑海則必須在貿易上對所有國家開放。此外,也要求鄂圖曼必須確保境內人民擁有信仰自由,權利則一律平等。此點使得新教在帝國境內的傳教活動變得十分活躍,大大引發了巴爾幹東正教徒的不滿,蘇丹也很擔心他們勸誘穆斯林改變信仰。於是祭出政策禁止改宗,但許多人改宗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外國勢力保護,因此難以落實。列西德帕夏去職後,改以阿里帕夏擔任大維齊爾。他們兩人都是1830年代開設編譯局後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這批官吏後來在19世紀成為推動改革的主力。1868年,國家委員會設立了內政、軍事、財政、司法、公共建設等五個委員會,各委員會都包含非穆斯林的代表,全力推動現代化。但這種拉攏非穆斯林的政策,以強化他們對帝國的忠誠,明顯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克里特島不停叛亂只為回歸希臘,軍事要地貝爾格勒也不得已在1867年撤軍,起因是此地的民眾不停與駐軍衝突。1863年,蘇丹阿布杜拉濟茲繼位。1865年,土耳其成立了秘密社團「青年鄂圖曼」,他們的政治理念是強調以伊斯蘭為基礎的民族認同,這個新興的愛國主義運動是帝國境內的第一次,此政治理念未來將逐漸轉化為具體行動。新蘇丹上任後重視海軍的建設,並擴充國內的鐵路網,但在財政上已經病入膏肓的鄂圖曼遇上了1870年的普法戰爭,俄羅斯乘機廢毀巴黎條約,並趁著巴爾幹出現抗稅風暴後,與奧匈帝國介入鄂圖曼的內政。1876年,伊斯坦堡街頭出現了名為《穆斯林愛國宣言》的小冊子,要求召開國是會議。學生大肆鼓譟,批評政府對俄羅斯過於軟弱,阿布杜拉濟茲只好下台,由穆拉德五世接任。在著名的立憲派人士密德哈德帕夏的策劃下,宣布承認憲政統治及內閣責任制。他僅上任三個月就以精神失常為藉口被迫退位,改由阿布杜哈密德二世繼位。隔年俄羅斯與鄂圖曼為了保加利亞問題開戰,英國介入協調,但鄂圖曼拒絕妥協。1878年,土耳其戰敗,簽訂柏林條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獨立,帝國因此喪失了超過三分之一的領土。這些新興國家如塞爾維亞、羅馬尼亞、蒙特哥內羅等事實上其國勢皆不足以自立,邊界問題也相當複雜。奧匈帝國在條約中獲得了波士尼亞,原先讓鄂圖曼頭痛的宗教與民族問題現在丟給奧匈帝國和這些新興國家自行處理,時至今日,這些國家仍舊問題重重。1876年,阿布杜哈密德二世即位後三個月,公布了鄂圖曼憲法並成立國會,但支持憲政最力的密德哈特帕夏卻在6週後遭到放逐,2年後憲法與國會遭到廢止,新蘇丹極力想將國家帶往中央集權,並遵循保守的伊斯蘭精神。其實憲法的廢止跟柏林條約相當有關係,因為巴爾幹半島的獨立,使帝國境內的穆斯林居民比例大增,原先憲法是為了分權以拉攏這些非穆斯林子民,但事易時移,此憲法已不再適用。伊斯蘭主義已經取代了鄂圖曼主義,所以鄂圖曼蘇丹的哈里發身份跟聖地保護者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1884年,他處死密德哈特以打壓自由立憲派。1894年,反阿布杜哈密德的勢力在國外集結,各派系組成「團結進步委員會」,通稱「青年土耳其」,並在各地積極活動。1905年,俄國與伊朗都發生了革命,為革命份子製造了樂觀氛圍。鄂圖曼境內動亂四起,1908年,團進會展現了醞釀多年的力量,警告蘇丹恢復憲政,蘇丹妥協,揭開了「第二憲政時期」。同年,鄂圖曼境內的保加利亞獨立,與先前建國的保加利亞合併,波士尼亞正式遭到奧匈帝國併吞、克里特島也宣布與希臘合併。但也在這一年,伊斯坦堡開啟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進程,婦女運動及工人運動都出現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和發聲機會。但隔年就出現了反革命運動,保守派攻擊國會,要求恢復伊斯蘭律法,蘇丹自是喜出望外。1909年,團進會動員軍隊,逼退蘇丹,擁穆罕默德五世即位。劇情近似於清帝國晚期與共和初期保皇派與立憲派的鬥爭。新蘇丹上任後宣布修改憲法,節制統治權力,將蘇丹一職虛位化。團進會改組為團結黨,掌握了國會多數,推行嚴刑峻法,打著民主大旗反民主,禁止罷工並限制自由集會法,1911年,反對黨「自由聯盟」補選勝出,團結黨強迫解散國會。反對黨有樣學樣,再度迫使國會解散。憲政陷入亂局。1912年,帝國在巴爾幹剩下的領土聯合起來要求進一步的政治改革,因此爆發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同年在倫敦舉行和談。但軍方無法容忍國會的無能發起叛變,要求政府不得接受倫敦會議的條款,重啟了鄂圖曼與保加利亞的戰爭。鄂圖曼慘敗,只好投降並割讓愛第尼,團進會趁此時清除異己,重掌政權。1913年,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與希臘又為了領土的分配產生爭執,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乘機收復愛第尼,從此劃分了兩國的國界線至今。團進會在政策上傾向於中央集權,此舉造成阿拉伯各省的離心離德,激起敘利亞和阿拉伯各省興起獨立自治的想法。1913年為了重新拉攏阿拉伯派,在中學、法庭中都恢復了阿拉伯文的使用,以打消分離主義的念頭。隔年的選舉,阿拉伯代表空前增加,贏回了阿拉伯人對帝國的效忠。好日子並沒有太久。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些年來與德國相當親近的鄂圖曼自然傾向德國那方並向英法俄宣戰。這個以農業為立國基礎的老帝國完全無法應付現代化的戰爭,海路被英國及俄羅斯海軍夾擊,陸路的補給也非常糟,必須仰賴船運、駱駝和卡車。鄂圖曼連戰皆敗,只在1915-1916達達尼爾保衛戰中獲得了一次重大的戰略勝利,但此勝利讓鄂圖曼民窮財盡。帝國的重擔不得已在阿拉伯諸省增加了,1916年爆發「阿拉伯革命」,沙里夫哈伊達宣布自己為阿拉伯王,英國立刻承認。戰爭結束後,美國提出的民族自決已經成為趨勢,這種境內涵括多個民族與宗教的國家搖搖欲墜,民族國家已成為大勢所趨。1918年,蘇丹逝世,穆罕默德六世即位。戰後盟軍佔領了大部分的安那托利亞,鄂圖曼束手無策,軍官穆斯塔法凱末爾結合同志反對政府的政策,並打算以武力解決。1919年,政府任命凱末爾去黑海沿岸的希臘人社區恢復秩序並解決當地民眾的武裝,此時希臘正整軍想入侵此地,但當地的穆斯林決心寸土不讓。英國政府察覺其意圖,施加壓力命蘇丹政府要求凱末爾歸建,被其所拒絕。於是獨立的抵抗運動出現了。他們在色雷斯散播訊息,號召同志救國,自稱「民族主義者」,要求領土獨立與完整。1920年,英國的介入使國會自行解散以表達抗議,84位議員前往安卡拉組成委員會,企圖取代伊斯坦堡已被把持的政府。同年成立了大國民會議,推選凱末爾為主席,號召人民加入聖戰,蘇丹及列強發動反制,卻得不到效果。協約國在賽夫爾簽訂了條約,但條約必須由鄂圖曼的國會簽署才算數,但此時國會已經解散,條約無法履行。希臘人繼續往伊斯坦堡推進,俄羅斯則染指安那托利亞東部。民族主義派擊敗了亞美尼亞部隊,並持續挺進收復俄羅斯控制的卡爾斯,迫使亞美尼亞人投降。俄羅斯與土耳其在隔年簽訂友好條約,同意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邊界不變。同年,法國也退出安那托利亞,英國則慢慢清楚賽夫爾條約不可能強制執行,於是開始向民族主義者妥協。1922年。希臘節節敗退,民族主義派大獲全勝。一個月後大國民會議投票廢除蘇丹,由其堂弟阿布杜梅西德繼位哈里發。1923年簽署洛桑條約,協約國撤出伊斯坦堡,定都安卡拉,成立土耳其共和國,由凱末爾出任總統。1924年,共和國成立6個月後,大國民會議廢除哈里發,展開了激進的現代化。為了確保激進的現代化能夠完成,凱末爾獨攬大權,目的是建立一個單一民族國家。凱末爾推動「秩序維護法」,對東部地區進行戒嚴,關閉多家報社,大量補殺異議份子。1925年更廢除了伊斯蘭紀年改用西元,同步廢除傳統服飾、伊斯蘭計時法,以24小時至取代以落日為一日之始的制度,關閉托缽僧僧院,及蘇丹與聖徒的墓地。次年又推動司法改革,並改善婦女的地位。此後兩年,秩維法雷厲風行,新聞界噤若寒蟬。1927年,凱末爾發表演說,痛斥那些對新秩序三心二意的人。共和與帝制的延續性相當清楚不論是領導階層、軍隊還是官僚體系,更不用說國家至上與菁英主義等理念,重視教育、推崇進步也一樣保留了下來。現代土耳其人的生活完全是「凱末爾主義」的產物,他的個人崇拜和威權統治籠罩了共和時期,直到今日才逐漸消退。作者Caroline Finkel對鄂圖曼帝國史的書寫就到1927年為止,從1300年奧斯曼開始,鄂圖曼帝國600餘年的興衰盡在此恢弘巨著中。她說她的目的是「為一般讀者提供一本最新考證過的完整鄂圖曼帝國史」,為這個國家長年來蒙受的錯誤認知做到溫和的修正作用。實話說來,讀這部書並不容易。因為它牽涉到令人陌生的地理與歷史知識,為了讀懂這部書,我耐著性子先研究了伊朗史,哈布斯堡王朝,並釐清韃靼與哥薩克人的異同,更不用講那些念來拗口的地名,但這些知識卻與這個地處歐亞要衝的國家非常緊密。因為帝國所在地的民族與宗教異常複雜,相接鄰處又有許多公國和王國在活動,彼此間的利害關係常常迫使鄂圖曼不得不陷入戰爭的局面。當帝國強盛時,他們對被征服者往往是寬容的,他們務實地處理信仰、文化的差異,只要求徵稅權和名義上的服從,對當地民族的習慣基本上予以尊重。這種半自治的狀態墊基於國家的強盛,使被征服者樂得有人保護而且提供了文化的向心力。帝國的威望一旦衰落,各民族難免離心離德,加上周遭國家的挑撥,解體就成為勢所必然。帶著史家之眼,我窺見了歷史的另層面貌。傳統的統治者並非如我們認為的總是荒淫無道,相反地,在國家面對崩潰壓力的時候,往往激發出他們改革的決心。姑且不論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確,他們的憂國憂民之心並不是傳統史書上所污衊的那樣無感而冷漠,而常是受到太多傳統包袱拖累而有的無力感。菁英份子總是第一批號召改革的人物,中外皆然。但傳統有其惰性,這就使得改革初期總是使上下層之間產生很大的斷裂。制度或許變了,但生活方式並無改變。變革總是缺乏效率或甚至招致反動與叛亂,因為變革一定會觸及到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回歸傳統與改革傳統因此分裂成兩大陣營,彼此競爭著國家未來的走向。新舊集團傾軋對立,政治也因此混亂不堪。而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一個紊亂的政府既無法採取堅定立場,也無法同禦外侮,外侮反倒成為奪權的好時機。歷史最動人之處就在這裡。混亂中有規律,規律中又有意外。但不論是哪一種,我們都在其中發現了自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