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的面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15
ISBN:9787544747387
作者:格非
页数:352页

作者简介

最新散文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回顾往昔岁月,阐论文坛潮流,解析大师经典
全面客观 睿智深刻 妙趣诙谐
著名作家格非的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值得收藏的文学正典阅读指南

~~~~~~~~~~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书籍目录

短文十篇
印度纪行
乡村教育:人和事
乡村电影
师大忆旧
文化与环境问题
物象与时间
中国笔会
当木匠还是上大学
文学的他者
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
废名的意义
回归种子的道路
托尔斯泰与《安娜》
《包法利夫人》
《 城堡》的叙事分析
卡夫卡的钟摆
白色的寓言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1999:小说叙事掠影
现代文学的终结
博尔赫斯的面孔
伯格曼的微笑
布努艾尔和超现实主义运动

内容概要

格非
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塞壬的歌声》、《博尔赫斯的微笑》等散文集多部。


 博尔赫斯的面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现在起书名 有一种顶顶不好的倾向 喜欢攀附名人特别是死了的名人 比如本书 比如 什么 达芬奇密码啊 什么海边的卡夫卡啊 什么太宰治的脸啊 什么夏目漱石的眼啊 这些名人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是你家亲戚?就算你的书中有涉及到这些作家 但又不是谈他的专书 起这样的书名还不是想借名人营销? 这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说 作家格非给这本书起名的时候挺没出息的 你什么时候看到文学史上真正牛逼烘烘心高气傲的作家会给自己的书起这种类型的书名?回到这本书 昨晚回家躺到床上 就看这本书 结果越看越没劲书前半部分是散文 可看 后半部分是文学评论 也还行 只是有些篇什越看越没劲 那些嘟嘟囊囊的术语 那些越看越让人头大的论述 让我又想起当初看余华文论的痛苦看来我是真正跟学院派不来劲了 这真不是格非老师的错!如果学院派就是有话不好好说 把明白的话说糊涂 那我要说 去你大爷的!
  •     在本书中,格非是以评论家的面孔出现的,上可聊至先秦散文,近可追溯拉美文学,这自然是一个作者无可厚非的文学底蕴支持,再者,格非本就是科班背景出身,说起话来不免有些挥之不去的学者气,与余华、苏童、莫言比起来,格非这个名字相对陌生,甚至连初闻其名都来自豆瓣【复兴中篇】的前言介绍,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陌生名字的兴趣。唐诺的【尽头】,使用了一些小说技巧的书评合集,某些字句间流淌着些许兴味,但长久专注阅读这本书会让人产生难以咀嚼,如鲠在喉的感觉,这是台湾所有作家的一种气质,一种语境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文本割裂,但格非就不会,写惯了散文字里行间便弥漫着一种流畅的古意,再言及飞鸟与花,虫草鱼等,更让人生起心有戚戚焉的赞许,但到底是太拼命想摆脱些草根气质,临近凤凰男的话语思维,让人不免产生割裂感——文学上的格非太过完美,生活中却人无完人。我喜欢研究一个作家在业余流淌出来的气质,舒国治在文章上算不得顶好,但那种散漫的城市浪人态度却值得嘉许,吴念真从未写过任何惊世骇俗的文本,但有些人文情怀在他的作品中舍不得退场,可独独论到大陆现代作家,他们的生活似乎极近贫乏也秘而不宣,我简直描摹不出余华和苏童的真正长相,这时,我们的脑海里会窜出那些过度曝光的80后,90后作家,无论是韩寒郭敬明还是蒋方舟,他们的文字都不值得让人记住,但那张脸却频频曝光骚扰视线。这或许是怀念70一代作家的唯一意义,并非他们写的有多么好,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文字摆在第一欣赏地位,他们不是文化名人冯唐,更不是陈丹青,也鲜少参加节目与文化活动,但那些埋头苦思的作品却曾良久震撼我们的心灵,冯唐是个聪明人,开玩笑和曝光度做的都好,但人,难就难在在短暂的人生中闷头写出一部自己承认的作品。更喜欢看这本书里的文艺评论内容,而那些曝光的私事让人有些不喜,不喜欢的是近乎直白的描摹一些并不有趣的事,又少了汪曾祺般的人事通透,于是,那些生活随笔成了一笔白烂流水账,没有美感,没有意义,但登峰造极的文艺鉴赏力又在书的下半程发力,无异于木心般的文学启蒙,这勾起了我全面阅读博尔赫斯的兴趣,这当然也是本书的主要意义所在。在文学底线越来越模糊的今日,严肃文学四个字也不值一提,与其哀叹撰写挽歌,不如正视难关迎头而上,只有充分的融入拆解不避嫌,才能创造出纯新的文本。只可惜网络小说家常嘲讽没人看的都算不得好作品,有志于纯文学的青年又在怀旧的路上越走越远,那些真正值得瞻仰和怀念的文字,到底在哪儿?
  •     格非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虽然我对他的阅读史并不长,是从《春尽江南》开始的,但是他文字中那种优美的韵律感,透着神秘感的气氛和江南士大夫般的淡然给人一种独特的阅读感受,如同进入了一个超然于现实空间的文艺天地。而格非本人和他书中角色相同,有着浓厚的学院感和文人的闲逸。在现实生活当中,格非也一直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作家。如果只看他的作品,无法想象他是一位在素以严谨和工科著称的清华大学工作的老师。 格非在个人随笔方面的著作很少,《塞壬的歌声》的歌声是他的上一本随笔集,随后他便把注意力放在了长篇小说和教学上。通过阅读这本书,才能在文字当中发现格非个人生活的一些碎片,从文字中拼凑起这些碎片,这也是一个作家在避免成为大众明星的情况下让读者了解的最重要的途径了。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了格非的早年学习生涯,格非在华东师大读书时期发表《迷舟》的经过。这些经历在格非的写作风格上,让那些逝去的岁月如果老唱片发出的音乐一样醇厚迷人,更让我们对于八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代产生神往。从格非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文学编辑对于作品负责任的态度,而当时一篇小说惊天下也有着能够实现的时代环境。作者在回忆中畅谈了过去和一些作家交往的经过。在其中也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心性,可以见到作者是一个不喜欢过分张扬,侍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正和作者在小说中描述的人物相契合。同时在书中,作者也对一些著名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做了分析。从中可以见到作者喜好的是带有中国传统古典韵味的文学,比如废名这位如今并不知名的作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田园传统是不能够废弃的,在作者在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因素后,又转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形成了在这本书中既有卡夫卡,博尔赫斯等西方作家,又有着废名等传统作家的体裁。而在书中还有这作家对于电影的钟情,格非在书中不无调侃的提到他开的关于伯格曼的课基本上没有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可见相对于现在的影评人,格非可能是个更加专业的观众,影响的爱好可能也是格非写作的场景变化意识强烈的原因之一。而这些爱好都奠定了格非在写作时倾向将人的细微感情和大时代的变迁相互对照的风格。现在文学家逐渐的成为了另外一个范畴,一方面所谓的纯文学已经越来越难以在社会层面产生共鸣和讨论;另一方面作为明星的作家在社会上风生水起。格非在这个过程当中无疑体现了纠结的一面,他并没有经常出面作为一个明星出现,但他也不能完全抗拒时代大潮的潮音。而格非也在小说中隐秘的回应了他的内心纠结,比如《隐身衣》。但是这本书仍然说明,相对于现在一些已经明星化的作家,格非无疑是一个更加纯粹的以文学化特征存在的作家。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格非回忆录加文学赏析,有点
  •     有几篇印象较深,比如对卡夫卡解读的那两篇文章,比较恰当,共鸣很多;对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的阐述,就感觉一般;关于博尔赫斯那篇,只谈到一个点;但对《都柏林人》中几个短篇介绍,就让我很想去读一读乔伊斯(还有从没读过的普鲁斯特)。
  •     给3.5星吧,作为评论家,略有些老了。许多都读过的书,换个视角来看,也不错。20160521。
  •     后面的评论很好看:D
  •     有关历史的几篇言之无物 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对于文学的见解确实精妙 而且深入浅出 容易理解
  •     格非的随笔读起挺舒服的,可能是与他多年作为老师的经历有关,读起来很有长辈在娓娓道来的感觉。这与我读余华的随笔是不同的。格非的是围炉谈话,是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面对的是学生,是爱好者。而余华更多的谈论自己的对音乐文学的看法时候,主要面对的是自己。但不论怎样,这两个先锋派的作家,都非常的让人敬仰。《褐色鸟群》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余华大部分的小说都看过。看完他们的随笔,我总是想他们怎么能读那么多书,而且总有非常独特的见解,我读完只是懵懵的,看来我真是读书不认真啊。
  •     讲起电影还蛮有趣, 布努艾尔这么可爱
  •     文论什么的,果然还是应该先看了里面的作品再说。不过博尔赫斯、马尔克斯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文豪呢,就像里面说的那样,现代文学主义真的是个可怕又可敬的东西
  •     求学经历很有意思。 评废名,博尔赫斯两篇极佳。 现代文学终结 仅从经济视角考察 归咎于作家和市场的新型关系片面了 结合利维斯主义方是全貌
  •     参考几篇文学评论
  •     对于社会科学专家而言,见识一般,还是认真搞文学吧
  •     很难想像这是写了《望春风》的格非,说不上更喜欢哪一个。隐隐觉得格非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总之还算可读。准备明儿去把《望春风》看完~
  •     前半部看得挺有滋味
  •     有几篇是非常好的
  •     突然想起这本,高中借给同学后他跑来给我说了句没想到这么好看,然后他现在都还没还给我:)记得当年看完惊为天人,是时候重买一本了。
  •     3.5 不太喜欢这种学院派的口气,像文论。重点看了后半部分外国作家作品,想看《都柏林人》,对《白鲸》和博尔赫斯不感兴趣。书封面装帧纸张都很精美,纰误有几处。后两章说伯格曼和布努埃尔,《假面》不太懂,《白日美人》挺喜欢。
  •     讲文学评论的部分有一点点晦涩了
  •     从短篇开始喜欢格非,随笔也值得一读。
  •     秘而不宣的一个精品小集子
  •     与唐诺的尽头比,更像一位老师的闲谈。
  •     这本书隔的有点久,很多内容都忘掉了。印象深刻的是格非的语言很规整,逻辑性很强,可能跟格非在这本书中作为学者的角度有关,对写论文很有启发。读起来很舒服,非常顺畅。
  •     好看。
  •     以为是消遣类的小短文,读过才知道很多都是作者研究课题的片段,可以窥见作者学术研究能力的厉害。文章的思路很清晰,阐述也很清晰,倒是可以当做学习如何写论文的好书
  •     轻松易读。观点相对有创建性。尤其是关于托尔斯泰“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评价略戳心坎……
  •     每一代人都有“饰智以惊愚”,现在人们也多谈论常识,都挺好。乡村电影一篇里对现代精神生活上深度的质疑,有一点未被提及的区别我想应该是选择上的广度。文论写卡夫卡写乔伊斯写博尔赫斯,有学到很多,格非老师提到卡夫卡作品里不被大多读者关注的笑点,这种笑点也在他行文里各处散落,幽默的人哦!
  •     2017.03.01读过。整本书中,最喜欢看作者讲述他小时候的事情。尤其记得那句,苟富贵,勿相忘。
  •     停不下来,格非老师知识面太广。
  •     推荐里面文学评论的部分,但游记和散文就一般般了,浮光掠影的旅行即使大家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     后半部分的文论比前半本的散文好得多……啊那似曾相识干瘪无趣的语言……
  •     很有意思很值得体会的随笔集。
  •     最后两篇讲伯格曼和布努埃尔的没看,因为他们的电影只看了一丁点儿。一直想把伯格曼的电影留到自己非常成熟和智慧的那一天去看,只是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     格非老师的叙说是很流畅很有逻辑又不失烟火气的,介于论文和讲课之间的游离体,但不是赵园那种一韵到底的做派。《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有严肃的,又有亲民的,所以就创造了一个类似于散点的世界,每个读者都能找到一些感兴趣的支点。非常好的一本书,收了。
  •     内容比较杂。前边是写的游记散文之类,后边是文学评论。看完知道自己以前看的书理解的还是太浅薄。
  •     试着读懂
  •     这本书里分析文学作品的文章十分迷人(叙事散文也饶有趣味):作者明晰的语言和思维带领我们揭开经典的层层面纱,娓娓道来的风格也迥异于国内教授的高头大作;而现如今学界普遍轻视作品“文学性”,学者不管有无才华,非要在论文搬弄一通概念,不然就觉得多年诗书枉读。于是,此类书只好由小说家代劳。
  •     文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它能带来什么?与电影、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的区别?
  •     读书散入化境,旧事消磨光阴。
  •     看了他的新作《望春风》找来读的,两本书里有很多相合的“点”,很值得读,收获不小。
  •     补遗
  •     怎么讲,里面有一两篇我超嫌弃的,但整体让我感觉,我的妈,我是文盲吗?
  •     很喜欢他的文章,不故弄玄虚最好。
  •     前半部分回忆录,尚可。后半部分文艺赏析评论,挺精彩的。
  •     前几篇随笔真的是点到为止又言简意深,读后面的文学评论列了一整页书单。。。
  •     没看完,教科书式的。
  •     2015年4月。
  •     只看了前半段。看后半被剧透得不成样子,只得暂时不去读它。
  •     读完算是各方面都长知识了吧。挺好的。
  •     横向比较文学作品,作者饱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才可分析的如此深入。
  •     title都是很了不起的。內容就實在無聊了一點。想了想,好看的中國文學學術論文在哪裡呢。想了想,好看的華語文學是什麼。非虛構吧,呵呵。格非這本真的沒有什麼有意思的地方。
  •     至少,谈论读书和作家的那部分,我很喜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