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灯塔船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32942176
作者:(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作者简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爱尔兰,由于同性恋弟弟德克兰身染艾滋病,海伦不得不跟疏远已久的母亲莉莉重新在外婆多拉的房子里聚首,共同照顾病入膏肓的德克兰。与她们同住的还有德克兰的朋友保罗和拉里。
海伦与莉莉隔阂已久,而莉莉也与多拉矛盾重重,在面对德克兰病情的过程中,怀揣不同信仰和感情的三代人,被迫在这片历史的浅滩里探索自己的过去,在互相碰撞与冲突中倾听彼此的内心,通过对过去的回溯逐渐达成了谅解。
托宾将爱的本质与复杂的情绪融入了一个家庭,塑造了一段闪闪发光的故事。
--------------------------------------------------------------------------------------------
这是一本关于“归宁”的小说,揭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也是一种接近母亲的方式。
——特里·伊格尔顿
托宾在情感编排上显示出了作为杰出小说说家的才华,他完美地帮助书中的人物找到了平衡。
——《星期日电讯报》

内容概要

科尔姆•托宾,具有国际声誉的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他一九五五年生于爱尔兰东南部一个积极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家庭,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主修历史和英文。
自一九九〇年发表处女作《南方》以来,托宾已出版七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一部戏剧和多部游记、散文集。《黑水灯塔船》、《大师》先后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后者二〇〇六年荣获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布鲁克林》获二〇〇九年度英国科斯塔最佳小说奖。
托宾的作品主要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生活、个人身份与性取向的探索与坚持等。他文笔优雅恬淡,内敛含蓄,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
托宾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得克萨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作。目前,托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在都柏林和纽约两地居住。二〇一一年,英国《观察家报》将其选入“英国最重要的三百位知识分子”。


 黑水灯塔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黑水灯塔船》是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在国内出版的第三个长篇译本,之前的《大师》讲述作家乔伊斯十九世纪末的落寞际遇与激烈内心,《布鲁克林》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爱尔兰女子赴美的经历,直到这回,读者才以长篇的形式邂逅“此时此刻”的托宾叙事。考虑到内容涉及爱男人的男人,也许有人会将其看做作家自传性质的作品。个人以为《黑》是一部父子、母女之书,是短篇集《母与子》的变体,更辽阔,也更荒凉,那调子恰如作家笔下爱尔兰的海边。故事说简单很简单。海伦与母亲失和,母女十年不曾会面。其间海伦结婚,生有二子,身兼母亲和校长的双重身份,很少让人看到常伴她左右的不安。一天自称是弟弟好友的名叫保罗的男人出现,说她弟弟德克兰患了艾滋病,已经垂危。弟弟想暂时出院回到外婆的家。于是海伦和弟弟、母亲、外婆,还有弟弟的两名好友保罗和拉里以奇特的方式聚集在黑水村的老屋里。这栋曾经是旅馆的房子建造在风化的悬崖上,邻居的房屋均已坍塌入海,而外婆的家奇迹般地熬过了岁月和海风。爽辣的外婆,总是摆出被害人腔调的母亲,无法说出真心话的海伦,三代龃龉重重的女人隔了多年重聚,因为她们生命中重要的一员正在死的阴影里。照看病人不可避免要熬夜。长夜带来内省和谈话。保罗和拉里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外婆一直倾听,什么都能接受。母亲处于高傲、歇斯底里和崩溃之间,甚至一度试图赶走儿子的好友们。海伦想念在度假的丈夫和儿子们,重回老屋让伤痛的记忆复苏。多年前她和弟弟在父亲生病后被送来这里,感觉如被遗弃。弟弟相信父母去了远方,她则认为“母亲把父亲藏起来了”。之后传来的是父亲的死讯。少女正在最敏感的年纪,与母亲的裂痕一经形成便无法复苏,她成了永恒的旁观者,永远地自我放逐。在她看来德克兰是那个更会适应的人,但他到临终也没有爱人陪伴,或许是另一种丧父后遗症的显现。对此,睿智的外婆做出了悲伤的总结:“他没有属于他自己的人,所以他到这儿来了。”父亲的临终场景是缺失的。德克兰的过往不得而知。母亲年轻时代的故事由外婆之口道出,于是每个人的轨迹都历历在目,除了父亲与德克兰。作家的本意,也许是借由那些缺席的人映射不得不活下去的你我他。他的目光带有悲悯,讲述却极端克制和冷调。“想象、共鸣、痛苦、微笑的渴望、偏见。面对大海坚硬的冷漠,它们什么都不是。”
  •     被拆除的黑水灯塔船——托宾的同性恋书写悖论○曹亚瑟爱尔兰的传统和保守可能与1990年代前的中国极其相似。那时同性恋如同洪水猛兽,人们提起它来就会用一种异样的口气,“你的儿子是个大姑娘”,就像科尔姆•托宾的小说《黑水灯塔船》中保罗形容那时人们对此的不屑语气那样,觉得这是比参加爱尔兰共和军更严重的一件事。科尔姆•托宾的同性恋倾向是在早在十几岁前自己就意识到了的,并且告诉身边的亲友们。托宾的作品多为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生活、个人身份与性取向的探索等。他的《夜的故事》是第一部涉及男同性恋的爱尔兰小说,其后的《黑水灯塔船》、《大师》延续了同性恋书写。除了小说,他还写过《黑暗时代的爱:从王尔德到阿尔莫多瓦的男同性爱生活》,历数了文学、艺术界的男同性爱的诸多现象。1993年之前,同性恋在爱尔兰是非法的。人们接受不了这一现象,而那时有个丈夫,竟在生了两个孩子后才向妻子坦白自己是同性恋。所以在托宾的很多小说中,同性恋都是作为背景或感觉来写的,很少直接描写同性恋行为,在度的把握上刚刚好,既写出了美好的一面,又不会让人产生反感。比如在《大师》中,托宾写了主角亨利•詹姆斯与三位男性朋友的微妙的暧昧关系,那更多是一种对同性的内心想象和心理倾向。出版于1999年的小说《黑水灯塔船》描写了这样一条主线:海伦的弟弟德克兰隐瞒了十几年同性恋的身份,直到有一天他得了艾滋病,生命快走到尽头。海伦的第一反应是想逃离,而后才是陪伴他度过最后一段时光。海伦与母亲莉莉把德兰克送到黑水村的外婆家,海伦、母亲莉莉、外婆德弗罗克丝太太这三代原来互相存在隔阂的女人聚在一起,共同帮助病痛中的德克兰,在冲突中也逐渐化解了彼此的冷漠和恩怨,重新找回柔情和理解。小说还有两条副线。一条是海伦与母亲的恩怨。海伦和德克兰年少时,父亲得癌症去都柏林治疗,母亲莉莉随同前往,把两个孩子放在外婆寄养,使她们两个有被遗弃的感觉。丈夫去世后,莉莉对一切都变得冷漠。而海伦上大学时要去美国度暑假,被母亲和外婆劝阻;海伦大学毕业后要去都柏林工作,又被母亲和外婆阻止,以至于海伦后来结婚都没有通知自己的母亲——因为不见她会使自己更快乐。另一条副线是德克兰的两位同性恋朋友保罗和拉里的故事。保罗在十五岁时跟一个法国男孩弗朗索瓦做交换生计划时,发现自己对男孩有感觉,是个同性恋者;二十岁时,保罗去巴黎一年,住在弗朗索瓦家,而弗朗索瓦的父母很开明,竟为他们买了张双人床,后来他们两人飞往巴塞罗那举行了婚礼。拉里则是都柏林同性恋组织的活跃分子,编印小报、会见总统,为同性恋合法化鼓与呼。保罗和拉里都曾是德克兰的同性恋朋友,在德兰克患病期间一直在照顾着他。这几条线索因为德克兰的病而相互扭结在一起。爱,和失去的爱,在这里相遇,重拾。由于托宾的同志身份,他笔下会不自觉地放大同性恋者的正面一面,如保罗和拉里的乐于助人,在德克兰生病期间不离不弃,相反倒衬托得与他有血缘关系的海伦、妈妈和外婆显得有些自私;同志之爱反倒更单纯、不夹杂功利,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但是,托宾在这里有意回避了德克兰的艾滋病与同性恋的关系,他是怎样到了濒死的边缘。海伦说“德克兰有那么群朋友很幸运”;妈妈则反驳说“一定有人拉他误入歧途”。这里的妈妈莉莉对这些朋友是有不信任心理的,因为她知道德克兰的病一定与他们有直接关系,而小说中却回避了这种关系。美好的种子怎么会结出“恶之花”?这是托宾没有回答的问题。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已为人们所理解并宽容,虽然个中人士经历的并不都是美好的。在托宾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空荡荡的家》中的那篇《巴塞罗那,一九七五年》中,回忆了自己20岁时的经历,重现了“我”在巴塞罗那被一位学美术、一位学文学的西班牙男青年“看中”并发生关系的故事,还有一群男同性恋者专在一座大厦的顶楼上聚会,里面不乏“我”被“霸王硬上弓”的苦痛。托宾在接受王寅采访时说:“那基本上就是我的自传”。可以这样理解,那时楼顶上一群人中的“德兰克”现在终于生病了,而这一群人中的另外两个朋友在对“他”悉心照顾。那他是应该感谢那两个人,还是视他们为罪魁祸首呢?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悖论,一个托宾有意回避的悖论,也是同性恋者都可能遇到的悖论。我承认,托宾在《黑水灯塔船》中对这一切的描写很有画面感,细腻、形象,没有一句多余的议论,连穿插的故事都可以用镜头的闪回来表现,也许稍加改编就是一部电影的底本。他的讲述技巧是一流的。但这仍然让我看到了一丝反讽:生活是如此复杂,正常的角色都倒置了,倒置的角色又让人觉得正常。对这一切,托宾其实并不掩饰,他的自白是,“你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是一个样子,但是你自己内心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虽然整个社会变化很快,但一个人的变化不会那么快,以往面对的沉默、忍受的各种压力,有时候就像内心的伤口,虽然已经结了疤,但伤口还在那里,还会感觉到疼痛。”(托宾接受王寅采访时的回答)我不知道他指的是不是同性恋这回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复杂的,对社会,也对自己。《黑水灯塔船》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就像小说中比喻的黑水村的那两座灯塔,莉莉“相信塔斯卡尔灯塔是个男人,而黑水灯塔船是个女人,他们都在给对方和其他灯塔发送信号,就像交配信号一样。他强壮有力,她稍弱但更为坚持。我想他们在呼叫彼此,他很强壮,她很忠诚。”但后来黑水灯塔船被拆除了,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塔斯卡尔灯塔。这种生活因此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也许这就是《黑水灯塔船》的深层象征意味。(载2014年4月4日《北京青年报》D6版,有删节,此处为完整版)
  •       整个爱尔兰都被笼罩在灰蒙蒙的大气之下,都柏林安静的街道上,小汽车以绿波速度从路人身旁行过,后者缓步走向对面闪动着的绿灯。这些人带起的每一颗尘埃都想逃离出海,可能都被北大西洋暖流给挡了回来,又落回了翡翠绿岛上鲜为人知的角落。这是当代爱尔兰文学散发出来的气息给予我的想象。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小说总是那么饱蘸深情,他笔下的人物都拥有对生活中琐细事物的思考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非常强大又不易为人察觉的。在我看来,托宾是那种只写一种小说类型的大师,《黑水灯塔船》和他之前在大陆出版的中译本小说一样,也是通过日常生活展示人与人之间共度此生的困难和希望。  小说写了教师海伦因为艾滋病加重的同性恋弟弟德克兰,不得不跟疏远已久的母亲莉莉在外婆多拉的房子里聚首,三代人与弟弟的朋友保罗、拉里一同照顾德克兰。与此同时,多年未被解开的心结,因信仰、创伤而积压已久的矛盾与隔阂让三个女人像三条河流一样,时而互相吞噬,时而互相交融,但又暗涌丛生,以至于拉里会觉得“她们说话时就像统治一切”。对此,海伦径直回应道,“妈妈一辈子都没闭嘴过,而外婆沏茶只是一种展示权力的方式”。可悲的是,互不理睬又独立的女人们在面对外人时,却轰然倒下。莉莉和保罗因为德克兰病情加重而发生争吵,一贯强势的莉莉这次却猝不及防。因为与儿子及整个家庭缺少沟通交流,作为母亲,莉莉竟是最后一个得到儿子患病消息的人。这样的难堪没能让她赶走保罗和拉里,却只能独自躲进房间痛哭。  所以在小说里,拉里和保罗被安排在德克兰的身边照顾他,与其说是展示德克兰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如说是为了让大家和他们一起看看海伦一家三代人有多孤独:海伦忆起小时候和弟弟德克兰被寄宿到外婆家的经历恍如昨日;莉莉对于女儿没有邀请自己出席婚礼之事而耿耿于怀;一个独居老人的家里还藏有用来自我保护的弹簧折刀……人有多脆弱,就有多渴望。多拉为了阻止莉莉成为修女,利用女儿要成为自己周身群体中最优秀一员的性情,把她和几个表兄弟丢到一起。在一个疯狂的假期过后,莉莉不再是当初教会学校的乖乖女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为母亲的多拉对女儿莉莉的控制欲以及事后成功所流露出来的得意。这种手段在莉莉长大后不再有效。同样的,莉莉对于海伦的权威让成年后的莉莉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庆幸能够逃离她。可以说,德克兰的患病暴露了这个家庭所有情感的门罩。而在这巨大的和解良机面前,开始,海伦一家三代谁都没有退让半步。每个人都是一头舔着伤口的母兽,冷漠自私,又恐惧孤寂,甚至害怕亲人在自己面前袒露真情。随着德克兰病情的加重,以及德克兰对妈妈的呼唤,海伦也慢慢地接受了莉莉对于丈夫去世前后的情感倾诉。休最后从多尼戈尔赶来的时候,意味着他和海伦的孩子们处于没有双亲照顾的状态,这和海伦、德克兰小时候丧父前的状态如出一辙。小说结尾处,海伦对母亲探望的允诺,则成为所有和解的一种象征(当然,私心以为纵然是小说,回头父女照旧不相见,那只是一种比空头支票更无聊的敷衍罢了)。  托宾就是这样的小说家:他不提生死之间的教义,而是笔墨于不可追挽的失去。这种失去有时候比死亡还要来得沉重。如果能够弥补,也许就是爱,只是这样的爱往往都出现在收梢。这种特质贯穿了托宾所有的“南部现实主义”(伊格尔顿评论语)小说。而这部早期的《黑水灯塔船》,爱是如此隐忍又拐弯抹角,相比而言,它没有托宾其他小说来得那么震撼人心,而是一种沉静如海的品质。也许没有分开红海的爱才是最真实的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尽管有艾滋病、代际矛盾这样乍听很能写出各种大型冲突和矛盾的因素,整本书却特别淡,语言淡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情节淡则应该是托宾自己的安排。
  •     托宾轻浅几笔就把一块坚石撕开一道口子,读者小心往里窥探,竟然如此深邃。"混杂着自制和混乱,无法平衡",如何“归宁”且细细读来。/子夜书社本周介绍。/读到黑水灯塔船由来,发现这居然是一本关注女性成长的书/读完全书是能帮助你心理重建的。
  •     三代人之间的不解与宽恕,以弟弟生病为契机,终究得以归宁。
  •     模模糊糊的对话中,情节(德克兰的生命)停滞不前,但是亲情和同志友情不断显露。就是有点小家子气。
  •     全赖翻译太不堪!
  •     搜索了托宾的照片之后我坚信他就是HENRY JAMES的转世!看到他60岁还在热恋我也放心了!转世转的太值了!!就算写不到HJ那么好,黑水灯塔船 也很不错啊!(我最喜欢中间保罗叙述的那一段)
  •     依旧是那个温柔的托宾,海伦和妈妈之间的紧张关系似曾相识,但由于穿插了很多同性恋话题而显得没那么集中。尤其后半部分相当感动。这本书的翻译比托宾的其他作品差了一大截,可惜。
  •     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精确地描述情感?
  •     托宾的小说,极其内敛,对人物命运的揭示,深入到性格交锋中最深刻的部分:家庭伦理。在他的笔下,隐藏在亲情这个字眼之下人类的爱恨缠绵,在尖锐、温情交缠的情感变奏曲中,在记忆与现实的交错穿梭中,缓慢、坚定地流淌而出。和解虽然犹豫不定,但却在死亡的背景中充满可能性。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乃是托宾的拿手好戏,文笔的细腻,恰恰足以支撑这种深刻性。
  •     最后亲情的和解令人感动:大海无论怎样呼啸,仍然有恢复宁静的一日。家庭四分五裂,却仍然如灯塔般指引离去的流浪者虔诚的回归。
  •     还好我是用画面感来阅读的?
  •     普通人经历的《都柏林人》大概是这样吧
  •     “想象、共鸣、痛苦、微小的渴望、偏见。面对大海坚定的冷漠,它们什么都不是。它们还不如淤泥与泥灰,还不如悬崖上那被风吹雨打、被大海冲走的干燥白土。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会消逝:它们几乎不存在,它们根本不重要,它们对这清冷的黎明没影响,对这海水会在晨光中闪耀、用其忧郁之美震慑她的偏僻海景没影响。她想,如果这里没有人,世界的这一面,这发光的海水、清晨的微风不被看到,没有人感知、记忆、死亡和尝试去爱,情况会好得多。”利用早饭后、午休时、晚饭后,零散的一天里的几个时间段,并不磕绊地完成了16.8万字的阅读。翻译得格外糟糕,但掩不住作者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那些被诟病的大段落对话,实则就是推动剧情发展、激化人物矛盾的最直白利器。观点不同的争吵和长期照顾病人的烦躁,以及注定陨落的生命轨迹,鞭辟入里,细致入微。
  •     和解扣一星,翻译扣两星,托宾大大无条件加一星
  •     不知为什么最后的和解总有点轻飘飘的,叫甜俗又不够甜,能不能叫细腻俗XD 心疼翻译 托宾写得不好让大家失望了你萌不要怪他啊
  •     想起了自己和母亲那些童年阴影。
  •     翻译减色。161212。
  •     总之就是被打动了
  •     细腻
  •     读见过真人的作家的书感觉就不太一样,可能是读的时候心情不佳,没发现翻译的问题,的确很适合拍成电影。
  •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是黑水灯塔船
  •     两星半;味同嚼蜡,简直怀疑是否出自托宾之笔,不见优雅只剩干巴巴的对话,翻译好醉;三代女人之间的冲突铺垫略少,难以顺利进入情境感同身受,以前作品中的细腻荡然无存;可以考虑改编成电影。
  •     图书馆拿了原版。中文版的翻译味如嚼蜡。
  •     托宾签名本,终于在火车上看完。看到评论都在说翻译的问题,确实有,但是我知道这是温峰宁第一次翻译,一来就是遇到托宾,实在是太有挑战了,鼓励鼓励,希望以后能译得更好。
  •     喜欢。很细腻,真诚,有疼痛但仍温暖,看哭了。即使据说翻译不够好,也还是要给五星。
  •     很难具体说明哪些片段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书里所书写的那些情感本身一样,充满了各种模糊的细微与难以宣讲的隐秘,读完后总有种无法排解的郁结与失落,哪怕最后结局留下了一点“人类的悲欢似乎还是能够共通”的微弱希望。最喜欢 Paul 这个角色。
  •     不咋的
  •     有的点有触动,但觉得没交代清楚的也好多,读起来像好多线团交织但始终没有捋清楚。
  •     虽然整体评价不高。但我还是打五星。里面的心理描写很好。在我心里,它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样的级别,内心写得好。
  •     注P240全书最好的部分 整体翻译太烂
  •     太过直白,也太好读,显得感情各方面都很不深刻。所谓三代女性之间的爱恨,只是隔靴挠痒,触不到什么深情。至于同志这块,也没看到什么。略失望。
  •     想看德克兰的故事
  •     绝大部分剧情局限在外婆家…平淡而狗血(?)…本来以为最后休和孩子们那部分会有反转却也没有
  •     【翻译极差,评分不针对这点。】
  •     看过的托宾的小说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结尾,出现的两座灯塔与郊外海边的描写很有《到灯塔去》的感觉,但整体的审美情感更现代。两代人的母女情感裂痕参差映衬。即使在最终的死亡前,海伦依然不能克服心理的不适感而与母亲坦诚相见,对她和母亲而言,这是等量的悲哀和残忍,她们都没有以彼此期待的形象出现在双方的生命里。
  •     翻译,真是,太难看了。
  •     别买
  •     Butter wouldn't melt in his mouth……居然直译了粗来233333。其他错误没有细找,总之觉得最后几章的高潮还是比较妥帖的,特适合改编成电影
  •     探讨了生存于模糊世界的清晰感受。
  •     要是隔夜我可能会弃看
  •     精細入微,但又充滿力量。小鎮,反復出現的懸崖與大海,和短篇The Empty Family一樣,主人公總是從大海的多重意象里獲得平靜,釋放隱忍已久的痛苦。三代女人之間的衝撞與掙扎,托賓寫來真是極其自然、鮮活。既不逃避情感中的黑暗,也不盲目許出蒼白無力的溫情承諾,是有同情心也有溫柔心的作家。
  •     生活中充满了你我看不见的暗门,某扇门随时可能打开,吞噬掉你以为的永远,你爱的一切下一秒就有可能会消失,毫无任何原因,无论你怎样敲打墙壁,或者以头抢地,没有任何转圜,无以阻挡黑夜,这就是我们在凡俗人世所拥有的满是缺憾的人生。
  •     母爱缺失引发的心灵悲剧。
  •     我倒很喜欢译者滞涩的翻译腔。读这本书,我大概能想象到10年后自己的某个生活碎片。
  •     我们对家和爱的愿望。坚强的人最是柔情。
  •     海风徐徐 那就 一起 小睡一会儿吧
  •     小说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前因后果,太平淡拘谨,而且翻译也不好,(第三章)“打颤”错写成“打战”
  •     纤细敏感哀伤温暖
  •     3.5星。很有爱尔兰风格的小说味道,没有什么高潮,张力也不足,对于家族和历史什么的描述和探讨,还有同性恋等问题的对话和探讨都非常模糊……就一些冲突捕足得挺好
  •     一件事,一件三代人,六个人共享的经历,千万种情绪的波折和解读的可能。我认为这些错位之间有爱,有无力,也有自持,这些体面的东西拉近我们,也为伤害埋下了伏笔。我喜欢这个结尾,不为一件进退两难的事情勉强的寻找出路,就在这里吧,停一会儿,让我们先休息一下,也许醒来之后,就能更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